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竹类病虫害的防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17:52
文档

竹类病虫害的防治

竹类在生长和利用过程中,从笋期到竹材砍伐利用都会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使竹林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减少和降低,因此,竹类病虫害的防治是竹林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竹类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实行林业综合防治,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出发点,通过有计划地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各目标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掌握目标害虫生活史薄弱环节,经济、有效、安全、简便地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整个工作本着以营林措施为基础,调整竹林结构,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提高竹类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
推荐度:
导读竹类在生长和利用过程中,从笋期到竹材砍伐利用都会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使竹林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减少和降低,因此,竹类病虫害的防治是竹林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竹类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实行林业综合防治,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出发点,通过有计划地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各目标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掌握目标害虫生活史薄弱环节,经济、有效、安全、简便地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整个工作本着以营林措施为基础,调整竹林结构,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提高竹类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
竹类在生长和利用过程中,从笋期到竹材砍伐利用都会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使竹林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减少和降低,因此,竹类病虫害的防治是竹林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竹类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 方针。实行林业综合防治,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出发点,通过有计划地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各目标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掌握目标害虫生活史薄弱环节,经 济、有效、安全、简便地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整个工作本着以营林措施为基础,调整竹林结构,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提高竹类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病 虫害的生。在防治策略上划分害虫发生类型,实行分类施策,充分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摸清害虫数量变动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在防治上注意保护环境,达到既控制害虫又保护环境。发现病虫害本着“治早、治少、治了”,抓住其生活史中薄弱环节,采取经济有效的方法,及时消灭,以保证竹林的健壮生长。

竹类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一、苗期病害

   竹类种子育苗或无性繁殖育苗时,常发生竹苗立枯病、笋腐病等。其症状为:竹类种子发芽后,1~2个月内,竹苗基部尚未出新株,在竹苗近地面处秆腐苗枯;已的竹苗,在秆基上的芽萌发成笋后,其笋腐苗枯。

    竹苗立枯病和笋腐病,其病原菌是镰刀菌。

   防治方法

(1)选择好苗圃地。前作是蔬菜、棉花、瓜类及松、杉苗等的圃 地,不宜用来育竹苗。

(2)整地时进行土壤消毒。在整理苗圃地时,先施用农药(如苏化911或苏农01)3~4kg/1,000m2,按1:200~300的比例和 细土拌均匀,垫床复种。也可施用敌克松,用药量为2kg/1,000m2, 与30~40倍细土拌均匀,垫上复种。

(3)播种前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的0.2%~0.3%的退菌特或0.2%的苏农01拌种;或施用0.5%的敌克松连同种子和10~15倍细土拌匀播下。

(4)出苗后,发生竹苗立枯病、笋腐病等时,可用以上药上撒在苗床上,每1,000m2用药上45kg左右,施后培苗以免发生药害;或喷1:100~150的波尔多液;或 0.1%的高锰酸钾,每10天左右喷1次,直至病除为止。发现笋尖叶腐烂的病苗时,应立即从基部剪除和喷药。

 二、成竹病害

    新造竹林时,不要在遭病害的竹林中挖取母竹;对母竹和竹苗要严格检疫和消毒,病竹和病苗不能用来造林。带病的竹株和竹苗不能用来造林,以防病害蔓延扩大。

    毛竹的枯梢病、茎腐病,应及时防治,清理病源,把带病的竹枝或竹秆集中烧毁,防止蔓延。4年生以上的小杂竹容易发生丛枝病、竹秆锈病等,应及时砍伐老龄带病竹株。

    要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清除病竹,有利于竹林通风透光,改善卫生环境,增强竹子的抗病力,可以减少竹丛枝病、竹黑粉病、竹秆锈病、竹煤污病和竹疹病等的发生。

    竹病发生后,要结合抚育管理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加强竹林培育,促进竹子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三、常见病害防治防治

