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这是陶“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却被黑暗的现实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㈠、陶渊明其人
㈡、陶渊明其文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
一类: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礼赞自然美、劳动美、人情美
另一类:怒目金刚式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寄寓抱负,侠义精神,意气慷慨,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㈢、陶渊明去职归隐的原因
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萧统《陶渊明传》(节录)】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可适当补充“五斗米”的不同理解)
2.《归去来兮辞》序(见文前)
三、放Flash课文范读,指导朗读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理清层次。
第一段、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①“田园将芜”;②“心为形役”。 ②是真正的原因,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写望见家门的欣喜若狂及家中景况的亲切和欢悦;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写归田后的生活情况。前四句重述归田之志;后几句写了出游方式和游中所见,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涵咏想象,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范读,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检查学生筛选的语句,引导揣摩品味,由语言的品味到文章的鉴赏及作者情感的把握。(用多链接处理课件,不逐张标明)
例:①悟已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追
问:为何已往不鉴?来者在陶心目中以如何?
明确:“心为形役”,归隐田园、诗酒为乐。此处充分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其它诗文中体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序》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参照比类: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
高适: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问:“三径”所指为何?陶为何用“松菊”,松菊又有何象征意味?
明确:“三径”典故指代隐士所居,由此可感出陶向往归隐,“松菊” 意象的传统内蕴“松”岁寒三友之一,刚劲有气节,菊洁净孤高。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灵魂的栖所。足见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的本性。
③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问:“傲”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容膝”什么 样的居住环境?
明确:傲世、睥睨俗尘,简陋的住处却心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
参照比类:刘禹锡《陋室铭》: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问: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中能体味出陶的内心情感吗?
明确:“无心出,倦飞还”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此处怀景交融,与作者《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意趣相谐,这一诗一赋都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⑤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问:这是陶的人生理想,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儒学家是“立德、立功”,留名于后世,道学家是炼丹学道求长生,佛学家是生死轮回神不灭;清谈家是醉生梦死生死同,陶渊明是顺应自然,乐天知命超生死。这里边有他遗世、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学生可自我找句,共同探讨,不多引叙)
总括:
问:刚才我们透过词句的品析,多多少少走进了陶的内心世界,有人说陶是中国古代唯一真正隐士,那么你说说看他的隐士情怀又是什么呢?
明确:鄙弃官场;淡泊明志;躬耕田亩;琴书诗酒;固穷守洁;乐天知命。
三、深入探究、难点突破
提问:①有人说本文写景叙事淡远潇洒、自然清新,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这是陶的一贯文风,难道文中就只有乐吗?
明确:有“悲”
②文中能找出体现悲的语句吗?
明确: “归去来兮”
“奚惆怅而独悲?”
“已矣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③陶悲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有依据吗?
明确:“心为形役” “世与我而相违”
④“世与我而相违”陶的初衷是什么?难道陶就这么不想为官,就这么渴望归隐?
明确:
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从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的陶“怒目金刚”式的诗文中不难看出陶也有“济天下苍生”之志(如《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封建统治之下,在世道昏昏之时,诗人能实现他的志向吗?怀才不遇、慷慨悲歌,甚而悲歌都不得,剩下的便只有一条道:隐居乡村、贫贱终身,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这是一种无奈,这是一种挣扎,这是一种悲号!
总括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中写到:
“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可见陶也并非只恬淡安闲这一面。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四、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归去来兮辞》学案
一、关于作者
陶潜(365—427),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小官,但时间不长。在他41岁任彭泽令时,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到任80多天就弃官归隐。在辞官时,写下这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他在诗歌诗赋的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歌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有先例的田园诗。前一类以《饮酒二十首》最为有名,其中“结庐在人境”流传最广,表现了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后一类中包括中年学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等,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在散文方面,《桃花源记》最为有名。
二、关于辞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三、关于本文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6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成化,乐安天命的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挚,富有抒情味。
第一段写辞官归田的决心。先是自责之词,后是自宽自恕之词。表达了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段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和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作者归心似箭,浑身轻松;望见家门,欣喜若狂;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有室,有酒,有樽,作者饮酒自遣,有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有园中之乐。此乃真正的隐者之乐。
第三段写作者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铺垫;后又写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月”,“窈窕以寻壑”,“崎岖而经丘”;最后写出游所见,后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第四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内心自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发自作者内心的独白是那么的真挚,不假涂饰。陶渊明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赢取富贵,也不指望逃脱人生的苦难而飞临仙境,便投身自然,来保全自己心灵上的一份任意自得的境界。于是他欣然地从四周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爱的人生妙趣。
本文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让,音节和谐,犹如天籁。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李格非有“《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之评语,元好问也曾叹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