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英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0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0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康复护理后效果满意,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后实施整体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 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发生, 加快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138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对10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实施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和康复护理, 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男60例, 女40例;年龄32~74岁, 平均年龄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61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2例, 病理性骨折5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2例。手术方式:67例采用生物型全髋固定。33例采用骨水泥型全髋固定。
1. 2 护理方法 ①体位护理:术后立即给予平卧位, 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30°, 两腿之间垫梯形垫, 膝关节保持屈曲15°, 避免患肢外旋、内收和髋关节过度屈曲, 24 h后可抬高床头, 曲髋
1. 3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 3. 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①术后抬高患肢15~30°中立位, 麻醉清醒后早期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股四头肌、小腿肌肉收缩和踝泵练习。早期应用弹力绷带、弹力袜等, 可促进静脉回流, 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栓。②戒烟:吸烟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单个重要危险因素, 特别是在切口愈合、心肺并发症以及需术后重症监护方面。③评估皮肤血运、感觉、活动情况, 并与健侧对比。④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 尽量避免在下肢穿刺。⑤遵医嘱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 用药期间注意监测伤口渗血情况及出凝血时间。
1. 3. 2 彻口感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与长期使用激素、体内有感染病灶、手术时间长、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 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伤口渗出情况,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术后应严格无菌操作, 减少感染机会,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 3. 3 髋关节脱位:搬动及翻身时, 始终保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 屈髋不得>90°, 不能外旋, 避免双膝关节交叉, 下床活动及外出检查时, 应有医护人员协助, 防止因搬动而引起髋关节脱位[1]。
1. 4 康复训练原则:运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以不疲劳为宜、循序渐进。①主动训练:主要为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 髌骨被动运动, 踝泵, 髋膝关节屈伸活动及臀肌收缩运动以免造成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强直等。②被动训练:应用下肢骨折治疗仪辅助治疗, 3次/d, 30 min/次。③协助指导患者进行特殊的康复练习:包括卧位练习、坐位练习、立位练习、步行练习、踏车练习及拐杖行走步态的练习等。
1. 5 出院指导
1. 5. 1 休息与活动 ①应教会患者继续功能练习, 循序渐进, 以不疲劳为宜。②避免关节脱位, 休息时注意髋关节位于外展中立位, 屈髋
1. 5. 2 饮食指导 合理饮食, 避免增加体重, 戒烟酒, 指导患者多晒太阳, 进食富含钙的食物, 预防骨质疏松[2]。
1. 5. 3 预防感染 如有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拔牙等易引起关节感染的疾病或需做手术时均应告之医生曾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 以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 5. 4 定时复诊 术后4周、3个月、半年复诊, 以后每年至少复诊1次复查内容包括, 髋关节正侧位片, 人工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按时复诊将决定患肢的功能恢复情况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髋部疼痛或活动后严重不适, 皮肤发红、皮温较高、下肢肿胀等应随时就诊。
2 结果
100例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均康复出院。
3 小结
随着髋关节疾病的高患病率和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成功, 髋关节置换术成为一种常规手术, 术后及时实施整体护理和一系列康复护理, 使患者尽早恢复活动, 改善生存质量, 早日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慧玲, 张晓萍, 付艳, 等. 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 2003(9):685-687.
[2] 李强, 罗先正, 王志义, 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评估方法的研究. 中华骨科杂志, 2001(12):721-725.
[收稿日期:2015-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