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 容 摘 要
中国加入WTO以来,纺织业特别是浙江纺织业迅速发展,该产业的持续高效增长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纺织行业快速增长,出口也大副度增加,行业利润总额逐年稳步提高,从2000年起就成为全国第二大纺织业出口和生产基地。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日益密切,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因此对浙江省纺织行业进行产业内贸易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针对浙江省的纺织品行业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紧紧围绕浙江省纺织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策略这一核心进行分析讨论,并采用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方法对其解剖分析。
关键词:纺织业;产业内贸易;产业扩张;结构优化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AND TRADE RESEARCH STRATEGY
ABSTRACT
From China joins WTO, textile industry especially textile industry in Zhejiang develops quickly, that keeping on of industry efficiently increase a problem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focus that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Increase quickly along with the spinning profession, export a first mate's degree to also increase, the total amount year by year steady exaltation of the profession profits, have become the second textile industry export in the whole country since 2000 and produce a base.Because China joins WTO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 develop further, cooperation and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creasingly close, domestic the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izes increasingly, competing unprecedented vehemence. Therefore carry on to province spinning in Zhejiang profession to trade inside industry of investigate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 have very important meaning.This text is mainly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extile product profession which aims at province in Zhejiang to carry on research analysis, surrounding the existent problem of the province textile product profession in Zhejiang tightly and tightly and should adopting of strategy this core carry on analysis to discuss, and adopt to trade inside industry of as to it's does the theories method dissect analysis.
KEYWORDS: Textiles, Trade Inside Industry, Expans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2
第二章 浙江省纺织业的现状、优势和不足……………………........3
第一节 浙江纺织业的现状………………………………………………...3
第二节 浙江纺织业的优势………………………………..……………….3
第三节 浙江纺织业存在的问题…………………………..……………...5
第三章 浙江纺织业的产业内贸易分析………………………………7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来源……………………………..……………..7
第二节浙江纺织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分析…………………..…………….8
第三节对浙江纺织业产业内贸易的建议…………………..……………...11
第四章结论………………………………..…………….………...…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15
附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代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曾被视为各国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据此理论,国际贸易往往发生在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国家的不同产业之间。但二战后却出现了一股新的贸易现象:要素禀赋比较相似的工业化国家的同一产业内部却大量地进行着基本相似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这种贸易形式,即所谓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当国际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时,外贸发展取向若是单一的产业间贸易形式,对一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如果一国作为卖者,其销路被其它国家的大公司所垄断,其出口收入不会很高。如果一国作为买者,其进口产品也被其它国家的大公司垄断,它就必须遭受支付高价之苦。从我国的贸易实践来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们的贸易伙伴,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我国的情形都不是很好。为了实现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国还必须增加需求弹性较高制成品的进口。所以,在不完全市场结构中,单一的产业间贸易,将使我国的贸易条件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自80年代以来虽已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但出口的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少的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是半加工品和初级加工品,许多还是来料加工或装配制成品。这表明我国当前出口商品的结构仍较低级,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面对日益向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向高、精、尖产品倾斜的世界出口商品结构,为求得在对外开放中的对外贸易,我们不能不高度重视并设法发展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在浙江的纺织行业中发展产业内贸易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积极实施纺织品比较优势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纺织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纺织品的品质和质量,促进纺织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浙江实施纺织业比较优势战略的根本原则。加速发展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我国不但可以学习贸易发达国家在纺织品生产方式,纺织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还可以通过降低纺织品的长期生产成本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纺织品产业内贸易可以帮助实现纺织品品种、规格和款式的多样化,提高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选择余地。