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
1.1 峨眉山简介
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主峰为金顶。最高峰万佛项,海拔3099m。相对高差近2600m。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地理坐标为103°20′E,29°30′N,地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是长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古时称作蒙山、牙门山,被誉为“震旦第一山”。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峨眉山,距成都160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因大峨山、二峨山远望相对如娥眉,故称峨眉山。
英语E-mei, Mount 亦作Mount Emei。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美称。因为高度可观、面积庞大,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战。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轻松登临,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十数日始上山顶。无数慕名猎奇的游客远涉重洋,几经周折,始满数载愿惬意离山。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揽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无不引人入胜。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
佛教文化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山。状如五瓣莲、建寺最早、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地处四川盆地绵延数百里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峨眉天下秀”是普贤菩萨道场。孤悬碧海清波之中的“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号称有四百八十寺的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峨眉山,汉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庙。他们把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之所。 据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表“智”,普贤表“德”。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十大愿王”,因此赢得“大行普贤”的尊号。普贤菩萨形像总是身骑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的象征。普贤菩萨名声远播,广有信众,菩萨因山而兴盛,山因菩萨而扬名。 相传东汉时,山上已有道教宫观。峨眉山被尊为普贤菩萨道场后,全山由道改佛。东晋时期,高僧慧持、明果禅师等先后到峨眉山住锡修持。唐、宋时期,两教并存,寺庙宫观得到很大发展。明代之际,道教衰微,佛教日盛,僧侣一度曾达1700余人,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至清末寺庙达到150余座。
近两千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成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僧徒多是临济宗、曹洞宗门人。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 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寺庙。尼众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雷音寺、善觉寺、纯阳殿、神水阁。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浇、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重达62吨,高7.85米,为宋朝时铸造,已有上千年历史,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此外古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
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
以自然风光优美、佛教文化浓郁而驰名中外的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于中国名山之列并为其中姣姣者。
(1)雄:高大的形体,雄伟的气势,引起崇高的美感。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缘平地拔起,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m,相对高差2600m,与五岳中最高的华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m,所以历代称之“高凌五岳”。峨眉主峰三峰并立,直指蓝天,气势磅礴。登临金顶,极目眺望,或群山叠叠,或云海茫茫,变幻无穷,令人心旷神怡。
(2)秀: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植物垂直带谱明显,植物种类繁多,类型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87%以上。山中峰峦叠障,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山体轮廓优美,线条流畅,景色多姿多彩。在天下各大名山中,其繁茂的植被景观,堪称第一。
(3)神奇:峨眉山这个“普贤道场”的佛门圣地,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使它笼罩在一片神秘的宗教气氛之中。而神话传说,以及戏剧、诗歌、音乐、绘画、武术等的渲染与传播,使这座佛国仙山的神奇色彩更加虚幻莫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在中国名山中实为首届一指。峨眉山奇特的气象景观如金项的云海、日出、佛光、圣灯、朝晖、晚霞,以及雷洞烟云、洪椿晓雨、大坪霁雪、雨湘雾湘等,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堪为中国名山之首。
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们美的享受与熏陶,使之成为人们崇拜与讴歌的对象而名扬天下。
1.2 峨眉山地质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峨眉山的地层从前寒武纪(中国通称震旦纪)以来,除缺失中、晚宴陶世、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地史资料。峨眉山麦地坪剖面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相的研究中、卞三叠统龙门洞剖面对潮坪沉积相的研究;晚二叠世基性岩浆喷溢的峨眉山玄武岩对裂谷作用,上地慢深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地。峨眉山独特的地质特性,为多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的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构造——岩石地层背景产生不同的地貌成因类型。其主要类型有:构造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溶地貌和构造剥蚀台地等是峨眉山的主要地貌类型。多样的地貌类型产生了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
1.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其地质发展作以下介绍:
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因此,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现象。此地层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和腕足动物化石等。
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在其孤岛“生涯”的两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变得生机勃勃,万物散发出生命的气息。而峨眉山区却宁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历史记录,二叠纪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纪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都出现在这套岩层中,并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蜓科的化石。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但好景不长,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目前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
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
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洲东部。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
2. 地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 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 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1)麦地坪组(Є 1m) 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 1j) 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
