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湘艺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修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17:56
文档

湘艺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修改)

《浏阳河》教学内容:第一课演唱《浏阳河》教学目标:1.能熟练演唱《浏阳河》的一二两段,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演唱形式来表现。2.通过学唱《浏阳河》与欣赏新民歌《又唱浏阳河》,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今天老师会带大家跟随音乐一起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请欣赏同
推荐度:
导读《浏阳河》教学内容:第一课演唱《浏阳河》教学目标:1.能熟练演唱《浏阳河》的一二两段,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演唱形式来表现。2.通过学唱《浏阳河》与欣赏新民歌《又唱浏阳河》,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今天老师会带大家跟随音乐一起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请欣赏同
《浏阳河》

教学内容:第一课演唱《浏阳河》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演唱《浏阳河》的一二两段,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演唱形式来表现。 

2.通过学唱《浏阳河》与欣赏新民歌《又唱浏阳河》,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 

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等 。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导入 

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今天老师会带大家跟随音乐一起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 

漾的河流,请欣赏同一首曲子的不同表现形式,听完后说说他们的演唱或演奏形式分别是什么?这条河流名叫什么?(欣赏男声独唱,钢琴独奏,古筝独奏) 

生:…… 

师:你觉得这段旋律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生:抒情、舒展、流畅…… 

二、歌曲新授——创造表现 

1.师:(评价)不同的表现形式,却都在传唱着相同的旋律,他们在歌唱着他们的母亲河,也歌唱着从浏阳河边走出的伟人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浏阳河畔的歌声,仔细听,这首浏阳河两段歌词有什么联系。(欣赏歌曲)生:对答或问答式 

2.师:这也是唱民歌的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待会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式来进行表演。以前我们所唱的歌曲中还有哪些也是这种方式?生:对花、什么结籽高又高。 

3.师:其实民歌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演唱形式,比如我唱你来合。今天老师也想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合作。(出示课件)在前三句的句尾加上重复的字词。(师范唱,生伴唱)。 

(1)师范唱,生按节奏说 

(2)既然是我唱你来和,那光说不唱多没劲啊,老师也来做个伴唱,仔细听,老师的伴唱有什么特点吗?(加入音高,指谱) 生:重复前一句句尾的音,只有第三处不一样。音是向上走的。 

(3)师: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你们能试试跟老师的琴来唱一唱和的部分吗?(师范唱,生来和,纠正第三个音)评价 

4、师:这首歌曲问世后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今天让我们来唱一唱这动人的旋律吧。 

(1)听乐句模唱 

(2)摇着船桨荡舟在浏阳河上,似乎能感受到浪头一波一波的涌动。同学们,那我们唱歌的声音是不是也能来找一找这一推一收的感觉。(师示范一两句) 

(3)这首歌曲中略为上扬又比较舒展,可以作为小高潮的部分在哪里?应该怎样唱? 

(4)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和清晰的吐字) 

(5)师:评价,能否将第二段歌词填进去唱一唱。最后一句翻高八度演唱,很多民歌都采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尝试唱最后一句的乐谱,最后一句作为结束句就象一叶小舟穿行在浏阳河上渐行渐远的感觉。渐弱渐慢)将词填进去唱一唱,提醒学生在延长音后轻换一口气。 

(6)完整演唱,注意歌曲的情绪(带有歌颂性的) 

(7)师:之前我们欣赏过各种形式的《浏阳河》,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演唱形式来丰富、表现这首歌曲呢。你有什么想法呢?老师想在你们创意中挑选一到两种来尝试着演唱哦,其他同学也可以仔细聆听,选出你所喜欢的方式。生: 齐唱、合唱、轮唱等想法……(师尝试一两句表现) 

(8)师:可不可以将我唱你来和的形式加进去呢?我们来尝试一下他的想法好吗?(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9)师:事实证明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哦。 

(10)完整演绎(领+齐+伴) (第一段慢速,舒展优美的;第二段加速,活跃欢快地,似乎在歌唱着毛和党。) 

三、欣赏——体验《又唱浏阳河》 

1、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浏阳河的人民不断开拓,开创了又一片崭新的天地。你听,他们又唱起了那动人的旋律,请欣赏《又唱浏阳河》,仔细听歌曲中有你熟悉的旋律吗?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播放音乐) 生:出现了浏阳河的主旋律、独唱、伴唱(独唱、有加入合唱的部分) 

2、师:合唱的部分在哪里出现?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合唱出现在歌曲的后半部分,他将浏阳河的旋律烘托地更磅礴、唱出了浏阳河人民的激情…… 

3、师: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合唱的曲谱,感受这浏阳河磅礴的另一面。 (出示浏阳河第一句曲谱和改编后的又唱浏阳河曲谱,将原曲与改编部分进行对比演唱) 

4、让我们再次欣赏。(复听,学生跟着轻声哼唱,在合唱处完整加入进来演唱) 5、师:《又唱浏阳河》运用了原曲《浏阳河》的旋律元素,但又加入了其他音乐元素,进行了改编,更富有时代气息。美好的旋律象浏阳河水一般清澈荡漾,它涌动着的音符拨动我们的心弦,你听,老师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小小的改编(弹奏) 

四、小结 

师:《浏阳河》的旋律六十年前传遍了大江南北,今天的它依旧留在我们的心中,希望大家永远记住浏阳河的声音,让这旋律伴你成长! 

《斑鸠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斑鸠调》这首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知、体验江西“灯歌”的音乐风格、特征。 

3.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了解江西的风土人情,喜爱民族音乐的韵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斑鸠调》。 

教学难点: 感受并体验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乐曲中音程大跳的演唱。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望庐山瀑布》图画,对话交流,让学生看画吟诵《望庐山瀑布》。 

2.引领学生根据自身所了解的介绍江西人文景观。 

3.感受江西民歌,播放歌曲《请茶歌》、《江西是个好地方》。 

4.聆听歌曲《斑鸠调》,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新歌《斑鸠调》 

1.教师范唱《斑鸠调》,学生静中聆听、感悟。 

2.出示歌片,结合歌曲,让学生找找含有动物叫声的乐句,并跟随琴声唱一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说说有些什么特点? 

4.板书音乐知识:下滑音记号,简介并实践示范练习。 

5.学生学唱《斑鸠调》的第一段。(采用听录音范唱学、随琴声学唱等方式进行) 

6.疑难解答: 

师: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唱?为什么难唱? 

(1)板书出示:“叽哩咕噜”的乐句。 

(2)指导学生边唱边用手指画出旋律线。 

(3)师与全体学生对答演唱。(解决难点问题) 

7.随音乐范唱自主学习歌曲。(教师聆听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8.完整地随琴声演唱全曲。 

三、歌曲巩固与处理: 

1.结合歌曲的风格特点,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 

(1)师与生对答演唱练习。 

(2)学生分组分句演唱。 

(3)学生接龙对答式演唱。 

(4)男、女生分段练习。 

(演唱时,教师进一步强调乐句间的强、弱处理,尽可能的与歌曲风格相一致) 

(5)有表情地完整地随伴奏演唱《斑鸠调》。 

四、小结: 

1.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学习的音乐内容。适当渗透情感、思想教育,并布置课后收集自已家乡的民歌唱一唱。 

2.全体师生再次唱起《斑鸠调》。 

《哩哩哩》

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演唱《哩哩哩》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明亮,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哩哩哩》。 

2.甲乙声部能密切配合,表现春天到来的欢乐。 

3.引导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轻快、明亮,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哩哩哩》;甲乙声部能密切配合,表现春天到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力度记号的表现、声音的颗粒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描写春天的歌曲很多很多,其中有一首是同学们从小唱着长大的,想一想是什么歌曲? 

生:《嘀哩 嘀哩》或《春天在哪里》。 

师:下面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教师弹旋律,学生跟唱)。那么,通过演唱我们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是明亮的、节奏是活泼的、欢快的,旋律是流畅的,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同时它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和向往。这是我国描写春天的歌曲,其它国家描写春天的歌曲也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朝鲜民歌《哩哩哩》。 

二、学习歌曲(总-分—总) 

(一)通过欣赏全曲明确该歌曲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1.:我们带着问题来完整的欣赏一遍,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是否和刚才我们唱过的《嘀哩嘀哩》相似? 

