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荣
摘要: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 引发了新的警务, 使信息警务成为机关的发展方向和主流。基层所队是机关一线实战单位, 是警务信息的源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社会治安日益复杂的形势下, 基层所队应以信息警务战略为指导, 加强各方面建设, 确保在实战中发挥实效。
关键词:机关 基层所队 信息化
在当今国家法治化、社会信息化、治安动态化的大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融合的信息化正逐步解构传统警务理念、模式与方法,成为工作发展的拐点。信息化是工作摆脱被动落后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破解警务改革难题的必然选择。基层所队是机关的第一线, 是警务信息的源头,担负着及时、准确、全面、高质量完成源头数据的采集录入任务, 它的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基础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 是推动基础工作向前发展的依托和保障。
一、对基层所队实现信息警务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流量激增、速度加快,犯罪活动国际化、智能化、动态化趋势日益突出,这不仅使工作范围不断拓展,任务不断加重,而且对传统警务理念和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 机关正面临一场新的警务。在新形势下, 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 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主动与信息化水平接轨, 确立并实施信息警务战略, 努力提高整个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不断提高机关打击犯罪、治安管控、行政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当今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正在引发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治安管理、队伍建设、服务社会等各项警务工作中广泛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 同时也对传统的警务运作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繁重的工作任务与警力相对不足的矛盾还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以江苏省如皋市为例,2008年~2010年底,全市刑事案件增长了37.4%,但是警力只增长了6.39%。显然,工作如果沿袭过去那种高人力投入、高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工作态势,必将导致步履维艰,工作效率无法得到切实提高,广大基层民警也将被困于大量繁杂的人力性工作以及在低效运作中承受超负荷的压力。这已成为制约工作发展的现实瓶颈之一。而深化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警务机制是适应社会信息化、治安动态化的新形势,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提升机关战斗力的战略举措,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必施之策。只有牢固树立科技强警的战略思想,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才能以信息化提升战斗力,盘活工作大旗,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基层所队的日常工作内容已经从静态环境下单纯的人口了解,扩展到动态环境下对人、地、事、物、组织的全时空、全方位掌握。工作手段从传统的串门入户、面对管理, 转化为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的网络化管理和全时空监控。基础信息的运用也从单个信息搜集向综合信息分析, 从静态信息向动态信息, 从单纯文字向数据、图像、声音、体貌特征等信息的方向发展。根据信息警务战略要求, 基层所队基础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信息这一载体, 从人、地、物、事、单位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抓起, 通过扎实基础工作和全方位采集信息, 以获取基础性、一线性、针对性的信息资源, 以达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全覆盖的要求。 同时, 着力加强信息应用, 建立实用、有效的综合性、多功能的警务信息系统和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从而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提高基础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效率, 使信息收集整合利用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就如“ 每个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做到‘五个必录入’, 用来改变过去的‘口袋信息’、 ‘纸袋信息’、 ‘脑袋信息’造成基础信息无法整合利用乃至丢失和浪费的问题。”[1]所说的那样,实施信息警务战略, 必须将信息化建设应用与基层所队基础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 强力推进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 把基础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把基层基础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使基层基础工作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结合基层所队面临的现实难题,切实推进基层所队的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以下现实困境的突破口:首先是经费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事业发展与经费瓶颈制约的矛盾相对突出并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必须探索实践低投入高产出,省力、省钱又省时的办法,信息化是解决经费不足的现实之路。过去,我们因为受信息化建设不足的制约,在案件线索摸排、追缉逃犯等方面,往往使用“人海”战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还不好。有了信息化,我们就能在网上串并案,就能在网上直接破案,就能在网上追逃,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增强警务效能。其次是警力严重不足问题。从现阶段看,只能通过探索无增长改善警力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要在为基层一线民警松绑减负的情况下实现无增长改善。信息化建设是解决警力不足的现实之路,信息化的推进带来的必将是民警战斗力的提升,业务素质的突飞猛进,办案效率的提高,在长期良性的量变过程中带来基层工作的质的飞跃,从而使得警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得以突破。
