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建立在二年级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测量有着一定的基础。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引入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动手量。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来。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因此尽量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形成正确的表象。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课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 教学流程 | 具体环节 | 设计意图 |
| 复习导入 | 出示课件:尺子。提问:这些尺子有什么用呢? 学生:测量长度 师:很好,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 生:米、厘米。 师:同学们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学生比划,教师评价)同学们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师:1米有多少个厘米?(1米=100厘米)(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 让学生从记忆中搜索出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本节课将学习长度单位 |
| 情境问题 | 师:看来同学们以前上课都很认真,都很厉害,那请同学们来帮帮忙。(出示课件)小组先讨论下,要想知道买多大的框,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对,我们要知道它的长和宽。大家先估计一下十字绣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学生估计 师:大家小组一起用尺子量一量拿到手中的十字绣到底有多大,到底应该给它配一个多大的框?量了用我们以前所学的米或者厘米来表示一下。(生量,师巡视指导) 生代表:十字绣长12厘米多8小格,宽5厘米多5小格。(师出示课件,显示测量结果) 师:我们用厘米来表示的时候,多了几小格,我们该怎么来表示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出示课件) | 以实际问题引入,从同学们身边来挖掘数学问题。增强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意向。提高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探索新知 | 师:(出示课件尺子)同学们拿出尺子看一看,上面标有的数字1234分表代表的是什么呢? 生:1代表一厘米,表示一大格,2代表2厘米,表示两大格……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认真观察,尺子上还有更小的格子,这个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板书:毫米) 师:米我们用什么字母表示的呀? m 厘米我们是用什么表示的?cm 毫米我们用mm表示。 师:大家数一数,每一厘米的格子里有几个小格子呢? 生:十个 师:一厘米的格子有十个小格子,也就说明有10个毫米,那我们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板书) 师:(出示课件)大家看着这个尺子,跟我一起说:一大格=1厘米=10毫米;2大格=2厘米=20毫米;10大格=10厘米=100毫米…… 出示课件,学生填空,老师出示正确答案。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妈妈的难题了,我们应该跟爸爸说做一个多大的框?长12厘米9毫米,宽5厘米5毫米的框。 | 讲解毫米的来源,毫米的表示及毫米与厘米的转化,让学生认识毫米,大体感知毫米 |
| 联系实际 | 师:同学们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或者是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学生说,教师更正指导,出示课件,给学生们最直观的感觉) 师:大家用食指和拇指比一比一毫米有多长?(和学生一起比,教师演示将直尺从指缝抽走,给学生看,这就是一毫米) 出示课件: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毫米来作单位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当测量比较短的长度或者要求测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出示课件,测量这些的时候都用什么长队单位呢?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比较两种不同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第一个上面的数字代表的是毫米,第二个尺子的数字代表的是厘米。 | 将学生们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生活实际中感受毫米的存在。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单位做长度单位。 |
| 应用新知 | 出示课件同学们估计一下你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名学生说一说估计结果。)他们说的对不对呢?到底是多少呢?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教师巡视辅导,填出表格。 | 学生再次动手实践,将新知识用到生活中。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巩固新知 | 完成练习 | 加强理解与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