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201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9:01:43
文档

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2012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教研组语文组长张晓敏活动时间2012.9.8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张晓敏教研内容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教研方式讨论参加人员闫凤发王淑香宋吉庆李政李会艳王广生孟庆臻c教研过程张晓敏: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笔者本着一个学诗者的初衷,浅谈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闫凤发: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  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
推荐度:
导读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教研组语文组长张晓敏活动时间2012.9.8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张晓敏教研内容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教研方式讨论参加人员闫凤发王淑香宋吉庆李政李会艳王广生孟庆臻c教研过程张晓敏: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笔者本着一个学诗者的初衷,浅谈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闫凤发: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  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张晓敏     

活动时间2012.9.8

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张晓敏
教研内容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教研方式讨论
参加人员闫凤发  王淑香 

宋吉庆  李政  李会艳 王广生  孟庆臻  

c

张晓敏: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笔者本着一个学诗者的初衷,浅谈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闫凤发: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

    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

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如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王淑香:如何运用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这种笔法,十分复杂且十分深奥。大体而言,有以下四种 :

1、用字的虚实。

2、置景的虚实。

3、置议论的虚实。

4.情境的虚实。

 

 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诚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云云:

    李西涯曰:“诗用实字易,用虚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在如此。……”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张晓敏       

活动时间2012.9.16

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宋吉庆
教研内容文言文阅读的“四要”与“四讲”教研方式讨论
参加人员闫凤发  王淑香 

张晓敏  李政  李会艳 王广生  孟庆臻  

c

 宋吉庆: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文言文列在“三怕”之首。但丢弃了文言阅读,就是丢弃了古代文化。

 李政:“读”要讲“步” 完成文言阅读题要运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概览全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以上“三步法”告诉我们,阅读不只是读文,还要会读题。 

  李会艳:“想”要讲“据” 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手头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对字词词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来分析,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译句)判别对错,要以句中某些关键字词译意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搭配来思考。 

 王广生:“析”要讲“理” 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所含的“理”既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如2000年试题中“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与胡氏父子的品德清慎的必然逻辑。在文言文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无论是判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判断句意,表述的是与非,都应分析文中语境本身形成的关系之理和较为普遍的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孟庆臻:“选”要讲“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语段及每道选择题是相对完整的,其中“题”与“文”,“题”与“题”之间表现出多种相互联系的特点,这就需要对备选项进行筛选并作出选择的时候,始终注意发现、关照、利用这些联系点。

  

  丢弃了古代文,就等于丢弃了另一只眼睛,同进也丢弃了另一条腿。因此,高考古文阅读题有增无减,而且花样迭出。要让古文阅读充满兴趣、焕发生机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张晓敏     

活动时间2012.10.11

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闫凤发
教研内容是“比”还是“兴”教研方式讨论
参加人员张晓敏  王淑香 

宋吉庆  李政  李会艳 王广生  孟庆臻  

c

闫凤发: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用的手法是“比”还是“兴”?不同的资料却有不同的说法。

 张晓敏:一种说法是:“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这里运用了‘比’的手法。”(《文言文双色诠释》云南出版社)与此观点相同的有《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吴铜云主编)、《中学文言文对照翻译及赏析》(西安出版社易小平主编)等。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首诗中第三章第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写桑叶鲜嫩味美,告诫班鸠不要贪心,过多地食用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形成事意联系”。(《文言文全解高中卷》人民日报出版社原建平主编)与此观点相似的则有《名师导学文言文•高中卷》(湖南大学出版社李真微主编)等。

     

     王淑香:究竟是“比”还是“兴”或者其他什么?看来还得先从比兴手法的概念说起。按照朱熹的说法,“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很明显,二者是不同的手法:“比”是“比喻”;“兴”是联想,触景生情,如杨慎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参见《古诗鉴赏辞典•前言》中国妇女出版社贺新辉主编)但两者也有共同的特点,即无论“比”还是“兴”都需要出现前后两个事物,且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才能成为所谓“艺术手法”。换句话说,形成“比”必须要本体喻体同时存在(尽管有时字面上不是同时存在),而形成“兴”同样需要“此物”与“彼物”的关联。

  

事实上,比兴手法从概念上阐述,二者是各不相同的,但在运用时经常是合而为一的,我们不必要也不应该把它们生硬地区分开来,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等都是这种情况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张晓敏    

活动时间2012.10.25

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王淑香
教研内容文言句节奏停顿试题解答教研方式讨论
参加人员闫凤发  张晓敏

宋吉庆  李政  李会艳 王广生  孟庆臻  

c

王淑香:节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古典诗文的节奏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诗文适当的地方所作的短暂停顿。语文试卷上也屡屡出现这样的试题,这类题型涉及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

