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陈福
一、教学工作目标责任
本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加强教学管理,增强团队精神,强化质量意识,争分夺秒地应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调动一切积极性,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取得辉煌成绩,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
当前一定要聚精会神搞教学,一心一意求质量,抓好常规教学
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教后记”是一种反思性研究,读书是一种寻求精神支点和更新观念的研究。
二、教学改进意见
(一)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强化备好课,才能上课的意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钻研教材。要考虑每章每节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它与学过的内容的联系、区别,有什么特点,以及后续内容的联系等等。讲清这些内容关键在哪里。这些问题事先考虑周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教材更重要的是如何恰当编选习题,是否能真正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以及技巧,并达到启发思维、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二)加强业务学习,改变不愿学习,不想学习的思想,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
大家都会讲,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有人对这一道理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头水,有长流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居高临下,把课讲好。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具有渊博的知识。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教学研究。同时教师自身也需提高对继续教育紧迫性的认识,应该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学科的新进展。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论,并把学习和教学实践及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争取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
(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提高组织教学能力。
1、所谓组织教学,包括课前的编写教案,即把一堂课如何开头,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讲解新课,怎样提问等等都要写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组织教学还包括课堂施教的能力,也就是把备课过程中所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2、教学过程中包括了“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也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一项检验。对偶发事件注意因势利导,效果更佳。对有些学生在课堂不遵守纪律,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3、要搞好课堂管理,组织好教学全过程,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而其主导方面是爱生。教师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信任,生活上关心、体贴,思想上耐心教育,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赞赏和表扬,常使学生激动不已,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甚至可以影响他的一生。可见,教师不但要有组织教学能力,还要重视育人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1、同样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去讲,效果可以大不相同,关键之一就是看教师能否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讲解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启发因素”,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教的活,学生学习就有乐趣,就会学得主动,学而不倦。
2、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能力培养、能力训练。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和谐,课堂气氛融洽,尊重学生。
(五)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
要解决教师“一言堂”的问题,必须相信学生,你给学生一点信任,学生还你一片惊喜。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无为而治——以精心设计的无为,给学生提供有为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有为应体现在课前的精心准备,根据学情、对照目标、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作为。
老师们应树立这样的教师观:
教师的高尚不存于讲台上用过多的时间表现自己的富有,而在于为学生腾出尽可能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是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存真理的人。
好的课堂教学标准是:①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其“想学”;②能够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③能够基于一些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④能够建立在情意和价值观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坚持学”。这种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应注意的问题:
1.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没有竞争意识的团队是没有前途的;
没有忧患意识的集体是没有希望的;
没有危机意识的团队是相当危险的;
没有质量意识的团队是没有生命的;
没有安全意识的集体是绝不可靠的;
不会反思的组织是没有出路的。
2.教育拒绝浮躁,做内涵、做品味、做质量
在习惯、风气、细节、口碑上狠下功夫;
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健全的人格,哪来优秀的成绩;
没有德育,谈何智育;
育人是教师的根本,出质量、出人才靠的是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缺少任何一环都只能望洋兴叹。
要使效益最大化(质量、升学、经济、社会)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专业素质+学习能力+教学水平+敬业精神+职业境界+精神追求
学生: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兴趣信心+刻苦精神+道德水平+精神追求
环境:人文+物化 形成氛围
(教室、墙壁、食堂、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文化长廊……)
3.重视整体,突出尖子,在“两率”一分、一比较。上狠下功夫。
(知识体系、框架结构、知识点、分层培养、资料选择、信息采集、学科协调、考试、评价、反思、提升、兴趣、理想教育等)
4.在学校要倡导:书院气、书生气、书卷气
要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向课堂、向教研要质量
学习型社会,创新是不竭动力(买点书,订点杂志)
人与人的差别要体现在8小时之外(劳逸结合、科学安排)
5.要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和谐
一副担子两个人承担就减少一半
一份成功两个人品尝就增加一倍
合作精神,不能单打独斗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花盛开春满园
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