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森林鼠害防治新技术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19:54
文档

森林鼠害防治新技术

森林鼠害防治新技术培训班讲义老鼠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繁殖力高、适应性最强的1个类群。举几个例子,从分布上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跳的、地下钻的应有尽有。从繁殖角度看,繁殖速度是惊人的,1对成年褐家鼠在满足适宜的条件下,1年能够产生1000多只老鼠。从适应性看,荒漠、高原、森林、农田、草原、城市、乡村、火车、飞机、轮船、宾馆、饭店、饲养场、军事基地等等无处不见它们的踪影。有人预言本世纪是人鼠大战的世纪,单从林业害鼠来看。的确是森林害鼠逐年上升呈现愈演愈烈的局面
推荐度:
导读森林鼠害防治新技术培训班讲义老鼠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繁殖力高、适应性最强的1个类群。举几个例子,从分布上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跳的、地下钻的应有尽有。从繁殖角度看,繁殖速度是惊人的,1对成年褐家鼠在满足适宜的条件下,1年能够产生1000多只老鼠。从适应性看,荒漠、高原、森林、农田、草原、城市、乡村、火车、飞机、轮船、宾馆、饭店、饲养场、军事基地等等无处不见它们的踪影。有人预言本世纪是人鼠大战的世纪,单从林业害鼠来看。的确是森林害鼠逐年上升呈现愈演愈烈的局面
 森林鼠害防治新技术

培训班讲义

老鼠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繁殖力高、适应性最强的1个类群。举几个例子,从分布上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跳的、地下钻的应有尽有。从繁殖角度看,繁殖速度是惊人的,1对成年褐家鼠在满足适宜的条件下,1年能够产生1000多只老鼠。从适应性看,荒漠、高原、森林、农田、草原、城市、乡村、火车、飞机、轮船、宾馆、饭店、饲养场、军事基地等等无处不见它们的踪影。有人预言本世纪是人鼠大战的世纪,单从林业害鼠来看。的确是森林害鼠逐年上升呈现愈演愈烈的局面。

前 言

鼠类对林业的危害是相当惊人的 , 它们以啃咬环剥树木的根、茎干、幼枝、嫩皮、果实和种子为食物 , 经常造成大面积幼林死亡和果实、种子歉收。成为林业生产上的第一大灾害 , 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全国林业森林鼠害、兔害发生面积接近90-100万公顷,最新统计2006年全国鼠(兔)害发生面积140余万公顷,森林鼠(兔)害逐年上升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森林鼠(兔)害的防治技术研究近些年来进展缓慢,一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还非常薄弱,技术成果由于种种原因在生产中应用的还很少,并限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从事鼠害、兔害防治研究的人员在各自的领域内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网络系统,从全国范围和布局看 , 林业鼠害的防治研究队伍还不具备规模,尚未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解决这个难题。

研究新的鼠害防治技术,难度是相当大的,它不但要求在室内、室外试验中取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更要被广大生产单位所接受, 并且在今后的市场发展中有广阔的前景,在我国林业系统森林鼠害、兔害的防治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应用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而提出并实行无公害防治和预防为主的预防性技术措施则是本世纪才倡导的防治策略。一种新的鼠(兔)害防治技术的问世,都是凝结了科技人员几年至十几年的心血,同时也是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生物种类和数量及功能保持着相对稳定状态。鼠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在维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所谓益害, 它的存在有其自然的合理性。我们所说的鼠害通常指人类在利用某个生态系统,改造和恢复这些生态系统时,鼠类干扰了人类的活动,造成了损失,从人类经济活动角度出发,此时才有鼠害发生。

我国对森林鼠害的认识是在50年代末, 随着森林采伐量增大, 林区人工林面积急剧增加,人工林鼠害随之日趋严重,给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到 70 年代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开始了森林鼠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由于鼠害、兔害的严重危害,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在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工作中科技人员和群众开展的生态防治、生物防治、驱避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 积累了许多经验。过去由于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林业生产中偏重于追求直接经济效益,使森林鼠害的防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防治工作中图简单方便,因此在生产中大多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确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点。但加重了对环境污染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存在很多弊端。

.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环境认识的加强,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开始重视使用非化学防治措施防治森林鼠害、兔害, 提出采取以营林、生态措施为主与化学及其他方法相结合的工程治理措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林业生态建设会进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的良性循环状态。

讲稿中不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导,我将十分感谢。

害鼠的食性

(-) 平鼠的食性

害鼠的食性在不同的季节里,食物组成有所不同,对平鼠而言,整个春季、夏季,它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大多为草本植物,对木本植物几乎没有危害, 秋季以后,杂草枯黄,植物地上的绿色部分较少,这时它转向取食植物的种子,冬季,因其储食较少,对林木的韧皮部形成严重的危害,侵害多种林木最重的数樟子松,其次为云杉、落叶松、红松、杨树等主要造林树种,危害以后,特别是形成环剥林木必然死亡,易发生成片的危害,从宏观上看多以团状块发生,此起彼伏,连年不断,对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在早春阶段,绿色植物刚刚发出嫩芽,鼠的食物缺乏,为了取食,也会发生新植林的鼠害,大量的新造幼林的幼苗被啃食, 严重影响造林效果,为什么鼠类对林木和造林幼苗进行严重的侵害呢。原因有两种 , 一是害鼠均属啮齿类动物,有啃物品达到磨牙的目的,大多数鼠的门齿是终生生长的,只有靠磨损来平衡其门齿高度。二是为了补充食物,为了充饥而取食,研究表明,许多种林木的幼苗、幼树的韧皮部含有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游离糖和总糖,这些营养物质含量的高低,决定了鼠类取食的喜好程度,加之。冬季和早春绿色植物贫乏,鼠类储存食物极少,幼树、幼苗的韧皮部自然成为害鼠食物的代替物。值得注意的是,韧皮部的营养成分较低,难于满足鼠类正常生存的需要, 所以在越冬季节有大量的害鼠营养不良而难于抵御低温少食的恶劣环境而死亡, 所以被害严重的鼠类种群密度由高迅速降低,出现了秋季鼠密度高 ( 甚至于大暴发 )冬季鼠的危害严重,被害率可达70-100%,第二年春季调查数量时,有的捕不着害鼠的怪现象,总之,越冬是降低鼠类密度的最明显的季节。

下面再讲一下鼠类繁殖期鼠类的食性及其营养。鼠类在繁殖期内的食性是特殊的除了正常采食主要食物外,为了生理的需要,必须补充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在植物中的含量及鼠取食所能摄取的量都很低,这样,鼠类此时依靠寻觅一些动物食品来改善食谱,一般的鼠类取食动物食品如鞘翅目昆虫,小型动物如蛙类等(林间养蛙必须先灭鼠)。即使这样,在自然界欲获取足够的猎物是十分困难 的。第二,对于盐分和糖分的摄取,对于生殖期的鼠类,特别是发情期的雄鼠和怀孕的雌鼠也是需要的,而盐分的获取更加不容易,植物和动物中极少,鼠类靠自身的积累来维持其平衡,大多数时候,鼠类排汗所析出的盐分还会被其自身舔食重新吸收。

( 二 ) 姬鼠的食性

姬鼠几乎是和平鼠呈伴生状态,在生态位上重叠度很大,姬鼠的食性与平鼠有较大的雷同,但由于长期进化的结果,它们之间又存在差异,姬鼠虽分布广泛, 但与平鼠相比更趋向于温暖干燥的环境中生活,在食物上趋向于营养成分较高的种子,各种绿色植物的种子它比较偏爱,在绿色植物上与平鼠的取食谱重叠稍小, 也是一种生存竞争的结果,黑线姬鼠常在林缘、浅山疏林、农林过渡地和农田中栖息,食物的种类与平鼠差距继续扩大,大林姬鼠则喜欢在阔叶林中栖息,采食浆果坚果种子等,总之,姬鼠更偏爱于粮食作物、草籽、坚果等。据前些年的资料,有人认为姬鼠对林木生产不产生危害,本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姬鼠仍然是森林主要害鼠种类之一,据我本人的工作调查,在辽宁东港市落叶松林发生危害之时,从林地中捕获的黑线姬鼠经剖胃检查,胃容物全部为落叶松幼树的韧皮碎屑,甚至还有一部分木质碎屑,经剖胃检查黑线姬鼠胃溶物 7 例全部含有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碎屑,是其危害落叶松林木的事实,亦在很多发生危害的森防站森防人员的调查得以证实。

( 三 ) 田鼠类害鼠的食性

东北林区的田鼠类害鼠主要是东方田鼠和莫氏田鼠,田鼠一般生活在较为湿

润的环境中,它的食性亦较特殊,从食谱组成看,主要以苔草的茎叶和草根为主, 其它食物比较喜食合水量较高的食物如瓜类、蔬菜类,对黄瓜、土豆特别钟爱,喜食胡罗卜、罗卜、苹果等,秋季以后食物减少时,可以转向种子、粮食性食物,但合水量越高,食物越新鲜适口性越好,当食物缺乏时,严重危害造林幼树,其危害不仅仅环啃树皮,时常扒土将树的侧根根皮吃掉。从食物源的季节性转变,从而也使田鼠被迫迁徒,夏季在水塘、沼泽草甸、苔草草甸中做窝,秋季以后转移到林内地势较高的地方活动乃至越冬。

    ( 四 ) 鼢鼠类的食性

在北方地区有两种重要的害鼠,中华鼢鼠和甘肃鼢鼠,南方林区主要有罗氏鼢鼠,除了分布区不同、栖息地不同,所喜爱的食物也不相同,鼢鼠主要在地下掘洞取食各种植物的根部,在食物中比较喜欢块茎、鳞茎、块根等营养丰实的食物, 并且还拖洞食物的习性,要储藏大量的食物,所以,在危害季节,经常造成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西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地形成新植林大面积毁林。据调查,鼢鼠的嗅觉十分灵敏,食物沾染了人类的气味,它就将食物推出洞外,使许多种药剂防治无法奏效。经试验东北鼢鼠对大葱的适口性较好,而草原盼鼠对大葱则不感兴趣, 这也是种间的差异所在。研究害鼠的食性,是为了提高害鼠对防治药饵的适口性,对于经口给药进行防治的技术措施,适口性是技术关键,了解和研究害鼠的食性对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害鼠的调查方法

1、害鼠的调查方法

    害鼠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害鼠的种类,掌握害鼠的分布、繁殖和数量变化的规律,进而能够准确预测预报鼠惰,为灭鼠决策和采取具体灭鼠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害鼠调查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选定调查样地;然后根据样地的特点和调查内容确定具体调查方法;最后将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整理,总结调查结果。害鼠调查内容主要是种类、数量、繁殖特点。

2、选择调查样地,样地又叫标准地,样地的选择必须遵循 3 个原则:一是要有

代表性;二要准确;三要具备一定大小的面积。如果按季节调查,样地面积要足够大,每次调查不能重复且要间隔有一定的距离。害鼠的调查主要是对害鼠的种类、种群密度和发展趋势做一个大致的估测。

