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氨酸高钴配合物异构体的制备和鉴别
【实验目的】
1了解配合物异构体的制备和性质
2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鉴别异构体方面的应用
【实验原理】
氨基酸作为配体和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时,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氮配位、以氧配位,或者以氮和氧一同配位,形成不同的键合几何异构体。例如Co(Ⅲ)离子与甘氨酸可以形成多种异构体,本实验制备以下两种键合几何异构体:
Ⅰ Ⅲ
紫外光谱则可以用来鉴别配合物所具有的不同几何构型。在CoA4B2型化合物中1T1g态被,trans- CoA4B2后在300—700nm范围内出现三个d-d跃迁吸收峰,cis- CoA4B2后则只有两个吸收峰。本实验所制两个配合物中,Ⅲ有三个吸收峰,而Ⅰ只有两个。Ⅰ中的两个吸收峰波长较小,认为是Ⅰ形成配位场更强的N、O双齿螯合环结构所致。
【主要仪器与试剂】
(1)仪器
DF-101S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蒸发皿、抽滤瓶、布氏漏洞、50mL容量瓶、烧杯、紫外可见光谱仪、胶头滴管、玻璃棒、托盘天平、电子天平、称量纸、滤纸、药匙、量筒、三颈烧瓶
(2)试剂
甘氨酸(A.R.),浓盐酸(A.R.),氢氧化钠(1mol/L),乙二胺(99%,A.R.),高氯酸钠(C.P.),无水乙醇(A.R.),乙醚(A.R.),冰,双氧水(30%)
【实验步骤及现象】
(1)Trans-[Co(en)2Cl2]Cl(Ⅳ)的制备
取10.5173g CoCl2·6H2O(紫红色)溶于25mL水中(得到紫红色溶液),于热水浴条件下加入20mL20%的乙二胺溶液(得到棕红色溶液),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0min。随后,向混合溶液中缓慢滴加16mL10%的H2O2溶液(溶液的棕红色加深),搅拌15min使之充分反应,降低搅拌速率,加入30mL浓盐酸至混合均匀(得暗红色溶液),停止搅拌,将混合溶液在水浴上加热浓缩30-45min至有暗绿色晶体结晶析出(溶液颜色由暗红色变为棕黑色、墨绿色,最后析出墨绿色晶体)。产物用冰浴充分冷却后,过滤,(滤液为暗绿色,滤渣为墨绿色颗粒状有光泽的晶体),用冷的无水乙醇洗涤至滤液呈无色(晶体变为翠绿色粉末状固体)。在空气中干燥晶体,称重为2.53g 。
(2)[ Co(en)2(NH2CH2COO-κ2N,O)]Cl2·2H2O(Ⅰ)的制备
称取0.31g甘氨酸(白色),溶于5mL 1mol/L NaOH中,加入盛有1.0029g配合物Ⅳ的蒸发皿中,搅拌(得紫红色溶液)。在沸水浴上加热10min,并不时搅拌(溶液由酒红色变成橙红色)。将溶液至于冰水浴中冷却,边搅拌边滴加2.5mL浓盐酸,然后移去冰浴,在磁力搅拌器上边搅拌边慢慢滴加40mL95%乙醇。将产生的浑浊物在室温下搅拌15min,抽滤,分别用乙醇、乙醚洗涤,在空气中干燥,称重为0.9037g 。
(3)Trans-[ Co(en)2(NH3+CH2COO-κO)Cl](ClO4)2(Ⅲ)的制备
取1.5023g Ⅳ和0.8191g 甘氨酸于5mL水中(溶液呈紫红色),边搅拌边滴加1mL1mol/LNaOH(溶液呈淡紫色)。将溶液加入到1g NaClO4溶于2mL水形成的溶液中,搅拌15min(产生淡紫色的沉淀)。抽滤,冰水和乙醇充分洗涤后用乙醚洗涤(滤液为紫红色,滤渣为灰白色块状固体),空气中干燥,称重为0.8654g
(4)紫外可见光测定
称取Ⅰ、Ⅲ两个配合物分别为0.1612g和0.2198g,分别准确地配制成50mL的溶液(Ⅰ溶液呈橙红色,Ⅲ溶液呈墨绿色),以水为参比,在紫外可见光谱仪上测定300-700nm范围的吸收光谱。
【数据处理】
1. 产率计算
1Trans-[Co(en)2Cl2]Cl(Ⅳ)的产率计算
由CoCl2·6H2O ~ Trans [Co(en)2Cl2]Cl(Ⅳ)
237.93 285.43
10.5173g m
m理论 =10.5173g × 285.43 ÷ 237.93 = 12.6170g
产率=2.53g ÷ 12.6170g × 100% = 20.52%
2 [ Co(en)2(NH2CH2COO-κ2N,O)]Cl2·2H2O(Ⅰ)的产率计算
由Trans-[Co(en)2Cl2]Cl(Ⅳ)~ [ Co(en)2(NH2CH2COO-κ2N,O)]Cl2·2H2O(Ⅰ)
285.43 359.93
1.0029g m
m理论 =1.0019g × 359.93 ÷ 285.43 = 1.26g
产率=0.9037g ÷ 1.26g × 100% = 71.72%
③Trans-[ Co(en)2(NH3+CH2COO-κO)Cl](ClO4)2(Ⅲ)的产率计算
