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目的
辩识公司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环境影响大小,确定重要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为体系建立和运行提供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服务管理管理活动中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包括:
--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 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
-- 作业场所内所有的设施、设备;
-- 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因素。
3 职责
3.1 工程部是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督促公司各部门以及相关供方进行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辩识和评价、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因素控制的策划。
3.2 工程部负责工程现场环境因素辩识和评价、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因素监督与控制。
3.3 各部门负责公司各自办公区内的环境因素的辩识。
3.4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能范围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资料收集整理,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划和环境因素识别,并统一将相关信息传递到工程部。
3.5 管理者代表组织对公司重要危险源、不可接受的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并制定控制措施。
4 管理内容与方法
4.1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4.1.1 主要通过现场观察、人员活动、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相关方的意见等作为依据。
4.1.2 辩识和判定时应考虑:
-- 两种活动: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 七种职业健康安全危害:机械、电气、化学、辐射、热能、生物、人机工程;
-- 七种环境因素:大气、水体、土壤、噪音、废物、资源和能源、其他。
4.1.3 根据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标准,对照公司项目的特点,对可能造成施工现场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产生影响的所有危害进行分析、辩识,评价,确认其危害,工程部在此基础上,组织公司有关部门、人员编制《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并按各部门情况,汇总后再将《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
对于一个生产场所或施工场所,进行风险评价,危害的辩识是首要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作业类型,项目性质,如何从繁杂的表象中准确地识别出数以千计的危害源,是乎十分困难。介绍一种比较简便适用的能量流确认法。为了便于理解,先介绍几个概念:
①危险源:系统高能量不稳定物质的输入或储存及系统高能量输入口,是系统危险能量的发源地,是系统一切危险的根本来源;
②危险点:系统能量储存和转移的全过程中每一个可能出现能量泄漏的点,这个点一旦被高能量场击穿,就直接接通了危险源与环境的通道,就有可能造成危险源能量的迅速释放,对系统造成破坏。
③危险场所:是一个或多个危险源及因危险源存在而存在的危险点相关、或不相关的、共同存在的一个生产场所或生活场所,这种场所客观地存在危险源,也就客观地存在危险点,如果没有危险源,该场所也就不属于危险场所。
有了定义,如何进行危害识别?这里介绍一种从能源进行分类和识别的方法。
对系统的全部高能量物质和高能量输入进行分类和确定:以某一输油站为例,第一步要作的工作是确认该输油站的危险源的能量类别和能量输入及存储地点,输油站中所有的危险源可分类如下:
①化学危险类:原油、天然气、化验室各种试剂和药品、原油处理剂等;
②电力危险类:发电机、入户变压器、各种电气设备等;
③机械危险类:各种电动机(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设备、各种高空作业平台、起重设备,超高建筑、机动车辆、压力容器等;
④辐射危险类:加热炉、锅炉等热辐射源、电气焊等光热辐射源、各种机械设备等的噪声辐射源;
⑤其它危险类:粉尘、通风、温湿度、雷电等;
对这五类危险源进行分类和识别后,记录其所在地点、数量、
性质、流向或扩散方向及其周围环境情况,初步形成一个危险源表格。这样就完成了对输油站的危险源的辩识过程。
按照这五类危险源的识别,再应用能量流辩识法进行进一步的识别就会形成二次危险源表格。
还是以输油站作例子:要想识别电力危险类的危险情况,用能量流的方法,从输油站的输入变压器开始:变压器输出端子—进站线路—低压变压器输入端—低压变压器输出端—低压输电线路—配电柜—闸刀—漏电保护器—用电设备和照明器材—直到把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光、热为止,在这一个全部的电能流程网络上,每一个可能出现电能泄漏的点或每一个可能的电能击穿的点,都被系统的识别出来,既找出了系统的薄弱环节,并记录全部点的地点、性质、击穿系数、能量强度、辐射环境情况,形成了二次危险源表格。
来自: 安全管理网(www.safehoo.com) 详细出处:http://www.safehoo.com/System/HSE/Base/200904/24979.shtml
重大危险源的辩识及控制
2006-01-17 14:20:48 作者:linggo 来源:中国风险管理网 浏览次数:861 文字大小:【大】【中】【小】
本网据“化工安全与环境”报导:
1概述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类在创造财富、享受成果的同时,总是会遇到愈来愈复杂的危险和事故的威胁。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现代化大生产又隐藏着非常严重的事故危害。例如:(1)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当时这种异氰酸甲酯毒气覆盖25平方公里,造成2500人死亡,20万人双目失明,67万人处于毒气威胁之下的社会性灾难。(2)我国1995年8月5日,深圳发生的危险品库大爆炸事故,造成死亡15人,伤873人,损失2.54亿元。(3)1997年6月27日,北京东方化工厂储罐区发生火灾爆炸,死亡8人,受伤40人,炸毁、烧毁储罐17个,储料20000t以及损坏罐区大部分设施。(4)1998年3月5日,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储罐区的5个100-500m3储灌发生泄漏燃烧爆炸,迫使近10万人紧急疏散,造成11人死亡(其中消防官兵7人),伤27人,损失惨重。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重大工业事故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燃性物质泄漏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烟云,遇到火源引起火灾或爆炸,或两者一起发生;另一类是大量有毒物质的突然泄漏,在大范围内造成死亡、中毒和环境污染。