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研究生综合英语2(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曾道明 陆效用 课后答案与课文翻译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09:50
文档

研究生综合英语2(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曾道明 陆效用 课后答案与课文翻译

浙江工业大学UnitOneKeytoExercisesIII.VocabularyA.1.cameupwith6.putyourmind2.Thechancesare7.appalled3.fellflat8.verdict4.bestowedupon9.poise5.downright10.blurtedoutB1.inarticulate6.enhance2.insults7.invite3.inept8.sickly4.glowingly9.adroit5.execrable10.cha
推荐度:
导读浙江工业大学UnitOneKeytoExercisesIII.VocabularyA.1.cameupwith6.putyourmind2.Thechancesare7.appalled3.fellflat8.verdict4.bestowedupon9.poise5.downright10.blurtedoutB1.inarticulate6.enhance2.insults7.invite3.inept8.sickly4.glowingly9.adroit5.execrable10.cha
 浙江工业大学

Unit One   

Key to Exercises

III. Vocabulary

A.

1. came up with6. put your mind
2. The chances are7. appalled
3. fell flat8. verdict
4. bestowed upon9. poise
5. downright10. blurted out
B

1. inarticulate 6. enhance
2. insults 7. invite
3. inept 8. sickly
4. glowingly 9. adroit
5. execrable10. charming
C.

1. A6. C
2. C7. D
3. C8. A
4. B9. C
5. A10 A 

IV. Cloze

1. hesitant          6. external       11. Given            16. achieved

2. playing          7. lurking        12. for              17. equal

3. contributes        8. whose        13. perspective       18. based

1.or             9. because        14. drawback         19. enters

2.confidence      10. withhold      15. competition       20. enhancing

                   

V. Translation

A.

    我想了片刻,觉得世界上讲西班牙语的人最善于辞令,也许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点什么。你对他们中的一个人赞叹道,“这是我曾经见到过的最漂亮的房子”,他立刻回应道,“您大驾光临,更使蓬荜生辉。”让你站在那儿,一脸尴尬。要想回敬他们是没有用的——不管说什么,最后他们总会占上风的。

    有一点很清楚:所有得体的社交最根本的就在于保持镇定。Eliza. W. Farrar,写过一本美国最早的关于礼仪方面的书。她在书中讲述了在新英格兰举行的一次高雅的宴会上主人切鹅的故事,阐述了保持镇定的重要性。鹅不慎脱手,滑出了盘子,落在一位贵妇人的衣裙上。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感到极度地窘迫,恨不得悄悄地找根绳子去上吊。可是,这位主人却泰然自若。他极为平静而庄重地说,“夫人,如果您把那鹅还给我,我将感激不尽。”如果我们的行为举止都能保持这种风度,摆脱局促不安,那我们的社交生活就会有趣得多。

   如果我们牢记这一点,我们就会显得更加镇定自如:每当有人恭维你时,他可能只是想和你说说话。唯一明智的回答就是由八个小小的字母构成的两个简洁的小词:Thank you !

 B.

    Many people hold that the joy of work itself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xternal recognition, including flattery. The joy of work may be a powerful motivator, but even those who get the biggest joy from their work--- such as scientists, artists, and photographers --- crave flattery and recognition. Otherwise they wouldn’t compete for Nobel Prizes or enter their work in important exhibitions.

   Another reason flattery is so effective relates to the normal need to be recognized. Although some articles and books have been written and preached zealously about flattery, most people receive less recognition than they deserve. Many people hardly ever receive compliments either on the job or at home, thus intensifying their demand for flattery.

Translation of Text

如何应对恭维

                                       H·艾伦·史密斯

尽管我确信蓄胡子会使我更加气度不凡,走在大街上会使女性发笑,但我从不留胡子,原因是我不敢冒险,因为哪怕蓄一点点胡子也很危险,它会招来别人的恭维。例如,如果一位女士走到我跟前,说道:“你的胡子最迷人,”我会无所适从,不知怎样回答才好。我可能会惊慌得脱口而出:“我也喜欢您的胡子。”

在社会交往中,应对恭维比对付辱骂要艰难得多,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却有一定的道理。闲聊时来句恭维话,往往让我们大多数人不知所措。例如,有人对我们说上一句动听、赞美的话,我们就慌得说不出话来,膝盖开始瑟瑟发抖。

如果别人称赞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时,我根本无法欣然接受。我家住在一个小山上,俯瞰山下一片宽广的谷地。来访者惊叹道:“天哪!你这儿的景色太美了!”整个山谷原本就在那里,不是我造的,也不属于我。然而我傻乎乎地笑着说:“噢,没什么—— 无非是过去留下的一片土地而已。”

我在接受这种特定的恭维时,表示最能完全接受的说法就是“嗯,我们喜欢。”采用这种答话必须得小心谨慎。就某样东西说“我们喜欢”,言外之意就是,还有许多其他人都认为它很令人讨厌。不久前,我和一批人在一起时,其中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地球物理学家在滔滔不绝地谈论宇宙中的奇观。“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他说道,“是个了不起的、生机勃勃的、旋转的行星,是由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观组合而成。”随后便是长时间的停顿。这时,一位被他的这种极度夸张的恭维话所吸引的妇女,禁不住说道,“嗯,我们喜欢这个地球。”

我认为,对待恭维采取否定和贬低的态度是错误的。“多漂亮的礼服啊!”你的朋友赞美道。“噢,这么破的旧衣服!”你回答道。这种情景,与我上述提出的观点非常相似。别人赞美你的礼服,你无权为此感到羞愧或恼怒——除非这件礼服恰好是你自己亲手缝制的。如果你这么说,“我是在麦茜商场的地下室和另一个妇女经过一番争抢才买下来的,”你可能会感觉更好些。或者说“是我丈夫特为我挑选的”,这样还要好。

我认识一个潜心研究这种问题的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来避开别人的表扬。他采取了一种不近情理的现实态度。一天夜里我无意中听到一位妇女对他说,“你的肩膀真有力啊!”他眼睛眨也没眨就回答道:“四分之三的水。我的身体有四分之三是水,所以我的肩膀有四分之三是水。任何有四分之三是水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可能有力的。”这位好心的妇女低声嘀咕着,皱着眉头走开了。我想这个家伙回答的方式有问题。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试图用俏皮话来应对恭维。例如,有人热情洋溢地说道,“久闻您的大名。” “我想,不是什么好名声吧,”这是标准的回答。这种俏皮机智的应答,应该置于的规定之中。它也许会让我惊骇不已,因为我本人很不善于说俏皮话。最近我听到一位年轻人赞美一个女孩,说她像明星格丽泰· 嘉宝一样,美若天仙。“奉承让你走遍天下,”她回答道。我想,这个回答相当不错。但是,在千百次的应对中才会有一句真正巧妙的应答。只有像多萝西·帕克或乔治·考夫曼这样的人才能应对自如。

艺术家和作家面临着一个特殊的问题。当一辆新车下线时,负责人可以把外界人士请进来,指着车子,挺着胸脯说,“难道她不漂亮吗?”而绘画的人、写书的人或作曲的人却不能这样做。诗人普洛弗的朋友赞叹说,“普洛弗,你上次写的那首十四行诗,妙极了,非常押韵。”其实,普洛弗内心完全同意朋友的评价,但他嘴上却不能这样说。“噢,其实,”他反对道,“你很清楚,最后六行不大押韵。”

作为写了一摞书的作者,我有时也面临着这种情形。有人会说,“你的那本新书,我觉得很有趣。”我似乎应该可以回答,“啊,有人喜欢它,我很高兴

—— 我当时写得好苦啊。”或者这样回答,“我也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我不能这样说。实际上,著书人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使我不得不这样说, “你这个人,文学鉴赏水平一定很差劲。”

为寻找应对恭维的技巧,我还求助过孩子们。太小的孩子根本帮不了忙。例如,对一个小男孩说,“啊,你好可爱噢!”他怎么反应?他会满屋子跑来跑去,舌头伸出嘴角,眼珠转来转去,显出一付吓唬人的样子。我也可以这样做,但是我想这在社交场合是不能被接受的。或者试着称赞一个小女孩,“你的裙子好漂亮啊!”你惊叹道。她马上掀起裙子,以示她的衬裙更好看,接着她又掀起衬裙给你看,以示她的内裤最好看。这种做法在成人社会里是行不通的。

我想了片刻,觉得世界上讲西班牙语的人最善于辞令,也许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点什么。你对他们中的一个人赞叹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房子”,他马上答道,“您大驾光临,更使蓬荜生辉。”让你站在那儿,一脸尴尬。要想回敬他们是没有用的——不管说什么,最后他们总会占上风。

有一点很清楚:在所有得体的社交场合,最根本的就是保持镇定。伊利莎·法勒写过一本美国最早的有关礼仪方面的书。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阐明保持镇定的重要性。那是在新英格兰举行的一次高雅的宴会上,主人切鹅时,鹅不慎脱手,滑出了盘子,落在一位贵妇人的衣裙上。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感到极为窘迫,恨不得悄悄地找根绳子去上吊。可是,这位主人却泰然自若。他极为平静而庄重地说,“夫人,您把那鹅给我,我将感激不尽。”要是我们的行为举止都能保持这种风度,摆脱局促不安,那我们的社交生活就会有趣得多。

如果我们牢记下面这一点,我们就会显得更加镇定自如:每当有人恭维你时,他可能只是想和你说说话。唯一明智的回答就是由八个小小的字母构成两个简洁的小词:Thank you !

                                                   (雍毅 译)

Key to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 swan song

2. the only fly in the ointment

3. a white elephant

4. a dog in the manger

5. sitting ducks

6. talk turkey

7.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8.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

9. crying crocodile tears

10. buying a pig in a poke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D   2.A   3.C   4.B    5.C

6. D    7.B    8.C    9.A     10.B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给予肯定的快乐

      ———赞扬的安抚效果

布莱恩 史密斯

桑德拉很少得到老板的肯定。在为这家小型的社会服务机构辛苦工作的两年多中,老板真正赞扬她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使少了一两根手指,一个手也数得过来。

其实桑德拉的老板并非不赏识她,事实上,她很欣赏桑德拉的工作。老板也不是气量狭小之人,而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女士,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由于她亲善友好乐于助人,实际上以多种方式对他人做出了肯定。

但是她非常不喜欢从口头上肯定别人。虽然桑德拉热爱本职工作,但在一个吝于赞扬她的人身边工作仍然使她感到越来越沮丧。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一向乐观的桑德拉总有一种挫败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必要。

我认识不少人,象桑德拉的老板一样,很难对他人表达赞扬。这些人中不乏我所见过的最富有同情心最虔诚的信徒,来自各行各业。出于种种理由,他们不愿对他人作出肯定。一般认为有六大原因,导致人们对赞美之词惜字如金。

1.“我们每个人都理应承担责任”。有一天,桑德拉的老板如实坦言,在她看来,没有一个人是值得赞扬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担某种责任,因此没有必要因为承担了理应承担的责任而受到赞扬。

2.“赞扬会起到反面作用”。如果你赞扬了一个人,就会担心他骄傲自满。你的赞扬会给人一种功德的错觉,从而不再有前进的动力。一个年轻人曾对我说,他的教友们告诉他永远不会因为他领唱了而赞扬他,即便他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据他们的解释,这样做的理由是,只有这样他才能学会独自领受来自上帝的赞扬。

3.“教徒不会向谄媚低头”。一些教徒担心任何口头上的肯定都是虚伪做作的。由于人类内心罪孽深重,所以任何人的赞扬都不是真心实意的。

4.“如果你赞扬一个人,那么他就会认为你爱他仅仅是由于其成就。为了达到你的期望,他会感受到压力,这对他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从来不从言语上肯定他们的孩子。如果你表扬约翰数学得了一个A,那么他会把你对他的爱与好成绩联系起来。如果以后得不到好成绩了,他就会缺乏安全感。

5.“赞扬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通过行为就能传达你的赞赏,至多偶尔或者间接地表扬一下,就足以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了。

6.“只有上帝值得赞扬”。赞扬一个人意味着将只有上帝才应该得到的赞赏给予了他。没有上帝的帮助,任何人都一事无成,因此由于一个人成就而赞扬他其实是对他的羞辱。这意味着他的成功是出于自己的努力而非上帝的恩赐。

得到坚实的肯定

当然,这些反对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履行义务,无论是否为此而受到赞扬。有时候赞扬无异于恭维或奉承,其对象只能是上帝。过多的赞扬会导致一个人自我膨胀,或者使他感到不能辜负我们的期望。

然而出于以上这些原因,采取永远不赞扬他人或者仅是偶尔为之的做法,走向了一个不幸的极端。这样做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上帝创造的人类对于得到肯定有着切实的不断壮大的需求。他人的鼓励——尤其是代表耶稣化身的其他徒的鼓励,是感受来自上帝的恩赐和赞赏的一个重要部分。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保罗在《罗马书》12:10中号令大家,“恭敬人,要胜过彼此。”这是《新约全书》中的唯一一处,告知人们在某些方面要努力超越彼此。保罗的观点是,通过互相赞扬来建立彼此的信心,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耶稣的化身应该是特别乐意去肯定他人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赞扬。有人认为,即使不用语言表达,对方也会知道对他的赏识,这样想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曾上过的一堂很长的讨论课,之后主办者仅仅对我表示了感谢,而没有表达关于那个周末的任何肯定的言辞。从他的沉默中,我猜想要么我的言谈中对他有所冒犯,要么他认为我上的课不够生动。几年以后我才了解到,那堂课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只是他的性格不善于口头表达赞扬。

如果没有得到对方的赞美,那么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进行自我批判,认为对方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

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赞扬仅是偶尔为之,也是远远不够的。查理谢德将人们对肯定的需要比作一个缓慢漏气的轮胎,虽然晚上打足了气,第二天仍然必须再次打气。他的观点是,昨天的赞扬不足以维持到今天。人们不断地需要得到赞扬,最初的赞扬需要不断地提醒巩固。

给予对方适度的信任

有人认为,赞扬一个人会使他认为你欣赏他是由于其成就,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反对意见呢?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该信任对方——即使是小孩子——也有能力辨别我们的爱仅仅与赞扬他的原因相联系呢?还是我们的赞扬是出于爱是给予鼓励。如果是后者,那么没有必要担心我们的赞扬会使他感到,必须如何去做才能不姑辜负我们的爱。我们的肯定更可能使对方身心。他们感到放心了,不必为了得到赞扬而无止尽地徒劳努力。

想一想福音书中那些有趣的例子吧,耶稣对人们的信念表示了赞赏。例如,对经他治愈的病人说,是信念使他最终康复了。事实上耶稣通过肯定人们的信念,大大地赞扬了他们一番。

举个例子,一位妇女奋力穿过人群触摸耶稣的衣服,治愈了她的出血症。(马克5:24-34)耶稣治好了这位妇女的病,帮了她的大忙。所以要为对方的并非耶稣,而是这位妇女。如果耶稣当时这样说也未偿不可,“上帝的力量治好了您的病,虽然您并不配领受。”然而,面对围观的人群,他对这位妇女说,“您对上帝的信仰治好了您的病!”(马克5:34)我认为,耶稣的言下之意是“您对上帝的信念,以及您面对重重困难仍然坚韧不拔地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精神,在您的康复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祝贺您!”

我相信,当病人向他求助时,耶稣对其信念的肯定对病人的康复起了与实际治疗同样重要的作用。

给予赞扬当然是有风险的,然而拒绝赞扬的风险通常会更大,因为我们可能丧失了一个向需要关爱的人们传递耶稣仁爱的大好机会。在我看来,这不仅仅对他人的精神和情感健康是一种损害,对我们自己也同样如此。作为徒,肯定他人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极致快乐的来源之一。我不禁遐想,当耶稣说“给予比得到更幸福”时,他是否也正是这样想的。

                                                                   (黄莺 译)

Unit Two  

Key to Exercises

III. Vocabulary

A. 

1. pamper         2. perspicacious          3. philanthropic    4. precious    

5. charisma          6. largess            7. betoken           8. tacky        

9. grudgingly      10. proclivity

B. 

1. observe          2. wicked            3. egoism         4. discomfort        

5. abundance          6. imminent         7. ashamed            8. puritan

9. spontaneously  10. worthy

C.     

1. B        2. D            3. A            4. C            5. D        

6. B           7. A           8. D            9. C        10. B

IV. Cloze

1. chances      2. single         3. with       4. to           5. mutually

6. following     7. partially       8.bother      9. As         10. taboo

11. beginning    12. both         13. and       14. on         15. not

16. made       17. similar       18. worth     19. concerned    20. themselves

V. Translation

A.

    有一段时间,我曾与一个女子约会——她是爱好文学的那一类、博览群书、其寓所藏书甚丰——我非常羡慕她。在一次圣诞节我决定赠送她一件非同寻常的好东西,当然,恐怕也是非同寻常地昂贵。我给她买了一套斯威夫特文集——不是一套一般性的集子,而是十八世纪早期的珍本;然后我将每卷皮装书单独包起来,每一卷附有一张书卡,卡上写有精心挑选的斯威夫特的语录。我觉得真是浪漫极了;我甚至想象到在圣诞节前夕,当我们坐在壁炉旁呷饮法国白兰地和欣赏着勃兰登堡协奏曲时,她把文集一卷卷地打开时的那种情景。

      我有时是多么傻啊!她,一个我本应了解的讲究实惠的女人,给我买了两双袜子、一件衬衫外加一本阿曼斯小诗集。她翻开斯威夫特文集时哭了起来。我以为那是快乐的眼泪,但却不是。“我不能接受这个礼物,”她说。“这实在太不合适了。”她坚持让我把礼物收回,或者把它们卖了或者自己留着。当我对此表示异议时,她变得更加烦躁,最后她请我离开并把书一齐带走。我照她的话做了,但心灵受到了伤害而且感到迷惑不解。我花了几个星期才搞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布莱克默曾在某处这样写过,“在我们所有人身上都有一股傻劲——愚蠢而又固执。”

      使我感到荣耀的是,在送礼方面我一般还是比较明智的,不是一个爱炫耀自己的人,但是炫耀在我身上依然存在,正如我以前的女友所说,我做事太没有分寸,如给人送超出自己财力的礼物,或馈赠象征着根本不存在的亲密关系的礼物,或赠送与受礼者的兴趣与心愿毫不相干的礼物。我对送礼的奥妙简直是麻木不仁,我经常因不了解这一点而痛责自己。

B. 

Flowers are among the most frequently given gifts. There’s a traditional floral language, and a carefully selected bouquet or plant can convey a wide range of emotions and sentiments. Red roses symbolize love as well as the hopeful beginning of a new enterprise; violets beseech the recipient not to forget the donor; orchids and other exquisite blooms indicate that the recipient regards you as exotic, precious and rare.

A floral gift that evokes warm recollections will be prized more than one that is simply showy and extravagant. A customer asked a florist to deliver a bouquet of a certain variety of rose—yellow tinged with red—to a hospital where her mother lay seriously ill. “They’ve been my mother’s favorite flowers since she carried them at her wedding many years ago,” she said. The florist found the flowers she wanted after a week of searching. The customer’s mother was delighted at the sight of the flowers. 

In addition, a floral gift can also strengthen the emotional tie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 doctor, on his 57th birthday, received an ambitious floral gift. When he returned home from work, much to his joyful surprise, he found his front lawn turned into a rose garden containing 57 bushes. “It was a wonderful, self-renewing gift from my wife—a constant reminder of her.” he said.