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产业内贸易扩展的条件,扩展纺织品深加工、精加工链条来扩大浙江纺织品出口。这样才能提高社会的物质福利水平,满足人们对差异产品的消费,降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代价,带动我国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扩大我国贸易空间,扩大我国国际市场份额。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有关理论,可以增进社会福利,降低经济结构调整成本;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加速农业产业内贸易符合中国国情。另外还能运用于浙江的纺织业上,使纺织业在国际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克服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对纺织品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外的企业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活动,使浙江纺织行业的出口踏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从而使浙江乃至中国的纺织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章 浙江省纺织业的现状 优势和不足
第一节浙江纺织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纺织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1995年以来,全国纺织产业步入结构调整期,总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浙江纺织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近两年又呈现高速增长的姿态。随着纺织产业快速增长,出口额也大幅度增加,行业利润总额逐年稳步提高,从2000年开始成为仅次于江苏省的全国第二大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基地。2002年浙江纺织业产值1348.1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1.16%,纺织品服装出口108.13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8.69%。2003年浙江纺织品产值达到1750.42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136.58亿美元。
浙江纺织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主要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印染布,纯化纤布,帘子布,锦纶纤维,涤纶长丝,丝和丝织品,呢绒,针锦织品,针织服装,衬衫,西服,领带,袜子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二位,服装行业有26家企业入围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服装出口占纺织工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62%。浙江纺织业还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基地,主要有绍兴,萧山的化纤织造业,宁波,温州和杭州的服装业,诸暨,义乌的衬衫和织袜业,嵊州的领带业,象山的针织业,海宁的经编业,余杭,海宁的装饰布业等。
第二节 浙江纺织业的优势
一、资源禀赋
〔一〕从资源禀赋来看,虽然浙江省土地资源相对狭小,但目前不构成纺织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随着纺织生产对天然纤维依赖度的减少,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比例增加,因土地资源而带来的天然纤维对纺织业的制约程度越来越小。
〔二〕资金资源虽然不能说十分充裕,但我省民间资本活跃,对资本投入规模要求不大的纺织业来说,还是比较充裕的。
〔三〕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成本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产地,且纺织业劳动生产率高,在国内仍有相对优势;与国际水平相比则有非常大的优势。
二、区位优势
浙江2001 年的人均GDP 为1800美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10.3∶51.3∶38.4,处于工业化中期。根据对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的数据分析,人均GDP 超过1000美元时,纤维消费水平将有一个快速上升期;工业化中期是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黄金期。同时,浙江悠久的纺织传统尤其是悠久的丝绸文化也为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再者,浙江周边地区,苏州及上海等地,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为浙江纺织品提供了容纳量大、消费水平高的近地市场。这些地区的纺织服装业也比较发达,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形成一定的竞争,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及附近的上海市和南面的广东省,纺织服装业的大发展也晚于该两地区,而这几点恰恰为浙江纺织服装业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认为浙江纺织业的区位条件将进一步促进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三、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力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以非公所有制为主体的浙江纺织服装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在我国纺织服装业较为低迷时出现较大发展,占全国纺织服装业产值从1985年5.67%上升到2000年的16.6%,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纺织业通过引进设备大大提高了装备水平。据1995 年工业普查资料表明,纺织业引进设备占全省工业企业(乡和乡以上)现有全部引进设备的26.9%,进口设备占纺织业现有设备的比重达40.3%。但是我省目前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但结合劳动力比较优势,我省目前在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竞争优势。在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品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四、产业组织
区域性产业集群是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不断壮大、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产业集群使中小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也使各企业可以互相学习,因此获得了学习效应和范围经济,很好的发挥了产业集群的效应。如诸暨市大唐镇的袜子生产,整个过程被分成10个步骤,由此形成由1万多家专业化企业组成的10大部门,吸纳15 万从业人员,实现年产值90 亿元,每年生产的袜子分给全世界每人一双还绰绰有余,成为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销售、出口基地,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其他如绍兴、萧山化纤织造业,宁波、温州的服装业,诸暨、义乌的衬衫和织袜业,嵊州的领带业,象山的针织业,海宁的经编业,余杭、海宁的装饰布业等等,产业集群的优势发挥得相当充分,使得浙江主要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涤纶纤维、锦纶纤维、丙纶纤维、化纤布、印染布、窗帘布、衬衫、针织服装、领带、袜子等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二位;服装行业有26 家企业入围全国服装行业“百强”,服装出口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上升到62%。
