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越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第一节楚文化与“楚辞”
一、楚辞的概念
“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称,一是总集名称。“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时,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就是说,“楚辞”是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西汉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二、“楚辞”的产生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影响和孕育“楚辞”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外来因素,即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的交流融合。
由于地理差异,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对。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战、使节往来、人才流动等,致使楚国与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见《孟子·滕文公上》),楚国贵族甚至建议用儒家“六经”教育太子(见《国语·楚语上》)。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点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作为北方诗歌代表的《诗经》,对“楚辞”的内容精神、创作主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此外,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对楚辞的语言风格也有很大的影响。
2、楚国信巫、事鬼、祭神的民情风俗,对《楚辞》的产生有着接影响。
表现在文化上,中原文化是典雅的、现实的,而楚文化则是浪漫的、奔放的。祭祀时的巫歌《九歌》,就是这种民风习俗的产物,可以说,它是楚辞的直接渊源,其“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的特点,和神奇迷漫的浪漫精神,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楚辞》与楚民歌在乐调、语言、句式的参差错落、句尾多用“兮”字,以及情调等方面都有承传关系。如《论语》中的“楚狂接舆歌”,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已具有楚辞艺术形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屈原和《离骚》
一、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
1、屈原生活的时代特点。
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楚间军事和政治斗争异常激烈,而楚国旧贵族势力非常强大,政治。楚怀王昏庸贪婪,刚愎自用。张仪为秦离间齐楚联盟,答应拱手相送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等齐楚联盟解约后,又谎称商於之地六里。结果秦楚交战,楚遭到惨败。后来秦楚约盟,楚怀王以拘张仪为条件答应了,但张仪到楚后,收买怀王宠姬兰袖,宠臣靳尚而逃脱。屈原曾谏楚怀王杀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但都没有被采纳。楚怀王入秦,即被扣押,囚秦三年而死。顷襄王继位,听信谗言,仍然疏远屈原。楚国的国势逐渐由盛转衰,社会黑暗,国运殆危,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关系到楚国成败兴亡的激烈斗争的时代。这是屈原作品的创作背景。
2、屈原的政治主张。
在内政上,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在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盟。
3、屈原的生平事迹。
早年由于其出身和才能,深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其职位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奸佞小人的妒忌、谗言、排挤和打击,被怀王疏远,由左徒贬至三闾大夫,继而两次被放逐。第一次在楚怀王时,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被流放到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长期的流放生活,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绝望之情,最后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
4、屈原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在楚辞研究史上,除《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他诸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基本上都是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二、《离骚》
1、题解: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释为: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风谏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
2、创作年代:
据司马迁之说,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3、思想内容:
《离骚》是原屈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完成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不迁”的峻洁人格。
4、《离骚》的结构划分,目前大体上有两种分法,一是“两分法”;另一是“三分法”。
(1)、首先介绍“两分法”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自叙身世、政治理想、高洁品格,以及遭谗见疏的经历和宁死不屈的决心。
第二部分,通过受詈、陈辞、叩阍、求女、灵氛占卜、巫咸劝导等一系列现实与幻想的活动,抒写自己上不容于君、下不获知于世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衷,以及在去国、留国的思想斗争中最终不忍离去而殉国的决心,突出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三分法”
第一部分划分方法与上面相同,主要有二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自开头到“来吾导夫先路”,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第二层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到第一部分结束,阐述遭谗被害的原因,表明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决心。
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到“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写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
分两层,第一层到“霑余襟之浪浪”,写女媭的劝告和诗人向重华(舜)正面申述他的“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的政治理想。第二层,从“跪敷袵”到第二部分结尾。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假托上天入地,寻求知音的幻想境界,借求女的炽热来象征对美政理想的追求,借失恋的痛苦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心情。
第三部分从“索琼茅以莛篿兮”到结束。展示诗人去国远游与誊恋故国的矛盾心情。
分两层,一层从“索琼茅”到“周流观乎上下”,写诗人在求女不遂的情况下,感到极度的苦闷彷徨,于是在幻想中求神问卜,最后在灵氛、巫咸的劝导下,决定去国远游。第二层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到“蜷局顾而不行”,写诗人远游的历程和最终忍死不愿离楚的结果。
最后乱辞,是全篇的总结和尾声。它直陈本意,以明己志,高度概括全诗的精髓,表达诗人美政不能实现的悲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4、全诗的主要内容是:
(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离骚》结尾写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示自己将用生命来殉自己的“美政”理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他认为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国君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诗中称赞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并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伊尹等身处贱位却遇明君的事例、借以讽谏楚王。显然,举贤使能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关键。《离骚》批评现实道:“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客以为度。”所谓“规矩”、“绳墨”显示了屈原对制度法令的重视,修明法度乃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必由途径。从当时现实来看,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向。
(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
屈原的爱国与忠君是结为一体的。诗中有不少“心系怀王”的句子,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等,诗中还用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屈原的爱国感情,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上,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屈原反复劝戒楚王向前代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的后果。屈原的爱国感情,还表现在将君国命运系于心中,虽屡遭厄运,但宁肯以身殉国,也不愿离开楚国。
(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
《离骚》中揭露世俗的混浊,指责楚王的昏惑,痛斥群小的谗佞,表现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如以夏启、后羿等由于“康娱自忘”而遭到“颠陨”的命运,向楚王提出了警告。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充满了仇恨:“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4)、“不迁”的峻洁人格。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政治理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他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人格,特别是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文人,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5、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诗人以第一人称口吻,描叙了“灵均”高贵的家世,奇特的诞生,非凡的气度,美好的品格,高尚的志趣等,表现其超群拔俗,又通过其言行、境遇、情怀、抱负和追求展示其心灵世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用生命来捍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忧未悔。”他对奸佞小人的鄙视和痛恨:“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屈原用自己的情感、理想和人格塑造的灵均形象,成为后世人们景仰、敬慕的崇高典型。