竹水枯病竹笋腐病竹苗生枯病竹苗麻点病毛竹枯梢病毛竹烂脚病
竹丛枝病竹秆锈病竹黑粉病竹煤病竹赤团子病竹黑痣病
1.竹水枯病

   水枯病发生在浙江、福建等地区为害毛竹、刚竹、淡竹,受害竹林常成片枯死。福建永泰县,1956年前,有5,000hm2竹林,曾遭受水枯病的为害。

    水枯病开始时,竹梢有部分叶子卷缩,变为枯黄至淡红,最后成灰白色脱落。小校逐渐枯死,并向下部小校扩展,致使全株枯死。夏季枯死的竹子,节间有水,色黄而气臭。在2~3m高的节间贮水量最多,近地面节间则较少。秋季枯死的竹子,节间贮水少,或没贮水,有灰褐色斑点。

    浙江在2~3月份开始发病,福建全年都有发生,但以5~8月,尤以大小暑期间枯死最多。病株先是零星分散的,后逐渐蔓延扩展成片枯死。病竹从开始发病到整 株枯死。一般在向阳坡,竹林稀疏、土壤干燥的地方发病多。在荫郁的山窝、竹林茂密、湿度大的地方发病较轻。砍伐不合理和不抚育管理,使竹林生活力逐渐下 降,减弱了抗病能力

    防治方法:

    应加强抚育管理和合理砍伐。发病后要及时在病区(病竹)四周(距枯死竹梢远)开沟隔离,以防其继续蔓延扩展。

2.竹笋腐病

    丛生竹竹节育苗时为害尖梢嫩叶,发生褐斑腐烂。

   防治方法

   (1)不选蔬菜、松、杉地作苗圃地,基肥要腐熟。用2年生健壮竹节育苗。

    (2)发现叶尖,笋尖已腐的竹笋,要立即从基部剪除。

    (3)出苗后(或发病初)即喷50倍波多液或高锰酸钾,每10天1次,直至竹苗生长健壮为止。

3.竹苗生枯病

   竹苗茎部受病害,褐色,竹苗枯死。发病时间:出苗1~2月内。

   防治方法:

   (1)不选蔬菜、松、杉地作苗圃竹苗圃。

    (2)施用苏化911或苏农01,用药量3.4kg/1,000m2按卫:200~300比例和细土拌匀,垫于苗床上复种,或用敌克松0.3~0.5/1,000m2,与 20~30kg细土拌匀复种。出苗后发病初撒于床面,每1,000m2/30kg左右。可施用种子重量的0.2%~0.3%退菌特或0.2%苏农01拌种,或施用0.5%敌克松先拌10~15倍细土,再拌种播下。

4.毛竹苗麻点病

   危害部位及特征:叶部散生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点。发病时间为生长期。

   防治方法:

   发病期可试喷1:100~150波尔多液2~3次。

5.毛竹枯梢病

    枯梢病发生在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毛竹发病后轻者竹梢枯死,重者全株枯死。枯梢病常发生在1年生新竹上,最初侧枝叶色逐渐变黄至棕黄色,而后叶片 开始卷曲并渐次脱落,枝梢枯死,以至全株枯死。在枯枝基部上往往可看到红褐色舌状斑块,引起校梢死亡或整竹枯死。枯死的竹秆材质变脆,利用价值低。

    浙江最早发现毛竹枯梢病,7月上旬,8~9月下旬为盛发期,随后气温下降,发病速度渐缓慢。从历年流行情况看,在发病区,凡遇7~8月份高温、干燥的年份,此病就会大流行。毛竹枯梢病是由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引起的。病菌为核菌纲球壳目间座壳科咏球菌属的竹咏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

    防治方法:

    (1)清除病原:结合竹林砍伐和钩梢,把已感染枯梢病的竹株或竹梢砍除,将带病的竹、校及时烧毁。不要用病竹枯枝做篱笆等。

    (2)7~8月份发病盛期,应加强调查,发现新竹枝叶枯黄,竹秆节部出现褐色病斑,应及时在发病部位以下1~2节处钩去竹梢,以免病害继续蔓延,造成整株枯死。

    (3)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1,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从新竹展叶时起每隔15天喷1次。