(3)遇仙寺组(Є 1y) 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
(4)大鼻山组(Q2d) 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
(5)洗象池组(Q2——3X) 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1) 罗汉坡组(O2L)厚159米 底部为浅灰上午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与波浪及交错层等构造。
(2)大乘寺组(O2d)厚148米 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1) 梁山组(P1L)厚1—16米 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2)栖霞组(P1q)厚282米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3)矛口组(P1m)厚346米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
(4)峨眉山玄武岩(P2β)厚227米 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
茅口灰岩的预面呈凹凸不平,具黄褐色色调,代表经过一个时期风化剥蚀作用。其上的煤系地层代表海岸沼泽,故二迭系上下统间为一平行不整合面。
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喷发性质。
(5)沙湾组(P2S) 厚95米 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
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
(1)飞仙关组(T1f) 厚198米 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合,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2)铜街子组(T1t) 厚114米 下部:紫色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色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紫色白色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上部:紫色厚层白云岩,含玛瑙砾粗砂岩及薄层细---粉砂岩,属海滨沉积。
(3)嘉陵江组(T1j)厚169米 下部: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中部: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色。上部: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
(4)雷口坡组(T2L)厚426米 本组地层主要发育于峨眉山东麓。由于岩石坚硬,通常形成峡谷地貌。如龙门峡、庙儿岗峡、张沟口峡等。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中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白云岩。顶部为深灰色膏溶角砾岩(约20~~40米厚)属浅海至滨海沉积。
(5)须家河组(T3X) 厚520~~950米 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 底部为灰黑色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 向上,须家河只要是一套砂岩与含煤系的页岩互层,大致可分为五套,1、3、5为砂岩含煤地层;2、4为青灰色块状岩屑砂岩夹页岩,其中发育有大型板状层理。
侏罗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只有一组,即珍珠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
(1)白田坝组(J1b) 厚34~~~75米 灰褐色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煤线。
(2)自流井组(J2z) 厚224~~~422米 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岩屑石英岩和紫红色、紫灰色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
(3)沙溪庙组(J2s) 厚500~~~900米 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色、黄绿色页岩。其内含叶枝介化石。砂岩中可见大型斜层理、波痕、干裂等。
(4)遂宁组)J2sn) 厚200~~~335米 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
(5)蓬莱镇组(J3p 厚150~~~878米 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至、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色色岩,粉砂质泥岩。
白垩系
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即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其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局部夹膏盐晶洞等。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
(1)夹关组(K1j) 厚400米 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
(2)灌口组(K1j) 厚1600米 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第三系
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
第四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岩性表现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及阶地上,部分分布于山麓及山坡。主要成因类型有:冲积物(Qa1)、洪积物(Qp1`)、坡积物(Qq1)、残积物(Qe1)等。
3. 构造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如处于石灰岩层中则有藏九老洞之类岩洞地貌;经花岗岩及变质岩区,又形成深峡之姿;而山顶上坚实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 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 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
(2). 断层
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
(1)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 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2) 观心庵断层 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 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3) 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4)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5)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6)牛背山断层 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7)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具体如下表所示:
| 界 | 系 | 统 | 地方性地层名称 | 代 号 | 厚度(米) | 备 注 |
| 新生 界 | 第四系 | Q | ||||
| 新第三系 | 新第三系 | N | 135 | 砾岩、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的韵律层 | ||
| 中
生
界
| 白垩系 | 下统 | 溪口组 | K1g | 1600 | 又称嘉庆统 (K1j)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
| 夹关组 | K1j | 400 | 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 | |||
| 侏
罗
系 | 上统 | 蓬莱镇组 | J3p | 150~878 | 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质、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 | |
| 中
统 | 遂宁组 | J2sn | 200~335 | 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 | ||
| 沙溪庙组 | J2s | 500~900 | 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色、黄灰绿色页岩。其内含叶肢介化石。 | |||
| 自流井组 | J2z | 224~422 | 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岩屑石英岩和紫红色、紫灰色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 | |||
| 下统 | 白田坝组 | J1b | 34~75 | 灰褐色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煤线。 | ||
| 三
迭
系 | 上统 | 须家河组 | T3x | 520~950 | 广义嘉陵江组。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底部为灰黑色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 | |
| 中统 | 雷口坡组 | T2L | 426 | 广义飞仙关组、本组地层主要发育于峨眉山东麓。由于岩石坚硬,通常形成峡谷地貌。如龙门峡、庙儿岗峡、张沟口峡等。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中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部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白云岩。 顶部为深灰色膏溶角砾岩(约20~~40米厚) 属浅海至滨海沉积。 | ||
