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栽培平菇要获得优质高产,并取得理想效益,具备原料优质、配方合理、处理科学的优质培养基是基础;选择适合当地栽培、市场销售、性状优良的品种并获得该品种的优良适龄菌种是前提;做好科学的季节安排、选择适宜的栽培设施是保障;采用合理的技术路线和灵活的栽培管理则是关键。本文通过对平菇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平菇从制种到出菇及采收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关键词 平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Even mushroom of high-quality Gao Chan3 cultivation technique
Abstract Educate the even mushroom wants to acquire high-quality Gao Chan3, and obtain an ideal performance, have the raw material superior quality, formula reasonable, processing science of the high-quality culture media be a foundation;The good and proper age germ which chooses the sale, sex form good species of the in keeping with region cultivation, market to also acquire that species' grow is alsoa premise;The feat cultivation facilities of the season arrangement, choice which works well science is a guarantee;The technique route of adoption reasonable with vivid of the cultivation manage a key then.This text passes to carry on analysis to the even mushroom biology characteristic, and to even mushroom from make to grow a mushroom and adopted to accept process to carry on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Key words The even mushroom, superior quality, Gao Chan3, educates a technique
引言
平菇学名为侧耳,又称北风菌等。各地的平菇品种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如美味侧耳、鲍鱼菇、凤尾菇等。平菇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经常食用平菇,对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有明显作用,对贫血、植物性神经紊乱、肝炎等有一定疗效。由于平菇含有真菌多糖,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有功效。
第一章 平菇栽培的发展史及现状
1.1 平菇的发展史
平菇的人工栽培历史并不长,但发展很快。1917年德国和日本开始试验人工栽培。20世纪40年代我国开始栽培,主要以木屑为培养料,但产量一直较低。70年代我国、日本、德国采用稻草、废棉、棉籽壳栽培平菇成功,使得平菇产量不断扩大。1975年全世界平菇产量为1.2万吨,1986年达到16.9万吨,1990年猛增到91.7万吨,其中中国产8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8%。至2004年全国平菇总产超过250万吨,居各食用菌品种之首,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其中山东、河北、江苏、河南、湖北、等地种植最多。
1.2 平菇的现状
平菇经过二十多年的栽培发展,已由过去的单一栽培品种风尾菇、紫孢测耳、佛罗里达、榆黄蘑等发展到现在栽培品种多达上百种,它们有适应各种条件下的栽培品种。二十多年经历了国内人们不太习惯平菇消费以出口为主,到现在已成为家常菜、普通菜、以国内消费为主。就拿有100万人口中等城市的石家庄来说,每天平菇消费上百吨。现在已经形成以大、中、城市及县城为中心的周边栽培区域,方便了鲜菇市场销售,鲜菇价格相对稳定,经济效益较高。
