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心雕龙论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9:01:33
文档

文心雕龙论文

从“心生”到“文明”浅谈《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内容摘要】:南齐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文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一部伟大之作。它内容博大,蕴含深远,譬喻高深,涉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短时间内很难对其有个整体而深刻的把握,所以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部分内容展开论述,结合《原道》、《情采》、《神思》等几个篇目来谈谈我对《文心雕龙》里关于“自然之道”、“情采关系”、“言意关系”等几个问题的一些零散而浅陋的理解。【关键
推荐度:
导读从“心生”到“文明”浅谈《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内容摘要】:南齐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文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一部伟大之作。它内容博大,蕴含深远,譬喻高深,涉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短时间内很难对其有个整体而深刻的把握,所以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部分内容展开论述,结合《原道》、《情采》、《神思》等几个篇目来谈谈我对《文心雕龙》里关于“自然之道”、“情采关系”、“言意关系”等几个问题的一些零散而浅陋的理解。【关键
从“心生”到“文明”

浅谈《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   

南齐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文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一部伟大之作。它内容博大,蕴含深远,譬喻高深,涉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短时间内很难对其有个整体而深刻的把握,所以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部分内容展开论述,结合《原道》、《情采》、《神思》等几个篇目来谈谈我对《文心雕龙》里关于“自然之道”、“情采关系”、“言意关系”等几个问题的一些零散而浅陋的理解。

【关键词】  自然  情志与文采  言与意

【正文】:

一、何谓之本乎自然?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篇里头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很明显的,这里受到了中国传统中由来已久的“诗言志”这种说法的影响,所谓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但这与刘勰的说法是略有不同的,因为刘勰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个“自然之道”,“自然”一词,原是道家语,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 里就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的“自然”,强调的是万事万物都该顺其自然而然的规律,而不要有过多人为的干预,体现的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而刘勰将这个“自然”引用到文学领域中来,又会有怎样的深意呢?刘勰论“文原于道”,乃是从“道之文”讲起的,“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身处自然界中,“仰观吐曜,俯察含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一鸟一虫,一切的事物总是显得那样的“郁然有采”,焕发着繁富而美妙的光彩,令人心驰神往。可又有谁来造就这一切呢?“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在刘勰看来,并非有外在的东西去装潢修饰它们,乃是万物自然而然的形成。由此再更进一步,刘勰又将人看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谓之“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那么“人之文”也就应该是自然的、本真的,而不该是矫揉造作,不该是无病呻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并不止一次提到过“自然”,如其在《明诗》篇中说到的“感物明志,莫非自然。”又比如《丽辞》篇中的“岂营丽辞,自然对耳。”由此可见,刘勰是主张“感物明志”须本乎“自然之道”的,即是创作时须是自然而然地真实地来反映心中本真的感触和真挚的情感。而绝不是在“营丽辞”,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也不是无聊地玩文字游戏。刘勰自己也是基于此来搞创作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章乍看文词华丽无比,但是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造作,给人一种以“华而有实”甚至是清新朴实的感觉。

二、先得“志足情信”,而后才能“言文辞巧”。

那么,这样也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来,既然创作要求本乎自然,文采是不是就不用讲究或者说不该讲究了呢?当然不是这样的,纵观刘勰全用骈文写成的《文心雕龙》,哪一篇不是文采奕奕,辞藻华美,妙语连珠的呢?刘勰并没有忽视文采,也更加不可能否定文采。在《情采》篇中他说道:“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这段话足见其对文采的肯定和重视了。“文附质”,文依附着质而存在,“质待文”,有了质还需文采来修饰。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显然刘勰也在追求儒家这种讲究中和平衡的审美标准。一方面,他继承了孔子“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的观点,认为文采是必要的,文章是需要点缀的。而另一方面,刘勰又是主张“文不灭质,博不溺心。”的,针对南朝时期那种过分雕琢,刻意而片面地追求辞藻的繁富华美,而因此“灭志溺心”的文风,刘勰是持一种批判态度的。他说:“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只有真正有了真情实感,再“为情而造文”,以真情写真文,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有可能称得上真正的“言文辞巧”,也才是刘勰心目中的好作品。而对于那些流于形式、“为文造情”的作品,刘勰也是毫不客气的予以批判,指出其“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的虚伪面孔,可谓是一针见血。关于情志与文采,刘勰更为重视的显然还是情志,《情采》篇中亦有相关的总结性的说法:“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妙用了“桃李不言而成蹊,男子树兰而不芳”两个典故,指出述“情志”才是文章的根本,文章若是不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其文又岂足征?可以说是不值得一提了。

三、如何把握意与言的关系?