3、害鼠数量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常见的有夹日法,一般习惯上每块调查地均不少于 300 个夹日做为样本的调查数,夹日法是以一日 24 小时和一定的夹子在一定区域内所捕获的鼠个体数作为估计方法, 近年来有的地方为了防止人为的干扰和避免夹子的丢失采取夹夜法,即每天傍晚布夹,第二日清晨取回。夹夜法在时间上比夹日法少了一倍, 在调查的结果上两种方法应有区别要提请技术人员注意。食饵一般都采用白瓜仔、花生仁,亦可以用葡萄干等,食饵不应经常变换,主要以害鼠种类的适口性为标准并以固定一种为好。减少食饵适口性带来的影响,使调查估测精度高一些。在布夹上常见的有三、四种方法,一种是5×5米或10×10米棋盘式布放,另一种 是 5×20 米间距布放,还有一条直线布放,布放的方式要根据调查地块的自然条件和调查目的来确定,无论哪种布放,调查的不同地块,布放方式应一致,以避免误差,甚至没有可比较性。这其中 5 × 20 米间距布放在林区比较普遍应用,一是方便收取, 二是布放密度适中,另外棋盘式布放适合在平坦的农田或疏林地应用。一百个夹子恰好是一公顷面积,容易估算。直线布夹方法适用于调查害鼠种类,但不适用种群密度调查。布夹时还需注意夹子的灵活度,减少死夹。

铁日法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遇大风暴雨等天气异常情况,当天的捕获结果不能计算在统计数之内,因风雨可打翻鼠夹,使捕获率偏低。雨前长时间闷热,鼠类活动频繁,可导致捕获率偏高,二是检查鼠夹或收夹时,应注意打翻和移动位置的鼠夹,这些夹上可能留有断足、断尾、鼠毛或被其他动物啃食剩下的残余躯体, 如能鉴定出种,可计入捕获率之内。

活鼠的调查主要以铁丝捕鼠笼和合金制成的捕鼠器,所用诱饵根据不同的靶 动物选用,为了减少活鼠的死亡,笼中还应投放足够的食饵,不能解决饮水的,可以用黄瓜块或土豆块代替。活鼠调查后还可用于饲养做室内各种试验之用。还有一种调查方法是坑捕法,在林地内按一定的面积设置若干个土坑,土坑用人工挖成,大小在 40 × 40 厘米的方形坑,深 40-50 厘米即可,坑壁垂直,坑内无杂物, 调查时让鼠类自行掉入土坑内,计算捕获数。鼢鼠的调查方法有切洞法、切洞封洞法,切洞法是在鼢鼠的觅食通道上切开一个开口,利用鼢鼠怕风怕光的习性,在它堵洞时,表明有一只鼢鼠的存在,被称做有效洞。若无堵洞现象则被认为是无效洞,无效洞表明是鼢鼠废弃的洞穴或是上一年的旧洞道。用此方法估测单位面积上的数量。其它的方法还有标致重捕法等不做赘述。

森林害鼠防治新技术

长期以来,各种森林害鼠在我国林区活动猖獗,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对人工幼林和新植林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森林鼠害既延缓了造林成活周期,又经常地形成大面积的毁林现象,严重地威胁着我国森林事业的发展, 已经成为当前林业生产中的一大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鼠害的发生面积 , 已由 1985 年的 53.3万公顷,上升到 1996 年的80 万公顷,1997年到现在为止, 鼠害发生面积已达到 100万公顷最高年份达133.3 万公顷。另外,森林鼠害在我国不仅分布广、发生频繁、危害面积大,而且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最近几年 , 森林鼠害的发生面积每年以10% 的速度递增,每年的危害损失已经达到50-80亿元。目前,全国已经发现的主要森林害鼠种类有红背鼠、棕背鼠、东方田鼠、中华鼢鼠、甘肃鼢鼠 赤腹松鼠、中华绒鼠、黑腹绒鼠等种类,发生及危害面积较大的地区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大小兴安 岭、四川、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省和地区。经调查证实,森林害鼠危害树木,主要是在冬春季节食物缺乏时,以啃食幼树的韧皮部,或咬断苗木的根、顶芽和嫩枝的方式进行。其结果 , 轻则影响树木生长,重则使树木死亡。森林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既降低了造林的成活率,又严重地威胁着人工林的培育工作。因此,尽快地调查清楚森林鼠害的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研制出新型有效的防鼠药剂,探索出最佳的防治方法, 是林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林区的绝大部分鼠害防治工作中,主要还是使用化学灭鼠药剂,其存在的残留对森林环境污染严重,药剂误杀有益动物,经常出现人畜中毒等事故。同时,化学药剂既破坏了生态链,又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对环境保护是极其不利的。中国已签署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所以,不能再继续采取以前的那种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化学药剂杀灭生物了。另外,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化学药物灭鼠,使鼠类形成了抗药性和拒食性现象,降低了灭鼠的效果。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尽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森林鼠害防治方法,研制出新型的防鼠药剂 ,从 1991年开始,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进行了新型药剂的研制工作。经过十年的试验工作,我们终于研制出了P-1拒避剂、植物性抗生育剂、植物性杀鼠剂等一批新药,经过现场多次试验,证明效果十分显著,并多次获得了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一、抗生育技术

棉酚天花粉不育剂、棉酚类激素抗生育剂、莪术醇抗生育剂、雷公藤雄性不育剂

对森林生态系统来说,要保持其相对平衡与稳定,不能没有鼠类的存在,在人 工林生态系统中,要使害鼠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不发生林木鼠害的状况,使用不育性控制技术是完全符合这一原则。

在鼠害的防治中采取“预防为主,防灭相结合”的方针十分重要,按照害鼠生物种群的动态与和它相关的环境关系,尽量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害鼠种群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的水平以下。允许害鼠在一定的环境中以一定的密度水平继续生存,这就是害鼠种群密度的经济阀值问题。对于害鼠是否需要进行防治,取决于危害率及其经济后果,防治鼠害就是指要控制生态系统,使害鼠维持在经济阀值的水平以下,而又避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目前,对鼠害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研究和使用最多的是毒饵灭鼠、驱避剂、熏蒸灭鼠的方法也在特定的情况下应用。不育剂的使用应该说是近四十年的事,而且尚处于小规模的应用阶段。不育剂是影响鼠类生育能力的药物。主要作用是使雄鼠生殖器官遭到破坏,使睾丸的正常生理功能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使雌性不能产生健康的卵子,阻止卵的受精,或影响受精卵在子宫着床,或引起流产、早产、畸形胎,母鼠不分泌乳汁、拒绝哺乳等。理论上,不育剂的应用在宏观控制鼠口密度,使种群数量保持在经济阀值以下,可以收到很好的远期效果。本文着重介绍以棉盼和无花粉为主剂的植物性复合不育剂,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试验研究,较大面积的生产防治,被证实为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很有前途的防灭鼠药剂。

本文从研究进展、基础原理、技术要点、危害指标、使用方法、调查方法、应用效果等方面对应用植物性复合不育剂防治森林鼠害进行论述,是开辟防治林区鼠害新途径的尝试,供广大同行们参考。

1 、棉酣一天花粉植物复合不育剂作用机理

    棉酚具有使动物精子死亡的抗生育功能。从超微结构研究表明,精子线粒体呈

现肿胀、界限不明、嵴模糊甚至消失等明显形态改变。精子在棉酚的作用下一方面使呼吸链结构的破坏日趋严重并在超微结构上显现出来,另一方面精子终因缺乏能量而导致最终的死亡。棉酚尚且具有阻滞胚胎发育和延缓妊娠的作用,这一机理并不被大多数了解。 经研究表明棉盼对雌性鼠的妊娠有破坏作用,食药鼠的妊娠率比对照鼠低 75.59- 88.75% 。从胚胎发育阶段看食药鼠的胚胎多处于妊娠初期或中期,同时对照鼠的妊娠已发育到中期和后期。差异明显。

鼠用植物性不育剂是由主剂棉酚、天花粉与其它助效剂、添加剂、饵料等精配而成的。具有在短期内破坏鼠类的生殖器官,降低森林害鼠繁殖的能力。它既可作 用于雄性害鼠,使其事丸生精上皮组织遭受严重的破坏,其破坏损伤的程度是不可恢复的;又可对雌性害鼠的生殖器官子宫形成子宫水肿、溢血等生理性病变, 引起流产、死胎;也可延长胚胎发育的周期,有效地降低妊娠率、产仔率,对雌雄两性害鼠均有强烈的抗生育作用,达到降低鼠类种群密度,防治鼠害发生的目的。

2 、技术要点

(1) 复合植物性不育剂所采用的棉酚、天花粉已被证明具有强烈的抗生育作用的药物,在应用人类调节生育研究和鼠类单项药物研究中得到验证。

    (2) 植物不育剂的使用剂量是按鼠体公斤体重的最佳抗生育作用配制,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鼠类的防治。

    (3) 植物性不育剂在国内国外是首次研制成功,并已大面积的应用林区的鼠害防治,亦是一种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药剂。

(4) 植物不育剂使用了已降低出生率为目标的抗生育药物,依靠减少鼠类出生来降低种群密度打破了化学杀鼠剂使用消灭鼠体个体为目标的广谱性杀灭药剂防治。

(5) 使用安全、无毒性;不误杀夭敌,鸟类误食后不敏感(鸟类没有子宫)。 

(6) 起效快、药效高 , 食药饵三天以后即可起效 , 抗生育效果显著 , 降低害鼠种群密度 90% 以上 ( 校正防治率 )。

(7) 适口性强,鼠类喜食,不出现拒食,不产生抗药性。

(8) 不破坏生态平衡,可通过森林动植物群落的自我调整和自控能力,使鼠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低密度水平,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9) 投放方便,省工省力。

3 、危害指标

    森林害鼠的危害,在不同的时间、季节受其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来制定相应的

春、秋两季危害调查指标,我们以林业部颁布的鼠类危害程度统计规定 ( 见下表 1) 为依据,制定出东北林区棕背陈红背陈大林姬鼠和东方田鼠的综合调查指标。

    表 1 林业部颁布鼠害程度统计规定

种类单位轻度中度重度
鼠  害

被害株率%

3-10

11-20

21以上

捕获率%

1-55-1515以上

春季调查害鼠捕获率应在四月中旬以前,轻度1%以下,中度1-3%,重度3%以上。因为这时的密度代表着越冬后鼠密度基数,接着鼠类进入繁殖期,很快会有一个种群数量递增的高峰期时可以基数 6 倍的数量直线上升。这时的受害调查,代表了上一年鼠类对林木的危害及与种群数量和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秋季害鼠数量调查以部颁统计规定为准。在鼠密度超过重度指标时,要及时进 行防治,在中度和轻度及重度危害时均可应用不育剂防治和与其它防治方法结合使用。

4 、使用方法

    {1} 使用时间 : 每年 4 月初至 4 月中下旬 , 即林地积雪融化时,鼠类进入繁殖期前及时投药。1年繁殖两代的种类,秋季防治应在 8 月末 9 月初,鼠类第二次繁殖前进行 , 但以春防效果最好。

应用 P-1 拒避剂防治造林地苗木鼠害情况汇总表 ( 中试 )

单位比较着林前苗木被害防治面积防治效果
获率获率率(%)

(公顷)

