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
刘赛红 杨水根
(湖南商学院经济学系,湖南长沙410205)Ξ
摘要:分析了农民贷款难、农村资金供给紧张的原因。提出了加快农村信用社建设,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
基层网点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担保制度的改革和邮政储蓄改革,设立投资基金等措施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关键词:农村;资金供给;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2)06-0031-05
有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平均每年只有34.4%的农户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另据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广文教授对浙江、江苏、河北、河南、陕西省的21个县的365个家庭的调查发现,1996-1998年上半年,农户存贷款基本平衡,但农户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仅为贷款总额的13.94%,与此同时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99.59%,贷款仅占存款的13.99%,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存款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农村信用社给农户的贷款增长速度,形成农户存、贷款余额增长趋势剪刀差。就1998年而言,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0441亿元,而各项贷款为8340亿元,存、贷差2101亿元,存贷差与存款之比达20.12%,近年来更有扩大趋势。
前不久,《财经时报》曾报道某农民养了100多头奶牛,日产奶量大,想建一条保鲜线,但却未能从银行取得贷款,以致不得不将未售完的牛奶倒掉……种种事实表明:农民贷款难、融资难,农村紧张的资金供给已严重地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延缓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差距。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 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着外国先进农业的强烈冲击,与发达国家农业相比,我国农业面临着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需要大量资金。
一、农村资金供给紧张的原因分析
农民渴望资金发展生产,搞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有着强烈的资金需求,但为什么农村的资金供给却明显地表现为偏小?原因在于我国农村资金供给渠道不畅,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惜贷、惧贷,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不完善等。
(一)农民贷款的特点制约了金融机构放贷
通常情况下,农民贷款大都介于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几万元、十几万元的贷款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贷款的额度小,但办理贷款的手续却不能简化,工作量较大,与其微薄的利润相比,金融机构也就缺乏主动性。
(二)金融机构放贷存在许多制约和矛盾
1.就农村信用社来说,一是联社对信用社发放贷款责任的规定过于苛刻,过分强调贷款责任,致使信用社主动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信用社在降低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多侧重收贷、收息、清还“一
Ξ收稿日期:2002-08-21
作者简介:刘赛红(19662),女,湖南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杨水根,(19802),男,湖南商学院经济学系。
逾两呆”、存款增长等指标,忽视了提高贷款增量对降低不良资产的主要作用。这就造成了信用社对有指标考核的投入精力去做,对不考核的放置一边,致使贷款发放无人重视。三是一些信用社对办社的原则认识不足,自身定位不明确。对“支农”认识不足,行动不积极,没有充分认识到支持农村、农业、农民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不注意开发培育。
2.就商业银行来说,一是伴随着集约化经营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集约式的贷款管理模式,贷款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分行直贷规模不断扩大,而多数基层行却仅有推荐权而没有贷款权,营运资金的空间很小,出现信贷管理权限集中,造成了了解情况的没有决策权,有决策权的不了解情况。二是商业银行为减少营运成本,提高效益,纷纷裁撤精简基层商业网点,减少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资金供给的来源。
3.农业发展银行作用有限。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加强了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同时停止了农村经济开发等几十个专项贷款,资金的使用量大大减少,在增加流动资金供给方面,作用十分有限。
(三)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不规范,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
1.担保制度形式单一,完善的抗风险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我国银行呆、坏帐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至今,呆坏帐比例已达26.62%。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很多信用社成为高风险的“危险性”,使得金融机构一方面加大追逃力度;另一方面惧贷、惜贷,只有当有足额可靠担保方敢放款。但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可用于抵押贷款的财产十分有限,主要是住房,但若对违约者住房的剥夺,在执行时又将受到社会道德和基本生存问题的困扰。因此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采用住房抵押这种方式,而农民其他的财产如牲畜、蔬菜等又因变现价值不稳定,难以充当有效担保角色,除此之外,很难找到其他有效担保方式,故农民申请贷款十分困难。
2.邮政储蓄使一批资金流出了农村。最近几年我国邮政储蓄发展很快,2000年增加了761亿元, 2001年增加额预计超过1000亿元,而据邮汇局反映,其中75%为县及县以下,而在这之中,直接来自农村地区的占34%,显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资金流出了农村,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加剧了农村信用的萎缩。
3.从整体来看,农村金融网点少,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十分有限,见表1,资金供给渠道十分狭窄。
表1 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割与互补
金融机构与融资活动资金来源主要资金投放特 点
农村信用社居民储蓄存款、活期存款
小型乡镇企业、农业户、个体工
商户、中短期为主利息一般,贷款利息可适当浮动,有长期历史信誉,贷款要抵押和审批
农业银行基层网点企业职工工资、市支付直接拨款较大型企业,长中、短期贷款均
有,固定资金、流动资金都有
利率一般,国家商业银行贷款,
按程序审批和监管
民间自由借贷农户及其他个人农户及个人不付息或利息低,以亲情、友情作担保,无抵押,灵活
高利贷私营业主、个人农民、个人、村集体企业、农业大
户、个体工商户
利率高、以强力做后盾,无抵押,
灵活
其他金融机构(部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居民储蓄等
农民、个人、村集体企业、农业大
户、个体工商户
数量少
邮政储蓄居民利率一般、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比较普遍的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服务点,他们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而其他商业银行(中行、工行、建行)及各种金融组织、自由借贷(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原因是倘若一个地方普遍比较穷,自由借贷将无处可借)等的发展极不平衡。除此之外,农村中金融