二、机关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变革,为了实现向科技要警力的重大战略方针,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启动信息化工作。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初步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新形势下,提出建设“金盾工程”,目标是“工作信息化,实现科技强警”,从2001年4月立项,经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和初步设计方案批准后开始实施,目前,“金盾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进人建设阶段。各地各级“金盾办”在“金盾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指导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机关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全面性、可比性、主导性、综合性、可行性,选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信息安全性、数据资源库建设以及机关干警信息化素质状态为评价指标构成要素。”[2]
(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机关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前提。现阶段,我国机关信息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处于信息网络设备投人建设的一期工程阶段。因此,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机关信息化评价的重要标准。评价指标包括: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派出所联网率、网络性能水平、专业软件系统使用状况等。
(二)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
机关信息化是一场新的警务工作.涉及制度、组织、业务流程等各方面变革。机关信息化建设与正常运行,需要规范化的管理组织制度保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化建设经费保证状况、业务流程制度规范化、计算机网络使用制度规范化等。
(三)信息安全性
信息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关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可能成为犯罪份子的高科技工具,时刻可能会受到恶意攻击。工作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保密性。因此,机关数据资源库和网络系统平台需要有极强的安全自我保护功能。评价指标包括:网络安全技术与措施、数据库安全技术与措施等。
(四)数据资源库建设
信息的载体是数据资源,信息化需要有大量数据资源作为支撑。机关由于业务特殊性,需要大力加强数据库建设。评价指标包括:人口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指纹信息数据库建设、机动车辆信息数据库建设、犯罪信息数据库建设等。
(五)机关干警信息化素质状态
人是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者和主体,包括机关的领导和一般干警。而领导的信息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一把手”紧密相关。同时,机关信息化的目的是开发和利用警务信息资源,而其大量使用者是一般干警,因此他们的信息化素质也直接关系到机关信息化的水平。评价指标包括:领导对信息化支持力度、一般干警对信息化认识与支持程度、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素质与比率等。
三、对基层所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信息化建设, 历经四个阶段, 并随着“金盾工程”的推进, 信息化应用转化为战斗力的优势已经开始凸显, 这为构建信息警务体系,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和科学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 全面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成为当前工作发展的方向和主流。现结合上一部分机关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基层所队推进信息化建设诸因素进行分析。
(一) 构建信息警务体系的有利条件
1. 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深入和普及。随着信息化发展的形势需要和信息化应用向战斗力转化的优势凸显, 广大民警体会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大多数民警有掌握信息化应用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当前工作对信息化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在网上追逃、数据传输、指纹比对、信息统计报送、信息查询、行政审批、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面对这种形势,各级机关必须转变工作模式,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2. 机关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警务改革后, 全国各地机关完成了业务最基础的应用系统建设。省、市、县机关和基层所队基本开通了信息网, 江苏省内基层民警配备了联网计算机和个人数字证书。2009年以来,江苏省以南京警务平台为基础,整合全省资源,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江苏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大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应用完善,“大平台”的“5+N+3”总体框架已经形成,警务基础、情报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并实现一体化应用。同时通过各种信息应用能力的培训考核,使广大民警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技能。信息化大平台的在户政、出入境、治安、刑侦技术等部门的充分应用,为基层所队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综上所述,机关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的基本条件。
3. 信息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经过了一系列警务改革之后,各级机关在信息化的应用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并在将信息化运用于实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为推进基层所队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制约信息警务体系建立的不利因素
信息警务是工作的新体系, 是推进工作运行机制改革的过程, 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将结合文章前一部分“机关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分析一下当前影响基层所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件建设是基层所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现阶段,我国机关信息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处于信息网络设备投人建设的一期工程阶段。目前,基层所队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已经成为机关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此外,机关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开发和利用有待加强, 必须进一步理顺信息应用系统的管理机制。