五、市场化进程和人文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市场化进程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有关专家评价浙江市场化程度已接近60%的结论,约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的极限大约为80%~85%,照此推算,浙江市场化的路子已经走了70%~75%,一些转折性的变化已经大致完成或正在发生。市场化进程伴随着制度创新。浙江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制度创新(不在浙江开始,但浙江和江苏的农村制度改革最为完善);以非国有制为主的多元化产权制度创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城市化制度创新。
从人文因素来看,浙江的文化是以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勤俭、和谐与秩序;而海洋文化强调,开放、风险、经营、金融和创新意识。浙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能够不断前进,靠的不是部门的规划和管制,而是有创造力的浙江老百姓和企业家。浙江的企业将没有牛羊成群的海宁建成为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将没有森林牧场的海盐建成为全国最大的羊毛生产基地。纺织服装业是竞争性很强的产业,宽松的市场环境,精明练达的企业家,造就了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日益壮大。
第二节浙江纺织业存在的问题
一、主营业务利润率不高,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996年至2001年,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为10.4%、10.4%、9.4%、9.4%、8.7%、8.5%,比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5、1.7、2.0、2.3、2.4、2.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的原因:一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引起产品销售成本上升。1996年至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业产品销售成本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6.7%、87.2%、88.4%、88.7%、.4%、.8%,比制造业高3.2、4.3、4.8、5.3、5.2、5.7个百分点。二是纺织品成品价格不断走低。1996年至2001年,全省纺织品零售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分别为108.1%、103.3%、100.1%、99.4%、99.3%、98.6%,呈逐年下降的走势,2001年指数比1996年下降9.5个百分点,比全部商品零售指数多下降1.3个百分点。成本上升与成品价格下降,这一升一降,对纺织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下降产生较大影响
二、纺织业技术创新、技术竞争能力较低
一是纺织业增加值率较低。增加值率是指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占产品价值的比重,增加值率越高,表明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越高。2001年,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业增加值率仅为17.4%,比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二是纺织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2001年,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中,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5%,比制造业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三是纺织企业用于科研开发与提高职工素质的教育投入较低。2001年,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业用于研究开发经费只占产品销售收入的万分之七,比制造业低18.3个万分点;用于职工教育费只占产品销售收入的万分之三点九,比制造业低1.8个万分点。
三、纺织业小企业比重高,规模效益不明显
2001年,浙江省2327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大型企业66家,中型企业172家,小型企业20家。小型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只相当于大型企业的8—11%之间,中型企业的27—36%之间。
第三章 浙江纺织业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来源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系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的交易行为。所谓“产业”通常是指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四位数编码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指一个产业内质量相同或高度近似、要素比例相同或高度近似、价格相同或高度近似、需求的交叉弹性高的商品的双向贸易,这种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后者是指一个产业内质量不同、要素比例不同、价格不同、需求的交叉弹性小的商品的双向贸易,这种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而对于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似乎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能够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作为判断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浙江更是将产业内贸易指标作为判断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指标
根据格鲁贝尔(H.G.Grubel)和洛依德(P.J.Lloyd)于1975年出版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产业内贸易理论存在“三大支柱”:一是规模经济效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的生产效益将递增,这是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二是产品异质性,各国同一产业因国情不同,其生产的产品存在着差别,这是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基石;三是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层次相近,但偏好的类型却各不一样,这是产业内贸易顺利开展的保证。基于上述条件,只有那些资本——劳动比例、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相类似的国家才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并且,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差异性越显著,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动力和功效也就越大。由于产业内贸易客观上驱使相关国家彼此让渡部分竞争力差的产品市场,相应地将使其选定的竞争力较强的产品繁荣市场容量增大,各国供应商便可在减少商品种类的基础上以更大的规模从事更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显然,此过程将提升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不仅可使发达国家的某些传统产业延缓衰退,还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业因获得竞争优势而得以向国内外扩张。
