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算:
●整除思想:
1、带有整除性的字眼,如:每、平均、若干、恰好分完等。
2、含有比例性数据,如:比例、百分数、分数、小数、倍数等。
3、复杂数字计算。
1)2、5 看末一位 4、25 看末两位 8、125看末三位
2)3、9 各位数字加和
3)整体差:7 前几位数字减去末位数的2倍
13 前几位数字减去末位数的9倍
17 前几位数字减去末位数的5倍
19 前几位数字加上末位数的2倍
4)11 奇数位、偶数位分别作和在作差
5)合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他约数(0、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拆成互质的(数字“2”是唯一的偶数质数)
例:72=8*9
4、同余特性:
1)余数的和能决定和的余数 2)余数的差能决定差的余数
3)余数的积能决定积的余数 4)余数的幂能决定幂的余数
●特值思想/比例关系:找相关量
题干中没有给出具体量(不充分),需要设定特质计算。
特征:给出字母关系、存在任意性字眼、比例关系A*B=M
原则:特值尽量小、不变量、利润 浓度、效率 速度 时间
●盈亏思想:多退少补
核心:多的量=少的量、多多少减多少、少多少加多少
应用:平均数、鸡兔同笼、利润 浓度:十字交叉法
●极限思想:
将多于m*n个物体放入m个抽屉中,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物体数大于等于n+1
核心:凑
1)和定最值:最大值的最小值 最小值的最大值 中间值最值
中间项乘以项数等于总和
2)最不利原则:最背原则
资料分析:文字材料跳读、圈读(时间、名词、段落结构)
1)a/b
首数法:一步除法,首数相同看第二位,不舍位,小数点无用
2)[a/(1+x%)]*x% (特征数字法)
| 1/3 | 1/6 | 5/6 | 1/7 | |
| 33.3% | 16.7% | 83.3% | 14.3% | 0.142857 |
| 2/7 | 3/7 | 4/7 | 5/7 | 6/7 |
| 0.285714 | 0.428571 | 0.571428 | 0.714285 | 0.857142 |
| 1/8 | 3/8 | 5/8 | 7/8 | 1/9 |
| 12.5% | 37.5% | 62.5% | 87.5% | 11.11% |
●增长(比谁除谁)
同比:以最大时间同期向上循环一次
环比:以最小时间同期向上循环一次
1、增长量=这一时期-上一时期
2、增长率=增长量/上一时期=(这一时期/上一时期)-1
推导:上一时期=这一时期/(1+增长率)
这一时期=上一时期*(1+增长率)
增长量=这一时期/(1+增长率)*增长率
平均增长:
1、年均增长量=(末期值-初期值)/年份差
2、年均增长率=(年份差√末期值/初期值)-1=(末/初)-1/年份差(估算、偏大)
a/(1+x%)=>a*(1-x%)
a/(1-x%)=>a*(1+x%)
| x%≦5% 值偏小 |
1、求百分数变化(求上一时期增长率)
2、求上上时期值(隔年求值)
a/[(1+r)*(1+y)
求隔年增长率:(1+r)*(1+y)-1=r+y+r*y
●比重
基本公式:1、比重=(部分/整体)*100%
2、部分=比重*整体
3、整体=部分/比重
求上一时期比重:a:部分 b:整体
r:a的变化率 y:b的变化率
公式:a(1+r)/b(1+y)
判断比重变化:当部分变化率r大于整体变化率y时,比重上升
当部分变化率r小于整体变化率y时,比重下降
求比重的变化量:(a/b)[(r-y)/(1+r)]
●平均量
1公顷=15亩=1000平方米
1t=1000kg=2千斤
| 1亿=1万万 |
求上期平均量:总量m增长q1
部分n增长q2
(m/n)[(1+q2)/(1+q1)
判断平均量变化:q1>q2 总量变化量上升
q1 ●倍数 “是”几倍:A是B的几倍 A/B “多”几倍:A比B多几倍 A/B-1 求上时期倍数:A/B[(1+y)/(1+r)] 增长率和倍数的转化:是几倍=1+增长率 多几倍=增长率 逻辑判断 ●必然性推理 1、直言命题及推理 题型:1、矛盾(等值——矛盾两次) 2、真假化 特性:1、矛盾的矛盾是其本身 2、矛盾必有一真一假 1、所有 1、是 2、有些 构成6种 3、某个 2、非 求矛盾:只要在原命题前加“并非” 所有是——并非(所有事)=有些非 某个是——某个非 否定所有的是有些,否定有些的是所有 2、联言命题及推理(肯定时有效) 题型:并列:和、且、既、又 因果:因为……所以…… 转折:虽然……但是 递进:不但……而且…… 代表词:A且B 联言命题的矛盾命题:并非(A且B)=>非A或非B 所有人考上=>有些人考上/某个人考上(不可逆) 某个人考上=>有些人考上(不可逆) 否定且的是或,否定或的是且 3、选言命题及推理(否定时有效) 先否定才能得到肯定 1、兼容:可以都选 2、不兼容:选且只选一个 3、A或B=>(矛盾)非A且非B 4、要么A要么B=>(矛盾)A且B或者非A且非B 4、假言命题及推理(假设前提成立)矛盾:(A且非B) A(必肯)=>B=>C=>D=>E(必否) 关联词:1)、如果……那么/就 2)、若……则 =>由前推后 3)、只要……就 只有……才 =>(前必要后充分)由后推前 除非……否则不 *谁是必谁被推出 1)、AAA是AA的必要条件 AA→AAA 2)、要想AAA,必须AA AAA→AA 推理规则:逆否命题 假言命题二难推理:(1)、A→B,非A→B=>B一定成立 (2)、A→B,A→非B=>A一定不成立 申论知识点 1、先审题,后看材料,材料很重要 2、原则:角度看问题:1)、客观承认问题2)、辩证的分析问题 3)、积极地解决问题 3、关键词来源于材料:非作文题作答时,要尽量使用材料的原词 申论能力要素 1、理论:对于国家和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2、热点知识:对于社会热点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3、思想表达:文字表达能力 4、材料解读:从材料中找到要点的能力 材料 1、特点:1)、公开性 2)、消极性:材料一般涉及到的问题,且问题很重要 3)、辩证性:既谈到问题,又会涉及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4)、非敏感性 ※2、逻辑:(材料提供的信息) 常规型:好现象、问题、原因、影响、对策 争议型:引发争议性的问题+正方观点和理由+反方观点和理由 题型:归纳概括(概括什么) 提出对策(解决……问题) 贯彻执行(应用文、公文) 综合分析(分析什么) 特殊要求:身份、分条书写 做题习惯:题号、题型、题干关键字、材料范围、字数、分值 ※选择要点 1、标志性词汇法: 1)、表明重点的标志性词汇:转折连词(后跟的一般是问题) 2)、表明对策的关键词:建议、要、需要、将要、应该等后跟的对策 3)、表结论的关键词:总之、所以、这样、这的后面跟的结论 2、跳读法:应用于数据型材料 跳过数字,看文字比较集中地部分 3、快读法:案例型材料:某国、某人、某单位、某地、某部门 快速浏览5要素:主体:谁的 处境:主题面临的社会环境或面对的问题 ※做法:在此处境下,主题做了什么 结果:好/不好 启示:此种做法是否适合学习 对策从做法中来 5、精度法:观点型材料:某人针对某事发表的某种看法 1)、主体:谁发表的观点(身份、市级以上领导) 2)、客体:针对什么事发表了观点 3)、观点:说了什么、是什么态度(支持或反对) 4)、理由:为什么发表这一观点 5)、推论:核心思想(该怎么做) 提出对策:多角度、多方式、解决问题(问的是怎么做) 1、针对性:对策要能够解决问题 2、可行性:对策合理合法 3、操作性:对策具体(看对策就知道怎么做) 详解: 1、明确身份:1)类身份——注意权限 2)非类身份——注意代表的利益方 2、找准问题:先概括问题、选择要点:如何找对策 1)、找出材料中的直接对策: a:建议、要、需要、将要、应该等后面的句子 b:成功案例的做法 2)、找出材料中的间接对策:由问题原因推对策 3、紧扣材料的自创对策 1)教育宣传(思想意识) 2)行政手段(监管手段) 3)经济手段(税收调节、价格调节) 4)监督手段(内部监督、媒体监督) 5)法制手段 4、书写规范:总括句+对策 ※贯彻执行:公文和应用文 1、格式问题: 1)是否要求格式:题干中有内容要点,不用考虑格式,直接书写正文 2)格式: A:标题:首行居中(不加《》) 标题的内容:(发文机关)+(发文事由)+文种 注意:一般宣传类的公文,尤其是在网上发布的一般不能省略事由 B:主送机关或称谓 格式:标题下一行顶格写,后加: 1主送机关:单位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2称谓:当公文是给某个群体的时候,一般考虑对象和场合 C:落款/发文机关 格式:正文下一行右侧,发文机关单位全称 D:日期 2、内容如何确定 关键词分析法:根据题干中的关键性词汇,分析出公文的内容 3、如何行文 尽量多写点要点,尽量用材料原词 内容顺序:对策放在全文最后 开头:近期、最近、目前、当前、现在、现今 ※综合分析 1、解释型综合分析 特点:给出一句话或一个名词、让你对其进行解释或全面解释 仔细审题 2、关键词分析法:作答对象里面的关键词 3、加工要点和书写规范 总:一句话解释作答对象 分:与作答对象相关的要点(详写) 总:结论(对策 简写1~3句话) ※申述 什么叫结合材料写文章:必须结合材料的主要内容来写 体裁:议论文 1、立意:表现为标题和总论点 2、标题:如何拟标题 A、如何确定主题:文章主题和材料主题相同 1看材料中的高级领导讲话,重要会议记录,国家节选 2概括每则材料的主题进行对比 3参考方法:看客观题答案部分 B、确定角度:找材料中比较宏观的、比较大的对策或意义 3、内容:主题+角度 主题:文章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角度:对策/意义 4、答题流程:标题、找分论点、写开头、写分论点、写结尾 总论点:有且只有一个,总论点与标题内容一致 总论点位置要明显,一般在开头段落的结尾 分论点:2~4个(对策分论点/意义分论点) 在段落的段首 分论点来源:一般为客观题的答案部分 开头:交代现状,引出总论点 分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结尾:一句话说明主题+简单概括分论点+谈意义(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