(%)
对照19.90
全州计307798.04
防、A

0.39
Yu
对照101115
大石头330100.00
防治97
对照13935
大兴沟375100.00
防治85
对照13827
35096.30
防治961
对照13711
35093.45
防治1170.72
对照10612
八家子20091.67
防治115
对照12838
350100.00
防治64
对照141119
安森局27094.74
防治1271
对照967
天桥岭320100.00
防治32
对照9613
敦化400100.00
防治852
对照8712
王军春13291.67
防治115
说明:1、全州苗木被害率为加权平均数。

2、防治效果按全州苗木被害率计算。

(2) 用法用量:在林地内以 10 × 20 米距离投放一袋,每袋 50 克,新植林在防治地块周边地带以 10 × 10 米距离放一袋,局部条带形密放,中部仍以 10 × 20 米距离投放,每公顷用药量为 2.5-3.5 公斤。25克1袋的,以8×10 米距离放一袋,防治地块周边地带以 10 × 5 米距离放一袋,局部条带形密放。

(3) 注意事项:植物性不育剂宜保存在阴凉通风处,谨防潮湿;投药时,请勿在雨天进行;药饵可隔年使用,有效期三年。

    5 、调查方法

    首先要选定一定面积的防治地和对照地,每块地至少在 10 公顷以上 防治地

与对照地力求立地条件一致,每块地按标准地方法打出边界,做上标记。

在春季 ( 或秋季 ) 防治前进行技药前的密度调查 , 鼠夹布放以 5 × 20 米间距布放,防治地和对照地各不少于 300 夹日,记录鼠种、数量、捕获率,解剖鼠体检查是否怀胎,宰丸下降情况,是否进入繁殖期,做工作记录。

投药在 4 月中下旬 ( 春防 ) 林地积雪融化,鼠类进入繁殖期前进行。投药后一周内调查害鼠取食药饵情况,对适口性做出评定。

投药后的 5、6、10月份每月必须调查一次,每个防治地对照地各不少于 300夹日,详细记录调查鼠种、数量、捕获率,并进行室内解剖,按解剖调查表内容进行测量、编号,填好解剖调查表格,按编号保留头骨,供分析种群年龄结构时使用。10 月份在防治地与对照地进行越冬前的鼠密度调查 ( 夹日法同前 ), 同时进行林地林木受害率调查。4 个月的鼠密度调查与 10 月份的越冬前密度调查 ,4 月份投药前的密度调查一起,按鼠种结合全年的防治地、对照地鼠密度变动曲线,并分析两地的种群密度消长状况。将鼠情监测调查结果统计做出对防治地的防治率计算,校正防治率。

6、空间占位理论和不育剂控鼠原理 

使用化学灭鼠剂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对生态环境有严重的污

染,对非靶动物的误杀以及对鼠类天敌的二次中毒问题,对人畜也不安全,长期使 用会导致害鼠产生拒食性和抗药性等影响防治效果。

杀鼠剂对害鼠虽能够快速杀死,使其种群密度马上降下来,但是,防治地域内 的鼠类天敌动物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损伤,数量下降,失去了食物链上的制约因素。

同时,由于老鼠和天敌数量的降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食物资 源,形成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使邻近地域的害鼠大量的迁入。又因为鼠类的繁殖能 力强,能够迅速地增加种群数量,即“鼠的公式”之说。上述三个原因使害鼠种群可在短期内恢复到投药防治前的密度水平,成为使用化学灭鼠剂防治害鼠工作中一个无法摆脱的难题。

应用不育剂防鼠并不杀死鼠的个体,是通过控制鼠的生育能力,使害鼠绝育或降低繁殖力,达到降低鼠密度这一目的。防治地域内的害鼠仍存活于这个环境内,害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老体鼠和成体鼠的比例大,幼体鼠和亚成体鼠比例少, 种群密度是逐渐降低的。这些老体鼠和成体鼠仍生活在防治地域内,占据了一定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与邻地迁入的鼠产生了竞争,从而了其它害鼠的迁入数量,迁入和迁出维持了动态的平衡。又由于鼠类的天敌并未受到伤害,对鼠的种群数量起着制约控制作用。这三个因素,使害鼠种群处在一个低密度的状态, 这种低密度状态又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从而达到了林地内有鼠, 成灾的目的。这样,得到了防治上理想的最佳效果。这就是我们使用不育剂控制害鼠的目的。据在吉林省试验,应用不育剂防治害鼠,连续三年没有发生鼠害,害鼠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始终处于低密度水平。

预防为主的林地内,提倡以使用植物性不育剂这一生物防治手段来控制鼠类种群密度,在生产防治上,交替使用化学灭鼠剂和植物性不育剂是发展的方向, 在以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从理论上说,不育剂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收到很好的远期效果。同样,以降低出生率为手段要比增大死亡率更能有效地达到控制鼠密度的防治目的。

7、不育效果的理论计算

    在不育剂类型的选择上,以作用于雌雄两性的药物为好。在单性不育的种类

中,作用于雌性不育的优于雄性不育为目标的。例如,以雌性不育的药剂,假设 90% 害鼠取食,雄性鼠不受任何影响,却可使 90% 的雌性鼠不育,仅有 10% 的雌鼠正常繁殖。

以雄性不育的类型、效果最差,仍以 90% 取食药剂为例。对雌鼠完全没有作用,90% 的雄鼠不育,10% 的雄鼠正常参与繁殖,由于鼠类的性行为存在着混乱的乱交现象,则 10% 的正常雄鼠可以和全部正常雌鼠繁殖,其生殖的比例可以达到或超过 70% 以上。这样,使从事不育研究的专家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以雌性不育为主的项目上。

以雌雄两性不育为目的的不育剂则可收到满意的不育效果,还以 90% 的鼠取食药剂为例,在繁殖期内,不育雄×正常雌、正常雄×不育雌、不育雄×不育雌均不产生后代。只有正常雄×正常雌进行繁殖后代,按理论计算,不育效果见下表。由表看出 90% 害鼠取食不育剂,不育效果高达 99%, 即使害鼠平均取食 70% 药剂,亦可收到 91% 的不育效果。可见,作用于雌雄两性不育的药剂是十分理想

A

防治药剂。当然,在实际的生产防治过程中,取食不育剂的害鼠不能全部绝育,也有个体产仔数 1-3 胎的,虽没有达到完全不育的效果,仍然起到了降低其种群密度的作用。怀胎数的降低与取食不育剂的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取食药量越大, 怀胎数越少,达到剂量,以致绝育。

取食率不育s ×正常♀

不育♀×正常8

不育s ×不育♀

正常s ×正常♀

不育效果%

90%0.090.090.810.0199
80%0.160.160.0.0496
70%0.210.210.490.0991
8、抗生育剂对天敌和非靶动物及环境的影响

国内鼠类抗生育剂在林业生产防治应用试验的有2种,即植物性不育剂、Mg激素不育剂,它们均属于无公害的生物制剂。在众多的森林鼠害防治技术中,鼠类抗生育技术是最有效、最具发展前途的技术之一,已被广大生产应用单位认同和接受。在不育剂中又分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雄性不育以棉酚为主,雌性不育以天花粉、类激素为主。现将抗生育药剂在森林鼠害防治中对天敌和非靶动物及环境安全影响做以分析评价。

8.1 抗生育剂对害鼠天敌的影响

鼠类的主要天敌可分为3个类型:即猛禽类,包括猫头鹰、隼、鹞、鹰、雕等,以捕食啮齿动物、小型鸟类为主要食物来源。第二类,食肉目动物,以黄鼬、伶鼬、青鼬、艾虎、猞猁、狐狸为代表,以啮齿目动物、其他小型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第三为爬行类动物,包括各种蛇类、蟒等,以啮齿目动物、其它小型鸟类、小型兽类和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

抗生育剂是生物制剂,对雌性害鼠产生抗早孕作用,主要是以口服避孕导致流产,无毒杀作用,对天敌是没有伤害的。药剂进入害鼠体内后,抗生育因子到达靶器官形成生理不育后,转化为代谢产物,从鼠体排出,不能对天敌造成不育。另外,对于猛禽类和爬行类天敌更为安全,因为药剂的靶器官针对孕鼠的子宫和胚胎,产生早期不孕和致流产作用,终止早期妊娠。爬行类、鸟类均是卵生动物,与哺乳类动物在生理构造上差异巨大,无法形成对卵生动物的致流产作用,是安全的。第三,药剂按鼠体公斤体重进行起效试验,作用于靶标动物---成体害鼠也只有30-35克体重,而天敌动物的体重比害鼠高十几倍、几十倍,牛、羊等牲畜的体重高出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怎么也达不到起效的剂量。以上3种原因,排除了对天敌动物二次不育的可能,对鼠类天敌和牲畜的生育是安全的。

抗生育药剂的投放时间是在春季4月份,与鼠类天敌动物的繁殖季节不相吻合,又极大地降低了对天敌的伤害和二次不育的可能性(见表1)。

(表1)部分野生哺乳动物交配时间表(引自杨春文)

    种类 交配期   种类 交配期  种类 交配期  种类 交配期

    狐狸 12月-2月 水獭 2月   貉子 2-3月   东北兔 3-4月

    紫貂 2 -3月    艾鼬 2-3月 香鼬 2-3月   狍子 8-9月

    黄鼬 2 -3月    水貂 2-3月 猞猁 2-3月   马鹿 9-10月

    豹猫 3月      伶鼬 3月   棕熊 5-7月   青羊 9-10月

    青鼬 6-7月     黑熊 6-8月 狗獾 9-10月  野猪 10月

8.2抗生育剂对非靶动物的影响

抗生育剂投放林地后,药剂除被鼠类采食以外,还可能被一些植食性动物所采食。在自然条件下,投药是开放式的,这样,生活在森林大环境中的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可能会取食抗生育剂,例如:熊、野猪、鹿、狍子、野兔等。一只100公斤重的野猪,按10g/kg起效量计算,至少要吃掉1公斤的药剂才能达到不育,而1公斤药剂投放在100公顷的林地上,野猪只有在100公顷范围内全部吃光药剂才可能产生不育的后果,这是不可能的。即使野兔体重小些,也很难采食到足够它起效的药剂量而不育,所以对大中型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从采食量来讲没有可能达到起效药量,是安全的,对牛、羊等牲畜的体重高出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怎么也达不到起效的剂量。那么在森林环境里小型的植食性动物只有植食性鸟类,体重在40克以下的小型鸟类,抗生育剂的投药时间是在早春,林地积雪融化时,此时为4月中上旬之前,植食性鸟类的迁徙时间未到,绝大多数夏候鸟尚未到达此生境内。对其他有可能取食的鸟类,鸟类是卵生动物较为安全,在设计抗生育剂剂型和包装时作了考虑,同时为了投放方便,采用小塑料袋包装,可以阻止小鸟的取食,提高了安全性,塑料袋不影响鼠类的采食行为。综上所述,抗生育剂对鸟类(含家禽鸡鸭鹅)等卵生动物是安全的。

多数野生哺乳动物的交配期在2-3月或9-10月,避过了药剂的投放时间,棕熊、黑熊和青鼬的交配期在夏季,对棕熊、黑熊来说,其繁殖可能受到影响,但由于其个体较大,取食到有效剂量的可能性极小;青鼬是间接取食,且食物中鼠类占的比例很小。东北兔交配时间略早于害鼠,投药期间多数个体的繁殖交配已过。因此,抗生育剂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繁殖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是安全的。