产业内贸易理论虽然最初是针对发达国家进行分析的,但经过一般抽象后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也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产业内的国际分工更加精细,日趋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将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为产业内贸易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一般来说,产业内贸易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前者是指产业内质量、价格、要素比例、技术档次等均等相似的商品的双向贸易,后者是指产业内上述要素相差明显的商品的国际交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结构层次整体上低于发达国家,但发达国家的部分穷人却需要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档次产品,而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富人也需要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因此,需求方面的部分重叠将诱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垂直产业内贸易,因此推动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先进的大企业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同发达国家开展平行分工和规模经营的潜力,通过水平产业内贸易,贸易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将得以大大增强。
第二节浙江纺织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分析
浙江纺织业更是已经成为浙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浙江纺织业迅速发展。首先,非国有经济相当活跃,国有经济占份额有限。2001年,浙江纺织企业中,国有经济单位数、从业人数、实收资本、全年营业收入分别占1.5%、7.2%、11.4%、6.4%;非国有经济分别占98.5%、92.8%、88.6%、93.6%。在非国有经济中,私营经济占的比重最大,企业数、从业人数分别占非国有经济的71.6%、50.4%;其次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企业数、从业人数分别占7.4%和18.3%。
然后,棉纺、丝绢、针织构成浙江纺织三大支柱产业。2001年,这三大行业共有企业数10619家,从业人数85.2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85.5%和.3%。
表3-1 浙江省纺织业基本状况
| 行 业 类 别 | 单 位 数 | 从 业 人 数 | ||
| 个 数 | 比 重(%) | 人 数 | 比 重(%) | |
| 纺织业合计 | 12423 | 100.0 | 954846 | 100.0 |
| 1、纤维原料初步加工业 | 241 | 1.9 | 11394 | 1.2 |
| 2、棉纺织业 | 4062 | 32.7 | 297086 | 31.1 |
| 3、毛纺织业 | 581 | 4.7 | 54866 | 5.7 |
| 4、麻纺织业 | 87 | 0.7 | 6693 | 0.7 |
| 5、丝绢纺织业 | 3260 | 26.3 | 357836 | 37.5 |
| 6、针织品业 | 3297 | 26.5 | 197191 | 20.7 |
| 7、其他纺织业 | 5 | 7.2 | 29780 | 3.1 |
再次,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成为浙江纺织业重要生产基地。2001年,这四个地区纺织业企业总数达8297家,从业人数73.16万人,分别占全省的66.8%和76.6%。
表3-2 浙江省纺织业地区分布
| 地 区 | 单 位 数 | 从 业 人 数 | ||
| 个 数 | 比 重(%) | 人 数 | 比 重(%) | |
| 纺织业合计 | 12423 | 100.0 | 954846 | 100.0 |
| 杭 州 | 2498 | 20.1 | 201744 | 21.1 |
| 宁 波 | 1375 | 11.1 | 104771 | 11.0 |
| 温 州 | 753 | 6.1 | 23653 | 2.5 |
| 嘉 兴 | 2049 | 16.5 | 146115 | 15.3 |
| 湖 州 | 1020 | 8.2 | 90151 | 9.4 |
| 绍 兴 | 2375 | 19.1 | 2727 | 29.2 |
| 金 华 | 1534 | 12.3 | 668 | 7.0 |
| 衢 州 | 101 | 0.8 | 7630 | 0.8 |
| 舟 山 | 71 | 0.6 | 8284 | 0.9 |
| 台 州 | 615 | 4.9 | 24332 | 2.6 |
| 丽 水 | 32 | 0.3 | 2350 | 0.2 |
第四,中、小企业成为浙江纺织业主体。在12423家企业中,从业人数在200人以下的有11407家,占91.8%;实收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有11110家,占.4%;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有10200家,占82.1%。
最后,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年轻”企业占绝大多数。在12423家企业中,1992后以后建立的企业有110家,占.3%。其中,1998年以后建立的企业达6832家,占1992年以后新建企业数的61.6%。
鉴于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一国产业分工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大小,本文采用权威的格鲁贝尔—洛依德指数来衡量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如下:
IIT=1-︱Xi-Mi︱/(Xi+Mi)
其中X 和M 分别表示i产业的出口值和进口值。0《IIT《1,lIT越靠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lIT 越靠近0,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同样,浙江省纺织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是根据这个公式来衡量的。据有关资料可以得知,以下表3-1是浙江省纺织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表3-3 纺织业产业内贸易指数
| 年份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 产业内贸易指数 | 0.8292 | 0.8412 | 0.9114 | 0.7298 | 0.9051 | 0.9432 | 0.9517 | 0.9673 |
由上表格可以看出浙江纺织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配额取消后,中国特别是浙江的纺织业产品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结论:
1. 配额制度取消后, 发达国家将利用更多的贸易壁垒阻止纺织贸易自由化的步伐。
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造成极大威胁。尤其是WTO有关最惠国待遇的例外条款将为发达国家实行歧视性待遇提供重要借口,我国纺织品出口将面临不公平待遇。
3. 我国纺织品出口将继续面临国际纺织品产业结构大调整的经营环境,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
中国纺织业产业内贸易还远远低于其他非争端行业要真正解决该问题,最主要的是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重新建立纺织品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在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都要积极加入国际产业转移中来。对于纺织业,积极进行产业内贸易,充分发挥各主体的比较优势,高度重视国际生产能力转移,让全世界人都能享受最优配置资源后的行业成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欧美还会使用诸如质量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反补贴手段,影响中国纺织业。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市场,中国纺织品产业应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完善纺织品产业链,向外贸出口供应链两头延伸,即延长生产的价值链,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建立起纤维原料设计、面料设计、服装设计、生产、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外贸出口供应链。
第三节对浙江纺织业产业内贸易的建议
对浙江纺织企业来讲,在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纺织产业链经济链的建设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1. 纺织企业不重视自己的研发,采取一味的“跟随”策略,造成局部恶性竞争,不仅度让了自己的利润,而且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2. 中国企业未能建立起强大的国内技术供应网络,没有技术支撑。
