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作为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已经渗透到现代行业的方方面面,现代人类已经无法忽视网络的存在,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互联网。正如任何事务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在带给人类便利的生活方式和巨量的信息外,还出现了一个新生词汇“网瘾”。随着接触网络的年龄层次的降低,网瘾现象成为青少年人群里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成瘾概述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在互联网迅速冲击的时代,润育着青少年生活的一个新名词“互联网成瘾”。“互联网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现有的关于互联网使用的心理学研究将其定义为: 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 上网行为冲动失控[1]。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在网络使用上的时间失去控制, 为达到自我满足, 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 增加操作时间且难以自控。患者多沉湎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上互动游戏, 由此开始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 或出现对现实生活不满。这些人长期脱离现实生活, 容易引起精神紊乱而导致抑郁症。“互联网成瘾”最先引起美国心理学家的关注, 最早对互联网心理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K.Young[2]。她从临床病理学的角度开始研究互联网成瘾现象, 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的“行为—控制失序症”(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3]。此后,互联网心理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个体和群体心理因互联网的使用所出现的变更方面, 而有关“互联网成瘾”的关注和探讨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主流。
(二)网络成瘾判定标准
根据网络成瘾的临床特点和严重程度将其分为网络成瘾症和网络成瘾综合症[4]。
1、网络成瘾症:指符合以下8个标准,持续时间达到3个月,并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如辍学、失业、人际关系冲突):
(1)上网占据了患者的整个思想与行为,表现为强烈的心理渴求和依赖。
(2)为获得满足感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表现为耐受性增强。
(3)停止或减少上网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焦虑和易激惹,体现了戒断反应。
(4)上网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倦怠、颤抖、视力减退、头晕、食欲不振等躯体反应。
(5)将上网视为缓解痛苦的唯一办法。
(6)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的努力一再失败。
(7)对他人隐瞒迷恋网络的程度。
(8)因使用网络而放弃其他活动的爱好。
2、网络成瘾综合症:是指在网络成瘾症的基础上,继发焦虑、抑郁、恐惧、人格改变以及精神症样的症状,这些精神症状会随着网络成瘾治疗的好转而逐步得到缓解和消除。根据其临床表现又可分为:
(1)精神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思维散漫、思维迟缓或思维内容贫乏;木僵状态与冲动攻击行为的交替出现;无明显原因出现兴奋躁动或抑郁状态;孤僻、执拗、幼稚化等行为以及多疑或超价值观;偶尔出现短暂性幻觉和妄想。
(2)焦虑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性不安,坐卧不宁,提心吊胆,恐慌不安,搓手顿足或肢体震颤;情绪波动,可伴有紧张或恐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慌、胸闷、手抖、出汗;感到精神痛苦。
(3)强迫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间断性强迫思维为主的,包括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力;以间断性强迫动作为主;明知缺乏意义、不合情理,但无法控制;感到精神痛苦,有求治欲望。
(4)抑郁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广泛性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经常有自杀念头;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自我评价低,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不排斥接受鼓励与赞扬。
(5)恐惧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常伴有心慌、脸红、出汗及提心吊胆的情绪体验:害怕被人看见,与人对视感到精神痛苦;常有期待性紧张不安和焦虑;一旦遇到特定恐怖情景,极力逃避。
(6)人格异化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性格突出或过分发展;情感不稳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有时情感肤浅甚至冷酷无情:行为受情感的冲动,偶然的动机或本能的愿望所支配;言语信口开河,常有撒谎现象。
除了上述六种,有些网瘾患者伴有精神症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症状、恐俱症状及人格障碍等两种以上症状者,成为混合型网络成瘾综合症。
二、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及其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一)网络成瘾研究现状
互联网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以其便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广阔性等优势,备受青少年的青睐。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当代青少年学生表现出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等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已布满了网络的触角。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0年4月26日的报告,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历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网络用户的构成中,大学生的比例始终占50%以上;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高达6~13%。
Armstrong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描述,认为网络成瘾存在五种类型:网络性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收集成瘾以及电脑成瘾[5]。然而,有些反对者认为成瘾( addiction)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物质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的行为,比如吸毒。目前的研究尚无法确定过度使用互联网这一现象是一种新的瘾症,还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种表征,或者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过度使用网络。因而,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物质的成瘾。为此,Davis主张以病理性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简称PIU)来取代网络成瘾, 并按成瘾性质将PIU 分成两类:即特殊性PIU和一般性PIU[6]。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成瘾行为主要可以划分为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网络交际成瘾行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行为和其他成瘾行为。网络游戏成瘾者将大量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中,并且往往丧失工作职责,破坏重要的人际关系,游戏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实质上使他们得到了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过程的满足感。网络交际成瘾行为是指过度卷入网络人际关系中,如在聊天室或QQ中结交的网上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两个典型特征。其他成瘾行为是指不以某种特殊的成瘾类型为主,可能是多种行为的复合。
(二)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疯狂地迷恋于网络,已经严重地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网民大军的主体。对处于人格和行为模式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把网络作为规避学习和生活等一切来自现实社会压力的处所,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并因此产生违纪、违法和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长期使用网络在心理层面会形成依赖,这种类似戒毒反映的症状即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导致大学生酣于社会规范意识的减弱,对现实社会的疏远,生活与学习能力下降,人际交往能力萎缩以及精神障碍。网络成瘾已经成为社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困扰,对青少年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危害极大,因此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刻不容缓。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去了解及认识它对人类的各种影响、去思索改善其不良的影响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责任及使命。
