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24:26
文档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作者:吴军夏建中特里·克拉克来源:《中国名城》2013年第12期        摘要:以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Clark)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城市研究新范式“场景理论”。该理论把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他们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实践
推荐度:
导读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作者:吴军夏建中特里·克拉克来源:《中国名城》2013年第12期        摘要:以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Clark)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城市研究新范式“场景理论”。该理论把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他们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实践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

作者:吴军 夏建中 特里·克拉克

来源:《中国名城》2013年第12期

        摘 要:以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城市研究新范式“场景理论”。该理论把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他们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实践,从而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典型特点。该理论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公共制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场景理论;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08(7)

        都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城市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芝加哥学派则是众多研究中的典型代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帕克(Park,R.E.)生态区位理论,伯吉斯(Burgess)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Hoyt,H.)的扇形理论以及怀特(White,J.)城市空间重塑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对城市空间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分析。进入21世纪,以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为代表的研究团队[1]提出城市研究新范式“场景理论”。该理论把对城市空间的研究拓展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他们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实践,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正是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典型特点。本文对该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可为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服务与管理以及相关公共制定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1 为什么要研究“场景”

        在过去几十年,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研究者指出,文化是吸引“高级人力资本”(High Human Capital Individuals)的重要因素,继而,这种高级人力资本驱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Glaeser,Kolko and Saiz 2001;Florida,2004 2010;Markusen,Schrock and Cameron,2004;Clark 2011;Carl Grodach,Michael Seman 2012)。比如,充满艺术气息的社区、长盛不衰的音乐剧院、兴旺发达的餐馆、美丽典雅的建筑、资源丰富的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都市设施,共同构成了一种优质的区域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从而吸引不同人群前来居住、生活和工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简单的思路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

        原因在于,把文化吸引力转化为专业术语并不容易。首先,“文化”(Culture)是一个比较含糊(界限不明确)的概念。比如,文化究竟是指传统的“高雅艺术”,如歌剧、戏剧和交响乐,还是指那些本地气息,如芝加哥蓝调风格或加利福尼亚烤肉传统呢?再者,文化还具有实验性特点,如艺术创新中的前卫画廊、前沿剧院以及新的建筑形式等。按照这样的思维推演下去,只要从美学视角去审视,所有的事与物,如街角文化、海滨活动、自行车道、手工艺术品跳蚤市场以及农业集市等,都会产生“文化”。

        这种对文化宽泛性的理解在传统社会中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随着以消费为主的后工业社会[2]的来临,当这些现象作为竞争优先元素进入到城市区域发展的议程上时,当城市制定者不得不考虑区域发展规划中哪些项目被增资或减资时,这些现象就需要明确的定义和严格的表述。也只有这样,文化与设施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才能够体现出来。芝加哥学派对“场景”的研究,就如早期学者对这性别、种族和阶层等现象的研究一样,能够被逐渐引入到公共的制定中来。

        事实上,早期城市发展理论研究者们并没有对文化和都市便利设施的特性(The Specifics of Culture and Amenities)进行过探讨,仅有的一些研究散见于经济学家的文献中。比如,湿度和洁净空气能够对城市土地价值产生影响(Zelenev,2004)。然而,为什么这样的研究却被城市发展理论家们长久的忽视呢?多伦多大学公共教授Richard Florida在《创造性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一书中指出:街角生活、自行车运动、广场舞蹈等平民活动对创造性阶层的吸引,要大于剧院和保龄球运动;因为这些平民活动迎合了创造性阶层对多元、包容和自治等性情品味的诉求。

        无独有偶,Markusen也对相关议题展开了讨论。他提出了“隐藏艺术股利”(Hidden Artistic Dividend),即“高水平”艺术活动的消费在商业经济繁荣方面的作用开始衰减,相反,以大众文化为主的艺术活动在经济兴旺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另外,部分哲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也试图对这个宽泛概念进行分析,以便“捕捉”相关的文化体验,比如高雅与低俗、正式与非正式、精英与大众、积极与消极等。但是,当文化与文化活动进入到城市发展理论研究议程上时,这些解释就显得过于表面化(浅层化)。

        21世纪前后,由Terry Clark、Daniel Silver、Edward Glaeser和Richard Florida组成的团队对这个议题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命题:文化与都市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消费、便利设施和艺术环境,尤其是艺术和消费实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他们强调,文化艺术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消费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也开始逐渐超越生产,作为文化活动的载体——都市便利设施,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消费实践驱动着城市的发展。他们的研究重点为:剧院、影院、酒吧、餐馆以及各种俱乐部等都市设施是应该向城市中心区域集中,还是分散到城市的郊区,哪个更能推动城市的发展?(Glaeser,2000,2009)都市亚文化与种族、性别、阶层如何产生关联,这种关联对邻里关系和都市区域产生哪些影响?(Clark,1998,2003,2010)音乐、艺术、剧院等所形成的复合体如何促成了都市生活?(Daniel Silver,2006)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这些人力资本又是如何推动城市发展?(Florida,2004,2012)

