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随着传统文化基因与素质教育创新理念的碰撞,出现了传统文化的趋势并表现出不可持续性的教育论调。文章从传统文化对素质教育理念创新的贡献度分析,指出了素质教育思想源于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实践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亟待传统文化理念的支撑,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和儒家教育理念其核心的“智”、“德”内涵理念结构,读解出其历史意味和面向未来的现代价值含义,确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符合在中国教育改革可持续性发展方向的正确航道上与时俱进。
【关键词】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一、传统文化基因与素质教育创新理念的碰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环境的塑造,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我们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明显不足和缺陷,要有保留地批判儒家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剔除封闭式、内省型、大一统的思维模式,“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食古不化、“述而不作”的治学方法,以及“祖宗之法不可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理念。开拓创新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事实上从反面就可以对以上问题进行诠释:近百十年来中国学生大量留学海外,有取得最高科学奖(诺贝尔奖)的 ,还有大量的在国内名不见经传在国外取得种种硕博头衔做出一番伟业的,还有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拿来说事的中国中学生世界知识竞赛第一,中国中小学教育世界第一等,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才在中国一接受高等教育后就不行了呢?
根据中通社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首次浸会大学 “创意研究院”开幕论坛上与师生分享创意心得,并直言“传统教育并不是科学创新的拦路虎,扎实的基础却是成功的垫脚石。”并希望亚洲人不要排斥传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备受争论的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的《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杨振宁直言对华人妈妈严格教育并取得教育成功有部分认同,“当然也因孩子的特质区分”。杨振宁强调,现时拥有满心创意的科学爱好者除了要即时追踪世界每天在发生什么,更要尽早了解自己所好,确立发展方向……指出,创意的三步曲是“好奇”(curiosity)、勇气(courage)和投入(commitment),杨振宁说,“年轻人应该了解自己的天赋(talent),然后去配合相关的努力,将为你提供很好发挥的机会。”
二、国际教育理念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这些目标,培养这些目标必须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做基础性引导才能完成。现代教育理论汲取了这些传统学习理论、传统教学理论,正所谓现代教育理论是在许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上说明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现代教育”。
三、传统文化是教育思想家及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 ,推崇德治 ,提倡教化 ,形成了“重教”的传统,即轻神性重世俗、轻功利重道德、轻自然重政务;追求天人合一 、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观点;讲求“极高明而道中庸 ”;宣扬“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
四、传统文化对素质教育理念创新的贡献度分析
(1)素质教育理念的传统文化渗透分析。通常人们把素质教育广义上理解为是把刚出生的人培养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新人(没有明确目标、范畴)的活动,其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 就是素质教育的本意,其 “道德”、“文化”追求深具儒家教育核心理念 “智”、“德”之精髓,这表明关于素质教育的决策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理念的深入与运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与心理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水准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2)素质教育思想源于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实践。素质教育建立在现代大工业、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基础上,提倡研究性的教与学,研究性的治学要求,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行为,以实现创新学习,并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范畴。而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教育的完善,首先需要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及其实施方案,这就要求:①极大地丰富教育内容。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高校逐渐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③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法。④成人教育发展迅速,由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⑤新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⑥国际交往频繁,教育日趋国际化。
(3)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中教与学的核心。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传统教学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淡化中心,强化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出完善的人。
五、素质教育的实施亟待传统文化理念的支撑
首先,改变中国高等教育不合时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科专业创新体系,建立新兴、前沿学科专业预见,搭建学科专业复合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即改变中国人才“千人一孔,万人一面,鹦鹉学舌,泛泛而谈”现象。其次,挖掘儒家教育理念其核心的“智”、“德”内涵理念结构,读解出其历史意味和面向未来的现代价值含义,大力提倡“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宣扬终身教育,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和谐教育观,确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符合在中国教育改革可持续性发展方向的正确航道上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观点]《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碰撞》 作者 刘开云
[2] [观点]杨振宁:传统教育不是科学创新拦路虎
[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
[4]《课程教材教法 》2010年第8期 作者: 孙绍振,孙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