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卷
一、古诗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2.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4.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5.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扶贫干部们执着奋进、永不放弃的精神。可用《蝶恋花》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句来赞颂。
【答案】
1.桃花依旧笑春风
2.山随平野尽
3.赢得生前身后名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中考古诗文的背诵、默写与理解,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注意不要错字、漏字,难度较低。
(二)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6-9题(12分)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节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乙】文划线句中的“陶”即为【甲】诗的作者 (朝代) (人名)。(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8.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居住在偏僻之地就能心存高远”。
B.【乙】文的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一说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
C.【甲】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美好情意。
D.【乙】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内心正直,不拉拢勾结的品质。
9.【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作者 这一共同的人生态度,但【甲】诗作者对 的向往和热爱并不是【乙】文作者的人生追求。(4分)
【答案】
6.东晋;陶渊明(1+1分)
7.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3分)
8.A(3分)
9.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田园生活/归隐生活(2+2分)
【解析】
6.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难度较低。但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避免粗心造成失分。
7.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难度较低。翻译时注意“予”、“谓”、“隐逸者”这三个重点实词和判断句句式的翻译。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选项A考查诗句的含义,应该是“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故选A;选项B考查题目的含义;选项C和选项D考查句子的深层内涵。
9.该题考查古诗文的主旨。难度较低。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尽量用书中的文字。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曹绍夔①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②,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③,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④,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曹绍夔(kuí):人名。 ②罄:一种打击乐器。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锉(cuò):用钢制成的磨钢、铁、竹、木等的工具。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绍夔与僧善( ) (2)然冀其有效( )
11.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和尚因此愁苦地追问曹绍夔。
B.和尚因此一再地追问曹绍夔。
C.和尚愁苦地追问响声消失的原因。
D.和尚一再地追问响声消失的原因。
12.文章标题中的“怪”指的是“________”,“怪”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曹绍夔捉“怪”的故事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答案】
10.(1)友好,亲善,关系好(只写“好”1分) ;(2)效果(2+2分)
11.A.0分 B.1分 C.2分 D.3分
12.“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1分);罄与钟的频率相同,高击了罄就会引起钟的共鸣,或“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1分);对生活中的现象不要迷信,要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3分,只答“不要迷信”给1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这道考题中重点字词是“苦”“所以”,由已经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苦”这一词所能体现的意思应该是和尚一在追问,而并非愁苦的追问。其次“所以”的意思,在本文中是指事情发展的原因,并非是指曹绍夔。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2.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启示。由文章中可以看出“怪”是指夜晚“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的怪异现象。解释这一现象的是曹绍夔说的“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可以用原文中的话来答题。由曹绍夔的一系列的举动可以看出,曹绍夔本人并不相信鬼神之说,可以理解为不迷信;后面通过曹绍夔的做法,可以看出曹绍夔学识丰富,懂得用科学来解释,破解怪异现象。由曹绍夔我们获得的启示便是在实际生活中,不要迷信,要懂得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
【译文】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的铜磬,每天自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和尚以声响为妖怪。时间一长,老和尚吓得生病了。找来有法术的人用许多方法禁止它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朋友,来看望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吃饭,我帮你捉妖。”和尚不相信他,仍希望它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一再追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和尚非常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
北斗导航系统
