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虞世南《蝉》一诗中,诗人借蝉抒怀,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的句子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杜甫《孤雁》一诗中,“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心情,显示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3.郑谷《鹧鸪》诗中,仿佛让人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的句子是:(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4.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上风光,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辛弃疾 在《破阵子》一词中描写的战争场面。
6.崔颢《黄鹤楼》中写乡思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鹧鸪》一诗中,借人物表现鹧鸪声之哀怨的句子是:(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8.白居易《卖炭翁》中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观刈麦》中又说:“(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者都是从心理角度表现劳动者生活带艰辛的。
9.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最能体现“五月人倍忙”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10.《卜算子·咏梅》中,描写春天来临后梅花高兴的样子的诗句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描写梅“凌寒独自开”的句子是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11.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一诗中,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描画美丽的月夜归耕图的句子是:(带月荷锄归)
12写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最能表达诗人隐居田园的心愿(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3.《沁园春·雪》中的主旨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4.崔颢《黄鹤楼》诗中表现诗人登楼远眺,看到草木茂盛的景象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5.《木兰诗》中写出了木兰征战生活艰苦及战场气氛悲凉的语句是: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6.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7.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8.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9.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0、.写木兰从军后艰苦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1.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2.《爱莲说》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3、表现莲花正直、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4、《爱莲说》揭示全文中心的一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2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6.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告诉我们不要被环境左右,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洁身自好的品格,坚守高尚的节操。
27.《卜算子·咏梅》两首词中写出梅花共同特征的句子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28.《观刈麦》诗中最能体现农民辛苦劳作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农民辛勤耕作的俗语:(面朝黄土背朝天)
29、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0、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1、"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2、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5.《破阵子》中表现因现实而感慨,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33、《使至塞上》中与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读古诗词,回答诗词后面的问题。
(一)《蝉》
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力,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4.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
5.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运用比喻,托物寓意,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句中的诗眼是 “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二)《孤雁》《鹧鸪》
1.“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这两句深切地写出失群者的心情,显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2、尾联写野鸦的用意是什么?这里的“野鸦”象征了什么?
结尾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野鸦”象征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3.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中,“雨昏”“花落”点染了怎样的环境?“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意象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
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4.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作者借鹧鸪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5.“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是紧承上句的“ 啼 ”字而来。句中“乍”“才”两个虚词有什么表达作用?“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三)、《使至塞上》
1、王维, 唐 代诗人字摩诘 ,人称“诗佛 ”,其山水诗成就很高,和孟浩然 并称为“王孟”。本诗从体裁上看是 五律 诗,从内容上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 ”诗。
2、诗的首联叙事,交代了 出使路线 ,颔联实写塞上秋景,也写出了诗人 幽 微 难 言 的 内 心 情 感 的感受。
3、颔联诗人以“ 征蓬 ”、“ 归雁 ”自比,表达了激愤抑郁和孤独思乡 的感情。
4、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联想到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②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9.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10.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11.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12.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3.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4、《使之塞上》以大漠 、 秋天 为背景,以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15、最能体现诗人内心感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6、表明边关局势紧张的诗句是: 都护在燕然
17、《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8、《使至塞上》一诗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9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0.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1、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2.全诗紧扣题目,叙述描绘了哪三层意思?: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23、试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身世浮沉之感和思乡之情。
2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境奇特,气象博大。赏析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25、古诗讲求炼字,请你说说“直”“圆”的妙处。
示例:“直”状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狼烟直上云霄的气势;“圆”,状落日之低,给人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
26、诗中用典的诗句是那句,这用典的好处。
示例:“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途中得知军情,语透英豪,显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四)《破阵子》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5.谈谈你对“可怜白发生”依据的理解。 表现了诗人想为国效力而终不能的悲愤之情。
6、此种“快”“惊”二字,在词中所起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描写战斗的顺利和激烈,将激烈的战争场面体现地非常雄壮。
⒈写主帅军中生活的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⒉侧面表现抗金将士英雄气概的诗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⒊表达恢复中原大业,建立不朽功名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抒发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6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中 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8、概括这首词的主旨。追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表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9、体味“梦回”“可怜”的表达作用。
“梦回”在内容结构上将现实与梦境勾连在一起;“可怜”结构上将词作内容由梦境再拉回现实;情感上从前句情感表达的高潮跌入感情的低谷,表现出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使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五)《黄鹤楼》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4.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5.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思乡之情?
“日暮乡关”:日暮时候最容易引发思乡之情。 “烟波江上”:使人联想到“游子”。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了什么景致?
山川清楚分明,草木及其茂盛。
7、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8、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9、.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1.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13、.“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14.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六)《归园田居》
1.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能表现诗人劳作艰辛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循世”的?
(1)表达了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2)言之成理即可。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等。
3.这首是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4.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
5.诗人的“愿”是什么? 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6、“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诗人辞官归家,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是在享受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7、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8、写辛勤劳动的心情和感受的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9、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1、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3、.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4.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七)、《登岳阳楼》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答:(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4.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7.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
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9.首联点明登临之意。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中考指南)答:(1)种看法,认为表达作者喜悦之情,因为作者早就盼望登上岳阳楼,今天初次登上,自然满含喜悦之情。(2)种看法,认为作者暗含抑郁悲凉之情,因为杜甫一生怀才不遇,结合“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可知此时作者的坎坷落拓,在平淡的叙述中寄予了作者深沉和抑郁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10.这首诗历来被称为意境开阔雄伟之作,请结合颔联和尾联具体分析。
答:颔联将洞庭湖的广阔无边、水势浩翰描绘得雄奇壮观。尾联突出诗人虽孤寂多病,但仍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两联上下衬托,相得益彰。
11、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示例:这首诗是三四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像。写出了洞庭湖壮阔和气势恢弘的特点。
12、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是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促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3 .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4.“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5.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深幽寂静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宁静、空灵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6.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万籁俱寂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7.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f
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6、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或隐喻了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九)、 (1)阅读词《沁园春雪》与《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1.给画线字注音。
蜡( là )象 分( fèn )外 妖娆(ráo ) 今朝(zhāo )
2.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描写了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等 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
3.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6.“卜算子”是_词牌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题目______。词前的两句,是__小序____。
7.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____(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
8.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2)、卜算子•咏梅 (毛)
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
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答:笔下的梅花的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3、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阖,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4、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D )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5、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3)卜算子• 咏梅 宋朝 陆游
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抒发了作者孤傲清高之情。
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答: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
3.、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写出了梅花的哪些共同特征?答:(1)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赞颂了梅花崇高的品格。(4)作者以梅花自比。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
5、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陆游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作者在此诗中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他苦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6、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周敦颐在“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填诗句)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
7、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 的处境,下阕写
梅花 高洁坚贞 的品质。
8、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十)、 《观刈麦》
⒈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⒉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5.《观刈麦》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_香山居士____,唐代大诗人。
6.解释加点词语。
⑴小麦覆陇黄__同“垄”,指麦地 __ ⑵妇姑荷箪食______担______________
⑶右手秉遗穗__用手握着____⑷左臂悬敝筐_____________破旧____
⑸吏禄三百石_古代容量单位__十斗为一石__⑹岁晏有余粮_____晚_______
7.翻译下列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__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拷__
8.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答:.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难。___
9..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
答:.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____
10.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