三、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对于青少年这种“网络成瘾”的现状,不得不需要从原因抓起,从而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预防与矫正。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样的,既和网络自身的特性有关,也和社会以及青少年的特殊心理有关。
(一)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促使青少年易网络成瘾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菲尔德曾经说过:“网络之所以有让这么多人上瘾的强大力量,是因为它能让使用者产生亲密感、无时空感和无压抑感,而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曾有过的”。
1、网络空间是一种精神文化空间,它使现实与虚拟、人工经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网络空间的特点对于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好奇心强、精力又充沛的青少年学生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湎于这一虚拟现实。网络为他们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使之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但他们又对自己的行为尚不完全具备判断和驾驭能力,好奇心常常会摧毁他们有限的自控力,使他们很容易迷失在网络中。
2、青少年在网上不必在乎自己是谁,网上的任何角色都是平等的,而且绝对自由。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法律、道德规范约束的各种行为,甚至是深藏在潜意识层面的各种欲望、需求和动机在虚拟空间得到彻底的释放与满足,因而使得网络成为那些不堪现实生活重负的个体的“心灵避难所”。相比现实,他们更喜欢网上的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如此周而复始,青少年从中不断得到心理满足,便会形成依赖。当突然下网或有一段时间不上网时,便会出现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焦躁痛苦,为了摆脱这种不适又重新上网沉迷其中。
3、互联网上每天的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声形并茂、色彩斑斓,各种信息多如海水。人们在网上几乎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各种求知欲望,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
4、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有很多优越之处。网络交往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青少年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可以在相互关系平等的状态下,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在彼此倾诉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困惑、孤独和痛苦中,找到共鸣和理解。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促使青少年形成网络成瘾
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解脱。由于目前青少年评价系统的单一化,使得青少年在自我评价时所使用的标准也是学业成绩。这种评价标准给很多青少年带来自卑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自卑感尤其强烈。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会越来越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扮演心目中的理想角色,在网络游戏中他们通过“通关升级”就会寻求到满足或自尊,来达到摆脱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
(三)家庭因素促使青少年网络成瘾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关系密切。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家上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家庭的上网环境和上网习惯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家长的素质、教育方法、知识能力、态度等,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家长缺乏计算机素养,不能有效监督和控制上网行为。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却错误地认为上网是为了学知识,比看电视、玩耍好得多而不加。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又强行将孩子与计算机分开,认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的影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有的教师对网络知之甚少,对上网行为深恶痛绝,他们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容易激起强烈的逆反心理。同样,独生子女现象也会促使青少年形成网络成瘾,父母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无形中对子女造成过大的压力,有些家长由于担忧孩子未来的前途,所以尽力培养多种特长,这些都增加了孩子的负担,使得青少年产生逃避行为或消极待学,容易被网络虚拟环境所吸引;还有由于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离异或丧偶造成的家庭不完整,使得孩子很难享有充分的父爱和母爱,而正是这种基本心理需要的缺失,常常会成为妨碍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四、网络成瘾的预防
如前所述,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复杂的,网络虽然有成瘾的特性,但毕竟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交流的媒介,不能对所有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采用统一的对策,要客观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发挥家庭、学校的教育优势,建立预防与矫正相结合的对策。
(一)推行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自身对网络的免疫力
1、引导正确的上网动机
人都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青少年更是如此。对青少年加强自我意识的引导,及时解决其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危机。使其“英雄情结”和偶像崇拜心理立足于现实和身边人物。同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五自教育和规范意识的教育,培养其自我实现的能力和积极自尊的内驱力,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将追求奇异、变化、强烈感觉的心理特征引导到运动、学习、科学实验等创新活动上。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要加强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及宣传工作,通过伦理、道理手段约束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坚定的奋斗目标,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提高青少年的自控力
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自控力,形成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自控力的学习、生活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使青少年了解如何调节情绪状态;鼓励青少年充满自信以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为青少年提供发展个性空间
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过去“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乃至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不应仅仅是学习书本的场所,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他们广泛、健康的兴趣,有意识地转移青少年对网络的注意力。
5、家长应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避免网络依赖
由于网络产生的快乐多于其他形式的娱乐,致使很多青少年专心于网络娱乐而放弃了其他类型的娱乐活动,家长应努力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以分散青少年对网络的专一,多鼓励青少年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应采取激励手段使孩子在其他的活动中获得更多快乐,弱化网络产生的兴奋,减少网络使用的时间,避免孩子对网络有所依赖。
(二)重视发挥社会环境的关心和制约作用,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正确评价青少年,树立青少年自信心