2.缺乏科技强警战略理念。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民警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全警学习技能、全警采集、全警应用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但客观地讲,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上级的强制推动和一系列量化考核带来的压力,在实际工作中,受经验型工作模式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基层民警仍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入、信息化作战方法不善用、不愿用等问题,信息化应用仍显被动。部分干警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部分领导还存在畏生怕难情绪,习惯用老方法处理问题,对新知识、新技术不想学、不会用。大部分老民警对计算机运用已经基本失去兴趣。
3.基层警务实战信息化程度不深。目前江苏省范围内在基层所队绝大多数民警办公室配备了电脑,人人拥有数字身份证,但是基层民警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加之部分民警不爱钻研,信息搜集各自为政,分散零乱,对信息化的应用仅停留在录入、查询环节,综合运用各种信息系统的能力不强。当前,社会动态化、人财物流动性的日益增强,使得入户走访、办理暂住证等传统信息收集手段无法跟上庞大信息流步伐,信息采集存在单一、滞后、断点、失真等问题。再者,少数民警信息意识欠缺,许多工作中采集到的信息漏登、缓登、不登,导致信息流失。此外,工作中没有形成严格信息登记规范,存在大量的书面信息、口袋信息、脑袋信息,随着民警岗位变动而丢失。
4.专业人才匮乏。目前而言,绝大多数民警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信息化培训,受限于工作艰辛和工资待遇偏低,基层机关很难招收到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即使有,也要忙于日常管理、维护,很少有时间进行深层研究、开发,碰到技术性难题不得不求助于上级或他人。
5.信息化建设应用效果不佳。系统装备建设上,少数系统实战应用性差,不被基层民警认可,难以广泛推广;少数系统、装备后期更新、维护不到位,功能落后、设备常坏,难以发挥应有功能。信息系统应用上,没有形成与信息警务相匹配的勤务机制,采集、录入的信息缺乏统一汇总、研判,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应用不畅;少数系统之间人为设置障碍,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部分民警应用信息被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时常出现;部分民警信息应用模式简单,仅仅停留在人口、车辆等基础性信息查询、运用层面,较少应用于网上比对、排摸。
6.信息化建设局限于机关内部,缺乏社会性。基层所队的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工程中的一部分,又为社会信息化整体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层所队作为机关的一线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这部分内容能为社会信息化提供先导,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建设。而目前,各地机关只是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建立了相关的资源系统等,将信息化建设局限于机关内部,缺乏与社会上他职能部门的链接,形成信息壁垒,从而影响了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长足发展。[3]
四、推进基层所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警务改革,是推动工作迅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把基层民警从繁琐的劳动中出来,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换,由人工劳动向智能劳动过渡,努力实现信息工作全警参与、全警共享,全警应用。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于信息化这场警务,孟建柱指出“谁认识得早,抓得好,谁就能赢得主动,占领制高点;谁认识得晚,抓得不好,谁的工作就会被动,落后于时代。”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基层民警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全警学习技能、全警采集、全警应用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但基层民警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入,信息化作战方法不善用、不愿用等问题,信息化应用尚未成为全警的自觉行动。必须从教育培训、主观引导和强行推进入手加以解决。一是以强制推行来提高参与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责任。“要立足工作实际,深入研究和建立符合职能特点的信息化工作模式,把数据采集录入、信息查询比对等作为民警必备的基本功,明确标准,严格流程,细化奖惩,常抓不懈。”[4]要结合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步建立完善信息化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强制推进、强制应用、强制考核,使应用信息化成为全体民警必需履行的责任和必需完成的任务,逐渐形成惯性思维,变为民警的自觉行。二是以实际成效的显现来提高参与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同。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深入研究信息化战术和战法,引导广大民警广泛进行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网上追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高效,从而将信息化融入警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必然需求,拉动信息化建设提质提速。三是以持之以恒地应用技能训练来提高参与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各警种、各部门首先要立足本系统职能和业务系统应用实际,把应用技能训练作为一项持之以恒的功课,通过集中培训、网上教学、互帮互学、民警自学等方式,因人施教、分类施训,使民警不断充实信息化建设理论知识,掌握信息化警务工作手段,通过信息化应用技能和水平的提高,来增强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感和紧迫感。