Translation of Text

送礼的艺术

                                                       安东尼·布兰特

有一段时间,我曾与一位女子约会 —— 她属文学爱好者之类,涉猎广泛,其寓所藏书甚丰 —— 我对她的仰慕之情有点太过分。在一次圣诞节,我决定送她一件非同一般的好东西,恐怕其价格之昂贵也非同一般。我给她买了一套《斯威夫特文集》 —— 这可不是一套普通文集,而是十八世纪早期的珍藏版;随后,我将每卷皮装书单独包装,并分别制作了书签,上面写着精选的斯威夫特语录。我觉得这样很浪漫;我想象着这样的情景:圣诞之夜,我俩坐在壁炉旁,一边呷饮法国白兰地,一边欣赏勃兰登堡协奏曲,她把文集一卷卷地打开。

    我有时真蠢!我早就应该知道她是个讲究实惠的女人才是。她曾给我买过两双袜子和一件衬衫,另外还买过一本阿曼斯小诗集。她打开斯威夫特文集时,哭了起来。我还以为那是快乐的泪水,但却不是。“我不能接受这个礼物,”她说,“这很不合适。”她硬要我把书拿走,要么卖掉,或者自己留着。见我不肯罢休,她越发不安。最后,她请我离开并把书一齐带走。我很伤心,也很困惑,但还是照她说的做了。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没有见面。我过了几个星期才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布莱克默曾在某处这样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傻劲 —— 愚蠢而又固执。”

    我的可贵之处在于:我通常送礼比较明智,不太张扬。但我却有个毛病,正如我的前任女友所说的那样,我送的东西经常让人明显觉得极不合适。比如说:送给人家的东西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把象征亲密关系的礼物送给与自己没有那层关系的人;送的礼物与所送之人的兴趣或需要毫不相干。我对送礼的奥妙感觉迟钝,我经常因缺乏这种悟性而痛责自己。

最重要的,当然是送礼要送得恰倒好处,而非幼稚的送礼之举(当然亦非送礼之念),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大多数文化群落中,由于其大多数比我们自己的文化群落更明白事理,送礼是非常崇尚仪式的 —— 也就是说,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送礼受到严格的社会制约,也几乎明显成为一种交换。根本没有送礼不图回报之事;相反,你送给某人一个东西,希望得到某种回报 —— 也许不是马上得到回报,而是不久以后。而且你希望这种回报几乎是等价的;你会相当肯定,没有人会胜你一筹,送你很奢侈的东西,比如一套斯威夫特珍藏本,或者贪图你的便宜,送你一分钱的小哨子,交换一条独木舟。送礼和受礼一旦形成规范,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礼俗,一种宴请和庆祝的场合。换句话说,你喝完白兰地后,可以去谈晚上的正经事。

因此,送礼涉及到对互惠的期待,但我们这些西方世界里的聪明人逃避这个事实:我们掩盖这个事实,花言巧语地大谈无私,说给予如何胜过接受。大约两千年前,塞内加曾写道:“可敬之施主决不以其善行而图报”。我们喜欢对自己说,光荣又崇高的行为,就是奉献后把它忘却,根本不图回报,甚至不求感恩。慷慨地、自发地去奉献,如同富饶的大自然。如同一个快乐的妓女,忘了收嫖客的钱。如同上帝亲手造的傻瓜。

我曾经想过自己在这方面的倾向并且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即使我荒唐又自发地慷慨赠送,我也和别人一样,希望得到很多回报。我简直是试图收买:感情、或许爱情。别人的羡慕。或把自己所选择的身份确定为浪漫主义者,能故作豪爽之态。或使别人感到内疚:瞧,我绞尽脑汁,费了许多周折,买来你可能喜欢的东西,洞察你的心思,让你心满意足。你可曾为我做过同样的事情吗?我的女朋友立刻看穿了这一切。正如我所说过的那样,这花了我好几个星期的时间。

恰到好处。什么东西恰到好处呢?我曾以为,没有什么恰到好处的东西,心意才是最重要的。我大概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这个启示。她每年圣诞节都花同样多的钱为我和弟弟买礼物 —— 在这个家庭,她不偏心任何一个儿子 —— 她设法确保我们明白这一点。母亲很少把礼物包装起来,即使包装的话,她总是尽可能用最便宜的手巾纸,而且不用彩带扎。我们过生日毫无矫饰之物,过圣诞节也毫无矫饰之物。有一次,我忘了她的生日,即使她多次暗示自己的生日即将来临。她使我感到十分惭愧。总的教训是,你记住了 —— 也许你送了些可笑的东西,但你记住了 —— 你要送得慷慨;总会有大量的礼物可送,但你用不着把它们包装起来,贺卡也没有必要。母亲具有清教徒的心态。饰物是用不着的。

我还没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是 —— 十八世纪文学除外 —— 我现在却觉得饰物是极其极端的。当我刚开始和妻子在一起生活,开始像恋人们习惯做的那样互赠礼物时,我渐渐地了解到,她以前的许多男朋友,可以说,在送礼物这方面缺乏想象力。其中有一位过圣诞节送她一个色拉搅拌器,过生日送她一根烤火腿。为什么不送她一把扫帚?为什么不送她够吃一个月的“奇异面包”?自从她上高中以来,除一个人之外,再没有人给她送过花,而且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我用不着让她告诉我两遍。复活节的那个星期日她收到了鲜花,那是我们在一起共同度过的第一个重大盛会。那些鲜花是我让别人送给她的,这种方式收到鲜花肯定是最好的。有时,她会无缘无故地收到鲜花。每次她都会流泪,可那些泪水是喜悦之泪。

我不是在自吹自擂:任何一个白痴都明白如何赢得这个女人的芳心。她告诉过我该如何去做;她对此直言不讳。问题不在于我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而在于那些鲜花。它们只不过是摆设而已。完全没有什么用途;我家人容易过敏,鲜花甚至会引起不适。但它们却是很理想的礼物。纯粹是象征性的。纯属老套。我们需要那些老套的东西。我们想要人人想要的东西:亘古不变的手势;仪式;漂亮的包装纸;丝带 —— 而且只能是熨烫过的、被选中能与包装纸的颜色相配的丝带。我正在慢慢地学习这些艺术。作为一个习惯在最后时刻购物的人,我在学习提前做好计划,提前问清楚她究竟想要什么东西,然后再买给她;我渐渐地不再想使她感到惊奇,不再想寻找某种她从未想过,但一见便知最适合自己的绝妙东西。那是一种自我表现:我头脑灵活,考虑周到,想象力丰富,了解她的心思胜过她对自己的心思的了解。我对此不再抱有希望。我甚至在学着送给她一些我并不喜欢而她却需要的东西,一些在我看来俗不可耐或并不需要或不如我所希望的那样耐用的东西。为了真正重要的事情,现在我们一起去购物,首饰她会保存着戴一辈子。请注意,首饰是一种饰物。我开始带她去珍本书店,这样她就会为过圣诞节而给我买我想要的书。那些东西还是饰物而矣。你不会去读珍本书的;你把它们摆上书架罢了。她觉得那些书很荒唐,但还是和我一起去。为什么不去呢?我们彼此纵容对方。我们却没有胆量纵容我们自己。

世界上很少有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职业利他主义者的存在却是真的 —— 如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这些所谓的“救助性职业” —— 但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得到报酬;就的援助而言,这种给予是否慷慨,是否勉强,你可去询问任何一个接受福利救济的人。甚至制度化的给予也是一种交换:期待某种偿还。在和谢尔曼.费尔蔡尔德相处的岁月期间,我曾一度为他的慈善基金会工作;我的任务是寻找崇高的事业,费尔蔡尔德或许会捐赠出他几百万元资产中的一部分。那段经历使我在金钱的力量以及礼物的力量这方面增长了不少见识。我走遍全国,每到一处,可能受到捐助之人对我给予的尊敬都与我尚浅的资质极不相称。我可真是出尽了风头:医学院的院长征求我的建议和意见;大学校长邀请我去喝茶;国家健康研究所的主任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会见我。在一所大学,一位系主任甚至请我写一篇关于他们系的评论文章,然后把文章发给他的教师们阅读。我尽可能告诉所有这些人说,我只能提一些建议,并没有权利决定资助之事。但这不起作用;人人需要我。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引起我的兴趣;恺撒.夏维兹对此却颇有兴趣。我是在他著名的禁食期的第九天见到他的,当时他正躺在加州德拉诺农民中心自己的陋室里观赏落日余辉。我以前从未见过如此神秘的个人魅力,这对我触动很深。但费尔查尔德却对此无动于衷。他会给他们的健康中心提供小数额的资助吗?绝对不会的。这太有争议性了。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争取帮助夏维兹从其它基金会筹集资金。分文未获。基金会的资金都用来建造大学或医院楼房,而且楼房都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用来发放奖学金或奖励教授,同样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用来建造博物馆,并把主要捐赠人的名字精心刻在墙壁上。金钱可以买来声望。基金会的行政人员把他们所赠之物说成是“投资”,他们寻求某种回报,寻求项目或方案的成功,然后指明把这种成功说成是“我的成功”。他们有些人到头来觉得自己确实很了不起。

然而,足球运动员乔.德莱尼为救两名溺水的男孩献出了生命。父母为了我和弟弟能上康奈尔和普林斯顿放弃了许多物质享受。有些人经常献血;献血者姓名未详,他们赠送这种礼物得不到表扬,而且还会使身体暂时衰弱。人们一旦对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冷嘲热讽,就会想到许多相反的事例。我们生活在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和自我主义的现实性之间的紧张状态中。不管我们偏向哪一方,我们最终希望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愤世嫉俗者;妻子说我倒不如是个讽刺家。或许如此。我相信,如果你长期调查人类动机,你就不会接受表面价值。但这不会动摇你对人类本性的信念。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想超越自私。我们愿意奉献;在恐惧、强迫、害怕、焦虑、欲望以及自怜的背后,我们藏匿着慷慨的冲动和自发的热情。人类有许多善良的品质。陀思妥也夫斯基曾经写到:“一般说来,人,即使是恶人,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天真无邪。我们自己亦如此。” 

惠特曼曾不带有任何讽刺之意地写道:“礼物本属赠者,多去之还来 —— 其不会失之……”。惠特曼把自己奉献给世人,并且大胆地、毫不谦虚地臆断:礼物十分相称。这是一个神圣的理论:你把上帝赐予你的礼物传送下去,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这种交易升到更高的级别;由于你不为自己留下任何东西,一切均属于你的。你成为一个慷慨解囊的渠道;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成为一体。

然而,谁会具有如此崇高的豪壮之举?我们许多人是不会有的。我们这些缺乏诗人气质的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紧张状态中;我们尽量让子女接受教育,在圣诞节或其它祭祀场合共享资源,且表现得落落大方 —— 寻找悦人的风格,注意精妙之处 —— 同时一只眼睛期盼着我们可能索要到的东西。不承认期待落空会造成失望,的确会使人变得愤世嫉俗;只要我们不欺骗自己,期待回报时,想象我们不“要”回报,就没有必要为此而担心。

(雍毅  译)

Key to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 at daggers drawn

2. burnt my boats

3. bit the bullet

4. half the battle

5.spiked his guns

1.gets his knife into

2.When my ship comes in

3.a sword of Damocles

4.a shot in the dark

5.big guns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A   2.C   3.B   4.D   5.B

6. C   7.A    8.B    9.D    10.C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慷慨之道

                                                         利比·波晤士

近来,“礼物”一词严重贬值。销售人员利用所谓的诱饵,公关人员则利用礼物行贿;富人向子女或向慈善机构赠送“礼物”仅仅是为了减少税收而绝非出于高尚的动机。所有冠之以礼品店或目录的东西通常保证包罗了古怪的、荒诞不经的小玩意,如坚硬的银质背挠、带有音乐盒的烟灰缸。它们之所以被列为“馈赠佳品”是因为没有人会买来自己使用。

今年的圣诞我们需要给礼物这个词正名。我们还需要给“慷慨”一词正名,该词常常用语这样的语义:超量的食品、旅馆毛巾、超大床单或穿着暴露的妇女。其实,慷慨是一种通过诚心送礼打造谦和与爱心却又不求回报的能力,是最让我们富有人情味的东西之一。你不会发现猪呀、狮子呀,相互赠送小东西吧?出于关切猴子们显然偶尔送给对方一些虱子,但绝不能证明它们是出于好意。我们应该更以慷慨为荣。

有时街头巷尾有些关于富人过分慷慨的故事,这或许是使人对慷慨生疑的原因。例如,已故的克里斯蒂安 · 奥约西斯赠给女儿一个私家动物园,一群羊并配有牧羊人;形形色色的大亨安排客人们飞行大半个地球参加宴会,所到之处都是戴翡翠手镯或穿镶着翡翠纽扣的宾馆,还有富翁给旧情人购置别墅和游艇。在这种情况下,慷慨已经意味着你像一个喝醉洒的海员一样到处乱仍钱。而且这一直有一种嫌疑,就像那个海员,你这样做是只是为了证明你承受得起。那不是馈赠,而是炫耀。

非常神奇的是,真正的慷慨,当你接触到它的时候,这种品质可以平等地属于穷人和富人。有的时候穷人——如《圣经》中讲述的那位寡妇经常做一些小小的施舍——很善常慷慨之道。还有来自偏远国家(如波兰、秘鲁)的游客,他们带回家关于不同的食物、住处、甚至当地人和陌生人毫无戒心地共享一床的故事。那是基于农民们的信条:家里的客人就是家里的上帝。家乡附近我喜爱听为纪念凯蒂·莎利肯所收集的那些故事,这一位去年被谋杀了于23岁的精神病护理员,其中有个故事我尤其喜欢。有一天,她落在了后面,同窗好友看见她把自己钱包里的钱全部倒进了一个流浪汉的手里,而她却以为他们没有看见。到了酒吧,他们取笑她不会喝酒,目的是想让她承认自己所做的好事,但她一个劲推说自己不想饮酒。

我还认识一个男生。知道室友买不起其专业所需的一本重要教科书;这种书在旧货店里几乎难以寻觅,但新书又贵的出奇。他的朋友自尊心很强,不愿向别人借钱,只得多次冒着大雨到图书馆去查找。于是那个家境富裕的学生到牛津的布莱克威尔书店以35英镑买下一本新书,把书弄脏并把封面撕下,在首页写上一个杜撰的名字。他甚至没忘了把书上的墨迹在电热器上烤一烤使字看上去比较陈旧,把书的边角折一折,并在他认为重要的段落旁边模糊地用铅笔写上注释。然后他凯旋而归,说他在一个旧书店该发现了这本书并“让他们把价格让到 了两英镑”。他为了弄到一个收据,甚至在该为自己也买了一本书。谈论到偷偷做好事,也许你会奇怪,我从那个穷学生那里听到这个故事,他当时感到蹊跷,十年后终于逼着那个有钱的同学承认了事实。

策略是真慷慨的关键。策略是你真正考虑到受赠者。你可以给任何人购买一张价格不菲的流行画家的作品,如果你买得起;但你不如花1/10的钱,花点心思裱一幅你知道会使他们在艰难的情况下振作起来的原版卡通。任何人都可以赠男人一块金表,但只有慷慨的妻子才能如后面所说的那样做,寻到一条老式金表链,恰好与她丈夫从其挚爱的父亲手中继承下来的金表相匹配。

相反,这是不停劝一个只想喝点苦啤酒的人喝昂贵的酒并非慷慨。(来,再来一杯,知道吗?这是最上等的白兰地,喝上两杯。)这是烦扰。强行不让别人支付自己的一半出租车费也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渺小何尝不也是如此。买给别人一瓶上等的香槟而人家又不是特别喜欢香槟没有什么意义。送别人你希望看见人家穿在身上的轻而薄的晨服而人家却不喜欢也是如此。除非设法使恋人意识到这一规则,否则女孩子的抽屉里总是塞荡不能穿的花里胡哨的滑爽内衣,男人的衣橱里则挂满令人尴尬的领带。但另一方面,这种礼物确实给受赠者一个机会慷慨地假装表示自己喜欢。在人命克里斯蒂的小说《空洞》中,人命对一位害羞、受教育不多的女性无法融入家庭舞会显示出无比的宽容。格里塔穿着一件自己织的难看的卡迪根衫,阿利阿娜不但称赞衣服好看还向她讨教图样。拿到图样以后,她也勇敢地织了一件同样难看的衣服而且就再次会见格里塔穿着它时,这就是我说的坚持不懈。一位朋友收到的结婚礼物就是如此:生活贫困的娘家嫂子答应小姑子为她婚后第一年的每周烤一只全肉馅的面包,她的确这样做了。还可以帮别人引介。以不考虑后果不讲究策略的方式给单身朋友做红娘会使双方都深感不自在。但在有些情形下——不一定是罗曼史方面——适时的引介会成为你能为别人做得大好事。你能送给一个初次怀孕妇的女的最好的礼物是把她引介给另一个情趣相投的孕妇。这样,彼此使对方可以理智地面对糟糕的第一年。如果你碰巧善于职业方面联络,而且晚会办得很不错,那么,有时别忘了把在找工作,需要交友或者只是为了寻找激励和灵感的年轻人邀入圈内。这可是一个慷慨之举。曾经对于我最大的帮助莫过于一位杰出的老先生在我21岁时把我介绍给世界上最令人鼓舞的文学机构。他其实没必要这么麻烦,我脸红着说;但我很高兴他这么做。善解人意,而不是如何包装——此乃真心相赠的试证方式。

                                                      (赵蓉  译)

Unit Three   

Key to Exercises

III. Vocabulary

A. 

1. desert( throw away)  2. cherish     3. bargain for   4. in vain     5. avarice     

6. ruthless     7. (magnates) tycoons     8. caste     9. norms     10. erotic

1. barren    2. transient    3. preposterous  4. simple-minded    5. illusory

6. monogamous  7. deep-rooted  8. rabid   9. teetotaler   10. sanctity

1. C   2.B   3.A    4. B    5.D   6.D   7.B   8.C   9.A   10.C

IV. Cloze

1. revelations     2. demand       3. traits      4. altruism        5. inflicting

6. exceptions     7. raised         8. hurt       9. spouse       10.  extraordinary  11. decent        12. pain    13. overshadowed  14. experience  15. least         16. relationship    17. apparent    18. pleasure     19. humanity       20. obligation

V. Translation

A.

正是强烈情欲的力量使然。情欲与转瞬而逝的其他欲望如食欲等不同,它所带来的期待无比壮观,为任何其他情感所不及。毫无疑问,我们所有的欲望都带来期待,但无一能望其项背。坠入爱河便会萌发难以抗拒的信念:相爱一定会到终老,拥有心爱的人不仅常常让人心醉神迷,还会带来安定感、成就感和深入骨髓的相伴一生的幸福感。所以我们孤注一掷。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一生都将失去意义。只要一想到这样的厄运,便会深陷自怨自艾的无底深渊。

不幸的是,这些期待往往都是假象而已。任何一个有所经历的成人都知道所有的情欲不过如此,当然他如果正身陷其中则另当别论。朋友们天荒地老的故事我们并不当真,因为知道有的时候感情可以持续有时却难以为继。而真正能够持久的感情并不是因为在最初的时候曾经有过怎样的诺言。两个人能够白头偕老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伟大的恋人,而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品行:克制,忠诚,不偏激,可以相互适应。

B.

What is marriage? Marriage is like what Mr. Qian Zhongshu put in his novel Fortress Besieged,“Marriage is like a besieged fortress:those who are outside want to get into it, and those who are inside want to get out of it.”But the fact is that even those who have managed to rush out of the fortress still harbor good wishes for marriage and whenever possible, they still try their best to come back. And for those who stay inside, the majority of them still keep protecting the fortress carefully by fulfilling their duties whether they have got lost or puzzled in their marriage life. 

Only after a person gets married, will he/she come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marriage and treasure it as it is. In fact, getting married is not so difficult since boys and girls should be married upon reaching adulthood; however, keeping the marriage fresh and stable is a little bit tough because the couple have to take a long time to get used to each other. It is no wonder people claim that it is easy to be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but it is hard to live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those married couples should learn to forget something unpleasant and recall those sweet memories because marriage happiness is what the couple feel about each other.

Translation of Text

我们没有"享受幸福的权利" 

C.S.路易斯

"毕竟," 克莱尔说,"他们拥有享受幸福的权利" 。

我们当时是在讨论邻里发生的一件事。甲先生抛弃甲太太,离了婚,准备迎娶乙太太,而乙太太也同样办好了离婚手续准备嫁给甲。毫无疑问,甲先生和乙太太非常欢喜对方。如果他们继续相爱,且健康和收入不出什么差池,他们接下来的日子应该会过的很开心。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他们与各自的前任相处不佳。乙太太最初还是喜欢她的丈夫的。但是后来他在战争中负伤,丢掉了工作,据说还已经失去了性能力。此后的生活已经不再是乙夫人当初所期待的。甲夫人也很凄惨。她容貌不再,也没有了生机活力。有人说她因为为他生儿育女,又为护理他度过漫长的疾病期而将自己的精力消耗殆尽,而先前的婚姻生活也因着疾病而黯然失色。

但是不要以为甲是那种将糟糠之妻弃之如敝履的一类人。我们都知道前妻的自杀让他非常震惊,他曾亲口对我们说,“我又能怎么样呢?每个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我不能错过我的幸福机会。”

之后我就一直琢磨"享受幸福的权利"这句话。

起初这句话给我的感觉怪怪的,听起来就像是在说每个人都有走运的权利。无论会有哪个派别的道德学家如何评论,我们的幸福或痛苦很大程度上都非人力所能控制。在我看来,所谓享受幸福的权利并无依据,正如不能要求自己的身高要达到六英尺,应该有个百万富翁的老爸,或者说无论什么时候自己想去野餐了,天气就必须晴朗。

权利作为所在的社会的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是不难理解的。因此,我有权沿公共道路行驶,因为这是社会给赋予我的自由,也是“公共”道路意义之所在。我也能理解法律所保障的债权权益,和与之相应的他人的债务承担义务。如果我有权从你那里获取100英镑,也就等于说你有责任付我100英镑。如果法律允许甲先生抛弃发妻而去勾引邻人之妻,那么甲就有这项法律权利,我们也没有必要在此谈论所谓“幸福”的权利。

但是克莱尔意非如此。她是说甲的行为不但符合法律权利,还符合道义上的权利。换句话说,克莱尔是继托马斯·阿奎那,格劳修斯,胡克和洛克之后的有一个古典道德学派人物,或者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或许会成为这样的人物。她认为国家法律之后还有“自然之法”。

我同意她的观点。我认为这种观念是所有文明的根本,没有它,现实国家法律变成了绝对准则。人们将无法评判法律,因为没有评判其的基准。

Clare的格言源自于,“他们有享受幸福的权利”这句令人肃然起敬的一句话。所有的文明人,尤其是美国人,都信奉这样一个信念,“追求幸福”是人的诸项权利之一。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他们有享受幸福的权利”这句庄重宣言的本意何在?

