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2年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20:36
文档

2022年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参

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参第1题(10分)根据要求和所给条件,书写反应方程式。1-1为获得性能良好的纳米材料,利用团簇化合物K12Si17和NH4Br反应制备纳米硅。1-1K12Si17+12NH4Br=12KBr+17Si+6H2+12NH3(2分)1-2硒代硫酸根在酸性条件下被一定浓度的H2O2氧化,主产物与硫代硫酸根被I2氧化的产物相似。1-22SeSO32-+H2O2+2H+=Se2S2O62-+2H2O(2分)1-3单质碲(Te)和AsF5在溶剂SO2中按计量比6:
推荐度:
导读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参第1题(10分)根据要求和所给条件,书写反应方程式。1-1为获得性能良好的纳米材料,利用团簇化合物K12Si17和NH4Br反应制备纳米硅。1-1K12Si17+12NH4Br=12KBr+17Si+6H2+12NH3(2分)1-2硒代硫酸根在酸性条件下被一定浓度的H2O2氧化,主产物与硫代硫酸根被I2氧化的产物相似。1-22SeSO32-+H2O2+2H+=Se2S2O62-+2H2O(2分)1-3单质碲(Te)和AsF5在溶剂SO2中按计量比6:
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参

第1题(10分)根据要求和所给条件,书写反应方程式。

1-1 为获得性能良好的纳米材料,利用团簇化合物K12Si17和NH4Br反应制备纳米硅。

1-1K12Si17 + 12NH4Br = 12KBr + 17Si + 6H2 + 12NH3(2分)

1-2 硒代硫酸根在酸性条件下被一定浓度的H2O2氧化,主产物与硫代硫酸根被I2氧化的产物相似。

1-22SeSO32- + H2O2 + 2H+ = Se2S2O62- + 2H2O(2分)

1-3 单质碲(Te)和AsF5在溶剂SO2中按计量比6 : 3反应,主产物为灰色抗磁性固体,其阴离子为八面体结构。

1-36Te + 3AsF5 = AsF3 + Te6[AsF6]2(2分)

1-4 利用XeF2和溴酸根溶液反应制备高溴酸根。

1-4 XeF2 + BrO3- + 2OH- = BrO4- + 2F- + Xe + H2O(2分)

1-5 钼酸钠(Na2MoO4)和硫代乙酰胺(CH3CSNH2)混合溶液在水热条件下强酸性介质中发生反应,制备二维材料MoS2。(提示:分离MoS2后的酸性溶液中加入BaCl2,出现白色沉淀。)1-54MoO42- + 9CH3CSNH2 + 15H+ + 6H2O = 4MoS2 + SO42- + 9CH3COOH + 9NH4+(2分)

第2题(7分)高压碳酸盐化学

常温常压下,碳酸根通常以分离的CO32-基团形式存在,但在高压下可发生聚合,甚至改变配位方式形成类似于硅酸根及其多聚阴离子的结构。

2-1 在20 Gpa高压下,用激光加热SrCO3和SrO的混合物,得到组成为Sr3CO5的物质,其结构类似于钙钛矿ABX3,其中BX6八面体共顶点连接,写出Sr3CO5中分别对应于A、B、X的离子(须注明电荷)。

2-1 A CO44- B O2-X Sr2+(每个1分)

2-2 在82 ~ 138 Gpa的高压下,MgCO3中碳酸根形成环状三聚体(C),画出C的结构示意图。在30 ~ 40 Gpa的高压下,用激光加热MCO3(M = Ca或Sr)和干冰的混合物,得到组成为MC2O5的物质。CaC2O5中,碳酸根以四聚形式(D)存在;SrC2O5中,碳酸根以二聚形式(E)存在,画出D和E的结构。

2-2

C(1分)D(2分)E(1分)

第3题(7分)锗的团簇化合物

含锗化合物A的分子式可以表示为Ge5(NR2)4,R为三异丙基硅基。该化合物中存在两种锗锗键,键长分别为250 pm和234 pm。A的合成方法如下:控制GeCl2与KNR2按1 : 1计量反应生成B,B被金属钾还原得到A。在B转化为A的过程中,可能经过中间产物C,C 中含两个锗原子;C与B按1 : 1计量反应得到环状化合物D,D与C在金属钾还原下反应得到A。若B与吡啶按1 : 1计量反应则得到E,E难以与金属钾进一步反应生成A。化合物A~ E中锗原子均满足8电子。

