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11. 消力坎式消力池的水力计算
当泄水建筑物下游发生远离式水跃时,也可以采用修建消能墙,使墙前水位壅高,以期在池内发生稍有淹没的水跃。其水流现象与挖深式消力池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池出口不是淹没宽顶堰流而是淹没折线型实用堰流。水力计算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墙高和池长。
【工程任务】
如图所示为一5孔溢流堰,每孔净宽b=7m,闸墩厚度d=2m,上游河道宽度与下游收缩断面处河道宽度相同,即,上下游水位的高程如图中所注,当每孔闸门全开时,通过的泄流量Q=1400m3/s,试求:
判别底流衔接形式,如为远趋式水跃,试设计一消力坎式消力池。
【分析与计算】
1.判断是否需要修建消力池
上游水面收缩断面处河底总能量为
(式11-1)
将
代入上式可得:
收缩断面处的河道宽度,则收缩断面处的单宽流量
坝面流速系数
收缩断面水深的计算公式为
(式11-2)
即
经迭代得
的共轭水深为:
下游水深。因为,所以产生远离式水跃,故需要修建修建消力池,或修建消力坎。
2.设计消力坎式墙高
墙高计算
基本公式为 (式11.3)
(1)先假设消力墙坎处为自由溢流
此时,,又,,代入上式得:
验证消能墙上的流态:
,属于自由出流,说明假设正确。即计算的墙高也正确,但需要检查消能墙后的底流衔接形式。
(2)消力池后底流消能衔接形式的判别
这时消力墙前的总能量为
经迭代计算得
收缩断面的共轭水深
因为,故为淹没式的水跃衔接,不需要修建第二道消力坎。
(3)消力池池长的计算
自由水跃的长度
消力池长度
【Excel迭代计算】
由以上计算步骤可以看出,计算过程较繁琐,涉及到收缩断面水深的迭代求解,池深计算等复杂的计算过程。使用Excel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可大大加快计算速度。
按照消力坎式消力池的计算思路,在Excel表格中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如图11-1和图11-2所示。
图11-1和图11-2所示的表格,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注1:表格使用方法:1.橙色区域对应的参数为基本参数值,需人工输入具体数值;绿色区域所对应的数据为程序自动运算的结果,切勿人工输入数值。
注2:若D13单元格中显示“否,不需修建消力池”,则无需进行消力池的水力计算。
注3:①“试算消力坎高度C”一栏为是在折线实用堰淹没溢流的条件下,对消力坎的高度重新计算,当在橙色区域输入第一个试算高度后,可得到其后一差值为0.1的等差数列;②判断试算结束的精度默认为2%,若改变精度,需调整单元格F22:F31的程序。③E8“消力高度C取值”为符合试算精度要求的多个假设坎高的平均值。
11-1 挖深式消力池excel计算表(工作簿01)
图11-2 挖深式消力池收缩水深hc excel计算表(工作簿02)
注意:橙色区域对应的参数为基本参数值,需人工输入具体数值;绿色区域所对应的数据为程序自动运算的结果,切勿人工输入数值!
表11.1 excel计算程序公式汇总
| 计算项目 | 序号 | 名称 | Excel公式 | 水力计算公式 | |
| 实用堰参数计算结果 | 1 | 闸门总宽度B0(m) | A9=$D$6*$E$6+($D$6-1)*$F$6 | ||
| 2 | 单宽流量q(m3/(s m)) | B9=C4/A9 | |||
| 3 | 上进流速v0(m/s) | C9=C4/((A4+B4)*A9) | |||
| 4 | 上游总水头E0(m) | D9=A4+B4+C9^2/(2*9.8) | |||
| 判断是否修消力池 | 5 | 收缩水深hc(m) A13='02 自动迭代(勿动)'!C8 | 第1次迭代(02工作簿) | C4='01 计算表格'!$B$9/('01 计算表格'!$E$4*SQRT(2*9.8*('01 计算表格'!$D$9+$B$2-'02 自动迭代(勿动)'!B4))) | |
| 6 | 第2次迭代(02工作簿) | B5=C4 | |||
| 7 | C5='01 计算表格'!$B$9/('01 计算表格'!$E$4*SQRT(2*9.8*('01 计算表格'!$D$9+$B$2-'02 自动迭代(勿动)'!B5))) | ||||
| 8 | 第3次迭代(02工作簿) | B6=C5 | |||
| 9 | C6='01 计算表格'!$B$9/('01 计算表格'!$E$4*SQRT(2*9.8*('01 计算表格'!$D$9+$B$2-'02 自动迭代(勿动)'!B6))) | ||||
| 10 | 第4次迭代(02工作簿) | B7=C6 | |||
| 11 | C7='01 计算表格'!$B$9/('01 计算表格'!$E$4*SQRT(2*9.8*('01 计算表格'!$D$9+$B$2-'02 自动迭代(勿动)'!B7))) | ||||
| 12 | 第5次迭代(02工作簿) | B8=C7 | |||