其意义所不在之是可以肯定的。它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不择手段地追求幸福,比如谋杀、强奸、抢劫、叛国和欺诈。没有一个社会可以以此为根本。

宣言的本意为“通过一切合法手段追求幸福”,即自然之法所永久许可且国家法律所应当允许之手段。

诚然,这样格言听起来似乎变成了一句同义反复,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有权做他们有权做的事。但是同义反复如果放到其历史背景中便并非总是毫无意义的重复。宣言的初衷是否定长久统治欧洲的一系列政治条例,是对奥地利帝国、帝国,和改革法案前的英国,法国的波旁王朝的挑战。宣言主张一切追求幸福的手段都是合法的,因为合法的事物是应该面向所有人的;所有“人”都享有使用这些手段的自由,而不是特定种姓,阶级,地位或宗教派别的人。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党派都不曾发出这样的声音时代,这样的宣言不能被称为同义反复。

但是什么样的方式是“合法的”这个问题却悬而未决,即什么样的追求幸福的手段即被自然之法在道义上允许,有被某国家立法机关所颁布法律所许可?在这个问题上,我不能苟同克莱尔的见解,她所称道的人们拥有无限的追求幸福的权力对我来说并非是无可厚非的道理。

有一点我可以确信,克莱尔所说的“幸福”指的是简单和纯粹的"性快乐"。原因之一是克莱尔这样的女人在用这个词的时候从来不会另有所指,还有就是我从来没有听她谈过其他方面的“权利”。她非常左倾。如果有人为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消灭竞争对手的大亨辩护,理由是他的幸福就在于赚钱,他不过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已,她便会义愤填膺。克莱尔还是一个激进的禁酒主义者,我从来没有听说她会接受一个酗酒者把享受幸福作为喝醉的理由。

克莱尔的许多朋友,尤其女性朋友,经常觉得——我听她们这样讲过——如果克莱尔能够住嘴她们自己的幸福感将大大增加。因此我对克莱尔有关幸福一说能够站得住脚表示怀疑。

事实上克莱尔的观点与西方世界四十多年来的行径在我看来并不相悖。当我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激进者就在讲,“何必如此假正经呢?我们应当像对待我们其他的冲动那样对待性冲动。”当时头脑简单的我便相信这就是他们的本意,后来却发现真正的意思刚好相反。他们是说性欲应该以文明人处理其他的本能冲动所从未有过的方式对待。不可否认其他所有冲动都是要控制的。我们视为自保而绝对服从本能为胆怯的表现,视贪得的冲动为贪念。如果是哨兵的话连睡觉的欲望都得抗拒。但是,只要想要的东西是“床上的四条裸腿”,一切的不近人情和背信弃义便都可得到赦赎。

这其中的道义就像是在说偷水果是错的,除非你偷的是油桃。

如果你对此观点有异议,通常会有人碟碟不休地告诉你“性”是多么地合法、美丽和圣洁,还会指责你因对其有清教徒似的偏见而将其视为不光彩或可耻的事物。我不认可这样的指责。从海水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金色爱神阿佛洛狄忒。。塞浦路斯诞生的爱神啊。。我从未对你有过丝毫不敬。如果我讨厌偷我的油桃的家伙,难道我也要厌恶所有的油桃吗?或者憎恶所有的人吗?其实我反对的只是偷窃这种行为。

将甲先生抛弃妻子的“权利”的问题曲解为“性道德”的问题其实是在巧妙地隐蔽真正的现实矛盾。劫果园并非冒犯所谓的“水果道德”,而是与诚实相逆。甲的行为有悖于诚信(对郑重诺言的信守),有悖于知恩戴德(对他所亏欠的人应有的感激),还有悖于共通的人性。

我们的性冲动被赋予了荒唐的。本来从正常的其他视角看来都是残酷、奸诈、不正义的行为,一旦有了性的动机便统统被纵容起来。

虽然在我看来赋予性如此毫无道理可言,这一现象的起因却非常清楚:

正是强烈情欲的力量使然。情欲与转瞬而逝的其他欲望如食欲等不同,它所带来的期待无比壮观,为任何其他情感所不及。毫无疑问,我们所有的欲望都带来期待,但无一能望其项背。坠入爱河便会萌发难以抗拒的信念:相爱一定会到终老,拥有心爱的人不仅常常让人心醉神迷,还会带来安定感、成就感和深入骨髓的相伴一生的幸福感。所以我们孤注一掷。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一生都将失去意义。只要一想到这样的厄运,便会深陷自怨自艾的无底深渊。

不幸的是,这些期待往往都是假象而已。任何一个有所经历的成人都知道所有的情欲不过如此,当然他如果正身陷其中则另当别论。朋友们天荒地老的故事我们并不当真,因为知道有的时候感情可以持续有时却难以为继。而真正能够持久的感情并不是因为在最初的时候曾经有过怎样的诺言。两个人能够白头偕老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伟大的恋人,而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品行:克制,忠诚,不偏激,可以相互适应。

如果要建立一个凌驾于普通行为规范之上的“性福权利”,我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自所经历感受的激情本身,而是自己一旦抓住便一厢情愿相信的东西。所以,当不良行为发生并导致惨遇和苦难时,行为本身所希冀的所谓幸福便一次次成为虚幻。除甲先生和乙太太之外所有人都明白一年或几年后甲先生可能以相同的理由将新欢抛弃。他会再次感到又是在冒险,而自己仍然是那个伟大的爱人,自怜地哀叹却容不下对那个可怜女人的半点同情。

另外还有两点。

第一,一个能够容忍婚姻不忠的社会长期来看是对女性不利的。也许有那么几篇歌曲文学专为男性叹吟,无论其内容如何,女人的天性是比男人更倾向于一夫一妻制的。生理特性使然。凡滥交盛行之社会,女性往往是受害者而不是制害者。同样,家庭幸福对她们来说也更为必要。她们所吸引男性的资本,容貌,在到了成熟年龄之后日渐凋谢。而男人的魅力所在,性格——女人对我们的外表其实是不在意的——却不受时光之侵蚀。因此在滥交这样的残酷战争中女性处于双重不利的地位,她们冒更大的风险,输的可能性更大。某些道德学家对于女性越来越露骨的挑逗行为表示鄙夷,我却不能苟同。那只是她们绝望厮杀的标志,我深感同情。

第二,虽然“幸福的权利”主要针对性冲动而言,但是问题绝不仅限于此。这种致命的原则一旦获准便迟早会渗入我们的整个生活。在我们将来的社会,不但所有的人都欲望横行,甚至每个人的每一个欲望都要无限满足。虽然科技发展可以使得人类苟延残喘的稍久一些,但是文明却会从根死掉,甚至会被一扫而空,此乃“幸”事或“不幸”却不敢定论。

                                                      (何静 译)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 crossing my bridges before I come to them

2. laid at the door of

3. sit on the fence

4.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5. a tower of strength

1.raised the roof  

2.from pillar to post

3.a halfway house

4.took the floor

5.beating a path to her door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D   2. C     3. B    4. A      5. B      

6. A   7. B     8. D    9. A     10.A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关于婚姻——一份进展中的工作的启示

劳拉·佩弗勒

我认识我的丈夫雷蒙德是在一家酒吧里;我在那做招待,他去喝酒。我刚从芝加哥开车来到新奥尔良,所有的家当都放在我那辆雪佛兰织女星的后座上,后面跟着一辆小型露营拖车。那是1981年6月9号。然后在7月18号,那年最热的一天,我们结婚了。想到我们已经在一起十五年了,我忽然觉得自己老了。我曾经厌烦大人们老是讲“三十年过去了,自从我见到……”或者“二十年前,我……”现在轮到我讲这种话了。十五年了。我们共享快乐,共度灾难,见证出生与死亡,甚至经历了离婚与复婚。与雷蒙德的共同生活让我对忍让、交流以及时间等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认识,但最重要的是,我发现了快乐的本质,它的本质并不是爱。                                                                                                                                                                                                                                        

当我们在新奥尔良空气粘稠的六月相遇时,雷蒙德已经46岁了,而我刚满20岁。有人把这种搭配叫做“五月和十二月的罗曼史”。这话有点道理;我是五月出生的,雷蒙德是十二月出生的,但是除了这点巧合,年龄差距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少影响。最初看到雷蒙德的时候,我和姐姐买了穷孩三明治到酒吧,准备晚上做招待前吃。雷蒙德正坐在凳子上和我姐夫聊天,我姐夫靠着一张有点摇晃的桌子坐着。门外是下午两点钟滞重的空气,仅有零星光亮照进幽暗的室內,一台电扇一直嗡嗡响着,试图赶走热浪。新奥尓良的夏天,空气闷热粘稠,时钟也无力走动,时间停滞不前。那天只有我们四个人还有点生气,但是夜晚忙碌开始前的沉闷气氛中,我们的活动也很少。我记得自己当时心里在想,雷蒙德看上去像个在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劳作了一天的农夫,回家跟妻儿团聚之前先到酒吧喝上一杯冰镇啤酒休息一下,再回到自己那滿地跑着孩子的家。他的面容开朗和善,性格看上去也如此;只有心硬如铁的人看到他会不喜欢他。我坐在和他隔着几张凳子的地方,正在品尝穷孩三明治。但是他注意上了我,坐到我身边的凳子上。说真的,我当时正在专心对付三明治,但还是朝他笑了笑,以示礼貌。他喝了几杯喜立滋,很快直奔主题。

“想过稳定的生活吗?”他问我。

“好啊。”我笑着回答。

“想要孩子吗?”他紧跟着问。

“当然想了,要几个?”我面无表情地说。他终于亮出底牌:

“想结婚吗?”

“好啊,什么时候?”

对他来说,这是真正的一见钟情。过了几个星期,我接受了他的求婚,说了声愿意。我们确实对彼此缺乏了解,但是都感到来自对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很难说清,但知道它确实存在。我们都没结过婚,也没有过孩子。我们对于彼此终身承诺的内涵一无所知。我们将一起生活,领会其真正含义。

 “别扭”这个词最能形容我们第一年共同生活的情形。雷蒙德是一家饮料装瓶工厂的老板,但是患有终身残疾,而我没有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一起。回头想想,要是两人分开时间多一些,也许会对彼此的关系更好。我们都想要个孩子,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雷蒙德生下来就患有严重的脚部畸形,两条小腿都是单骨;他走路的时候会引来别人注目,那时我还年轻,会因此感到难堪。我太年轻了,而且,本质上,我们还是陌生人,还没准备好就进入婚姻,更没有学会如何搭档生活。我还没有完全成熟,最后我认定,虽然我爱雷蒙德,但是我还没能够与他“共浴爱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和雷蒙德说明这一点,但是有天晚上他开始跟我讲我们将来死时可以埋在他们的家族墓地里,我觉得是明说的时候了。雷蒙德很不愿意离婚,但他还是让我离开了,因为他爱我。虽然是“友好的分手”,双方难免还会感到愤怒和怨恨。死亡总是令人悲伤的,我们的婚姻死了。分手的过程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一段经历。

我搬到九十里路外的巴吞鲁日,开始工作谋生。重回独身生活,让我感到孤独,也让我有足够时间思考。我心中的伤痕慢慢愈合。雷蒙德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因为我们的生活还有些部分相纠结,也因为他还在抚养我们的宠物。他有时会在星期六开车来看我。他还爱着我,尽管我抗拒他的殷勤,他还是试图再赢回我的心。经过离婚的折磨,我不想承受更多的痛苦。但我逐渐意识到,以前雷蒙德对我的那种吸引力并没有消失。在犹豫不决中,我辞掉了工作,搬回去和雷蒙德同住。他喜不自禁,我承诺要慢慢融入共同生活。我不能确定我们的关系是否会好转,我知道除非我们改变我们的关系,改变我们自己,否则那些迄今仍然令人伤痛的矛盾还会爆发。

没有了婚姻的压力,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也比初次共同生活的时候深入多了,我们都用心重建彼此的关系。这次我们变聪明了,我也成熟了;我对自己认识更清楚,更有信心了。我们会谈起以前困扰我们婚姻生活的所有事情,解开了某些症结,并同意其他问题以后不再讨论。他答应不再追究我的过去;我也承诺自己会更有耐心。我们的生活目标确立得更清楚了,决定不要孩子,而我还会回到大学读书。我找了一份工作,并且说明在上学的事情定下来之前,我将一直工作。1987年就要过去了,我觉得自己愿意重新尝试婚姻生活。这一次的婚姻没有戒指,没有华丽的婚礼,我不需要采用雷蒙德的姓氏,也没有对未来的幻想。

我们的第二次婚姻与第一次正相反。熟悉感也许会让某些人相互蔑视,但这种亲近让我们感到安慰。这些年来,我们发现了什么才是对婚姻中的快乐感至关重要的。这个关键就是信任。不仅相信另一方会对你忠诚,也相信即使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你的伴侣无论在言行上都不会抛弃你。相信在你最得意之时,你的伴侣将陪在你身后,不会因你的成功感到威胁,而是与你分享喜悦,因为他(她)有理由认为自己是你取得成功的坚强后盾。达到这种信任的关键在于,要坚信你的伴侣会信守承诺,总是为了你的最大利益而努力。没有信任相佐,什么样的爱情都不会长久,但是信任本身可以单独存在。爱情就像一株迅速成长的柳树,在生活的暴风骤雨中需要支撑,需要扶持,但是信任是缓慢生长的,就像橡树一样,具有厚重的力量。如果没有信任,仅以爱为基础的结合是不会长久的,而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关系则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使得爱情能够自由成长。我们已经很幸运了,两者兼而有之。

我如何形容婚姻生活给我的收获呢?毕竟,我们的关系与其说是婚姻,不如说更像一项正在进展中的工作。那张宣称我们“结为夫妻”的证书只不过说明两人缔结了一种关系,是一部关于两人共同生活的大书的封面,故事的标题页是我们一起书写的。没有这一页,并无损故事的完整;没有这封面,书的内容还是一样。我们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是从各自过去的片断,我们共同生活的片断,我们现在和未来共同生活的片断组合而成的。每一天都是新翻开的一页,一本巨著微小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年的内容都是我们共同创作的章节,我们自己便是这部故事书的主人公。婚姻本身既实又虚,存在在我们的心中,也充盈在眼前飘过的空气粒子中,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时间或者空间的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其消磨。钢铁的坚硬与蛛网的轻柔将我们融合在一起。

    我从雷蒙德的生活经历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从我的故事中也有许多收获,但是他的身体残疾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经验,让我们对接纳、宽容和意志力有了更深认识。他告诉我,在三岁到五岁的那段时间,他在医院度过的那些望不到头的日子,那时的他成了大萧条时期那些试图找到他的病情治疗方案的医生的试验对象。在被乙醚麻醉的昏沉状态下,他能感受到他们在折断他的腿,切断筋腱,用棍子戳他的脚。腿上厚厚的石膏把他囚禁在病床上,他哭喊着,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抚慰,而这哭喊得不到回应,他们只能在周末探望他。他不需要多说,我能感觉对于一个幼童来说,每一分钟都是如此难捱,而父母两次探望之间的那些日子对孤独迷途的他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但是身体的残疾和身心的折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他,将他锻炼成了一个性格强悍的人,一个在拳击、棒球以及其他运动项目上表现出色的年轻人,粉碎了医生对于他将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的预言。他学会了接受现实,在自己的身体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这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双脚不断的扭曲使得他腿上的筋腱和肌肉每年变得更紧张。每当我为他按摩这些遍布伤痕的增生部分,为他包扎伤口,他有时会问我:“你怎么会爱上像我这样的跛子?”真叫人难以置信,到今天他还会这样问,我会回答他:“我怎么会不爱?”我已经认识到比起婚姻生活中的其他困难,克服身体缺陷带来的困难要容易得多。对付身体缺陷的经历是很好的心理训练,让我们能够从容应对最初头发灰白、容颜起皱的失落感,以及其他现在难以想像、但是无可避免的衰老症状。雷蒙德的缺陷现在对我来说已经无关紧要:我简直不能相信我曾因为他的步态发窘。每当我想到他的时候,都会忘记他是一个残疾人的事实。当我梦到他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缺陷。因为我爱他,他甚至不需要以身体形式存在。

我可以说“我丈夫是个好人,有爱心、友善、慷慨”,这些词似乎说明了一切,但是又很空洞。不错,他拥有所有这些品质,但是只有我才能解释这些品质的确切含义,他能理解为什么在我的爱犬死后的那一年每次下雨我都会哭。他是如此“有爱心”,能够了解她对暴风骤雨的害怕,而我因为她现在孤苦伶仃,得不到我的安慰而哭泣。他是如此“慷慨”,在她病死之前,无论我花多少钱为她请医问药,他从来都是无条件地支持。他是如此“友善”,他曾经有一天晚上开了50里路的车为她买药,虽然他知道这种药并不一定能挽救她的性命。好人会做所有这一切,但是“好”这个词还不能充分表达我想说的一切。在我的脑海,在我的心中,对他洋溢着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情,对他怀有一种语言世界之外的依恋之情。我觉得心中有一种深切的痛苦,喉头发紧,而灵魂却在微笑。

正如任何友情一样,我们的婚姻也包含着“给”与“拿”的关系。心甘情愿地妥协,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分担无聊乏味的家务,这一切都使生活更有情趣。我们已经学会丢开自己的性别角色,做自己最擅长最拿手的事情,比如说我去洗车,而雷蒙德洗碗。因为身体缺陷,他不能久站或者走长路,但是他跪下来很方便。我们经常根据家务的“高低”性质来分工,他负责那些可以在低处进行的,对他方便的家务,而我则负责那些要在高处处理,对我来说容易的事情。当我们需要外出,路比较长的时候,为他推轮椅可以让我得到锻炼,他就不需要费力步行了。我们都明白成功的合作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彼此的配合。不可能每一天都激动人心,充满悬念,但是这些饱满的平常岁月令那些难忘的日子更加珍贵。即使平常的日子也会带给我们小小的成就和回报,令人珍惜,让人欣赏。在几个小时一同割草、除草、修剪枝叶的劳作之后,一杯清凉的冰茶,一阵凉爽的晚风,肌肉疲惫然而不无舒适的感觉,以及眼前苍翠茂盛、整洁一新的院落,也许不会让我们熏然欲醉,但是已经令我们心满意足。

   结婚的乐趣之一是为我们将来的编年史积累素材。在我们的爱犬离世几个月后,我心中的“狗窝”期待着新的住客。起初,在我心中仍为她的离去悲痛不已时,我不能接受她的位置被别的狗狗代替,但是我发现自己渴望爱抚柔软的犬毛,欣赏它们行动的迅疾,它们的吠叫和造成的混乱也都令我怀念。爱好动物的人都知道有些人生来心中就有一片空白,唯有动物的相伴可以填补,对我而言,这片空白是专为狗狗为留。因此我让雷蒙德相信,我已经准备好接纳新的狗狗,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两只绝佳的爱物。她们是两只可爱的吉娃娃犬,我们给她们分别起名为“娇丽”和“曼妞”,意思是“漂亮”和“幼小”。娇丽长着一双蓝色的眼睛,经常和雷蒙德一起躺在卧椅上,四脚朝天地呼呼大睡。曼妞娇小一些,也更内敛一些,但是两只小狗都非常招人疼爱。我们自己为“女孩们”——我们喜欢这样称呼她们——烹制狗食,所以在食品店里我们总是留意是否有便宜的肉出售,下一次烘面包时放进去。有一天我看到一大包接近保质期打折出售的肉馅,打手势让雷蒙德过来。他说:“我们就两个人吃饭,这肉太多了”,我叫了起来:“不是,不是给我们吃的,是给女孩们的!”附近一个女人听了这话,急忙转头看我们,她显然以为我们是在虐待儿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话给别人的印象时,马上知道我们的故事又要加进新内容了。

因为没有孩子,我们更珍惜这些宠物的陪伴。她们不能代替孩子,但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莫大乐趣。每次在门前看到她们的小脸洋溢着快乐,摇头摆尾地迎接我们,回家的喜悦被成倍放大。我丈夫会温柔地抚弄她们娇弱的身体,那种温柔也说明他对所有生命的爱怜。我们的房子常有小客人造访,它们会沿着自己不熟悉的油地毡爬过来,或者冒失闯进来,雷蒙德会小心捉住它们,把它们轻轻放回它们赖以生存的草地。我们相识以前,雷蒙德只养过几条狗,一起生活以后,我们抚养过各种家畜和宠物。他分享了我对动物的爱,学会了为山羊挤奶,让一只大肚子越南猪住进我们的房子,还为一群金鱼建了一个池塘,并给每一只金鱼都起了名字。深入鱼池,驯养温顺的地图鱼的经历让他颇感惊异和着迷,而我们的驴子用一声长鸣欢迎他回家也令他莞尔。我们一起接生过小狗和马驹等等各种新生命。抚养这些动物让我们变得更宽容,更有耐心,这也让我们相互更加包容和体谅。看着雷蒙德照顾这些动物时表现出来的温柔和怜惜,我知道他是绝不会伤害自己的同类的。

我从婚姻生活得到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学会了重视小事和细节。重大事件——无论好运还是灾祸——总是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如果忽略细致之处的快乐将让我们无从体会生活的丰富。我们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从来没有给我送过花,但是当我在外奔波一天回家时,总有一桌热饭热菜等着我。每次我从麻醉中醒过来,首先映入眼帘的肯定有雷蒙德关切的脸。他有一次做手术,醒来的时候我不在他身边,因为我花了大半夜时间整修一把鸳鸯椅,打算给他个惊喜。但是他对于我的缺席毫无怨言,只顾欣赏我的劳动成果。我们一起历经了火灾、洪水以及其他悲剧性的事件,也体会到好运所带来的喜悦。每当我们翻过一页,迎来新的一天,可能会遇到一些巨大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屏住呼吸,一心祈祷这些变化的发生,我们会错过生活中许多最让人感到幸福的时刻。我们不愿意正儿八经地生活,幽默让我们开怀大笑;我们相互调侃逗乐,只按自己的心愿行事,拒绝其他任何规则。生活是没有彩排的,所以在一切消失之前,我们品味着所有独一无二的瞬间。

    把我们的第二次婚姻都涂上亮色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掌握了两种方法,不让阴影笼罩我们整个生活。第一种方法是在一开始就达成共识,无论情况看起来有多糟,绝不能选择离婚来解决问题。我们谁都不会这样提议,用它威胁对方,考虑它的可行性,甚至从来不提这个词;用这些办法,我们把这个念头彻底从我们的脑中赶走。我们处理不愉快事情的第二种方法是让双方都记住,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说的每一个词都将记录在我们的书中,永远不能改写。既然不可能放弃婚姻,我们唯有设法解决矛盾,才能让一切顺利继续下去。争辩能够澄清误解,化解怨恨,但是很少用来作为人身攻击的武器,因为我们谁也不想让我们的故事蒙羞。气头上说出的话往往伤人很重,让人难以释怀;忍住不说这些话就不会让你事过后悔,它们也不会被记录到我们的书中。不难理解,我们争吵的时候讲究公平合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尽管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分歧并不代表婚姻的终结,或者这些问题无法解决。运用这样的策略,信任才能茁壮成长,爱情才能长久继续。

我见证过别的伴侣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快乐;知道他们也在努力写好自己的生活故事。可悲的是,婚姻中缺少快乐显然是一个普遍现象。我曾经参加过这样的婚礼,知道当事人的婚姻不会长久,因为双方显然不适合作为一本婚姻大书的共同作者,或者因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这项工作。有些人不愿意合作,而是顾自伤怀,在他们孤独的自语中,他们的配偶不过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而已。许多人在找到合作著书者之前,已经写过一些短篇,也许还写过一两部中篇小说。有些人注定要一生从事诗歌创作;还有一些人从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很多人倾心安排有关他们子女的次要情节,在与他们的配偶合作写成的主要情节间达到某种平衡。最令我难以置信的是,爱情的力量有时如此伟大,有些爱人之间竟能够在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合作著书,他们的爱情故事内容总是那样新鲜,富有创造性。他们的故事必定非常精彩,要是我们有缘拜读,必定会非常感动!