8.3 抗生育剂对森林环境的影响

一种好的抗生育剂应是易被害鼠取食发挥有效的不育作用,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抗生育剂的投放时间在每年春季4月份,林内相对干燥,地表融雪后相对潮湿,既保证药剂在林地存放一段时间又有利于残药分解。该药剂的毒性为低毒,雌雄大鼠经口服LD50均大于40mg/kg,雌雄大鼠经皮试验LD50均大于2150 mg/kg,,所以药剂的毒性对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微小的。其次,抗生育剂投放林地后一周内大部分药剂被害鼠取食,剩余的药剂在自然界中自行分解,在潮湿环境下转化的更快。总之,剩余的药剂没有长期残留的隐患。降解后的物质无毒性且能参加物质的循环,由此它对森林土壤和水源没有污染。从降解的时间看,投药后第一周药剂大部分被害鼠吃掉,药饵被融雪或雨水浸透、润湿后一周内即可腐烂分解,干燥的药饵可保存3周或更长时间,投药后一个月,药饵绝大部分已经消失尽了。

此外,通过该药剂在林业生产中的试验证明,它对鼠类天敌、非靶动物无毒害和误杀作用,同时对牲畜、家禽也是安全的,几年中从未发生牲畜中毒事件,也未引发过与农户的经济纠纷。

结论  抗生育剂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应用,对鼠类天敌、非靶动物和森林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维护都是有利的,体现了无公害药剂的优越性。 

类激素、棉酚雌雄不育剂(由杨春文先生讲授)

莪术醇抗生育剂    莪术醇抗生育剂是雌性不育剂,0.2%莪术醇饵剂,是国家林业星火项目内容之一“植物性不育剂对多种害鼠防治技术研究”的成果,1998年通过鉴定,1999年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莪术醇饵剂主剂为莪术醇。莪术为姜科植物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的根茎,莪术通过水蒸气蒸馏获得莪术油,莪术油含有68~70%的莪术醇,莪术油经过石油醚、乙醇提纯获得莪术醇。莪术主产于浙江、江西一带,目前大量人工栽培,来源充足。

产品化学名称:莪术醇 Ezhuchun  英文名称 (Curcumol)

分子式    C15H24O2    分子量    236.35

结构式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型固体。气味异,味微苦。熔点143.5-144℃,比旋度[a]D-40.5,不溶于水。

莪术醇制剂外观为浅黄色颗粒状饵料,加工前细度过80目筛,含水量∠10%,冷热稳定性合格,常温储存稳定性2年。

制剂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色谱条件为:固定相2%OV-17,柱长2m,柱温156℃,气化室温度200℃,氢火焰离子检测。气体流量(ml/min):氮35,氢54,空气400。

产品毒理学:莪术醇原药、制剂大鼠急性经口LD50雌雄性动物均大于40mg/kg. 大鼠急性经皮LD50雌雄性动物均大于2150mg/kg。按照我国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莪术醇原药、制剂属低毒类农药。根据皮肤、眼刺激强度分级标准,莪术醇原药对家兔皮肤、眼均呈无刺激性。莪术醇制剂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家兔眼轻度刺激性。根据我国农药致敏率强度分级标准评定,莪术醇原药、制剂属弱致敏物。

药效试验用小白鼠室内对比试验,实验组妊娠产仔率40%,产仔数11只,对照组妊娠产仔率100%,产仔数62只(吉林磐石市)。经野外生产防治实验结果为防治组和对照组适口性取食率分别为70%和71%;平均捕获率(秋季)防治地为8.5%,对照地为16.8%;平均怀孕率防治地38.8%,对照地为76.0%(吉林汪清县)。野外怀孕率实验地为23.5%,野外怀孕率对照地为59.0%(云南省森防站)。野外防治实验吉林省敦化、临江、三岔河、红石等林业局雌鼠未孕率高达69.3%,74.0%,83.5%,76.8%。

该产品技术特点是适口性强、起效快、投放方便,经检测对环境无污染,无毒害、,对人畜安全,保护天敌动物,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莪术醇抗生育作用机理:莪术醇对动物具有较好的抗早孕、抗着床的功效,动物摄取药剂后,可使雌性动物宫体的黄体萎缩、细胞浆溶解,逐渐为结缔组织取代。子宫内膜不再发生蜕膜化反应,分泌期被抑制,蜕膜和胚胎脱落于宫腔中。莪术醇破坏了蜕膜及绒毛组织使之蜕变以致坏死,继而产生内源性前列腺素加强子宫收缩,最终导致流产和不孕。

莪术醇饵剂对鼠类天敌、非靶动物和环境是安全的(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张春美);莪术醇佴剂对家畜是安全的,不能发生家畜不孕和中毒事件(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莪术醇对人类不能发生不孕和中毒事件(沈阳药科大学,潘文军)。莪术油用于人体实验,未发现严重的过敏等副反应,流产妇女均在第一个月恢复正常月经周期,莪术油对子宫和卵巢功能及生育机能没有影响,安全无危害(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安一心)。

莪术醇生产工艺 称取提取榄香烯后的莪术油残液1200克,用石油醚洗涤2-3次,过滤得浅黄色结晶(莪术醇粗品),将莪术醇粗品加入5倍的药用酒精,加热至全溶,加活性炭(0.3%),30分钟后趁热过滤,放冷过滤得浅黄色或白色结晶(莪术醇600克)收率为50%。

国内检索莪术醇具有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生育、抗早孕、抗着床等功能;国外查新在抗炎、肝损伤保护上应用较多,在抗生育应用上未见报道。

鼠用抗生育剂药效的评价体系

 鼠用抗生育药剂是一类新型的防治药剂,它与化学杀鼠剂的控鼠原理是不同的,文中介绍了国内应用的抗生育药剂种类,重点阐述了抗生育药剂药效的监测检查内容和评价方法。

在森林害鼠各种防治技术措施中,研发和应用抗生育剂控制害鼠种群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抗生育药剂使用范围和应用面积的局限,在生产防治中鼠用抗生育药剂仍然是一类新型的防治药剂,由于抗生育剂与化学杀鼠剂控鼠原理和防治目标的不同,评价防治效果的方法存在很大差别,广大技术人员和基层生产单位对抗生育药效尚不能熟知和掌握,为此详细介绍抗生育药剂效果的监测调查内容和评价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内在生产上最早应用的是化学不育剂,主要成分是α-氯代醇,因防治效果不佳,推广规模较小而匆匆下马。90 年代末,又有α-氯代醇对灰仓鼠的抗生育研究报道,因适口性较差,在 200-2400mg/kg 剂量中死亡率不足10%,导致不育的个体不超过50%, 效果不理想[2]。80年代末,开始对植物性抗生育剂的应用研究,采用棉酚天花粉抗生育剂对雌雄两性害鼠的生育力进行抑制,对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明显。在棕背平、大林姬鼠的防治试验中获得成功[3]。

另外,还有国内学者进行人工合成类激素与棉酚混合药剂的研究,是致使雌雄两性害鼠不育的抗生育剂,其主要抗生育效果为破坏雄鼠的生殖器官睾丸和抑制雌鼠排卵。它破坏和影响正常生殖细胞( 精、卵 )的发育、形成和排出。这一阶段恰恰是依赖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用类激素合成药物的干扰是成功的, 抗生育效果也是极其显著。对红背平、黑线姬鼠、东北鼢鼠、东方田鼠、莫氏田鼠应用推广规模很大。

国内对雄性单性抗生育药剂的研究,对姜科植物—雷公藤产生兴趣,进行了局部地区农田害鼠和林业害鼠的抗生育实验,取得一定的抗生育效果,单独雄性的抗生育防治在野外控制害鼠种群是没有意义的。由于啮齿动物的婚配制度和交配行为为一雄多雌制和混乱的乱交行为,即使90%的雄性不育也不能保证对种群整体的生育起到控制作用,所以,雄性抗生育剂在生产上防鼠意义不大[4]。

在人类抗生育和抗癌药物研究的基础上[5],出现了莪术醇对雌性单性动物的抗生育药剂,抗生育效果显著,通过了对农、林业害鼠的抗生育药效试验,成功地通过农药新品种的临时登记。对于农、林、牧业野外害鼠种群的抗生育防治,只有针对雌性不育或雌雄两性不育才是有效的。

抗生育药效评价内容和方法

    进行抗生育剂药效检查必须设对照,通过试验组(区)和对照组(区)对比,进行结果评价。

生理解剖方法

雄性

睾丸下降率

    睾丸下降是检查雄性害鼠是否进入发情期的标志,睾丸下降表示雄鼠达到性成熟,进入发情状态。睾丸未下降,表示害鼠未进入发情期。观测睾丸下降与否,看雄鼠腹部末端近肛门处,有两个卵圆形隆起,则为睾丸下降。睾丸下降率标志害鼠种群是否进入发情期阶段。

睾丸曲精细管病变

    从试验地捕捉野鼠,进行生理解剖,将睾丸取出保存、固定、染色、切片,镜检睾丸曲精细管组织结构剖面,正常剖面由生精上皮细胞向内依次排列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排列整齐,管腔内是精子。病变组织可表现为生精上皮细胞脱落、细胞核裂解、细胞核固缩、细胞间界限不清、出现空泡化细胞等,睾丸曲精细管组织结构的破坏标志着雄性永久不育(见图1)。

活精子数

    雄性生理解剖还包括显微镜镜检活精子数、检查精液中死精子、精子残缺、断尾的数量来判别精子质量。将在实验地捕获的活雄鼠杀死,解剖,取出睾丸和附睾组织,用刀片切开睾丸和附睾,将其中精液挤出滴在事先放置好的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在显微镜下检查即可。

雌性

    雌性抗生育效果评价靠进行生理解剖来完成。

怀胎率

    雌性的怀胎率是最常用的抗生育效果评价指标,一般用怀胎下降率表现抗生育效果,用种群中雌性亚成体、成体和老体总数与孕鼠总数之比计算怀胎率,用试验地和对照地的雌鼠怀胎率计算怀胎下降率。

胎仔数和子宫瘢

抗生育剂降低怀胎率的同时,对怀孕鼠的胎仔数量有一定的影响,胎仔数也是抗生育效果评价指标,用试验地和对照地的雌孕鼠胎仔总数计算胎仔下降率。子宫瘢是孕鼠生产后,在子宫体内留下的痕迹,子宫瘢数目代表已经生产了相同数量的幼体,子宫瘢数目算做胎仔数目,一般将子宫瘢数目与胎仔数目相加,得出胎仔总数。 

子宫、卵巢病变

试验地害鼠非正常发育进程中出现的卵巢萎缩或子宫出现水肿、子宫溢血等现象也是表明雌性器官严重损伤的症状。它将对排卵、怀孕、分娩产生影响。

年龄组成  首先将调查的种群按照害鼠种类根据体重、体长、胴体重、晶体干重和阴茎骨等指标划分年龄组,种群年龄组成,老体组、成体组占比重大,说明种群是衰败种群,幼体组和亚成体组比重大,未来是增殖种群。

种群密度 (当年密度)