| 下
统 | 嘉陵江组 | T1j | 169 | 下部: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中部: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色。 上部: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 | ||
| 铜街子组 | T1t | 114 | 下部:紫色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色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紫色白色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 | |||
| 飞仙关组 | T1f | 198 | 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核,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 |||
|
古
生
界
| 二
迭
系 | 上统 | 沙湾组 | P2s | 95 | 又称乐平统(P21)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 |
| 峨眉山玄武岩 | P2β | 227 | 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喷发性质。 | |||
| 下
统 | 茅口组 | P1m | 346 |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茅口灰岩的预面呈凹凸不平,具黄褐色色调,代表经过一个时期风化剥蚀作用。其上的煤系地层代表海岸沼泽,故二迭系上下统间为一平行不整合面。 | ||
| 栖霞组 | P1q | 282 |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 |||
| 梁山组 | P1L | 0.5—16 | 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 |||
| 奥陶系 | 下统 | 大乘寺组 | O1d | 148 | 又称新阳统(P1y)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 | |
| 罗汉坡组 | O1L | 159 | 底部为浅灰色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色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育波痕及交错层理等构造。 | |||
| 寒
武
系 | 中上统 | 洗象池组 | Є2~~3X | 165 | 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 |
| 中统 | 大鼻山组 | Є2d | 21 | 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 | ||
| 下
统 | 遇仙寺组 | Є 1y | 171 | 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 | ||
| 九老洞组 | Є 1j | 299 | 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 | |||
| 麦地坪组 | Є 1m | 38.42 | 主要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 |||
| 元 古 界 | 震旦系 | 洪椿坪组 | Zbh | 94.2 | 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 |
| 喇叭岗组 | ZbLl
| 47.5m | 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 |||
| 峨眉山花岗岩 |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
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1、 堆积地貌
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洪—冲积扇分布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带,它们的大小和形成时期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张沟、柳溪河等冲积而成的高桥洪—冲积扇。扇顶位于高桥,相对高度30米,以3%~~3.5%的坡度向东北方向倾斜,至鞠槽、青龙场一线相对高度为17米,坡度减为0.5~~1%高桥洪—冲积扇,除西北侧被临江河左河床(王曹)切割外,其余扇面保存较完好,多以垦为农田。高桥洪—冲积扇从张沟出口自高桥附近,为黄色粘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约2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大者可达2~~3米,以花岗石、玄武岩居多,有人疑为冰川堆积,扇面上还点缀着侏罗系砂叶岩构成的残丘,相对高度10~~15米。
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师范校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
2、 侵蚀—堆积地貌
河漫滩: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工级阶地:分布在峨嵋河、临江等现代河流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2~~10 米;
Ⅱ级阶地:见于峨嵋河张坝、王田坝等地。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
Ⅲ、Ⅳ级阶地:基座阶地,由棕红色、黄褐色粘土及砾石组成。粘土及砾石据认为是雅安期冰水堆积,所以次阶地疑为冰水阶地。现已成小丘状。
此外,在凉水井一带,分布有第三系粘土层,铁钙质胶结的沙砾岩层。有人定为V阶地,相对高度90米左右,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层位已变动。
3、 侵蚀—构造地貌
丘陵:主要分布在峨眉山东麓地带,由白垩系粘土组成,其形态受岩性影响多呈浑圆状。丘坡平缓丘间沟谷发育。海拔高度500~~6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
低山:分布在二峨山前缘及峨眉山北段,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二峨山前缘低山由三叠系须家河组砂质岩构成。山岭呈串珠状;而峨眉北部低山,由白垩系夹关组砂岩构成,多为单斜山岭。
中山:分布在报国寺以西,为峨眉山主脉,山势雄伟,大致呈南北向。海拔大于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主峰万佛顶高达3097.9米。由于新构造运动,峨眉山迅速上升。流水强烈侵蚀,故而沟谷极为发育,多呈“V”形,上多悬崖峭壁。
4、 侵蚀—溶蚀地貌
其实—溶蚀中山分布在二峨山断层以南,为二峨山主体,海拔800~~1200米,主峰2037米,山脊圆滑,呈峰丛状,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在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出露地区,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下列一些地貌形态。
石芽与溶沟:主要分布在分水岭地带,石芽一般不高,仅几十厘米。溶沟最深可达三米,宽数十厘米至5米之间。有些溶沟被黄色粘土填充,上有植被;
落水洞:直径一般10多米,周围多被植物覆盖,深数十米至10米,常与水平溶洞相连,多为蝶形洼地之排水通道。
溶蚀洼地:主要在柳溪河沿岸,以林岩寺洼地最大,约为2公里,低平坦,已垦为水田。
溶洞:区内溶洞发育良好,计有八仙洞、鱼子洞、老虎洞、紫蓝洞等十余个,其中八仙洞在柳溪河右岸,海拔570米,相对高度30米,人可通行,洞内石钟乳发育。
地下河:本区还有两条地下河,一是打鱼湾至雷水洞,长400米,为一天然引水隧道,现已利用做磨房动力。
1.4 峨眉山气候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峨眉山在“峨眉平原”的西南尽头陡然屹立,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东边为陡峭的摄身崖,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三千余米,高出峨眉城区十千六百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
1.气候特点
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 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峨眉景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早晚略添衣着即可。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5℃,游客需备足衣物。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人行云中,风寒雨骤,气温比山下报国寺等处低约10℃左右。山上为游客准备了大量棉大衣,可供游人租用。峨眉山中间有一条“界线”,山下被称为“阳间”,山上被称为“阴间”。积云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在峨眉山的那条界线的位置。因此,游人在金顶时时常会听见雷声,但只有“阳间”在下雨,“阴间”不会下雨。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景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地当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3047m以上,年平均温度为3.O。C,极端最低温度为一20.9℃)、亚寒带(海拔2200m一3047m,年平均温度为7.6℃)、温带(海拔1200 m一2200m,年平均温度为13.1。C)、亚热带(海拔1200m以下,年平均温度为17.2。C,极端最高温度为38.3。C)。据30年气候调查资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这在同一纬度的自然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玉树琼花”的奇观。山顶和平坝,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以下用具体数值说明:
(1).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低)气温对照表(1951-1980):
(单位:°C)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
| 月平均温度 | 山脚 | 6.9 | 8.7 | 13.3 | 18.0 | 21.6 | 24.1 | 26.1 | 25.7 | 21.9 | 17.6 | 13.3 | 8.8 |
| 山顶 | -6 | -4.9 | -0.7 | 3.3 | 6.1 | 9 | 11.8 | 11.2 | 7.8 | 3.4 | -0.9 | -3.8 | |
| 极端最高温度 | 山脚 | 18.7 | 22.5 | 29.5 | 34 | 37.9 | 37.2 | 36.9 | 38.3 | 35.1 | 29.2 | 24.6 | 20.8 |
| 山顶 | 19.2 | 18.5 | 23.1 | 22.1 | 20.7 | 21 | 22.4 | 23.4 | 19.3 | 19.5 | 16.6 | 16.3 | |
| 极端最低温度 | 山脚 | -3.3 | -1.7 | 1.5 | 2 | 10.6 | 13.7 | 16.2 | 5.6 | 13.3 | 10.2 | 2.2 | -4.4 |
| 山顶 | -20.9 | -17.8 | -13.8 | -12.9 | -5.5 | -1.1 | 3.2 | 0.3 | -3.1 | -10.5 | -14.7 | -19.3 |
②极端最高温度:山脚28.3°C(1953.8.18);山顶23.4°C(1951.8.6)
③极端最低温度:山脚-4.4°C(1975.12.5);山顶-20.9°C(1956.1.9)
(2).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雨量对照表(1951-1980):
(单位mm)
| 1月 | 2月 | 3月 | 4 月 | 5 月 | 6 月 | 7 月 | 8 月 | 9 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 山脚 | 13.5 | 24.6 | 41.3 | 87.6 | 127.4 | 174.1 | 356.5 | 420.2 | 171 | 83.6 | 37.9 | 16.9 | 1555.3 |
| 山顶 | 17 | 26.5 | 54.9 | 114.9 | 173.7 | 238.9 | 399.8 | 470.3 | 234.6 | 122.3 | 49.4 | 20.6 | 1922.8 |
| 1月 | 2 月 | 3 月 | 4 月 | 5 月 | 6 月 | 7 月 | 8 月 | 9 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平均) | |
| 城区 | 80 | 80 | 76 | 75 | 74 | 77 | 82 | 81 | 83 | 84 | 82 | 85 | 80 |
| 山顶 | 75 | 80 | 82 | 86 | 88 | 86 | 88 | 91 | 92 | 88 | 78 | 80 |
(单位:h)
| 1 月 | 2 月 | 3 月 | 4 月 | 5月 | 6月 | 7 月 | 8 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 城区 | 47.7 | 47.4 | 78.2 | 98.4 | 92.4 | 99.2 | 139.6 | 156.8 | 66.9 | 41.1 | 40.3 | 40.5 | 951.8 |
| 山顶 | 145.5 | 126.8 | 152.1 | 135.7 | 93 | 86.9 | 124.4 | 119.4 | 85.4 | 79.3 | 102.6 | 146.9 | 1398.1 |
1.5 峨眉山水文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于大渡河一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和花溪河(凌作培,2005)。临江河和峨眉河处在峨眉山西翼,自西向东奔流于崇山峻岭,穿越峨眉平原,流经乐山市,汇渡河(陈渭忠,2001)。据《巴蜀江河辞典》记载,峨眉河年平均流量12.9 m3/s,年径流量4.07亿m3,临江河年平均流量10.6 m3/s,年径流量3.34亿m3。流域面积在100k㎡以上的有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峨眉山景区位于这3条河流的上游。因此,峨眉山的神奇与秀美颇得益于水,丰富的水汽资源(河流、雨水和云雾等)哺育了植物,形成了峨眉山悠久的水文化内涵。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边缘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除受太阳辐射、亚洲季风、青藏高原低压槽和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外,本身的地形、地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峨眉山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山前平原海拔447m,具有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日照极少,风力微弱和雾很少的特点。山顶海拔高度3099m,高出峨眉城区达2600m,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进入。因而山顶气候与山麓带气候迥然不同,属山地寒温带湿润气候,具有冬季严寒,严冬时间长,降水量甚多,终年潮湿多雾,日照较多,风力强劲等特点。年均气温17.29"℃,山顶和山麓的温差达14℃,年均降雨量为1555.3mm,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尤以东坡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分异更为突出。据多年气象资料分析,整个峨眉山大致可划分为4个垂直气候带:海拔1500m以下属亚热带气候,1500~2100m属暖温带气候,2100~2500m属中温带气候,2500m以上属亚寒带气候。因此,峨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包括了从亚热带至亚寒带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景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著名的“华西雨屏”。
1.6 峨眉山动物资源概况
峨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繁茂的植物资源,为种类众多的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在峨眉山如此狭窄的区域范围内就分布有野生动物2300余种。
峨眉山有兽类7目26科71种,占全省总种数的32.9 % 。在71种兽类中,食虫目有3科11种,翼手目3科11种,灵长目1科2种,食肉目7科19种,偶蹄目4科6种,嚙齿目6科20种、兔形目2科2种。在现有已知的兽类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3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2种。
峨眉山有鸟类269种(另6亚种),隶属于15目43科,占四川省鸟类种数的43.04 %。根据19年1月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及1990年3月四川省公布的《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峨眉山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8种,占四川省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总种数的20.2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保护鸟类17种;另有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峨眉山还有27种完全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特产鸟类,占四川省的45.76 %,全国的27.55 %,其中画眉亚科种类16种,占四川省的76.19 %,全国的53.33 %。
峨眉山的爬行类物种也十分丰富,有爬行纲动物2目10科40种,其中龟鳖目2科3种,有鳞目8科37种,其种数约占四川全省的38.1%之多,约占全国的10%。峨眉山爬行类动物中被列入2000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有39种之多。
四川的两栖动物为全国之冠,而峨眉山的两栖类动物其比例就占到了四川全省的34.2 %,占全国种类的12.2 %。现已知峨眉山有两栖纲动物2目7科37种(亚种),其中有尾目2科3种,无尾目5科34种(亚种),其丰富繁多为全国罕见。在峨眉山已知的两栖动物中,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种。
峨眉山还有较为丰富的鱼类资源,根据资料显示,在峨眉山确有分布的鱼类有20种,属于3目6科18属,根据初步统计,珍稀和特有鱼,约有9种,占总种数的45.0 %。
峨眉山节肢动物中,以昆虫纲鳞翅目的蝶类最为著名、美丽,约有268种之多,尤以中华枯叶蝶和凤蝶最为名贵;环节动物中,峨眉
山的蚯蚓种类众多,其中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蚯蚓种类就达十余种。
第二章 实习目的及要求
2.1 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2).学会认识植物,记载植物种类。掌握植被调查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编写植被调查报告等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此次实习以及相关学科的进一步认识。
2.2 实习要求
通过峨眉山土壤实习,了解峨眉山主要土壤类型形成的环境条件与分布规律的关系。实地认识峨眉山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第三章 实习路线、时间、地点、组织单位
3.1实习路线
峨眉山市—峨眉山报国寺—乐山—峨眉山—成都
3.2实习时间
2011年4月8日——2011年4月17日
3.3实习地点
主要为峨眉山
3.4组织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四章 实习内容
4.1 峨眉山植物
1、峨眉山植物资源概况
峨眉山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为各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峨眉山狭窄的地理区域内,分布着高等植物280科,3700余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以上,占四川植物物种总数的1/3。其中包括苔藓植物70科196属400余种(含变种、变型等分类单位),蕨类植物45科105属430余种,种子植物165科970属2870余种。