    (4)严格检疫,不要从病区调运母竹。

6.毛竹烂脚病

   毛竹烂脚病又称基腐病。主要危害当年出土的毛竹嫩竹。新竹基部的小病斑迅速连合成大块状斑。当病斑包围竹秆一圈时,病竹便枯死。轻度发病则竹秆基部留下伤疤,易风折。

    毛竹烂脚病的病原菌有2种:一种是尖孢镰抱(Fusaium oxysporum),另一种是茁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

    在江苏发生在5月初,当竹笋约1.5m左右,笋津开始解脱,如遇降雨,在离地第3~4节处发病。雨水与发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防治方法:

   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从展叶时起每隔15天连续喷2~3次。

7.竹丛枝病竹扫帚病

    竹丛枝病又称雀巢病、扫帚病(下图)。已发现危害刚竹、淡竹、苦竹及哺鸡竹等竹种。毛竹上尚未发现。在浙江、江苏、河南、湖南、贵州等地均有发生。

    病竹生长衰弱,只有个别校发病,病枝细弱,叶形变小,有的病枝节数增多,延伸较长。病枝的侧枝丛生,丛生枝节间缩短,叶退化成鳞片状,其顶端叶梢内,在 5~7月间,有白色米粒状物,即病菌的分生抱子器。秋后病校多数枯死。病竹数年内全部枝条逐渐发病。最后全株枯死。病原为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Aciculosporium take miyake)。病菌可通过抱子经风、雨水等传播,也可经带病母竹传播。竹丛枝病在衰老、郁闭度高或管理差的竹林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

   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砍伐老竹,保持适当的密度。并进行松土、施肥,以促进竹林生长旺盛。发展新竹林时,应从无病竹林中选取母竹。发病初应及早砍除。

8.竹秆锈病

    竹秆锈病又称竹褥病(下图)。已 发现为害淡竹、刚竹、哺鸡竹、箭竹及刺竹等竹种。毛竹上尚未发现。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区都有发生。竹秆被害后,材质变黑发 脆,影响工艺价值。发病重的竹子可能枯死。被害重的竹林,生长衰退,发笋减少。病害多发生在竹秆的中下部或基部,有时小枝上也发生。6~7月间,受害部分 产生黄褐色或暗褐色粉质的垫状物(病菌的夏抱子堆),成椭圆形或长条形。到11月~第2年春产生橙褐色如天鹅绒状,着生紧密,不易分离,呈革质的垫状物 (病菌的冬抱子堆)。这黄褐色垫状物脱落后,竹秆发病部位成黑褐色。

    庆后且言自中的一种桥苗(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Berk.etBr)Mang)。

    病菌通过抱子随风传播。竹秆锈病在生长过密和经营管理不善的竹林内较易发生。病害都发生在2年生以上的竹子上,当年生的竹子未见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经营管理,合理砍伐,不使竹林过密,也可减少病害的发生的机会。

    (2)发病轻的竹林,应及早砍除病竹,烧除病部,以免病菌继续蔓延传播;发病重的竹林喷0.5~1度(波美)的石硫合剂,或氨基苯磺酸,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3次,效果较好。

    (3) 6~ 10月间于竹林内喷 1度(波美)石硫合剂或100~150倍的敌锈钠。

    (4)每隔 10天左右,用 25%可湿性粉500倍液,50%可湿性粉1,000倍液,喷射2~3次。

9.竹黑粉病

    已发现为害淡竹、刚竹、水竹、箭竹等竹种,毛竹上尚未发现。在江苏、浙江、江酉、福建、、河南、陕西、云雨和贵州等地区竹林中都有发现。

    发病重的竹林影响发笋。笋被害而枯死。病害主要发生在新枝梢上,偶有侵害较老的茎,也能为害笋。4~5月间竹子新枝生长期,被害嫩枝顶端稍肥大,外部包着 的叶鞘带淡紫色,以后随着新枝梢的伸长,叶鞘开裂,露出黑粉。发病部(黑粉)逐渐向下延伸,有的使整个新校受害枯死。被害校常形成丛枝(但没有丛枝病形成 的丛枝明显)。每年发病1次。弱笋也易发病,受害笋的顶端数节密生黑粉(大竹续内),常因此而败退。