3-1 画出A ~ E 的结构图。要求:如有锗锗键,须示出化学键是单键、双键还是三键;须示出A 中团簇的立体结构。用R 表示三异丙基硅基。

3-1(每个1分)

2

N

3-2 简述E 难以进一步反应转化为A 的原因。

因为在E 中,吡啶与Ge 中心形成配位键,使得Ge 中心的缺电子程度降低,故E 难以被还原(2分)

但是实际原因可能是:生成C 的过程需要经过电环化卡宾插入,吡啶配位导致Ge 宾的空轨道被占据,轨道对称性不匹配无法生成C ,得到A 必须经由B 和C 反应产生D ,再次经过类似反应得到A 。

第4题(8分)二价铬氧化机理的探究

Cr 2+在酸性水溶液中以Cr(H 2O)62+形式存在,与O 2反应可生成羟基桥连的双核配合物A (反应1),其中Cr/O 比为1 : 5,中心离子为六配位。机理研究表明Cr 2+的氧化反应涉及高价Cr 的中间体。将较稀的Cr 2+溶液缓慢加入被O 2饱和的酸性溶液中,Cr 2+与O 2配位得到较稳定的中间体B (反应2)。B 进一步与Cr 2+按1 : 1反应得到寿命较短的中间体C (反应3),C 与Cr 2+进一步反应是生成A 最有可能的途径:C 也可以与Ph 3P (Ph 为苯基)反应,重新转变为Cr 2+。B 在酸性溶液中与Fe 2+按1 : 1反应得到D (反应4),D 可以看成H 2O 2的衍生物,与Ce 4+反应重新得到B 。A ~ D 中金属离子均为铬离子。

4-1 写出生成A 的离子方程式(反应1),画出双核配合物A 的结构(示出配位几何) 4-1 反应1:4Cr(H

2

O)6

2+ + O 2

→ 2(H 2

O)4Cr(OH)2

Cr(H

2O)4

4+

+ 6H 2O

(1

分)

结构:

(2分)

4-2 写出B ~ D 的化学式(可忽略水分子);写出生成B ~ D 的离子方程式(反应2 ~ 4) 4-2 B CrO 22+ C CrO 2+ D CrOOH 2+(各0.5分,共1.5分)

反应2:Cr 2+ + O 2 → CrO 22+(1分)

反应3:CrO 22+ + Cr 2+ → 2CrO 2+(1分)

反应4:CrO 22+ + Fe 2+ + H + = CrOOH 2+ + Fe 3+(1.5分)

在N2保护和搅拌下,向100 mL 0.40 mol·L-1的浅绿色FeSO4溶液中加入40 mL 0.80 mol·L-1的NaOH溶液,得到Fe(OH)2沉淀,保持通N2升温至40℃,将气体切换为空气。随着空气通入,悬浊体系由浅绿色变深,形成蓝绿色沉淀A(反应1),继续通入空气,沉淀颜色变化,最后转化为黄色固体B(反应2)。此时若停止通空气,向体系中补充适量NaOH并温度,B可以进一步与体系中的物种反应再变为A(反应3),也可转化为黑色磁性物质C(反应4)。B在150℃彻底脱水形成砖红色氧化物D,失重10.0%。

A是一种名为GR-II(Green Rust,绿锈,简称GR)的物质,其结构可从Fe(OH)2结构演变得到。Fe(OH)2为层状结构,层板由两层采取密堆积排布的OH-构成,Fe2+占据层板中密堆积形成的所有八面体空隙,层间通过氢键连接。若层板中部分Fe(II)被氧化为Fe(III),会导致其带正电荷,因而需在层间引入阴离子平衡电荷,同时也带入水分子,形成绿锈。晶体衍射和谱学表征显示,GR-II中Fe(II)和Fe(III)的原子比为2 : 1。