种群密度

    考核抗生育药剂效果,当年种群密度状况直接反映抗生育药剂对害鼠控制效果,一般抗生育药剂是在春季害鼠进入繁殖期前投放,考核调查时间在当年秋季降雪前。与化学杀鼠剂药效的投药、检查时间跨度上差别巨大。用试验地与对照地的害鼠种群密度对比,评价抗生育剂当年药效。

持续效果(年间变动)  抗生育剂持续效果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药剂不育的持续时间,其作用是能否控制种群的繁殖期,对于不育个体的可逆性有意义。二是控制害兽种群的持续时间,一般抗生育剂效果需要用3 a以上的持效性来评价,既当年种群密度、翌年种群密度和第3年的种群密度。试验地害鼠种群是否保持在低密度水平(捕获率5%以下),年间种群密度变动是否保持相对稳定。种群密度恢复速率和周期的短与长等等。种群密度变动要求连续3年春、秋季种群数量调查数据支持。

雌雄性比   

雌雄性比是种群里雌雄性别之间个体数的比例,它也是评价抗生育效果的参考指标,自然界中雌雄性比一般为1:1,但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也有差异,同一种群内不同年龄组的性比也有差异。雌雄性比为1:1,有利于种群增长,偏离此比例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6]。在婚配和交配为一雄多雌制和混乱的乱交行为情况下,雌性比例多于雄性,对种群增殖有利。

总之,种群和个体繁殖都是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抗生育药剂的作用也必须从多个影响因子监测和检查,进行综合评价。

抗生育药剂作用及应用前景

多数种类的抗生育剂是生物制剂,即药剂主剂来源于植物及提取物,推广无公害的抗生育药剂和技术,代替和淘汰高毒、高残留的杀鼠剂,避免生态环境破坏、森林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同时,抗生育技术也是预防性防治技术和生态控制技术。它的使用是在害鼠种群密度爆发前,试药害鼠的“空间占位”和生态位不重叠使种群处于稳定的低密度水平[7]。应用技术上实现了以防治为主向预防为主的转变,推广和倡导森林健康理念

抗生育药剂适口性强,害兽不拒食,不产生抗药性,起效快,药效高,投放方便。抗生育剂的主剂来源于植物的提取物、加工物和激素类药物,具有对环境无污染,对动物无毒杀作用,对鼠类天敌、非靶动物无毒害,对牲畜、家禽也是安全的,林业生产防治从未发生牲畜中毒事件,不会引发农林的经济纠纷。综上所述,在农田、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内,抗生育剂的应用,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对天敌动物的保护,对其它非靶动物的保护都是有利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体现了无公害药剂的优越性。随着抗生育技术的完善、知识普及和推广实践反馈,抗生育技术将拥有广阔的前景。

二、林木保护技术

(P-1 拒避剂、忌食剂、驱避剂、多功能防啃剂、多效抗旱驱鼠剂)

P-1 拒避剂是一种新型鼠类拒食剂,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青海、宁夏、陕西、黑龙江、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等单位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它是采用某种特殊植物的汁液,再加上一些其它物质,经过特殊方式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种新药剂。该药是通过处理苗木的茎干或全株,使鼠类拒食,以达到保护苗木防止鼠害的作用的。由于改良了施药方法,所以 P-1 拒避剂使用起来简单方便,驱避效果好,药效时间长,并且价格适宜, 容易进行批量生产。由于对天敌和其它动物无毒害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为目前林区鼠害防治找到了一种新的防鼠药剂和防治方法,所以,在林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P-1 拒避剂的主要成份 P-1拒避剂是采用某种对鼠类味觉、嗅觉具有强烈剌激作用的植物汁液提取物及渗透性较强的防腐拒食剂作为主剂,再配备一定量的溶解剂和乳化剂,并加入玻密度很高的粘着剂等物质,最后经过复合加工而制成的一种新型药剂。由于它的主要成份是来自于植物,所以对环境和人畜无害。

P-1拒避剂的作用机理,是一种新型的鼠类拒食剂,它是通过处理苗木的茎干部或苗木全株促使鼠类拒食,借以达到保护苗木防止害鼠啃食的目的。该药剂系采用新的施药方法,即通过对苗木的茎干进行处理,借助于粘着剂的作用,使对鼠类口腔具有强烈剌激作用的植物汁液提取物附着在苗木茎干上,所以驱避效果极好。另外,该药剂通过渗透性较强的防腐拒食剂、乳化剂等物质的作用,可以使药剂有效时间维持长达两年以上。

    P-1 拒避剂的特异性 P-1 拒避剂是由防腐剂、溶解剂、植物汁液提取物、乳化剂和粘着剂等类物质,经过复合加工而制成的。由于所用物质来源丰富,因此该药价格适宜,原料加工来源广泛,容易进行批量合成生产,可供林业生产单位需求。由于P-1 拒避剂对哺乳类动物的味觉具有强烈的剌激作用,对周围环境则无害, 对人畜也无副作用。所以使用 P-1拒避剂,既可以起到防止害鼠啃食树木的作用 , 又保护了天敌和其它动物,既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同时也避免了人畜中毒。

林木保护剂属于驱避类药物,国外在 40 年代即开始研究。从所掌握的资料可以看出,对林业有害脊椎动物驱避方法的研制,国外科技工作者做了不少的工作,在50-90 年代国际上特别是对鼠类驱避剂进行了大量研究,尤以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各国研究较多。其主要内容有:害鼠等危害的基础调查研究,包括害鼠种类、种群分布及密度、生态特点,受害树种、部位,危害程度,危害时期及后果等;害鼠的生物驱避、物理驱避、化学驱避及营林学驱避等;驱避剂应用时机、操作方法及与其它防治方法的协调利用。与 P-1 拒避剂有关相似的研究, 国外在 70 年代末及 80 年代初即有报道,主要是植物代谢产物或提取物、动物代谢物及它们与化学药物的配合产物用作驱避剂的探索研究及应用方法的改进, 其中缺乏成功的实例。这方面技术研究是一个新的流行的动向,因为它利用自然的生物代谢产物,与化学驱避剂比较有它的优点,对环境无污染,对被保护植物或其它动物、植物及人无害。但目前存在的难题,一是其稳定性,由于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驱避效果有波动。二是其持效性,保护时间较短,一般只能 3 个月内或更短时间内有效,几乎没有达到 6 个月以上持续效果的报道。三是成本高效益较低, 很难达到大面积推广的要求。这三点都有所突破,才能成功地推广应用于林业生产。生物代谢产物用作驱避剂,主要保护林木不受害鼠或其它有害兽类侵害。目前国际上作为林业害鼠防治的商品驱避剂仍属化学驱避剂,主要用于飞机播种 造林时的种子处理及人工造林苗木、经济林等的喷涂处理,防鼠等咬啃、取食,有的商品已广泛应用,创造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多年来,国内除本项研究外,其他研究人员在森林鼠害防治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主要是用化学药物、生物代谢产物杀鼠剂或不孕剂、物理和生态方法灭鼠 , 驱避剂方面主要用化学驱避剂进行了飞播造林的种子处理,防止鼠类盗食。经过原林业部技术情报中心查新,采用植物提取物用作驱避剂防治林业害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P-1 拒避剂是鼠类拒食剂,通过对大量的药剂品种和性能进行的反复地了解及调查,再通过多次试验,筛选出合适的主剂和辅剂,确定了 P-1 拒避剂的构成成分。再经过反复地试验调查,药剂处理的树木被害率仅有2-4%,部分地块被害率为零。充分表明是防治森林鼠害的最理想的拒避药物。

P-1 拒避剂防治新植林鼠害的中试在延边自治州所属 10 个森工企业局, 使用 P-1 拒避剂对人工幼林鼠害进行了防治中试试验。试验总面积达 3077 公顷,当年秋季进行了调查看出,P-1 拒避剂对造林地幼林的鼠害防治效果显著。 经施药一年后检查,幼林被害株率降低为 0-1%, 平均达 0.38%, 对照区幼林被害株率为 7-38%, 平均达 19.90%,树基部或中部被鼠啃食呈环剥状,造成全株死亡。防治效果平均为 98.04%。使用 P-1拒避剂涂抹树干和浸润苗木,保护幼林效果显著。

在防治地下害鼠、地面害鼠和野兔交替危害方面P-1 拒避剂取得了防治技术的突破,P-1 拒避剂的应用在造林前,苗木蘸根预防地下害鼠危害,药剂蘸幼苗地茎以上部分预防地面鼠危害,药剂蘸地茎苗梢预防野兔危害。全株蘸苗处理苗木通过药剂蘸根、蘸地茎、蘸苗稍同时预防甘肃鼢鼠、达乌尔鼠兔和草兔的危害。全株蘸苗试验证明它是预防鼢鼠、地面害鼠和野兔等有害兽类危害的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野外防治前(2002年4月)调查实验地和对照地平均被害率为25%。2004年秋季调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叠叠沟实验地调查被害率为2.9%(调查1052株,被害株31株)。对照地被害率为14.3%(调查821株,被害死亡117株)。效果十分显著。

附表 P-1拒避剂蘸根蘸苗全株处理苗木预防鼢鼠野兔效果调查表

叠叠沟、大峁梁P-1拒避剂预防鼢鼠、兔害效果调查表

试验地点  处理时间  调查时间  调查株数  被害株 被害率%

叠叠沟    2002.4    2002.10    1083       37     3.4

叠叠沟ck  2002.4    2002.10    920       113    12.3

叠叠沟    2002.4    2003.5     520        16     1.9

叠叠沟ck  2002.4    2003.5     407       87     13.3

叠叠沟    2003.4    2004.5     1048      63      6.0

叠叠沟ck  2003.4    2004.5     957      166     17.5

叠叠沟    2003.4    2004.10    1052      31      2.9.