        具体来讲,Edward Glaeser发现,拥有大量便利设施的城市发展更快,这些便利设施是指餐馆、现场演出、好天气、美丽景象、优质公共服务和高水平的社会接近(High Levels of Social Proximity)。他把这些发现与现代城市本质变化相结合,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消费为中心,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着城市的发展(Glaeser,2001)。Terry Clark的研究显示,不同的都市便利设施吸引不同阶层的人群。适宜温度、好的天气和静静的山区环境对老年人吸引力较大,而剧院、酒吧、影院和餐馆等区域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大。Clark用便利设施和移民模式来说明城市郊区在政治文化方面发生着深层次变化,尤其是新政治文化的崛起(The Rise of A New Political Culture)。

        总之,本研究为这些现象和议题,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框架将使现下对此议题的研究“逃离”那些基于个体思想、品味和阶层利益的赞同或反对的浅层次、表面化争论。他们通过对场景概念的分析,提出一种连接文化活动、都市娱乐设施、个体价值与品位的方法。他们强调,除非城市研究者们增加一些被概念化的场景元素,否则,这些研究将会遗漏许多核心内容;这种核心内容能够解释文化制度和都市生活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作用。

        2 什么是“场景理论”

        2.1 三种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街角

        想象一个城市街角。你可能会看到公寓、别墅、商店、交通工具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群,比如散步者、购物者、收银员和等。但是,这其中的哪些元素与你相关?或者说,以什么方式或在什么程度与己相关?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个体正在寻找着什么,或者说立足点是什么。

        从普通居民的视角,个体可能倾向于生活必需品(Necessities of Life)容易获得的街区。在这里,居住是否安全?街区环境是否卫生?治安是否良好?便利店是否唾手可得?附近是否有医院?周围是否有好的学校(有孩子的父母会考虑这个问题)?邻居是否友善?街区是否吵闹?当带着这些问题去审视某个城市街角时,我们可能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概念,而城市街角就变成了充满生活意义的街坊邻里区(Neighborhood)——向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区域。在这里,社会纽带(Social Ties)由生活居住来定义,而健康的社会纽带是由亲密的邻里关系来实现。

        不同的立足点所得出的看法也不同,我们以城市街区中的便利店、医院、超市、服装店和酒吧为例。对于寻找工作而非生活必需品的个体来说,便利店的重要性不是体现在它能够提供食物和饮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上,而是表现在它是否可以提供工作岗位(就业机会)。同理,医院可以为病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医院能否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如医生和护士。同样,充满城市街区的大小服装店,它们不仅仅是销售衣服的地方,而且还是充满工作机会的空间。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从投资人的角度来审视,城市街区则是一个生产空间。他们会有很多问题:这里是否适合投资?某商品的需求状况如何?劳动力是否便宜?商店的销售如何?事实上,当从一个生产者(投资者)的视角审视城市街角,街区不再是居民的住宅区域,而是被视为一个工业生产区域。从这种视角来看,社会纽带是由工作来定义,而健康的社会纽带是通过协调基于生产方式结成的不同群体的利益而形成。

        如果从消费的角度出发,城市街区则会变成一个集各种消费符号和价值观念为一体的混合场域。在这里,个体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求娱乐(Entertainment)、休闲(Leisure)和体验(Experience),而不是生活必需品或参与劳动生产。

        从这种视角来看,服装店不仅仅是提供保暖衣服或提供就业机会的地方,而且,它还是提供新锐设计、塑造时尚风格、传播文化理念和迎合某种品味的场域。在这个层面上,服装店超越了物质范畴,上升到文化和价值的层面。同理,咖啡馆不仅是提供早餐或就业机会的场所,而且还是休闲娱乐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听到最新的爵士乐,看到最流行的乐队表演等。在这里,制度是为了消费而设置,实物被个体去消费、去欣赏和去娱乐,才具有意义。

        个体变成了消费者,城市街区不再是作为邻里或工业生产而存在,而是一种场景(A Scene)——提供生活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场域。这里的社会纽带是由希望(Wishes)、欲望(Desires)和梦想(Dreams)来定义,而健康的社会纽带是由对这些价值观念的体验去实现。