我很幸运,能够在人生路上找到这样一位伴侣,令我的灵魂感到充实,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的故事是一部罗曼史,一部令人捧腹的喜剧,一部激动人心的戏剧,但其核心还是一则爱情故事,其中心思想是信任的重要性。我们在喜欢重读的那些页中夹上书签;因为被多次翻阅,它们的边都卷了。有些页被折了起来:我们知道那些页的内容,但是不会再去读它。有时候,雷蒙德会同意我把自己感到惭愧的一页折起来,我也会把他宁愿没有写过的那一页折叠起来。我们就这样从错误中学习成长,但是不再因为这些错误自责或者相互指责。我们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那些页撕掉,因为我们经历过的生活不能被这样抹掉。但这是我们自己的书,我们有权用自己的方式来写作,挑选人物,安排地点,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当然,一切都是不定的;人物和他们的情况都在变化;故事开篇的人物到了末尾有的已经不在了。没有人能告诉我们还有多少空白页留给我们继续写作。我和丈夫现在在合写我们的传说,但是到了某个时候,我们当中的某个人将不得不独自写完终篇。我们都感到那个被留下来的孤独写作者所感到的痛苦将远甚于两位主角中先消失的那一位。当然,被留下来的那一位将被失落所苦,直到故事的结束,而先行离去的那一位不会再有痛苦。这也许是留在世上,书写结尾的那一位仅有的安慰。也许这才是衡量爱情真正有效的尺度,即相比想到自己离世所感到的痛苦,你想到所爱者有朝一日将会离开所感到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这个世界也许不会记得雷蒙德和我;我们的故事不过是许许多多从未付印的伟大作品中的一部,它只存在于两个相爱的人的头脑里。有一天我也许会失去我的丈夫,但是想到我们的珍贵故事完好无损,永远不会磨灭,我的悲伤会减轻缓和。我已经认识到生活的乐趣在于创作这一故事的过程,不在于它如何结束,因为生活并不会以宏大的高潮结束,似乎前面发生的一切突然都有了意义。我们能期望得到的最好结尾是,我们之前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因此此时感到快乐。

夜晚已经来临;又该结束一页了。刚刚冲淋过,我们钻入散发着清新干净气息的床单中。娇丽跃入房中,曼妞在她后面爬过来,一脸期待。我们把她们拥入床单中,然后我关掉了灯。我倚靠在雷蒙德强壮的后背上,双手搂着他,在他的一侧将他“锁牢“。在一片静谧之中,娇丽开始发出鼾声,我感到雷蒙德在笑。我把他搂得更紧些,知道结局将会令人愉快。

 刘雯 译)

Unit Four  

Key to Exercises

III. Vocabulary:

A

1. deranged    2. sneaking    3. coerce          4. an appraisal   5. patently   

6. thrashing    7. imminent   8. has a bearing on   9. cessation    10. endorsed

B

1. salvageable   2. humane         3. defect      4. alleviated   5. prolong 

6. lethal        7. compassionate   8. theoretical   9. forbid     10. accidental

C

1. B   2.A   3.C   4. A   5. D   6. A   7. D   8. C   9. B   10. A

IV. Cloze

1. among    2. opposite      3. which      4. how       5. met  

6. in        7. do           8. for        9. after      10. without

11. but      12. Instead      13. value     14. when     15. low  

16. end     17. challenges    18. as        19. were     20. threatened

V. Translation

 A

    我从来没有施行过主动安乐死,这种行为在我国被认为是谋杀,会被判处死刑。但是我确信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主动安乐死应拥有明确的地位。而且我还认为我们不应该害怕讨论它在这一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应害怕探讨对患有绝症的病人使用这种方法的可能性。

      我不能接受那种简单地认为医生无权剥夺他人生命的说法。此外,我认为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界定生命。我本人把生命定义为活着的快乐。如果生活缺少快乐,又无望康复, 患者神智清醒、精神正常,又符合其他标准如护理者出于良好的意愿,而且法律手续也完备,那么在伦理方面就没有什么理由不能实施主动安乐死。

      我确实经常感到奇怪,有一种人出于怜悯,会去结束一个遭受痛苦折磨的动物的生命,却不愿意将这种的范围扩大到自己的同胞身上。也许在我们所有人心中都潜藏着一种负罪感 — 有什么能比得上为他人的死亡承担责任更令人有负罪感呢? 

 

 B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morality of euthanasia has been heighten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advances in medical technology that makes it possible for human beings to be kept alive almost indefinitely, even when severely impaired. As a man’s life span lengthens,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reach a high age when illness and disability create the possibility for euthanasia.

If a patient’s conditions are deteriorating, making him unable to make a rational choice, decisions to prolong or terminate life must be left to his family, doctors, and courts. But unfortunately the definition of “life” is still at issue. A person may be declared “brain dead” while his vital organs still function. Some people regard the problems posed by euthanasia as essentially religious. They think that life is sacred, no matter how severely disabled the patient may be; nobody can make a decision whether he or she should stay alive or not. Some others insist that death may be preferable to a severely impaired life. Euthanasia thus becomes an act of charity.

 

Translation of Text

积极安乐死与消极安乐死

詹姆斯·雷切尔

一般认为,积极安乐死与消极安乐死之间的区别对于医学伦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有一种想法认为:至少在某些病例中,可以允许停止治疗,并让病人就此死去。但是,从来不会允许有人采取任何预先计划杀死病人的直接行为。这一规定似乎已经被大多数医生接受了,并且也被美国医学学会1973年12月4日的宣言所认可。

一个人的生命被另一个人用无痛苦致死方式而故意终止是与专业医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并且不符合美国医学学会的。

当发现有毋庸置疑的迹象表明病人的生物性死亡正在步步逼近时,是否停止使用特别方式来延长躯体的生命是病人和/或他的直系亲属来决定的。医师的建议和判断应免费提供给病人和/或他的直系亲属。

然而,有另外一种观点可以强有力地反驳这一规定。以下我会提出一些相关论点,并强烈建议医生们重新考虑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首先,一种常见的情形,即一位患有喉癌的病人,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本人备受病痛折磨,而且病痛已无法减轻。即使继续实施目前的治疗,他也肯定在几天之内就会死去,但是由于病痛异常难熬,所以他不想为了延长仅仅几天的生命而继续忍受这种痛苦。所以他请医生为他结束这种煎熬,而他的家庭也希望可以满足他的要求。

假设医生答应停止治疗,而习惯上的那种规定也允许他这么做。认为这种做法有理的原因就是病人面对着极大的痛苦,既然他无论如何总是快要死了,那么没有必要再让他继续遭受无谓的折磨。但现在请注意:如果医生仅仅只是停止了治疗,那么很可能病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死去,并且较之采取直接的措施、注射安乐死药剂而言,他可能因此遭受更多痛苦。这一事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决定不再让他遭受痛苦时,积极安乐死比消极安乐死更可取,而不是相反。否则,就变成了认可那些会导致更多痛苦的做法,而不是赞成减轻痛苦,这就与起先促使他们作出不要延长病人生命这一决定的人道主义推动力有所矛盾了。

我的一部分观点是:“允许死亡”的过程是相对漫长而痛苦的,而注射安乐死药剂则比较快,痛苦也比较少。让我据一个不同类型的例子。在美国,大概每600个孩子中有一个在出生时就患有唐氏综合症。而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在其他方面都是健康的,也就是说,只要有普通的儿科护理,他们就能进入基本正常的婴儿期了。然而其中有一些孩子会有先天的缺陷,比如肠梗阻,如果他们要活下去,就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安东尼·肖描述了随之产生的情况:

……如果不做手术,那么(医生)就必须在自然力带走婴儿的生命时努力使其少受些痛苦。作为一个医生,他的天性本是通过手术刀来打败死神,而站在一边眼看着一个本来可以挽救的小生命死去是我认为在感情上最难以忍受的经历。在会议上、在理论讨论中决定应该让这些孩子死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当你站在儿童病房,看着脱水和感染使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几小时或几天之内凋零,那就是完全不同的了。这是对我和其他医护人员是一场可怕的折磨,其程度远大于从未踏足儿科病房的父母们所经历的。

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一些人会反对任何形式的安乐死,并坚持必须让这些婴儿活下去。我想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另一些人赞成快速而毫无痛苦地终结这些孩子的生命。但为什么会有人同意让“脱水和感染使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几小时或几天之内凋零”?那条规定说可以让一个孩子遭受脱水而逐渐走向死亡,却不能给予注射而毫无痛苦地结束生命,看来实在太过残忍,以致毋须进一步辩驳。这话说得很严重,但并非试图冒犯任何人,而只是想要尽可能清楚地摆出观点。

我的第二条意见是:习惯上的那条规定导致在无关的理由基础上做出有关生死的决定。

请再想一想那些患唐氏综合症、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那些与综合症无关的先天缺陷才能存活的婴儿。有些时候,没有实行手术,婴儿死去了,但如果没有这些缺陷,孩子就会活下去。现在,像这样一项移除肠梗阻的手术也并不太过困难。在这些情况下没有实施手术的原因,很明显,就是因为这些孩子患有唐氏综合症,而他们的父母和医生由于这样一个事实便认为让他们这样死去更好。

但是请注意,无论看待生命以及这些婴儿潜力的态度如何,这种情况都是荒唐的。如果这样一个婴儿的生命值得保存,那么做一个简单的手术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者,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最好还是不要活下去,那么要是碰巧孩子没有肠梗阻,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呢?无论哪一种情形,生存与死亡的问题都是建筑于无关的理由之上的。是唐氏综合症而不是肠梗阻成了事情的关键。假如必须要做这样的决定,那也必须建立在其基础之上,而不可以依赖于是否肠道有阻塞这样的无关问题。

当然,使这一情况成为可能的,是这样的一个想法:在有肠梗阻时,人们可以“让婴儿死去”,而当没有这些缺陷存在时,就不能够这样做了,因为人们不能够“杀死”他。这一想法导致根据无关的理由来决定生死的事实,是应该否定这一规定的另一重要理由。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认为在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之间存在重要的道德差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从道德角度而言,杀死某个人比让某个人死更坏。但是的确如此吗?杀死某人这一行为本身比让某人死亡更坏吗?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应该考虑以下这样两个案例,它们其他方面完全一样,除了一个涉及杀死某个人而另一个涉及让某人死亡。然后,我就可以问,是否这一差别就会造成不同的道德评价。重要的一点是:除了这一差异之外,两个案例完全一样,否则我们就不能坚信是这一差异而不是其他对这两个案例在评估上的任何变化负有责任了。所以,让我们参考以下的这一组案例:

第一,如果史密斯六岁的表亲出了意外,他就可以获得一大笔遗产。一天晚上,当那个孩子在洗澡时,史密斯偷偷摸摸地潜入浴室,溺死了这个孩子,并且把现场布置妥当,以使其看起来像是一起意外。

第二,琼斯也可以在他六岁的表亲出意外的情况下获得一笔遗产。像史密斯一样,琼斯也偷偷摸摸潜入地打算在孩子洗澡时溺死他。然而,正当琼斯进入浴室时,他恰巧看到孩子滑倒了,并撞到了头,然后脸朝下倒在了水中。琼斯欣喜若狂;他站在一边,准备如果有需要就把孩子的头按下去,但并没有必要了。在仅仅几次挣扎之后,孩子就“意外地”完全自己溺死了,而琼斯看着,什么也没做。

现在,史密斯杀死了孩子,而琼斯则“只不过”让孩子死去。这是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别。那么从道德的观点而言,他们两人中有任何一个比另一个做得好些吗?如果“杀死”和“让他死去”之间的差别本身是个重要的道德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说琼斯的行为不象史密斯那样更值得谴责。但是有人真的想要这么说吗?我想不是的。首先,两个人都是出于同样的动机,即获得个人财富利益,两个人行动的过程中目标也完全一样。从史密斯的行为可以推断他是个坏人,虽然如果进一步了解他的某些事实,这一判断可能会被推翻或修改,比如他患有精神错乱。但是从琼斯的行为中就不能推出同样的判断吗?而同样进一步的考虑也不会与这一判断的任何更改有关吗?另外,假设琼斯在辩护中称:“毕竟,我除了站在那里看着孩子溺水以外,没有做任何事情。我没有杀死他;我只是让他死去而已。”所以再一次出现了这个问题:如果“让他死去”这一行为本质上稍好于“杀死他”,那么这一辩护应该至少是有些分量的。但它没有分量。这样的“辩护”只能被认为是对道德论证的奇怪误用。从道德上说,这等于是没有辩护。

现在可以十分适当地指出,医生所关心的安乐死问题是与此完全不同的。它们并不涉及个人利益或对正常孩子进行杀害。医生只关心那些生命对病人本身已毫无用处的情况,或者病人的生命已经成为或很快会变成可怕负担的情况。然而,这些情况的关键点是相同的:杀死某人和让某人死之间的差异本身并没有道德上的差异。如果一个医生出于人道的原因让他的病人死亡,和出于人道原因给这个病人注射了安乐死药剂在道德上的地位是相同的。如果他的决定是错误的,比如如果病人的疾病事实上是可以治愈的,那么无论这个决定是通过什么方式实施的,都同样令人后悔。如果医生的决定是正确的,那么使用何种方法本身就不重要了。

AMA宣言已把这至关重要的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故意终止另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在辨明了这一问题、并禁止“无痛苦致死术”之后,此宣言接着否认了停止治疗也属于故意终止生命的行为。这就是错误出现的来源,因为在这些情况里,如果终止治疗不算是“一个人故意终止另一个人的生命”,那么它又算是什么呢?它当然确实就是,如果不是的话,它就毫无意义了。

许多人觉得很难接受这一看法。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很容易将是否杀害本身是否比让某人死亡更糟的问题,与是否大多数杀害的实际案例比让人死亡的案例更应该谴责这一完全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大多数涉及杀害的实际案例无疑是很可怕的(比如想一想所有报纸上报道的谋杀),我们每天都会听说这些事情。另一方面,我们几乎很少听说让人死亡的情况,除了医生被人道主义原因促使而做出的行动。所以我们学会了将杀害这一行为想得比让人死亡要坏许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杀害这一行为本身有某些东西使它比让人死亡更坏,因为并不是“杀害”和“让人死亡”之间赤裸裸的区别造会造成这个差异。相反,是其他的因素――比如出于个人利益的谋杀动机,相对于医生的人道主义动机――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反应负责。

我已经指出,杀害某人本身并不比让某人死亡更恶劣;如果我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说,积极安乐死就不是比消极安乐死更坏的行为。那么有什么观点可以支持吗相反的论点吗?我相信,最常见的就是以下的说法:

“积极安乐死与消极安乐死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在消极安乐死中,医生并没有作出任何行为导致病人的死亡。医生什么也没做,而病人死于某种他已经患上的疾病。然而,在积极安乐死中,医生在导致病人的死亡上确实是有所为的:他杀死了病人。医生给患有癌症的病人注射安乐死药剂,直接引发了他的死亡;而如果他仅仅只是停止治疗,那么就是癌症,而不是医生的行为,导致了病人死亡。”

这里需要弄清楚许多问题。首先,说医生在消极安乐死中什么也没做是并非完全正确,因为他确实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让病人死去。在某些方面,“让某人死去”当然是不一样的――主要因为这类行为是一个人通过不执行其他行为的方式来实现此行为。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不给予病人药物治疗的方式而让病人一个死去,就像一个人可以通过不与别人握手的方式来侮辱对方。但是就任何道德评估的目的而言,这也仍然是一种行为。对决定让一个病人死去的道德评定,可以参照评价杀死病人所用的同样的道德评定:无论评价它明智或不明智,有同情心或有虐待性,正确或错误。如果一名医生故意让一位通常来说可以治愈的病人死去,那么这名医生自然会因为他的行为而受到谴责,正如他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杀死一个病人会被谴责一样。对于他的控诉也就是完全应当的。如果这样的话,那坚持说自己“什么也没做”根本算不上是辩护。事实上他做了很严重的事情,因为他让他的病人死去了。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确定死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决定是否需要对医生进行有罪控诉。但我并不认为可以用这一观点说明积极安乐死与消极安乐死之间的区别。为什么成为致死某人的原因被看作是不好的,其原因就在于死亡被认为是很坏一件事,它的确是。然而,如果认定安乐死——即使是消极安乐死——在给定情境中是值得实行的,那么也就决定了在这一情况下死亡相对于病人继续存活而言,并不能算作更坏。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通常不想成为某人死亡原因的理由也就不能简单适用了。

最后,医生也许会认为所有这些都只是有些学术上的兴趣――是那种哲学家们会担心的事情,而与他们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实际影响。毕竟,医生必须考虑到他们所做所为的法律后果,而积极安乐死很明显是法律所禁止的。但即使这样,也应该关心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法律强迫医生接受一种站不住脚的道德规定,并且这种规定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有相当大的影响。当然,大多数医生如今在这个问题中并非处于被强制的立场,因为他们并不认为他们自己仅仅是附和法律的要求。或者说,在我所引用的AMA宣言这样的声明中,他们认可了这一规定作为医学伦理的中心。在那份宣言中,积极安乐死不但被判定是非法的,并且是“违背医学职业立场”,而消极安乐死则得到了认可。然而,前述的意见表明,两者本身并无真正的道德差异(可能在某些情况的某些结果下是有重要的道德差别,但是,就如我指出的,这些差别可以使积极安乐死,而非消极安乐死,成为在道德上更可取的行为)。所以,尽管医生们为了满足法律的要求可能必须明确区别积极安乐死与消极安乐死,但他们除此以外不应该再多做什么了。特别是,他们不应该通过将这一区别写入关于医德的官方声明而给其再增加任何附加的权威或份量。

               陈淇 译)

key to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 on the side of the angels

2. bear her cross

3. give the devil his due

4. tin god

5. move heaven and earth

6. for the hell of it

7. sell his soul

8. talk of the devil

9.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10. out of spirits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B   2.A   3.D   4.A    5.B

6. C   7.D   8.B   9. C   10.B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危急关头,她拒绝安乐死的请求

德里克·吉尔

1967年的初夏,伊丽莎白和曼力·罗丝夫妇第五次搬家。 他们现在觉得在芝加哥安家很舒服。 于是便买了一套房子,离他们原来租借的房子只相隔几个街区,打算以后长久的在那里工作生活下去了。

伊丽莎白和曼力本来每年夏天都有一次度假活动,可是今年他们打算推迟到圣诞节。他们对七岁的儿子凯纳斯,和小女儿芭芭拉说可以带他们去瑞士过一个有雪橇、铃铛、热热闹闹的真正的圣诞节。

突然间,伊丽莎白分明没有任何的刺激,却突然无缘无故地为母亲的健康状况感到莫名的深深焦虑。她对曼力说她必须马上飞往瑞士, 如果能定上飞机票的话,明天就走。她承认自己心血来潮的决定听起来很荒唐,虽然她自己目前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尽快赶到母亲身边去,但这样做一定是有道理的。一周之后,她和两个孩子赶到了苏黎士,然后乘火车前往泽而玛特。库伯乐太太和伊丽莎白的其他家人都住在那里。

泽而玛特是度假休养的胜地,伊丽莎白称之为“度过从前的幸福时光”的胜地。库伯乐太太看起来身体状况极佳,她在罗丝一家到的那天,还和伊丽莎白的哥哥恩斯特,三胞胎兄弟伊瓦三人一起徒步旅行了八英里。伊丽莎白还有一个三胞胎的姐妹,名叫爱丽佳,当时没能一起去。

在这儿度假的最后一个晚上,当太阳落山的时候,库伯乐太太和伊丽莎白坐在卧室的阳台上,而凯纳斯和芭芭拉在外面玩了一天,累了,很快就睡着了。

母女俩坐在那里,久久不语。如手指般参差不齐的荫影在苍翠的深谷里移动。库伯乐太太转过身来面向伊丽莎白,说到,“我要你郑重发誓为我做一件事。我要你答应,如果我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如果我变成植物人,你要帮我快点死去”。她说话时语气很急迫,和平时很不一样。

伊丽莎白吃了一惊,母亲在这个时间,提出这个请求,让伊丽莎白作出的反应,既不像研究死亡的专家,也不想以为教育别人慎用象征性语言的教师,而是一个倍感震惊的女儿。她的回答非常迅速,“您在胡说什么呀!一个70多岁每天还能在山里徒步旅行几英里的女人,哪会那么容易说死就死了?妈妈,您不可能变成植物人的。”

库伯乐太太好像根本没有听见女儿说的话,再次恳求女儿能够答应她,当她生活不能自理时,一定要帮她快点死去。

伊丽莎白震惊的望着母亲,再次断言这个问题纯粹是凭空想出来的。她肯定地回答,如果母亲是在说安乐死的话,无论如何,她都会反对的。在她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医生有权利给病剂量的药物来免除他的痛苦。她不能够答应母亲,也不会答应任何人,去加速他们的死亡。如果不可能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母亲真地失去生活能力,她能够保证的便是她会帮她支撑着生命的最后一刻。

库伯乐太太开始轻声的哭泣。这是伊丽莎白有生以来第二次见母亲掉眼泪。

库伯乐太太起身进了房间。伊丽莎白独自坐了一会,反复考虑母亲的请求,自己的回答和自己对于安乐死的态度。她情愿不去面对这个问题。她记得心理分析家、哲学家艾力奇·弗莱蒙的所说的几句话:“没有什么医学伦理可言。只有特定情况下的普遍的人类伦理。”

有些时候,她也被迫承认非要维持一个人的生命是错误的,但只有当病人的确是无药可救,而且身体器官只像机器那样机械的运作的时候,坚持维持生命才是错误。只要生命还有意义,只要病人还能够表达和接受感情,医生就不能够扮演上帝的角色,擅自决定病人的生死。当然,她绝对不是为了回答这个虚无的问题,才改变了计划举家来瑞士度假的。