23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2002年第6期 网点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网点太少,布置位置不好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有效供给。
二、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现有资金供给机制
1.加快农村信用社建设,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农村信用社是坚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其经营效益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仍存在产权不清、管理混乱、模糊等问题。农村信用社受到的行政干预多,如基层社与县联社本应是两个“法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实际中却变为行政隶属关系;再有,各地人民银行与信用社的关系本应该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变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农村信用社的法人自主权没有得到保护。《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决定》指引农村合作金融迈出了实质性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步,在近年的改革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得到了不断深化调整。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应加大力度尽快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使其迅速从被改革的不安定中走出来,集中精力,全力研究业务。二是农村信用社自身要积极转变观念、发挥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商业银行纷纷“隐退”农村后,信用社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这一方面给了信用社更大的责任;但另一方面,也给了信用社一个更好的为农民服务,提高自身效益的大好机遇。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转变观念,增强支农工作的自觉性,突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找准支农和自身利益的结合点,积极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种养殖业发展、农业经济示范区的建立、生态观光农业以及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农民利益与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及时开展现场放贷和柜台放贷等活动。同时通过调研,了解农户需求,为农户着想,设计并创新出符合农村实际的信贷品种和方式;要逐步进行业务拓展,做到“人有我有”,全面开办商业银行业务,切实为农民服务。总之,要彻底转变“支农赔本”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支农永远是农村信用社的主题。
2.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农村基层金融网点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对各信用社再贷款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用社的贷款的规模,使信用社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发展,同时在具体放贷上,人民银行也应加强引导。加入W TO后,在金融领域将有一场大的争夺,时间只有五年,竞争肯定不止发生在城市,我国农村地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0%,这是一块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广阔的市场。特别是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占据我国农村市场是外资的重点之一。从实力而言,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不如外国银行,但各商业银行有熟悉本地消费者的优势,如果能不断创新业务,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各商业银行将有一定的作用,支持农村市场将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情况是目前很多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被撤销,这一方面减少了农村资金供应渠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3.农业发展银行要有新的、大的发展。随着我国粮食、棉花收购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将逐渐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新业务。例如恢复农业发展银行经济开发等专项贷款业务,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等业务,使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发挥类似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能。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1.大力推进担保制度改革,减少银行贷款风险。农民最希望得到的贷款是什么?是无抵押的信用担保贷款,但银行为保证资金的收回,必然强调可靠的物资担保,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扩大抵押物范围。一方面,可适当考虑将市场前景较好,在短期内不容易发生大幅贬值的物品纳入担保范围,如牲畜、果林等,增加农民贷款;另一方面,国家可考虑将目前的土地改革作出适当调整,让土地流动起来。虽然农村包产到户改革曾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刺激了农业
33
2002年第6期(总第120期) 刘赛红 杨水根 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在经济全球化及高科技将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大背景下,包产到户生产方式的作用在衰减。让农村的土地流动起来,使农民个人在享有土地经营权的同时,也享有转让、控股、抵押的权利,通过这种改革,可增加农民申请贷款的筹码。二是推广多户担保,联保贷款的方式。这种方式同样可减少贷款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同时使得一大批以前很难获得贷款的贫困户获得贷款走上致富路。湖北省沙洋县就广泛开展了这一贷款方式,目前全县23068个农户组成了3236个联保小组,投放联保贷款2790万元,此举一方面使得当地一大批地方产业得以发展,盘活不良资产700多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股金由不足百万元增加到7400万元。三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采用团体贷款即“准合作社”。在落后的农村地区,马拉维团体贷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具体思路为:农村自己组建信贷团体,由信贷团体进行借贷。信贷团体的成员一般就是附近村庄的农民,大家彼此了解和信任;信贷团体的管理者也由大家选出,但不领取报酬。在信贷团体借贷过程中,偿还贷款的保证通常是由成员的连带责任实现的,如果发生拖欠贷款现象,整个团体的贷款就要中止,直到偿清贷款。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建立安全基金,即要求借款的农民缴纳贷款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安全基金,存入贷款银行,如果发生拖欠现象,就可提取这笔安全基金来弥补,一旦补足,成员又可申请新的贷款。对于那些经常拖欠贷款的成员,贷款团体还可开除他们。团体贷款既能减少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又减少了贷款拖欠的风险,同时对放贷的金融机构而言还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当然贷款团体成员间的协调也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四是将贷款与保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自身要提高认识,进行保险;另一方面,将农民的贷款与其保险结合起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保险,尤其是寿险逐步走入了农村家庭,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意识的增强,保险市场会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可适当考虑采用适当方式将农户的贷款与其个人保险结合起来。五是推广信用评级,降低风险。一方面,可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进行“信用乡、镇、村”的示范,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建设,营造信用观念,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贷款也适当向信用镇、村倾斜,另一方面,可由信贷员,村干部,社员代表等组成资信评估小组,搞调查,公开、公开评定信用用户,确定信用等级,并发放贷款证,形成户主登记(建立信贷关系)农户申请调查核实
