
江苏省南通、泰州、扬州、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3调试卷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上之所论,皆就抒情的文学言之。至叙事的文学,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然他戏曲则殊不称是。要之,不过稍有系统之词而并失词之性质者也以东方古文学之国而最高之文学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此则后此文学家之责矣。
(节选自王国维《文学小言》)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3.《桃花扇》是 ▲ 代文学家 ▲ (人名)创作的传奇剧本。(2分)
24.材料中,作者认为后代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与黄盖大战时,见黄盖跌下马来,但不忍心加害。次日,黄盖诈败诱惑关羽追赶,为报不杀之恩,只射中关羽的盔缨。
B.《兔与猫》通过兔的出现和消失等曲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流露出作者反对无原则“修善”的主张。
C.《家》中,觉新发现“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使他既信服新的进步理论,又顺应旧的环境生活,这终究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完全矛盾的人。
D.《哈姆莱特》中,在与伶人约好次日上演《贡扎古之死》后,哈姆莱特自问“我是一个懦夫吗”,表明他在警示自己不能忘记为父报仇。
E.《欧也妮·葛朗台》中,被查理抛弃的欧也妮独自承受痛苦,依然宽容地对待查理,拿出巨款替查理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
26.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三回中,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第十七回中,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黛玉、贾政都称宝玉为“蠢物”,表明他们对宝玉各有什么看法?请加以说明。(6分)
(2)《茶馆》第三幕中,康顺子说:“我在外边也混了这么多年,磨练出来点了,谁跟我瞪眼,我会伸手打!”这句话暗含了她哪些人生经历?表现了她什么品质特征?(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7-29题。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其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但纵观历史,汉语语音的变化之大,其实远超过文字、词汇和语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形成的普通话,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一条河流之下,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这是河流的本质。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罩四野(y)”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字跨越时空的力量。有语言学家说,朱熹穿越回春秋时期,也听不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究竟在说些啥。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发现“平分阴阳,入派四声”这样的规律,在语音的演变中看到那决定河流走向的河床。而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略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更是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当下,公众吐槽诗词中读音的修改,也正是有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公众希望留存这些“诗眼”,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用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文气、多一份古意。如果只是为了“规范”“统一”等原因而“去异求同”,也就难免在不经意间丧失了记忆,也丢掉了更好地理解传统、理解先人的机会。
27.材料中“语音”有哪些特点?(4分)
28.请理解材料中“决定河流走向的河床”的含义。(5分)
29.从材料看,我们为什么要留存“诗眼”?(6分)
南京三模
盐城三模
江苏省2019年高考压轴卷
文科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梨园共尚吴音,花部曲文俚质,余独好之。盖吴音①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其《琵琶》《杀狗》《邯郸梦》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殊无足观。花部②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
(焦循《花部农谭》序 有删改)
注:① 吴音:特指发源于吴地的昆山腔。 ② 花部: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22. 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4分)
23.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指的是 的《窦娥冤》、 的《汉宫秋》、 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3分)
24. 与花部比较,焦循认为吴音有哪些不足?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 ▲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5.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边城》中,“得座碾坊”是指二老和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二老和翠翠的婚姻,其实二老心里只想撑个渡船。
B. 《三国演义》中,周瑜猛然想起了火攻曹操,但曹操的营垒坚实,人马战船数量太多,又没有把握说服刘备联盟,于是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
C. 《茶馆》中,裕泰茶馆主人无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底层人民只能卖儿女讨生活,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无法维持生计等,反映了旧中国的黑暗,康大力等人上西山暗示了旧中国的出路。
D. 《哈姆莱特》中,老国王的鬼魂嘱咐哈姆莱特复仇时不可对王后有不利的图谋,只让她去受上天的裁决和内心的刺痛。
E. 《风波》中,七斤的愚昧无知、七斤嫂的精明泼辣、八一嫂的古道热肠、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赵太爷的封建遗老形象在一条辫子掀起的风波中得以充分展示,小说以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地在土场上来往结尾,意味深长。
26. 简答题(10分)
(1) 简要概括《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结社的经过。(5分)
▲ ▲
(2) 《家》中有一段语言描写:“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我要走新的路。”这段话中的“我”是谁?“那条路”“新的路”各是一条怎样的路?(5分)
▲ ▲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7~29题。
近代以来,“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道扬镳并逐渐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后,出现了许多尴尬。检视分途后的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文学之文”的辉煌与“文学之文”的审美特质关系不大,那些受读者欢迎的、影响大的“文学之文”,大多是具有“应用之文”的特征作品。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之间虽有一定界限,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文”或“文章”这个整体的名义出现,多数时候还因二者融合而相得益彰,出现了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贾谊的《过秦论》等传世美文。“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划界又诉讼纷纭。陈独秀认为文学之作品与应用文字的区别在于有无“美感”,有属前者无属后者。“美感”是极具个性的抽象的东西,以之作为标准,难免见仁见智。对此,刘半农就曾明确反对:“科学上应用之文字,皆当归入文字范畴;必须列入文学范畴者,惟诗歌戏曲、小说杂文、历文传记三种而已;私人之日记信札,不能明定其属于文字范围或文学范围,要惟得己则已,不滥用文学以侵害文字,斯为近理耳。”许多措辞微妙、婉转精致的碑、诔、铭、颂、论、奏、说、函等应用文,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倘若统统排除在文学之外,中国文学就真的只顾专咏风花雪月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途后还引发另一场争论:“应用文仅足供日常琐屑之用,美术文则关乎人生之存亡、风化之变化”,“应用之文字,所以代记忆、代语言,苟名为人者,无不当习知之;美术之文字,则以典雅高古为贵,不特非人人所必学,即号为学者亦可以不学”,“语文教育重‘文学之文’而轻‘应用之文’,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贻害无穷”。
(有删改)
27. “文学之文”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后出现了哪些尴尬?请简要概括。(6分)
▲ ▲
28.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应如何处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关系。(3分)
▲ ▲
29. 画线句中,刘半农是如何看待“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6分)
▲ ▲
文科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22.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
(一处1分)
23.关汉卿、马致远、白朴。(3分)(一处1分)
24. 吴音文辞繁缛难懂,内容狭窄低俗。(一点1分,两点3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5. B E (5分) 解析: B项,应是周瑜想火攻曹操,时方隆冬,江南只有西北风,没有东风南风,无法实施火攻。E项,八一嫂算不上古道热肠,她也是在看热闹的看客;“赵太爷”错,应是赵七爷。(答对一个给2分,两个给5分)
26. 简答题(10分)
(1) 由探春提议结诗社;李纨自荐诗社掌坛;各成员自起别号;开展咏海棠评诗活动;确定海棠诗社名。(每点1分,共5分)
(2) “我”是琴(张蕴华);(1分)“那条路”是抛弃自己所爱的人,去做男人的玩物;(2分)“新的路”是争取与觉民的爱情。(2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7. “文学之文”的辉煌与“文学之文”的审美特质关系不大(或受欢迎的、影响大的“文学之文”大多具有“应用之文”的特征);划界诉讼纷纭;引发孰重孰轻之争。(每点2分,共6分)
28. 承认二者有差别,二者要融合,二者要并重。(每点1分,共3分)
29. 明确反对以有无美感进行区分;承认二者的差别但不赞同二者对立:主张按作品内容、体裁给它们划界;不要滥用文学的界定妨害语言文字的表达。(每点2分,三点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