平时注意保护青少年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青少年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业成绩,更应该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强化,多给学生鼓励及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多提供青少年参加各种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的机会,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通过这些活动认识到集体和社会需要他们,产生价值感和集体认同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培养青少年的交往能力
通过与他们探讨自身身心发展特点和人际关系的意义,培养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积极、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他们健康的团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特点尤其要注重塑造豁达大度、克制忍让、温和亲切、正直诚实等优良品质;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主动和同学交往,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团体气氛。
3、开展意志力教育和挫折教育,强化青少年心志
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形式,尚没有意志力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相关内容,开展此类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主动抵御网络诱惑,帮助他们承受挫折,正确面对网络对自身的影响,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也能够通过坚强的意志力进行改正。
(三)建立家庭的网瘾防治
1、家长应加强对网络的学习和了解,丰富自身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
有些家长对网络不了解,不能有效的安排子女的网络使用,也无法对上网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任由孩子使用网络,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不能预防,更谈不上此类问题的教育。当子女需要网络帮助时,也不能提供相应的指导,任由孩子在无边的网络世界里游荡,也不采取措施。所以,这些家长应加强网络的学习,做个懂电脑,会上网的现代人。家长还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兴趣喜好和心理特点,帮助孩子认清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虚拟性,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并指导孩子合理分配学习和上网的时间,帮助孩子从网络中获取丰富而有益的知识,为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使自己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能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民主作风,尊重孩子合理的意愿,重视孩子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活在充满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中;家长应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感情,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要为孩子树立计算机使用的示范作用;要多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社会历练;家长还应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子女,使青春期的青少年不要产生情感的缺失。
3、家长应履行监督义务,及时制止过多的网络使用
为了控制过多的网络使用,应在家庭内建立有效的上网监管措施,电脑最好不要摆放在子女的卧室,这样可以避免子女在父母休息后进行上网;对上网的时间也要进行规定,不要让上网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关注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较差,不会主动停止使用网络,家长在发现上网超时,应及时的采取措施制止。
五、网络成瘾的矫正
(一)开设“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咨询热线和诊所
“网络成瘾”属于一种心理障碍。虽然目前网络成瘾的病名尚未纳入临床心理学分类与诊断标准系统,只归属于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分类中,但它与一般的赌瘾、酒瘾、药瘾等成瘾病症相类似,也是一种心理依赖行为,会产生耐受性、强迫行为和成瘾反应,并导致健康和学习等方面受到影响,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障碍己引起临床心理学的极大重视,给予临床心理学专业帮助是必要的。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开设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咨询热线,建立“未成年人健康咨询指导中心”,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像德国那样成立帮助青少年戒除上网瘾的诊所。这种诊所的治疗师由医学、心理学和运动专家组成。“病人”进入诊所后,他们会对其进行全面检查,然后再研究制定详尽计划。诊所的治疗手段多样:一是艺术疗法,如绘画、舞台剧、合唱等;二是运动疗法,如游泳、骑马、静坐、按摩、蒸气浴等;三是自然疗法,如种花、种菜、接触大自然等。
(二)坚持强化对青少年的行为矫正
营造青少年交流的环境。青少年是人口结构中重要的部分,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国的教育迫使青少年主要的目的和精力是为了升学,教学环境也以升学为主,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却以升学率衡量学校的成绩。这就导致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以学习为主,与老师的交流也以学习为主,青少年缺乏表现自我思想的途径,更缺少来自他人的情感交流,这种缺乏交流的环境也成为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建立青少年交流的现实环境,让他们可以不需要借助虚拟的互联网来满足交流的需要,弱化网络交流的必须,强化技能的培养。
引导正确的上网动机。对青少年加强自我意识的引导,及时解决其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危机。使其“英雄情结”和偶像崇拜心理立足于现实和身边人物。同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五自教育和规范意识的教育,培养其自我实现的能力和积极自尊的内驱力,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将追求奇异、变化、强烈视觉的心理特征引导到运动、学习、科学实验等创新活动上来。
强化自我调节。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和成长期,自制力薄弱,自我意识等还没有完全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矫治网络成瘾者首先要从培养其自我意识做起,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青少年自控力的意志品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加强自觉抵制互联网使用消极影响的能力,并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认清自己的现实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
六、结语
网络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并进行着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网络就是洪水猛兽,要站在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网络及网络现象的发展。要引导青少年走进网络、利用网络,而不是依赖网络,要树立网络使用的榜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网络可能会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庆国,戴懿,王小毅,《网瘾概念的定义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6(2):10-12。
2、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996,1(3): 237~244。
3、黎凤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与对策》,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13-116。
4、黄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职业与健康,2004,20(9):98-99。
5、马芳,《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述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36-38。
6、Arm strong L, Phillips J G, Saling L L.,《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0, 53 (4) : 537-550。
7、Davis R A,《A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omputer Human Behavior, 2001, 17 ( 2 ) : 187-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