师生小结: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和《嘀哩嘀哩》的风格相似,它的色彩也是明亮的,节奏欢快、旋律流畅,都是以少年儿童纯真、甜美的口吻,生动的音乐语言表现了渴望春天到来,祈盼丰收的喜悦心情,同时在演唱中还运用了轮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歌曲情绪更加热烈欢快,那抱春的布谷鸟,使人联想到农事的繁忙景象;那尽情欢歌的百灵鸟,使人想象;人民生活的很幸福,进一步体现了朝鲜人民祈盼丰收的乐观主义精神。 

2.欣赏第二遍引出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单二部曲式(鼓励学生回答或到黑板上写出图式,给予肯定) 

引子   +    A     +    B 

(1~4)     (5~18)   (19~16)            

 初步陈述     展开主题 

(二)学习节奏和旋律,讨论并解决难点 

1、节奏难点及图示,师范奏。 然后读奏,学生模奏,反复练习,切分节奏借用体育课“ 向  右  转” 的口令来加以联系和想象达到会奏的目的,逐一解决难点。总结:因为有了这些密集节奏才使歌曲富于变化、活泼、具有舞蹈性,使歌曲显的流畅、自然。 

2、学唱主旋律: 

(1)在学唱旋律前先练习音阶 

(2)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找A、B、C、D四位同学分别唱、连起来唱。 

(3)教师范唱后学生随琴轻唱并发现难点,及时指导。 

3、填入歌词,加二声部合唱。 

三、演唱全曲 

(1)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全曲、这首歌曲用什么速度、力度和情绪,通过练习进行比较,提示注意歌曲前后两部分情绪的对比。 

(2)演唱的基础上可适当做游戏,游戏采用击鼓传花的方式请男女两个同学分别演唱二声部。 

(3)全班同学进行演唱,同时邀请几个同学用打击乐(碰铃、响板、三角铁等)为同学们伴奏。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朝鲜民歌《哩哩哩》,主题是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喜悦心情,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两个典型节奏型,有了它们才使歌曲的情绪更加热烈欢快,体现了朝鲜人民的乐观精神。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歌,其特点也不尽相同,让我们在以后的音乐课上领略更多不同民族的音乐。 

《放风筝》

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演唱《放风筝》 

教学目标: 

1.欣赏河北民歌《放风筝》,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情绪。 

2.学生能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兴参与音乐活动,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3.通过聆听不同版本的《放风筝》,进一步感受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4.能听辩南北不同风格的民歌。 

教学重点: 

演唱河北民歌《放风筝》。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不同版本的《放风筝》,进一步感受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能听辩南北不同风格的民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感受歌曲情绪。 

引导学生带着背景音乐所渲染的情绪愉快进入教室。 

二、激趣导入 

阶段性目标:用“猜猜歌名”的方式自然导入作品,初次完整视听歌曲、感受歌词,使学生充满兴趣,带着几多新奇、几许期待来欣赏音乐。 

1、瞧瞧你们一张张笑脸,快来说说听了这首歌曲你是带着怎样的情绪走进教室的? 

生:高兴、愉快、开心… 

2、同学们的感受很准确,刚才带给我们愉快情绪的这首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河北民歌,它的名字是什么呢?老师先不告诉大家,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从听到的歌曲中找到答案。 

3、同学们起了这么多好听的名字,老师看得出来,你们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这首歌的歌名就在同学们的答案中,是什么呢?(揭示课题) 

4、《放风筝》这首歌曲是流传于我国河北南方一带的民歌,它是一首“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知道什么是南歌北唱吗? 

“南歌北唱”就是将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优秀曲牌“移”到北方,用以歌唱当地民俗的歌曲,我们这首河北民歌《放风筝》用音乐描绘的是怎样的当地民俗呢?让我们完整地视听一遍歌曲,细细地体会歌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听赏。(播放动画《放风筝》课件)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听赏,展示汇报。师评价并给予奖励 

5、师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再现了歌曲的情景,音乐感受把握得很准确。这首歌曲所表现的意境正如同学们汇报的一样,描绘的是旧时难得出门的姑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趁着阳春三月大好的时节,带着各自喜爱的风筝去野外踏青、游玩的喜悦心情。 

三、分段赏析 

阶段性目标:通过方言和歌词的学习,理解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 

1、下面,让我们分段欣赏,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绪和河北民歌的旋律特点。 

还记得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吗?听过河北南方的地方方言吗?老师现学了几句,现在呢我就用纯正的河北南方的地方方言给大家把第一段歌词朗读一遍。(师幽默地用方言朗读歌词) 

 学生模仿 

2、欣赏第一段,体会方言和民俗对歌曲的影响,学唱最具特色的乐句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 

3、欣赏第二段,听辩这首歌曲的歌词和以前学过的歌曲有那些不同?(讲解衬词) 

4、欣赏第三段,师生对唱。 

四、整体复听 

阶段性目标:以视听为基础,感受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通过一遍遍地欣赏歌曲,我们感受到了河北民歌《放风筝》带给我们的欢快、愉悦的情绪。音乐除了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那么这首河北民歌《放风筝》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呢?让我们再一次完整地视听歌曲,通过《放风筝》这首歌曲来感受我们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出示课件选择) 

3、师小结,因为这是一首“南歌北唱” 的成功范例,所以它既有南方民歌的委婉、细腻,也有北方民歌的粗犷、高亢和嘹亮的曲风特点。 

五、对比欣赏,拓展学习 

阶段性目标:通过对比欣赏感受南北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分辨。 

1、《放风筝》这首歌曲的版本很多,歌唱的内容大同小异,旋律风格却因地有别,欣赏南方版本的《放风筝》 

2、(出示课件选择) 

3、师小结,同学们找得很准确,南方民歌的旋律曲调就是委婉、细腻、平稳、柔和地。 

4、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以一曲《茉莉花》为例,分别演唱两个乐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掌握的知识来区分南北民歌。(师声情并茂地演唱) 

学生欣赏、判断 

六、总结 

师:看得出大家今天的学习很有收获,这节课我们在河北民歌《放风筝》的伴随下,共同体验了放风筝时的乐趣和喜悦的心情,同时也感受到北方民歌高亢、嘹亮和南方民歌委婉、细腻的旋律美,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让我们带着想象的风筝下课吧!(在《放风筝》歌曲的伴随中愉快地“飞”出教室) 

《幸福快车》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用轻松、流畅、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幸福快车》。 

2. 了解歌曲中的反复记号并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 

3. 善于发现幸福,能够积极乐观地区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流畅、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幸福快车》。 

教学难点: 

了解歌曲中的反复记号并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通过一则故事:懂得什么是幸福,用心去感受幸福。 

二、新课教授 

1.整体聆听歌曲《幸福快车》,思考以下问题: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小结:轻松、活泼。 

2.节奏练习 

学唱歌曲前,来打打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 

(师做示范,生练习) 

生分组展示,师及时给予鼓励。 

3.学唱歌曲 

师范唱:在老师的范唱中,歌曲的顺序是怎样变化的? 

了解反复记号。 

分句学唱。 

请生仔细聆听,老师在什么地方加入了击拍?生:休止符。 

师:你能不能也想一种方法来代替四分休止符? 

按自己的方式唱一唱。(学生表现较积极,有在休止符处捻手指、拍手、跺脚等等尝试不同的方式表达。) 

三、分组演唱 

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分别演唱一二段,第三段男女生齐唱。在休止符处加入不同的方式表现。 

分组歌唱、小组竞赛、学生互评、独唱。 

四、小结 

学生畅谈对于幸福的理解、幸福的意义。 

师: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生活中你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你能像歌曲中写到的乐观看待事物,不要怨,不要悲,好的运气一定会陪伴你,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向幸福快车出发! 

《拉库卡拉查》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拉库卡拉查》,了解拉丁美洲音乐风格。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歌曲《拉库卡拉查》积极参与音乐审美和体验活动(唱、奏、舞),培养其音乐表现能力。 

3.通过感受墨西哥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并喜爱拉丁美洲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第一部分的两个不同结尾句,区别音准、节奏; 

歌曲第二部分的弱起节奏及弱起前的换气; 

理解歌曲的结构和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感受拉美舞蹈: 

(一)感受墨西哥舞蹈鲜明的节奏和热烈的气氛: 

看《墨西哥舞》片段提问: 

1.猜猜看舞蹈演员们表演的是哪个洲的舞蹈? 