5-1写出A ~ D的化学式。(对A要求:价态不同的铁分开写并注明氧化数;此处可忽略层间水分子)。

5-1 A [Fe II4Fe III2(OH)12][SO4] B FeO(OH) C Fe3O4D Fe2O3(每个1分)

注:理论上不应标注B为何种氢氧化氧铁,根据研究α和γ型都是可能的产物。见Abdelmoula, M.; Trolard, F.; Bourrié, G. and Génin, J. M. R. Hyperfine Interactions, 1998, 112, 235

5-2写出反应1 ~ 反应4的离子方程式(提示:注意起始加入反应物的计量关系,确定反应体系的组成。)

5-2 反应1:10Fe(OH)2 + 2Fe2+ + O2 + 2SO42- + 2H2O= 2[Fe II4Fe III2(OH)12][SO4]

反应2:[Fe II4Fe III2(OH)12][SO4] + O2 = 6FeO(OH) + SO42- + 2H2O + 2H+

反应3:2FeO(OH) + 4Fe(OH)2 + SO42- + 2H2O = [Fe II4Fe III2(OH)12][SO4] + 2OH-

反应4:2FeO(OH) + Fe(OH)2 = Fe3O4 + 2H2O

5-3有研究者通过差热分析确定GR-II结构中层间水分子的数目。结果显示,在80 ~ 140℃之间出现一个热效应为420 J·g-1的吸热峰,对应于水分子的脱去。在此范围水的蒸发焓为40.1 kJ·mol-1,可近似当作此条件下上述脱水反应的摩尔焓变。通过计算确定A的化学式中所含水分子数n。

5-3假设绿锈的化学式为[Fe II4Fe III2(OH)12][SO4]·n H2O,那么1 mol绿锈的质量为

m绿锈= 6.35 × 102 + 18.0n (g)(1分)

假设此过程的焓变完全来源于层间水的脱去,那么1 mol绿锈会脱去n mol水分子

40.1 × 103 n = 420 × (6.35 × 102 + 18.0n)(1分)

解得n = 8.20(1分)

原则上,有效位数错本题扣除已有成绩中的0.5分

5-4若将起始反应物FeSO4换成FeCl2,可形成类似层状结构的蓝绿色物质GR-I。鉴于Cl-和SO42-的大小、形状和电荷不同,当其进入层间时,3个Cl-取代2个SO42-并导致层内阳离子电荷和层间堆积方式的调整。推出GR-I的化学式(价态不同的铁分开写并注明氧化数;忽略层间水分子)。

5-4 GR-I [Fe II3Fe III(OH)8][Cl](1分)

在GR-II中,6个Fe对应1个硫酸根,因此GR-I中应为6 × 2 × 3-1 = 4个Fe对应1个氯离子。堆积形式没有改变,故氢氧根仍为Fe的二倍,故为[Fe4(OH)8][Cl]。根据氧化数,推断为[Fe II3Fe III(OH)8][Cl](2分)第6题(9分)非水溶剂中的电极电势与热力学

随着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和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非水体系的电化学研究越来越深入。水溶液中,以标准氢电极电势(SHE)为零点。在非水体系中,通常选用二茂铁Fe(C5H5)2(简写为Fc)与其氧化态(表示为Fc+)组成的电对(表示为Fc+/0)作为内标,E°(Fc+/0)=0.400 V(对SHE)。Fc+/0电对的利用,有效解决了有机溶剂中物质的电极电势、酸碱解离常数等参数测定的问题。

222

6-1 水溶液中:E o(aq) = E o (aq,O2/H2O) -E o (aq,H+/H2) = 1.23V - 0 = 1.23 V(1分)

乙腈溶液中:E o(MeCN) = E o (MeCN,O2/H2O) -E o (MeCN,H+/H2)

= 1.21V - (-0.028 V) = 1.238 V ≈ 1.24 V(1分)

6-2 计算水溶于乙腈过程H2O(aq) → H2O(MeCN)的标准摩尔Gibbs自由能变。

6-2 将上下两方程式相减,即可得到:E o = E o(MeCN) -E o(aq) = 0.008 V(1分)

△G o m = -zE o F = -1.5 kJ·mol-1(1分)