当代事故所带来的灾难性和社会性,所表现的技术复杂性已经超过了事故本身,成为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人类安居乐业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重大事故的不断发生使人们痛苦地认识到,现代工业生产,特别是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潜在着巨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工厂内部,而且相邻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都遭到巨大的危害。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高度重视。随之产生了“重大危险”、“重大事故”“重大危险控制”等概念。1993年6月第80届国际劳动工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重大事故定义为: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的、突发的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害物质,并导致对工人,公众或环境造成即刻的或近期的严重危害。
2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控制重大危险源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控制重大危险源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重大
事故的发生,而且是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将事故到最低程度,或者说能够控制到人们可接受的程度。重大危险源总是涉及到易燃、易爆、有毒的危害物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生产、加工、储存超过了临界数量的这些物质。由于工业生产的复杂性,特别是化工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2.1重大危险源的辩识
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重大工业事故的发生,首先是辩识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危险源)。一般由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的基础上,制定出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确定哪些是可能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源。目前,欧盟、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印度、澳大利亚等都制定了重大危险源辩识标准。见表1、表2。
表1 欧盟用于重大危险源辩识的重点控制危害物质
表2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重大危险源辩识的重点控制危害物质
1976年,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CMH)建议重大危险源的标准是:
(1) 可能发生相当于100t氯气泄漏事故效应的有毒物质的储存或加工设施。
(2) 可能发生15t可燃气体或蒸气火灾爆炸事故效应的可燃物质储存或加工设施。
(3) 储存或加工15t以上性质不稳定、放热反应性高(如环氧乙烷、乙炔和无机过氧化物
等)的设施。
(4) 具有高压主能量的设施,如有10MPa以上压力的气相反应的工艺过程。
(5) 储存或加工总量超过5000t铵的设施。
(6) 储存或加工闪点低于22.8℃,总量超过10000t的可燃物质的设施。
(7) 贮存或加工总量超过135t液氧的设施。
(8) 储存或加工的物质若发生火灾事故,其效应相当于10t氯气的危害性设施。
另外,国际劳工组织(ILO)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合适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这个标准应能代表本国优先制定的危害物质,并便于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修改和补充。现根据欧盟、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天脊煤化集团公司界定的重大危险源。见表3。
表3 天脊煤化集团重大危险源辩识的重点控制危害物质
2.2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价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系统收集设备、设施的设计、运行与重大危险源的有关资料和信息。对危险源的关键部位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工艺过程的缺陷,人机失误的因素和安全预防的重点。按危险源分级标准对危险源的风险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识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原因和机制。这是对重大危险源辩识的主要工作,其目的就是要搞明白危险因素的整个过程,分析出产生危险因素的真正原因,并建立预防和控制重大危险源的运行机制,以求使工业生产达到本质安全化。
(2)依此评价已辩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评价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并定期检查这种防范措施的可行性。
(3)评价危险事件的后果。这是对重大危险源安全控制的超前设计,在危险事件未发生前,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就已掌握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在工作过程中就能格外小心,时时处处把重大危险源作为安全控制的重点。
(4)进行风险评价,即评价危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这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当代安全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指明企业发生重大危险事件时的应急方案,从企业人员、装备、技术、管理环境条件、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去考虑问题,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到关键的地方。
(5)风险控制,即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否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险程度。这是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控制的核心,控制的目的就是降低危害程度,千方百计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安全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