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21:11
文档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    李克东 谢幼如 梁仲熊 余红 柯清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改善高校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此,我们在2001年开始立项开展广东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教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的研究目标包括:探索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模式;探索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途径;探索信息
推荐度:
导读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    李克东 谢幼如 梁仲熊 余红 柯清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改善高校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此,我们在2001年开始立项开展广东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教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的研究目标包括:探索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模式;探索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途径;探索信息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  
    

李克东  谢幼如  梁仲熊  余红  柯清超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改善高校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此,我们在2001年开始立项开展广东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教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的研究目标包括:探索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模式;探索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途径;探索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一、项目内容与步骤

    本项目采用课题管理方式,以本学科研究团队为核心,以华南师范大学为基础,以广东高校为试点,按照“理论探索—试点实践—总结经验—形成规范—教师培训—共建共享—推广应用”等步骤开展研究,在全省31所高校,开展13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50项专业资源库的建设、120门课程基于网络资源应用的教改试验研究实践。

    1、理论探索,指导实践

    利用教育技术重点学科的优势,深入开展网络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分别在国内教育技术核心刊物发表了20多篇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同时,编写出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和《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等多媒体教师培训教材,指导项目实践。

    2、试点实践,逐步扩展

    本项目研究首先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和“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教育技术学专业资源库建设、《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等项目作为试点实践。总结初步经验后继续组织华南师大多个院系开展“植物学”、 “运动人体科学”等4项大型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和 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同时开展26项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通过对试点项目的研究、开发、应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初步形成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3、总结经验,形成规范

    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资源建设与教改研究方法,形成规范,并组织专家征询意见,最后形成《广东高校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规范》。该规范内容包括:教育资源描述规范与技术要求、专业资源库建设规范、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规范、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研究规范要求等。目前,该规范已在全省高校推广应用。

    4、培训教师,转变观念,掌握方法 

    依托教育技术学科的实验研究基地和丰富的网络资源,项目组分别在广州、佛山、深圳、湛江等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义和内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规范”、“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改革试验中的行动研究方法”等。到目前为止,接受过省级培训的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达1600多人次。此外,项目组还组织“广东省高校网络资源建设中期成果经验交流会”和“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评价”等学术报告。

    5、建立机制,共建共享

    以本项目成员为骨干,建立专家组,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方法,其中包括:(1)建立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评估等制度;(2)建立“教育技术在线”、“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等网站进行项目的研究指导与组织管理;(3)组织阶段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活动;(4)建立项目交叉评估、观摩交流、取长补短、检查进度的制度;(5)研制“广东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分布式管理与应用系统”,作为资源互换、互访的共建共享网络技术支持平台。

    6、推广应用,扩大影响

   (1)组织广东高校进行成果汇报,开展经验交流,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共同进步;(2)通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行学术报告会,向全国各地宣传推广;(3)参加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览会,展示项目研究成果;(4)以高级研修班形式,组团赴与中文大学、大学、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网络教学应用的专题研讨,推广本项目研究成果;(5)参加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简称ICCE)和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简称GCCCE)等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研究成果。

二、项目成果

    1、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本项目的理论研究在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和专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几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我们明确提出数字化的学习支持环境、学习资源、教与学的方法等观点;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体现教与学的观念、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手段的转变,做到目标结合、内容结合、过程结合、评价结合;在国内首先提出构建“专题学习网站”、开展“网络专题教学设计”、进行“网络专题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高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目前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华南师大和全省30多所高校、基础教育广泛应用。

    2、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并形成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大大推进广东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由本项目组组织指导建设的138个专题学习网站、50个专业资源库覆盖广东31所高校,大大丰富了高校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其中本项目组开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学习网站于2003年8月通过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的质量认证,并被评为优秀资源,已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网站”发布,作为全国教师教育共享资源;本项目组开发的“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已作为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组制订了一系列关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规范、标准,为建立全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共建共享机制制订了一系列策略和操作方法。通过开发 “广东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分布式管理与应用系统”平台,整合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资源,实现网上资源的互换、互访,满足用户多层次的资源共享需求,从而实现全省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有效管理。