A亚洲B非洲C拉丁美洲。 

2.舞者的服饰有什么特别之处? 

(女,花哨的大摆裙。男,宽沿帽。) 

(二)感受、体验拉丁美洲国家--墨西哥舞蹈、音乐风格特点: 

这段舞蹈是拉丁美洲国家墨西哥的舞蹈,请同学们接着看,仔细听舞曲的音乐是什么风格?音乐节奏有什么特点? 

1.赏的同时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体会舞曲的音乐风格----热烈、热情,舞步节奏----轻快、快。 

2.学生感叹舞曲的热烈,舞步的轻快之余,拍拍舞步基本节奏: 

拍念节奏。 

引导学生说出舞步基本节奏的节拍3/4,在每小节第1拍上加>(重音记号)。 

加速拍节奏,体验舞曲风格的节奏感觉。 

3.单纯的节奏体验到肢体的参与,学习教师编创的简化舞步。 

男:X X X|(踢 踩 踩,右 右 左) 

女:XX XX XX|(踩踩 踩踩 踩踩,右左 右左 右左) 

教师示范舞步,分男女生学习。 

师提示《墨西哥舞》中舞者的双手是怎样配合舞步的? 

(生:甩大裙摆、托帽沿……)当人们的心情随着舞蹈越来越雀跃时又加入了哪些动作?(跳、旋转……)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演能力加上动作。 

随着《拉库卡拉查》伴奏音乐片段音乐舞一舞。 

二、新歌学唱: 

(一)学唱歌曲《拉库卡拉查》,体会墨西哥音乐带来的欢畅: 

1.示歌曲完整聆听,感受音乐明快的节奏、欢畅的歌词。(听第1遍,聆听前读歌名。) 

你觉得这首墨西哥民歌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2.学唱歌曲: 

找出歌曲中的音乐记号,换气记号、反复跳跃记号,知道歌曲的演唱顺序,准确地念出歌词。 

用三拍子的基本节奏X X X|为歌曲拍手伴奏,通过分辨歌曲情绪,节奏变化选色卡(橙色、红色)标出歌曲段落。 

知道歌曲可分为两部分,找出基本节奏: 

A XX XX XX|X X — |XX XX XX|X X — | 

(由学生拍、念节奏找出) 

B X XX|X XX XX|X X —|XX XX XX|X. 

(由教师引导学生认知) 

a歌曲第一部分的两个不同结尾句,区别音准、节奏; 

b:歌曲第二部分的弱起节奏及弱起前的换气,两个不同结尾句,区别节奏; 

C:知道1、#1、2的音高关系,唱准1#1|2.. 

填唱歌词。 

a:提示,舞蹈、最好的、32(舞),两字一音、一字两音。 

b:师示范歌曲二部分的连接处,清唱指导练习。 

教师用较慢速度弹伴奏,学生心里默唱。 

学生跟琴练唱。 

教师示范歌唱轻巧、快速的吐字。 

你们观察到老师吐字的要领了吗?(唇齿运动幅度小,速度快) 

用热烈、欢快的歌声体验歌曲带来的欢畅。 

3.“拉库卡拉查”的意思: 

①谁知道“拉库卡拉查”在当地的语言中是什么意思? 

(生:一种舞蹈、一种音乐) 

②“拉库卡拉查”本意是“蟑螂”现在作为墨西哥一种民间舞蹈的名称。 

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墨西哥人的舞步之所以那么快,那是因为地处美洲热带雨林气候的墨西哥遍地是蟑螂,因为卫生条件的,古时候的墨西哥人在踩踏蟑螂的过程中有了这样的舞步。 

③用踩蟑螂的兴奋与速度唱一唱歌曲。 

(二)聆听对比: 

1.聆听墨西哥民歌《蟑螂舞》,找出改编的中文版和西班牙语版的不同处。墨西哥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所以下面请大家听的是西班牙语版的《蟑螂舞》。 

人们开心到极点用什么方式表示? 

(听第1段后暂停)听出即兴的喊叫、口哨(在前奏、间奏处),提问:“那个版本更有气氛更带劲?试着兴奋地喊一喊、吹一吹” 

仔细听听音乐伴奏里都有哪些乐器的声音? 

(听第2段)吉他、小号伴奏。 

用已有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串铃、沙球、舞板。师提示哪个乐器适合强拍的伴奏,哪个乐器适合弱拍的伴奏。X X X | 

(舞板) (沙球、串铃) (沙球、串铃) 

和着清唱的歌声唱唱敲敲。 

聆听发现歌曲最后速度渐快,歌曲更热烈更有气氛。(试着用渐快的速度唱唱B段反复部分,师用X X X|拍手方式提示速度。) 

2.热烈、欢快的歌曲中加入即兴喊叫、口哨、打击乐器伴奏。 

3.再加入舞蹈。 

三、了解墨西哥: 

1.说说通过音乐《拉库卡拉查》你感受到墨西哥人怎样性格和生活态度吗?(快乐、开朗热情、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一个古老的民族,她们的音乐中流淌着印第安土著文化、吉普赛、西班牙的音乐元素。 

2.想知道有关墨西哥的哪些情况?(第一步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内容,第二步引导学生认识墨西哥地理位置。)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上网了解。美洲国家还有很多,比如:加拿大、委内瑞拉等等,它们的音乐将在接下来的音乐课中为同学们展示。 

四、小结下课。 

《世纪之约》

教学内容

活动与练习

欣赏 乐曲  《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家故事 《世纪之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进教室后安定情绪,使之进入上课状态。师生问好。

二、课前练习 

三、新课掌握

(一)导入(以复习变化音引入新课)

(二)范唱(老师声情并茂地将全歌唱一遍)

(三)学谱(将全曲分两部分进行视唱,先练单声部,后练合唱部分,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力度记号与各变化音的出现。)

(四)学词

1、采用轻声朗诵的方法熟悉歌词。

2、视谱唱词,重点练习合唱部分。

3、全歌通唱,注意音量与音色的整体效果。

四、课堂小结,下课

《龙里格龙》

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课演唱《龙里格龙》 

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部合唱《龙里格龙》,并能准确表现歌曲的力度变化。 

2.能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感受京剧音乐的美。 

教学重点: 

唱好二部合唱《龙里格龙》。 

教学难点: 

二部合唱时能根据指挥的手势准确地演唱。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复习上节课了解的京剧的基本知识。 

三、京剧的四大行当 

1.师: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你们知道是哪四大行当吗?(生、旦、净、丑) 

2.CAI出示图片,说说行当的门类,教师简要介绍。 

  “生行”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档名,比如:老生、小生、武生; 

   “旦行”是指女性角色,年龄大的叫老旦,年纪轻、性格较活泼的叫花旦; 

“净行”指“大花脸”,就是我们介绍过的有脸谱的角色。 

“丑行”是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就像画面上这位《水浒传》中的时迁一样。 

3.演一演。(请学生上台演一演各种行当的人物) 

四、京剧的表演形式 

1.师:京剧不仅在角色上内容丰富多彩,还有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就是京剧中的“四大工夫”。 

唱——演唱;念——念白,具有音乐性,像唱歌;做——只表演,不出声,有节奏性,像舞蹈;打——打斗时的表演动作。 

2.欣赏与分辨。 

播放视频: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交流:这段戏里有几个角色?出现了几大工夫?(两个角色:铁梅、奶奶。铁梅是花旦,奶奶是老旦。出现了唱、念、做三大工夫) 

模仿这段戏里的唱、念、做。 

3.模仿四大工夫中的“打”。 

   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我砍、我挡、我刺、我闪、我扫、我跳。 

4.CAI播放视频:《孙悟空打闹无底洞》中武打戏的片段。 

师:在这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打斗表演,人们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的精彩表演,都是在台下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 

五、唱一唱《龙里格龙》 

1.CAI播放《龙里格龙》,教师带领几个学生表演京剧中的走圆场。 

2.再听歌曲,说说听后感。 

   师:歌曲《龙里格龙》是利用传统京剧音乐素材,采用现代歌曲创作手法创作的一首“京歌” 。音乐风格既有京剧传统的神韵又有时代精神。演唱它将给大家带来一种愉快而又别具一格的京剧音乐体验。 

3.三听歌曲,思考:歌词和曲谱有什么特点? 