李会艳:因此,掌握一些划分节奏的常用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增强应试能力十分必要。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二、语法结构剖析法

三、辨别词语区分法

   四、句式规律总结法

五、综合品读感悟法

 

 在通读时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释古”。这样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张晓敏    

活动时间2012.11.13

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李政
教研内容文言文背诵五法教研方式讨论
参加人员闫凤发  王淑香 

宋吉庆  张晓敏  李会艳 王广生  孟庆臻  

c

李政: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

      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

      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王广生 : (法)一、化整为零法。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

     

   (法)二、抄读法。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法)三、累进法。采用此法有如滚雪球,即先读第一句,即背诵第一句;再将第一二句连读,即要求第一二句连背。依次类推,滚动前进,累积背完全文为止。

     

  (法)四、三抓法。它是以自然段为单位实行三抓。

     

 (法)五、照看译文背诵法。即由语体文反回文言文。

     

      

  以上五法,对于背诵原文,是行之效的。每一个方法,固然可以采用,几个方法,综合运用,似乎更好一些。总之,采用何法,没有定规,一个是各人所喜爱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这是主观的一面,另一个则看客观的背诵效果了,采取的某法既快(背诵得快)又好(背诵准确),那么那个法就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张晓敏       

活动时间2012.11.25

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李会艳
教研内容高中文言文 可以这样学教研方式讨论
参加人员闫凤发  王淑香 

宋吉庆  李政  张晓敏王广生  孟庆臻  

c

李会艳:文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但客观上,因文言本身与现代白话相去甚远,且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可能带来艰涩难懂、歧义纷出,自然让学生视为畏途。面对新课程对文言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同学应如何真正学好文言呢?

王淑香:一、强化熟读成诵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更讲究韵律,追求声韵。入选课本的篇目,更是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佳作。同学熟读、背诵经典名篇,对于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有益,对于应对考试、准确答题则有用。

  二、重视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即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对于暂时无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应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揣摩、判断,并注意课上老师的讲解、说明。“带着问题”上课,“有的放矢”学习,无疑事半功倍。而课后复习则应注意归纳、积累。同学可以侧重对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以期巩固学习成果,加深知识理解

  

 

 两点建议:1.必须依托相应例句,以免知识点成为无本之木;2.尽量自己动手整理(可以参考、对照,但非依赖、照抄教辅,尽管其可能一应俱全),避免放开教辅就寸步难行。同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觉检测、认真订正”,完成一定练习使知识点得以进一步落实。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张晓敏     

活动时间2012.12.3

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王广生
教研内容文言文翻译答题指导教研方式讨论
参加人员闫凤发  王淑香 

宋吉庆  李政  李会艳张晓敏  孟庆臻  

c

王广生: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又存在哪些答题误区呢

孟庆臻: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目前,文言文翻译在整个文言文阅读考查中的比重较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就要做好翻译训练,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使自己的翻译在准确明白、没有语病的基础上;既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并力争使自己的翻译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相信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掌握规律,就能够通过理解去解决它。用理解这把钥匙打开文言翻译之门也就容易多了。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张晓敏     

活动时间2012.12.14

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孟庆臻
教研内容文言文训练中的功力提升教研方式讨论
参加人员闫凤发  王淑香 

宋吉庆  李政  李会艳 王广生  张晓敏  

c

孟庆臻:文言阅读能力的提升还需要了解考试中的出题思路

宋吉庆:以考题为例,教你如何在故事中提取寓意。

  例1.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错:镶嵌。②纶:钓鱼绳。③是:正确。

  问: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阅读方法训练: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读懂故事,不必逐字翻译。文章写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个钓鱼的人,在饵、钩、纶和钓鱼的位置上都下了许多工夫,可是鱼没钓到多少。

  第二步:特别注意结尾的议论句,它往往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的意思是:“钓鱼重要的不是漂亮的装饰;事情是否急迫不在于说辞。”

  第三步:故事的寓意既要从故事中得出,又要超越故事,使道理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从故事中我们看出,钓鱼主要关注的应该是钓上来的鱼的大小和多少,而鲁国的好钓者过多关注的是钓鱼以外的事——饵、钩、纶和钓鱼的位置。

   

文言文阅读在中考中的分值比重不大,却是拉开分数的关键,在初三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并进行有效训练,养成每天练一小段的习惯,这样一年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文档

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2012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教研组语文组长张晓敏活动时间2012.9.8活动地点多媒体主持人张晓敏教研内容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教研方式讨论参加人员闫凤发王淑香宋吉庆李政李会艳王广生孟庆臻c教研过程张晓敏: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笔者本着一个学诗者的初衷,浅谈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闫凤发: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  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