由Trans-[Co(en)2Cl2]Cl(Ⅳ)~ Trans-[ Co(en)2(NH3+CH2COO-κO)Cl](ClO4)2(Ⅲ)
285.43 488.43
1.5023g m
m理论 =1.5023g × 488.43 ÷ 285.43 = 2.57g
产率=0.8654g ÷ 2.57g × 100% = 33.67%
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①Trans-[ Co(en)2(NH3+CH2COO-κO)Cl](ClO4)2(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由上图可知Trans-[ Co(en)2(NH3+CH2COO-κO)Cl](ClO4)2在300-700nm范围内有三个d-d跃迁吸收峰,分别为:
λ1= 577.00 nm,A1 = 0.38062
λ2= 443.00 nm,A2 = 0.23865
λ3= 367.00 nm,A3 = 0.472
文献值为:λ1=574nm,λ2=442nm,λ3=365nm
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
ε1=A1/bc= 0.38062 ÷(1cm × 9.0 × 10-3mol/L)= 42.29 L/(mol·cm)
ε2=A2/bc= 0.23865 ÷(1cm × 9.0 × 10-3mol/L)= 26.52 L/(mol·cm)
ε3=A3/bc= 0.472 ÷(1cm × 9.0 × 10-3mol/L)= 51. L/(mol·cm)
②[ Co(en)2(NH2CH2COO-κ2N,O)]Cl2·2H2O(Ⅰ)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由上图可知[ Co(en)2(NH2CH2COO-κ2N,O)]Cl2·2H2O在300-700nm范围内只有两个d-d跃迁吸收峰,分别为:
λ1= 488.0 nm, A1= 0.68188
λ2= 346.0 nm, A2= 0.75452
文献值为:λ1=522nm,λ2=344nm
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
ε1=A1/bc= 0.68188 ÷(1cm × 8.96 × 10-3mol/L)= 76.10 L/(mol·cm)
ε2=A2/bc= 0.75452 ÷(1cm × 8.96 × 10-3mol/L)= 84.21 L/(mol·cm)
【注意事项】
1制备Ⅰ时,滴加乙醇的过程必须缓慢,搅拌要充分,乙醇至少30min加完,否则会产生油状物。
2水浴加热制备Ⅳ时,最好在三颈烧瓶中进行,可以防止水进入到反应液或者H2O2溶液、浓盐酸等溅出。
3过滤后最好用冷无水乙醇洗涤产品Ⅳ,可以减少洗涤时因产品溶于水造成的损失,而且洗涤效果更好。注意不要用母液洗涤。
4制备Ⅰ时,加入的NaOH的量可稍微多一些,保证溶液的碱性
5注意各试剂的浓度和加入的量,尤其是乙二胺溶液。
【习题】
①为什么羧基配位后,它的C=O的伸缩振动峰会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答:羧基配位后,金属离子上的d电子会反馈到反键π轨道上,使得C=O键级降低,因此C=O键力常数降低,根据分子简谐振动的波数计算公式,波数σ会降低,所以C=O的伸缩振动峰会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②如何解释各配合物的吸收峰的数目、位置和摩尔吸光系数的大小?
答:在CoA4B2型化合物中1T1g态被,trans-CoA4B2后在300—700nm范围内出现三个d-d跃迁吸收峰,cis-CoA4B2后则只有两个吸收峰。摩尔吸光系数的大小跟d-d跃迁频率有关。
【总结与讨论】
本次实验制备甘氨酸高钴配合物,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实验产物,针对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过程,分析如下:
①产物Ⅲ吸收峰的波长分别为577.0nm、443.0nm和367.0nm与文献值(分别为574nm、442nm,365nm)比较接近。
②产物Ⅰ吸收峰的波长分别为 488.0nm和 346.0nm与文献值(分别为522nm和344nm)有所偏差,其中的一个吸收峰明显地向短波移动。d-d跃迁吸收峰的波长取决于能的大小,而能的大小又取决于配位体的配位场的强弱。可能制得的产物Ⅰ不纯净。
③产物Ⅰ、Ⅲ和Ⅳ的产率分别为71.72%、33.67%和20.52%。产物Ⅰ的产率较高,可能含杂质较多,干燥不充分。产物Ⅲ和Ⅳ的产率偏低可能是晶体没完全析出,或者是洗涤时洗涤液带走了部分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