    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黑粉菌(Ustilago shiraiana P.Henn.)病菌抱子由风传播。黑粉病在经营管理不善的过密竹林中容易发生,尤其在生长细弱的竹林内,细弱的笋也易被害。

   防治方法:

   加强竹林的经营管理,适当砍伐,以促使竹林生长旺盛,可减少发病机会。如竹林内出现少数竹株发病时,应及时砍除病竹(最好在黑粉飞散前),并把有黑粉的小枝烧毁,以免蔓延。

    10.竹煤病

    竹煤病发生较普遍,各种竹子都可能发生。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及小枝上。开始时,叶片正面有黑色煤污状斑点,形状不规则,后扩展使整个叶表面布满黑色煤污层,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病叶常易脱落,致使竹林生长衰弱。

    竹煤病由蚜虫或故壳虫的为害而引起。蚜虫和阶壳虫的分泌物正是煤病菌的营养来源。因此,蚜虫或协壳虫的为害常伴随有煤病的发生。在生长细弱而稠密的小竹上常易发生。引起竹子煤病的是真菌中的多种煤污病菌,其中以Meliola sp.为主。病菌可以通过风、雨水及昆虫传播。

   防治方法:

   防治煤病应以消灭蚜虫和蚊壳虫为主,如用乐果等可防治蚜虫及价壳虫的若虫,松脂合剂可防治以壳虫,石硫合剂可杀死故壳虫的若虫。适当的砍伐使竹林通风透光较好,就可大大减少发病的机会。

11.竹赤团子病

    竹赤团子病又称竹肉病(下图)。已发现为害刚竹属及刺竹属等竹种,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等地区荷有发生。

    竹赤团子病发生在小枝上。春天小枝叶鞘膨大破裂,出现灰白色小块,质软,颜色也逐渐变黄至赤灰色。以后继续膨大,成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块状物,直径2~4cm,表面肉质,粉红色。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Shiraria bambusicala P.Henn)病菌通过抱子经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

   (1)竹赤团子病多半发生在生长过密的小竹上,应适当疏伐,减少竹林密度,加强抚育管理,促使竹林生长旺盛,可减少发病机会。发病后剪下病枝烧掉。

   (2)喷石硫合剂。

12.竹黑痣病

    竹黑病病又称黑肿病、竹疹病(下图)。已发现为害淡竹、刚竹、箭竹、刺竹、苦竹及慈竹等竹种。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都有发生。

    竹黑穗病发生在叶上。8~9月间叶表面产生灰白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纺锤形,颜色也逐渐变成橙黄色至赤色。第2年病斑表面产生黑色漆状小点(块),表 面稍肿起。黑色小点(块)的边缘,病斑仍为赤色。发病严重时,一叶上可同时发生很多个病斑,病叶易枯脱落。引起竹黑穗病的病原是子囊菌,其中以黑德菌属 (Phyllachora)中的几种为害病菌抱子经风传播。

   防治方法:

   (1)加强抚育管理,适当疏伐,使竹林通风透光,可减少发病。

    (2)历年发病重的竹林可试喷1%波尔多液。

 

 

 

 

文档

竹类病虫害的防治

竹类在生长和利用过程中,从笋期到竹材砍伐利用都会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使竹林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减少和降低,因此,竹类病虫害的防治是竹林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竹类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实行林业综合防治,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出发点,通过有计划地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各目标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掌握目标害虫生活史薄弱环节,经济、有效、安全、简便地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整个工作本着以营林措施为基础,调整竹林结构,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提高竹类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