第二天,库伯乐太太陪着伊丽莎白和孩子们去火车站,母女俩都感到紧张,不自在。当火车进站时,伊丽莎白转向母亲,拥抱了她,“我能向你保证的是我会像对待我所有的病人那样对待你。 我保证我会尽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

库伯乐太太似乎听懂了伊丽莎白的话,点点头,擦干眼睛,微笑着说,“谢谢。”

这是伊丽莎白听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他们刚赶回芝加哥就受到伊娃的电报:母亲严重中风。

三天后,伊丽莎白又回到瑞士。

在医院,伊丽莎白看到母亲不能说话,除了眼皮和左手能够微微活动以外,全身不能移动。但从眼神来看,库伯乐太太显然能听懂别人对她说的话。

她们设计了一种交流方式。母亲能够用眼皮和微微移动的左手回答“是”或“不是”。眼皮眨一下或手握一下代表“是”,眼皮眨两下或手握两下表示“不是”。

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库伯乐太太明白地表示自己不想呆在医院。伊丽莎白却明白地告诉母亲回家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样得需要有人二十四小时看护她。还是伊娃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她知道瑞恩有一家护理院,跟医院很不相同,更像是一个疗养的地方,就在巴塞尔几英里之外,地方很大,管理妥当,由一批尽职尽责的新教徒的修女照料着。

把母亲送去养老院后,伊丽莎白在卡洛巴斯特拉斯的公寓里独自度过了痛苦的几天。整理衣物,家俱和一些艺术品,将画取下来,窗帘放下,将每件东西贴上标签,以便日后按照母亲的意愿分发出去。

伊丽莎白现在觉得在关闭苏黎士的家的时候,她对生与死重新有了重大的领悟。 在她看来,生命是一个遗失的过程,每一次遗失就是一次“小小的死亡”。 在她最后离开卡洛巴斯特拉斯公寓前的大约一个小时里,她对死亡认识经历了五个明显的阶段:否认,愤怒,交涉,沮丧,接受。

对于死亡本身而言,每一次“小小的死亡”都是有益的,或许还是必要的一次准备。这次是她所经历的。但是,每一个结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需要长时间解决的另一个难题现在集中在瑞恩的护理院。库伯乐太太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却还活着。她不会象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料想的那样只活上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而是四年。她已经清楚预见到了自己会如何死去,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恐惧,她请求伊丽莎白能让她安详地死去。

对伊丽莎白而言安乐死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虚无的问题了,也不再是一个智力辩论的焦点,而是一个有关良心的问题。有时她几乎要改变看法,她痛苦地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履行对母亲的承诺。但这些疑虑随着她来到瑞士便烟消云散了。

当她与母亲在一起时,她深信不疑无论是她还是任何别人都没有权利结束这个仍能表达情感和接受情感的人的生命。库伯乐太太不是一个植物人。她并不需要机器来维持心脏跳动或肺的呼吸。

今天,伊丽莎白·库伯乐·罗丝看到了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过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生活,而不因自己的“消极态度”背上包袱,她要帮人们在临终前处理“未竟之事”。

她认为,濒死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灵魂的引路人或过世的亲人,这一事实坚定了她的信念:伴随着痛苦、压力、抗争和挑战的肉体的存在其实就是一个为永无止境的旅程做准备的“学习的经历与成长的阶段”。

她深信人在“传统”中所拥有的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他为公众事业做出多大贡献——他付出过多少的关怀,献出多少的爱。

Unit Five  

Key to Exercises

III. Vocabulary 

A.

1. ascertain     2. allegiance    3. indubitable   4. exterminate  

5. of no avail    6. treachery    7. eluded      8. of little account /of little moment 

9. preclude    10. with a view to

B.

1. diversity    2. retain    3. wholeheartedness     4. prosperity  5. tolerance 

6. potent      7. acclaimed   8. orderly           9. folly       10. discord

C. 

1. C     2. A     3. D      4. A      5.  D  

6. B     7. B     8. C      9. B     10. A

IV. Cloze

1. same       2. past         3. beyond        4. true         5. brought

6. historically  7. with         8. like           9. when       10. reason 

11. what      12. as          13. problems      14. protects     15. help 

16. about     17. to          18. own          19. number       20. provide

V. Translation

 A.

自少年时代起,我的一生主要部分奉献给了两个不同的目标,它们长期以来彼此分隔,直至近年才合为一体。一方面我想探究能否做到知晓一切;另一方面我想尽己所能创造一个更为幸福的世界。在三十岁之前,我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前一项任务上。怀疑论令我苦恼不已,我被迫无奈得出如下结论:大部分所谓的知识都非定论,可以进行合理地怀疑。就像人们想获得宗教信仰一样,我想得到事物的确定性。我以为,与其他任何领域相比,在数学中更可能找到确定性。但我发现在老师期望我接受的许多数学演算中充满了谬误。我还发现,如果在数学中真正能找到确定性的话,它将存在于一种新数学中,其根基比那些迄今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基础更加牢固。然而,随着工作的推进,不断地使我联想起那则关于大象和乌龟的寓言。我建造了一头支撑数学界的大象,之后发现大象摇摇欲坠,于是又建造了一只乌龟去支撑大象使之不倒。可是乌龟和大象一样靠不住,经过大约二十年的艰辛劳动,我渐渐得出结论:在使数学知识确切无疑方面我已为力。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的思想就集中到人类的悲惨遭遇和愚昧行为上去了。在我看来,无论是悲惨遭遇还是愚昧行为都不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我深信,只要人类不去毁灭自己,那么智慧、耐心和雄辩迟早会引导人类走出作茧自缚的折磨。

B.

        Psychologically there are two dangers to be guarded against in old age. One of these is undue absorption in the past. It does not do to live in memories, in regrets for the good old days, or in sadness about friends who are dead. One’s thoughts must be directed to the future, and to things about which there is something to be done. This is not always easy; one’s own past is a gradually increasing weight. It is easy to think to oneself that one’s emotions used to be more vivid than they are, and one’s mind more keen. If this is true it should be forgotten, and if it is forgotten it will probably not be true.

The other thing to be avoided is clinging to youth in the hope of sucking vigor from its vitality. When your children are grown up they want to live their own lives, and if you continue to be as interested in them as you were when they were young, you are likely to become a burden to them, unless they are unusually callous.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one should be without interest in them, but one’s interest should be contemplative and, if possible, philanthropic, but not unduly emotional. Animals become indifferent to their young as soon as their young can look after themselves, but human beings, owing to the length of infancy, find this difficult.

Translation of Text

八十岁生日有感

                                                         伯特兰·罗素

自童年时代起,我一生的重要阶段都致力于实现两个不同的目标。长期以来,这两个目标始终是分离的,直到近几年才合二为一。一方面,我想了解是否一切都是可知的;另一方面,我想尽可能去创造一个更加快乐的世界。直到38岁为止,我大部分精力都致力于第一项事业。我被怀疑主义所困扰,极不情愿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传授的大部分知识都可以合理地公开质疑。人们需要宗教信仰,我同样需要确定性。我曾以为,确定性只有从数学中才更有可能发现。然而我却发现:老师希望我所接受的许多数学演算却充满了谬论;假如确定性果真能从数学中发现的话,那么它一定隐藏在一种新型的数学中,因为它的基本原理比迄今为止人们认为无懈可击的数学原理更为可靠。然而随着工作的进展,我时时想起大象和乌龟的寓言故事。我构想了一个支撑数学界的大象之后,却发现这个大象踉踉跄跄,于是我接着构想了一个乌龟,以免大象摔到。但乌龟并不比大象更稳妥。经过大约20年的辛勤耕耘,我所得出的结论是:在使数学知识不容怀疑这个方面,我已尽了全力。后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人类的苦难和愚昧这个问题上。对我来说,苦难和愚昧似乎并不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情。我相信:只要人类不自我毁灭,智慧、忍耐和雄辩终究会指引人类走出自己强加于自己的苦难。 

基于这个信念,我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很乐观,尽管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种乐观主义变得越来越淡薄,幸福问题越来越遥远。但我仍然不能完全赞成宿命论者认为人类生于忧患的那种观点。过去和现在的不幸根源不难查明。由于人类无力征服自然,贫困、瘟疫和饥荒长期存在。由于人类敌视自己的同类,战争、压迫和苦难一直不断。悲观的信念滋生了病态的痛苦,致使人类内部极不和谐,从而造成外部的繁荣毫无成果。这一切都是不必要的。就这些问题而言,我们知道有办法解决。在现代世界,如果社会成员不幸的话,常常是因为无知、恶习、信仰和情感依然存在。对于他们而言,这些东西高于幸福,乃至生命。我发现:在这个危险时代,许多人似乎都喜欢痛苦和死亡;给他们指明希望之路的时候,他们却愤怒。他们认为:希望是缺乏理性的,而懒散绝望的端坐才是面对现实。我不能赞同这些人的观点。在我们所处的世界,心存希望需要智慧和力量。那些绝望之人往往缺少的就是力量。

我的后半生一直在人类历史的痛苦年代中度过,在此期间,世界越发令人讨厌,过去似乎已成定局的胜利结果只是短暂的。我年轻的时候,维多利亚时代的乐观主义被理所当然地接受。人们认为自由和繁荣会循序渐进地遍及世界。人们希望残忍、和不义会逐渐消亡。几乎没有任何人因担心大规模的战争而提心吊胆。几乎没有任何人把十九世纪看作是野蛮过去和野蛮未来之间的小小插曲。对于成长在那种氛围中的人们来说,适应当今世界一直很难。不仅感情上难以适应,而且理智上也难以适应。曾被认为是周全的想法已证明不再周全。在某些方面,珍贵的自由已被证明很难维护。在其它方面,尤其是民族关系方面,一度曾被崇尚的自由已被证明是灾难的祸根。如果这个世界要从目前岌岌可危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那么,新的思想、新的希望、新的自由以及对自由主义的新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我不敢说自己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方面的贡献有多大。运用教条主义的简明信条去产生巨大的效应,相对说来是不难的。然而,就我而言,我相信人类所需要的并不是简明或教条。我也不会真诚相信只涉及局部或局限的人类生活的任何片面学说。有人认为:社会制度决定一切;良好的社会制度势必迎来千禧之年。然而,也有人认为:转变心态才是必要的;相比之下,社会制度无关紧要。我不能接受任何一种观点。社会制度造就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改变社会制度,这两者的改革必须齐驱并进。如果个人想要适度保持他们应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就千万不可强迫他们全部进入一种刻板的模式;换言之,不可把他们训练成一支。多样性尽管杜绝了对单一信条的普遍接受,但却很有必要。然而,在困难时期灌输这样的教条尤为艰难。直到从悲惨的经历中吸取到惨痛的教训时,也许这才会有成效。

    我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对其整体回顾的时刻已经来临。我的成功达到什么程度?失败又达到什么程度?早期时代,我就把自己奉献给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大约75年前,在三月寒冷的阳光下,我独自走在冰雪消融的迪厄加廷,并决定写两套丛书:抽象的那套逐渐变得更为具体;具体的那套逐渐变得更为抽象。这两套丛书综合了纯理论与实用社会哲学的观点,演绎得非常成功,一直深受欢迎和赞扬,并且影响了许多人的思想(只是结尾的综述不太令人满意,它使我至今仍不愿承认自己就是这两套书的作者)。从这个范围来说,我成功了。

然而,成功的背后定然有两种失败:外在的失败和内在的失败。

先谈外在的失败:迪厄加廷已变成荒漠;我在那个三月的清晨进入此地所穿越的勃兰登堡 . 托,如今已变成两个敌对帝国的边界。这两个帝国正隔着边界怒视对方,狰狞地策划着毁灭人类的计划。自由已被视为缺点,忍耐已被迫穿上背叛的外衣。旧的理念被判定为无关紧要,毫不苛求的学说得不到尊重。

内在的失败虽然对于世界微不足道,却把我的精神生活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战争。我开始有点儿虔诚地相信柏拉图的永恒世界,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数学就像《理想国》的最后诗篇一样灿烂美丽。我得出的结论是:永恒世界是微不足道的,惟有数学才是用不同词汇描述相同事物的一门艺术。我开始相信:自由勇敢的爱情可以取代战争征服世界。我开始支持激烈而恐怖的战争。在这些方面我有过失败。

然而,在失败的重压之下,我仍然清楚地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我或许曾错误地领悟了真理,但我坚信真理是存在的,而且值得我们去效忠。我或许曾认为,通往人类自由幸福世界的道路比实际的更短,但我坚信,这样的世界不但可能会来临,而且值得我们满怀希望去早日实现。我一直生活在对希望的追求之中,这既是我个人的希望,又是对社会的希望。我个人的希望是:去关注崇高之事,关注美好之事,关注高雅之事;让片刻的顿悟为更平凡的岁月平添智慧。我对社会的希望是:展望我们即将要创建这样的社会,在那里,个人可以自由发展,而仇恨、贪婪和嫉妒将会因缺乏养料而死亡。这些东西我是相信的,世界尽管充满了恐怖,但却不会使我动摇。

(雍毅  译)

Key to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2. looks as if butter wouldn’t melt in his mouth

3. buttering both sides of his bread

4. egg on his face

5. crying over spilt milk

6. 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s

7. eat humble pie

8. sugar the pill

9. make a meal of it

10.save your breath to cool your porridge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A    2.C    3.A     4.B   5.B   

6. A    7.D     8.B      9. C   10.D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八十漫谈

                                                       马尔科姆·考利

即使不满80岁的老年人,也可能会再次经历类似青春期那样的危机。或许他在中年时也曾有过危机,即男性或女性更年期,但在成年生活的其它阶段,他觉得自己一切理应如此:有天资,也有缺陷。如今,照镜子的时候,他会问自己,“这难道是我吗?”, 要么就是连镜子都不敢去照,因为看到镜中自己那幅模样,他会很伤心 —— 皮肉松垂、满脸皱纹。他重新装扮一番,应邀在一台需要即兴表演的戏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安德勒·盖德,即那位长寿作家,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心仍旧年轻,始终有种演戏的感觉,我所扮演的角色的确才70岁;力不从心使我想到自己的实际年龄,这恰似提词员一般,在我有迷途倾向之时,给予我提示。于是,就像我希望成为的那位出色演员一样,我又重新进入角色,并为自己的成功表演而感到自豪。”

在新的角色当中,老人将会发现:他会受到新的的诱惑,会得到新的(鲜为人知的)补偿,也可能会养成新的优良品德。重要的是,他会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地面对时间老人。令人钦佩的是,舰船沉没之时,所有舰旗仍在飘扬,船长仍在舰楼之上。

老年人的恶习包括贪婪、邋遢和虚荣。虚荣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渴望受人爱戴或只是被人羡慕。贪婪位居此三大恶习之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老年人(男人和女人一样),在花钱无望,甚至后继无人时,还硬要攒钱?他们吃最便宜的食物,从不添置衣物,负担得起更好的寓所,却仍住单间。也许是因为他们把金钱视为一种势力。当其它势力逐渐减弱之时,他们看着钱一天天多起来,从中得到一种慰籍。我们不知看到过多少这样的报道!—— 有人发现茅舍里死了一位老人,躺在床垫上,床垫里几乎塞满了存折和股票单据。这种无法消除的症状被我们家的人称之为“存折综合症”。

邋遢,我们称之为“朗利·科利厄综合症”。需要说明的是,朗利·科利厄曾经是一位钢琴演奏家,他曾和70岁的兄弟孤零零地住在第五大街北部的一所褐沙石房子里。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地段后来变成了贫民区。朗利的兄弟荷马曾做过海事法庭的律师,但后来双目失明,近乎瘫痪;朗利弹琴给他听,还喂他吃面包和桔子,以为这样可使荷马恢复视力。他从来不把每天的报纸扔掉,因为他说荷马可能想看那些报纸。此外,他还积攒了其它一些东西,整个房子从屋顶到地下室全部堆满了杂物。大厅的两旁摆放着捆好的报纸,只剩下狭窄的几条过道。在这些过道里,朗利设置了抓夜盗的陷阱。

1947年3月21日,一位匿名者打电话报告警方说,在科利厄府发现了一具尸体。撞开正门后,发现大厅无法通过,便把梯子搭到二楼的一扇窗户上。窗后,只见荷马身着睡衣躺在地上,他已经饿死了。朗利已不知去向。被耽搁了一会儿之后才撞开了地下室,从屋顶上凿了一个窟窿,开始把房子里上上下下的废旧杂物往外清理。他们花了18天的时间,才发现朗利的那具已被老鼠咬烂的尸体。他掉进了自己亲手设置的陷阱,正好死在荷马屋门外的过道。到那时为止,已经收集了120吨重的垃圾,后来被卫生局运走,其中除报纸之外,还包括14架三角钢琴和被拆零的T型“福特”牌汽车部件。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老人积攒废旧杂物?虽说规模不及朗利·科利厄那样大,但也大得令人吃惊?他们的桌上堆满了杂物,写字台的抽屉里塞满了杂物,壁橱里的挂衣竿也被多年未穿的沉甸甸的衣物压弯了。我想这种乱堆东西的习惯,不完全是因为懒散,也是因为他们觉得凡是曾经用过的东西就应该保存,其中包括自己的身体。有的老年人(尽管为数不多)担心自己会像朗利·科利厄兄弟那样,于是便拼命保持整洁。他们把自己的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可他们永远再也不会使用这些工具;他们把每张纸头都按字母表顺序归类。其过度整洁最终变成老者之另一恶习(尽管这种恶习不太严重)。

老年人爱慕虚荣的缺点比较容易解释,也更容易得到谅解。他们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渴望别人赏识自己的过去:绝色佳人、运动员、士兵、学者。自古美女多磨难。她们把自己20岁时的肖像挂在墙上,大肆涂脂、抹粉、染发去极力效仿昔日的自己。她们怀有一颗年轻的心,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在展示自己的原本。昔日的运动员会把自己的银杯摆在书架上,每年擦亮一次。也许印有字母的运动衫还包装好放在衣柜抽屉里。我仍记得有天晚上一位已退役的运动员请客吃饭时,想找到自己那件运动衫的情景。“哦,那个破东西嘛,里面生了蛾子,我把它扔掉了。” 那位运动员听到妻子这番话后,闷闷不乐。客人们也就早早地告辞了。

渴望得到赏识,在交谈中通常表现为大言不惭的自夸。于是,杰出的内科医生在94岁退休时,会漫不经心地说某种疾病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昔日的法官再一次提起自己曾在法官席上的雄辩时,开怀大笑。资深学者们(或者某个资深学者)会在书信中抱怨说:“我年近70,越发渴望获得荣誉。奖章、名誉学位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只是在大学教师中以交换的形式传来传去(学位服的垂布一条盖过一条)”。要么,他们就是牢骚满腹地说:“比尔·安德伍德有10个名誉博士学位,我却只有3个。为什么他们不选我当……?”。他们会提到某个学会的名称。对荣誉的追逐,虽然会导致像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晚年时那样的嫉妒心理和畸形性格,但这种激情并没有什么害处。况且,荣誉不值多少钱。为什么老年人就不该多享有几份盛誉呢?