        2.2 理论视角的开始转变

        纵观社会理论的历史,对工业城市形态的解释有两种基本视角:其一是用生产的观点去解释消费和居住(Marx,Bourdieu,Veblen,Frankfurt School),其二是用人力资本的视角来分析工作和就业(Warner, Andrew Greeley,Coleman)。这样的研究对旧的社会秩序和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但是,随着全球化、个体化、中产阶层化[3]和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一个以消费为主的城市形态开始出现,这些理论在认识社会现象方面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

        “场景理论”应运而生,为人类认识城市形态提供新的视角。它以消费为基础,以城市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为前提,把空间看作是汇集各种消费符号的文化价值混合体。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城市空间,其已经完全超越物理意义,上升到社会实体层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场景理论不排斥以生产和人力资本为主建立起来的理论,它承认在二者功能的前提下,增加消费的维度,即从消费、生产和人力资本三者来解释都市社会。在后工业社会里,它引导学者们进行理论视角的转移,即由生产转向消费。它把不同社会符号或纽带(邻里关系、阶级、社区等)中的个体(居民与劳动者)看作消费者。

        正如“社区”(Community)这个概念的运用一样,它揭示着个体围绕生老病死所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组成的符号意义;同理,“场景”这个工具将会揭示各种消费实践活动的符号意义。场景包括5个要素 4[4]:(1)邻里(Neighborhood),社区;(2)物质结构( Physical structures),城市基础设施;(3)多样性人群,比如种族、阶级、性别和教育情况等(Persons labeled by race,class,gender,education,etc.);(4)前三个元素以及活动的组合(The specific combinations of these and activities );(5)场景中所孕育的价值(Legitimacy,Theatricality and Authenticity)。

        如果说研究者把生活必需品的组织形态演变成有意义的社会形式,如邻里街坊;把劳动的组织形态看作是更大社会形式的生产输出,如公司、工业部门和阶级等,那么,芝加哥学派的目的是,用场景把消费组织成有意义的社会形式。这种社会形式必须由专门的语法结构和学术词汇来表示。就如马克思对生产的研究一样,他不仅仅把生产看作生产实物而存在,而且把其当作生产方式的社会组织来考察。异曲同工,芝加哥学派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他们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

        2.3 基于消费视角的场景理论

        理论视角一旦转变,对城市的理解就会随之改变。用消费视角来解读后工业城市,都市便利设施就会变成消费者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因为这种便利设施能够带来消费者的各种不同快乐体验。比如,聆听现场音乐传递出的自我认同,品尝美酒所带来的自我陶醉,享受高级餐厅服务的身心愉悦,酒吧偶遇社会名流的美丽邂逅……场景理论允许研究者去探索这些消费实践的不同组织形态。

        同时,场景理论的运用,能够把单个便利设施纳入到城市场景的总体中来。芝加哥学派认为,作为某一场景的组成元素,便利设施不能被“原子化”(Atomistically)地去理解,因为它是作为整体体验中的一部分而去被消费的。在消费单个便利设施时,文化价值被镶嵌在不同设施的组合上,即场景。设想一个海滩风景,当消费者享受海滩时,他们消费的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海滩场景的价值,即快乐体验。我们以迈阿密海滩(Miami Beach)为例。在这里,人们可以获得很多“养眼”的机会,比如,穿比基尼的漂亮姑娘、裸露肌肉的性感男士、风格迥异的音乐艺术、各式各样的餐馆、各种各样的狂欢派对以及为娱乐休闲而布置的其他设施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道极度享乐主义的风景;让人们进入到一种快乐主义至上的总体娱乐文化场景中,个体可以把工作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但是,同样的城市设施被放置到加利福尼亚北部,其所构成一系列实践总体(场景)就会与迈阿密迥然相反。在那里,对自然的敬畏、对森林的珍视以及环境保护的诉求等会取代快乐主义至上的价值(即使它们有着同样的物质设置,如人流、餐馆、酒吧和艺术长廊等元素)。因此,使一个地方变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空间,不在于餐馆、酒吧、人流以及自然条件等有无或多寡,而在于这些设施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来形成特定的场景。而这种组合形式能够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滋生出共同的文化价值。因此可以说,场景概念给我们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途径。通过这途径,研究者可以跳出“居住者”和“生产者”思维,转换到以消费为主的理论维度,去理解城市。

        这种转变客观上要求新方法的出现和运用,去辨认和测量消费实践活动对都市社会的影响。换句话来说,为了理解消费实践对都市社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本质,研究者就必须去构建一种新的理论语言。这种理论语言可以辨认和分析镶嵌在不同场景中的消费实践。研究者需要发现新的方法,去“捕捉”这种嵌入在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中的价值。然后,按照这种思维,我们就可以理解后工业社会中的经济增长、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

