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段时间来,对于我巴菲特来我国开设慈善晚宴,并且对我国的众多富豪发邀请函参加晚宴,但是绝大部分富豪都表示不愿意参加这个晚宴,归根结底是害怕股神来对他们进行劝捐,可想而知我国的慈善捐赠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不能设法吸引公民来为我国的慈善事业进行大量的捐赠,尤其是对于富豪们,这也是我们来研究中国慈善捐赠制度的各个方面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的慈善捐赠现状:
在当今中国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解决贫困问题成效如何,将对中国21世纪的大国复兴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在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限的约束下,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助理应成为解决差距问题的利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更为开展慈善捐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现实状况是,慈善捐赠在中国却遭遇尴尬。统计显示,近10年来,中国人均慈善捐赠仅为1.7元。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并推动这种社会关注走向构建。
中外慈善捐赠的激励对比,尤其是在私人捐赠方面,我国落后于美国太多的差距,源于制度的安排以及没有相对制度比较好的基金会制度等等导致了我国的慈善捐赠落后。
此外众多研究也总结了中国慈善捐赠事业具有发展水平低、主导性强、慈善捐赠组织缺乏公开透明乃至公信力低下、慈善意识淡漠等特点,分析了阻碍慈善捐赠进一步发展的文化与法律制度因素等,提出培育现代慈善意识、完善捐赠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等性建议叫。很少有人基于近年来捐赠领域中发生的突出变化而对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的现实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地总结与探讨。事实上。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慈善捐赠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捐赠机制领域发生了众多的积极变化,另一方面也应被视为中国慈善捐赠机制变革的必然结果。有必要系统地总结近年来中国慈善捐赠机制领域中发生的积极变化,并参照西方发达国家慈善捐赠机制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并探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的现实发展趋势。一、捐赠主体格局发展趋势,二、募捐机制发展趋势,三、组织管理机制发展趋势,四、监督透明机制发展趋势。来总结了这四大趋势。
慈善是人类爱心的生动体现,慈善事业是充满人道关怀的崇高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慈善公益捐赠行为动机源于人性善良的本性,乐善好施一向被认为是美德。汶川地震后,民众的慈善热情和公益捐赠款物数额均达到空前高峰,但随之而来的慈善组织公信力不高、慈善捐赠财产使用缺乏透明、失之监管等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理性思考。慈善公益事业的存在,以公益捐赠为前提,而公益捐赠的来源,是大批社会成员自觉自愿的捐助。为捐赠人及其捐赠财产的使用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提高捐赠人的慈善热情,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可持续性地健康发展。本文从捐赠人的视角出发,分析公益捐赠的含义和法律性质,对慈善公益组织的设立、捐赠人在公益捐赠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公益捐赠税收优惠制度等与捐赠人关系较为密切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制度完善的建议。
赠与是无偿转移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并不属于商品流通,因此不能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能起到融洽社会气氛,减少社会矛盾的作用,各国在立法上都非常重视,并建立了各自的赠与法律制度。我国目前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但赠与法律制度,尤其是慈善捐赠制度仍不成熟。通过学习对比我国和美国的法律规定,加强对赠与制度的研究并以立法等形式加以完善,无疑是我国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5•12震灾中的慈善捐赠既发挥了中国传统模式的作用,也展现了网络时代互联网的重大作用.在此背景下,多元化的慈善主体和慈善方式已经逐渐形成,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环境依然不容乐观.过于保守的立法思想以及相关重要制度的缺失都将严重影响多元化慈善力量的培育与发展,又由于缺乏有效竞争,我国慈善组织的自律与监管制度都还亟待建设与完善.5•12震灾中的经验是我国慈善捐赠法制化的珍贵素材,认真反思与研究这些素材将是我国慈善捐赠走向法制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慈善捐赠机制是慈善捐赠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它包括捐赠动员、激励和监督几个因子.当今中国,慈善捐赠动员存在着半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两种方式,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激励机制则可以分为广狭二义,通过制度性规定和物质及精神的奖励对捐赠者的善行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善款善物的使用,需要加强内外监督,这是慈善捐赠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建立起规范的捐赠机制,慈善事业才会健康稳步发展.