目前平菇生产投入及产出的效益可以达到如下的技术水平:投入5000公斤的棉籽皮原料,采用室内或棚内塑料袋栽方法,在100天的时间内,可采收鲜菇约5000公斤,以售价2.5元/公斤计算,收入12500元,扣除生产成本约5000-6000元,可获利6500-7500元。经济效益可观。
平菇栽培容易、适应性强、生产周期短,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产量高、市场需求大,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途径。
第二章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性
菌丝体是平菇的营养器官。菌丝是无色、管状、有分支、有隔膜的多细胞丝状物。成千上万条菌丝集结在一起,就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菌丝体。
子实体是平菇的繁殖器官,也是平菇的使用部分。子实体丛生、叠生,也有单生。子实体有菌盖和菌柄两大部分组成。菌盖直径5~21cm;呈扇形,漏斗状或贝壳状,中部逐渐下陷,下陷处无毛或有棉絮状短绒;菌盖表面一般较光滑湿润;菌盖颜色因品种和发育阶段不同有关外,还与光线强弱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幼时白色、青灰色,老熟时灰白色或褐色,光线较暗,颜色较浅,光线强颜色较深;菌盖边缘薄,平坦内曲,有时开裂,老熟时边缘呈波状上翘;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形如伞骨,长短不等,本身为一薄页,白色质脆易断,在菌柄上部呈脉状直纹延生。菌柄一般长3~5 cm,粗1~2 cm;色白、中实、上粗下细,基部常有白色绒毛覆盖,侧生或偏生。
2.2 繁殖与生活史
平菇的生活史是孢子→初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子实体→孢子这一循环过程。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萌发、伸长、分枝,形成单核菌丝,两个不同性别的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互相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吸收大量的水分,分泌酶分解和转化营养物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表面局部膨大,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产生孢子,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平菇子实体的发育可分为原基形成期→桑葚期→珊瑚期→成形期→成熟期五个时期。
平菇菌盖生长很快,菌柄生长较慢。菌盖在生长过程中一部分萎缩,停止生长,一部分经过6~7d,发育成为成熟的子实体。平菇适宜采收期应为菌盖充分展开、边缘上卷时,过1~2 d即是采集孢子的适宜时间。
2.3 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2.3.1 营养:平菇是木腐菌,在自然界它生长在朽木和枯枝上以及死去的树桩上,靠这些物质提供营养。人工栽培时可用棉籽皮、玉米芯、木屑、甘蔗渣等农副产品的下脚料作为栽培主料,提供碳素营养;用麸皮、米糠、玉米粉、黄豆粉饼、尿素、铵盐、盐、石膏、石灰等原料作为栽培辅料,提供氮素、无机盐和生长因素等营养。栽培时,营养生长阶段炭氮比以20:1为宜,生殖生长阶段炭氮比以(30~40):1为宜。原料中棉籽皮碳氮比值最适合,其它原料需增加氮源。
2.3.2 温度: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2℃,最适宜的温度是24℃-26℃,如在15℃以下菌丝生长就缓慢。实际栽培发菌过程气温在18-22℃之间为好,料温一般比气温高2-3℃,即21-25℃。子实体的形成及生长范围4-28℃,最适宜的温度为10-24℃,8℃以下子实体生长缓慢,25℃以上子实体生长较快,但菌盖薄,易破碎,质量差。平菇属于变温性结实,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子实体分化,而且菇质量好,菇的口味好。
2.3.3 水分和湿度:平菇子实体含水量在90%左右,因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在55%~65%,空气相对湿度应在60%~70%水分过大,则抑制菌丝生长,水分过低,菌丝生长没力,产量降低,要掌握好水分是栽培的关键。子实体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在60-70%之间,菇棚的空气相对湿度达80-95%之间,这样的湿度条件才能出好平菇。注意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培养料面干燥影响正常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菌盖容易变色,翻卷,也易造成细菌性病害发生。
