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二作文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19:15
文档

高二作文教案

陈集中学高二语文作文教案(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前言:意,乃文之骨,文之魂,缺乏“意”,文章也就缺乏了生命。所以,历来的文章家都很重视“立意”。考场作文阅卷也是如此,在基本把握题意的基础上,区别作文是三类、二类还是一类,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文章立意的有无、深浅、新俗与否。在历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都对立意的准确与否,深刻与否,新颖与否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几则材料作文进行一些审题立意的训练,同时对几篇佳作进行品评,希望我们能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推荐度:
导读陈集中学高二语文作文教案(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前言:意,乃文之骨,文之魂,缺乏“意”,文章也就缺乏了生命。所以,历来的文章家都很重视“立意”。考场作文阅卷也是如此,在基本把握题意的基础上,区别作文是三类、二类还是一类,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文章立意的有无、深浅、新俗与否。在历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都对立意的准确与否,深刻与否,新颖与否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几则材料作文进行一些审题立意的训练,同时对几篇佳作进行品评,希望我们能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陈集中学高二语文作文教案(四)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前言:

意,乃文之骨,文之魂,缺乏“意”,文章也就缺乏了生命。所以,历来的文章家都很重视“立意”。考场作文阅卷也是如此,在基本把握题意的基础上,区别作文是三类、二类还是一类,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文章立意的有无、深浅、新俗与否。在历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都对立意的准确与否,深刻与否,新颖与否给出了明确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几则材料作文进行一些审题立意的训练,同时对几篇佳作进行品评,希望我们能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 分)

牛顿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意解读】

题中所引的材料是牛顿在临终前对守候在他病床前的朋友讲的一段话。这段话广为人们熟知,不算新鲜,但其内涵却颇为丰富。话语的主体是牛顿对自己的评价,冒号后面的文字是评价的具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他不知道别人怎样评价自己,这层略说;一层是他对自己的评价,这层详说。牛顿对自己的评价,没有用直白简明的话说出来,而是用了一串形象的比喻来表述。牛顿对自己的评价也可以再细分为两个小层次:首先,牛顿认为自己“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仅仅是小孩.而且是在“玩耍的小孩’.即便玩耍,也没下到“大海’里,仅在海滨而已。主要信息有“小孩、玩耍、海滨”等。其次是牛顿谈自己在科学上所作的贡献。这里又用了一个对比句,自己发现的仅是“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贝壳”,却全然没有发现“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主要信息有“发现、卵石(贝壳)、海洋”等。简言之,牛顿认为自己仅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只发现了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却没有发现真理的海洋。

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看,材料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可引发思考: 

1 、评价(评价别人、评价自己)

——评价标准要客观、公正、科学、辩证、实事求是。

【参考题目】从牛顿的“自评”说起 

2 、小孩(而非“巨人” ) 

——谦逊是一种美德; 

——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 

——品质与贡献;

——大师的境界

[参考题目] 永做“拾贝壳”的小男孩;谦逊是一种美德;正确看待自己;大师的境界;眼界 

3 、发现

——不到海滨去.永远见不到真的大海;不到大海中去,永远不知道它有多么浩瀚;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永远不可能有大的长进!

【参考题目】勇于发现;发现的真谛;要勇于求真。

 4 、贝壳与海洋 

——追求永无止境; 

综合起来看,文题材料的基本意思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道德观—— 谦逊是一种美德。二、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已。三、境界观——追求永无止境。

[佳作品评]——[议论文]

 

执盈若虚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在这样一个张扬浮躁的社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谦虚地低头,学会执盈若虚。

执盈若虚,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孜孜不倦地追求。少年天子顺治帝,幼龄继位,一统华夏。他没有满足于万民之主的地位,废弛国事,而是埋首丈高书卷,煮字填饥,以至于夜读吐血,最终通晓满汉文化,并提出“满汉一体”的政治主张,巩固了清初尚不稳固的统治,为康乾盛世莫定了基础,终成一代伟业。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一点一滴的收获、一点一滴的充盈中孜孜以求,散发微芒。

执盈若虚,需要我们在泰山之巅仍能虚怀若谷。美国乐坛的百变天后Lady Gaga,我们仍能记得2009 年的她,随意一张街拍便能引起全球热议,可是现在,在她的大本营美国,她的演唱会门票贱卖到19美元都无人问津。归根结底,是她在极红极盛时不懂得收敛张扬、虚怀若谷的道理。我国建国伟人曾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即使在常人眼中,我们已经到达众人无法企及的高峰,也应该明白此时要做的,不是躺在高峰上睡大觉,而是清醒地认清自己的位置,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做到虚怀若谷。