        3 如何辨认与测量场景

        3.1 场景的辩认

        场景是由各种消费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符号意义的空间。如果“场景”存在,并且能被辨认和测量出来,那么,我们只能诉诸于专业的且恰当的术语。接着,这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如何知道某个特定区域能够提供怎样的场景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场景赋予各种消费实践活动意义,而对场景的辨认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个体对特定区域场景的辨认才成为可能。

        芝加哥学派认为,作为消费者(非居住者或生产者)去“捕捉”个体对周围空间的情感体验,大致可以从三个广义维度去把握。具体来讲,只要我们能够完全理解特定空间里的消费设施蕴含着特定品味和价值,那么,我们对场景的辨认和测量就成为可能。作为消费者有三方面的倾向:(1)令人快乐的外观(外表)(The Pleasures of Appearances),个体自我呈现的方式,即个体努力创造在别人眼中属于自己的形象,即戏剧性(Theatricality);(2)同一性所产生的乐趣(The Pleasures of Having an Identity),真实自我与本地风格是否具有同一性,排斥或接受,否定还是赞扬,即真实性(Authenticity);(3)符合信仰和道德所带来的快乐(The Pleasures of Holding Moral Beliefs and Intentions),当局对个体评价做出错或对的裁决,即合法性(Legitimacy)。

        场景是一种空间,个体在这里进行着消费实践,收获着由实践而带来的情感体验,如愉悦或憎恶、漂亮或丑恶、正确或错误、真实或虚构等。我们尝试从场景的三个维度去捕捉各种消费实践的关键元素。同时,场景的每个维度都有设定的特有目标,这种目标是基于消费者对消费品味与价值特征的渴望与实践。具体见表2。

        芝加哥学派认为,戏剧性、合法性和真实性是理解“各种都市设施混合体所形成的具有价值取向的场景”的三个维度;同时,这三个维度也为场景理论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正如前文所论述的那样,我们已经对这些维度进行了分析,即从“空间”的物理观念,到有价值取向的“场景”概念,再到由外观(戏剧性)、同一性(真实性)和评判结果(合法性)组成的消费实践……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具体活动,最终导向一种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来审视个体生活的世界。为了使这套理论框架更加清晰,芝加哥学派在三个广义维度下细分了五个维度,具体如表3。

        这个理论框架让个体能够相互辨认,并附着各种价值取向的特定场景。特定都市设施的组合,可能让身处其中的个体感觉到合法的自我表达、不拘一格的个体呈现、真实的本土风格以及非理性的自我认同……这就是被芝加哥学派最初研究的“波黑米亚场景”(Bohemian Scene)。波黑米亚是芝加哥学派为了场景研究而挑选的美国众多城市之一。通过对这个城市消费娱乐设施的调查发现,不同都市设施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比如,教堂比较多的街区趋向传统保守、酒吧比较多的街区趋向张扬奔放、图书馆比较多的街区趋向积极进取……于是,他们按照三个大维度和十五个小维度,把每个街区的消费娱乐设施进行赋值,然后计算出分数,从而得出该街区各种设施所形成场景的价值取向,如开放或保守、张扬或寂静、愉悦或沉闷等。

        事实上,场景理论框架,揭示了各种都市消费娱乐设施组合形成的特定场景,彰显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吸引着不同群体前来居住、生活和工作,从而驱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的逻辑思维,可用下图示之:

        都市设施与市民组织——特定场景——价值取向——人力资本——消费实践——城市发展

        3.2 场景的测量

        要想了解城市场景,就得对都市设施进行测量。作为场景理论的创始者,芝加哥学派对“场景”的测量大致分为四个步骤:数据库建立、都市设施赋值、各维度系数计算以及不同城市场景比较。

        首先,Terry Clark领衔的“财政紧缩与都市革新”课题组,投入1500万美金,历时12年,对美国、加拿大、法国等7000多个城市的消费娱乐设施进行调查,并初步建立了都市“场景”数据库。该数据库来源于国家电信黄页和相关人口普查资料,涉及到成千上万个都市设施。这些设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消费,包括餐馆、酒吧、咖啡馆、书店、博物馆、足球场、学校、珠宝店、服装店、画廊、剧院、影院以及教堂等。该数据库的建设基于各国的邮政编码区域划分。以美国为例,美国场景数据库涵盖28133个邮政编码街区,城市设施种类为1012个。