2.3.4 通气:平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氧气,它的呼吸过程是吸氧,放出二氧化碳。平菇的菌丝体生长阶段,也就是平菇栽培发菌阶段,要求周围环境空气新鲜,通风好,易利菌丝吸氧,同时可将菇棚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子实体发育阶段也需要空气新鲜,如果二氧化碳浓度高,会造成轻者柄长、盖小,重者原基不分化,也就是不能形成小蘑菇,影响了产量和质量。在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应注意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在冬季,为了保温,有些菇农不愿多通风,结果导致子实体生长不正常。应在想方设法保持棚温的同时,加强通风,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
2.3.5 光照:平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但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子实体原基形成需要200Lx,光线照射12 h/d以上。子实体发育期,300~500 Lx的光照强度才能满足子实体正常发育要求,以蓝光为佳,蓝光抑制菌丝的伸长,却促进原基的分化,有利于子实体的发育。一般在栽培场所内,以能看清报纸上的字的光线为宜。直射光或光照强度过大,也不利于子实体正常发育。如果光照不适宜,会形成畸形菇,并影响菌盖的颜色。光照能使子实体颜色变深。平菇子实体具有向光性,引起向光弯曲的生长效应,从而降低产品的商品价值。
2.3.6 酸碱度:平菇生长发育对酸碱度要求并不严格,最适宜的pH为5.8―6.2的范围,在实际栽培生长过程中为了防止杂菌生长,将培养料的pH调制在7以上,杂菌易在酸性环境生长,在pH7以上不易滋生杂菌,而平菇菌丝体可在pH8―9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一般用石灰来调制PH值。)
第三章 平菇的塑料袋栽培技术
3.1 栽培场地
栽培平菇的场地可选择闲置的旧房、库房、人防地道、,山洞简易菇房、塑料大棚、太阳温室等。这些场地要求:能够有通风口。保证发菌出菇时期对氧气的需求,但又相对对通风口能够控制,以便消毒,低温季节,控制通风。有足够的散射光,以满足子实体形成所需的光照。如果在山洞、人防地道需按装照明和通风设施。以满足平菇生育需求。
简易棚的搭建:选择场地远离畜棚,畜舍及垃圾等污染源,菇棚坐北朝南,东西长20-30米,南北宽6-7米,从地表向下挖0.3米左右。北面用土起墙厚0.5米,两边用土墙厚0.5米,北墙高1.5-1.8米,每两米留一通风口以便通过,东墙或西墙留一小门。棚架横向东西,四根铁丝,铁丝间距1.5米长的铁丝,东西走向固定在两边墙外,每0.4米用竹片做一档固定在铁丝上,距北墙1.5米处,横向每两米一个立柱,距北墙3米处横向每两米一个立柱,用铁丝固定牢固。棚上盖塑料膜,膜上加盖草帘。菇棚使用前需进行消毒,密闭菇棚,用硫磺点燃。或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进行熏蒸。
3.2 栽培季节
平菇栽培的季节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栽培的方法,根据平菇在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时期对温度的要求,在不同的季节播种应选择不同温度类型的品种。各地应以当地气候条件为依据,灵活掌握,首先必须满足子实体形成和生长所需要的温度,再考虑满足菌丝生长所需要的温度。一般实行春、秋两季栽培,每年9月中旬至第2年3~4月均可进行栽培。如果采用生料栽培以11月下旬至第2年的2月为适宜,因为这时自然气温通常在20℃以下,虽然菌丝生长慢,但不利各类杂菌的生长。所以这段时间是平菇栽培的安全期,一般不会发生污染。
3.3 栽培原料选择及处理
3.3.1 培养料的配制
3.3.1.1 配方:①棉籽皮88%、麸皮10%、糖1%、石灰1-2%、料水比为1:1.2-1.3, pH自然。②木屑78%、麸皮20%、糖1%、石灰1-2%、料水比为1:1.2,pH自然。③棉籽皮47%、玉米芯40%、糖1%、石灰1-2%、麸皮10%、料水比为1:1.2,pH自然④棉籽皮47%、木屑40%、糖1%、麸皮10%、石灰1-2%,料水比为1:1.2,pH自然。