峨眉山植物不但种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统计数据显示,峨眉山分布有资源植物2000余种,占峨眉山高等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占我国资源植物的15%左右,其中药用植物达1655余种,隶属212科,868属,其中包括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三七(Panax notoginseng )、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 (Linn.) Hoffm. )等多种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此外,峨眉山还是我国久负盛名的黄连之乡,具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峨眉山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如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峨眉桃叶珊瑚(Aucuba chinensis Benth. subsp. omeiensis )、川八角莲(Dysosma vdtchii)、峨眉红山茶(Camellia omeiensis Chang)、红花五味子(Schisandra rubriflora )以及兰科、杜鹃花科和报春花科等的多种植物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峨眉山的粮、果、蔬菜及饮料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比较典型的粮类野生植物资源有栗(Castaneamollissima)、锥栗(Castanea henryi )、薯蓣(Dioscorea opposita)和银杏(Ginkgo biloba )等。果用植物资源主要包括在悬钩子属、茶藨子属、蔷薇属、猕猴桃属、胡颓子属、四照花属等。峨眉山的蔬菜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约有210余种,分属68科119属,主要种类包括在部分蕨类、蕺菜属、蓼属、藜属、马齿苋属与十字花科、景天科、伞形科、五加科、唇形科、菊科、百合科、鸭跖草科与禾本科植物等类群中。此外,峨眉山还拥有极其丰富的芳香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蛋白植物、鞣质植物、淀粉植物和维生素植物等多种资源植物。
峨眉山具有非常多的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如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R. M. Tryon)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 )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 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共记载峨眉山濒危维管植物3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14种,二类保护植物25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和附录三记载了峨眉山濒危植物122种。峨眉山受立法保护的濒危植物共有158种。
峨眉山有特有植物100余种分别隶属于43科79属,包括苔藓植物2科2属,蕨类植物4科8属,种子植物37科69属。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为词头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如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峨眉山莓草(Sibbaldia omeiensis)和峨眉南星(Aridsaema omeiense)等。同时,峨眉山植物区系成分起源古老,单种科属、寡种属和洲际间断分布的类群多,如著名的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桫椤(Alsophila spnulosa)、银杏(Ginkgo biloba)、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等在植物分类上都是一些孤立的类群,形态上都保留了部分原始的特征。
峨眉山植物区系复杂多样。峨眉山植物区系的复杂性反映在组成上既有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成分,又有中国一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而且热带、亚热带植物成分与温带植物成分交汇、融合,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例如热带、亚热带常绿树种栲、石栎和木荷等可上升至海拔2200m以上,寒温性、温性的冷杉和铁杉等可下延至海拔1800m,与温性的槭和桦等融为一体,形成峨眉山山地特有的、色彩斑澜的针阔混交林带。
峨眉山保存了典型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谱。峨眉山植物物种多样性造成了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峨眉山的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乔木、灌木和草地等各层发达且结构完整的特点,各层种类很少由单一的优势种组成,通常为多优势种。峨眉山植物垂直分布明显,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一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一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生态多样的峨眉山自然景观。
峨眉山在如此狭窄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孕育着如此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完整的植被类型,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因此,峨眉山植物一直以来也备受中、外植物学家和植物爱好者的关注和青睐。
冷杉
峨眉山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峨眉山海拔3099米,亚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气候带兼备,雨量充沛。中、酸、碱性土壤3种兼有,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各类植物的生长。全山森林面积达677 Km2,森林覆盖率为87%,绝大部分为常绿针叶和阔叶混交林,拥有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等珍稀植物,被誉为“植物王国”和“绿色宝库”。峨眉山植物垂直带谱自山麓至山顶,反映了亚热带至亚寒带的植被景观。雄伟的山体景观与秀丽的植被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的融合,使之荣获“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峨眉山位于多种自然要素(地质、地理、气候等)交汇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区系成分。地质时期峨眉山地区历经多次海陆变化,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是该地区孕育现代植被类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地处康滇古陆北缘,峨眉山植被继承了丰富的古热带区系成分,新生代始新世末期至新近纪伴随着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的阶段隆升和古地中海的退却(吴征镒,1980;孙航,2002),包括峨眉山在内的康滇古陆植物区系与东部的扬子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印度等)植物区系产生交流,伴随新近纪的河流侵蚀和冰川作用以及北半球古气候的冷暖交替,峨眉山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小气候等自然因素成为许多(北方)古近纪植物的避难所和新植物类群演化的摇篮,致使现代峨眉山的植物区系成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峨眉山具有世界上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谱。峨眉山植物物种多样性造成了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峨眉山的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乔木、灌木和草地等各层发达且结构完整的特点,各层种类很少由单一的优势种组成,通常为多优势种(李旭光,1984;黎昌谷,1990;谷海燕、李策宏,2006、)。峨眉山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报国寺到洪椿坪(海拔500~1100)m),为常绿阔叶林和低山针叶林,以桢楠、川桂、杉、柏和马尾松为主。洪椿坪到洗象池(海拔1100~2 100 m),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林,以油杉、香樟、冬青、六角枫和峨眉栲为主。洗象池到金顶(海拔2100~3099m)为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以冷杉、红杉、木莲、杜鹃、箭竹、高山桦和野樱桃为主,并兼有高山灌木丛林和草甸。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一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生态多样的峨眉山自然景观,当属世界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观之一。
2、峨眉山的植物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具有世界意义,特别表现在:
(1)峨眉山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从山麓的常绿阔时林,向上依次见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至暗针叶林。
