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程论文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16:55
文档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程论文1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老子思想浅论姓名:学号:任课教师:上课地点:主M102完成时间:2014年04月12日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老子思想浅论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道家思想自春秋战国以来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就道家创始人对老子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缘由给出了新的见解,并且老子的思想中的自然辩证关系作浅析,老子思想中的辩证就是有与无、有用与无用、自然与发展的辩证观,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子的思想与后世道教的思想做
推荐度:
导读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老子思想浅论姓名:学号:任课教师:上课地点:主M102完成时间:2014年04月12日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老子思想浅论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道家思想自春秋战国以来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就道家创始人对老子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缘由给出了新的见解,并且老子的思想中的自然辩证关系作浅析,老子思想中的辩证就是有与无、有用与无用、自然与发展的辩证观,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子的思想与后世道教的思想做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

——老子思想浅论

姓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上课地点:主M102

完成时间:2014年  04月  12日

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

——老子思想浅论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道家思想自春秋战国以来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就道家创始人对老子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缘由给出了新的见解,并且老子的思想中的自然辩证关系作浅析,老子思想中的辩证就是有与无、有用与无用、自然与发展的辩证观,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子的思想与后世道教的思想做了对比,老子的思想讲的是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而后世道教却扭曲了这种这种道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观;老子;道家;道法自然

引言

老子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反映其思想的著作《老子》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后世的道教将老子奉为始祖,并将老子著作奉为圭臬,虽然到教育道家有着明显的差别,但不影响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地位。

老子的思想偏向于客观唯心主义,在其理念中这宗客观的精神就是其论著中提到的“道”。老子的思想讲的是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在前人的研究中,有一些涉及到老子的社会自然辨证思想。对老子辩证观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外都不多,而且已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老子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系统地研究老子辩证理念的内容体系及其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希望通过对老子思想中的自然辩证观念,研究为我们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不仅有助于弥补老子社会管理思想方面研究的不足,而且对解决我们今天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丰富我们的社会管理理论、完善我们的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道家思想中的辩证关系

道家思想创始和集大成,道家学派也有时乘作老庄,除老子外,“庄子”这个名词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了一个符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老子传人、逍遥、道士、孤独….然而符号化的结果往往的不断的以讹传讹,现在我希望通过几个方面来分析庄子的思想,还原部分庄子。[1]

1.1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从东周至此,《庄子》中引用很多《老子》章句,从表面上看庄子的思想似乎是从老子来。其实,对于老子,他吸收的只是一部分而已。商是一个神权之至上的邦国(巫王不分),而周是一个强调人的邦国。周取代商的天下共主地位之后,神权丧失,普遍谈“道”的风气形成。尤其在春秋时期,中华的分封联邦制不断瓦解(礼崩乐坏),人心解梏,谈“道”更成为潮流。如果仅仅因为谈“道”,就把庄子置于老子的光环之下是片面的。

    一般认为儒家积极入世,其实这也是片面的。没有人的思想机械、单一、一成不变。孔子在《论语》中就有很多表现出世思想的章句,比如:“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燕居申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等。孔子之后,儒家分为数派,颜渊的生活状态与庄子非常相似,思想上也十非接近,比如心斋、坐忘等。《庄子》中有大量涉及颜渊的篇章,在《说剑》中写庄子见赵太子是穿的是儒服,而且也有庄子在鲁君面前论儒的篇章。所以说相比老子,颜渊更可能是庄子始祖。

1.2道家宇宙论

《老子》曰“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强名之为大。”是一种道生万物的“道一元论”。道是物质性的。而《庄子·知北游》曰“有先天地生者之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又有其物也。”显然质疑“道一元论”。

  应该说庄子的宇宙论是“气一元论”和“天均论”。“通天下一气耳。”“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万物皆种也,以不同相禅,始足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这个机就是运行的气,也叫“天均”。(“均”是做陶器、瓷器的时候用的转盘)。即气在道的作用下运转,形成“天均”,“野马(游气)”在其中循环往复,出“机”的位置决定生成的具体的物。[3]这个类似量子物理的宇宙论,即宇宙在高能量状态下只有一种基本粒子,能量下降到一定级别时,便生成几种基本的夸克,能量再低时,夸克结合成原子,以至于万物,所以有人也称庄子的“天均论”为量子论。

   由此衍生的是齐物论,有用和无用的优劣、争让的对错、辩论的胜败...从道的角度来看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万物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普世的绝对准则。万物在天均上以己为贵,是贻笑大方的举动。所以庄子要居于有用与无用之间,立于天均的中枢。然而庄周在梦蝶之后又恍然大悟。“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唯“万世之后而有一遇大圣知其解者”。于是导向了历来多受诟病的“不可知论”。

   在濠梁之上的辩论已成经典,一般认为庄子胜了,其实庄子不过利用“安”字的不同解释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而已。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愧是名家,是这场辩论真正的胜者。不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人的不同,齐物论和合同异是很接近的两种思想,但是庄子显然是把他当成了一种生命体验。[4]

1.3庄子的方和人性论

庄子的方应心得手,这个是由轮扁斫轮的经验推广而来的。轮扁的技艺是通过心学到,然后变现在外部的,把精力放在表面只会学到糟粕。这个方法在梓庆削木为镰(钟架)的故事中更加清晰。梓庆的做的镰见者惊犹鬼神。回答鲁侯的疑问时说:将要做镰时,斋以静心;斋三天;不敢想庆赏爵禄;斋五天;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天,忘掉四肢形体。[5]技巧专一于工作而外物的影响被消除,然后入山林,观察木材的质地纹路,依自然而雕琢,于是技艺如鬼斧神工。

