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大桥起于景州站外,东至德州方向。跨越江江河、惠江渠、野庄渠。施工段落为DK156+311.78~DK162+863.42,总长6.5公里。
大桥基础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承台结构,0#、72#、73#墩桩基桩径1.25m,其余墩台桩径全部为1.00m,桩基为群桩形式,桩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桩长40~50m,共计16根。
1.2、江江河河道地质条件
江江河为季节性灌溉河流,冬春两季为有水河道,夏秋季节为枯水期,本钻孔施工为秋季施工。河道勘探范围内地层局部表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大部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组成。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
施工桩位为大桥12#桩基,桩径1.00m,桩基自地面向下至设计深度超50m。采用旋挖钻机进行桩基施工,施工时发生塌孔情况,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二、塌孔成因分析
2.1、施工操作不当
该桩基位于河道处,施工前未考虑地下水及地质情况对钻机成孔的影响,导致钻机机位不牢固。钻进时,钻杆剧烈摇晃,增大对土层的扰动,容易出现塌孔情况。
2.2、夹砂地层影响
根据钻渣及地质勘察报告显示,该地址自地表向下约35m位置含有2m厚砂层,钻机未按要求每2m进行渣样检查,是否与地勘报告相符。钻机施工时,在该处未考虑钻进对砂层的影响,容易造成孔内塌孔。
2.3、泥浆性能指标偏低
泥浆水位不稳定,性能控制不严格。由于人工控制孔内注浆,水位变化较大,在水位不高时,极易发生浅层塌孔,泥浆因循环效果较差,容易出现表层稠度低,底层稠度高,含砂率高的情况,增加塌孔几率。
泥浆在钻进过程中,与黏土、粉砂等进行混合,造成泥浆浆液变稀,泥浆池内未按时进行泥浆检测,造成泥浆性能指标下降,护壁不牢固,或含砂率过高,均易造成塌孔。
综上因素,根据塌孔所处深度进行分析,桩基塌孔主要因砂层引起,泥浆性能指标偏低,加之人员操作不当,是形成塌孔的主要因素。根据成因进行针对性。
三、河道处钻孔桩施工基本操作
3.1、地表换填
河道处土壤因长期经受河水浸泡,土质含水率较高,土层承载力无法承载上部钻机及其它施工机械,若不更换,容易出现钻机沉陷,钻杆倾斜,施工机械无法正常操作等情况。
地表换填不可仅采用覆盖新土方式进行碾压密实,因为河道处表层土质良好,但内部土壤黏度较大,若将河道表面仅简单进行新土覆盖,在车辆反复碾压后,底部土壤形成软性滑层,一旦表层荷载加大,会造成土壤向两侧挤压,形成“弹簧土”情况。
综合考虑后,施工中采用建筑垃圾换填桩基范围内地面向下0.5m深土壤,局部区域若底部依旧有松软土质,继续进行深挖换填,确保钻机正常施工,避免地面的不均匀下沉。
3.2、护筒埋设
护筒埋深
河道处因土质稳定性较差,埋设护筒时,提前进行护筒加长,减少护筒处浅层土质扰动,尽量避免出现护筒底部渗水情况。
抬高护筒
由于河道处水位普遍偏低,而钻孔灌注桩施工采用泥浆护壁形式,抬高护筒所处位置标高,可以将孔内水头同步提高,减少“承压水”的出现。
综合考虑,采用5m深护筒进行预埋,地表设置0.5~0.7m高平台作为护筒固定区域。
四、塌孔处理措施
4.1、泥浆性能
初步操作选择增大泥浆比重、黏度及PH值,提高泥浆在孔内的粘附性,更好的保护孔壁。根据查阅资料显示,提高泥浆性能指标,可改用钠基膨润土泥浆进行钻孔护壁,充分利用膨润土泥皮形成速度快、自我修复性和高膨胀性的特点;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检测泥浆性能,及时进行膨润土补充;当土层变化时,应相应增加泥浆性能指标的检测次数。
4.2、砂层进尺
钻机在地层较差地段进行钻进时,应减慢钻机进尺速度,现场人员检查土层结构。尤其处于砂层地段,因泥浆含砂量大,黏度不足,钻速过快,砂层易挤向孔内致使桩基出现塌孔。因此钻至砂层时,钻机要降低进尺速度,提高泥浆在该底层的护壁能力。
泥浆流动性能对良好的黏土层影响不是特别敏感,但对砂层来说就相对重要了,钻机钻进速度过快,易造成孔内出现紊流,紊流影响孔壁泥皮的正常形成,并对孔壁有冲刷作用。放慢钻机进尺,提高泥浆护壁能力,同时也可降低泥浆出现局部紊流。避免出现塌孔情况。
4.3、严重塌孔措施
若塌孔情况严重,需要更换施工工艺,建议采用冲击钻成孔,先往孔内注水,保持孔内水位高度,同时采用黏土、碎石回填至塌孔以上1.0~2.0m处。同时在河道上游0.5m或1.0m处进行打井降水,将该出水位降低,满足孔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的要求。待回填密实后,改换用旋挖钻机进行扩大孔径钻孔。同时,在泥浆制备上,可以同步考虑掺入水泥,以提高泥浆性能。
五、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前,通过地基换填,加深护筒埋设深度,提高泥浆性能指标,加强泥浆检测频率,及时进行膨润土填放,设置小型沉淀池,用以进行沉砂过滤。
钻机匀速钻进,在钻至砂层处,放慢进尺,施工人员检查地质情况与地勘进行比对,时刻保证孔内水位高度,避免浅层塌孔出现,经过以上措施控制,该桩位顺利成孔。但根据以往灌注经验,尤其对高强度桩基来讲,需要对后期灌注施工进行重点盯控。
5.1、混凝土灌注
灌注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强度过高,稠度大,塌落度偏小。施工人员为便于混凝土下料,经常进行导管上下抖动,以促进混凝土的流动。然而,在实际现场混凝土灌注时,下部混凝土因频繁抖动加剧沉淀密实,造成新灌入混凝土无法顺利灌入,进而造成堵管,因此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确保泥浆正常外排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导管的频繁抖动。此时更应重视导管内壁的清理工作。
5.2、护筒拔出
桩基灌注完毕后2小时左右,再进行拔出护筒。若拔离护筒过早,顶层混凝土因自身重量,造成桩基顶端桩头过大,影响美观及后续桩头破除工作。
六、结语
由于桩基施工无法预见性,造成桩基出现类似事件较多,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宜提前对地质情况,钻机工作情况,人员配备及操作熟练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只有如此才能完成该项施工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