(二)抓好信息系统与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机关应按照统一部署,推进“金盾工程”建设。“金盾工程”建设必须克服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开发条块分割、地区分割、低效重复建设的弊端,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集中各级机关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高效低耗,搞好信息化工程建设。在现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财力上,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将基层所队全部建成标准化信息采集室, 需要配齐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活体指纹采集仪等必要的信息采集设备, 才能提高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利用率, 进一步理顺信息应用系统的管理机制。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边建设边应用,边应用边完善的原则,实现我国工作的信息化。[5]
(三)着重发挥教育培训在基层所队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的实现有赖于发达的教育体系与培训体系,因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信息观念的形成和强化等都必须通过教育途径实现。机关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基层民警计算机知识和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培训,必须建立健全教育与培训,否则耗费巨资建设的“大平台”就会成为机关的“形象工程”。众所周知,信息化的内核是信息和知识,信息化的工作必然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新型的工作,因此适应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就必然把队伍建设成为学习型的队伍,依赖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建立起队伍大众化和终身学习的培训,把队伍建设成为学习气氛浓厚的新型队伍。
(四)增强基层所队民警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基层所队是机关的触角, 是警务信息的源头。数据是信息建设的灵魂, 每个基层民警要及时将工作中产生各类信息转换为“平台信息”, 全面实现各类警务信息的日常积累、多方共享和整合利用, 必须做到“五个必录入”, 确保警务资源不流失。要实现“基础资料信息化”, 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机制, 坚持数量、质量和时效性并重, 落实各部门特别是一线实战部门和民警的采集责任, 避免重信息查询运用、轻信息采集更新, 造成信息采集渠道不畅, 信息流程呆滞的问题。要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及时、准确地采集, 归档存储, 把信息警务的基础夯实。[6]通过基层民警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地信息收集, 畅通了信息采集渠道, 激活了信息流程, 警务信息资源就越全面、质量就越高、时效性和共享度也就越强, 服务现实斗争的成效就越明显。
(五)推进机关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结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所谓规范,主要是指:一方面在各大平台和系统建设上要坚决按照省厅确定的建设业务需求和总体框架进行规划建设和整合,强调上下对口;另一方面各地机关因地理环境、治安状况相近,要在警务模式、信息化战法等方面进行统一。[7]所谓创新,就是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广大民警以实现警务实战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拓展警务需求,推动信息化发展。创新应重点突出三个方面:要围绕“警务综合管理平台”功能要求,从实战出发,主动改进警务模式,探索战术战法,创新工作机制,使警务工作最大限度地适应平台运行需求,提高平台系统运行效能;要在应用平台系统的前提下,立足实战需求,不断研究开发适应警种、部门职能特点的应用软件,弥补平台系统覆盖空白,力争使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强大;要坚持与时俱进,善于将较为成熟的高端科技产品引入警务实战,完善高科技产品与平台系统的联通对接,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服务实战的能力和水平。[6]
参考文献
[1] 黄滨. 对基层所队实现信息警务有关问题的思考[ J ]. 武汉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2] 杨捍文,邵祖峰. 机关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 ].价值工程,2006(7)
[3] 王锐锋, 韩强. 信息化条件下现代警务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J ]. 研究, 2008, (11)
[4] 陆勇华. 以信息化推动现代警务机制发展创新[ J ]. 上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 6)
[5] 蔡志英. 信息化警务战略在推进基层基础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J ]. 上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5).
[6] 信息化标准汇编[ Z].北京: 科技局, 2008.
The Brief Analysis 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Grass-roots Units
Zhang Rong
Abstract: Nowadays,the new police revolution was unleashed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Policing becomes the mainstream.Public Security Grass-roots Units are the First unit of T he police authority and the source of policing information .In the tend of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creasingly complex social security, Public Security Grass-roots Units must strengthe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at playing effects in actual combat.
Key words: public security organs; grassroots ;informatization
致 谢
这次的毕业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杨在建老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毕业论文选题到论文完成,杨老师给予了我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有了杨老师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我才不会在写作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进动力。杨老师有十分负责的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我所需要学习的,感谢杨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此致敬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