(2)植物种类异常丰宣,在这样特殊、多样的森林中生长着已知的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对于仅有154k平方公里的山体来说,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甚至在全世界亚热带也是绝无仅有的。伴随着多样的植被类型和丰宣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
(3)原始和特有种十分繁多。革中特有的高等植物有100多种。古老而濒危的植物种类数目很大,被国家首数列为保护的植物就达31种。
(4)峨眉山的植物区系处于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和中国—日本亚区过渡地带.对研究世界生物系等有着重要地位。
3、自然环境对植被垂直分带的影响: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处峨眉县西南。位于29º26ˊN 103º26ˊE。
1、 峨眉山地形复杂。峨眉山山势高耸。孤峰突起。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7.9米。相对海拔2658 米。山体坡度大,一般在40º以上,悬岩绝壁,峡谷急流很多。
2、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显著。峨眉山高耸的地势,对南来的气流有抬升作用,使峨眉山温度、雨量、湿度垂直差异明显,与临近地区较颇为特殊。首先,从温度来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年较差越小,山麓地带的峨眉县年平均气温17.2ºC,而山顶的金顶年平均气温3.1ºC,山麓年较差19.3ºC,山顶则为18ºC,第二,以雨量来看,峨眉山与临近地区相比,雨量多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山地对气流抬升作用产生一定数量的地形雨而致,峨眉山年降水量1959.8mm,峨眉县1593.8mm,两地相差366mm。降水大部分集中于夏季。第三,从湿度来看,峨眉山平均湿度为86%,个别月份达93%。而峨眉县城为80%。主要因峨眉山山体高大,使空气在不同高度凝结成云雾,峨眉山终年在云雾笼罩之中。
总之,峨眉山由于山势高,使其气候要素从山麓到山顶有显著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气候类型,这是致使峨眉山植被垂直分带的主要原因。
峨眉山山势高,相对高度为2685米,其气候垂直分异显著,故峨眉山上的植被生长期及植物的种类,在不同的高度有极大的差别,峨眉山的植被隨海拔升高其垂直带非常明显。
根据峨眉山不同垂直高度的生长环境和植物群落特征,将峨眉山植被分为五个带,见下表:
| 海拔高度(米) | 植被类型 | |
| 2900-3099 | 梳妆台~万佛顶 | 寒温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与次生灌丛 |
| 2100-2900 | 洗象池~梳妆台 | 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 |
| 1500-2100 | 茶棚子~洗象池 | 暖温带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
| 1000-1500 | 万年寺~茶棚子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 470-1000 | 峨眉县~万年寺 | 亚热带次生植被 |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度地带。地形复杂,地势高差悬殊,东北部是低平是峨眉平原,西南部是层峦叠嶂,奇峰挺拔的峨眉山。最高点是峨眉山的万佛顶,海拔3098.8米,最低点是峨眉山的出境口,海拔386米,相对高差2712.8米。
本区受东南风影响,降雨量充沛,湿度大,属我国亚热带温湿润气候,地带性土壤为中亚热带黄壤和红壤。由于峨眉山屏障的作用,境内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又差异很大,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异现象异常明显。峨眉山的土壤,因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垂直分带明显。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亚高山灰化土。
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海拔1000米以下,坡陡谷窄,降水充沛,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山地土壤盐基高度不饱和,致土壤均呈酸性反应;(2)土壤的成土母质受坡积物、洪积物等的影响,尚有埋藏土壤,具有明显的粗骨性,夹有大量的砾石,土层浅薄;(3)由于局部地形变化,引起局部小气候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土壤分布的形状常不规则,有块状或波浪状等。如暗棕壤与灰化土带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块状分布特点。
峨眉山土壤的垂直差异,决定了峨眉山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既有地带性,又有局部特有性。按照地带性规律,从海拔0米直至绝顶分布规律大致如下:(1)海拔0~1 700米,也就是牛心寺——万年寺——茶棚子上——仙峰寺地带,主要为山地黄壤;(2)海拔1 700~2 200米,也就是洗象池上——罗汉坡地带,为山地黄棕壤;(3)海拔2 200~2 900米,也就是至梳妆台附近,为山地暗棕壤;(4)海拔2 900米至绝顶,为山地暗棕壤和灰化土。按照非地带性规律,峨眉平原至万年寺以下低山丘陵区,主要是紫色土,黄泥土。同时在海拔800~1 250米之间,局部地方还存在着零星的黄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
其土壤山地垂直带谱如下:
| 600米以下 | 潮土、紫色土 |
| 600~1500米 | 山地黄壤 |
| 1500~1700米 | 山地黄棕壤 |
| 1700~2100米 | 山地棕壤 |
| 2100~2900米 | 山地暗棕壤 |
| 2900~3099米 | 漂灰土 |
世界公认的土壤科学奠基人,著名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从土壤发生学的角度,指出土壤乃是一个的历史自然体,它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的各种成土因素都密切相联系,即土壤是母质、生物、气候、地形与时间等成土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揭示了土壤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性。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在生物、气候、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成土壤。生物作用是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生物作用把大量的 太阳能引入成土过程,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营养元索经过有机质的生产与积 累,逐渐在上壤中聚集,形成土壤腐殖质,并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捉迸土壤的发育和 形成。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灼水热状况,影响着土壤矿物质和有机吸泊转化与迁移过程, 因此气候因素是直接或问接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地形是制约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地形的发育支配着土壤的演替。
从土壤发生学观点出发,峨眉山区各种山地土壤类型是峨眉山特定为生态环境下形成的产物。成土过程的复杂性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是山区成土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决定的。因此,峨眉山土壤发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处于密切联系状态。
峨眉山是盆周边缘山地,山地气候特征显著。随着地形的抬升,气候类型沿垂直方向不断更替,出现复杂多样的山地气候类型。峨眉山山麓低山丘陵带,属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全年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有利于常绿阔叶林木的生长。由山麓向上,气候类型依次更替为山地北亚热带、山地温带、山地寒温带。从山麓到山顶水平距离仅18km左右,高差悬殊达2600m:左右地形的急剧变化引起各气候因子明显地垂直变化。气候因子的垂直变化,影响土壤水热状况的再分配,从而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垂直分布规律显著。
峨眉山气候的垂直分异性,导致各带水热状况的明显差异,亦引起件种生物群落的特殊组合,并形成地带性分异。
峨眉山在地质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峨眉瓦山断块的一部分。地层发育完整护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地势险峻。
地层从前震旦系一白垩系(除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缺失外),其余地层均十分发育。从岩性看,以各个时代的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其次以中生代紫红色的碎屑岩和二迭系的峨眉山玄武岩分布较广。这些块状岩体是峨眉山土壤形成的母岩,久经风化破碎后,或在原地,或在水流等外力作用下,搬运到不同地形部位,成为峨眉山土壤形成的各类母质。
如在台地或山前洪积扇上的洪积母质;山麓和坡地上的坡积和残积母质,山地上部的残积母
质等各类母质类型。
峨眉山的地貌形态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地貌轮廓以峨眉大断层为界,分为三个部分:东北部是峨眉平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9﹪;西南部是深切割褶皱中山区,约占总面积的22﹪;两者之间的过渡带为低山丘陵区,约占总面积的59﹪。
地形制约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
要条件。在中山深切割区,从山麓至山顶随海拔高度的不断增加,水热条件急剧变化,从而
导致气候、生物、土壤发生明显垂直分异。