受到崇拜和赞赏,尤其是年轻人的崇拜和赞赏,对于幸运的(但并不总是最值得人们的崇拜和赞赏的)老年人来说,如同享受秋收般的喜悦。西塞罗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老者》中评述道:“老人身边围着热情洋溢的年轻人,有什么比这更开心!…… 看似微不足道的客套性关心是一种荣幸,比如,清晨接到一个电话,有人追逐,享有优先权,有人向你起身致意、陪你进出论坛会等等 …… 身体的快乐哪能比得上影响力?” 然而,许多老年人也享受身心的快乐。

在这些快乐中,有一些快乐让年轻人难以欣赏。其中有一种快乐仅仅是静坐而已,就像一条蛇盘踞在晒暖的石头上一样,有一种早年未曾有过的美滋滋的懒散之感。一片树叶飘落下来;云朵悠悠飘过天际。此时此刻,那老者已彻底放松,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 活生生的一部分,血液在血管中流淌。对他来说,未来并不存在。他想(如果他竟然还在思想的话):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仍是一场彼此效忠又彼此对抗的战争,而他此时已用不着去赢或去输。与其说,战争与他无关,到不如说,他身处战场之外,仿佛他已穿上某个小中立国(或许是列支敦士登国,或许是安道尔国)的制服。他看到远处一些士兵(男兵或女兵)正在冲锋陷阵 —— 他们最多只能得到一份长篇大论的讣告书,可为什么还要顽强战斗?而他却可以观看掠夺和挖眼的场面,可以听到狂喜的叫喊声,伤病员痛苦的呻吟声。此时此刻,他感到十分安全,因为没有人会暗中袭击他。

老年人除了在阳光下打盹,享受极乐世界般的境界之外,还可以在身体方面得到其它补偿。他们最简单的一些需要变成了满足快乐。有人问养老院的一位老妇人究竟喜欢做什么时,她的回答就是一个字:“吃”。她也许一直是许多同伴的代言人。养老院里的一日三餐,尽管做得很差,总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这些领抚恤金者的元气在指定的时间正得到补充;这时,他们可以一边继续去静思默想或看电视,一边盼望着吃下一顿饭。他们也希望能睡上一觉,睡觉无疑已成为一种快乐,而不像以前那样只不过是停止活动。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靠人照料的老年人。有的老年人凶猛地捍卫着自己的性,还有的老年人尽管遭受孤独和贫困的折磨,但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他们不但可从访友或聚会中得到欣慰,还可以有记忆中的伴侣。有些老年人双手停歇的时候最忙碌,许多老年人头脑中常常会闪现出一连串的人物、形象、妙语和熟悉的旋律。对有些老年人来说,这一连串的东西自童年时起,至今不忘,现在的感受更加强烈;这条线把他们的现在和过去联接在一起。有时,他们与亡友进行无声的交谈,这种交谈比口头交谈更轻松(好处往往也更多)。独居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精神寄托,就会借酒消愁。从街坊四邻的闲言碎语中,我应该能判断得出,波士顿和圣地亚哥两地的郊外到处都有偷偷酗酒的寡妇。其中有一个寡妇(也是我的一位老朋友)被迫从公寓搬到了退休老人收容所。她在储藏室里留下了满地的威士忌酒瓶,却这样对人解释说:“哦,那些空酒瓶嘛!是以前的房客留下来的。” 

对老年人最大的诱惑既不是威士忌也不是雪利料酒,而仅仅是放弃。这种放弃不同于坦然自若地承认自己体弱多病,而是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东西。老年人经常强词夺理地找出一些身体方面或道义方面的理由。他们不但遭受各种病痛的折磨,而且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对社会已经没有责任。家人和邻里从不向他们请教问题,他们说的话,没有人真正去听,也没有人特意去拜访他们。我们发现,老年痴呆症即使有所好转,也没有多少人能完全康复。如果病情没有好转,老年人可能会认定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我很同情他们的处境,不过,我所羡慕的人却是那些把年老问题当作一系列挑战去接受的老年人。

对于这种人来说,每一次老化都是一个需要智胜的敌人,一个需要用毅力去克服的障碍。他们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战胜自我的喜悦,有时也会获得巨大的成功。雷诺阿就曾是这样一种人。他因患关节炎而致残以后,多年来他一直惊人地坚持作画;画笔是绑在手臂上的。他这样说道“你无需用手,照样可以做画”。戈雅也是一位压不跨的人。他在72岁时,以西班牙宫廷官职画师的身份退休,并决定只为自己做画。他的晚年正逢著名的“黑色绘画”时期,他任凭自己的想象力驰骋于这种绘画之中(当时也是“平板印刷画”时期,这在当时还是一种新的技法)。78岁那年,他摆脱了西班牙恐怖势力的统治,逃往波尔多。他两耳失聪且视力逐渐下降;为了做画,他只好戴几副眼镜,一副摞一副,还要借助放大镜;然而,他以一种全新的风格创作了杰出的作品。80岁的时候,他画了一幅满头白发、胡须掩面、拄着双拐的老翁的素描,并题有“我仍在学习”几个字。

乔凡尼·帕帕尼在几乎双目失明的时候曾经说过:“我宁愿去死,也不愿当个傻瓜”。他写完60部书(其中包括著名的《生平》)之后,尽管当时还在遭受一种肌肉萎缩症的折磨,可他仍然继续从事两大科研项目的活动。他的左腿失去了活动能力,后来十指也不能活动,以致无法握笔。由他口述进行的(尽管永远无法完成的)那两本巨著的写作过程,进展十分缓慢;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临终前,他说话的声音已变得含糊不清,只好用敲击桌子的方式,暗示别人某个单词是字母表中哪几个字母拼写成的。但愿人们无需去面临这样的英勇举动。

“八十岁了!”,伟大的天主教诗人保罗·克洛岱尔曾在日记中写到,“眼瞎了,耳聋了,牙掉了,腿瘸了,气没了!没有这些东西,但要说要做的时候,我们照样可以惊天动地!”

(雍毅  译)

Unit Six

III. Vocabulary

A

1. rued  2. high-strung 3. banal 4. feign 5. irrevocable

6. mirth 7. exuded 8. belligerence 9. disowned 10. mumbled

B. 

1. languished 2. garnered 3. requisite 4. renowned 5. infuriate

6. shamefaced 7. sequel 8. dotty 9. interminable 10. sedulous

C.

1. B   2.A   3.B   4.A   5.D  6. C   7.C   8. A   9.A   10.C

IV. Cloze

1.experience    2. in         3. that        4. general       5. with

1.though(as)    7. from       8. where      9.thought       10. aware

11.how         12. scheme    13. only      14. prepared     15. prepared  

16.worse        17. down     18. others     19. nobody’s     20. down

                   

V. Translation

A.

最让人愤怒的谈话就是做父母的明显要从感情上全部包揽,寻找一个决定性的、确定未来职业的时刻。这些人都认为让孩子获准进入一流的大学,就安全了,给孩子提供了一张通往成功的不可撤销的护照,保证一辈子财运亨通,不会中断。像这些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傻瓜家长们在宣告自己孩子的目标、庆贺自己干了件好事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一副普鲁士似的好战,无声地奚落了那些不是很有天赋孩子们的家长。对他们来说,抚养孩子最艰难的部分完成了。中学上完后,上了合适的预备学校,交上正当的朋友,签名参加合适的活动,现在又上了合适的学校。嗨,现在我们可以离开这儿了,搬到托斯卡纳区享受去。

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停止在17岁。或21岁。实际生活中,有些孩子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但是仍然把事情弄得很糟糕。我自己的这行职业中,就有许多人上了很好的学校,但结果职业却很不理想(他们本应该就是宣传品;可是隔壁房间里响起的电话不是,而且永远都不会是普利策委员会打来的)。那些最有可能成功的男孩女孩中,有些结果不是靠福利生活,就是沦落在贫民区。这时,他们需要父母的投入或者现金。父母的责任并不因为孩子离开了,就可以了结了,父母的责任永远不会终止。这就是为什么大自然赋予你这种工作。

 B.

 In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parents spare no efforts to work for selecting a better school for their children, and even spend a large sum of money as long as their children can go to the key schools. The same case also occurs in Britain. Although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key public schools and non-key public schools, ye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each school is of great difference. Therefore, the parents also leave no stones unturned in order to find a better school for their children. The degree of their anxieties is no less than that of Chinese parents.

The first step to get in a school is to fill in the application forms. Since these application forms are considered as very important materials to get access to a better school, some parents cheat by writing down wrong home addresses. Hence, every year in Britain finds hundreds of or thousands of such cheating events and the ways of cheating are increasingly “wiser”. For example, some fill in the relatives’ address or the office’s address instead, others write down the correct home address but with a wrong post code, because they know the school will calculat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chool and home according to the post code. Moreover, some parents even go to Tax Bureau to pay tax for a place where they don’t stay at all, so that they could get the tax payment receipt and present it to the school as a proof of valid home address.

Translation of Text

选择大学的焦虑:可怜天下父母心

乔·昆南

两年前,我独自坐在费城一家医院的候诊室里憔悴伤神,不想一位陌生人过来跟我讲起他女儿念大学的计划。我那79岁高龄的母亲当天下午刚做完大手术,正在恢复之中,我无法全神贯注于陌生人的谈话。不过,他说着说着,我还是尽量记住了大部分细节。

    他女儿聪明但成绩并不出色,已经被一所一流大学录取,只是没有奖学金,同时录取她的还有一家本地的二流大学,承诺学费全免。由于家里经济并不宽裕,还有几个弟弟妹妹要上大学,这位陌生人说服了他的大女儿选择后者。不过他现在担心的是女儿将来恐怕会为这个选择懊悔不已,因为从二流大学毕业,所接触的视野和关系会狭窄很多,机会也就会少很多。她所拿的文凭也会是一块敲门砖,可终究不是开门的那把金钥匙。如今父亲让女儿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害了她呢?

    我这个人向来通达世故,也习惯了听陌生人主动道出他们婚姻、事业、癖好上最隐私的秘密。很早以前我就掌握了化解危机的必要技巧。于是我告诉那位父亲,我有很多高中好友,念的大学恐怕连二流都算不上,如今却过着相当富足的生活。

    我告诉他我本人就是从二流的费城大学毕业的,和他女儿要就读的那所差不多,凭借自己的努力我如今也算事业有成。我的大学生活是这辈子最开心的一段日子之一,那些才华横溢、专注学问的教授们给我无穷的启发和灵感,为此,我每时每刻都在感谢上帝。他急于知道我的详细经历,我解释说自己是作家,向他列举了我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告诉他我对于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感到非常高兴。

    这人从来没听说过我的名字,也没读过我写的东西。尽管他想方设法假装对我那惨淡的人生经历颇有兴趣,我还是能看得出来他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想想他女儿和我拥有相似的大学教育经历,也想从事新闻这一行,大概最终会沦为和我一样的失败者。

我完全不知道他为什么到医院里来。

    我之所以提到这件事,是因为它说明谈到送孩子上大学这件事,父母们就不由自主地神经兮兮起来。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明年秋天我女儿也要上大学,三年后就是我儿子了。他们离开我身边我会感到遗憾,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始终那么有趣。不过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一旦孩子们离开了家,我就再也不用去讨论到底我的孩子,我朋友的孩子,我邻居的孩子到哪里去上大学及其原因,这些让人头皮发麻的问题了。这个话题我是完全不想谈了。

    我对此缺乏兴趣,并非因为我自私自利,也不是看不起别人的孩子,而是因为我觉得几乎所有有关选大学这个过程的谈话都是老生常谈,自吹自擂要么就是痛批自己,苦不堪言。我宁可谈谈纸牌游戏。

    最令人怒不可遏的谈话就是参与探讨的父母明显是在为炫耀自己感情找个场合。这些父母认为孩子如果能够被一流大学录取,就相当于拿到了开启成功人生的金钥匙,今后一辈子的富足生活就完全不用愁了。这些只知道往上爬的愚蠢父母得意地宣称自己的子女要去哪里念书,陶醉在自己的成功之中,殊不知这种近乎普鲁士式的挑衅做法,却是对那些儿女并不出色的父母们的侮辱和嘲讽。对于那种父母来说,抚育孩子最艰难的部分到此结束。孩子上的好学校,交的好朋友,参加的好活动,现在马上就要去好大学了;我们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搬到意大利托斯卡纳去享受人生了。

    可是,实际上子女的生活并非在17岁或者21岁就告以终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可还是成了一流垃圾。从事我这个职业的很多人都是上的好学校却入错了行当。(他们应该去做新闻宣传员;隔壁房间电话响了但绝对不会是普利策评奖委员会的获奖通知。)有些男孩女孩们本来很有希望成功,现在看上去会是在贫民窟里靠救济金终老。孩子们总有时候需要父母的帮助,有时候是经济上的支持。父母的职责绝不是在孩子离开家以后就终止了。父母的责任永远没有终结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大自然让你为人父母。

另一种偏执狂父母数量更多,他们突然意识到孩子们不可能走那条他们规定好的路。17年来没有好好念课本,没有参观过博物馆,没有选修过跳级班的课程,现在报应来了。想当年孩子出生的时候,梦想着他们有朝一日进入名牌大学(阿姆赫斯特、巴德、杜克)的希望如今已灰飞烟灭。这些父母们只有羞愧、丢脸而且痛苦地念叨着他们的孩子即将偷偷摸摸去念书的学校名字。这些名字总是你闻所未闻的,所在的小镇也是谁都不想去的,所处的州首府只有记忆力大赛的优胜者才说得出。事实摆在这里,这些父母脸上阴郁的表情似乎在说:我的孩子是个白痴。

可是,现实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人算不如天算”。有些孩子是大器晚成,有些孩子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环境下更能够脱颖而出。很多在这个社会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并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你的孩子这次没有越过第一个障碍,或者是第二十个障碍,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否定他这个人。马蒂斯到40多岁才开始声名鹊起。比尔·盖茨、戴维·格芬、麦克尔·戴尔、格雷顿·卡特还有麦当娜全是大学都没念完的。罗纳德·里根读的是不起眼的尤里卡大学,沃伦·巴菲特上的是内布拉斯加州林肯镇上的橄榄球大学。别去管斯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写了什么(这位作家1917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学),生活这出戏并非独幕剧,常常会有第二幕,甚至第五幕,更别提续集了。

父母对子女大学录取的偏执态度在参观校园的时候会达到荒谬可笑的顶峰。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父母们究竟在校园里寻找什么,尤其是那些一流的大学,这些学校的卓著声誉在诱惑他们。最近我去了一趟麻省理工学院,看了学校招生办公室制作的一份音像资料的前三十秒,里面开玩笑地称这所名校为“书呆子工厂”。而我太太和女儿把片子看完了,得到的是校方保证在麻省理工很难找到书呆子。我在校园里转了转,看到了不少书呆子,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一种批评。

接下来那天上午,一名导游带着我们一堆人参观了校园。她指着两条道路交汇处的一座餐厅告诉我们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方便地就餐,价格也不贵。某个紧张兮兮的母亲马上问道:“多少钱?”“大概八块钱吧,”导游回答。那位母亲吓得发抖,每天的晚餐就要花掉八块钱简直是天价了。

    我忍不住插了一句:“你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可是要花掉四万块哦。别担心晚饭的价格。”

自从今年秋天这次参观以后,这件小事就成了我的素材库里一件无价之宝。如今不论何时有人第三万次强拉我没完没了地讨论给孩子选哪所大学,我都会告诉他们一定要不辞辛劳地查清学校餐厅的价格,这个应该是遴选学校的决定性因素。那些听我这么说的人都搞不清楚我是麻木冷漠还是心胸狭窄还是傻瓜一个。好吧,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从来都不是念麻省理工的料。

                                                      (夏菁 译)

Key to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meet its Waterloo

2.Johnny-come-lately

3.a king’s ransom

4.took French leave

5.go Dutch

6.nosey Parker

7.all Greek to me

8.Jekyll and Hyde

9.Jack-of-all-trades

10.Hobson’s choice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A B D C B

6. D A A B A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在“一个幸福在大家庭”之外成长的烦恼

Anndee Hochman

记得我一觉醒过来时闻到了海水的咸味。

小时候,每年八月,父母都会用汽车满载休闲短裤和食品、海滩巾以及拼词游戏板,开车到新泽西州的海岸。我的叔祖父Bernie Ochman在五十年代中期花了1万6千美元在那里买了一套面向海湾的房子。他把这房子看作逍遥自在的住所,姑姑们、爷爷们以及妈妈的堂兄弟姐妹们每年夏天都可以在这里聚会。

妈妈结婚的时候,Bernie已经不在人世。但是,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守着他的愿景。她每季度都按时交房税,每年五月都打开自来水阀门,并在阵亡将士纪念日和美国日为每个人准备足够的面包。

八月,爸爸妈妈紧张地忙碌了两个星期,然后打点行装向海边出发了。爸爸过去总带着些讥讽的口吻称之为“清静之所”。为了避开亚特兰大高速的车流,我们晚上就动身了。我总是在车上睡着并在过海湾大桥的时候醒过来。潮湿而浓烈的海水的咸味浸淫着我,而我就像一只手套浸入了大海。

“到了吗?”我从后排座位上喃喃道。

“快了,”妈妈常常会说,爸爸左一拐,右一拐,然后把车停到离白色大房子心可能近的地方。

我喜欢这座海边的房子,因为它跟我的家有很大不同。门前的台阶稍微有些倾斜。窗框上灰色的油漆有些剥落。客厅里摆放着两张两用长椅,上面覆盖着淡绿色的床单,双人沙发外面包着一层硬塑料套。尖桩篱栅漆成了红色。

这里的建筑设计也不拘一格。房子的前室是后来加上的,没花多少钱。工匠当时没有把前窗封掉,所以在前室和厨房之间的墙上多出了一个窗户,显得有点怪异。我常常坐在楼梯上,轻拍着厨房的窗子,做着鬼脸,等待妈妈或者姐姐或者萨迪姑妈抬头看我并向我招手。然后我会格格地笑个不停。

楼上没有厅,卧室也没有门。事实上,卧室根本就是房间,只是把二楼用薄墙做了简单的分隔。楼梯直接通向夏洛特姑妈和弗雷迪姑父住的房间的中部;站在最上一级台阶,伸手就几乎也可以呵痒弗雷迪姑父的脚。

穿过那间卧室,再过一间卧室,然后再过一间卧室,就到了卫生间。卫生间非常独特:一只爪形浴盆,一个用红色橡皮管连接的简便沐浴器以及两个门。年龄稍大一点儿后,我把两个门上的滑锁检查几遍后才敢脱去身上湿漉漉的点满沙子的游泳衣。

萨迪姑姑和依奇姑父住在后面两间卧室中较大卧室里,两张床合在一起当双人床用。最后面的卧室又长又窄,就像一个单泳道的游泳池一样。海湾潮湿而带着咸味的海风透过窗子可以吹进来。我的爷爷Bubie和奶奶Pop-pop就在这间房里住。

爸爸在向妈妈求爱期间来过这里。妈妈喜欢讲爸爸第一次来访。他对楼上的布局感到很别扭;在他的脑海里,这里更像是一家大门紧闭的私人汽车旅馆。妈妈坚定地告诉他,她这里是一揽子交易;如果他爱她,就要学会爱她的家庭——爸爸是杆抽雪茄的老烟,姐姐喜欢将头发挽在高丝洁月经带里,妈妈喜欢在闷热狭小的厨房里炖烂桃子。他可能在这个独特的夏季寓所喜欢上他们。

在我看来,这房子非常好。这些相互连通的房间就像迷宫一样。在这样的地方,旧梳妆台里,床下,都能翻出来你意想不到的东西。后来,我意识到在那里物理空间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时间的。在大多数房子里,成人与孩子,个人与公共区域,吃饭与工作区域之间都设有屏障。而在这里,这些都不存在了。在海滨的时候,我跟朋友一起在客厅玩抛接子游戏,在的金属柜子里玩捉迷藏。人们饿的时候就从三个冰箱里拿些东西吃。如果我想独处,我就看书。

楼上还有一个房间,是位于房子的奇特的卧室。它是唯一一间有门的卧室,属于我的父母。小的时候,我想他们是因为大度才选了这间卧室。里面又小,又黑,又热。你需要把手伸到床头板后面才能摸开关。这也是这座房子里唯一能供两个人说私密话或者睡午觉的房间,没有人会在上卫生间去时发出响声从这里穿堂而过。

后来,在我二十二岁那年的夏天,我终于知道这间房的全部意义。那是一个六月的周末,家人都不在那里,我和Jon Feldstein在那里做了爱。“想做爱吗?”他问道,声音中带任何期待,好像已经预告结局。后来,他说:“哦,你知道,实践中更好 。”

我没有再跟Jon Feldstein实践。事实上,直到两年后,我才再次跟人实践。在此之前,我深深地、不可思议地爱上了我最亲密的朋友,独自开关达特桑越野,然后在波特兰安顿下来。

    1987年初夏,我乘飞机回来。我告诉父母我爱上了一个女人并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注定会爱上女人。那是一个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周末。这个时候我们一般都打开阀,开始在这套海滨的房子里居住。我和妈妈开着她蓝色本田到那里。

“我认为我的将来就是这样。我指的是,和女人生活在一起,”我告诉她。

“哦,你爸爸也这样认为,”她最后说。“去年十一月他就这样认为。我告诉他,这很荒唐,你过去一直都交男朋友的。”

之后,她说了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不生孩子,我选择的道路如何艰难,她和爸爸不会永远陪伴我,希望我有人照料。我聚精会神地开着车,聚精会神地感受着热血涌向上我的脚踝、拇指、颈项和耳朵。我想睡上一觉,一直睡到我闻见海水的咸味。当我们靠近海湾的时候,妈妈要我开进停车场,好让她哭上一会儿。“对不起,”我说,但是好像没有作用。

到了那座房子后,我四处走动,触摸着里面的物品,而妈妈跟爸爸说,他说得对,我在跟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我很想吃些东西,随便吃一些熟悉而搭配不十分合理的菜,然后玩拼词游戏,直到星星出来,然后站在后面的门廊里看船在桥下穿梭而过,轻拍厨房的窗子直到有人向我挥手。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进了卫生间,把两个门锁上。

大约半夜时分,我在萨迪姑姑和伊奇姑父的房间里无眠地躺着,妈妈走进来,爬上了另一半床。“我感到非常空虚,”她说。“我心里感到很空虚。……我不再有任何快乐。我感觉这个家就要散了。我记得Bernie叔叔在世地这个家是什么样子,这座房子是什么样子……”她声音已经很细,像一只碗坠落在地板砖上时发出的声响——一阵破碎声后,一切又恢复了平时的沉静。

2点钟。3点钟。所有人都成双结对地上床睡觉去——堂妹Joni和Gerry,堂弟Debbie和Ralph。只有爷爷还没睡。他总是睡得很晚,一个人看电视。自从三年前奶奶去世后,他睡得更晚了。最后,他关了电视机,房子一片黑暗寂静。

“你不觉得这不正常吗?”妈妈问道。“你不觉得这是错的吗?这种古怪的事情?”

