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玺清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3年第08期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第七章球类活动中的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球类活动是集对抗性、集体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是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它不但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活动中能促进学生骨骼的生长发育,锻炼灵巧的身手和敏捷的思维。通过教学比赛中的配合与协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通过活动真正体验到参与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2.学情分析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球类活动课的形式,满足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喜爱,并通过兴趣分组因材施教。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球类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游戏比赛——培养兴趣——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过程。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由组合、互相学习、互相观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安排了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激发学生对球类活动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各方面能力。
三、预计教学目标
1.身体健康目标:在参加球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灵敏、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健康意识。
2.心理健康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体验在活动中情绪、意志、身体健康状况的感受。
3.社会适应目标: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良好影响,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同伴,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四、有效处理教材,挖掘利用,创设开发课程资源
1.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体育骨干和体育组长,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组织能力、示范能力及与其他学生的协作能力,当好教师的助手。2.设施资源的开发:有效地设计场地和利用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3简化规则、降低难度:本节课涉及到篮球、足球、排球三个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比赛中教师有意识地简化了比赛的规则,降低了难度,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比赛的趣味性和可观赏性。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兴趣分组、层次教学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初一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男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采用了“兴趣分组、层次教学”的模式。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练习方法力求多样化,教学手段富有趣味陛,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策略:培养骨干、激发情趣、自主合作、探究训练
培养骨干,发挥骨干的作用,充分体现生中有师,生生为师的策略;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在同伴互:助、同伴互评的过程中体现共同提高,探究训练,强调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指导教师: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穆荣先
齐齐哈尔市教研院 李长林 吴晓丽
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丁文侠
责任编辑/张 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