4.唱曲谱。 

分声部视唱后进行合唱。 

5.唱歌词。 

6.教师指挥进行合唱。 

7.评价。 

六、小结下课。 

《京调》

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听赏《京调》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能区分西皮和二黄。 

2.通过欣赏《京调》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并能分辨乐曲的基本结构。 

3.在听、唱的欣赏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我国“国粹”的兴趣与喜爱。 

教学重点: 

1.感受《京调》欢快活泼的情绪,并分辨它的曲式结构。 

2.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能区分西皮和二黄这两种唱腔。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音乐,分辨《京调》的乐曲结构。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好! 

生:刘老师,好!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听完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生:…… 

师: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同学们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戏曲大国,有很多的戏曲种类,而这首歌曲中就有戏曲色彩,你觉得它属于哪种戏曲呢? 

生:京剧 。 

师:是的,这个蓝脸、红脸、白脸等是京剧当中的脸谱,每个脸谱都代表京剧当中的人物形象。而京剧还是我国的国粹。你对我们的国粹京剧了解多少呢? 

生:…… 

二、简单介绍京剧: 

1、师:看样子你们课外的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那么我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有多厉害! 

师:有谁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呢? 

生:…… 

师:京剧的四大行当就是生、旦、净、丑。(出示图片) 

生:男性正面形象。(分别展现老生、小生、武生、文生、娃娃生) 

师:同学们,现在请咱们班的男生跟着老师来学学小生的简单动作。 

(欣赏小生的简单动作,学生一起来模仿,教师带领做) 

师: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旦。 

旦:女性正面形象。分青衣、花旦、武旦和老旦。 

师:(分别出示图片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角色)请女同学来学学花旦的动作,我们也来做一回花旦吧! 

(教师做简单的花旦动作,女同学一起学着做一做)。 

师:同学们的动作真漂亮,像极了真正的花旦。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净和丑。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人物。(出示图片) 

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出示图片) 

师:了解了京剧的四大行当,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小曲儿,请大家说说这段小曲儿中的人物是属于哪个行当的? 

2、欣赏《苏三起解》 

问:这段京剧中的人物属于哪个行当? 

生:旦。 

师:嗯,完全正确,这首《苏三起解》是选自我国戏曲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表演的《玉堂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听一遍,请大家听听他在唱时用的是真嗓子还是假嗓子? 

3、再次聆听《苏三起解》 

问:他在唱时用的是真嗓子还是假嗓子呢? 

生:假嗓子 

师:对,京剧唱腔用的都是假嗓子。(如果答不出,那么教师用声音示范真声与假声,再让学生做出判断。) 

4、唱一唱 

师:请看(出示:《苏三起解》第一句曲谱)这是《苏三起解》的曲谱第一句,咱们也来唱一唱。 

师先唱,学生再唱(2遍),注意用假嗓子唱。 

师:同学们唱的不错,呵呵,在我们的京剧唱腔中主要有两种:西皮和二黄。 

(出示西皮和二黄的概念) 

西皮: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 

二黄:旋律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绪。 

师:请问:你觉得《苏三起解》属于哪种唱腔呢? 

生:西皮 

师:对,这首《苏三起解》属于西皮唱腔,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与《苏三起解》有着相似之处的《京调》,同学们来听听它的第一主题,它们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三、欣赏《京调》 

1、聆听《京调》第一主题 

师:演奏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什么? 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演奏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竹笛,情绪是欢快的。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是正确的,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引子,它运用了京剧“过门”的曲调,首先渲染了京剧音乐的气氛。引子过后由笛子吹出了清脆明亮的旋律,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京剧唱腔,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但它到底哪里与刚才我们听的《苏三起解》有联系呢? 

生:回答 

师:真厉害!原来它们的音调是一样的。(如果答不上,老师唱《京调》的第一主题旋律。)请同学们也来唱唱《京调》的第一主题。 

(学生再次聆听第一主题) 

(教师出示:第一句的曲谱,学生随教师的钢琴唱曲谱,教师提示乐曲的情绪)。 

师:这是《京调》的第一主题,按照曲子的曲式结构,我们把这第一主题叫做(板书:引子 + A) 

2、聆听《京调》第二主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它的第二主题。 

问:听听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在节奏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节奏慢下来了,情绪变得优美,舒缓。 

师:是的,第二主题节奏舒展,旋律流畅,情绪变得优美、舒缓。 

师:(出示第二主题旋律:请学生唱唱第二主题旋律,教师提示旋律优美,舒缓的情绪表达)。 

师:同学们唱的真好听,这是《京调》的第二主题,我们把第一主题叫做A,那么这个第二主题叫做什么呢?B。 

(板书:引子 + A + B ) 

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耳力,听听在接下来的音乐当中,是否还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也看看大家听音乐时是否能一起静心的欣赏! 

3、欣赏第二部分音乐: 

问:这部分音乐当中你有听到熟悉的旋律吗? 

生: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旋律 

问: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A + B + A 

师:太厉害了你们,真不错!完全正确,我们再来听一遍,一起见证你们的完美回答。 

(再次欣赏这部分音乐) 

师:这部分音乐再现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4、聆听结尾部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听听,这样是不是音乐就结束了呢?主题旋律还有再出现吗? 

(聆听结尾部分音乐) 

问:是结束了吗? 

生:是的。 

师:对了,这就是这整首乐曲的结构了。(引子 + A + B + A + B + A 结尾),它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引子 + A + B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再现的 A + B + A ,第三部分是结尾。 

5、完整欣赏《京调》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完整的欣赏这首《京调》,一起听听音乐中除了我们熟悉的笛子外,还有哪些乐器是你知道的呢? (欣赏《京调》) 

问:从音乐中还有哪些乐器是你知道的呢? 

生:二胡、~~~~~~ 

师:同学们有些还是能听出来的,这首《京调》它是由笛子与乐队演奏的,主要是笛子,乐队指的是民族管弦乐,弦乐有胡琴、二胡等,这首《京调》(笛子与乐队),是顾冠仁于1960年根据京剧西皮原版和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表现了一种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刚才我们听的《苏三起解》是选自梅兰芳的《玉春堂》,而这个《京调》的第一主题旋律与《苏三起解》相似,所以我们今天聆听欣赏的《京调》就是根据京剧《苏三起解》改编的,属于西皮原板。 

四、延伸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京剧中的两大唱腔,西皮和二黄,也欣赏了西皮腔的曲子,《京调》和《苏三起解》,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二黄腔的曲子,一起听听看看二黄腔的京剧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聆听二黄腔的京剧片段)《望江亭》片段 

师小结 : 

同学们,咱一起说说今天学习后的感受吧!今天对于京剧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 

师:希望大家可以多去搜索关于京剧方面的知识,然后跟同学多多交流,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关注我们中国的“国粹”。 

在《京调》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撒尼少年跳月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用明亮、圆润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欢快热烈的情感。 

2.二声部合作,运用声势动作为歌曲的齐唱部分伴奏。 

教学重点: 

演唱二声部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 

教学难点: 

高、低声部的合作。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弹琴,师生共唱问好歌。 

二、活动与练习: 

1.发声练习  1=C       1=F  2/4 

要求:声部和谐,声音轻柔。 

2.视唱练习 

1=A  2/4 3/4 

(1)从歌曲中摘取变拍子部分要求学生划拍视唱。 

3 1 1 1 3  5  5  5 1 6 1 3  5  5  

5 3 3 5 1  6  6  1 5 5 1 5  3  3   

(2)要求三拍子与二拍子的交替清晰。 

(3)学生随琴演唱。 

三、新授歌曲 

1.听全曲,让学生对歌曲在情绪、力度、与节奏上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2.教师弹奏旋律,引导学生自主视唱旋律,用手中的乐器伴奏(自由的)。 

(可以个别唱、小组唱、男女唱的形式) 

3.学生分小组上台展示所学旋律,其他人仔细聆听,指出优缺点,更正错误; 