你怎么能在这座房子质问我古怪?我真想大喊一声。这样一座房子,卧室紧咬着卧室,菜不像菜,卫生间两个门,还有红色的尖桩篱栅。当我抱怨我们家跟其他人家不样时,你会笑着说:“哦,我们可能不一样,但是我们很愉快。”

我没有这样说。我只是心里想。直到后来,直到近来,我才开始理解妈妈为什么能够忍受那座房子的怪异特点。海边这个怪异的窝是一个牢固的稳定的中心。亲戚们出双入对。也许,某一天我也加入这他们的行列;我的孩子会轻拍厨房的窗户,在我向他招手时会格格地笑。房子可能有些破了,但是这个家庭却稳定而持久。

我现在可以告诉妈妈,我知道你为什么会如此心烦意乱。世界变得狂乱,所有的墙壁都显得太薄了,你的妈妈去世了,你的姐姐离婚的,你的女儿搞同性恋,一切都散架了,一切都失控了。

4点。5点。妈妈在我房间里呆了一整夜,说说哭哭。天快亮的时候,当船儿开始晃过海湾的时候,我带着倦意和眼泪睡着了。我一觉睡到中午,我吃了些金鱼三明治后就开车回到了费城。

新泽西海滩的房子从来都不只是避暑之所。它代表我们这个大家族的扩大的形象——围着一张巨大的餐桌聚在一起,拖着步子穿过穿堂入室,俨然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就像我看过的为之敬慕的电视节目一样。

这种意象延续下来决非偶然。在我出生前的十年里,这种喜悦的家庭的意象已经在人们心中扎根,颇有点战后宣传的意味。这种宣传致力于描述维多利亚时候田园式的家庭。经过电视的大力推广,Cleaver家族和其他家庭就像经过几百万条阴极射线熔在我们大脑中一样。

当妇女开始对关于“幸福家庭”的陈词滥调进行审视时,女权运动对这种战后神话提出了挑战。1960年代后期和1970年代的女权运动促使他们的姐妹们去过真实的生活,并从家里做起。她们主张,个人选择有政治意义——也就是说,日常的,微小的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很重要,不仅是对我们个人,也可能对所有人,对整个世界都非常重要。“当一个女人说实话时,”Adrienne Rich写道,“她就是在自己周围创造更多的说实话的环境。”

妇女们指出,家庭仅仅是通过否认重要的事实来维持幸福的错觉的——收养,堕胎,病中生育和非婚生育,离婚和死亡。有些家庭一生都在为儿子的同性恋、奶奶的酗酒以及爸爸的暴怒保密。忧郁和绝望不仅使家人与外人分享而且也使家庭成员内部彼此孤立;有些话题没没有讨论过。

在增加意识的群体中,妇女发现了彼此倾诉衷肠的快乐——关于自己身体、关系以及家庭。回到家里,在厨房里,在客厅里,她们开始实施这些女权主义的理想;人们如何说等同于他们得出的结论;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是积极地参与;保密的成本太高。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女权主义促使我对我自己的家庭讲出了一个艰难的事实,一个肯定会引起误解和痛苦的事实。我害怕扰乱这分充满欢乐的宁静,它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尽的自豪;与此同时,我可以来到这座朴素的房子里,假装是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人们能够像我认识我自己,看我自己一样认识我,看待我。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在真实和宁死之间选择了真实。因为我开始认识到,真实的家庭里有争执和抵制,有哭泣和爆发,有道歉和原谅。在幸福的表象之下存在着人际关系的原始的重要的细胞。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看到其他女人不是生活在谎言之中。对于有些女人来说,这意味着不再被视异性恋者。对于有此妇人来说,它意味着承认自己不要伴侣和孩子。有此女人促使自己的血亲和姻亲谈论由来已久的禁忌。她们的示范使我的信念更加坚定。她们的勇敢使我感到鼓舞。

 “这很困难。我们既争吵又斗争,”Bloodroot饭店联谊会的Selma Miriam告诉我,眼睛扫视了一下她“密友”。

 “你知道彼此的弱点,”另一位Bloodroot会员Betsey Beaven说。“爱需要精力培养。它可能很纤弱。你必须始终呵护。有时候很困难,但是当你到达了彼岸你就很有收获。”

我记得朋友Susan的评价。当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讨论家人与朋友之间的区别。“家人,”她说,“是与我一起度过困难的人。”

个人的问题又一次,而且总是成为政治性问题。女人每天努力把她们生活中的好坏说明白也促进了更大的变化,消除了造成我们彼此隔离的假象——黑人与白人,同性恋者与常人,老人与年轻人。在家里拒绝说谎的女人在外面也会进行同样诚实的审视,要求在工作中,教育中以及政治开诚布公。

我渐渐认为,也许幸福是一个性命题,正如情景剧是对现实生活的平实的总结一样,幸福是对人类情感的平实的总结。

我现在告诉自己,正是这样;混乱就是现实。我试图珍视不断流动的——易变的情绪,潮涨潮落的感情,家庭轮回的无限的混乱。

在我到海滨的房子里看望父母的两天后,我回到了波特兰,自行车装在联合航空公司的行李车里,奶奶送的宝石戒指戴在我左手的小母指上。这是一颗精巧的金银丝镶座的椭圆形宝石,乳白色的女人镶嵌在桃红色在背景上。

细细的银圈几乎不能滑过小母指的指节——这女同性恋者传统上戴戒指的手指。戴着它,我感觉与众不同,好像在光天化日之下带着走私品越境似的,我身上体现的所的有相互矛盾的信仰暴露无遗。

我感到一阵头痛。如果我不尽职尽责,不结婚,不通过生儿育女保持这个家庭人丁兴旺,我的亲戚还会爱我吗?我还能把我的女性爱侣带到海滨吗?我们又睡在那里?

我如何才能把我的亲戚同我作为作家,作为一个犹太人,作为一个女同性恋者,一个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在西北的东部侨民所建立起来的不同的家庭协调起来呢?每个人能在多大程度轻松自如,而不会怒气冲天,不顾整体,像榴弹一样开花爆炸呢?

我半夜里跌跌撞撞地走下了飞机,投进了Marian坚实的怀抱里。她是我在为街头青年做咨询的社会工作站里的同事。在那一周的工作中,我麻木地做着例行的工作。星期五,在第一轮孩子走后清理顺访中心的时候,我看了看自己的左手。在奶奶送的宝石上,一小块方形的皮肤透过了金银丝镶座的小孔。在工作站昏暗的地下室里,我靠着镶着木板的墙壁开始啜泣。

那年夏天余下的时间里,我和父母通了书信。信封里夹杂着愤怒与指责,忧虑与警惕,内疚与忧伤。我曾经是一个好孩子,愉快,勤奋,聪明——九年级获得了优秀公民奖,被耶稣大学录取,在《华盛顿邮报》实习,然后工作。最糟糕的是我两年后就辞别了《邮报》,到了3000英里之外,开始为无家可归的青少年工作。现在成了这样!我在哪里学到这些叛逆性的思想?

也许是在新泽西南部海滨的房子里,在迷宫般的无门的房间里。

我从西岸焦虑地回头望去:我的亲戚们还在那里吗?他们依旧带着购买的物品和毛衣,表情依旧轻松,依然不为所动吗?如果我回去了,我会被他们吞没吗?如果我留下来,我会飘泊不定吗?那个易变的选择是不是最终形成了每个家庭的边界:要么跟我们一样,要么就孤苦伶仃?

我脱下了毫无意义的戒指,把它放放了抽屉。那年夏天我在逡巡于过去的回忆,不断寻找能够助我驾驭现在的路标。我听到了声音,安慰的和劝诫的,欢快的和痛苦的,听到了像线圈一样在我的脑海连绵不断地缠绕着的声音

“下定了决心什么你都可以做。”

“不要走。”

“这世界上到处都是有趣的人,有趣的地方。”

“这个家是世上唯一的安全地带。”

“跟着梦走。”

“不要去睡。”

我听着,记着,写着。

                                                       (谷红欣 译)

Unit Seven

III. Vocabulary

A

1. deemed  2. To begin with  3. multitalented   4. fair and square  5. adversary

6. fork over   7 spurred     8 en route to   9. portrayed  10. conjecture about

B

1. eulogize 2. perpetuate 3. susceptible  4. besmirched  5. stimulants

6. sustains  7. ferocious  8. fortified   9. bleak  10. frailty

C

1.C   2. D   3. D   4. C   5. D   6.D  7. D  8.B  9. A  10. C

IV. Cloze

1. which       2. broadcasting    3. up         4. keep      5. through 

6. Eventually   7. exception       8. of         9. turn      10. advent           

11. itself       12. income       13. into        14. amounts  15.  rings

16. relation     17. low          18. nutritional   19. as      20. spectacularly

V. Translation:

A.

读完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我感到自己把这项历史性的辉煌盛事描述的过于晦暗。尽管文中所述的这些可悲的舞弊行为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从内心深处仍不赞同那位因一部名著而对“1984”这个数字几乎享有的作家所持的悲观态度。乔治·奥维尔认为,奥运会“交织着仇恨、妒忌、夸耀、对规则的藐视,以及从观看暴力行为中获得的变态的快感。换句话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的话过于偏激了。奥运会反映的只是人性中一切美好和丑陋的方面。对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欺诈行为的记载证明了奥运会总是不断地受到所谓的“人性的弱点”的影响。

也许有人会提出,现代人在道德水准上要略高于古希腊人。我想,很少有人会赞同一位欧洲教练近来发表的观点,“只要你还活着为胜利而庆贺,就应该得到报酬。体育比赛中没有伦理道德的位置。”

B.

Spectator sports provide an outlet for viewing the vitality of youth, speed, and strength. The levels of skill displayed fascinate people. Men identify more directly than most women with spectator sports because of their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the macho nature of most games. For men there is an additional attraction in their minds that because they are male they could be called on to be there on field, asked to contribute their playing or coaching skills. Viewing sport thus provides the raw material for dreams. Nevertheless, women too feel vicarious satisfaction of a desire to win, and more women are becoming active in competitive sports. 

 By the early 1970s, growing fan interest in the games, heightened by network television, had transformed professional sports into lucrative business enterprises. As a result, entirely new leagues sprang up to compete with established organizations and lure away players with attractive salaries. As sports became more like traditional businesses, players increasingly turned to agents to represent them in salary negotiations. Now professional sports have entered a new era. 

Translation of Text

舞弊行为常伴奥运会

厄里奇·塞戈尔

每逢四年一度的奥运盛会,记者们似乎总会自然而然地对“过去的好时光”产生一些模糊的概念。他们称颂古希腊奥运会的纯洁性和非商业性。要是相信他们所写的文章,那么古代的每一个运动员都只是业余爱好者,都崇尚公平竞争。

这当然纯粹是一派胡言。诗人拜伦有一句妙语,“无论是哪个时代,只要过去了就会变得美好起来。”事实上,曾经有过完美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神话只是现代的势利小人和一群自封为纯粹主义者的家伙的杜撰,通过体育文章撰稿人和转播期间闲得发慌的电视评论员流传下来。

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美好。早在荷马所著的《伊利亚特》一书中就提到了 在公元前12世纪举行的运动会上 希腊运动员想当然地在比赛中作弊。他们所有的道德标准都是建立在取得胜利的基础上 无论手段是否光明正大。拳击手攻击规则不允许的部位,或收受贿赂故意输掉比赛。长短跑选手不等响(更确切地说,希腊人用的发令是喇叭),抢先冲出起跑线,并在弯道上恶意地用肘部相互推搡。

参加马车比赛的选手甚至更为残忍,尤其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举行的奥运会上。据记载,两辆马车在比赛中并驾齐驱时,车手竟然用刀刺戳对手。也许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即使事后证实某位拳击手或摔跤手通过贿赂的手段不光彩地赢得了比赛 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冠军头衔。

你也许会问,裁判在哪里呢?希腊人通常为各项比赛设置裁判,但是这些比赛的主宰者往往经不起金钱以及盛宴的诱惑。而且即便在运动员必经的拐弯处安置一位人品正直的裁判,他也很难分辨是谁用肘部击打了谁的肋部,因为参赛选手没有编号,也不穿统一的比赛服装。事实上,古代运动会和现代运动会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古希腊的运动员必须一丝不挂地参加角逐。

你也许会认为由于运动员都是赤身裸体地参加比赛,因此古代奥运会不可能商业化。毕竟,体育明星无论穿谁的钉鞋或汗衫都是得不到任何报酬的。以上情况尽管属实,但如果我们就此认为运动员都是“业余的”,那就太过天真了。和现在的情况一样,当时的奥运会对冠军而言也意味着巨额美元(应该是巨额希腊币)。位于圣塔·巴巴拉市的加州大学的戴维·扬教授在其新著中称,短跑冠军实际上有望获得相当于70万美元的奖金!

首先,当时确实存在奖金。至少从公元前6世纪起,希腊人就开始向奥运冠军公开授予现金奖励。此后新加冕的冠军还可索取巨额“出场费”。并不是我弄错了年代。当时,一些小型比赛的发起者 通常是为了给当地的产品做广告(!) 确实会向当红短跑明星支付大笔的酬金,请他们到场露露脸。此外,运动员的家乡通常给予他们免税的待遇,并终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因此,即使在古代,奥运会也是高度商业化、政治性的比赛。来自希腊本土和各领地的城邦为了争夺冠军头衔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我可以指出一些具体的名字。古代最优秀的短跑选手是来自位于意大利境内的希腊小村克洛托纳的一个叫阿斯特洛斯的小伙子。在公元前488年举行的奥运会上,他在2项短跑比赛中技压群雄,一举成名。不久,位于西西里的一个新兴城市西拉库斯派人与他接洽,劝说他改变国籍代表西拉库斯参加下一届奥运会。他们提出的优厚待遇使阿斯特洛斯难以拒绝。事实证明,阿斯特洛斯物有所值。在公元前484年和480年的两届奥运会上他两度蝉联双料冠军。然而,阿斯特洛斯是作为西拉库斯的运动员而载入史册的。这证明了金钱是无所不能的,甚至可以购买奥运冠军。

请允许我赶紧声明我并不是说阿斯特洛斯欺骗了世人,以免有辱一代名将的一世英名。他只是接受了一笔钱,投靠了一个实力更强大的城市。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的公司管理人员中是司空见惯的。

上文概述了古代体育比赛中的种种舞弊行为,这些记载有悖于传统观念,我想用2件异乎寻常的佚事对此做一小结。据伟大的历史学家普鲁塔赫的权威记载,庞帝斯国王米特里德斯(公元前1世纪)在一次马车比赛中落败后,下毒害死了胆敢战胜他的对手。公元67年,多才多艺的罗马皇帝尼罗让手下在奥林匹亚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运动会。他驾着马车行驶了20码后,从车上摔了下来。然而,皇帝仍被奉为比赛的胜者。当值裁判没有收受贿赂,而是摄于王威。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于16年重燃战火,古代的种种骗术也随之死灰复燃,而且形式日益隐蔽。当希腊选手斯普里敦·洛伊斯获得马拉松比赛的冠军时,希腊人给予他们的同胞大量物质奖励。(有人描述当时有些女观众甚至向场内的英雄抛掷珠宝首饰。)

我们必须赶紧声明洛伊斯还是光明正大地赢得了比赛。尽管在冲过终点线时,他显得与其说是兴奋还不如说有点“醉醺醺”的 因为他在途中大量饮用掺了糖的葡萄酒以保持体力。

相比之下,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率先进入体育场的是美国人弗雷德·洛兹。正当特迪·罗斯福总统的女儿给他颁奖之际,洛兹被发现没有跑完全程。他在九英里处腿部抽筋,便搭乘了一辆路过的汽车,但不久汽车抛锚了,洛兹跳下汽车继续比赛,远远领先于其他选手到达体育场。这一不光彩的“胜利”只是历史悠久的奥运骗术中的一次小作弊。

后果更为严重的是长跑运动员不久便开始使用兴奋剂。马钱子碱是最早使用的兴奋剂之一。在那届比赛中,洛兹被取消比赛资格后,金牌被授予T.J.希克斯。尽管他的医生透露在比赛过程中,希克斯是靠大量的白兰地和小剂量的马钱子碱跑完全程的,他还是保住了金牌。

当然,在本世纪早期的奥运会上,对参赛选手不设兴奋剂检测。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上,长跑选手再次使用了马钱子碱 在著名的马拉松比赛中,意大利选手多兰多·皮埃特里率先进入体育场,但未及冲过终点线就瘫软在地。此时,一位队医冲进场地,迅速为他注射了一针,帮助他完成比赛。但这一针差点要了多兰多的命,他因未能跑完全程而被取消比赛资格,随即被送往医院。

自那时起,医学人员就开始致力于研制开发有助于提高比赛成绩同时又能不被察觉的药物。这项医学研究也许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但通常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手克奴德·简森因服用多种兴奋剂而晕倒并最终死亡。此类悲剧促使国际奥委会决定设置兴奋剂检测。

1976年,奥运会上的骗术进入电子时代。在五项全能的击剑比赛中,前苏联选手伯利斯·奥涅琴科的佩剑上的灯亮了,这意味着他击中对手得分了。然而很不幸,灯亮时伯利斯的剑连对手英国选手吉姆·福克斯的衣角都没沾上。经过调查,裁判发现狡猾的伯利斯重新设计了其佩剑中的电路,因而灯何时会亮完全操纵在他本人手中。结果,伯利斯和整个苏联代表队立即被取消比赛资格。此人也就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也许被囚禁在西伯利亚,也许在某个更好的学校中学习电子技术。

此外,还有在“性别”上做手脚。女选手为了提高比赛成绩服用大剂量的男性荷尔蒙,以至于几乎完全丧失了女性特征,甚至应被禁止进入女厕所。(在某些情况中,判断运动员的性别靠的是猜测)。然而,德国运动员朵拉·拉特金的性别是不容置疑的。在臭名昭著的1936年奥运会上错失了女子跳高金牌后,“她”随后在这个项目中屡屡改写世界纪录。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这个“朵拉” 是个男人,真名叫赫尔曼·拉特金,此人水平一般,但男扮女装的演技的确非常高超。

读罢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我感到自己把这项具有辉煌历史的体育盛会描绘的过于黑暗。尽管文中所述的舞弊行为是可悲的,但我从内心深处仍不赞同那位因一部名著而对“1984”这个数字几乎享有的作家所持的悲观态度。乔治·奥维尔认为,奥运会“交织着仇恨、妒忌、夸耀、对规则的藐视,以及从观看暴力行为中获得的变态的快感。换句话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的话过于偏激了。奥运会反映的只是人性中一切美好和丑陋的方面。对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欺诈行为的记载证明了奥运会总是不断地受到所谓的“人性的弱点”的影响。

也许有人会提出,现代人在道德水准上要略高于古希腊人。我想,很少有人会赞同一位欧洲教练近来发表的观点,“只要你还活着为胜利而庆贺,就应该得到报酬。体育比赛中没有伦理道德的位置。”

这只是一种极端的愤世嫉俗的态度。我坚信当今绝大多数的观众观看奥运比赛是为了看到一种“纯洁”的胜利,如马克·斯比兹获得的7枚金牌,美国曲棍球队在1980年奥运会上的处子演出中大爆冷门,以及本届比赛中人们期待已久的卡尔·刘易斯的表现。

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

(黄莺  译)

Key to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 tied to his mother’s apron strings

2. below the belt

3.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lanket

4. too big for his boots

5. cut its coat according to its cloth

1.hot under the collar

2.hand in glove

3.lined his pocket

4.lost his shirt

5.step into his shoes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B     2. B      3. C       4. A       5. D 

6. B     7. C      8. A       9. D      10. D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金钱游戏

                                                 阿里斯特尔库·克

有报道称,“在网球运动百年庆典结束之际,全世界将会有半数的人观看或收听在此前举行的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我仿佛听到了默罕穆德·阿里的大声,“这不可能,伙计。去看网球赛的人不会超过十分之一、甚至不到千分之一,而我才是全世界关注的中心。因为我才是最好的,最棒的。”

不要太介意观众人数多少了。但愿更多的人看到了克里斯·艾佛特纠正裁判对她有利的判罚,而不是科纳斯在庆典仪式举行之际仍在50码以外与其技艺精湛、无与伦比的搭档纳斯特斯粗野地练球,对由冠军组成的百年庆典队列不屑一顾。艾佛特小姐飞身去接韦德小姐的回球,一个高调,得到了赛点,但她摇了摇头,指出自己接球时,球已经第二次落地了。这只是一件小事,在10或20年以前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职业体育陷入金钱泥沼的当今社会,这一举动就象一支闪亮的蜡烛。

我记得50年前,比尔·提尔顿在一次温网公开赛上摔了球拍,比赛被中止,他立即受到警告,如果再耍脾气,将被取消比赛资格。他果然没有再犯。然而仅仅在2年之前,我亲眼目睹了一位著名的网球女选手对边线员一次“出界”的判罚大为恼火,自行停止了比赛。她走向运动员休息席,把五六个球拍收集起来夹在腋下,那可是一场比赛需要的所有球拍,一边走,一边向裁判伸出食指。观众们则为这一猥亵的挑衅行为而鼓掌。(如果最高的法官们对此举的恶劣性尚存分歧的话,唯一的原因是那些投反对票者生活在别人的庇护之下。)

这位女选手并没有退出比赛,而是耐着性子等待时机,直到场边的跑过来,低声下气地求她继续比赛。约三分钟后,她才大度地表示同意。全场的几千名观众起立,向她这一使裁判得到了应有惩罚的壮举表示敬意。裁判没有把她驱逐出场,也没有大打出手,甚至没有大吵大闹,而是涨红了脸,畏畏缩缩,似乎确实为自己糟糕的表现感到抱歉。观众为他们的女英雄再次欢呼,同时也原谅了裁判。在这一幕中,令人感到可怕的并不是这位女士粗俗的行为,而是观众的态度。

美国最著名的体育撰稿人之一赫伯特·沃伦·温德曾告诉我,他几年前观看在罗马尼亚举行的戴维斯杯时,比赛给他留下的一个可怕的印象是 就象乔治·奥维尔曾预期过的那样 价值观念的颠倒。这不仅仅在罗马尼亚的网球迷中是司空见惯的,而且是组织的一项必要的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在赛场上,美国选手每得一分,观众席上就会嘘声一片,而他们的偶像纳斯特斯的每一个动作 无论是技艺高超的还是笨拙的 都会赢得一片喝彩声。温德撰写网球和高尔夫球运动方面的文章已有约40年了,他说在罗马尼亚的经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可怕的,他感到自己被强行灌输了某种思想或道德观念。怀着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他离开了罗马尼亚。

此类事件促使美国一位专栏作家于去年年末向即将上任的卡特总统提了20条尖锐的建议。当然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有关于采取谨慎的政治策略,但最后三条与体育有关。他呼吁,不要用足球行话来鼓舞全党的士气,不要谈论团队比赛,永远也不要邀请运动员到白宫赴宴,要有勇气与哈里·杜鲁门持同样的观点“体育是毫无意义的”。

毫无疑问,此类愤怒的攻击肯定是由尼克松就职白宫期间那段令人不愉快的记忆而引起的,因为,我敢说,在美国的历史上,还没有人因使用体育行话提出一项欺诈策略而给体育行话带来如此坏的名声。

也是在去年年末,美国最有才华、文笔最犀利的体育撰稿人、《洛杉矶时报》的吉姆·穆雷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弗兰克·梅里威尔究竟怎么了?”对于那些性情较为温和观众,请允许我指出在几代人之前弗兰克·梅里威尔对于全美国的小男孩来说曾是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而在今天,他古板守旧和略带女性化的形象只会引发阵阵轰笑,因为 用一句古朴的老话说 他公平地竞争,全力以赴地比赛,面带微笑地接受失败。他坚守着一个天真的幻想,即体育比赛等同于我们曾说过的体育精神。