叠叠沟ck  2003.4    2004.10    821      117     14.3

大峁梁    2003.4    2004.5     1233      77      6.3

大峁梁ck  2003.4    2004.5     1085     198     18.3

大峁梁    2003.4    2004.10    1113      35      3.2

大峁梁ck  2003.4    2004.10    967      161     16.7 

试验地合计                    6049     259      4.3

对照地合计                    5157     842      16.3

该技术辐射面积 仅2002年黑龙江省龙江森工总局应用P-1拒避剂30吨,约合落叶松造林面积1.2万公顷,自2002年至2004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黑龙江大兴安岭林管局、黑龙江省龙江森工总局、吉林省延边林管局和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县共应用P-1拒避剂药剂防治鼠害、兔害,2005年在自治区推广应用1000公顷,总面积2.4万公顷。推广面积十分巨大。

通过以上试验和使用单位证明,p-1拒避剂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成本的药剂。

由于该药剂主要是改进了施药方法,使药物牢固粘着在林木的处理部位,药剂本身具有强烈的味觉刺激性,避免了天敌和其它动物误食中毒的可能性。对其它动

物也起到了拒食作用。

    P-1 拒避剂的研制的理论基础,尽管人类对森林鼠害认识的时间很短,但是人类同害鼠作斗争却已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害鼠防治方法。这些方法,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森林害鼠防治上。归纳起来,害鼠防治方法可以分为五大类,即生态学灭鼠 ( 也叫环境防治灭鼠 ) 、化学灭鼠 ( 也叫化学防治或药物灭鼠 ) 、物理学灭鼠 ( 也叫器械灭鼠 )、生物学灭鼠 ( 也叫生物防治灭鼠 ) 及不杀死害鼠而是采用驱赶害鼠的驱避防鼠。在鼠害发生之前进行灭鼠,是防止鼠害发生的最有效的措施。但是,各种灭鼠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点。为降低防治鼠害的成本,避免化学防治对环境的污染,在除了害鼠发生高峰年以外,还可以结合生产,采用一些其它的防治鼠害方法,主要有使用驱避剂、因地选择造林树种、利用代替性食物防止鼠害等几种。同样可以达到防止或减轻鼠害发生的目的。这种采取不杀死害鼠,而是使用各种方式对害鼠进行驱赶的方法,就是驱避防鼠。所谓的使用驱避剂防止鼠害,是指使用一些对鼠类具有驱避作用的物质,通过搅拌树木种子或喷、涂树干的方式,或以药液浸润全株苗木的方式,以达到防止鼠类危害种子、树根或树干的目的。

其他类型的林木种子保护剂有R8 复合忌食剂 ( 由广东省林科所研制 )和 FSB 忌食剂 ( 由福建省林科所研 制 )。以防止害鼠盗食飞播造林种子,提高出苗率 , 药剂有效期较短。

使用方法:a.按每吨药剂处理160万株裸根苗准备药剂。

b. 首先将苗木取出 ,50 棵扎成一捆。

c. 在一个容器中将 P-1 拒避剂用清水稀释成 3 倍的药液轻微地搅拌均匀。

d. 采用苗木茎干浸抹药液的方法,即将准备好的树苗,用手提根部及苗梢,将苗木茎干部分放入已稀释好的药液中,使其充分浸润到完全湿润为止,然后取出苗 木直接造林。

e.防治地下害鼠时,将准备好的树苗,用手提苗梢,将苗木根、茎干部分放入已稀释好的药液中,使其充分浸润到完全湿润为止,然后取出苗木直接造林。

f.防治野兔危害时,结合秋季造林将准备好的树苗,用手提根部,将苗木茎干部分放入已稀释好的药液中,使其充分浸润到完全湿润为止,然后取出苗木直接造林。

该种成品药剂贮存的时间不易过长。一般情况下,当年配制,当年用完。

营林生态措施

营林生态措施

营林生态措施是在掌握各种害鼠的生活习性及环境因素对数量增长的影响的基础上,在造林和育林时创造不利于害鼠繁殖的条件、控制害鼠的方法。

①、清理造林地。植树造林的前一年秋季,将造林的枝丫、倒木、杂草等彻底清除干净或呈条状、块状堆积,可使害鼠数量明显减少。

②、除草割灌。在害鼠数量高峰,结合幼林抚育,在七、八月份将人工幼林的灌木、杂草割光,或堆成块状或清出林外,可使害鼠数量减少。在秋季将抚育剩余物,灌木枝条集中堆积或散放,供秋后害鼠啃食,取代林木受害,防鼠害效果十分明显。

③、合理密植,加快林冠的郁闭。在造林时适当提高初植密度,加强幼林抚育,使幼林提早郁闭,可使害鼠数量减少。据研究,林地害鼠数量与人工林郁闭度呈正相关。这主要是由于林冠郁闭度越高,林下透光度越差,使林下草木植物的量减少,从而使害鼠数量减少。

④、合理配置树种和利用树种的抗逆性。据研究,林地的坡度越大,棕背平的数量相对越少,因此,在坡度较小的林地宜营造鼠害较轻的树种,易受害树种应选造在陡坡林地,可减轻鼠害。另据研究,害鼠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别。在高海拔或深山区,害鼠群落组成为棕背平+ 大林姬鼠 + 红背平 + 花鼠,此地带棕背平数量较多。在低海拔浅山区,害鼠群落组织为大林姬鼠 + 棕背平 + 黑线姬鼠 + 花鼠。此地带棕背平数量明显减少,在林地与农田交措区,害鼠群落组成为大林姬鼠 + 黑线姬鼠 + 花鼠 + 棕背平,此区域棕背平群数量很少。根据上述害鼠的分布规律,在主要害鼠棕背平数量少的地区造易害树种,亦可减轻鼠害的发生。抗逆性优势明显,例如利用主根、树皮中的毒性物质、毒蛋白、肽类、单宁等,沙棘极少被鼢鼠取食,造林时考虑与沙棘的树种搭配,等等。

生物措施

在林木鼠害的治理中,适宜的生物措施是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关系,保护和利用鼠类的天敌动物控制害鼠数量。保护鼠类的天敌动物,是生物措施的主要方面,东北林区主要的鼠类天敌动物有:兽类有豹猫、兔狲、狐狸、罐子、络、水獭、紫貂、水貂、青鼬、黄鼬、香鼬、白鼬、绘鼬、艾虎、刺猾等;鸟类有各类猛禽如鹰、隼、鹤、雕、猫头鹰,还有伯劳等其他食肉鸟类;爬行类有:腹蛇、枕纹锦蛇、白条锦蛇、虎斑游蛇、棕黑锦蛇。在林区加强宣传野生动物的意义,并依法(野生动物保等)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通过增加天敌动物的数量来控制害鼠的数量。其次,人为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和繁殖的条件,提高天敌动物的保存率和繁殖率,发挥天敌控制害鼠的能力。如:采伐时,在林地适当保留一些过熟的阔叶树 , 为食肉鸟类的栖息和繁 殖创造条件 ; 在林地内保留校丫堆和石堆等堆积物,为鼬科动物、蛇提供栖息和繁殖条件。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饲养黄鼬、白鼬、猛禽等,在害鼠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于夏末释放到林中捕鼠。利用天敌控制害鼠数量的试验性研究在国内外有许多报道,虽然有些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难以操作。

应尽量考虑天敌的作用,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尽量减少使用化学杀鼠剂的使用。在使用化学杀鼠剂时,注意对天故的保护,在鼠药的筛选和投饵技术方面下功夫,尽可能减少对天敌动物的误杀和二次中毒。

    

害鼠的生态

害鼠生态包括栖息地选择,洞穴与巢区、食性、活动规律、繁殖、数量变动、化学通讯等。以下仅就与数量预测报和防治有关内容作以介绍。

( 一 ) 洞穴与巢区

洞穴是鼠类居住、隐蔽、生育、保护幼仔及贮藏食物的场所。掌握鼠类的挖洞、做巢环境、洞系结构以及营地下生活鼠类的活动规律,对于防治害鼠,尤其是对杀灭营地下洞穴生活的鼠类和采用熏蒸灭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鼠类的洞穴通常由洞口、洞道和巢穴三部分构成。但洞穴构造的繁简、洞道的长短与鼠种的生活习性、季节、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有些森林害鼠的洞穴比较简单。例如,多数树栖的松鼠类,利用树洞营巢,常撕剥树皮筑巢;红背平、棕背平和大林姬鼠多在倒木或树根基部筑洞。或在枯枝落叶层下,有时利用腐朽树根的空洞作为它们的洞穴。以干草和树叶作巢;终生营地下生活的鼠类,其洞系构造十分复杂。如鼢鼠,洞穴有 3 层,上层的地面洞口常被堵塞,其居住洞的地上, 常有大小不等的土堆,觅食时所掘的洞道与地面平行。距地面 20 厘米,这种洞相当长并且弯曲多为交通洞或遂道,其向两侧分枝为采食洞,洞中有些临时贮藏粮食的仓库,洞的中层,一般有 1-5 个向下直伸或斜向老窝的通道 ( 也叫朝天洞 ), 老窝距地面平均为 1 米左右,洞的下层是老窝,内有生育的“婴室”有放食物的仓库和大小便的厕所。了解盼鼠的洞穴结构,对捕捉盼鼠和投毒防治都有重要的意义。

鼠类,有的群居,有的独居,群居性鼠类它们是以家族为单位共居一个复杂的洞系内,如东方田鼠等。独居性鼠一般一洞一鼠,如花鼠、鼢鼠等。鼠类的洞穴,除栖息洞外,还有临时构造较简单,且多为盲洞,只作临时休息或逃避敌害之用。

巢区是指一个动物或一个“ 家族 ”进行觅食、交尾、育幼和隐蔽等活动的区域。所有动物都有其一定的巢区,了解鼠类的巢区能够获得个体活动范围的大小,而且也能得到种群密度 , 进而为灭鼠 投药量和投药密度提供依据。

巢区的面积因鼠种和性别而异。据夏武平对大林姬鼠巢区的研究,雄性的巢区平均为 2173±132 平方米,雌性为1501±3.7平方米;活动距离雄鼠为 76.3 ± 3.O 米,雄鼠的活动范围大于雌鼠的活动范围。多数鼠类的巢区有相互重叠现象,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等同性个体间,其巢区都有重叠。

( 二 ) 繁殖

森林鼠害的治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控制害鼠数量,避免鼠害的发生 。二是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减少危害。害鼠的繁殖情况直接关系到害鼠数量多少和变化。研究害鼠的繁殖规律对害鼠数量的预测预报和投毒时间选择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鼠的个体小,性成熟快,产仔数多,大部分种类每年产数次,繁殖力极强。据观察,一对褐家鼠在实验室里,一年内可繁殖 1500 只,但实际的繁殖率因受各种条件的,不可能像实验室那样高。

    1 、害鼠繁殖强度的变化

鼠类的繁殖强度有年龄差别。通常中等年龄的个体平均仔数要多于老年和初次参加繁殖的个体,红背鼠、棕背平、东方田鼠、莫氏田鼠和大林姬鼠等害鼠,冬季的死亡率相当高。其实际寿命显著短于理想条件下寿命 ( 生理寿命 )、使之能达到老年寿命的个体极少。因此在自然种群中,常见于初次参加繁殖的个体产仔数较少。害鼠性成熟时间因种及不同的出生季节而有所不同。一年繁殖多胎的鼠类,春季出生的个体发育较快,当年可达到性成熟参加繁殖;夏末秋初出生的个体,发育较缓慢,入冬后甚至停止发育、直到翌年春季才达到性成熟、开始进行繁殖。花鼠、松鼠等性成熟时间较长的鼠类,都到第二年或第二年后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

害鼠的繁殖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在春季 4 月份开始繁殖,在东部小区调查中发现阳坡林地 5 月上旬有棕背平幼鼠活动,此间雌鼠的怀孕率和胎仔数均较高,夏季除性未成熟的个体外,其他个体仍保持较旺盛的繁殖活动,到秋季繁殖强度开始减弱直至完全停止繁殖。由于繁殖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害鼠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内都有一到二次的数量高峰季节。由于不同害鼠成熟年龄和繁殖周期长度的不同,致使一年内数量高峰次数和高峰季节有种间的差异。

    害鼠的繁殖强度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地地域性变化( 空间变化 ),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的生境条件也会使同种害鼠表现出不同的繁殖强度。

在研究鼠类繁殖强度时,常将生殖器官的特征作为测定指标

雌性生殖器官

子宫:鼠类属双体子宫,形状 "Y" 形,未繁殖雌鼠 ( 幼鼠 ) 子宫很细,外观白色细线状。性成熟雌鼠,子宫充血,较粗。怀孕期:怀孕初期子宫加厚,在有胚胎着床的地方膨大。10天以后,可见子宫内有明显的胚胎,并可记录怀胎数,以得到种群的每胎平均产仔数,计算怀孕率,即雌鼠的怀胎率。