执盈若虚,更需要我们把每一个顶点,当作另一个起点。风靡全球的苹果公司,拥有先进的数子技术和遍及全球的狂热果粉,这与苹果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谦虚谨慎的创业理念是分不开的。从“Iphone”开始,苹果就不曾停下它锐意进取的步伐,永不止步,永不停歇,“Iphone ”1~5的每一次更新,都创造了手机销售量一个新的巅峰,却又将这个巅峰作为另一个起点,不断挑战自我,不断锐意进取。可以说,正是这种谦虚的力量,这种永不止步的信念,才缔造出了属于苹果的奇迹。因此,我们也应该如此,梦想不息,就不要停下脚步,不断去攀登更高更远更美丽的山峰,我们终究会缔造属于我们的奇迹。

牛顿在功成名就后曾说:“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让我们学会执盈若虚,在易于流逝的韶光里,孜孜以求,散发微芒。

(63-65分)

【 评分依据】① 见解新颖。第三个分论点“执盈若虚.更需要我们把每一个顶点,当作另一个起点”,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② 论据充实。文章以少年天子顺治帝、美国乐坛百变天后、苹果公司乔布斯来“说事”,可谓“论据充实.有理有据”,尤其是前两则论据、不仅力道足,而且属于一段 “别人没有嚼过的甘蔗”。

【总评】文章在提出“学会执盈若虚”的总论点后,用三个分论点展开了深入剖析。难能可贵的是,这三个分论点,不是对总论点的简单切割,而是整合出了事理的逻辑:“执盈”之后,只有静下心来孜孜以求(分论点一),才能登上泰山之巅;登上泰山之巅之后,只有虚怀若谷(分论点二),才能认清自我;认清自我之后,只有更上层楼(分论点三),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略嫌不足的是,除文章结尾处的“回扣”之外,开头及主体部分对考题所提供的材料均未作照应(即点题不足),因而也未对其做更深入的剖析。其实,牛顿的言论与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例证是完全融合的,若能在论证过程中结合起来分析,说理当更透彻,扣命题也会更紧。

[佳作品评]——【议论文】 

莫言获诺奖之我见

假若让你评选“本年度最值得庆贺的事”,你会怎么评选?

这还用问,当然是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了!

的确,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就这样“咣当”一声落在了莫言的头上。于是,举国欢腾,举世震惊,人们都向这个幸运的人儿传达最诚挚的敬意。可是,人们只看到了荧屏上光鲜的莫言,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那圈成功的花环下,掩藏着怎样的辛酸与泪水?

还记得那句“时无英雄,竖子成名”深谙为人谦逊之道的莫言,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只说了这么一句,让我不禁为之喝彩。当全世界都在享受这场文学盛宴时,他和家人也只是包了顿饺子以示庆贺,这需要怎样的气魄!若换作别人,恐怕早已心急火燎地召开发布会,在媒体镜头前接受来自世界各地艳羡、敬仰的目光了吧!有人说“莫言的成功只是偶然的”但你如果真正了解了他创作的艰辛,便不会再否认他的成功莫言创作的源泉来自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来自对生活怀着一颗好奇心就像牛顿一样,他善于发现与寻常不同的“卵石”,而小时候那些不平凡的经历对他的创作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断地汲取生活的养分,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观察,去探索,最终在文学领域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曾在他笔下反复出现的高密乡的原型便是他的故乡。

我以为,莫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的不断追求牛顿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正是由于牛顿在科学领域的“不时发现”,才有了后来的辉煌莫言亦是如此在成功之前,他寂寞地奋斗与追求即使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是艰难地、忍气吞声地创作油灯下,牛棚里 … … 到处都是他孜孜不倦的身影。在成功之后,他仍能寂寞地坚守与超越。举国为“诺奖”欢腾之际,他依然没有为外界的欢呼与掌声所影响,“兴奋五分钟就可以了,不要把它当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作家重要的是作品而非奖项我要尽快从当前的热闹与喧嚣中走出,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正应了他的笔名:莫言,钠于言而敏于行。

反观当下文坛,还有几人在潜心创作?他们在自我重复、彼此重复、在缺乏创造的所谓创作中,在一个岌岌可危的文坛,糊弄着读者,糊弄着社会。于是乎,一群自以为功成名就的“老将”们,有的“投身”古董市场当起了鉴赏家,有的闭门钻研起了太极养生之道,还有的跑去神侃 《 红楼梦》…… 名气倒是越来越大了,可就是不怎么会写东西了!试问,读者又怎会去买在日益浮躁的世风浸淫下,浮躁文坛里浮躁作家们创作的浮躁作品的账呢?