4.分成高、低声部整体视唱旋律,用手中的乐器伴奏,情绪要求轻快活泼的。 

5.用lu演唱《撒尼少年跳月来》曲谱,注意二声部和谐均衡。 

要求:声音跳跃有弹性;并能加以简单的伴奏。 

6.全班随琴用lu唱旋律,加手的伴奏; 

7.学习歌词,有节奏的念歌词。 

分高低声部学歌词; 

分高低声部唱歌词,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8.教师伴奏,引导学生轻声学唱歌词。 

9.随琴高低声部合唱歌曲,歌曲艺术处理。 

10.参与表现歌曲,用声势动作为歌曲的齐唱部分伴奏。 

四、小结下课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聆听,记忆旋律,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感受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中不同乐段的情绪,并能记住其中的一段旋律。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时的情景。乐曲由引子、六个具有舞曲风格的乐段(其中,最后一个乐段再现第一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开始的引子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号召性的音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仿佛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的节奏之后,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在一个下行的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好像彝族姑娘们在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脖子上系的铃铛还哗哗作响。第三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弦乐奏出了一段优美、舒展的旋律。第四乐段乐曲力度变弱,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在独舞。第五乐段小号先吹奏出奔放、粗犷的音调,圆号模仿牛角号音调为之伴奏,好像小伙子们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舞蹈加油喝彩,也跳起了欢快健美的舞蹈。乐曲最后以鼓乐齐鸣的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在更加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乐曲欣赏

1.初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欢快、高兴、热烈等等。

师:这首乐曲热烈欢快,深受人们喜爱。

2.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下面逐段进行欣赏。

听引子与前三个乐段。

(1)聆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表现了什么情景?

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号角声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2)听前三个乐段。(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

(3)学生轻声视唱主旋律。

学生随老师一起视唱第一乐段的主旋律和第二乐段富于彝族特色音调的旋律。

3. 听乐曲第四乐段。

(1)听第一部分音频。(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在一个较长的过渡性乐段转为C调之后,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

(2)想一想第四乐段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第四乐段的旋律优美抒情,尤其是旋律的变化音,富有苗族音乐的特色,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形成了对比,好像是一位苗族姑娘在跳独舞。

(3)学生随教师一起演唱第四乐段的主旋律。

① 全班一起视唱旋律。

② 分组演唱第四乐段主旋律。

③ 学生试着背唱第四乐段的主旋律。

4. 听第五、第六乐段和尾声。

(1)在第五乐段中,又出现了哪一段旋律?

这两个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将全曲推向了高潮,在第六乐段中又出现了第一乐段的主旋律。

(2)在尾声,什么乐器又吹响了号角的音调?表达了什么情感?

在尾声,圆号再一次吹响了号角的音调,表达了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5. 完整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全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1)当听出乐曲的不同乐段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辨乐曲的各部分。

三、表现音乐

1.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2.根据学生讨论后的结果,老师进行统一安排。前三乐段用动作表现,第四乐段用舞蹈和歌唱主旋律表现,第五、六乐段用打击乐和动作表现,和着音乐师生一起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首乐曲的音乐特点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生动地表现了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情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边寨人民喜悦的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提高了分辨乐段和记忆旋律的能力。

《落水天》

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课演唱《落水天》 

教学目标: 

1.能用方言有感情的学会演唱广东客家民歌《落水天》,并能用竖笛吹奏其旋律。 

2.能认真听赏广东音乐《旱天雷》,感受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乐曲的基本情绪。 

3.能用对唱的形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什么结子高又高》。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演唱广东客家民歌《落水天》,感受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

2.能用方言有感情的学会演唱广东客家民歌《落水天》。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广东、广西 

同学们“粤”是哪个省的简称;“桂”是哪个省的简称。它们地处我国的南部沿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音乐也有不同的特色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广东 、广西音乐。 

二、演唱《落水天》 

1.导入   

八十年代,广东流行歌曲在我国非常流行,你们的父母或许都会唱一、两首广东歌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落水天》。 

2.初步感受歌曲 

学生听赏歌曲 说一说歌曲表现的情感 

然后学生用普通话读一读民谣 有同学用广东客家方言话读一读吗? 

学生逐句模仿广东客家方言 

3.学习歌曲 

学生视唱歌谱 

歌谱的节奏  X X ︱X  X。︱这种节奏有一种悲与叹息的感觉。 

学生唱歌曲,引导学生用方言有表情表现歌曲一唱一叹的悲凉感情 

4.演奏  用竖笛吹奏《落水天》 

注意气息,把握节奏X X ︱X  X。︱ 

三、听赏《旱天雷》 

1.了解广东音乐 

《旱天雷》是广东音乐传统曲目之一。  

什么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民间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及广州市区的民族乐合奏乐种,风格明快活泼,音色清脆明亮,曲调优美流畅,节奏清晰而富于变化,南方民间情调突出。 

广东音乐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的气息。音乐绮丽精致,华美光彩,性格乐观向上。早期的乐器主要有:二弦、提琴、横萧、月琴和三弦五件成为“五架头”。后用二胡提高音乐并辅以扬琴、秦琴称为“三架头”并逐步代替“五架头”,使乐队音色更加明亮。后来又增加了洞箫、底子、椰胡、琵琶、三弦、低胡,扩大了表现力。 

广东音乐大多篇幅短小,传统曲目无复杂的大套形式。有影响的有:雨打芭蕉,双飞蝴蝶、旱天雷、步步高、赛龙夺锦等。 

2.听赏音乐的主题, 并初听全曲,学生感受有纽约的基本风格和情绪。 

学生交流对音乐的初步印象:音乐的基本情绪(欢欣喜悦)、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演奏乐器(扬琴主奏) 

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3.听赏第一乐段,认真倾听并尝试记住它的旋律。 

交流音乐的表现的情绪      活泼欢快的 

音乐大跳音程的艺术效果  欢欣雀跃  

4.听赏第二乐段,注意与第一乐段的异同:音乐表情的变化   优美流畅,相同的结束 

5.最后完整听赏,学生可随乐哼唱,参与表演 

四、学唱《什么结子高又高》 

1.学生听赏《什么结子高又高》 

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歌曲表现的形式,歌曲表现的内容 

2.学生视唱歌曲  

注意音准与节奏 

3.学生学唱歌曲 

4.学生按书上要求进行演唱 

五、小结 

学生说一说对广东音乐的基本了解。布置学生回家了解广东音乐与广西音乐的特点。 

《什么结籽高又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广西,以及了解广西壮族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壮族“对山歌”的魅力及其风格特点;

2.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什么结籽高又高》;

3.通过自编歌词,模拟“对山歌”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情,感受创作的乐趣,从而喜爱上“对山歌”这一民歌形式。

教学重点:

1.能用优美的嗓音、有感情地、准确演唱《什么结籽高又高》;

2.了解“对山歌”的特点,并能自编歌词,尝试“对山歌”,感受到“对山歌”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这一民歌形式。

教学难点:

1.歌曲最后两句的学习;

2.自编歌词,尝试“对山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广西的民俗风情,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广西风景(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广西吗?广西是个好地方,那儿风景非常优美,尤其是桂林山水,那可是天下第一,广西除了风景美,那儿的人也是多才多艺,尤其是广西壮族人民,不仅舞跳的美,歌唱的可是一绝,每年的三月三他们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歌圩”,壮族所有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那里进行赛歌。传说中壮族有一位唱歌最好听的人叫“刘三姐”,她是壮族人民心中的歌仙,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段刘三姐对歌的片段,你们想不想看?)

2.欣赏《刘三姐》对歌片段,感受“对山歌”。

边看边思考:

⑴对山歌有什么特点?

⑵对山歌的内容都和什么有关?

