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查我的基础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惴栗( ) 斫榛莽( ) 茅茷( ) 攒蹙( )
引觞( ) 颓然( )
答案:lì zhuó fá cù shāng tuí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2)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
(3)觉而起,起而归( ) (4)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答案:(1)通“趋”,往,赴
(2)尽
(3)睡醒
(4)游览,文中指用眼睛看
3.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加标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答案:然后知……特立,不与……类。悠悠……俱,而莫……涯;洋洋……游,而不知……穷。
4.翻译下列各句。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3)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4)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答案:(1)自己认为在永州之内,凡是有特色的山水名胜,我都到过看过了。
(2)周围几州的山川田野,全都在自己身边。
(3)有空闲时,就慢慢地、无拘无束地各处游览。
(4)一直到看不见东西还是不愿回去。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
(2)到则披草而坐( )
(3)望西山,始指异之( )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5)游于是乎始( )
答案:(1)第一人称代词,我 (2)就 (3)才 (4)以前,先前 (5)从此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3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6.联系全文,说说第1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参:为下文写西山的独特出众作铺垫。
7.文中有一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西山超凡脱俗的神韵,这一句话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不能增、减、错字。)
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8.既把艰难的登山历程表现得鲜明而充满动感,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在一种难以言传的渴望中逐渐亢奋起来的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9.“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里的“醉”与以往的“醉”是否一样?为什么?文中用“入”而不用“落”,妙处何在?
参:这里的“醉”指的是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而前者的醉指的是借酒浇愁排遣胸中的郁闷。用“入”字显得悄无声息,更能见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忘了周围的一切。
10.本文写西山宴游之乐,是为了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11.本文写景,抓住了西山“___________”的特点,写情,寄情于景,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突出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
参:怪特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2.翻译句子。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4)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参:(1)我的心似凝结,忘掉了一切思虑;我的身体也像消散在空气中一样,已经与这天地万物融合在一起。这时我才领悟到自己从前还没有过真正的游览赏景的体验,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里开始的。
(2)萦绕着青山,缭绕着白云。向远处伸展着,跟蔚蓝的天空融为一体。
(3)于是让我的仆人将我渡过湘江,顺着染溪往前走,一路上烧毁茅草,砍伐杂木,一直向山的最高峰爬去,穷尽山的最高位置才停止。
(4)夜幕从远处飘浮至身边,直到天已黑了,还是不愿回去。
13.文中画线的句子“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哲理的理解。
参考提示:能写出哲理(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求学之路,永无止境,永不知足;对事物的认识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等)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4—17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3)以其境过清
(4)不可久居
答案:(1)大约 (2)像北斗星那样 (3)因为(4)停留
15.翻译“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
参: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1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参: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17.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
参:因为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所以水与各种形状的石头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