①GPS已经很好用了,中国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北斗导航呢?因为GPS不属于中国。我们日常使用的GPS导航所用的卫星信号,主要来自于美国空军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投入建设的GPS,它一直占领着全球定位的民用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受惠于GPS定位系统,但同样也能够一直感受到这套系统的潜在风险。如果战争中GPS服务遭到了人为的暂停或干扰,那么依赖于GPS的所有武器装备都将无法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②你可能会问北斗稳吗?相当稳。现在天上正飞着几十颗卫星,你能在全球任何时间和地点搜到6颗以上的北斗卫星,而在我们生活的亚太地区最少能够搜到12颗北斗卫星。在吸取了GPS,伽利略和俄罗斯的格纳斯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北斗的设计之初就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思路,三种轨道,三种频段,保证了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定位也更精准。
③在四川广汉搭载北斗终端的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水田里面自动转换插秧,它能够自动规划最优的路线自动完成插秧作业。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以前1个人7天才能完成的插秧劳作。在甘肃的田间安装了北斗终端的农机,用于马铃薯和玉米的播种工作,在北斗信号的加持下,农机作业的误差可以控制在1-2厘米,效率提高了20%-25%.北斗正在疯狂输出市场价值,随着“北斗+””和“+北斗”应用的深入,推进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到了2284亿元,有力支撑了行业总体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④北斗还能干什么?它还能用来救人性命。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区曾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正是北斗导航系统在救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架起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与灾区一线指挥机构的沟通桥梁。
⑤在目前整个卫星定位市场上,虽然GPS 仍是主流,但是北斗具备非常强的竞争优势。北斗的产品已经输出到了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北斗高精度及北斗辅助快速定位用户规模已经突破了5亿。中国的北斗,正在成为全球的北斗。
13.第②段划线句说明了北斗导航系统具有(1) ;(2) ;(3) 的优点。(6分)
14.阅读文章③④两段,概括北斗导航系统的作用。(4分)(1) ;(2) 。
15.第④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一切”不能删去,理由是 。(4分)
16.下列材料放在文中第 段最合适,理由是 。(4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北斗系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机可以根据需求快速精准投送应急物资。在湖北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机,被广泛的用于区域内的消毒防疫,一架无人机单次喷洒面积可以达到5000平方米,并能覆盖防疫车无法抵达的死角。
【答案】
13.(1)信号质量好;(2)抗扰能力强;(3)定位更精准。(2+2+2)
14.(1)支撑行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2)用于抗震救灾,救人性命(2+2)
15.“一切”的意思是“所有”“全部”(1分),意思是汶川地震发生时,灾区和外界失去了所有联系,情况非常危急(1分),更加突出北斗系统在抗震救灾方面的重要意义,删去后无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6.第④段(1分),这段文字介绍了北斗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着巨大作用(1分),用一个“也”字紧承前文所写的北斗导航系统在汶川救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例子(1分),更加充分地说明了北斗系统在抗震救灾中能救人性命。(1分)
【解析】
1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提取概括,首先根据要求在划线句中找相关内容,根据要求中概括北斗星导航系统的优点,结合最后一句“保证了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定位也更精准”可以得出答案。
14.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根据要求在③④段中找,从第③中的事例可以概括出北斗导航系统的作用是用于农业种植,提高工作效率。从④段中“它还能用来救人性命”中概括出来。
15.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作用,首先解释词语,其次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词语删去后的句子的意思,与愿意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
16.本题考查的是材料放置题,首先判断放置段落,其次概括材料内容,材料内容与放置段落的内容相符,所以放在第④段。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节选)
舒婷
①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
②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窗外黑黝黝的屋脊,像几条卧鲸。深深浅浅的灯光,似乎要从万千人生故事中,泄露一点什么消息。好比一本书的封面,引诱你去翻阅。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
③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
④老师提问你,你茫茫然站起来。你咕咕噜噜的回答虽然是正确的,但不耐烦的老师从已从你的课桌里掏出一批罪证:精致的小鹿、花篮和水袖宫娥,全是用包糖纸编的。大家哄然大笑。我以为你会哭,会甩起书包回家。但一经允许坐下,你仍将凸额抵住桌沿,检视你的宝贝。它们像虫子一样在你课桌里衍生不息。
⑤你父亲死时,我去看你。你家低矮潮湿的房间竟然用铁丝拦了一半,养着十几只珍贵的乌骨鸡。你家口人,原靠父亲做木匠活,现在要靠妈妈养的这些鸡了。房间的另一半是弟弟妹妹,他们在做游戏,他们的玩具我是太熟悉太熟悉了。那些玻璃纸在昏黑中,发出华丽的光彩。
⑥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早读时,我们班的女孩子总到后山找一棵最茂盛的相思树,分坐在各个枝丫上,远远看去,就像栖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相思鸟。你总要神秘地把我拉走,到林子深处去。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诵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束的云。午休时,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我们手拉着手满山摘草莓,把熟透了的随手塞进口中,将钻石一样的完整地包在手帕里。直到我们的手,我们的唇全染得红艳艳的。
⑦后来,你响应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工作,我去看你,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为什么有关我们共同的记忆总伴有澄澈明净的天空呢?
