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 年 级 | 九年级 | 班 级 | 九(82)(83)班 | |||||
| 任教老师 | 杨银花 | 班级人数 | 53人,48人 | |||||
|
内容分析 | 1.教材特点:本册教材,共包括了5个单元的内容。其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酸、碱、盐、化肥、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和有机物;混合物知识主要就是溶液。 2.知识结构:第八单 元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 溶液;第十单元 酸和碱;十一单元 盐 化肥;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3.知识内在联系:在第八单元中,先认识金属材料,了解纯金属与合金,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认识金属的活动性,并了解工业炼铁的原理,掌握含杂质物质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溶液进行学习,了解酸碱盐及化肥的相关知识,最后,通过化学与生活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结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 | |||||||
|
学生分析 |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通过学习了上册的内容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但由于寒假休息,部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遗忘,因此开学之处,必须花上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 2.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学生不同的任务安排,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完成相应的作业。 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复述及化学方程式的熟练书写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 |||||||
|
教学目标 | 本学期学科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在四月中旬完成对新课的学习,用两个周的时间进行教材知识的复习,用近两个周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及模拟考试,争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顺利进入理想的高中,大部分同学取得良好成绩和学习化学方法,升入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 |||||||
|
教学策略 | ||||||||
|
认真备课 | 根据实际,在合理的进度中,认真备课、上课。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必须认真准备,以求做到心中有数,书写好日常的课时计划。 | |||||||
| 认真上课 | 在教学时,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及学生的不同情况,全面照顾学生,以求学生大面积获取知识信息。 | |||||||
| 演示实验
| 在教学过程中,重复注重教师演示实验规范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充分学习化学知识。实验中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 |||||||
| 学生分组 实验 | 根据教材安排,指导学生完成好分组实验,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好实验报告的书写。 | |||||||
| 单元复习 | 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知识线索,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
| 模拟考试
| 通过试卷讲评,让学生从中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合理分配时间,对中考树立必要的信心,养成应试的良好心态。 | |||||||
|
教学实施 | ||||||||
| 周次 | 单元 | 教学内容 | 课时 | 执行情况 | 备注 | |||
| 1
| 第八单元 |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3 |
| ||||
| 2 | 第八单元 |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3 |
| ||||
| 3 | 第九单元 |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 3
|
|
| |||
| 4 | 第九单元 |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 3 | |||||
| 5 | 第十单元 |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 | 3 | |||||
| 6 | 第十一 单元 |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 3 | |||||
| 7 | 第十、十一单元 | 酸碱盐知识复习 | 3 | |||||
| 8 | 第十二单元 |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 3 | |||||
| 9 | 第十二 单元 |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复习 | 3 | |||||
| 10
| 第1—6单元 | 单元知识复习
| 3 | |||||
| 11 | 第7—12单元 | 单元知识复习
| 3 | |||||
| 12 | 专题复习 | 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 | 3 | |||||
| 13 | 专题复习 | 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 | 3 | |||||
| 14 | 专题复习 | 化学实验知识复习 | 3 | |||||
| 15 | 专题复习 | 化学实验知识复习 | 3 | |||||
| 16 | 专题复习 | 化学计算 | 3 | |||||
| 17 | 专题复习 | 化学计算 | 3 | |||||
| 18 | 模拟考试 | 能力培养,考前心理指导 | 3 | |||||
| 19 | 模拟考试 | 能力培养,考前心理指导 | 3 | |||||
| 20 | 中考 | 学生充满信心,参加中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