由于峨眉山特定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确定了地带性的生物气候环境条件,从而影响着峨眉山区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峨眉山海拔1700m以下的山区,发育着地带性土壤一一山地黄壤。在中山深切割区,于地形因素的深刻影响,水热条件重新分配,生物气候因素垂直更替明显,因此导致土壤类型的垂直演替。由基带一中亚热带常若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地带,逐渐演替为山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山地黄棕壤地带至温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林下的山地暗棕壤地带与寒温带常绿针叶林下的山地灰化土地带。山地土壤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显著,同时在山地土壤垂直地带性土壤带内,在同一生物气候条件下,由于母质因素的影响,又出现了山地紫色土及山地石灰土等山区隐性土壤类型的发育。
在山区各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峨眉山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分布规律。土壤类型多样,土壤性状各异。
土壤性状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综合表现。峨眉山土壤形成过程,具有以下儿个共同特点:
(l)淋溶作用十分强烈。峨眉山区降水充足,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土壤溶液以下行为主,造成土壤物质的淋溶。这在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山地灰化土中均十分明显。
(2)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峨眉山各高度带的水、热条件均适宜于森林植被发育,林木生长繁茂。因此,每年有大量的枯枝落叶进入土壤,使土壤中生物小循环非常旺盛,常在表层形成暗灰色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可高达12%,一般均在4%以上。
(3)土壤质地普遍较粘重。峨眉山区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水热同步,组合适宜, 有利于矿物质在土体中的分解、迁移和转化。原生矿物转化形成次生粘土矿物过程较强,并在土体中相对聚集,使土体粘化明显。因此,土壤质地普遍都比较粘重,尤其以心土层更为粘重。
(4)土壤一般呈酸性反应,PH值4.0一5.5。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烈,盐基离子大部分被淋失,有机质残体分解的有机酸又较多,所以土壤呈酸性反应。仅在山地石灰土和山地碱性紫色地中,土壤呈微碱性反应。
2、实习区土壤类型性状分析
(一)、漂灰土(峨眉1号)
田间号码:2008-01
日期: 2011年4月12日10点52
观察地点:金顶
天气:晴
温度:15.5℃
海拔:3020
坡度:18.5度
经纬度:29°31′533″N 103°20′E
漂灰土又名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寒温带湿润地区明亮针叶林或暗针叶林条件下形成的, 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一种特殊土壤。具有一层灰白色亚表土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山地的垂直带上部,北面宽南面窄,象一个楔子自北向南延伸。其次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亚高山和高山垂直带上也有分布。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青藏高原边缘山区的为冷杉和铁杉,并混生较多杜鹃和箭竹,地面生 长大量苔藓。 气候条件的主要特点是寒冷而湿润。大兴安岭地区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10℃以上的积温为1400~1800℃,年降水量450~ 550毫米。青藏高原边缘山地的气温略高,年降水量也较高,可达 800毫米以上。冬季土壤普遍结冻,冻层深度2~3米,在大兴安岭北端,甚至出现岛状永久冻层。 漂灰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土壤之一。林区森林茂密,素有林海之称。但由于林内潮湿、阴暗、气温低,加上土壤酸性强和有效养分少,林木生长缓慢。
在杜鹃冷衫林下发育的漂灰土剖面如下:
1、枯枝落叶层0~4cm为木本植物凋落物、苔藓死亡部分及其细根,紧接土表部分出现泥炭化。
2、腐殖质层4~15cm灰黑色,团粒结构,疏松,多木质粗根。
3、漂灰层(灰白色层)15~35cm淡灰色,细粉砂质,有根系。
4、淀积层35~55cm棕黄色,质地较为粘重,有砾石。
5、母质层55cm以下,峨眉山玄武岩风化残积物。
漂灰土标准土壤剖面
| 发生层 | 剖面深度 | 颜色 | 质地 | 结构 | 松紧度 | 空隙 | 根系 | PH |
| 枯枝落叶层 | 3cm | 黑色 | 蓬松 | 枯枝落叶 | 松 | 大 | 苔藓毛根系 | |
| 腐殖质层 | 8cm | 灰黑色 | 疏松 | 团粒结构 | 松 | 较小 | 多木质粗根 | |
| 漂灰层 | 9.5cm | 淡灰色 | 细粉砂质 | 细粉砂 | 紧 | 小 | 有根系 | |
| 淀积层 | 25cm | 棕黄色 | 粘重 | 有砾石 | 紧 | 小 | 少 |
田间号码:2008-02
日期:2011年4月12日
观察地点:雷洞坪附近
天气:阴(雾)
海拔:2450米
坡度:10°
温度:10℃
暗棕壤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暗棕壤典型剖面如下:
1、枯枝落叶层:3~5cm由母本凋落物和草本残体组成,下部呈半分解状态。
2、腐殖质层:厚6~12cm灰棕色,具粒状和团块状结构,根系密集。
3、灰白色:厚15~35cm灰黄色或淡灰色。腐殖质、氮素与代换性阳离子均无突然降低现象。铁、铝有一定程度淋漓作用,但不明显。
4、淀积层:厚约25~30cm暗棕色,紧实,质地稍粘重,呈不稳固的块状或团块状结构。向下过渡为棕色或杂色的母质层。
山地暗棕壤标准土壤剖面
| 发生层 | 剖面深度(cm) | 颜色 | 质地 | 结构 | 松紧度 | 空隙 | 根系 | PH |
| 枯枝落叶层 | 3-5cm | 暗黑 | 蓬松 | 团粒状 | 松 | 大 | 草本植物毛根 | 4.5 |
| 腐殖质层 | 10cm | 灰棕色 | 松散 | 核状至块状 | 松 | 稍大 | 根系紧密 | 5 |
| 淋溶层 | 8cm | 灰黄色 | 松散 | 粒状和团块状 | 紧 | 小 | 根系多 | 5.5 |
| 淀积层 | 40cm | 暗棕 | 粘重 | 块状 | 紧实 | 小 | 少 | 6 |
田间号码:2008-03
日期:2011年4月13日
观察地点:仙峰寺
天气:阴(雾)
温度:11.5℃
海拔:1747米
坡度:9°
经纬度:29°32′N 103°21′E
土壤性状描述:黄棕壤过去称为灰棕粘盘壤。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是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弱度富铝风化和强烈粘化的土壤。表层暗黄棕或暗棕灰色,腐殖质累积明显,有机质含量因植被不同而有较大变异,心土层黄棕色,多为核块状,粘化明显,结构面被覆铁锰胶膜。酸性-徽酸性,盐基不饱和。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地、江淮丘陵和宁镇丘陵,中亚热带山地的垂直带土也有零星分布。黄棕壤是一种弱度富铝风化和粘化特征明显的土壤,粘聚层一般较薄,B层结构体表面被覆暗棕色铁锰胶膜,粘土矿物中已有高岭石出现。土壤酸性,pH值5.0-6.7,盐基饱和度50%左右。本土类分为三个亚类,黄棕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暗黄棕壤亚类出现于山地垂直带上,土层较薄,但多有Ao层出现,有机质含量高,酸度较强,pH值一般5.0-5.6;黄棕壤性土亚类为弱发育的A-(B)-C型土壤。
地理分布:山地黄棕壤是山地棕壤和山地黄壤之间的过渡土壤类型。广泛分于于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东北的广大地区。贡嘎山地区只分布于东坡及东南坡,海拔1300-2300米左右的河谷谷坡。分布广,垂直幅度大。它形成于亚热带湿润的山地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常见的主要常绿阔叶树种有壳斗科的石栎 (Lithocarpus)、青冈 (Cyclobalanopsis );樟科的樟 (Cinnanmomum)、桢楠 (Phebe)、润楠 (Machilus)、山胡椒 (Lindera) 等属植物;落叶阔叶树主要有槭 (Acer)、桦 (Betula)、木兰 (Magnonia ) 等属植物。此外,还有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滇青冈 (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 组成的小片混交林。
主要成土条件:
• 气候: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区
棕壤分布区,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冻层较浅。 黄棕壤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气候上已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
• 植被;
棕壤:落叶阔叶林;
黄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 地形、母质
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成土母质为沉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
主要性状:具有粘化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O-Ah-Bt-C
中-高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
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组成差异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
粘粒含量高,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质地粘重。多呈棱块状结构,有棕色胶膜。
剖面中淀积层粘粒含量高,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
利用与改良:
黄棕壤由于肥力高,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土类(常将自然植被破坏从事农业活动)。但经耕作后,有机质含量大大下降,改变了原有土性和肥力,故应采取增肥措施。否则,将愈渐贫瘠和板结。