3. 许多中国企业为了避免发生地区间供应链短,同时又确保短期利润,往往从事过度的多种经营,而过度经营的后果就是相互蚕食自己的利润。所以,国内企业要想在无配额时代真正获益,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总体来讲,企业应该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同时也要加强与国外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在产业内贸易理论及理念的指导下,浙江纺织业应该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出口产业链,并且尽快建立自由品牌。在无配额时代,要通过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的建设与品牌风格设计符合地域消费习惯, 那么必须将市场信息收集工作甚至产品的研发过程在目标市场完成,国际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这是利用产业内贸易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纺织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欧美国家近年来已经意识到对本国纺织业进行产业改造,产业升级的必要性,肯定会迅速对本国纺织业进行较大改革,保留并强化在纺织产业高端领域的优势——例如对某些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纺织产业,如面料制作、服装设计等,同时也会转移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竞争优势的部分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例如成衣缝制等。所以,浙江纺织业要作好承接即将到来的纺织产业转移的准备。
同时,实施这一战略主要还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开辟多元化市场;二是分享优惠贸易。目前,全球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已达300多个。所以,我国企业,尤其是实力比较雄厚的浙江企业,应该积极投身于国际纺织业产业转移中去。这不仅可以享受到只有在产业转移中才能得到的利益,而且还可以扩大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而且还能与他国企业形成利益同盟,减少贸易摩擦。
〔四〕积极开展纺织行业外交,积极投身于纺织产业内部化贸易中,提升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浙江纺织行业要构造有序的产业体系,保证浙江纺织业在经济全球化与无配额时代能够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需要辅之国家外交、商务外交、民间的行业外交、以及非组织的作用。纺织行业外交是对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主动反应,是国际竞争的延伸,是纺织产业内贸易的体现,是经济法则和市场失效下有益的补充。通过外交手段,提升作为负责任的纺织大国的国际形象,提升浙江纺织产业的整体美誉度,而且,通过行业外交来扩大和提升行业在国际纺织产业的影响范围和力度,进而在制定纺织经济国际贸易的法律和游戏规则中获取主动。
第四章 结论
产业内贸易不以传统的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成本优势为分工基础,而是与动态比较利益(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相对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浙江纺织品产业的高效扩张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产业内贸易的具体模式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应该看到,近些年来,我国特别是浙江的纺织业已有了长足发展,多数纺织企业已有能力进行“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即从发达国家进口高档次纺织品和出口中等档次纺织品的同时,又向更落后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等档次纺织品和进口低档次的纺织品。但是,从目前形式来看,当前浙江纺织品出口面临的新挑战和压力大于全国,并且这种压力可能将越来越大。因此,浙江协会,企业各个层面必须对浙江纺织品出口所面临的新局面作好充分的准备:加快建立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完善贸易摩擦处理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两反一保”信息传递;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强浙江出口商品牌建设,加快培育自有品牌;加强新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绕开贸易壁垒。另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机遇,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按国际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融合发展的要求构建纺织产业新体系,以技术创新和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为导向,以重整业务流程为手段,强化产业集群效应,优化区域合理布局,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支撑有力,结构优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国际性先进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国际性贸易中心。
【参考文献】
[1] 李海平.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 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9):23—25.
[2] 张宏,李莹. 南北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5):55-58.[3] 郑理明,王雷. 关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J]. 企业经济. 2003,(8):48-49
[3] 胡伟强,汪俊哲.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有效策略[J]. 商场现代化. 2006,(483):67-68.
[4] 祝欣. 我国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现状与展望[J]. 湖北社会科学. 2003,(10):63-
[5] 陈仲常,陈杰. 产业内贸易与中美欧纺织品贸易[J]. 对外经贸实务. 2005,(11):19-21
[6] 高运胜. 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分析和建议[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2,(13):45-45
[7] 黄立新. WTO与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J]. 嘉兴学院院报. 2004,(3):18-20
[8] 戴红梅. 中国纺织看浙江—浙江纺织产业发展探秘[J]. 纺织信息周刊. 2003,(10):48-49
[9] 朱简. 后配额时代浙江纺织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6,(4):66-68
[10]骆林勇.后配额时代浙江纺织业面临多重无奈[J].浙江经济.2005,(325):33-35
[11]范定祥,廖进中.产业内贸易:我国钢铁产业高效扩张的实现途径 [J].工业经济.2005,(2):74-75
[12]<浙江标志性产业(纺织产业)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组.浙江纺织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J].浙江经济.2005,(2):12-14
[13] Bandyopadhyay,Usree.Distribution Cos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Ricardian Mode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vol.6(1).128-152.
[14] David,B.l..Scale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 Rapidly Growing Region[].Journal of Economic Intergration.1997(12):72-76.
[15] Corrers,Flde GriplA.. Explaining Trade in Industrialized Courtries by Country specific Human Capital Endowments[].Economic Modeling.1997.vol.14(2).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