| 13 | C8='01 计算表格'!$B$9/('01 计算表格'!$E$4*SQRT(2*9.8*('01 计算表格'!$D$9+$B$2-'02 自动迭代(勿动)'!B8))) | ||||
| 14 | 收缩断面共轭水深hc"(m) | B13=A13/2*(SQRT(1+8*$B$9^2/(9.8*A13^3))-1) | |||
| 15 | 下游水跃形式 | C13=IF(B13>D4,"远趋式水跃",IF(B13=D4,"临界式水跃淹没式水跃")) | —— | ||
| 16 | 是否需要修建消力池 | D13=IF(OR(C13="远趋式水跃",C13="临界式水跃"),"是,需要修建消力池否,不需修建消力池") | —— | ||
| 消力坎高度计算情况一:自由溢流 | 17 | 折线形实用堰掩上总水头H0(m) | B16=($B$9/(A16*$A$6*SQRT(2*9.8)))^(2/3) | ||
| 18 | 消力坎高度C(m) | C16=$B$6*$B$13+$B$9^2/(2*9.8*SQRT($B$6*$B$13))^2-B16 | |||
| 19 | 实用堰出流淹没高度hs(m) | D16=D4-C16 | |||
| 20 | A16单元格 | A16=IF($F$16="自由溢流情况一:属自由溢流,请检验是否需修建第二坎消力坎属淹没溢流,请参考情况二") | —— | ||
| 21 | 实用堰下游收缩水深hc1(m) | A19='02 自动迭代(勿动)'!$G$8 | —— | ||
| 22 | 收缩断面共轭水深hc1"(m) | B19=A19/2*(SQRT(1+8*$B$9^2/(9.8*A19^3))-1) | |||
| 23 | 消力坎后的水跃形式 | C19=IF($B$19>$D$4,"远趋式水跃",IF($B$19=$D$4,"临界式水跃淹没式水跃")) | —— | ||
| 24 | 是否需要修建第二道消力坎 | D19=IF($C$19="淹没式水跃不需修建第二道消力坎需要修建第二道消力坎") | —— | ||
| 消力坎高度计算情况二:淹没出流 | 25 | 堰上总水头H10′(m) | B22=$B$6*$B$13-A22+$B$9^2/(2*9.8*($B$6*$B$13)^2) | ||
| 26 | 实用堰出流淹没高度hs(m) | C22=$D$4-A22 | |||
| 27 | 淹没系数σs′ | D22=3.82-14.9*C22/B22+25.74*(C22/B22)^2-14.66*(C22/B22)^3 | |||
| 28 | 单宽流量q′(m3/(s m)) | E22=D22*$A$6*SQRT(2*9.8)*B22^(3/2) | |||
| 29 | 是否为所求高度C(精度2%) | F22=IF(ABS((E22-$B$9)/$B$9)<0.02,"是否") | —— | ||
| 消力坎高度计算 | 30 | 消力坎高度C取值(m) | E9=IF($D$13="是,需要修建消力池",IF($F$16="自由溢流",$C$16,IF(COUNTIF(F22:F31,"是")>0,SUMIF(F22:F31,"是",A22:A31)/COUNTIF(F22:F31,"是"),"假设坎高不符合要求,请重新假设")),"不需修建消力池") | —— | |
| 消力池长度计算 | 31 | 消力池池长LB取值取值(m) | E13=IF(D13="是,需要修建消力池",C6*6.9*(B13-A13),"不需修建消力池") | ||
①正确使用常用的计算函数。表示加“+”,减“ —”,乘“ *”,除“ /”,开平方“sqrt( )”,幂函数“a^b”(即a的b次幂)等的函数,都要严格符合Excel计算程序的要求。否则,错一个符号,都可能导致计算的错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乘号“*”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省略。
②思路要清晰,“()”要对称。在Excel计算程序中,需用括号之处一律用小括号,没有中括号和大括号的使用。在编写时,务必保证“()”的左右对称,使用得当。
③合理布置表格结构。在编写程序前,应在工作薄中合理布置“已知条件”和“计算程序”的位置,一般条件下,将已知的参数“已知条件”集中放在一个区域,将计算的过程集中放在一个区域,计算过程按试算思路的顺序进行。
④绝对单元格的的引用。“已知条件”中的部分数据,在“计算过程”的每一个试算过程都要用到,对这些参数,应进行绝对化单元格,才能保证在下拉时这些单元格参与到每个试算过程的计算。绝对化单元格的符号“$”,如“$B$4”。
⑤使用IF函数判断闸孔出流的类型等,IF函数的基本形式为“IF(条件,符合条件输出的数据,否则)”。
【参考文献】
[1]刘亚坤,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张春娟,工程水力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3]罗全胜,王勤香,水力分析与计算[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