6-3 乙腈溶液中保持O2(g)和H2O均为标态,反应(2)的电极电势随H+浓度发生变化:E /V = 1.21 - 0.0592 pH。在0.10 mol·L-1 HCl的乙腈溶液中,测得上述反应的电极电势为0.92 V。计算HCI在乙腈中的解离常数K a。

6-3 根据题意:1.21 V - 0.0592 pH (V) = 0.92 V,由此得到:pH = 4.90

即[H+] = 10-pH = 1.26 × 10-5 mol·L-1(1分)

反应方程式为:HCl(MeCN) → H+(MeCN) + Cl-(MeCN)(1分)

K a = [H+][Cl-] / [HCl]c o = [H+]2 / (c HCl - [H+])c o

= (1.26 × 10-5)2 / (0.10 - 1.26 × 10-5) × c o = 1.59 × 10-9(1分)

6-4 计算在25℃的乙腈溶液中,I2与Fe(Cp*)2反应的平衡常数。

6-4反应方程式为:I2(MeCN) + 2 Fe(Cp*)2(MeCN)→ 2 I-(MeCN) + Fe(Cp*)2+(MeCN)

E o = E o(MeCN, I2/I-) - E o(MeCN, Fe(Cp*)2+/Fe(Cp*)2) = -0.14V - (-0.48 V) = 0.34 V(1分)又由:△G o m = -zE o

F = -RT ln K o得:

K o = exp(z E o F/RT) = 3.1 × 1011(1分)第7题(11分)“Mg2Fe”的氢化物

尽管“Mg2Fe”不稳定,但在储氢材料的探索中得到了其稳定的具有客观储氢量的氢化物。这种氢化物结构属立方晶系,面心立方点阵,晶胞参数a = 4.58pm,晶胞如下图所示(氢未示出)。可以认为,结构中,Fe原子采取立方密堆积,Mg占据其堆积形成的所有四面体空隙且处于中心位置,H原子以正八面体的配位模式有序分布在Fe的周围,H原子与Fe原子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晶胞参数的1/4。(要求:以下凡涉及计算的,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7-1 写出该氢化物的化学式和晶胞中H原子的总数m。

7-1 该氢化物的化学式为Mg2FeH6,氢原子的总数m = 24(2分)

7-2 计算Fe-H键长、Mg-H键长和H-H最短距离;写出与Mg配位的H原子数n。

7-2 Fe-H键键长d(Fe-H) = 1/4 × 4.58 = 161 pm(1分)

Mg-H键键长d(Mg-H) = 4.58 × (2)0.5 / 4 = 228 pm(1分)

H-H键最短距离d(H-H) = 4.58 × (2)0.5 / 4 = 228 pm(1分)

和Mg配位的H原子数n = 12(1分)

7-3 计算该氢化物中氢的密度ρ(单位:g·cm-3)及标况(1 atm, 273 K)下氢气密度ρ0,给出二者的比值R。

7-3氢的密度ρ = ZM/VN A = 24 × 1.008 / [(4.58 × 10-10)3 × 6.022 × 1023] = 0.150 g/cm3(1分)标况下氢气密度ρ0 = pM/RT = 101.325 × 1.008 × 2 / (8.314 × 273) = 9.00 × 10-5 g/cm3(1分)两者的比值R为0.150 / 9.00 × 10-5 = 1.67 × 103(1分)

7-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给出正确的选项。

7-4-1 在描述结构时,可以认为镁原子和氢原子共同形成立方密堆积:(a)正确; (b)错误。

7-4-1 (a)(1分)

7-4-2 结构中,铁原子占据全部由氢原子形成的八面体空隙的一半且交替分布:(a)正确; (b)错误。

7-4-2 (a)(1分)第8题(12分)有机合成中的“负氢”转移

在有机合成中,“负氢”转移的反应历史悠久,如1853年的Cannizarro反应和1906年的Tishchenko反应[在催化量(cat.) Al(OCH2CH3)3作用下,含有α-H的醛发生二聚成酯]。随着研究的深入,底物范围不断扩大,反应选择性也不断提高。1990年,Evans用SmI2成功将β-羟基酮进行了非对映选择性的还原。