资信许定核准额度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证年检等一个完整的过程,既方便居民贷款,又降低风险。发放贷款证这种新的信用贷款方式非常适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农村实际。它在保证农户得到必要的生产急需资金的同时,也有力地防范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的效益,达到了“双赢”的目的,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方式。六是引入项目评估机制,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在农户申请贷款之前,提出项目的分析报告,请有关科研机构,如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予以评估,分析前景,指出潜在风险和问题,然后再由金融机构对项目予以审核,若评估机构的评定认定此项目有较好的市场前景,金融机构可考虑适当放款,由此可大大降低贷款风险。七是由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信用担保基金,促进信贷的正常发放。八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通过法律追、逃欠款等手段,为贷款提供保障。可由成立专门的清欠庭,依法起诉收回贷款,促使久拖欠款的人因慑于法律压力,及时还贷。
2.进行邮政储蓄的改革,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建立基层信用社与邮储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返还,就是说在邮政储蓄吸收存款后,直接将资金借给信用社,这样一来,既可增加信用社的资金供给来源,又可减轻银行的负担,可适当降低对信用社的再贷款力度。当然,这种一对一的建立长期资金借贷的关系,将产生较大的风险,应考虑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之联系起来。二是因势利导,将邮政储蓄机构办成农村真正的金融机构。拓展其业务范围,使其不但吸收农民存款,同时也给农民发放贷款,这样一方面发挥了邮政储蓄的优势
43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2002年第6期
点多面广、人均服务面积大,在农村推行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村中的金融机构,扩大了农民取得资金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强了与信用社的竞争,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3.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民间借贷具有融资
快、信息费用低、渠道广、回收快、手续简单等特点,这也是民间借贷经久不衰的原因,但也存在高风险、金融欺诈、隐蔽性强、不可控制等缺点,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农村金融秩序及社会安定,因此应慎重对待民间借贷。对一般借贷可以不加干涉,但对于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高利贷则应严厉打击。
4.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因地制宜新建一些合作
金融机构。在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调整的基础上,从适应城乡经济发展对合作金融服务的需要出发,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允许各地新建一些微观合作金融机构。在组织形式上可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在名称上也可以多样化,条件成熟的地方
亦可考虑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形成与合作社的适度竞争,打破信用社的垄断经营。
5.争取设立投资基金,反哺农业发展。通过引导
农村规模化生产与经营,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实现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有实力的乡镇企业,然后通过申请成立投资基金,进而反过来促进农村基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传,朱永德.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探讨[J ].农业经
济问题,200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
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J ].中国农村经济,2000(7).
[3]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J ].中国农村经济,1999(10).
[4]J .D .冯匹斯克等.农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M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根据美国红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译出.
[5]戴根有.关于农村金融的几个问题[N ].金融时报,2001211217(10).
(责任编校 铭)
F i nanc i a l Support and Rura l Econom ic D evelopm en t
L iu Saihong Yang Shu igen
(H unan Business Co llege Ecnom ic D evelopm ent ,H unan Changsha 410205)
Abstract T h is p ap er analyzes w hy it ’s difficu lt fo r far m ers to get a loan and w hy it ’s so tigh t on ru ral cap ital supp ly .T he cau ses are ch iefly as the s m all am oun t of loan and m eager p rofit m ake the financial o r 2gan izati on doesn ’t w an t to give credit .B esides ,there are m any con tradicti on s and restricti on s w h ile giving loan s .T h irdly ,the coun tryside credit sh rink s becau se of underdevelop ed financial m arket ,the un itary gu 2ran tee system ,the less quan tities of financial netw o rk and flow ing cap ital due to the po stal depo sit service O n these basis ,the p aper po in ts ou t that in o rder to p erfect p resen t coun tryside cap ital suppy system ,the con structi on of credit shou ld be speeded and the comm ercial bank shou ld increase the suppo rt to coun try 2side basic netw o rk ,A nd in o rder to con summ ate coun tryside financial m arket .w e shou ld refo r m ou r gu ran 2tee system and po stal depo sit service ,lead the nongovernm en t finance develop healthy and bu ild inverst 2m en t fund etc .
Key words Coun tryside ;cap ital supp ly ;financial m arket
5
3 2002年第6期(总第120期) 刘赛红 杨水根 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