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段及学科 | 初中语文 | ||
| 教材版本 | 人教部编版 | 单元名称 |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
|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 单元导读的第一段“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分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说明的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可以看出这一段的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通过描绘这些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值得让学生好好欣赏体会,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单元导读第二段讲到“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境,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说明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一段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告诉我们要注重朗读和品味语言。 | ||
| 单元目标 | 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掌握朗读的本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情感。 3.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 | ||
| 重点、难点与关键 | 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情感,体验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注意文学欣赏的定性与定位;引导学生注意修辞教学的定位与方向。 | ||
|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 1.朗读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步,本课的朗读可分几个层次进行:一是初步感知的朗读,二是投入情感的朗读,三是在思考理解基础上的朗读。“朗读的重音和停连”“多种朗读符号的综合运用”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其中“重音”是重点。 2.要分段分层去赏析,分段不是目的,赏析才是重点,赏析时,可提示学生写作文时借鉴课文的写法。 3.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带着感情来想象课文中的情境,不要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细细品味、深入领会。 | ||
|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万物勃发、生机盎然、春回大地的景象。作为初中第一篇教读课文,应多一些引导,在某些难点上可放缓教学节奏,帮助学生把握方法,随着教学的深入,后面各课可逐渐放手,给学生更多领会的时间,适时点拨;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流露出老舍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这两篇课文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和学习方法,把单元提示的要求落实到实处,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 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描写了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很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四季的雨浓烈的喜爱之情。在这一课中要进一步巩固前两课所养成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首古代诗词,《观沧海》是乐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均为唐诗中的近体诗,《天净沙·秋思》是元曲。这些诗歌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结合朗读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及特点。 | ||
| 课时安排 | 第一课时:《春》 第二课时:《春》 第三课时:《济南的冬天》 第四课时:《济南的冬天》 第五课时:《雨的四季》 第六课时:《古代诗歌四首》 第七课时:《古代诗歌四首》 | ||
| 说明 | 在指导朗读时要以知识作为依托来进行思考,以读例句来带动学生的整体感知,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春》作为第一篇课文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济南的冬天》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比如《济南的冬天》积累拓展第四题“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者这一段。”此题的意图正是继续训练朗读技巧,掌握标注重音和停连的方法,以增强良好的语感。在第三课自渎课文《雨的四季》这一课,可以继续训练朗读,但要求需要逐步提高,要读出文中的情感基调和层次变化。最后古代诗歌四首,也是要注重朗读,朗读时要读得慢些,吐字要清晰,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