    庄子的人性论。周代明确谈性者有孟子、荀子等,隐性的有孔子、等,而庄子的人性论是特殊的以“至人”为代表的“常性论” 。因为以上几位谈性都涉及善恶,而常性论是中性的。在“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提到一个重要的现象,人的本性应该是与万物相容的,但同样是灵长类动物,狒狒走到鸟群里,鸟不会惊恐,而人类只要接近,鸟就飞散了。庄子注意到了这一点,提出“至人入鸟不散”。指出人性的两重性,一是常性,二是神性。常性中包含人类的动物本性和社会属性,表现为群居、只求满腹等等。而神性则有舍己为人、暴力、贪婪、淫乱等超出人类自身的诉求。《庄子》中批评了以曾子的至孝和墨子的大公为代表的神性,也批评了纵欲、等行为,认为这些事情都是戕害本性的行为。提出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的生活方式。让人回归常性,达到一种原始的和谐。

2老子的思想中的自然辩证关系

道教对老子最后的描述极具神话色彩,老子最后一次现世是这样的: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紫气东来浩荡三万里,守令尹喜与其请教,将老子谈话整理而得五千字文,也就是后世的《老子》,或称其为《道德经》。

《老子》文章虽短,但字字珠玑,其中包含的道与理同样深邃,老子思想中的自然之道包含着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2.1客观唯心主义观

所有的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6]而在一些宗教的教义中将这些“理”、“理念”、“绝对观念”归结为一些类人的神,例如教中的上帝、教的真主以及佛教中的佛陀等等。

老子的思想也同样如此,客观唯心主义中的“理”、“理念”和“绝对观念”在领道家的思想中便是“道”,开篇中说“道”是说不清楚的,是不可描素的,是不可知的,但并不妨碍我们用语言来逼近刻画,用极限对于“道”或者“自然”的描述如下:

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共性或规律,而这样一种共性确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矛盾》。

2.2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中的辩证关系

“自然”并不像“道”那么古老,它是老子发明并首先使用的,老子所说的 “自然”,当然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指称客体自然界的“自然”,而是指称事物的“自己如此”,这也是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主要意义,不要勉强和强迫意义上的自然.[2]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

朴”,正是以我与民相对,这里所说的“我”,是统治者的代称,作为统治者的“圣人”,他是“无事”;[7]与此相对应的“民”,则是“自富”,都是“自然”的近义

词,在《老子》中,同“圣人”相对的东西有时也被称之为“万物”,使用的“万物”,在宇宙体系中,无为的 “道”遵循万物的自然; 在人间社会中,无为的 “圣人”则遵循“百姓的自然”,战国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黄老学,也印证了老子宇宙观跟政治哲学的这种同构性

从《老子》第四十二章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来,道不仅产生了“万物”,而且也是万物得以存在和统一的基础和保证,这就是为什么说老子的道既是生成论意义上的又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原因,道是万物生存凭借的根本,道衣养着万物,道对万物存在有着伟大作用:道是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的最高标准和尺度,从这一角度说,万物所有的活动和行为又不能违背道,又要以道为依据,万物作为不同的种类,它们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个体,它们都要按照自己的特性去实现和完成自己。[3]

无为是道的运行和活动方式,它的发出者是由万物来体现万物按照自身的本性自我变化自行表现,这才是老子所说的自然。人间社会是道产生的一个独特世界。在宇宙中,是道与万物的关系,限定在政治共同体中,就是圣人与人民的关系。

3道家与道教思想中的自然辩证关系分歧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部分学者认为,就本身来说,这种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关联的成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现“道”的意象,道教尊老子为宗又追求长生久视、长生不死,这和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有相悖之处的,将两者完全混为一谈是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崇拜进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8]

    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张道陵创立了道教,道家与道教有着不同的道义,在西方,道家与道教被统称为Taoism,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道教是纯哲学的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9]

 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10]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 以 长 生 不 老 之 道 为 最 高 信 仰 的 中 国 本 土 固 有 的 宗 教 ,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

结论和建议

近年来,道家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等等,并引起了世人的兴趣,老子思想中的辩证就是有与无、有用与无用、自然与发展的辩证观,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子的思想与后世道教的思想做了对比,老子的思想讲的是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而后世道教却扭曲了这种这种道义。由于道家思想研究热潮的兴起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因此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参考文献

[1]苏梅芳.老庄的无为政治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2]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J].中国哲学.2002.

[3]秦彦士编著. 老子——跨越时空的智慧[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李丽霞.浅谈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与和谐社会[J].西安社会科学.2010.

[5]林榕杰.从《老子》看老子[J].船山学刊.2010.

[6]张湛注.诸子集成·列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钱穆.先秦诸子系列考辨(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8]王景琳.《庄子》内篇孔颜形象考论—兼谈《庄子》的成书时间[J].孔子研究.1991.

[9]翟锦程.先秦名学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0]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文档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程论文1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老子思想浅论姓名:学号:任课教师:上课地点:主M102完成时间:2014年04月12日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老子思想浅论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道家思想自春秋战国以来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就道家创始人对老子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缘由给出了新的见解,并且老子的思想中的自然辩证关系作浅析,老子思想中的辩证就是有与无、有用与无用、自然与发展的辩证观,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子的思想与后世道教的思想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