要而言之,中国当代文学之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工作者对文学的态度。莫言获奖,是莫言个人的事,与时下并无多少关联;而如今“莫言热”“文学热”背后所蕴含的膨胀因子,才真正值得我们审视。若国人皆以莫言为楷模,潜心创作,谦逊待人,借着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股东风,中国文学或许还真能获得一个振兴的机会。(65分)

[评分依据]

 ①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作者对莫言的了解,不是凤毛麟角的,而是“海量的”“集装箱式的”。有言,有行;有因,有果;有童年,有成长,有发展。而正是源干此,他才能将莫言走向成功的路线图画得如此清晰,如此让人信服 。

② 引证丰富,确切有力文中有三句话特别“给力”:一句“时无英雄,竖子成名”的获奖感言,印证了莫言的“谦逊”美德;一句“作家重要的是作品而非奖项”,印证了莫言对作家职业的正确认识;一句“我要尽快从当前的热闹与喧嚣中走出,该干什么干什么”,印证了莫言追求的“永无止境”。而这三点,正是文题材料的三层基本意旨。 

【总评】

 只有详尽地占有材料,才能在构思时生成与文题意旨尽可能多的契合点;只有深人审视材料,才能理清材料内在的事理逻辑。做到了这两点,我们积累的素材才能“以变制变”,这应是本文带给我们的启迪。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三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突然天降大雨。

甲说:“荒岛之上,没有地方可以躲雨,何必奔逃,徒劳无功。”便泰然处之,静静地待在原地。 

乙说:“荒岛这么大,也许其他地方并没有下雨,依我看,不如四处找找。”于是不辞辛劳,到处寻找没下雨的地方。

丙说:“静坐无聊,奔走无益,何不雨中漫步,享受自然妙趣。”便慢悠悠地在雨中行走。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如果身临其境,你将作怎样的抉择?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看法。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解 析】

这是一道训练思维的好题,一是提供的材料丰富、生动,可以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二是可借此考量我们的理解、拓展能力及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下。此外,还可检查学生是否熟练地掌握了“感性类材料”的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方法。

完整的材料作文试题,一般由题干、题料、题引、题限等四部分构成。尤其应仔细揣摩的,是题料和题引。审题时,应注意以“题引”统摄“题料”,依据“题料”来丰富“题引”。首先,我们来审读本题的“题料”。这是一则具体感性、有情节内容的三人对话,高度概括一下,关键词就是“人”“雨”二字。 “人”是荒岛之人,“雨”是意外之雨。遭遇“意外之雨”,“荒岛之人”怎么办?题料描述了甲、乙、丙三人三种不同的心理、情态和行为,我们试加梳理,列表如下:

其次,审读“题引”。本题题引的关键语句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如果身临其境,你将作怎样的抉择?”解析之,“一些类似的情况”,就是题料中“荒岛遇雨”的情形,引申开来,指的就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遭遇的逆境、困境。“如果身临其境,你将作怎样的抉择?”也就是说,如果真的遇雨(遭遇困厄),是学甲,学乙,还是学丙?此外,还有没有可能另择他途?你可以从中选取一种、两种甚或三种(那就成了“边等待,边寻找,边享受” ) ,进行立意写作。但写一篇写作时间和篇幅都有严格限定的考场作文,最好是选择自己认同的一种态度说深说透,不宜四面出击。无论是从题目材料陈述的三种态度中任择其一,还是列出你所主张的第四种、第五种观点,都最好能体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写作理念。

在写作实践中,为降低难度,方便表达,更多人会选择认同丙的观点,以“享受自然妙趣”为作文立意。据此,可拟出“改变无益,何不享受?”“何妨吟啸且徐行”“痛并决乐着”“与其静坐奔走,不如雨中散步”“在风雨中享受”等文章标题。选甲或选乙,写作难度可能会大一些.但若议论透彻,同样有说服力,能得高分。如选甲,可以“静候其变,不惧风雨,泰然处之”为立意,拟出“ 静待人生的风雨”“等待也是一种智慧”等标题;选乙,则可侧重肯定其不甘坐以待毙、积极抗争的态度,拟出“再小的希望也不应放弃”“荒岛之大,岂无无雨之处?” “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等标题。

