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火灾理论教研室创建青年文明号简要事迹
提起火警,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119”;提起消防教育,作为国内首创者非学院莫属。该院消防工程系火灾理论教研室,有一群浴“火”而生、随“火”而舞的年轻人,他们严谨治学,辛勤耕耘,2005年不断建设发展的《消防燃烧学》一举成为全国系统高等教育首门本科类国家级精品课程;随后有4部教材、2个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篇论文被SCI、EI、 ISTP、CSCD收录,《消防燃烧学》教学团队被评为2008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领军人物教研室主任徐晓楠先后被授予巾帼建功优秀者称号、被河北省授予教学名师称号……面对成绩和荣誉、掌声和鲜花,徐晓楠深有感触地说:“创建青年文明号,业求于精、行求于恒,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竞放春满园。”
一、潜心治学,全心育人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血与火的教训,全室人员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今天的军校学员,就是明天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栋梁;今天的三尺讲台,就是明天战胜火魔的智慧和力量。全室人员深知,肩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
该室自组建以来,一直承担着消防工程和消防指挥两个系6个专业的教学任务。针对当代大学生自主性、民主性、选择性较强,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教研室始终坚持“以学员为本”的思想,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民主式、研究式教学,先后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双语教学模式等,切实做到既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科学方法、思维品质和人文精神,既注重开发智力,更注重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使传承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任务较重,许多工作需要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为了提高《消防燃烧学》课程建设水平,以教研室主任徐晓楠为组长的课程建设小组,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不计报酬,任劳任怨,把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上。由于长期超负荷劳累,徐晓楠同志患上严重的颈椎病,头部沉重,有时甚至手臂都抬不起来,平时就带着颈托坚持上课。教研室副主任陈伟红,连续几年教学工作量排在全系教员前列,经常加班加点,没有休息过完整的寒暑假,因为忙于工作,孩子在1岁时因患感冒没有及时治疗,突发病毒性脑膜炎使脑细胞严重受损而留下了后遗症,至今仍未完全恢复。郭子东讲师与爱人两地分居,爱人突发胃病住院,正值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的关键时期,他没有亲自去陪床照顾,直到把工作忙完才回家探望。教研室讲师杨迎,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零开始学习软件知识,为制作精美的课件,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由于工作原因与男友聚少离多,婚期也一再推迟。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消防燃烧学》被确定为2005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了高等院校国家精品课程历史性突破。成为展示教育特色、示范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对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发挥了引领作用,带动了全国消防类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其他高校课程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在全国消防干部业务素质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改革成果“《消防燃烧学》课程新体系的建立”2007年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消防燃烧学》精品课程建设”2008年获得第四届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研制开发的《消防燃烧学》多媒体课件获2007年和2008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理科组优秀奖。
三尺讲台育英才,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年来,该教研室培养的毕业学员遍及祖国各地,大江南北。这些毕业学员专业技术精,进入情况快,适应能力强,关键时刻拉得出,危急时刻冲得上,在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已经成为建设的骨干力量。
二、硕果满枝,永不满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火灾形势处于易发期、高发期、多发期,抢险救援任务十分繁重,消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压力,学院毕业学员因公牺牲增至6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牵动了火灾理论教研室的神经,只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才能减少无谓的牺牲。在教研室看来,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为适应教学工作需要,教研室逐步优化科研环境,确立了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室人员不忘本职,心系科研,教研室通过采取“导师制”、“一帮一,结对子”等方法,以老带新;鼓励教员带课题、下,围绕课题,走向消防最前沿,深入火场一线,及时掌握消防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凡当年超额完成科研任务的优先考虑立功受奖,实行奖励倾斜。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全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名青年教员5次因科研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人人想科研,人人争课题”的良好氛围悄然形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教研室青年教员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新型P-N阻燃剂的合成及聚合物性能研究”,科技创新项目“新型阻燃剂四苯基二磷酸酯研究与开发”,科研项目“胶体灭火技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工程塑料燃烧性能的锥形量热计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微重力下固体驻火焰燃烧特性研究”,横向课题“海水灭火剂”等2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科研过程中,教研室教员不辞辛苦,潜心钻研。徐晓楠教授在完成科研项目《胶体灭火技术研究》期间,为了尽早完成任务,每天清晨不到5点从驻地赶往试验场地,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七、八个小时以上。由于室外燃烧试验场地条件简陋,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冬天的严冷和寒风使该同志的手、脚到处都是渗血的小口子。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研究任务。
由于研究工作紧贴实际,贴近官兵需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效益和人才效益。《胶体灭火技术研究》、《石化储罐区火灾监测与远程联动灭火系统研究》、《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与软件研究开发》3项成果获得2004、2005、200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有2项科研成果获得学院科研成果特别奖、2项获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撰写完成著作20余部,其中《柯克火灾调查》2007年获得第九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学院学术科研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聚合物燃烧性能评价》2008年获得学院学术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石化消防安全技术》2006年获得学院学术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篇、EI收录11篇、ISTP收录26篇、CSCD收录22篇。
三、团结协作,争先创优
一个教研室就是一个战斗集体,拥有一支理底深厚、教学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完成以教学为中心任务的基石。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竞放春满园。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研室始终以“集中精力,认真工作才能出成效;努力钻研,抓住机遇才会有发展;取长补短,认清自己才能求提高;团结协作,和谐环境才能有干劲”为行为准则,认真抓好优秀青年教师梯队的培养,确保课程建设与教学长“盛”常“精”。针对教学工作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发扬民主,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征求青年教师的意见,大家共同商议,集思广益出主意、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齐心合力保障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高质量、高水平完成。
教研室还根据学院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新进或新开课教员帮带制度,教学信息收集制度,教学形势分析制度,教员互相听课制度。通过制度抓管理,使教研室成员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教学工作上来,共同为教研室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规范了教研室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各种教学档案文件,及时跟踪掌握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全方位、多角度考核教学质量,较好的监控和规范教学过程。教研室因教学、科研工作突出,近年来,先后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被评为优秀教研室,1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次获得学院学术科研组织管理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