经过前边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刘勰是主张文学创作必须本乎自然的,必须是“志足情信”,而后才能“言文辞巧”。说起来简单,真正实践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了。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把“情志”更好地转化为“言辞”的问题,或者说如何能使言与意更好地统一起来的问题。情志在心,欲发言为文,这当中还有一个艺术构思阶段,而艺术构思自然就离不开艺术想象力,也就是刘勰所谓的“神思”,他在《神思》篇中盛赞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极力赞美艺术想象力的神奇。但这种想象力却往往很难在文学创作中得以完全的体现。“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从“气倍辞前”到“半折心始”,出现了陆机《文赋》中所患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种状况也确实是很难避免的。为什么呢?刘勰也指出了原因,“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里其实是受到了语言本身“征实而难巧”,即比较实在、客观的性质所影响,由此而与“翻空而易奇”的,即奇特、丰富而主观的艺术想象力形成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言意矛盾、文不逮意的状况。刘勰虽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却不主张过分的执着于这个问题上。他说:“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认为没必要一味的为其苦虑劳情,绞尽脑汁,因为这样也是无济于事的。那么如何来应对这个问题呢?刘勰也为我们指出了另外的“出路”,一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以虚静平和的心境酝酿文思;二是“积学以储宝”,不断地像积累珍宝一样积累学识;三是“酌理以富才”,斟酌辨析事理,以增长自己的才识;四是“研阅以穷照”,凭着对事物的研究和审阅来提升观察事物的能力;最后是“驯致以怿辞”,逐渐达到能够自如地运用文辞的境界。“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些才是写文章之前真正必须充分准备好的,只有这些方面都做好了,才能提高运用文辞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而才能在“言意统一”方面见出成效,如果撇开了这些来谈“言意统一”,就是再怎么苦虑劳情,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从以上几个问题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原道》、《情采》、《神思》几篇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从“心生”到“言立”, “心生”者,心中的所感所思,即为“意”,而要达到“言立”,则要面临着如何以“言”称“意”做到言意相符的问题,而刘勰所谓的“神思”即艺术想象力在这当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紧接着从“言立”到“文明”,要达到言而有文,文质彬彬,则要正确地处理好“情志”与“文采”二者的关系,其中情志为本,文采为末,不可本末倒置,更加不能舍本逐末,为文而造情。最后,从“心生”到“言立”再到“文明”,这整个过程都必须遵循着“自然之道”,必须是本真的,以真情写真文,不得有丝毫的造作,否则即便文章写得怎样的文采奕奕,也是难以称得上一篇好文章的。

《文心雕龙》内容博大,理论精深,以上所述只不过是远望其门墙而不能入其宫室。在今后的学习时光中,我还会继续深入地去读这部好书的,以求能够更好地去体会刘勰的那份“文之用心”,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注释】

:语出《文心雕龙.原道》,璧:圆形的玉。 垂:这里是表现的意思。 丽:附著,指日月附著在天上。 焕:有光彩。 绮: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铺:陈列。 “道之文”指自然规律形成的文。

:语出《文心雕龙.原道》

:“文质彬彬”句出自《论语·雍也》。“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出自《论语·卫灵公》

:“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文,指文采;质,指思想情感;博,指辞采繁富;溺,淹没。形式虽华美,不能掩盖内容,文辞虽繁富,不能淹没作家的感情。

:语出《文心雕龙. 熔裁》

:语出《文心雕龙. 情采》,轩,有屏藩的车;皋壤,水边地,指山野隐居之处;人外:尘世之外。

:“李不言而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男子树兰而不芳”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男子树兰,美而不芳”。此说法虽不足信你,但刘勰只是借此强调真情实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文赋》原语为“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语出《文心雕龙. 神思》,秉:操持,掌握  契:约券,引申为规则.

:和以上四点都出自《文心雕龙. 神思》

【参考书目】

《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心雕龙译注》  陆侃如、牟世金译注 山东齐鲁出版社

文档

文心雕龙论文

从“心生”到“文明”浅谈《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内容摘要】:南齐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文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一部伟大之作。它内容博大,蕴含深远,譬喻高深,涉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短时间内很难对其有个整体而深刻的把握,所以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部分内容展开论述,结合《原道》、《情采》、《神思》等几个篇目来谈谈我对《文心雕龙》里关于“自然之道”、“情采关系”、“言意关系”等几个问题的一些零散而浅陋的理解。【关键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