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 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 意义: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 论证 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5.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6.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乙文译文】墨子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那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又说:'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那么又为了什么呢?那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贵。为了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珍贵。所以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孟子日:"......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③命:教导。 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 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未比喻"礼"。 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往之女家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二)1.(1)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2)已:停止 (3)之:到......去 (4)顺:顺从2.(1)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2)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其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乙文译文】孟子说:"......男子长大成人行冠礼时,由父亲主持其事,并面加教导;女儿出嫁时,母亲主持其事,将她送到门口.告诫道:'去到你们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遇事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丈夫的意志!'以婉顺为准则的,是妇人女子之道。、只有住在("仁"这个)天下最宽大的住宅里,站在("礼"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义"这个)天下最正大的道路上,得志时跟老百姓一起循着这条道路前进;不得志时便独个儿照这个行事。厚禄不能乱我的心,家贫位牟不能变我的行,威力相逼不能挫我的志,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日:"主上宵旰④,宁大不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日:"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日:"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宵旰:宵,夜;旰,晚。宵旰,天亮就穿起衣服,天很晚才吃饭。比喻勤于政事。
1.请概括甲段文字的大意(用文中话答)。
2.乙文中写了岳飞的哪几件事?你读后受到哪些教益?
3.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吴玠素服飞 (4)饰名姝遗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敌未灭,何以家为?
5.文段甲中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对文中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1.生,亦我所欲电;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1)孝母;(2)拒受名姝;(3)戒洒;(4)辞帝为之营第。第二问,从孝母、爱国、不贪财色的角度中选取其一来答均可。3.(1)躲避 (2)信念(3卜一向 (4)赠送4。n)不仅贤人有这种信念,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敌人还没有灭,怎么能安家呢?5.舍生取义:提示: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必耍从人生的选择、取舍、意义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乙文译文】岳飞非常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派人去拜访母亲,并且接了回来,母亲有重病,岳飞总是亲自给母亲喂药.岳飞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伺侯。吴铞一向佩服岳飞,愿意同他结为好友,就把有名的荧女打扮好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勤于政事)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饭,难道是大将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邻更加敬重佩服他。岳飞年轻时好放量饮酒,皇帝告诫他说:"你以后到了黄河以北地区才可以饮酒。"于是戒酒不喝。塞帝当初要为岳飞营造宅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消灭,怎么能安家呢?"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贪爱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四)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一亦然所欲廿.二义一亦然所欲廿..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老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肆:店铺。 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即与之化矣
生于忧患 春冬之时
C 久而不闻其臭 D 亦我所欲也
妇拍而呜方 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四)1。(1)苟且偷生 (2)因此2.D 3.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疆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4.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5.舍生取义君子慎其所处 比喻论证
【乙文译文】跟好人相处,如同走进栽种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气,便被它同化了。跟坏人相处,如同走进了卖成鱼的铺子,时间久了,闻不到它的臭气,也被它同化了。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藏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二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日:"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日:"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予日:"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日:"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释]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前一个"衣",动词,穿衣;后一个"衣",名词,衣服。②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③修:整治。④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五)1.(11祸患,灾难.通"避",避免(2)赏赐傲视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1先生您叉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给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3.舍生取义 廉洁自律4.答案示例:1)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2)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乙文译文j曾子身穿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叫人送给他一块封地,告诉他说:"请你用这块封地的收入做一些象服吧。"曾子不接受。反复给,仍不接受。使者说:"这不是你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人家的东西,就要惧怕人家,给予人家东西就要傲视人家。即使鲁君对我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终于不肯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
(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日:"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shui)景公,景公未乡__41-@Ej赐之廪丘,其不如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驱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甲中的语句回答。
(六)1.(1)有甜'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2)感激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3.滁去补偿j。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一之谓失其本心)
【乙文译文】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七、阅读《鱼我所欲也》后回答(15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选文中作者的观点。(不得超出20字数。)(3分)
1.(1)好处、益处、裨益(2)感谢、感激、感恩(3)从前、以前、昔日 (4)停止、抛弃、丢弃等 2.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 3.不能为获取厚禄面抛弃礼义。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5.参:『时候齐国发生r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汇·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乙文译文】古时候齐国曾经发生严重的饥荒。黔敖这个人就在道路上摆设了食物,来招待饥饿的人,好让他们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摇摇晃晃地走来。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喂!你来吃吧!"那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看看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呀。"黔敖连忙赶上去道了歉,那个饥饿者到底不肯吃而
被饿死在路上。
4、乙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2分)
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永①之氓(méng)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⑤。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释]①永:永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零陵、东安和广西全州一带。②氓:老百姓。③绝:横渡。④中济:渡到河水中间。⑤不能寻常:"游不了多远"的意思。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_________ ②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
③吾腰千钱_________ ④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
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译文:
-----------------------------
9.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答:--------------------------------
1.(1)祸患 (2)做 (3)作动词用,腰中缠着 (4)蒙蔽 2.(1)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2)你(平日)最擅长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了呢? 3示例:人要学会取舍,否则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乙文《哀溺》译文】
永州的人们都善于游水。有一天,江河发大水,有五六个人乘坐一只小船,横渡湘水。到了江心,小船漏了,人们都下水泅渡。其中有一个J,-尽Js游却游不出多远。他的伙伴们说:"你长于游泳,在我们这些人中游得最好,今天为什幺落后了呢?回答说:"我腰缠一千个铜钱,太重,所以落在后面。"同伴说:"为什么不把这扔了呢?那人不做声,摇了摇头。不一会几,那人越发游不动了。那些已经渡过河的人在岸上大喊大叫地说:"你太愚蠢了,太糊涂了!眼看就要淹死了,还要那钱干什么呢?"那人又摇了摇头,就这样淹死了。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问题。(13分)2008益阳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 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答: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问题。滕州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别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下面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二者不可得兼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人物 言或行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三、比较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 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4 分) 4.请你从〔 甲〕 〔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 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2分) 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2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参 一、1. D 2. C 3. B 4.(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二、1、2分) ①祸患灾难; ②同“避”,躲避 2.(2分)C 3.(4分)①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傲苟且偷生的事。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4.(人物1分,言或行2分,共3分)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的手.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5.(3分)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三、1、(2分)(1)通“避”,躲避。(1分) (2)眼泪。(1分) 2、(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 3、(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2分) 4、(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5、(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2分) 四、1.答案:①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②赏赐 傲视 评分;大对一个词语得1分,共4分。 2.答案:①不仅贤人有之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舍身取义廉洁自律 评分: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评分:共3分。观点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1.(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祸患,灾难 (3)丢下,抛弃 (4)于是,就 每词1分。 2.(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3.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 4.舍生取义 六、1.①给,给予 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③到,去,往 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共4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共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 3.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4.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