(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离骚》以现实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标志着以《诗经》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突破和发展,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完美表现。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
《楚辞》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人、香草两类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或是自喻,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諑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来抒情的,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种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作为一种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由于运用香草美人意象,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4)、形式、语言的创新
从体式上看,《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后人称之为“骚体”。
就语言来说,“书楚语、作楚声”(黄伯思《翼骚序》),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一用,促成句式的变化,切合感叹抒愤的语气,极富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第三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的抒情诗,依旧保留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共11篇,其中《东皇太一》祭至尊之天神,《东君》祭日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属于人鬼,《礼魂》为祭祀结束后的送神曲。
1、内容
从内容上看,《九歌》以描写恋情为主,只有《东皇太一》、《国殇》和《礼魂》例外。《东皇太一》是一首颂赞神灵之辞,《国殇》以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过程,描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及面对死亡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气慨。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的献身精神;抒发了执着的爱国感情。《九歌》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对人神情感摹写的的篇章。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
2、艺术特色
第一,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人神杂糅的写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神灵形象。
这些形象来自神话世界,兼有人和神的双重特性。如《山鬼》,美丽的山鬼居住幽篁,饮食山泉,披荔带萝,乘赤豹,骑文狸,或出没于空灵飘渺的山林云海,或跋涉于乱石崎岖的山道。其衣食居住、服饰车舆,习性行踪,都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带有强烈的神异和野性色彩。但她又有人的容貌体态,人的七情六欲。在爱情生活中,她完全变成一个世间美丽、纯情、忠贞的少女,她含睇宜笑的羞涩情态,喜气洋洋采摘香花的动作,伫立山巅久候爱人的焦灼、迷惘,对逝去青春年华的喟叹,以及失恋的哀痛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在爱情追求中所体验到的共通的感情。这是已人格化了的女神,其纯洁美丽的心灵,忠贞不渝的品格,缠绵悱恻的情思以及对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无一不是人格特征的表现。《九歌》所塑造的神奇而亲切的众神灵的艺术形象,寄托着诗人对真、善、美的热烈憧憬。
第二,《九歌》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善于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景物、环境气氛的描写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山鬼》中众多的景物描写:林深杳冥,白日昏暗、淫雨连绵,猿啾狖鸣,风木悲号,那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孤独和绝望之情。《湘夫人》开篇:“帝子降兮北诸,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第三,语言清丽华美,简练传神,音调铿锵,韵味悠长。
二、《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1、内容
《九章》的思想内容与《离骚》大体相似,区别在于《离骚》是综合性的自叙和抒情,而《九章》则是某一时期片断的生活记录和心情的反映。其中《橘颂》内容和情调颇为独特,它是屈原早期作品,借咏物以述志,以橘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的精神,激励自己。
2、艺术特色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较之《离骚》有更多的纪实性,它不以大胆的想象和奇幻的意境取胜,而是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抒情表志。《哀郢》中记述了他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于叙实中发其内心之至情,情感沉郁愤慨。《涉江》则突出抒写自己义行高洁,而不为世人理解的悲哀,并表达了终不变心从俗的决心。
三、《天问》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篇奇文。说它奇,是因为全诗纯以问句组成,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篇幅巨大,内容广博,思想奇特,涉及日月星辰、山川地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各方面。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全诗发问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提问涉及到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烛龙照阴,義和御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为研究神话在当时的流传情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天命人事的问难,他对天命提出质疑,认为天命反覆无常,朝代的兴亡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全诗基本上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句一韵。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四、《招魂》
《招魂》是在楚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全诗由序言、招魂辞、乱辞三部分组成,这种结构形式和“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王逸《楚辞章句》)的正反对照写法,以及句尾通用极其特殊的“些”字,都显示了民间巫觋招魂辞的形式特征。
全诗内容主要是以天上地下,东南西北方,怪兽恐怖不可居,和楚国宫室华美、服饰奢华、饮食精致、姬妾艳丽以及舞乐欢快等描写,招徕楚怀王的亡魂。
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丰富的想象,根据其地域方位的特点,采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穷形尽相,新奇怪异,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场景。语言上辞藻瑰丽,文采华富,颇有汉代大赋的气象。
第四节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
一、宋玉《九辩》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可见,在屈原之后,还有一批受屈原影响的楚辞作家。但由于时代久远,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下来,仅有宋玉的作品传世。附在宋玉名下的作品甚多,但真正可信的,只有《九辩》一篇。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哀怨,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其中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绘。诗中刻画了秋景的种种凄怆寂寞,并将其与自身的惆怅失意、悲凉凄怆的感情融为一体,主客和谐、情与景交织,感人至深,常引起后人共鸣。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主题,实由此发端。
二、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不迁的峻洁人格和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批判精神,影响了后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的。他们在逆境中常引屈原为知己,保持特立独行的节操,坚持为真理“上下求索”、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为中国传统精神增添了一股深沉刚烈之气。汉初的贾谊谪迁长沙,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吊屈原赋》;司马迁发愤著书,写下了不朽巨著《史记》,杜甫、柳宗元、陆游等也都受到屈原精神的鼓舞。
2、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幻想、神话等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离骚》、《九歌》、《招魂》、《天问》中有不少神话或神话现象描写,使得诗歌具有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再次,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创造性地将香草美人与自身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结合起来,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文学传统。如张衡《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曹植《洛神赋》,陈子昴、李贺等的咏物诗,显然都受到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