林地中黄棕壤的典型剖面如下:
1、残落物层:植物残落物很薄而不连续。呈半分解状态。
2、腐殖质层:厚10~20cm暗灰棕色,具粒状团块状结构,疏松多孔。向下逐渐过渡。
3、淀积层:厚约40~80cm质地粘重。基本色调为棕色,结构呈棱状和块状,结构体面常有棕色或暗棕色胶膜,有时存锈斑。再下为母质层,多系杂色的半风化物。
山地黄棕壤标准土壤剖面
| 发生层 | 剖面深度 | 颜色 | 质地 | 结构 | 松紧度 | 空隙 | 根系 | PH |
| 枯枝落叶层 | 3 | 暗棕色或棕黄 | 疏松 | 粒状 | 松 | 大 | 少 | |
| 腐殖质层 | 8 | 暗灰棕色 | 松散 | 粒状团块状 | 疏松 | 大而多孔 | 多 | |
| 淀积层 | 40 | 棕色 | 粘重 | 菱状和块状 | 紧实 | 小 | 少 |
田间号码:2008-04
日期:2011年4月14日10时14分
观察地点:清音阁 天气:晴
温度:19℃
海拔:670米
坡度:38度
经纬度:29°34′N 103°23′E
母质层多保留原来母岩色泽,一般比较混杂,但发育在紫色砂岩和红色粘土上的常呈紫红色和枣红色。
地理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北美洲东南部和南美洲北部,都有大面积的分布。 我国长江以南至南海诸岛、-横断山脉的广大地区。分布于盆周山地、盆地内沿江两岸及川西平原的阶地和丘陵上,一 般海 1000—1200 米。它是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和第四纪砾石,在中亚热带四季分明的湿热条件下风化发育而成。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主要成土条件:
• 气候 热带、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
•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热带山地湿生常绿林
• 地形、母质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主要性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铝化特征(铁铝层):
诊断特性:中度以上的富铝化作用表现在于:矿物分解、盐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强烈,粘土矿物以高岭石类粘土矿物和铁铝氧化物为主;矿物风化析出的氧化铁在土壤中产生明显富集;铝离子除进入交换性复合体,招致高度铝饱和外,还以三水铝石形式存在。铁铝层中氧化铁富积,铁的游离度增大粘粒的阳离子交换量低与硅铁铝率低对用以诊断富铝土纲的铁铝层不仅以其粘粒部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铝分子率作为指标,而且还需就其与脱钾作用联系的K2O含量作出限定。具体指标是:部分亚层细土三酸消化分解物组成中K2O<35克每千克。
形态特征(剖面):
如果没有受到侵蚀,土层深厚,土体分异不明显,但可划分出Ah-Bs-C各层
腐殖质层 一般厚10—20厘米,浊橙色至浊黄棕色。粒状或小块状结构,疏松而多根系,常夹有残落物和碎屑片。
铁铝层 这是富铝土的重要诊断层,呈暗红色至黄棕色,紧实粘重,孔隙较少,粘土矿物中以1:1型(高岭石类)或铁铝氧化物占优势。多呈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在孔壁或结构面上常出现淀积的粘粒胶膜或铁结核。
母质层 常见有玄武岩、玢岩发育的铁质富铝风化壳,石灰岩、白云岩发育的铝质富铝风化壳,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石英质富铝风化壳,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硅铁质铁铝风化壳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颗粒较细,排列较紧,粘粒活度低,膨胀较小,因为有较多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的胶结作用,因此形成的团聚体,尤其是微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很强。土体的孔隙度比较高,透水性较好,能容忍较大的降水强度。粘结力小。
化学性质:富铝土全剖面呈酸性反应,pH值一般为4.5—6.0,其酸度主要是由于铝离子所引起的含较多游离氧化铁(正电荷载体),对富铝土的表面性质有较大的影响。磷含量较低,氮和钾含量变动大。
主要成土过程:
黄壤的形成包含两个过程: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富铝化作用指铁、铝在风化壳或土壤中富集的过程,是所有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土壤的共有过程。由于这些地区高温多雨、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在成土过程中硅酸盐矿物以及水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先后受到破坏和淋失,移动困难的铁、铝含量就在土壤中相对增多。氧化铁的水化作用是由于土壤终年处于雨量足、云雾多、相对湿度大(通常在75%以上)、水热状况稳定的环境中,土层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吸湿水含量在10%左右),因而土体中大量的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使心土层呈黄色。
典型黄壤的剖面:
1、枯枝落叶层:地面凋枝残叶数量变化较大,呈半分解状态。
2、腐殖质层:约10~20cm,暗灰棕至淡黑色,具核状或团块状结构,土中蚯蚓等较多。
3、淀积层:厚约15~60cm不等,呈鲜艳的黄色或腊黄色,质地粘重,块状结构。在结构体表面上常见铁质胶膜。
山地黄壤标准土壤剖面
| 发生层 | 采样深度(cm) | 颜色 | 质地 | 结构 | 松紧度 | 空隙 | 根系 | PH |
| 枯枝落叶层 | 灰黑 | 蓬松 | 粒状 | 松 | 大 | 多毛根 | ||
| 腐殖质层 | 11 | 暗灰棕至淡黑色 | 粘重 | 核状或团块状 | 疏松 | 小 | 密集 | |
| 淀积层 | 38 | 蜡黄色或黄色 | 粘重 | 块状 | 紧实 | 小 | 少 |
田间号码:2008-05
日期:2011年4月15日
观察地点:伏虎寺
天气:晴
海拔:630米
坡度:38度
1、紫色潮土:峨眉平原上的紫色冲积层,是紫色潮土的成土母质。经过人类长期的耕作熟化措施,形成矿物成分复杂,养分丰富,土质疏松,耕层深厚,地形平坦,能灌能排的紫色潮砂泥土。
2、酸性紫色土:紫色土是带紫色的岩层裸露经风化而形成的土壤,其发育阶段相对年幼,母质特征表现明显。
地理分布: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
紫色土分类: 紫色土分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3个亚类:
酸性紫色土分布在长江以南和四川盆地广大低山丘陵。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对较高,磷、钾稍低。土壤呈酸性,pH小于5.5,盐基饱和度较低。
中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土层较酸性紫色土薄,约30至60cm,碳酸钙含量小于30g/kg,pH值约为7.5,肥力水平较高,但有机质、氮、磷稍显不足。
石灰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滇中等地,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大于6%,土壤有机质在10g/kg左右,氮、磷低,锌、硼严重缺乏,土体浅薄,保水抗旱能力差。
主要成土过程:
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
主要特性:
紫色土有机质含量 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pH值为7.5~8.5,石灰含量随母质而异,盐基饱和度达80~90%。
峨眉师范校附近的丘陵坡地上紫色土与乐山大佛寺、乌尤寺一带的土壤,同为酸性紫色土,成土母质为白 系为灌口组和夹关组。由于古气候作用,母质先天风化深,故多为砖红色和棕红色。胶体的硅铝铁率2.0~2.5,土壤吸收容量仅为每100克土9.8~12.6毫克当量。常种松衫树种。亦多发展为茶园。
紫色潮土、酸性紫色土标准土壤剖面
| 发生层 | 采样深度 | 颜色 | 质地 | 结构 | 松紧度 | 空隙 | 根系 | PH |
| 枯枝落叶层 | 4 | 黑褐 | 松散 | 团块粒状 | 稍松 | 大 | 毛根多 | 4.5 |
| 腐殖质层 | 暗紫 | 团状 | 核状或团块状 | 松 | 小 | 毛根 | ||
| 淋溶层 | 黑紫 | 沙质 | 粒状 | 松 | 小 | 密集 | ||
| 淀积层 | 28 | 灰黑 | 稍粘重 | 块状 | 紧实 | 小 | 稀疏大根 | 5.5 |
这次峨眉山实习是在学习完自然地理的第一次较长时间的野外实习,在实习中学到了学多在学校和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实地学习了野外植物调查方法,亲身体验了大自然中的不同植被景观,观察了不同的地形地貌,在学习中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它给了我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更是我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实习中见到许多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在老师的帮助下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峨眉山和乐山地区的实习,让我极大的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让人难以想象,美丽的丹霞地貌,在让我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又亲近了自然。时间的久远,历史的沧桑突然侵袭了我的心头。 峨眉山为普贤菩萨行化道场,深邃的佛教文化,绚丽多姿的自然奇观。曾感召了不少古代皇室臣僚、社会贤达和高僧大德。引众多文人雅士、近现代伟人徜徉流寓,咏诗撰联,翰墨飘香。古往今来,峨眉山水之风韵,诗联富有之情操,游者为之神奇,读者为之吟赞。峨眉山可谓是我国古典文学“诗词、楹联”的宝库。唱一曲《峨眉山月歌》,眼前尽显“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美好静谧画面,心里荡起“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依依惜别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而大佛淡看人世浮华事,静坐青山守江平的沉稳和伟岸,是我们世人遥不可及的人生境界。此次乐山——峨眉山之旅给我留下无穷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