美国慈善捐赠监督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建立了法治框架下的外部管理监督机制,其要点是:信息公开、运作透明;监管与公众监督并重的双向度监督;健全的司法监督体系.外部监督与内部治理相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慈善组织公益宗旨,保证科学的运作程序.中国慈善事业应适当借鉴美国的经验.
此外我国正处于收入差距拉大的敏感时期,社会公平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瓶颈因素之一。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它有三道分配程序:初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以市场为导向的分配;第二次分配,以为导向的分配,其主要手段是税收;第三次分配,以自愿捐赠为导向的慈善分配,其主要手段是公益性捐赠。通过公益性捐赠实现社会财富的自愿转移,不仅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上缓解一些弱势群体的困境,还有助于消除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对立,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利补充。 对中国而言,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6月份洪涝等自然灾害给部分省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解决救灾物资和灾区重建等问题上,公益性捐赠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又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公益性捐赠所得税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法制建设滞后,公益性捐赠激励单一,公益性捐赠激励力度较小,公益性捐赠形式和捐赠方式受限、公益性捐赠受赠范围小、对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征管弱化,宣传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给捐赠者带来很多困扰,打击了公益性捐赠的积极性。完善我国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激励,必须遵循税收法定、公平、效率、激励和适度五原则,分别从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激励税制、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税收征管、所得税激励的外部制度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系统全面地建议。其中又以公益性捐赠所得税激励税制的完善为重点,主要提出了加快我国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立法;优化税前扣除方式,建立顺延结转制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标准;丰富我国公益性捐赠形式和捐赠方式;进一步拓宽公益性捐赠的受赠范围;推进法人所得税建设,健全非营利组织的所得税法适用体系;加快个人所得税制向综合与分类结合制转轨,引入家庭申报模式;优化我国公益性捐赠的其他相关激励税制八点具体建议。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理念和实践均源远流长。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今天,捐赠作为“第三次收入分配”,对于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而企业作为社会最大的财富创造者,对于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捐赠的主力军。从抗洪救灾、抗击非典到抗震救灾,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捐赠正在逐步兴起,并呈现出持续、全面的发展趋势,但由于起点低、发展时间短,许多行为还带有自发性、随意性和偶然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日益兴起的企业慈善行为部分弥补了功能的缺失,解决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公共危机和社会问题。而与此同时,慈善捐赠行为也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好处。首先,慈善捐赠行为满足了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提高了公众的认可度,降低了经营风险;其次帮助企业改善诸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方面的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最后,慈善捐赠行为还改善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都是为了探究我国的慈善捐赠制度的弊病以及应对的策略,为此深刻阐述了我国慈善捐赠不积极的原因以及在捐赠制度上出现的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从中美之间的慈善的对比来显示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要在正视这差距的存在,无论美国的捐赠的制度安排和公众对于慈善的态度等等,都值得我国来学习的,再就从企业的效益中突出说明了企业在捐赠中所获得的收益其实远远大于其所捐赠的金额价值,可谓是双赢的方式。还有私人的捐赠实际上是可以为自身带来收益和价值的实现。股神巴菲特以及比尔盖茨都为中国的富豪树立榜样,我国的富豪也有了响应其号召的人物,如陈光标的出现就是对我国私人捐赠时代潮流的引导。但是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我们希望是全民的慈善以及应该加大自身对于慈善捐赠金额运用的监督以及基金会的运作的扶持。这样才能将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陈璐璐:《完善我国慈善公益捐赠制度的法律思考——以捐赠人为视角》[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高功敬,高鉴国:《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的发展趋势分析》[A]社会科学2009
[3] 刘澄,刘志伟,叶波:《改进中国慈善捐赠的制度安排》[D]国际经济评论2006
[4] 蔡少蓉:《中美赠与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
[5] 韦祎:《中国慈善捐赠法制化论纲——以5•12震灾中的新闻事件为线索》[A]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 11
[6] 赵永林:《中国慈善捐赠现状及其原因分析》[A]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
[7] 高鉴国:《美国慈善捐赠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中国的启示》[D]探索与争鸣2010
[8] 蔡勤禹 江宏春 叶立国;《慈善捐赠机制述论》[M]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2
[9] 张会琳:《完善我国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激励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 江希和:《我国企业慈善行为实践轨迹与现状分析》[D]生产力研究2008
法政学院08劳动与社会保障(1)班
陈诚 08014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