3.了解“对山歌”

⑴生说说自己感受的“对山歌”的特点。

⑵师引导学生了解“对山歌”

“对山歌”都是采用一问一答,而且问和答得旋律都相同,唱之前都要加一个“哎”字,通常都是一人先唱,然后其他人帮腔(这种演唱形式叫一领众和),对山歌的内容都和生活有关。

二、学唱“对山歌”《什么结籽高又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对山歌”《什么结籽高又高》,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生初听歌曲,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旋律。

2.课件展示高粱、玉米、豆角、芝麻的图片,让生了解高粱等农作物的特点。(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些农作物吗?到了秋天,红红的高粱熟了,沉甸甸的穗子挂下来,是不是像小船?我们再看看玉米,玉米棒子不是长在玉米杆的顶上,而是长在中间的,所以玉米结籽半中腰;豆角长出来后都是成双成对的;芝麻成熟后,人们把它收回家,然后用棒子敲打,这样芝麻粒儿就被敲出来了。广西壮族人民都是非常勤劳能干的,劳动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在对山歌中很多内容都是和他们的劳动生活有关的。)

3.生跟着录音自学歌曲。(这么有趣的歌曲你们想唱一唱吗?下面请跟着录音轻轻地哼唱,边唱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是领哪些地方是合,对于不会唱和比较难唱的地方请用笔轻轻的做个记号,然后我们一起来解决。)

要求:⑴找一找领与合的地方;

⑵不会唱和认为比较难唱的地方,用笔轻轻地划出来。

4.生说一说歌曲中的难点,老师带领大家学一学。

5.师生一起唱歌曲。

⑴师唱领,生唱合;

⑵生唱领,师唱合;

⑶师生一起用欢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每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歌圩上进行对山歌,想象一下大家在对歌的时候情绪是怎样的?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唱这首歌曲?)

6.学生模仿“对山歌”的形式自行分组演唱歌曲。

7.创编歌词。(结合实际生活创编歌词,然后对山歌。)

三、     拓展——欣赏《山歌好比春江水》

1.欣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壮族的山歌如此优美动听,让人流连忘返,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以广西壮族山歌为素材创作的一首歌曲《山歌好不春江水》,这首歌曲也是歌舞剧《刘三姐》中的插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美妙动听的歌曲。)

2.欣赏斯琴格日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比较两首歌曲从风格上有何不同?(摇滚歌手斯琴格日乐在这首歌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摇滚版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你比较一下这两首歌曲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四、小结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所以民歌也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见识到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今天因为时间关系,老师只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结籽高又高》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两首山歌,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槟榔树下摇网床》教学设计

    

听赏《槟榔树下摇网床》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能用轻柔、深情地声音表达歌曲情绪。 

2.学会聆听其他同学的声音,高低声部能整齐、和谐的演绎歌曲。 

教学重点: 

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 

教学难点: 

能用轻柔、深情地声音表达歌曲情绪;高低声部能整齐、和谐的演绎歌曲。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槟榔树下摇网床》,引入课题。 

1.介绍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表现的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渔民的生活场景,歌曲格调宁静,舒缓,旋律优美,展示了迷人的南国风情。 

2.引导学生放松心情,营造宁静的课堂氛围,开始欣赏音乐。 

3.听完歌曲,同学们,这首歌曲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表现一种宁静、温馨的画面。) 

 二、进行声音训练。(老师讲解要求,并进行示范。) 

 要求: 

1.身体放松,深呼吸,逐步体会歌唱要有气息的支持。 

 2.关于发声方法及声音的位置:尝试半打哈欠,体会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头腔有什么样的感觉?尝试在这样的状态下发声。 

 3.钢琴弹奏练声曲,引导学生发“呜”音,要求口型圆,发声之前要有气息的准备,口腔找到半打哈欠的感觉轻声跟唱。 

 4.分两声部进行发声训练,要求加强合作,营造谐调,柔美的共鸣效果。 

 三、学唱歌曲。 

1.跟琴声分声部学唱旋律,要求划拍,唱准节奏。注意节奏的强弱对比,老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体会。 

 2.朗诵歌词,引导学生体会歌词描述的场景,营造宁静的氛围,为下一步有感情的演唱做好铺垫。 

 3.跟琴声分声部学唱歌词。要求耳朵要灵音要准,节奏要准。 

 4.老师检查学习情况,并请唱的好的同学做示范。 

 四、再次欣赏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对歌曲情绪的深刻体会。 

 五、尝试进行两声部的合唱训练。节奏音准仍是重中之重。可以选音准节奏较好的同学做示范,要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 

六、小结: 

师:同学们,《槟榔树下摇网床》是一首优秀的合唱歌曲,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把握好歌曲的情绪,深入体会歌曲的意境。同时要加强我们的音准,节奏的训练。祝同学们进步!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学唱歌曲,通过音乐创编,启发学生对音乐剧的了解,培养兴趣。 

2.了解音乐剧的相关知识。分析、了解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不同段的情绪,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创编台词并排练。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俄罗斯风格的歌曲,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2.运用简单的变奏手法来创编一段《渔夫放走小金鱼》唱段。  

3. 分析剧中的人物性格,并鲜明地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了解剧情 

师:同学们听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生:学生简单讲述故事情节。  

师:老师也想来给大家讲讲。 

在很久很久以前,海岸边住着一对贫穷的老渔夫和他的妻子。一天老渔夫打鱼网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老渔夫放了它,并许诺答应他的一切要求。老渔夫没有向小金鱼提出任何要求就将小金鱼放走了。老渔夫回到家里,把这个事情告诉老太婆后,老太婆很生气,她让老渔夫向小金鱼要“新木盆”,后来新木盆有了,她还不满意,又先后提出要“新房子”,要做“贵夫人”“女皇”,这些愿望小金鱼都一一满足了她。可她还是不知足,竟然提出要做海上女霸王,并且还让小金鱼去伺候她,这个要求使得小金鱼感到十分失望,它没有答应,就游走了。当老渔夫回到家时,他看到他的家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二、把剧情划分出场次,并说明理由  

1.结合课件中出示的几张图片,分组讨论出现顺序,并把它们划分出场次。 

生:分成三场,分别是《放鱼归海>《贪婪的老太婆》《愤怒的大海》。 

2.在教师的启发、提示下,学生补充回答:还可以再加序幕和尾声。并知道序幕的作用是交代故事背景。尾声则有让人回味、思考的作用。 

三、欣赏、学唱剧中歌曲,并安排它们在适当的场次出现 

师:下面老师要请大家听三个唱段,你们仔细听,试着从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歌词中分析这三个唱段分别放在剧情的哪一场中最为恰当? 

1.欣赏、学唱歌曲。 

(1)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回答出:曲安排在序幕比较好,因为歌词中很清楚地交代了剧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海浪的音效,正好刻画了渔夫和老太婆的生活环境(海边),慢而平缓的音乐旋律营造出了沉闷的感觉,加上歌词的描绘,刻画除了他们的生活是贫穷、单调而乏味的,使听众更容易、也更快地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来。 

(2)老师教唱曲,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歌声来渲染剧情。  

2.欣赏、学唱曲。 

(1)初听、分析曲 

生:这一段音乐主要表现的是小金鱼被网住后哀求老渔夫放了它,所以安排在第一场比较合适。 

师:这一段同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出示词谱) 

生:这是第一段的变奏,它们的节拍相同,节奏和旋律相似。 

师:在小金鱼的唱段中,同样一句歌词在两次处理中一样吗? 

学生分析出有一个音不一样。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请同学们再把这段听一遍。 

如学生暂时回答不出来,可复听曲后再回答。 

生:(从五度变成八度大跳)更加突出了小金鱼的伤感、恐惧及苦苦哀求的情绪。 

(2)教师教唱曲 

让学生在演唱八度跳跃时气息下沉(腰部向下用力),声音位置统一。并发自内心地演唱出小金鱼当时的心情。 

四、创编歌曲 

师:老渔夫听完小金鱼的话后,是怎么回答它的?大家来设计一下。 

生:小金鱼你别愁,我不会将你带走,请你放心地回到海里,我没有任何要求。 

师:同学们能试着根据已有的两段旋律,通过简单的变化(变奏),将老渔夫说的这句话加上恰当的旋律吗?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老渔夫当时的的心情和语气进行创作。也可以重复第二句。 

根据学生水平提问:我们想想可以有几种变奏方法? 

生:节奏或旋律的相似变化,调性、节拍的变化。 

师:说得不错,那么老渔夫听完小金鱼的话,他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是怜悯的、爱护的。 

师:那好,就请大家课后分组进行创编《老渔夫放走小金鱼》唱段吧。 

五、欣赏、学唱歌曲 

1.初步欣赏音乐。 

2.共同讨论。 

师:曲安排在哪一场较合适? 

