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选题 (共10题,共6分)
1. 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 的自觉运用。 (0.6分)
| A.语言符号 |
| B.叙述场景 |
| C.具体形象 |
| D.人物活动 |
2. 是空间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标志。 (0.6分)
| A.社会环境 |
| B.地域范围 |
| C.景致器物 |
| D.文化范围 |
3. 影视文学要将语言艺术的静态描写转化为视听艺术中的动态描写,影视剧本必须由一个个流动的 构成。 (0.6分)
4. 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 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0.6分)
5. 小说中的时间是 ,它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 (0.6分)
| A.主观时间 |
| B.叙述时间 |
| C.客观时间 |
| D.心理时间 |
6. 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与机构制作特点。 (0.6分)
| A.个人创造 |
| B.商业运作 |
| C.集体行为 |
| D.历史演绎 |
7. 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 。 (0.6分)
| A.消费导引 |
| B.商业炒作 |
| C.媒体宣传 |
| D.文学阅读 |
8. 文学阅读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即 、语境、文学文本、读解。 (0.6分)
9. 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 的自觉运用。 (0.6分)
| A.语言符号 |
| B.叙述场景 |
| C.具体形象 |
| D.人物活动 |
10. 是表现正义与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0.6分)
二. 多选题 (共10题,共8分)
1. 西方小说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 。 (0.8分)
| A.英雄史诗 |
| B.骑士传奇 |
| C.神话 |
| D.寓言 |
| E.民间故事 |
2. 西方散文的界说与中国散文一样,至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 。 (0.8分)
3. 读者的主体条件是读者据以阅读的自身条件因素,大致包括 。 (0.8分)
| A.阅读期待 |
| B.语言阅读 |
| C.形象感受 |
| D.意蕴体味 |
4. 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 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0.8分)
5. 散文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有 。 (0.8分)
| A.线索串珠式 |
| B.园林建构式 |
| C.散点铺排式 |
| D.抒情言志式 |
| E.集锦拼贴式 |
6. 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 (0.8分)
| A.情节结构 |
| B.地域范围 |
| C.景致器物 |
| D.社会环境 |
| E.文化氛围 |
7. 大众文化读物为出版商和公众所热衷,依靠文化市场与制作的优势成批生产,主要包括 。 (0.8分)
| A.学术论文 |
| B.奇闻逸事 |
| C.畅销书刊 |
| D.明星掌故 |
8. 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 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0.8分)
9. 以匀速叙述为标准,如果要在较短的叙述语言中讲述较长时间中发生的事,小说家就要采用加速叙述的语言策略: 。 (0.8分)
10. 西方小说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 。 (0.8分)
| A.英雄史诗 |
| B.骑士传奇 |
| C.神话 |
| D.寓言 |
| E.民间故事 |
三. 判断题 (共10题,共6分)
1. 文学写作中的拟想读者,是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主观设想面对的当代或后世读者。 (0.6分)
2. 戏剧通过借鉴小说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0.6分)
3. 要对文学批评对象做出科学评价,就要善于抓住对象的共性特点以找到展开批评的突破口。 (0.6分)
4. 文学写作中的拟想读者,等同于现实读者。 (0.6分)
5. 小说中的叙事时空,是作者对现实时空的审美反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易。 (0.6分)
6. 诗的结构不是遵循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是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 (0.6分)
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 (0.6分)
8. 文学批评标志着从普通文学阅读过程向文学理论的发展。 (0.6分)
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 (0.6分)
10. 读者与跨文化语境,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本民族生活界限而尝试理解其他民族生活的情形。 (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