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选修课
课程名称: 家庭教育学 学 分: 2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个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它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从宏观上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普遍规律,又从微观上论述了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技能与艺术,探讨了一般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和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形成正确的家庭教养态度,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艺术;增强理论修养;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重视家庭教育,科学实施家庭教育;能指导学生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打下基础。高等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修习。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2.了解家庭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3.理解亲子关系概念、明确亲子关系中的教育要素、分析当前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当前应建立怎样的亲子关系;
4.理解家庭互动的内涵、了解家庭互动中的教育要素、深入理解家庭互动展开的过程;
5.深入理解家庭文化及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征、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特点;
6.认识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家庭、学校和社会协作的原则;
7.分析比较不同年段(重点是婴幼儿及童年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各年龄阶段家庭教育策略;
8.能结合实际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
9.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二专业选修课程。它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探讨了一般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和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 章 序 | 章 题 | 讲课学时 | 实验学时 | 实践学时 | 现场教学 | 小计 |
| 绪论 | 2 | 2 | ||||
| 1 | 家庭与家庭教育学 | 2 | 2 | |||
| 2 | 家庭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 2 | 2 | |||
| 3 |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 | 4 | 4 | |||
| 4 | 家庭互动:家庭教育的实践机制 | 4 | 4 | |||
| 5 |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的价值内核 | 4 | 4 | |||
| 6 | 家庭教育的内容 | 2 | 2 | |||
| 7 | 家庭教育的原则 | 4 | 4 | |||
| 8 | 家庭教育的方法 | 2 | 2 | 4 | ||
| 9 | 不同年龄段个体及家庭教育指导 | 2 | 2 | |||
| 10 |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协作 | 2 | 2 | |||
| 合计 | 30 | 2 | 32 |
教材:缪建东,《家庭教育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主要参考书:
1.吴航. 《家庭教育学基础》,华中师大出版社, 2010年第1版
2.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3.李天燕. 《家庭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1版
4.李燕. 《家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
5.邓佐君. 《 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议
在本课程教学中, 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述教育理论知识时,要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教学,反对从书本到书本、单调乏味地机械讲授。要坚持在教学中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研究为核心: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基础、是中介,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思考和研究,应是本课程更为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和能力,学会自学。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活动,教育实习等活动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教育的初步技能和能力,以便在教育实践中能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进一步调动家长支持、配合、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儿童更好地成长发展。以讲述为主,在讲述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联系实际的讨论、评价,并可辅之以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等等。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 20 )%+中期考核(10 )%+期末考核(70 )%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大纲
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家庭教育学及其学科特点;
2.了解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3.明晰为什么学习家庭教育学
二、教学内容
(一)家庭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
2.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二)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1.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俄关系
3.孩子培养的标准
4.家长的责任和素养
5.正常家庭和特殊家庭的教育与指导
6.家庭教育的一般教育原则、方法
(三)家庭教育学的重要性
1.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对学校教育具有支持与促进作用
3.对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章 家庭与家庭教育(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家庭的概念及家庭的功能
2.了解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
3.理解家庭教育的概念
4.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一)家庭概述
1.家庭;
2.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
3.家庭的功能。
(二)家庭教育
1.家庭的概念;
2.家庭教育的特点;
3.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二章 家庭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关系、教养方式的概念
2.了解家庭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理解不同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生活方式、家庭关系、教养方式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一)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
1.家庭结构的概念
2.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与家庭教育
(二)家庭生活方式与家庭教育
1.家庭生活方式的概念
2.家庭生活方式与家庭教育
(三)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
1.家庭关系的概念
2.夫妻关系与家庭教育
3.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四) 家长教养方式与家庭教育
1.家长教养方式的概念
2.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
3.家长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亲子关系概念
2.明确亲子关系中有哪些教育要素
3.各教育要素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
4.了解传统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及应建立怎样的亲子关系
二、教学内容
(一)亲子关系概述
1.亲子关系
2.亲子关系的特征
3.亲子关系的性质
(二)亲子关系的教育要素
1.角色关系
2.心理关系
3.伦理关系
(三)亲子关系的传统与超越
1.亲子关系的传统
2.亲子关系的超越
第四章 家庭互动:家庭教育的实践机制(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家庭互动的概念及家庭互动的发生机制
2.了解影响家庭互动的因素
3.讨论亲子互动的教育机制及互动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
(一)家庭互动的内涵
1.家庭互动的意义
2.家庭互动是怎么发生的
3.家庭互动的特征
(二)家庭互动中的教育
1.权力结构
2.沟通结构
(三)家庭互动中的教育机制
1.亲子互动的机制
2.家庭互动的过程
第五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的价值内核(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家庭文化的概念
2.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征
3.深入理解中国家庭教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4.讨论东西方家庭教育文化的融合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家庭文化
(二)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征
1.中国人的家庭观
2.中国家庭人际关系泛型
3.中国家庭的行为模式。
(三)中国家庭教育文化
1.家庭教育价值观
2.家庭教育的主体观
3.学习至上的价值观
(四)东西方家庭教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第六章 家庭教育的内容(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良好的家庭情感与家庭品质教育
2.了解基本社会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
3.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
4.理解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教育
二、教学内容
(一)良好的家庭情感与家庭品质教育
1.以“家庭爱”为核心的家庭情感教育
2.以“责任感”为核心的婚恋教育
(二)基本社会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
1.社会伦理教育
2.社会法规制度教育
(三)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
1.基本生存知识与生活知识教育
2.基本社会知识教育
(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教育
1.家庭身体保健与教育
2.家庭心理教育
第七章 家庭教育的原则(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并掌握循序渐进原则
2.理解并掌握因材施教原则
3.理解并掌握严慈相济原则
4.理解并掌握教学相长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 循序渐进原则
1.遵循年龄发展阶段
2.遵循心理发展阶段
(二) 因材施教原则
1.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进行淫才施教
2.根据孩子的特长,进行因材施教
(三) 严慈相济原则
1.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2.理智施爱,爱而不溺
(四) 教学相长原则
1.家长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
2.家长应严于律己,在身教中实现家庭教育目的
第八章 家庭教育的方法(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并掌握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以情意培养为主的方法
3.理解并掌握以训练行为为主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1.谈话法
2.讨论法
(二)以情意培养为主的方法
1.家庭环境熏陶法
2.文本、媒体感染发
3.暗示法
(三)以训练行为为主的方法
1.生活实际锻炼法
2.生活习惯培养法
3.奖励和惩罚法
第九章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协作(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2.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协作中的误区和问题
3.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协作的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影响
2.学校教育的影响
3.社会教育的影响
4.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协作
1.家庭与学校教育协作中的误区
2.家庭与社会教育协作中的误区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协作的原则
1.尊重性原则
2.主动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第十章 不同年龄段孩子及不同类型家庭的教育指导(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胎教与优生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了解中老年期的心理特征及中老年期家庭教育策略
2.理解婴幼儿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婴幼儿期家庭教育策略、儿童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儿童期家庭教育策略、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青少年期家庭教育策略
3.不同代际、不同子女数目、特殊类型家庭的教育指导策略
二、教学内容
(一)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家庭教育
1.胎教与优生
2.婴幼儿期家庭教育
3.儿童期家庭教育
4.青少年期家庭教育
5.中老年期家庭教育
(二)我国特殊类型的家庭教育
1.离异家庭的家庭教育
2.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制定/修订人:薛桂琴
审定人:
批准人:
制定/修订时间:2015年3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