⑧你是最后一批回城的,安排在市政局修整马路。听说你谁也不通知就结婚了,又听说最近你有了一个女儿。屡次托你妈转口信去,你始终不回答。
⑨命运使我成了“文人”,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这似乎是我们的差别。但现在我有了儿子,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
⑩今夜天空深远沉静,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
17.第④段加点词语“罪证”的含义是 。(2分)
18.第②段画线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19.阅读文章⑤-⑦段,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 表现“我”和“蚂蚱”美好友情的事例 | “我”的情感 |
| “蚂蚱”父亲去世时,“我”去看望她 | (1) |
| (2) | 快乐 |
| (3) | 快乐 |
| (4) | (5) |
21.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抒发了“我”对青少年时期“我”和“蚂蚱”美好友谊的怀念之情。
B.抒发了“我”对今晚能够和“蚂蚱”一同看同一颗星星的盼望之情。
C.表达了“我”对现在“我”和“蚂蚱”的关系变得疏远的遗憾之情。
D.表达了“我”对未来能重拾“我”和“蚂蚱”美好友谊的期盼之情。
【答案】
17.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证据(2分)
18.生动形象地写出黑暗中屋脊的形状,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与上文环境描写相呼应,为下文展开美好的回忆作铺垫(答对其中3点满分)(3分)
19. (1)同情。(1分)
(2)(学生时代)早读时,我们到林子深处看风景。(2分)
(3)(学生时代)午休时,我们手拉手满山摘草莓。(2分)
(4)“蚂蚱”上山下乡,“我”到农村看望她。(2分)
(5)激动/兴奋(1分)
20.第④段写“蚂蚱”在课堂上折糖纸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却不哭不闹的往事(1分),表现了“蚂蚱”倔强的性格特点(1分);为下文写弟弟妹妹们的玩具是玻璃纸折的作铺垫(2分)
21.B(3分)
【解析】
17.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难度较低。本题从本义和概括上下文两个角度入手。“罪证”即犯罪的证据在文中指“……的证据”;接着概括上下文可得出答案“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证据”。
1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难度适中。本地本身不难但是题目绕口,解题关键是读懂题目的要求:①画线句要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②画线句是环境描写,要分析其作用。从第一层面修辞手法角度分析,要写出“把……比作……,生动形象写出了……”;第二层面分析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内容上“营造了……氛围”,结构上分析上下文是否照应。最后整理语言得出答案。
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难度较低。概括一是要划分好范围;二是全面概括;三是分析并参考例句的格式。分析例句,在概括事例时的基本顺序为“时间+我/我们做了……事”;在概括情感时注意“原文优先原则”。找不到原文时再根据文章内容精准概括。
20.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难度适中。段落的作用要先判断是有修辞、描写、插叙等常考手法,如果有手法要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接着概括段落内容并从内容上分析是否对人物、主旨情感等有突出、深化等作用;然后从结构上分析该段是都照应上下文;最后分析该段是否有突出的表达效果。本文第④段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用。结构作用比较简单,从内容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一定难度。
21.本题考查段落的内容。原文中“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作者与友人很久没有见面,也没有提到要见面,所以选项B分析错误。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2-24题(12分)
为了增进学生对虹口的了解,深入感受虹口的地域文化,学校设计了“‘虹’色记忆——探访之旅”系列主题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链接一】虹口境内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历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条之多。虹口港是主要的河流之一,过去叫沙洪,沙洪和黄浦江交汇处被称为洪口,这就是虹口区名称的由来。
【链接二】虹口有一种别样的文化气质。在近代出现的左翼作家联盟就诞生在这里;鲁迅、郭沫若、茅盾、萧红......大量的文化名人曾居住在虹口山阴路、多伦路一带。
【链接三】虹口历史建筑精品荟萃,具有深厚的海派文化特色。在这片土地上,有曾被称为犹太人“诺亚方舟”的摩西会堂;有老上海标志的“上海大厦”;有曾经是上海乃至全国的第一家西商饭店“浦江饭店”;还有见证上海百年沧桑巨变的“外白渡桥”......
