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是思维外话的载体,记录着思维的成果。由于各名族的生态、历史、宗教、民情、习俗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便长生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东西方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影响和制约着英汉语言。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与思维方面的个性差异,会直接影响文化交流的质量。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因此,英语学习者时常会把汉语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汉语的语言结构标准去比照英语语言结构。
一、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
生活产生语言,语言体现文化。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 1.话题。中国人口众多,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What’s your income?Where are you living now?How much does the new house cost you?Whom do you live with?等等。然而在西方,人们交往互存戒备,免谈隐私,对于婚恋、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 态度。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被认为是干涉了他们的私事,甚或遭到拒答。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
2. 服饰。东方人的取向往往是年轻人穿着鲜艳靓丽,老年人的衣着颜色比较暗淡。在西方,情形恰好相反。年轻人喜穿深色简约的服装,因为年轻人有较好的容貌和健美的体形,青年人的朝气并不因服饰的暗淡而湮没,深色服装穿在年轻人身上只会增添成熟和老练的气度。而老年人却因发色、颜面、体形等不可抗拒的变化,需要用色彩明快的服装来掩饰。中国学生只要明白了这种东西方服饰文化上的差异,就不至于对穿着花哨的西方老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再如,中国女性一般忌戴白花,而在西方婚典场面,新娘通常是头戴白色花环,以示纯洁。因社会习俗不同而带来的类似穿戴观念上的相异,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述清楚,以免学生用英语表达时闹出不必要的笑话,或有失礼仪。
3. 称谓。中国是一个重礼仪的国度,不同的辈分得在称呼上反映出来。例如,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被看作缺乏教养,无视礼貌,会遭致长辈的批评或旁人的讥笑。而西方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对自己家长不再称爸爸、妈妈,或改称其名或用昵称。父母非但不责怪,反而会觉得与子女关系融洽,人格平等,家庭和谐。再如,英美国家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无论出自父系还是母系,只要与父母平辈的男性一律称uncle,女性称aunt,他们的子女不论性别一概称cousin。而在中国称谓要复杂得多,有时还非得把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则能体现说话者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宜性。
二、注重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正是由于地域、习俗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造成了英汉语言无论在词形、字音、口腔发音部位,还是在词汇、语句结构、修饰方式等方面都相去甚远。语言学习者做的最自然的事,就是把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形式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汉语语言结构为标准,下意识地套用于英语语句中,而对某些特定的英语语句结构感到困惑不解。然而只要找出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所在,容忍并顺应这些差异,逐渐习惯用英语去思维,去交流,久而久之便会用适当的英语去表达。
1. 顺序。用汉语表示时间或地点,顺序一律由大到小,而在英语中表达结构恰恰相反。例如,在英语中,年月日要说成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要从门牌号开始,最后才是省份和国家。中国人讲“7点15分”,英国人常说“a quarter past seven”;“7点55分”在英语中则常被说成“five to eight”。再如,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英语中须遵循的规律是:单个形容词基本上放在名词前(除少量例外情况),短语或从句必须放在所修饰名词之后。此外,英语中时间、地点等状语的位置比较随意,但在汉语中此类状语往往放在句首。
2. 结构。与汉语相比,英语中有些结构显得较为特殊。例如, 1.所有的学生昨天都没来:None of the students came yesterday. 如说成:All of the students didn’t come yesterday. 则是错误的。 2.我建议你试一试:I suggest(that)you(should)have a try.或I advise you to have a try.为正确形式 但I suggest you to have a try.即为错误表达式。又如,汉语中常说:“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为什么A,是因为B”等句式,而在英语中,上述关联用法则被认为是结构性错误。再如,(1)中国人说“昨晚汤姆出事故了”,用英语只能说成:An accident happened to Tom last night.而不能说成:Tom happened an accident last night.(2)中文“我们城市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正确的英语表达结构应为:Great chaneg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city in the past few years.而不能说成:Our city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in the past few years.类似种种特殊结构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以汉语的思维模式根本无法解释。
因此,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东西方名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着英汉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然而,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同时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英汉思维方式的互补与融合,英汉语言也不断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