子宫斑:已产仔的雌鼠则见有子宫斑。产仔不久的子宫斑呈紫色,时间越长子宫斑的颜色渐变浅,产仔时间较长留下的子宫斑需用两片载波片夹上对着光线方能看见,从子宫斑上可判断繁殖次数,每次产仔数。

乳腺:位于胸腹部、左右成对排列,数目各类不一。妊娠鼠乳腺突出,外观明显,哺乳期更为明显,乳头无毛区清晰可见,非妊娠鼠或无繁殖力的个体乳腺不太明显,乳头周围的无毛区不易看出。

 雄性生殖器官

鼠类属于终生生长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体重、体长不断增加,器官的增长与体重、体长的增长不尽一致。棕背平、大林姬鼠、鼢鼠和东方田鼠等许多林业害鼠的睾丸、储精囊,在老年阶段基本上停止生长增大,而在幼年阶段较小, 大部分个体不具成熟的精子,成年阶段较大,副睾内具有成熟精子。在冬季繁殖静止期, 睾丸有萎缩现象。鼠类的事丸在繁殖时候由腹腔落入阴囊,为睾丸下降, 繁殖静止期重新进入腹腔。因此, 睾丸下降率和睾丸、储精囊的发育程度能够反映雄鼠参与繁殖情况和繁殖强度。

孙儒泳等提出棕背平和大林姬鼠繁殖强度的指标:棕背平停留在 4 毫米以下不发育,大林姬鼠 5 毫米以下不发育,精巢长停留在雏形期不发育,个体的百分比,储精囊常停留在雏形期不发育 ( 在2 毫米以下 ),个体的百分比,种群中副睾丸具成熟精子的个体的百分比等指标,能起到雌性怀孕率类似之作用,而精囊长开始迅速生长 ( 棕背平是 4 毫米、大林姬鼠是 5 毫米 ) 时的平均体重、种群中多数个体达到性成熟 ( 棕背平是 8 毫米、大林姬鼠是 5 毫米 ) 时的平均体重,平均精巢长基本长足即到达成形期 ( 棕背平是 9 毫 米 , 大林姬鼠是 12 毫米 )时的平均体重,这三项指标描绘的是种群中雄鼠精巢的发育和生长迟早情况。当繁殖加强时,幼鼠迅速成熟,雄鼠精巢开始发育的平均年龄较早,精巢长足的平均年龄比较早。反之,繁殖下降时精巢开始发育和长足的年龄都后延。

性比:害雌雄性的比例理论上应该是 1:1, 但在自然种群中常有变化,如果种群中雌性个体占的比例大,则该种群的繁殖强度相对较大。

此外,研究鼠类的婚配制度对抗生育控制技术的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除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种类属于多配偶制混杂性交配。对混杂性交配的害鼠在开发单性抗生育控制技术时,应考虑使雌性不育。为在自然界使用鼠类不育技术,不可能实现百分之百的不育,如果让雌性不育,有 90% 的个体不育, 即种群不育率达到了90%, 如果让雄性不育90% 的个体不育,另外的 10% 的雄性个体可能会使 100% 的雌性个体受孕产仔。因此害鼠的抗生育控制技术的研究应测重于对雌鼠不育方面 。

 (三) 数量波动

    1、季节消长

    由于鼠类繁殖具有季节性、繁殖快及寿命短的特点。其数量有明显的季节消长趋势。数量的增长,通常出现在繁殖之后。一年的繁殖结束后,因只有死亡,而使数量下降,直到第二年繁殖开始前,达到全年数量的最低时期。鼠类数量的季节消长,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多峰型、双峰型和单峰型。多峰型鼠类在一年中常出现 3 次或 3 次以上的数量高峰。双峰型鼠类在一年中出现两次数量 离峰。单峰型鼠类在一年中只出现一次数量高峰、高峰出现较早的,为前峰型,高峰出现较晚的,属于后峰型,花鼠在长白山林区,6 月或 7 月份数量最高,表现出一年繁殖一次的鼠类的特性。鼢鼠类一年繁殖一次。其数量变化亦应为单峰型, 东方田鼠在第一次繁殖结束后,于 7 月份出现第一次数量高峰.到 8 月份由于老年个体的死亡,种群数量有所下降。9 月份,由于第二窝幼鼠的出现和当年鼠参与繁殖,而出现的第二次数量高峰。红背平、棕背平、大林姬鼠、黑线姬鼠数量季节消长曲线为单峰型,表现出北方型特征。据夏武平在带岭的研究结果,棕背平数量的季节消长,是春季上升很快,一般在 7 月份到达高峰,其消长曲线为前峰型。我们在吉林省黄泥河林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迹地等生境表现为前峰型, 而在另一些生境中数量高峰出现在 9 月份。

据夏武平报道红背平的数量季节消长曲线,表现为后峰型,春季缓缓上升,直到 9 月才达到其数量的高峰,大林姬鼠由于在生境间有迁移现象,使不同生境中,出现多峰型,在其最适生境内、春季上升数量比较缓慢,9 月份出现数量高峰。

害鼠数量季节波动的幅度是相当大的,在我省林区棕背平、红背平、大林姬鼠仅年内最高与春季繁殖前比分别可达 47 倍 ,7 倍 和 22 倍。

2 、年间波动

年间波动是指不同年份之间的数量波动。通常采用年平均密度或同一季节或同一月份的密度作比较。

鼠类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一般都有规律,容易被人们所掌握。而鼠类种群数量的年变动较复杂,一是由于其变化的周期性比较长;二是造成鼠类种群数量的年变动因素一般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三是变化的不规则性。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明确,鼠类在自然界的数量,有的年份数量很低、有的年份数量则猛增,其间的差距可自几倍至十几倍不等。其波动一般可分为增长期、高峰期、下降期、低潮期四个阶段。

(l)增长期鼠类种群数量一般从春季到次年有极大增长、有些种类可以一年或 1-2 个季节内迅速增长,有些种类可在 2-3 年内逐渐增长。

(2)高峰期由春季到次年春季数量变化很小,典型高峰期为一年,少数可持续 2 年,高峰年高数量期在夏秋和初冬季节,高峰年春季数量高于其它年份同一时期的数量。

(3)下降期本期数量下降的幅度很大,有渐降型和暴降型。渐降型种类在 1-2 年内逐渐下降、暴降型种类在高峰年后数量下降,通过冬季及来春降至低数量。

(4) 低潮期虽然在繁殖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下降期之后鼠类数量全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林区的主要林木害鼠都具有周期性年间波动的特点,棕背平大致具有 3 年的周期性。并且害鼠数量的周期性与林木危害的周期性相一致。掌握害鼠数量年间波动规律,可为提前预测预报提供依据。但是必须指出,完全严格的不改变的周期性是不存在的。受地域、生境条件、气候因素及种群内在因素的影响,数量高峰总是有变化的。因此,在实践中应加以注意。

    3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种群数量的增减是由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的,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任何使种群出生率降低,迁入减少,死亡和迁出增加的因素都会使种群数量降低。这些因素主要有①食物;②栖息地或空间;③气候 ( 温度、降水、积雪等 );④天敌;⑤疾病 ( 病毒、 细菌、生理疾病、寄生虫等 );⑥竞争;⑦人类活动。它们通过影响个体体质状态、行为、直接或间接来改变种群的生殖、死亡或扩散。森林鼠害的防治应以上几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方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鼠类种群 (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的集合 ) 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和种群内在因素的制约,其数量均表现出明显季节消长和年变动。

    掌握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 可以实现提前预测预报害鼠的数量。

害鼠的监测

为了有效地控制鼠害,必须掌握鼠类数量的多寡及其变化。以便为危害即到来之际,积极采取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不致造成重大危害。要正确的预测预报害鼠数量的变化,必须做好测报的组织工作,通过对鼠类的全面调查在掌握影响害鼠发生的因素以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测报及防治指标。

为了作为害鼠的预测预报工作,除了健全测报组织,准备好物资和技术资料外,测报人员必须明确测报原则,掌握害鼠的调查方法。

1、林鼠害的预测预报方法

为了制定合理的鼠害治理方案,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森林鼠害的发生与否, 主要决定于害鼠数量的多少,因此掌握害鼠数量和害鼠发生的客观规律是森林鼠害测报工作的基础。森林鼠害的预测预报分近期预报和中长期预报两种。森林鼠害实行综合治理,必须作好近期和中长期预测。中长期预测预报是制定工程治理方案的前提,近期预报是进行化学防治的决策依据。

(l) 近期预测预报方法: 

幼林鼠害发生主要在 10 月份开始至第二年春天开始解冻为止。因此,预报时间要在每年九月上旬进行。样地数量应不少于10 块地,选择不同树种、不同立地类型,以使样地具有代表性。采用铁日法进行害鼠数量调查,每块样地鼠夹数应不少于10O只,然后统计捕获率的多少,划分鼠害危险程度等级。短期预报以秋季害鼠种群数量高低为主。

目前林区普遍采用四级测报等级,见下表:

人工幼林鼠害预测预报的划分及防治意见

测报级害鼠捕获率(%)

鼠害发生状况预测

防治意见

00-4

无鼠害发生不防
极个别地块发生、不防或极个
I5-10林木单株或簇状被害别地块化防
部分地块发生、
II11-20林木簇状或块状被害

部分地块化防
绝大部分地块发生大部分地块
  21以上

林木块状或条片状被害化防
         注 : 此测报级别源于伊春林区的调查结果。

(2) 中长期预测预报

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夏武平,1983;杨春文,1996;舒凤梅,1975等 )可以认为东北林区主要林木害鼠的数量波动具有 3 年的周期性,其本规律为数量高峰年之后的急剧下降第一年为数量最低年,随后数量开始上升,达到中等数量水平,到第三年数量急剧上升又达到高峰年。掌握了此规律后,便可以根据当年秋季 9 月份的数量对下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害鼠数量作预测。

中长期预报,根据当年春季的捕获率及其他因素对秋季数量作预测。春季捕获率是预报的主要参考指标,应该指出,害鼠春季和秋季数量的变动幅度在东北从南到北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因此,在春季、南部和北部如果害鼠数量较接近,到秋季,北部林区害鼠数量将可能高于南部林区,所以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

种群性比对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较明显,种群中雌性所占的比例高,则出生率就高,将会加速种群增长。繁殖力强的种群,其种群增长速度必然较快。

温度对鼠类的繁殖影响极为明显,春季升温早,天气转暖迅速,会提高害鼠繁殖率和成活率,而在寒冷的春季,其繁殖就受阻。夏季积温高,植物生长好,有利于害鼠繁殖。从而对秋季数量的高低起作用,测报时,应将当年温度和历年的温度作对比加以分析。

冬季降雪越多,对害鼠在雪下活动起的保温作用越好,同时对翌春植物的生长越有利,食物越充足,害鼠的繁殖力越强。

春季和夏季降雨充沛适中,有利于植物生长,害鼠数量增长率较大,7-9 月降水量过大会使棕背平数量下降。

夏武平先生在带岭林区研究了鼠类数量动态提出了以雨量及春季数量基数来估计秋季大林姬鼠的数量的线性模型,即:

           Y = 0.363X1 + 1.12X2 - 11.7437

式中:Y 一大林姬鼠秋季 9 月份的数量。 Xl--夏季雨量。 X2一春季 5 月份数量。

综上所述,中长期预报除了以春季害鼠的捕获率为主要依据外,性比、繁殖力、春夏的气温、降雨量以及冬季降雪量的大小等都是重要的参考要素。

最后介绍一下森林鼠害测报办法(标准)。

森林害鼠 ( 鼠兔 ) 监测和预报办法

森林鼠(鼠兔)害是我国森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年均发生面积约占森林病虫鼠害总面积的 1/8。依据其对林木的危害部位,可大致分为危害根系的地下鼠, 主要有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东北鼢鼠 (M.psilurus Edwarads)、高原鼢鼠(M.fontanierii  Edwarads)等;

危害枝干的地上鼠,主要有棕背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undeva11)、红背平(Clethrionomys ruthlus Pallas)、棕色田鼠 (Microtus mandarinus)、东方田鼠 (Microtus fortis)、布氏田鼠 (Micywus brandti)、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社田鼠(Microtus socialis)黑腹绒鼠(Esnansejus nilonogasler)、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 Lichtenstein)、子午沙鼠(Merious meridianus)、和柽柳沙鼠(Merious tamariscinus);此外,还有兔形目的鼠兔,主要有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达乌耳鼠兔(Ochotona daurica)、甘肃鼠兔 (Ochotona cansus )、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和托氏鼠兔(Ochotona thomasi)。

为全面系统实施森林害鼠(鼠兔)的害情监测,有效指导生产防治,特制定本办法。

1. 鼠情调查

1.1 调查时间:根据害鼠的活动习性,在春季和秋季分别调查。

1.1.1 地下鼠:于每年春季土壤解冻后(3-5 月份)和秋季鼢鼠储粮期(9 -10 月份)各调查一次。

1.1.2 地上鼠:平鼠于每年4月和9月各调查 1次田鼠(鼠兔)于4月下旬-5月下旬和8月下旬-9月下旬各调查1次;绒鼠于2-3月和 7-8 月各调查1次;沙鼠在4月和10月各调查1次。

1.2 设立标准地:在中心测报点的覆盖范围内,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公顷的标准地20-30块。(沙鼠为5-10块)将标准地各因子填入表1。

1.3 害鼠(鼠兔)密度调查

1.3.1 地下鼠:一般采取土丘系数法和切洞堵洞法。

1.3.1.1 土丘系数法:每种立地类型选择一块面积1公顷的辅助标准地,统计标准地内的新土丘数。根据土丘挖开洞道,间隔2昼夜进行检查,凡封洞者即为有效洞。在有效洞布箭,弓箭(地箭)与洞口的距离为切开的洞口直径的2倍。一昼夜检查一次,及时重设弓箭(地箭),连续捕杀2昼夜。然后统计捕获的鼢鼠数量和鼠种,计算出土丘系数和捕获率。填写表2和表3。根据下式计算土丘系数:

土丘系数 = 实捕鼢鼠数 / 土丘数

然后在各种立地类型标准地内分别统计土丘数,来以土丘系数,则为鼢鼠的相对数量。

鼠密度(只/公顷)= 标准地内鼢鼠数 / 标准地面积。

捕获率计算公式如下:

p=[n/(N×H)]×100%

P-捕获率;n-捕获的鼢鼠数;N-设置弓箭数;H-捕鼠昼夜数 

捕获率可作为除鼠密度的相对指标。

1.3.1.2 切洞堵洞法:在土丘不明显的情况下,利用鼢鼠的堵洞习性采取切洞堵洞法进行调查。具体方法是:每种立地类型选择一块面积为1公顷的辅助标准地, 对怀疑有鼢鼠活动的洞道开切洞口100个(根据甘肃省的调查经验,每亩切开 6-7个洞口,不包括废弃洞,不足100 个者按实际切洞数计算),在切洞一昼夜后调查堵洞数,凡堵洞者即为有效洞口。然后采取弓箭(地箭)射杀和挖捕相结合的方法,将其鼢鼠全面捕尽,以实捕鼢鼠数与有效洞口数相比较,得出其相关系数。在固定标准地内以有效洞口数乘以相关系数即可得出鼠口密度。

    填写表4、表5。

1.3.2 地上鼠:

1.3.2.1平鼠、田鼠、绒鼠、鼠兔:平鼠、田鼠和绒鼠采用中号板夹,鼠兔采用中号或大号板夹。选择当地害鼠喜食的食料为食饵,一般时鼠用炒熟的白瓜子; 田鼠用新鲜的胡罗卜;绒鼠用玉米粒;鼠兔用黄豆。(注意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对同一鼠(鼠兔)种,板夹型号、食饵材料要统一。

在每块标准地内,将100个鼠夹按夹距 5米、行距20米的平行线或按 Z 字形,棋盘式等形式顺势布放。鼠铁布放后,间隔24小时进行检查,用空夹将已捕获鼠的鼠夹替换,48 小时后将捕鼠夹全部收回(有条件的地方,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捕获率,可将收夹时间延长至72小时,并间隔12小时检查一次)。逐日统计捕获害鼠的数量并分雌雄记载,将结果填入表7。在备注中注明是48小时还是72小时的捕获数。并计算捕获率。

       捕获率 =[捕获鼠数 /( 鼠夹数×2)]×100% 

或捕获率 =[捕获鼠数/( 鼠夹数×3)]×100%   其中鼠夹数为实际收回的鼠夹数量。

1.3.2.2 沙鼠:

    在1公顷的辅助标准地内,设置100个10×15cm鼠夹。以新鲜胡萝卜为食饵, 堵洞后在洞口附近布设鼠夹。统计堵洞数、有效洞数、百夹捕获数,计算百夹捕获率和鼠口密度,连续调查5天,将调查结果填入表6。

有效洞口系数 = 有效洞数 / 堵洞数

校正百夹捕获率(%)= 百铁捕获数×有效洞口系数(%) 

调查日辅助标准地害鼠数量 = 堵洞数×校正百铁捕获率 

害鼠密度(只/公顷)=∑逐日辅助标准地害鼠数量 / 辅助标准地面积

1.4 林木受害情况调查:结合春季鼠口密度调查进行。采取样株调查法。将标准地大致划分为 10-15 块样方,从中随机确定3块,要求样方内林木林数不少于 100 株。然后,在样方内逐株调查。填写表 7。计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受害林率=(受害株数/调查株数)×100%(注:受害株数包括死亡株数)

死亡株率=(死亡株数/调查株数)×100%

1.4.1 地下鼠:以树下有鼠洞,且松树针叶发灰、发黄色,顶芽生长缓慢判定为受害。

1.4.2 地上鼠:对于平鼠、绒鼠的危害,以树干四周皮部 1/4 以上被啃食或侧枝被啃断1-4 枝为林木受害的统计起点;对于田鼠、鼠兔的危害,以树干四周皮部 1/4 以上被啃食,或侧根际被挖啃 1/4 为林木受害的统计起点。

1.4.3 沙鼠:将标准地划分为4块样方,在样方内逐株调查林木受害情况。树干、树枝被啃食即为受害。

1.5 调查情况汇总

1.5.1 发生面积以捕获率1% 或受害株率3% 为统计起点。

1.5.2 森林害鼠(鼠兔)调查结束后,根据害鼠(鼠兔)捕获率和林木受害情况统计害鼠(鼠兔)发生程度,当两种统计方法的结果交叉时,按“ 就高不就低 ”原则处理。将表 7、表8 汇总填写森林害鼠危害情况汇总表(表9)。

以捕获率统计森林鼠害发生程度 :

鼢鼠鼠兔平鼠和绒鼠

田鼠
1-56-15>16

9-2425-49>50〈1

1-1.3>1.4

1-23-4>5

1-45-14>15

1-45-14>15

以林木受害情况划分森林鼠害发生程度 :

鼢鼠、平鼠、绒鼠田鼠、鼠兔

沙鼠
受害株率%

3-1011-20〉21

10-3031-60〉61

死亡株率%

1-34-10〉11

2. 预测方法

根据多年积累资料,可建立一元线形回归预测模型。

2.1 种群密度预测法

令春季种群密度为X,秋季种群密度为Y,t为年份,则可分别建立:

    Yt= a + b Xt                  (1)

    Xt= C + d Yt-1                    (2)

    利用公式 1 可通过春季种群密度预测当年秋季种群密度, 式 2则是通过秋季种群密度预测翌年春季种群密度。

2.2 捕获率预测法

    令春季捕获率为 x, 秋季种群密度为 y,t 为年份 , 则可分别建立

    Yt = e + f Xt                 (3)

    Xt = g + h Yt-1               (4)

    利用公式 3 可通过春季捕获率预测当年秋季捕获率,公式 4 则是通过秋季捕获率预测翌年春季捕获率。

2.3 在春季对自分鼠密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加上6月、8 两次调查,预测当年发生量。其公式为 :

F = p · a · b · C · (1-d)

    式中:F --为当年仔鼠发生量(只/公顷);p -- 春季鼠口密度;a --雌雄鼠率 [ 雌 /( 雌 + 雄 )];b --平均胎仔数;c-- 年繁殖胎数 ;d-- 各种因素所致死亡率之和。

根据甘肃省对中华鼢鼠、甘肃鼢鼠生殖规律研究成果及调查测算 

a = 0.5349、 b = 2.38、 c = 1、 d =5% , 其公式简化为 F=1.209P, 

此式可简便准确地预测当年幼鼠发生量,可供各地参考。(附表略)。

鼠类资源的开发

食用的开发,中国人好吃是出了名的,外国人对他们饲养的宠物不听话时,就说,,对于食用老鼠早有记录,饥饿的人抓老鼠吃。

毛皮的开发,麝田鼠的进入,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有两个途径,一是自然传播由北美传入俄罗斯,俄罗斯传入中国东北,在河流、小溪、湖泊(泡子)中生存。另一个途径是为了毛皮,从国外引进,后因经济效益不好,放到野外放生,结果在池塘、水库、养渔场扎根落户破坏渔业养殖造成危害。

药材的利用,赛隆就是高原鼢鼠的骨骼,由北京同仁堂与中科院西高所共同开发,代替虎骨治疗风湿、类风湿疾病,

实验动物的开发

鼠奶的开发,1克鼠奶的价格高于1克黄金,

文档

森林鼠害防治新技术

森林鼠害防治新技术培训班讲义老鼠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繁殖力高、适应性最强的1个类群。举几个例子,从分布上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跳的、地下钻的应有尽有。从繁殖角度看,繁殖速度是惊人的,1对成年褐家鼠在满足适宜的条件下,1年能够产生1000多只老鼠。从适应性看,荒漠、高原、森林、农田、草原、城市、乡村、火车、飞机、轮船、宾馆、饭店、饲养场、军事基地等等无处不见它们的踪影。有人预言本世纪是人鼠大战的世纪,单从林业害鼠来看。的确是森林害鼠逐年上升呈现愈演愈烈的局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