生:第三场。 

师:这段音乐也是第一段的变奏,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这段歌曲的第一段有些激动,有些愤怒,大海被老太婆的贪婪激怒了。第二段的后一句有些无奈的叹息。 

3.教唱曲。 

道具:旧房子、破木盆、蓝绸布(表现大海用的)、小鱼头饰。 

六、展示各自创编的成果 

1.每组请一个代表展示各小组创编的成果(全班掌声鼓励)。 

2.根据学生创作情况,教师也可通过示范自己的创编,进行启发或带动学生提高创作的兴趣和水平。 

3.让学生了解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 

七、了解音乐剧的表现手段 

1.了解音乐剧的表现手段。 

师:在上演音乐剧时,除了音乐和演员的表演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或方法来增强表现的效果?请看一段音乐剧《守株待兔》的录像片段。 

生:(看完后回答)音乐剧可以通过变化的场景、道具、灯光、服装、音效等手段推动剧情的发展。 

2.总结。 

师:音乐剧是集音乐、舞蹈、文学、朗诵、绘画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当然我们在课堂上表演,不需要太烦琐。 

八、创编序幕 

1.分析人物性格、设计灯光、场景。 

师:同学们在序幕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老太婆和老渔夫。 

师:对了,那场景是什么? 

生:大海边、一间破屋子、旧木盆和在架子上的破渔网。 

师:如果有灯光来渲染,我们用明亮的还是昏暗的?为什么? 

生:昏暗的,因为破旧与贫穷让老渔夫和他的妻子心情不愉快。 

师:说得很好。音乐剧属于戏剧的一种,它在表现人物性格时同样要鲜明、生动。我们看这个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有哪些特点? 

生1:老渔夫胆小、老实。 

生2:老太婆贪婪、粗暴。 

生3:小金鱼温柔、善良。 

师:在剧中,怎样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生:可以用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 

师:谁来用以上三种方法之一即兴表演一段? 

生:老渔夫对小金鱼说:“你这么小,我怎么忍心将你带走呢?”通过语言表现出了老渔夫的老实,同时也有善良的一面。 

师:谁来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创编序幕中的对话? 

生:可以让老太婆一边洗衣服,一边絮叨,表现出她对现实的不满。比如说:这穷日子过的,何时是个头啊!说完皱起眉头,然后狠狠地将洗着的衣服一摔。老爷爷不愿意听他的牢骚,唉声叹气地低着头,佝偻着身体,走开了。 

师:设计得很到位!我们来排演一下吧。为了让剧情更为清楚、流畅,我们还要请上一位解说。哪位同学来扮演?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剧中来,剧中的小房子和木盆也请同学来扮演,好吗?他们虽然没有台词,但他们是有性格的,你希望房子和木盆的性格是怎样的呢?(正直,善良) 

2.排演序幕(剧中歌曲的齐唱部分由不参加表演的学生演唱)。 

3.表现出大海的波浪声和表演撒网打鱼的动作。 

师:第一场出现了几个人物?这一幕中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生:出现了两个人物,是老渔夫和小金鱼。主要场景是大海边。 

师:怎样体现出大海的特点? 

生: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材料,比如抖动玻璃纸来表现大海的波浪声。 

师:谁愿意来做拟音师?(教师发同学一张玻璃纸,先练) 

师:老渔夫开始撒网了。我们一起来表演撒网的动作,好吗?这网很沉,我们可要用力地把网撒开,这样才会网住更多的鱼。 

学生做撒网的动作(负责拟音的同学抖动玻璃纸,模仿大海的声响)。 

4.创编老渔夫和小金鱼的对话与表演。 

师:第一次和第二次捞上来的全是海藻。第三次撒下后,只网住了一条小金鱼,这时可以想象老渔夫的心情怎样?他又会说些什么? 

生1:“今天的运气可真不好,只网住了这么大点儿的小鱼”。 

生2:“莫非是老天爷成心跟我作对,想让我今天空手而归。” 

师:小金鱼被网住了,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注意我们的情感表达。 

师:哪位同学演唱小金鱼的话?勇敢些,给她掌声鼓励。 

师:我们可以用歌声表达小金鱼的哀伤,还可以用什么? 

生:用身体语言,和她的眼神。如让小金鱼倒在地上,颤抖双脚,用哀求的眼神表达她的哀伤。 

师:说得很好!那么谁愿意到台上表演一下?我们为他的勇气鼓鼓掌。 

学生勇敢地尝试表演。 

5.分组排练、表演这一场。 

九、课堂小结。 

《我们的田野》

教学内容:第九课演唱《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并用宽广、优美地声音表现歌曲。 

2.感受音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学会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并用宽广、优美地声音表现歌曲。 

指导学生划拍节奏及旋律音高。 

教具准备: 

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感受田野: 

1.播放歌曲录音,并随机播放其他美丽的田野的风光的图片,学生边欣赏歌曲边欣赏图片。 

2.听后交流,师:这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田野风光? 

(学生尽情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优美的歌。 

二、学唱歌曲: 

1. 教材分析 

《我们的田野》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易于上口,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的儿童抒情性合唱歌曲。歌词精彩,富有诗意旋律优美、动听,衬托出了祖国江山多娇的美丽画卷。 

2.学唱曲 

(1)熟悉歌谱,师:我们先来仔细看一看歌曲的歌谱,歌谱中有一些记号告诉了我们歌唱的顺序等,谁能把它们找出来并告诉大家歌曲的延长顺序是什么样的? 

(学生仔细观察歌谱,交流得出:反复记号告诉我们这首歌曲有五段,并且结尾一句不一样) 

(2)随琴视唱一遍曲谱。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最不好唱? 

提出难点:后半拍唱:“0 3 53”;“0 5 12”。 

突破难点:在休止符的地方请同学们尝试轻轻闭上双唇,来感受停顿。 

(3)完整地视唱曲谱。 

3.学唱歌词: 

(1)随伴奏有感情地轻声读歌词。 

(2)随伴奏轻声默唱歌词2遍。 

4.歌曲的处理: 

师:这是一首很美的歌,我们要怎样才能唱好它呢? 

学生回答:优美、抒情,轻声演唱。 

5.齐唱歌曲。 

6.分角色演唱歌词。 

(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分角色的方式) 

7.演唱完歌曲后请同学们画一幅描绘家乡风景的画及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五、总结下课。 

《校园夕歌》

《校园夕歌》是20世纪20年代广泛流传于“读书郎“中的学堂乐歌。曲调源于我国民间传统乐曲《老八板》歌词是由李叔同先生填词。是旧民主时期的爱国歌曲。后来有些音乐教师为了配合学生课堂的音乐学习,在原来的曲调上重新填词教唱,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学堂乐歌。

   歌曲的旋律清新,歌词淳朴。反映少年时代应珍惜光阴,树立理想。表达了同学之间的纯洁友谊和憧憬美好未来的感情。

歌曲为带再现的乐句群结构。旋律流畅自然,中等速度,是一首民族风格较浓的学堂乐歌。

《毕业歌》这首歌曲创作于1934年,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学生坎坷的人生道路。《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在影片结束时,歌曲又一次响起,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

《毕业歌》属于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多段体结构。分为四段。通过顺着语势的旋律进行,使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达到了整体的统一与平衡。

第一段     音乐具有号召性,象警钟声声。

第二段     音乐是宣誓性的,展现了有为青年的志向和抱负。

第三段     音乐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了民族自救的气势。

第四段     音乐也是具有号召性。但较第一段,音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使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对象分析  

 单元分析中以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校园夕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学堂乐歌、五声徵调式。培养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反映少年时代应珍惜光阴,树立理想的感情。

2、通过跟着伴奏音乐按节奏朗歌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乐感。并用所学知识,创编演绎《校园夕歌》。

3、欣赏《毕业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曲的结构,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

4、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歌曲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熟练的,有感情地唱好《校园夕歌》歌曲。激发学生为将来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2、通过欣赏《毕业歌》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以及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

教学难点:通过节奏练习、古诗朗诵进一步培养节奏感,乐感。并用所学知识,即兴创编,来演绎《校园夕歌》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校园歌曲

2、师: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两首校园歌曲――《校园夕歌》、《毕业歌》

二、教授新课

1、学唱《校园夕歌》

A、了解歌曲的背景及学堂乐歌的知识

师:这首歌曲是哪个年代的?