    3、教改试验成果显著,构建多种基于网上资源应用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动广东高校本科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本项目组组织指导全省高校120门本科课程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应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开展了多种基于不同教学策略的网络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形成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情境探究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基于因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试验有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为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拓宽了思路。试验中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跟踪的57门试验课程中,教师分别构建出情境探究型(30门)、自主学习型(19门)、研究型(16门)、协作型(7门)、开发型(1门)等多种基于不同教学策略的教学模式。

    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大大推动了广东高校本科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其中本项目组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与华南师范大学的立项项目《运动生理学》被评为2004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据统计,2003年广东省首批高校精品课程50门,其中是本项目立项的课程有16门,占32%;2004年广东省教育厅受理20多所高校申报第二批省级精品课程(本科类)73门,其中是本项目立项的课程有30门,占41%,择优推荐28门课程(本科类)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其中是本项目立项的课程有15门,占54%;在广东省10门被评为2004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高校课程(本科类)中,是本项目立项的课程有5门(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运动生理学》、中山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等),占50%。

    另外,对广东省教育厅推荐参加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奖的项目进行分析,在推荐国家级一等奖的12个项目中,有4个是本项目的立项项目(如中山大学的“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本科英语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等),占33.3%;在推荐国家级二等奖的74个项目中,有20个项目是本项目的立项项目(如暨南大学的“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占27%。

    4、培养了一支具有时代特色的、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全省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的教师达1000多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三级培训的形式,其中接受过省级培训的教师达1600多人次,此外还有学校和院(系)组织的培训。我们曾随机抽样调查78位参与本项目研究的高校教师,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他们在参与本项目研究过程中,收获颇丰,其中认为: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观念(76人);提高自身信息素养(78人);提高自身教学技能(71人);提高自身科研能力(76人)。

   

三、成果应用

    1、在校内广泛应用,并成为学校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特色项目

    项目成果在华南师范大学广泛应用,成为学校加强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由本项目组成员主持的华南师大教育教学信息化“求实工程”,计划建设14个高水平的专业资源库、200门网络课程和覆盖300门课程以上的专题学习资源、100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优质示范课程,实现重点学科、名牌专业100%拥有专业资源库,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优秀课程100%拥有网络课程,主干课程50%以上拥有网络课程,全校100%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培训,50%以上教师参与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目前,本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已成为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特色项目。

    2、在全省推广应用,促进全省高校本科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本项目在全省30多所高校广泛应用。本项目成果对探索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全省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极大的作用。广东省多所高校应用本项目的理念和方法组织本校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如中山大学实施的“博学工程”、广州医学院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等。

    3、在全国多所高校宣传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

    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和总后勤部下属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组团前来参观学习或邀请本项目主要负责人进行介绍,学习本项目的经验和做法。

    本项目的网络教学资源成果参加了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览会,本项目组成员编写出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和《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等多媒体教材,在许多高校和全国各省市推广使用。

    4、在基础教育推广应用,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们提出的有关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推广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目前,电化教育馆和深圳市教育局已分别立项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项目,作为“十五”期间的立项研究项目加以推广,在全国范围组织了一百多所中小学参加试验,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由本项目组主要成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在粤港澳选择部分实验学校,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远程协作学习,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活动期间,到澳门劳工子弟学校(本项目实验点)视察,专门看望了远程协作学习实验小组的学生,并给予高度评价,在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四、项目创新之处

    1、形成了一套联合区域性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机制、方法与技术平台。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制定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标准规范,提出了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支持平台。

    2、探索了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方法,构建了多种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包括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情境探究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基于因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等。

    3、创造性地提出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的师生共建共享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思想,形成了网络专题教学设计、网络专题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前专题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已被广泛推广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

五、总 结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是广东省重点支持的教改研究项目。本项目研究具有试验覆盖面广,参与学校、参与教师和参与课程数量大,研究过程规范化,指导力度大,成果显示度高,社会影响大等特点。通过3年多的研究,本项目形成了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法与机制,构建了多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在联合区域性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摘自——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协作会网站(xzh.crtvu.edu.cn)。

文档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    李克东 谢幼如 梁仲熊 余红 柯清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改善高校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此,我们在2001年开始立项开展广东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教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的研究目标包括:探索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模式;探索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途径;探索信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