        其次,为每个都市设施赋值。因为消费娱乐设施的不同组合体构成了不同价值取向的都市“场景”,所以,对场景的测量就必须对各种都市设施进行赋值。某一特定场景蕴含着相应的文化价值。比如,教堂比较集中的街区代表着传统和保守,在Charismatic维度上赋予较高的分值;如果酒吧比较集中的街区代表着开放或者叛逆,那么在Transgressive维度上则赋予较高的分值。总之,芝加哥学派按照十五个小维度对单个场景进行赋分,分值由高到低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

        再次,统计出单个场景“表现指数”,步骤为二。其一是以邮政编码作为分类标准,对相同邮政编码对应的都市设施数量乘以该都市设施在每个小维度上的分值,获得十五个小维度总分值;其二是用小维度上的总分值除以特定都市场景总数量,得出邮政编码对应的城市街区场景在小维度上的平均分值。

        最后,对不同都市街区场景的比较分析。研究者利用统计得出的分值,对不同城市街区里各种都市设施组合所形成的不同场景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到这些都市消费娱乐设施以怎样的组合形式,才能构成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场景?这种场景是否可以吸引到不同人群?是否可以带动消费,驱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些都是开放的议题,希望通过对城市场景的比较分析,为城市改造、区域发展、服务管理以及相关公共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都市设施是以休闲娱乐消费为目的城市设施(不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工厂设施)。因为,美国的城市形态已经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以生产为主的制造业早已从大都市中心撤离,以消费为主的服务业已经进入城市并成为主流,现代的都市设施是为消费娱乐休闲而增设。在这种背景下,场景理论所涉及到的都市设施绝大多数都具有消费取向。这一点与国内城市设施有些差异。

        4 场景理论对城市的影响

        关于场景理论对城市公共的影响,芝加哥学派总结了几条原则。这些原则为我国城市转型与发展、公共制定以及相关的服务管理等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第一,一项关于场景重建的会涉及到不同组织和各种人群,如文化事务部、非盈利文化组织、艺术家群体、市民、、艺术家、居民以及年轻人等。不同人群的聚集会形成不同的区域特点、不同的资源配置和不同的社会后果。协调这些问题的原则是,根据他们的不同兴趣,让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区域文化。

        第二,从整体视角来协调都市设施的建设。用民间的俗语讲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Put your eggs in multiple baskets)。制定者考虑都市设施时,不应该把图书馆、博物馆、画廊、酒吧、学校以及餐馆等单独看待,而是更应多考虑“不同都市设施的组合会给本区域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一个整体场景的影响),而不是单个的设施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给居民赋权。使一个地方变得不同就意味着很多人势必不知不觉地跟着改变。当人们搬入或撤离一个社区时,他们更在乎的是当地的收入与教育,还是环境卫生和邻里氛围?弄清这些问题,都需要居民的参与,因此,向居民赋权,让其参与,是城市公共成败的关键。

        第四,吸引新的人群。的制定和输出不仅是基于本地人的实情和愿望,而且还要考虑引入新的人群,产生竞争,激发活力。这就要求对现有规则进行修改,包括新的的制定,增加竞争力。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怎样的场景吸引潜在的新群体。

        通过场景理论的介绍,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改造、社区重建以及相关公共制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注释:

        ① 该团队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Terry Clark、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Richard Glaeser、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Richard Florida以及多伦多大学社会学教授Daniel Silver等学者组成。

        ② 后工业社会又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学者丹尼尔·贝尔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指的是除上述两种产业之外的商业、财经、交通、卫生、娱乐、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③ 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是指一个旧区从原本聚集低收入人士,到重建后地价及租金上升,引致较高收入人士迁入,并取代原有低收入者。

        ④ The theory of scenes is more than 1. neighborhood 2. physical structures 3. persons labeled by race, class, gender, education, etc. We include these but stress 4. the specific combinations of these and activities (like attending a concert) which join them. These four components are in turn defined by 5. the values people pursue in a scene. General values are legitimacy, defining a right or wrong way to live; theatricality, a way of seeing and being seen by others; and authenticity, as a meaningful sense of identity.

        参考文献:

        [1] [美] 特里·克拉克.新政治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美] 特里·克拉克.城市作为娱乐机器[M].波士顿:“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2004.

        [3] [美] 爱华德·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刘润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4] [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蒋亚林

        作者简介

        吴 军,北京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社会学博士。

        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里·克拉克( Terry N. Clark)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档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作者:吴军夏建中特里·克拉克来源:《中国名城》2013年第12期        摘要:以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Clark)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城市研究新范式“场景理论”。该理论把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他们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实践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