生:20世纪20年代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介绍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

生:《校园夕歌》是20世纪20年代广泛流传于“读书郎“中的学堂乐歌。曲调源于我国民间传统乐曲《老八板》歌词是由李叔同先生填词。是旧民主时期的爱国歌曲。后来有些音乐教师为了配合学生课堂的音乐学习,在原来的曲调上重新填词教唱,成为了一首脍炙人的学堂乐歌。

师:看的出来,这位同学课前资料准备的很充分。现在我们一起了解“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以旧曲填学堂乐歌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B、听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听赏一次歌曲,听完后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音乐特点

生:学生回答(老师:歌曲旋律流畅自然、乐句停顿明显)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伴奏轻声唱两遍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那么认真,那你们注意到歌曲有哪些音?结束在那个音上。

生:歌曲有do  re  mi  sol  la  sol五个音,结束在sol上。

师:对,这是一首五声徵调式的歌曲。

师:你认为那句最难唱,请提出来

生:提出难点,共同解决

师:请大家跟老师伴奏齐唱一次歌词,要求:声音自然圆润,吐字清楚。

C、指导学生按照音乐的节奏朗诵歌词

师:我们不单可以再伴奏下演唱歌曲,还可以再音乐的伴奏下由节奏地朗诵歌词,请听老师在音乐伴奏下朗诵《校园夕歌》的歌词

师:你们也来试试看。(说明:以音乐的伴奏下分组练习,老师到小组指导)

师:各个小组的同学都练习的很认真,现在全班在按音乐的节奏一齐朗诵歌词。

D、师生表演歌曲(运用古诗朗诵与演唱结合的形式表现《校园夕歌》)

师: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歌曲旋律流畅自然,是一首民族风格较浓的学堂乐歌,那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曲表达了少年时代应珍惜光阴,树立理想的感情。

师:校园生活是人生中一段永恒的记忆,我们要珍惜校园生活,为了祖国未来

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2、欣赏《毕业歌》

A、观看“九一八”事变视频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师: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导致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这首歌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于1934年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学生坎坷的人生道路。《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在影片结束时,歌曲又一次响起,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

B、听赏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照乐谱认真聆听歌曲,思考:歌曲采用那种风格写成的?有多少段?

生:进行曲风格,四段

师:好,那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这首进行曲每段音乐的特点。

师生聆听每段歌曲分析总结如下:

第一段    音乐具有号召性,象警钟声声。

第二段    音乐是宣誓性的,展现了有为青年的志向和抱负。

第三段    音乐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了民族自救的气势。

第四段    音乐也是具有号召性。但较第一段,音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使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气氛中结束。

C、了解词曲作者

师:这首具有号召性的进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

生:词作者:田汉;曲作家:聂耳

师:你们熟悉他们的共同创作的那首歌曲?

生:《义勇军进行曲》

师:谁愿意来给我们介绍这位词作家和曲作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D、欣赏多媒体课件视频《毕业歌》,进一步感受歌曲表达的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从而让学生受到教育。

三、小结:

同学们,从这两首20—30年代的校园歌曲中,我们感受到在那个落后、战争的年代,一代青年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今天我们生活在这个强盛的国家、和平的社会里无疑是幸福的。那我们该做些什么?请记住:为了国家的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拉德茨基进行曲》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管弦乐《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解进行曲的特点,体验进行曲带给我们快乐的情绪。

2、听辨乐曲的主题旋律,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3、拓宽学生欣赏视野,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幽默、诙谐的情绪特点。

教学难点:复三部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手段、查阅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进行曲》进教室。

二、导入

1、进入教室时听到的音乐节奏感觉怎样?

2、播放管弦乐《中国人民进行曲》。

问:这首曲子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曲?歌曲的情绪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曲子被称作为进行曲?(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进行曲:以行进的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一般在队伍行进时演奏,用来统一步伐和意志。

三、新课教学

(一)介绍作者老约翰.斯特劳斯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作者?(老约翰.斯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的音乐作品共有252首,其中圆舞曲152首。此外还有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德茨基进行曲》)

(二)初步欣赏乐曲

播放多媒体课件《拉德茨基进行曲》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版,引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感受乐曲,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1)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回答第一个问题(欢快、轻松、幽默、诙谐)

回答第二个问题(教师提示学生根据欣赏时拍手的加入、乐曲共分三个大段)

(三)分析理解乐曲

1、介绍曲子的由来(乐曲原本是为了歌颂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但他本身是个非赏有争议的人物。后

由于这首曲子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很好的剧场效果,人们渐渐忘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喜欢起这首曲子来。)

2、分段欣赏、分析曲式(教师分段播放乐曲,引导学生逐步画出曲式图)

欣赏A段音乐。

(1)视唱主题音乐。

a主题:

1 = D  2/2

3#2 | 3   3#2  3  3#2 | 30  20  10  3#2 | 30  3#2  30  3#2 | 30  60  50  53 | 4  6  5  52 | 3  6  5 53 |

2  7 —  6  | 0  5#4  5 6  5 4 | 3   3#2  3  3#2 | 3   2   1  3#2 | 30  3#2  30  3#2 | 3  6  5  53 |

#4  3  2 — | 5  2  1 — | 7. 6  54  32 | 1   1   1  0 || 

b主题:

1 = D  2/2

6 — — — — | 6 — — — — | 5 — — — — | 5 — 0  5 | 5 — 4  6 | 6 — 5  1 | 7  76  5  4 |

 6   6 5  4  3 | 5  — 4   6 | 6 —  5   1 | 7   7#5   6   1 | 7  7#5  6  1 | 3   3 3  3  3 3 |

3  3 3  3  3 3  |  3  0  0  0  || 

(2)聆听A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问:A段音乐可以有几小部分组成?这段音乐描写了拉德茨基怎样的形象?

A段:描写拉德茨基在马上的威武形象,分a、b、a三部分。

2)复听A段音乐,用自己的身体当乐器为歌曲伴奏。

欣赏B段音乐。

(1)视唱主题音乐。

a主题:

1 = A  2/2

53  3 — — | 53  3 — — | 53  3  3  3 | 3 — — 3 | 44  2 — 1 | 7  6  6  6 | 51  3  3  3 |3 — — — |

53  3 — — | 53  3 — — | 53  3  3  3 | 3 — — 33 | 44  2 — 1 |7  6  6  6 | 53 3 4  2 | 1 — — 0 ||

b主题:

1 = A  2/2

3 | 4   2 —  1 | 7   6   6   6 | 51   3  3  3 | 3 —  —  3 | 4  2 —  1 | 7   6   6   6 | 5 5   1 3   5   4 3 | 2 1   7 6   5 4   3 2 ||  

1)问:B段有几个小部分组成?这段音乐拉德茨基怎样的形象?

B段:描写拉德茨基慢步奔跑检阅队伍时既严肃又轻松,分a、b、a、b、a五部分

2)复听B段音乐,并想一想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段音乐。

欣赏A‵段: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A                   B                     A‵

        / ∣ \        / |  |  | \         / ∣ \

       a   b   a        a   b  a   b   a        a    b   a

     介绍复三部曲式A﹢B﹢A‵

3、 师生完整演示歌曲。

4、引导学生用“啦”唱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并利用身体以及打击乐器为主题旋律边配伴奏,试着跟音乐一起完成。

(四)知识拓展

1、分组活动,激发热情,并完整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把学生分成A段音乐组、B段音乐组和打击乐器组进行合作表演。

2、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收集其他表现形式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四、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知道了复式三部曲的构成,对进行曲这种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音乐都是进行曲体裁,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不同风格的进行曲,以后我们在再一起交流。

文档

湘艺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修改)

《浏阳河》教学内容:第一课演唱《浏阳河》教学目标:1.能熟练演唱《浏阳河》的一二两段,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演唱形式来表现。2.通过学唱《浏阳河》与欣赏新民歌《又唱浏阳河》,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今天老师会带大家跟随音乐一起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请欣赏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