【问 题】

面对这道有一定写作难度的作文题,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从容驾驭、应对。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主要体现为忽视“题引”的导引作用和脱离“题料”的典型情境两大类型。

忽视“题引”,就是读题时被“题料”的丰富性、多样性所迷惑,往往只按自己的思路逻辑,或仅仅抓住“题料”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点去引申拓展,而忽视了“题引”的导引和作用。本题“题引”最关键的语句是“如果身临其境,你将作怎样的抉择?”也就是说.考题要求你表明自己面对困境的态度与选择,这应成为写作的核心内容。但是,不少同学却忽略甚至完全抛开这一点。

例如,以“心态决定高度”“性格造就思想”“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换位思考换位人生”,“不同视角不同风景”, “远近高低各不同”为文章标题的同学,他们的关注点在于甲、乙、丙心态、性格、思维的差异,试图分析三人作出不同选择的原因,但这却脱离了“题引”规定的写作范围脱离“题境”,即脱离“题料”的典型情境。任何一道设计比较缜密的材料作文题,都包含着特定的命题情境;犹如带土移栽的小苗,那与植株根系融合为一体的“泥土”,决定着考题的内容、个性及切人角度,是不可随意舍弃或更换的。但有些同学缺乏对“题境”的尊重意识,随意概括拔高、引申替换,结果是或远或近、或浅或深地“驾空”了命题材料,确定的立意似是而非,所写的文章与考题若即若离。以本题而言,考题规定的特定情境就是“荒岛”和“大雨”,故应以“如何面对孤立无援的困境”为议论的中心。但许多同学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材料情境的,例如有人以“享受梦想”“享受现在”为题,将“逆境”简单替换成了“梦想”与“现在”;有人以“生命在于追求”“光明需要寻找”为题,将困境中的追寻变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寻找与追求;还有写“放下顾虑,享受生活”“尊重他人,创造和谐”的,与材料的命意就离得更远了。

【习 作】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三人流落荒岛遇雨,甲认为奔逃必徒劳无益;乙则不以为然,不辞辛苦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而丙却随遇而安,享受起下雨的乐趣来。依我看,乙的态度最具借鉴意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俗话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鲁迅在 《故乡》 中也说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遭逢绝境时,如若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便“路就在那里”,也只是虚设。很多时候,面对逆境,当我们认为为力,只能听天由命的时候,却不曾想到活下去或者战胜逆境的力量就在于我们自身。有句话说:“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为我们留有一扇窗。”我们总是被关上的门蒙蔽了双眼,看不清出口,不挣扎地默默投降,名为“屈从现实”,实际上是输给了自己软弱的内心。

面临绝境,奋力一搏是一种态度。当鲁滨逊流落荒岛,孑然一身,在没有房屋、没有食物和人烟的小岛上生存,他不甘坐以待毙,也不肯随遇而安,而是在荒岛上生产自救,自种粮食,自牧牛羊,这样一种精神,不失为伟大。

想当年,围剿红军,数十万红军将士濒临绝境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工农红军找到了生命的出口——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旅程,正体现一种奋力求生的抗争精神。来到陕北之后,为打破封锁,他们又开展大生产运动,昔日贫瘠的南泥湾,成了“遍地是庄稼,处处是牛羊”的塞上江南。如果面对荒原,呆坐空等,又怎能迎来抗战的胜利、新中国的曙光?

一个曾“一穷二白”的发展中国家,陷入落后于人、受气于人的困境其实往往是常态。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敢于突破、勇于寻找出口的决心。众所周知,中国的“蛟龙”号现已能下潜到海洋深处 7 000米,成为深海潜水的佼佼者。可是,在 10 年前,中国最深也只能下潜到600米,但只用了10年的时间,中国就走完了发达国家30年的攻关之路。靠的是什么?正是不断的实脸、积极的探索。当年,中国在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如果我们认为努力无益而静静地待在原点,怎能有今天的成就?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多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唯有如此,才能在困境中迸发力量,沐浴成功后最灿烂的阳光。

文档

高二作文教案

陈集中学高二语文作文教案(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前言:意,乃文之骨,文之魂,缺乏“意”,文章也就缺乏了生命。所以,历来的文章家都很重视“立意”。考场作文阅卷也是如此,在基本把握题意的基础上,区别作文是三类、二类还是一类,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文章立意的有无、深浅、新俗与否。在历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都对立意的准确与否,深刻与否,新颖与否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几则材料作文进行一些审题立意的训练,同时对几篇佳作进行品评,希望我们能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