依据此信息,解答以下问题:

8-1以下反应均涉及“负氢”转移,写出各反应中发生转移的“负氢”。

8-1-1

8-1-1 H a(1分)

8-1-2

8-1-2 H a(1分)

8-1-3

8-1-3 H a(1分)

8-1-4

H b

O

N

H c

H d

PhNH2, CH3CH2OH a

CF3SO2OH (20 mol%)

3 h

N

N

Ph

8-1-4 H c(1分)

8-1-5

N

H e

H e

H d

O

H c

c

H c

H b

H a

H a

H

a

++

CdI2

PhCH3, 130 °C

8-1-5 H e(1分)

8-2 在酸的作用下,下列化合物中C1位发生异构化,画出此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

8-2

(共4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各0.5分)

8-3 画出如下反应的关键中间体(不要求立体化学)。

8-3

t

Bu

O

t

t

1分)

第9题(11分)环加成反应

(H 3C)3SiOSO 2CF 3 (TMSOTf) 可以有效促进正离子的

[5+2]环加成反应,形成含有双环[3.2.1]骨架的产物,如下所示:

依据所给信息,解答以下问题(要求立体化学):

9-1

(2分)

9-2苯酚衍生物在四醋酸铅作用下氧化去芳构化,继而发生正离子[5+2]环加成反应,画出形成环加成产物的关键中间体。

9-2

1分)

9-3将9-2中的环加成和重排反应相结合,应用于四环二萜天然产物的合成,其模型反应如下所示,画出此转换的关键中间体。

9-3

(每个1分)9-4当底物含环丙基乙烯基时,不论是在硝基甲烷还是在六氟异丙醇(HFIP)溶剂中反应均得到螺环产物,画出此转换的关键中间体。

9-4

(每个2分)

第10题(11分)十氢合萘化学

在萜类天然产物中,氧化态升高与抗癌、抗病毒和免疫抑制的生物活性提高密切相关。以下反应发展了并环构建萜类化合物的方法(TBS为叔丁基二甲基硅基,i Pr为异丙基):

10-1在环己烷椅式构象中,CH3-H之间1,3-直立键的相互作用力和丁烷邻交叉作用力相当,在298 K下,假定丁烷的对交叉构象能量为0 kJ/mol,邻交叉构象能量约为3.8 kJ/mol,重叠构象能量约为21.4 kJ/mol。

10-1-1计算顺式十氢合萘与反式十氢合萘的能量差。

10-1-1 能量差ΔE1 = 3 × 3.8 kJ/mol = 11.4 kJ/mol(1分)

10-1-2计算顺式9-甲基十氢合萘与反式9-甲基十氢合萘的能量差。

10-1-2 能量差ΔE2 = 4 × 3.8 kJ/mol – 2 × 3.8 kJ/mol – ΔE1 = –3.8 kJ/mol(2分)

10-2画出产物A的结构简式(不要求立体化学)。写出A可能的立体异构体的数目。

10-2

(2分)

可能异构体的数目:6个(1分)10-3画出上述转换的关键中间体(不要求立体化学)。

10-3(共2分,各1分)

10-4画出以下转换中中间产物B、C和产物D的结构简式。

10-4(共3分,各1分)

D如果要求立体化学,则为:

参考文献:J. Org. Chem.2022, 87, 6097−6104.

此份参由Chemy化学奥林匹克团队制作,仅供参考,相关标准以中国化学会出具答案为准,在此感谢参与制作本份答案的成员。

文档

2022年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参

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参第1题(10分)根据要求和所给条件,书写反应方程式。1-1为获得性能良好的纳米材料,利用团簇化合物K12Si17和NH4Br反应制备纳米硅。1-1K12Si17+12NH4Br=12KBr+17Si+6H2+12NH3(2分)1-2硒代硫酸根在酸性条件下被一定浓度的H2O2氧化,主产物与硫代硫酸根被I2氧化的产物相似。1-22SeSO32-+H2O2+2H+=Se2S2O62-+2H2O(2分)1-3单质碲(Te)和AsF5在溶剂SO2中按计量比6: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