【链接四】虹口万寿斋的小笼包,在几代人心目中都拥有者不可取代的地位。用筷子小心地夹起一个,可以隐隐约约看到里面的肉馅,沾一点醋,再咬开一个小口,冒着热气的汤汁顺着小口流到调羹上。
22.下列对【链接】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虹口曾经有众多河流,虹口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河流。
B.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曾经居住在山阴路、多伦路一带。
C.虹口区历史建筑众多,而且具有深厚的海派文化特色。
D.虹口区万寿斋的小笼包曾经驰名上海滩,人人都吃过。
E.虹口万寿斋的小笼包具有皮薄,馅多,味道美的特点。
23.学校将举办“‘虹’色记忆——探访之旅”的摄影作品展,要求分别从四则【链接】材料中提取信息,作为作品展的四个主题,请用四字短语概括。(4分)
(1)名字由来;(2)___________;(3)历史建筑;(4)____________。
24.外白渡桥是大家探访时的热门景点,大家一致认为“历史建筑”这一主题的摄影作品展,必须要有外白渡桥的照片,你是否认同?请阐述理由,至少两点。(4分)
【答案】
22.B;C(2+2)
23.(2)文化气质(文化底蕴)(4)特色美食(2+2)
24.能联系材料进行分析,言之有理(2+2)
【解析】
22.考查材料分析概括能力。由材料中可以看出【链接一】未能体现出“虹口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河流”,材料中只是介绍了“虹口港是主要的河流之一”,选项A错误;【链接四】选项中并未体现出“人人都吃过”这一特点,选项D错误;【链接四】中没有明显的写出万寿斋小笼包的馅多,味道美的特点,选项E错误。
23.考查概括材料知识点。由已知的答案可以看出,概括的都是四字格式,第一段写出了虹口名字的由来;第二段中“虹口有一种别样的文化气质”可以体现出虹口的文化气质或者是文化底蕴;第三段由“虹口历史建筑精品荟萃,具有深厚的海派文化特色。”中可以看出,建筑的历史悠久;第四段主要是写了万寿斋的小笼包,主要是指出上海的特色美食。
24.考查材料分析题。由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外白渡桥主要是由两大特点——“历史悠久”“结构独特”,更是上海市最大的钢铁桥,由外白渡桥上望去,一眼就可以看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
四、写作(60分)
25.题目:那段记忆,留在我心中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
那段记忆,留在我心中
行在童年的河岸,风光旖旎,氤氲在记忆的瞬间,虽淡犹香。点开记忆的存库,那熟悉的芬芳依旧留在心中。
闲倚床头,挑了一本书随意浏览,却无甚兴致。暖暖的阳光照得人困意渐深,突听得楼下传来一阵小吃的叫卖声,伴随着一丝微弱的香气。
肚子里“咕噜”直响,这才发现已被勾起馋虫。索性放下书,带上钱,“噔噔噔”跑下楼去,漫无目的地东瞧瞧西看看,穿梭在小吃摊间,无意间离那香气越来越近了。一句“姑娘,吃豆花吗”唤醒了我,我茫然地抬头,哦,是一位老奶奶,亲切的声音让我不由自主地点了头。“来,快坐,”她引我到一个位置,“豆花马上就来,稍等啊。等会儿慢点儿吃,可别烫着喽。”我笑着应声,望见她深蓝色的外套,浅灰色的裤子,衣服上隐约有肥皂洗过的清甜气息。她转身离去,香味残存在空气里。
香味,如一把钥匙,“喀哒”一声,打开我记忆的大门……
小时候,我是标准的一枚野丫头,一天到处乱跑,总伴着余晖归来。往往洗了手,扎好小辫,就一边匆匆跑向姥姥,一边喊:“给我来一碗豆花!姥姥!”姥姥也不恼,一笑:“等等呀姑娘。”她撩起围裙擦擦手,准备蹭掉我小脸上的泥,我就故意很不耐烦地用脸在她那硕大的布围裙上乱蹭一气,然后推着姥姥往厨房里去。姥姥生性整洁,每天的衣服都要仔细洗过,我特爱闻上面清甜的肥皂味。
“要不要放鲜酱汁?”“要!”谁不知道姥姥做酱汁是一绝。微咸伴甜,稠稠地浇到雪白的豆花上,撒了碧绿的葱段,鲜得要含在口里好久都舍不得咽下,想想就要流口水……
“豆花好喽!”掀开小锅,热热的香气扑面而来。我忙用勺子舀一舀这嫩滑的豆花,再送到口里:“真好吃啊!”“好吃就多多地吃!”姥姥慈爱地笑了。“等一下!”“哎呦!”我果然被烫着嘴了。姥姥道:“这时候总要烫一下,我家姑娘真‘勇敢啊!”我羞红了脸,这回吸取了教训,小心地吹吹再吃……每当此时,姥姥便会心一笑。一碗,两碗……只有剩到最后一勺,我才想起姥姥,于是再舀一勺送入她嘴里。小屋雾气缭绕,我看不清她眼中亮闪闪的是什么……
“姑娘,你的豆花来了。”“哦,谢谢。”端起碗,还是那般熟悉的香味。碗很热,我没有动,让那股暖流入我心里,引起感動的酥痒……哪天,也为姥姥做一碗吧……
咫尺与遥远仅一念之隔。原来,我从未忘记那芬芳,从未忘记那段记忆,因为,它连接着我对姥姥的思念。
【解析】
这次二模的语文作文题目为全命题作文,难度一般。《那段记忆,留在我心中》中“那段记忆”说明要写出过去发生的一段记忆,可以是体现成长的一段记忆,可以是感受到亲情温暖的一段记忆,可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段记忆……。“留在我心中”说明那段记忆是和我相关,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回忆,留在记忆的原因可以是那段记忆让我明白了成长的道理,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学会去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整体作文可以写一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