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模板:
×××专业×××课程
( 学年度)(四号字)
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三号字)
一、前言(加重小四)
二、授课计划完成情况
1.授课计划简述
2.完成统计
3.情况分析(授课计划调整情况、成绩、不足)
4.其他
三、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1.课程实施情况统计(教案检查情况、教案规范性、创造性、授课情况统计,是否有大量的缺课等情况)
2.课程实施情况分析(工作热情态度分析,教学教法的改革创新,授课效果,存在不足)
3.其他
四、考核情况分析
1.考纲考题分析(考纲要求,考题的难易度、知识技能的覆盖面)
2.考试成绩分析(分数统计,合格率优秀率统计、呈现出的教学成绩,学生知识技能提高的情况,不足)
五、改进措施(根据以上的分析,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附件:
1.授课计划(依照学期与教学计划相符合,分学期进行。公共基础课 高一级
高二。专业课搜高一高二的课程,共四份。)
学期授课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依照教师手册“教师教学计划”和“学期教学进度”两项,格式不变。要求电子文件。
2.教学检查记录(每学期一份)
教学检查用表(一)
教研组教学手册检查记录表
| 日期 | 教师姓名 | 教学计划 | 教学进度 | 听课记录次数 | 教研活动记录 | 期末成绩统计、分析 | 学期教学总结 | 课外小组活动计划 | 课外小组活动总结 | 企业实践小结 | 备注 |
| " 此表由教研组长填写 每学期使用一张表 每学期检查三次 有的项目就画√,没有空着。 | |||||||||||
教学检查用表(二)
教研组教案检查记录表
| 日期 | 教师 姓名 | 教案 数量 | 教学 目标 | 重点、难点 | 教学 方法 | 教学 用具 | 课时 安排 | 教 学 过 程 | 课后 反思 | 作业 批改 | 工作 态度 | 备注 | ||||
| 教师 活动 | 学生 活动 | 设计 意图 | 时间 安排 | 课堂 小结 | ||||||||||||
| " 此表由教研组长填写 每学期使用一张表 每学期检查三次 有的项目就画√,没有空着。 | ||||||||||||||||
3.听课记录(组内成员每人不少于一节)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2011─2012 学年第1 学期)
教师
| 姓名 |
| 所在部门 | 授课班级 | 课程名称 | |||||||||||
| 评价项目 | 分数 | 指标内涵 | 评价等级 | 得分 | |||||||||||
| A | B | C | D | ||||||||||||
| 教学 设计 | 教学 目标 | 10 | 1.符合课程标准、符合授课计划和学生实际; | 4 | 3 | 2 | 1 | ||||||||
| 2.全面、明确、具体,体现课程特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 6 | 5 | 4 | 2 | |||||||||||
| 教学 内容 | 10 | 1.先进性。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先进的科学内容。 | 3 | 2 | 1 | 0 | |||||||||
| 2.实践性。教学内容设计以应用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例,能联系相关知识。 | 4 | 3 | 2 | 1 | |||||||||||
| 3.充实性。教学内容饱,涵盖知识、技能等方面。 | 3 | 2 | 1 | ||||||||||||
| 教学准备 | 5 | 1教案规范,能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安排。 2教具、教学仪器、教学用素材准备齐全。 | 5 | 4 | 3 | 2 | |||||||||
| 教学实施 | 教学过程 | 15 | 1.基于学生经验和认知水平, 恰当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整合学习资源 | 4 | 3 | 2 | 1 | ||||||||
| 2.问题设置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思考,质疑问难, 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的理性认识 | 4 | 3 | 2 | 1 | |||||||||||
| 3. 师生平等, 能够组织有效地交流、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 4 | 3 | 2 | 1 | |||||||||||
| 4. 教学环节启承转合自然流畅,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 | 2 | 1 | 0 | |||||||||||
| 方法 策略 | 10 | 1.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 3 | 2 | 1 | 0 | |||||||||
|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适时适度,操作熟练,有助于开掘学生的潜能 | 4 | 3 | 2 | 1 | |||||||||||
| 3课堂评价恰当及时,方法多样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3 | 2 | 1 | 0 | |||||||||||
| 学生 活动 | 20 | 1.参与态度:热情高,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意识强。 | 6 | 5 | 4 | 3 | |||||||||
| 2.参与广度: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空和有效的合作。 | 6 | 5 | 4 | 3 | |||||||||||
| 3.参与深度:学习内容,感受体验由浅入深,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新的见解。 | 8 | 6 | 4 | 2 | |||||||||||
| 教师 素养 | 20 | 1.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素养。本专业(学科)知识丰富,人文精神浓厚,其他知识底蕴宽厚。 | 4 | 3 | 2 | 1 | |||||||||
| 2.有纯熟的教学技能和技巧。组织协调、应变和及时评价能力强。 | 4 | 3 | 2 | 1 | |||||||||||
| 3.语言准确、生动、易懂,教态亲切有感染力。使用普通话。 | 4 | 3 | 2 | 1 | |||||||||||
| 4.板书结构合理、书写美观。 | 4 | 3 | 2 | 1 | |||||||||||
| 5.有教改创新精神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 | 4 | 3 | 2 | 1 | |||||||||||
| 教学效果 | 目标 达成度 | 10 | 1.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注意力集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掌握准确、全面、扎实。 | 3 | 2 | 1 | 0 | ||||||||
| 2.学生学习能力有提升,学到了新学习方法或原有学习方法得到熟练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有具体体现。 | 4 | 3 | 2 | 1 | |||||||||||
| 3.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相应的发展,专业素养和社会素养得以丰富,对本专业或本学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3 | 2 | 1 | 0 | |||||||||||
| 总分 | |||||||||||||||
| 评 语 | |||||||||||||||
| 听课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