3.3.1.2 拌料:配方选好以后,应选择非雨天时进行拌料。拌料之前将溶于水的物质如石膏、磷肥等先溶于水,不溶于水的物质如麸皮等与干料先混合均匀,然后按料水比1:(1.3~1.4)的比例加入上述水溶液拌料。要求拌料要均匀,含水量适中。掌握含水量适宜的标准是:用手抓一把培养料握紧,指缝中如有2-3滴水滴下即为适宜。
3.3.2 培养料的装袋与接种:首先用干净水,肥皂洗手,然后取一干净洗脸盆放菌种,将菌种掰成核桃或枣一样大小,菌种不宜太碎。装袋时打开袋口,先放一把棉子皮于袋底部,再放一层菌种,加一层棉籽皮,用手将棉籽皮向下压加一层菌种,再加一层棉籽皮,用手将棉籽皮向下压然后加一层菌种,最后撒一把棉籽皮,用2cm木棒在料中间打孔至底部,但不打透袋,用大头钉或钉书器来封口,用小铁钉在放菌种处打小孔,以便菌种萌发生长需氧。这样装袋为四层菌种,三层料。也有三层菌种,二层料,需注意菌袋料要压紧,但不能太实,用菌种量为10-15%。
3.2 发菌期管理
将装好的菌袋放入室内进入发菌期管理阶段,根据季节气温不同,可摆放2层,或2-3层发菌。第三天检查菌种萌发,生长情况。并进行翻堆,检查袋内的温度,不能越过28℃,保持发菌场地空气新鲜,7天左右翻一次堆,如果出现菌丝生长速度变慢时,要用钉子在长过菌丝的地方打孔通气,加快菌丝生长速度。
注意的问题:①不要发生烧菌,发菌季节气温再低也有烧菌问题,要经常倒袋注意料温,当料温高时及时散袋。②若料水分偏高,装袋后要用直径2cm木棒将菌袋从中心打通。一降低水分,二有利通气,使菌丝能够正常生长③发菌场地要干净、空气新鲜、给菌袋一个好的发菌环境。使菌丝生长迅速,很快长满料面。否则平菇菌丝生长速度慢,杂菌易生长,会导致栽培失败。平菇出菇袋发菌气温正常情况下30-35天可长满菌袋。
3.3 出菇管理
发满的菌袋,就要进入下一阶段的管理,将菌袋上架,每架间50-70厘米,每架菌袋可上8-10层,每架两边应有竹竿固定,防止采菇菌袋倒垛。
菌袋上架后,棚内开始增加湿度达90%左右。将袋口解开,调整温度,光照、通风、湿度,在适宜出菇条件。温度在8-15℃条件,温差刺激大最有利于原基形成,有适宜的散射光,通风要好,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使原基能够正常形成和分化,出菇管理的湿度始终是控制在90%,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在上述管理条件下,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需5-8天的时间。出菇温度高会出现平菇子实体生长快、菌盖薄,颜色变淡,易弹射孢子,菇体易产热。出菇温度过低,平菇子实体生长太慢,冷风吹到已形成的子实体上长出瘤子,有时出现菌柄长,菌盖小。子实体从现蕾到采收只需5-7d。
3.4 采收
3.4.1 采收标准:当菇盖展开度达八成,菌盖边缘没有完全平展时,就要及时采收。
3.4.2 采收方法:用左手按住培养料,右手握住菌柄,轻轻旋转扭下;也可用刀在菌柄基部紧贴斜面处割下。一般搁天采收一次,采收前3-4h不要喷水,使菇盖保持新鲜干净,采收时连基部整丛割下,轻拿轻放,防止损伤菇体。
3.5 采收后的管理
3.5.1 补水
当平菇采收完第一茬菇后菌袋内的含水量相对就低了,需要水份的补充,不然第二茬菇产量就低,补水方法:①泡袋法:用大桶、大缸或水池,将菌袋放在其中,用木板加石头压上,而后再加水;水浸过菌袋,保持12-24小时,根据菌袋的进水量,而定时间,一般达到原来菌袋重量或超过一些都可。②用补水器补水:补水器是一个直径不到1厘米的,而前端是尖的中空,壁上有很多小孔的铁管,并有开关,后端连塑料管并连接自来水或连接小型加压水泵,将小铁管插入菌袋内,然后打开开关,水自然向料内压,这样可进行补水,这样补水操作方便、快,一人每天可补3,000-4,000袋,工作效率高。
补水后的菌袋,通过调整,光、通气、及棚内的湿度,来进行下茬的管理,方法同上,棉籽皮为原料栽培平菇一般可采收3-4茬,管理好可收5茬菇,产量每斤干料产鲜菇1-1.5斤。生物学效益可达100-150%。
3.5.2 覆土栽培
一般菌袋出两茬菇后,由于菌袋内缺水,影响产量,可进行覆土栽培出菇,方法如下:①内或树阴下挖畦,棚内畦的走向为南北,除去走道,长度同棚宽,畦宽1米,两畦间30-40厘米,深度以袋长度再深5厘米。②菌袋脱去,将菌块整齐排好在畦内,将挖出的土拍散,撒在菌块上。料上盖土2-3厘米,然后灌水,使土下行,再覆土达到似露非露,继续灌水,使菌袋补足水份。③出菇,菌块补足水份后,菌丝开始活动,吸收土壤中养份,温度适宜,覆土后10-15天就可看到原基形成。一周后就可采收,覆土后长出的平菇养份足质量好,菇型正。一般可再采收2茬菇增产30-50%。④覆土后有时会出现不出菇,原因是土覆的太厚,使原基不易形成,造成菌块的菌丝向土壤中突长,迟迟不出菇解决的方法是将土去一部分,露出菌块头,另外用锄头松土,给土壤通气,使土壤不板结,原基易形成。⑤补充营养:在覆土季节,如果气温是由高向低处走可随灌水补充营养,如尿素,磷酸二氢钾,它们的用量用量为0.1%。不易过多,否则气温变高会导致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