我曾向一位体育提起这些赛场上今非昔比的情况。他并没有深受触动,而是说,“你说的是体育成为一项巨额财富的产业之前的情况。现在我们教导年轻人培养竞争意识,还给他们大笔的钱。”事实上,许多国家选拔了一批年轻人,训练他们投身于某一项体育活动,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个所谓的自由世界中,我们这样做或是出于自愿,或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及对财富的渴望。这一过程在所有的国家中都呈愈演愈厉之势,给国家带来了更大的荣誉,但无疑也使人们的神经系统更加脆弱,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念愈加无知。

这些情况毫无新意,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但此后我们的祖先并未视之为文明的顶峰。希腊人发展了竞技体育,把它分为2类,均不提供奖金。一类是由低水平的运动员参与的,胜者得到的奖品是橄榄油。我想这也许类似于向某一地区的网球冠军赠送一加仑的“关节炎”擦拭剂,没有任何疗效,但其对皮肤的刺激能使人忘记关节疼痛。

有观众观看的重大比赛由最好的运动员参与角逐,授予优胜者的奖品仅是一枚花环。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是由一群头衔代表公平之意的担当组织者的。比赛的场地被视为是神圣的,即使对入侵的敌人而言也是不可侵犯的。古希腊体育运动的黄金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对于此后的情况,在奥林匹克运动史的研究方面最具渊博知识的史学家言辞极其隐晦地说,“竞技体育后来堕落为职业运动。各类优秀运动员终生忙于参加比赛,胜者自诩为‘赚钱冠军’。”

正是因为金钱的原因,并且是主要原因,那位裁判受到了侮辱仍要派去乞求网球明星重回赛场继续比赛。因为她能赢得大量财富,这些财富来自于球迷,球迷不仅仅是来观看一场高水平的比赛的,他们还期望看到比赛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任何一位体育比赛的承办者都会告诉你,如果忽视球迷的利益,他们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换句话说,那些有时看似懦弱的体育肯定是一心想着维持公共秩序,而公共秩序与文明礼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美国,有许多粗野的比赛和疯狂的观众,但是 我找不出有什么更好的理由 那些篮球迷棒球迷并没有扰乱赛场、砸毁火车和地铁车站。我不知道这种情况为什么没有发生 无疑将会发生 既然那些从小就听闻英国式的彬彬有礼的人们在读到这样的报道时会大为惊讶:英国足球流氓界于犯罪边缘的暴行,一些孤注一掷的对策出台如在体育场周围建筑一堵10英尺高的混凝土墙及派100个包围每个场地等。

也许我是以一种老眼光来看待业余性质的比赛在顶级赛事中的消失过程。事实上,尤其在网球运动中,昔日的许多体育风范已被现金出纳机的隆隆声所淹没了。但是我必须指出这种优雅的风度和良好的修养是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温布尔顿和森林山公开赛的参赛者都来自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的家庭,参加比赛并不是他们的谋生手段。国际高尔夫赛也曾一度如此。显然 今天应该很清楚地看到 期望以打球为生的运动员与悠闲度日的万贯家业继承人表现得一样超凡脱俗是荒谬的,也是不公正的。这些人可以为了打一场比赛去法国或英国或美国,而职业球员(足球运动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的报酬只和管子工的助手一样低廉。我欣喜地看到比赛如今可以成为一项职业,一项可以获利的职业,优秀运动员理应也被视为娱乐明星,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然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人们决定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动机通常是为了赚取百万美元。整整一代人都在追逐金钱,但尚未形成一套体育道德标准,使比赛规范化,因为观众感兴趣的并非金钱,而是比赛本身。

我认为,收入达到6位数是年轻运动员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往往对其个性形成有重大影响。一个收入10万美元或10万英镑的20岁的年轻人 现在很可能达到50万 往往受到媒体的鼓动,自视为影视明星,应该受到崇拜,享受奢侈的生活,赛场内外的活动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电视卫星。优秀的拳击手知道 通过向全世界转播比赛 组织者会获利2000万甚至更多,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提出,“其中的几百万应该归我”。如果你的奖金是4万还是2万取决于边线员的一个裁决,只有修养极好的人才不至于发脾气。我曾听到一位年轻球迷说只有超人才不发脾气。

不,并不需要成为超人,只需向年轻人指出缺乏修养的具体表现。我愿意相信,至少在一类比赛中,这类修养良好的运动员仍然存在。高尔夫赛就象金钱和暴力的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这也许是因为高尔夫赛不允许群体之间的短兵相接,只有球员、球、场地,还有比赛规则。即便如此,一个三英尺距离的轻推失误瞬间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2万美元。这个可怜的球手尽管非常沮丧,但决不会用球杆攻击裁判,或拒绝参加下周的比赛。几年前,一位著名的高尔夫选手因一个小小的欺诈动作 把球稍稍挪到较好的位置 被终生禁止参加这项赛事。3年前,组织者邀请高尔夫赛场上所向披靡的杰克·尼古拉斯和有望成为其人的琼尼·米勒强强对抗,角逐一项18洞的比赛,优胜者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但他们断然拒绝了这份一个下午赚100万美元的好差事,用尼古拉斯的话来说,“这不符和高尔夫比赛的利益”。但愿有更多的运动员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黄莺  译)

Unit Eight

Key to Exercises

III. Vocabulary

A. 

1.impertinent                2. divested            3. ill-timed

4. counterbalance            5. propriety            6. make amends

7. aversion                8. abhor                9. engaging

10 insipid (flat, tedious )

 B.

1. coolly                    2. initiation            3. affectedly

4. vanity                    5. ample (enough )    6. elaborate

7. tempt                    8. insensible            9. display ( exhibit )

10.vice

C. 

 1. A       2. B       3. A         4. D         5. B        

6. C      7. B        8. D         9. A         10.C                    

IV. Cloze

1. up        2.  but         3. make       4. despite      5.  for  

6. over      7. be            8. what       9. that        10.  character

11. call     12. on           13. Rather     14. to         15.  itself

16. even    17. based        18. look       19. While      20.  from

V. Translation

A. 

   讨人喜欢是一门是很有必要掌握、但又是很难学会的艺术。它几乎无法被归纳成为几条规则;你本人敏锐的意识和观察能力,比我更能教会你这些东西。“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可靠的讨人喜欢的方法。你仔细观察别人身上什么东西讨你喜欢,那么你身上同样的东西就可能讨别人喜欢。如果别人对你的幽默、情趣和不足所给予的恭维和关注,令你高兴,那么毫无疑问,你给予他们相同的恭维和关注,也同样会令他们高兴。与朋友相聚时说话要随众人的调子,你不要装模作样地定调子;你是严肃、快乐、或是开点玩笑,要根据所处朋友间的气氛而定,这是每一个个人对大多数人应有的礼貌。你不要在朋友中讲故事,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令人乏味和不快的了。如果你碰巧知道一则短小的故事,而且又特别适合当时的话题,那就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然后婉转地说你并不喜欢讲故事,但这则故事短小精悍,使你欲罢不能。

在所有的事情中,最重要的是在谈话中摒弃言必称“我”的做法。千万别打算用自己所关心的事或个人私事去取悦他人;尽管你对这些事情感兴趣,对别人来说,它们却是单调乏味和无关紧要的,而且个人私事应尽量保密。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优秀,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自我炫耀;即使谈话为你提供了展示这些优点的机会,你也不要像许多人那样,拼命地把它们转移到话题中去。如果这些优点是真实的,那它们肯定会被人发现,你无须自己去指出它们,由别人发现对你更加有利。即便你认为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也不要情绪激动地固执己见;而应该谦虚冷静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说服别人的唯一途径;如果这样做行不通,就设法换个话题,可以心平气和地说:“我们难以互相说服,其实也没有必要这样做。让我们谈点别的事情吧。”

B.

I have a few things in my mind which I have often longed to say fo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young; for it is in one’s tender early years that such things will best take root and be most enduring and most valuable. 

Always obey your parents when they are present. This is best policy in the long run, because if you don’t they will make you. Most parents think they know better than you do, and you can generally benefit more by accepting that idea than you can by acting on your own judgment.

Be respectful to your superiors, also to friends, acquaintances and people around you. If a person offends you, and you are in doubt as to whether it was intentional or not, do not resort to extreme measures; simply watch your chance and hit him back later. That will be sufficient. If you shall find that he had not intended any offense, come out frankly and confess yourself in the wrong when you struck him; acknowledge it like a man and say you didn’t mean to. Always avoid violence. In this age of charity and kindliness, the time has gone by for violence. 

Translation of Text

取悦他人的艺术

——给儿子的一封信

                切斯特菲尔德爵士

1747年10月16日于伦敦

亲爱的儿子:

    取悦他人是一门很有必要掌握、但又是很难学会的艺术。它几乎无法被归纳成为几条规则;你本人敏锐的意识和观察能力所能教会你的将比我传授予你的更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据我所知是万无一失的取悦方法。仔细观察别人哪些做法令你高兴,或许你如法炮制也会令其愉快。如果别人对你的幽默、情趣和不足所给予的恭维和关注,令你高兴,那么毫无疑问,你给予他们相同的恭维和关注,也同样会令他们高兴。与朋友相聚时说话要和同伴们口吻一致,而且别装着你是特意表现出来的;无论是严肃、快乐还是懒散,你的兴致情绪要和朋友们同步,这是作为个人所应该给予多数人的体谅。别在大庭广众之下讲故事,再没有比这更沉闷更令人不悦的了。假如你碰巧知道一则很短的故事,而它又和当时的话题相当吻合,那么尽可能简短地说完;然后婉转地说你并不喜欢讲故事,但这则故事短小精悍,使你欲罢不能。

    谈话中切忌惟我独尊。千万别打算用自己所关心的事或个人私事去取悦他人,尽管这些事你有兴趣,可是对其他每个人而言却是乏味的、不相干的。况且,一个人的私事也不可能包得严严实实。不论你认为自己有何长处,不要矫揉造作地在公众面前展现;即使谈话为你提供了展示这些优点的机会,你也不要像许多人那样,拼命地把它们转移到话题中去。如果这些优点是真实的,那它们肯定会被人发现,你无须自己去指出它们,由别人发现对你更加有利。。辩论时永远不要激昂疾呼,哪怕你认为或者知道自己是正确的,要谦虚冷静地说出观点,这是唯一说服对方的办法。如果这样也不起效用,那么试着改变话题,愉快地说:“我们谁都很难说服对方,也没必要说服,还是让我们谈点别的吧。”

    记住入乡随俗。在一个圈子中非常得体的事情在另一圈子中可能且经常是极不得体的。

    适合某一圈子的玩笑、俏皮话、小小的冒险经历若放在另一个圈子中,可能显得既平庸又乏味。被某一圈子中的人物、习惯和惯用语所钟情的某个字眼、某个手势,在缺乏那些特定的场合时,可能变得毫无意义。这里人们普遍犯了个错误,喜欢在另一个场合中重复令他们自己的圈子愉快的事情,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予以特别强调。这要么显得枯燥,要么由于时间、地点不宜而显得无礼冒失。而且,他们还经常用此类愚蠢的开场白:“我要告诉你一件最妙的事”或“我要告诉你世界上最棒的事”。这令人满怀期待,可一旦期待彻底落空,那“最妙的事”的叙述者看起来不折不扣地象个傻瓜。

    如果你刻意要赢得某些人的青睐和友谊,不论男女,试图找出他们突出的优点,假如有的话;同时,从他们身上找出大家都有的弱点。对前者加以赞扬,对后者加以奉承。人或许有许多擅长或至少被认为是擅长之处;尽管他们乐于听到别人对自己那些心知肚明的优点的赞扬,但更乐意听到别人褒奖自己心存怀疑但又希望擅长的那些事。比如红衣主教黎塞留,他无疑是那个时代,可能也是任何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竟也徒劳地贪慕桂冠诗人的美誉。他羡慕伟大的高乃依的名气,下令人们对《熙德》写篇评论。于是,那些善于献媚的人几乎不提他的治国才能,即使说也只是一笔带过,仿佛自然顺带提到而已。只有恭维他的诙谐和诗才才会令黎塞留飘飘然并垂青于这些献媚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自信有治国大才,对自己的诗才却持怀疑态度。

    通过观察每个人最喜欢的话题,你能轻而易举地发现人们普遍都有的虚荣心,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最希望擅长的事谈论得最多。这正是你该触及之处,那样你便可迅速击中他的弱点。刚过世的罗伯特•沃尔浦尔确实是个能人,夸奖其才干通常令他无动于衷,毫无疑问他对此信心十足。可是他主要的弱点是希望自己如骑士般彬彬有礼、快乐,确实他比任何人都欠缺这些品质。这些他最喜欢、最常提起的话题向任何有洞察力的人证实了这便是他的弱点,从而令他们成功地利用他的弱点。

    女人通常只关注一件事,那就是美貌,对美貌无论怎样恭维也不为过。上苍无论如何也不会造出一名其丑无比的女子,丑得对恭维自己外貌的言语都无动于衷。假如她的容貌丑得骇人,那么她或多或少一定会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她相信自己的身材或神采会大大加以弥补。如果她的身材有缺陷,那她认为容貌会起平衡作用。万一这两者都很糟糕,那她会安慰自己,魅力、风度或者某种难以形容的品质要比美貌更迷人。世上最丑的女子精心细致的装扮便是这一真理的证明。一个确确实实、毫无争议、意识到自己美貌的美人是所有女人中对美貌的奉承最不敏感的,她认为那是她应得的,并不因此而感激任何人。恭维她的理解力定能博得她的欢欣,也许她对此也深信不疑,只是她怀疑男人们是否相信这一点。

    别误会我,别以为我要鼓励你低声下气并厚颜无耻地恭维他人。不,别恭维任何人的恶习或罪行,相反,要痛恨并抵制它们。但是世上没有人不热衷于接受他人的奉承,这源自人性的弱点和荒谬但又天真的虚荣。如果一个男人希望被认可比其实际更聪明,一个女人希望被认可比其实际更美丽,他们这种错误可以自娱且不妨碍别人,那我乐意通过恭维和他们做朋友,而不是热衷于(无缘无故地)揭人之短而令自己树敌。

    于细微处见关怀,同样也是难能可贵的,毫无疑问它验证了我们对别人付出的关心和体谅,这种关注明显会影响一个人骄傲和自恋的程度,这是人之常情。比如,对于我们愿意结交的人,观察他们的细微习惯,爱憎及品味,然后注意给人所需,避人所忌;委婉地令他们明白你是观察到他们喜欢这道菜或这间房间后才特意为其准备的,或者相反,你注意到他们讨厌这道菜和这个人,所以小心翼翼地避免让其出现。对诸如此类细节的注意较之大处更能取悦自恋者,因为这令他们觉得自己几乎是你关心的唯一对象。

以上这些是你初涉世事所必备的秘诀。我真但愿我在你这般年纪的时候就能很好的通晓这些道理了;我自己则花费了五十三年的时间才悟得其旨,而你若能从中有所收益,我将乐于将之奉告。再见。

(谢晓燕  译)

Key to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laughed it out of court

2.on the town

3.talk shop

4.played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

5.turned the corner

6.museum piece

7.come down in the world

8.know their place

9.the man in the street

10.come to the wrong shop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B    2.C     3.B    4.C     5.D    

6. A    7.B     8.D    9.A C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我为什么害怕您?

——一封致父亲的信

弗兰茨·卡夫卡

最亲爱的父亲:

您最近问我为什么我总说自己会怕您。和往常一样,我无法想出回答您问题的答案,部分原因正是因为我怕您,部分原因是因为要解释这份害怕我必须谈到如此众多的细节,而我实在不知道我是否能在表达的过程中仍能记得清楚。而且即使我现在试图以书面的形式给您一个答案,它仍会是不完整的,因为即使在写信的过程中,这种和您相关的恐惧及其后果依然不断干扰着我,也因为这一话题涉及之广远远超出了我的记忆和推理能力之外。

我从小就很胆小。然而,和所有小孩子一样,我也很固执。我相信母亲对我也很纵容,但我并不相信我是那种特别难管教的孩子。我相信只要一句温和的话,一下轻柔的握手,一个友好的眼神就可以让我做任何您希望我做的事。现在我明白您骨子里是个和蔼可亲,心肠软的人(这和以下我写的文字并不冲突,因为我写的只是当时您留给一个孩子的印象),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能让他最终有机会发现您严厉外表下和蔼可亲的一面。您对待一个孩子的方式是您所固有的:强悍、大嗓门、急躁。此外,这在您看来也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您想把我培养成为一个强壮勇敢的小伙子。

幼年的事只有一件我能清晰地记得,可能您也能回忆起来。有一天晚上,我不停地哭闹着要水喝,我肯定不是因为渴了,而可能是要故意引人讨厌和自己找乐。在多次厉声的警告都没有奏效之后,您将我从床上拎了起来,带到了走廊上并把穿着睡衣的我一个人留在了那里,然后关上了门。我并不是要说您做错了—— 也许当时真的没有其它办法可以让人得到安宁 —— 我之所以提及这件事,是想说这是您培养孩子的典型方式以及它们对我的影响。我敢说那晚随后的时间里我非常乖,但这种做法却伤了我的心。当时对于我而言,无谓地要求喝水与被拎出房间的巨大恐惧其实没有任何关联,我始终也无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即使多年以后我仍深受那一场景的折磨,一个魁梧的大人,我的父亲,象征着绝对的权威,会毫无理由地在深夜将我拎出床,而且把我丢到走廊上,而我当时对他是如此微不足道。

当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这种渺小的自我的感觉却一直左右着我(应该承认,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感受也是崇高和有益的),这主要来自于您的影响。当时我需要的是一点鼓励,一点友爱,一点宽容以让我自由发展,而不是您对我的禁锢,尽管您当时也是好意,想让我循规蹈矩,但那时我还没有办法适应它。例如:您会在我敬军礼和潇洒行进时鼓励我,但我并不想将来当兵;当我开怀大吃或者边吃饭边喝啤酒时,当我能重复哼唱那些我完全不懂的歌曲,或是呀呀学语地使用您最爱用的词句模仿您时,您就赞扬我;但这一切与我的未来毫不相干。这便是您的典型风格。即使是现在,您仍然只在和您自己相关的事上鼓励我,只有在涉及您自身的重要感时才会鼓励我。

在那时,在任何场合,我都需要您的鼓励。可是只要您一在场,我便会感到沮丧。例如,我记得我们经常在泳池更衣室里一同更衣,我站在那里,纤瘦、嬴弱、单薄,而您是那么强壮、高大、魁梧。即使在那间更衣室中我都感觉自己不过是个悲惨的标本,不仅在您的眼中如此,在全世界眼中都是如此,因为当时您就是我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当我们出了更衣室来到人们面前时,我,一个皮包骨的小家伙,拉着您的手,摇摇晃晃光脚站在木板上,对水充满恐惧,完全无法模仿您的泳姿。而您出于好意不断为我示范,其实这让我羞愧到极点。那时刻我慌乱而绝望,种种类似的糟糕经历都涌现并融会在一处。

与此类似,甚至更有甚者,是您在学识方面的支配地位。您凭借自身的精力,逐渐形成了您的学识优势,这使得您对自己的看法有了无限的信心。当我还是个儿童时,我还没觉得什么,但当我开始长大时,这就变得令人无所适从了。您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只有您的意见是正确的,其他人的全是愚蠢、狂热、不正常的。您是如此自信,根本不必征得别人的赞同,并且真理永远都在您这边。有时候您正好对某件事确实没有任何了解,结果,所有可能和那件事相关的观点必定毫无例外是错的。例如:您有办法贬低捷克人,接着是德国人、然后是犹太人,并且不仅仅挑某些方面的毛病,而是面面俱到,最终只剩您一人是毫无过失的了。我以为您身上具备所有暴君那种令人难以捉摸的品性——依靠个人喜好而不是理智来行使权力。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现在我所关心的不仅是在谈话中真理总是令人惊讶地站在您这边,因为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谈话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然而这同样不是什么特别难以理解的事情。我始终都认为我受到了来自您个性的重重压力,而且特别是我和您有分歧的地方。所有的这些想法看来与您毫不相干,然而它们从一开始就来自于您粗暴和独断的评价方式;那简直令人无法忍受,更提不上保持一个人思维的完整性和持久性。我在这里并不是谈论多么崇高的思想,只是想谈谈我童年时的一件件小事。其实我只是为某事感到高兴,带着这份高兴的感觉回到家中并且谈论它。然而我得到的回答却是一个讥讽的叹息,一个摇头,您一只手指敲在桌子上说:“难道这就是你费老大劲做出的事?”,或是“但愿我也有你这样的烦恼!”,或是“这些事会有人有时间想的”,或是“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又或者“多无聊的歌舞!”当然,我不能指望您对每个孩童式的小事都表现出热情,象您小时也曾经的那样。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您总是让那个还是孩子的我充满了失望,通过您好斗的天性,以及这种本性永无休止的积累,以至于最终您形成了习惯,即使在您和我意见一致时都会如此,而最后,对于孩童时的我而言,这些失望不再只是平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失望,而是令我难以忘却的彻底的失望,因为它们来自于您,而您是我衡量一切的标准。无论何事,只要您反对,甚至只要想到您可能反对,勇气、决心、自信、快乐都荡然无存,而我做的每件事您都可能反对。

对于孩童的我,您对我叫喊的每句话都像是来自神的指示,我从不曾忘记,它们成为我衡量世界时最重要的标准,也是我评判您自身的标准,在后者上您完全是失败的。孩提时的我多半是吃饭时和您在一起,您对我的教导很大程度上是集中在用餐礼仪上:端到桌子上的食品都应该吃掉,不应该讨论食品的好坏——但您自己却常常批评食品难以下咽,称之“垃圾”,或是说那“畜生”(指厨子)坏了事。因为您胃口好,吃任何东西都风卷残云,狼吞虎咽,我就得尽力赶上您的速度。餐桌上气氛沉闷严肃,时不时您会警告我:“先吃,后说话”,或是“吃得快一点,快一点,再快一点”,或是“你才吃这么点儿,瞧,我几百年前就吃完了”。用餐时不能用牙齿直接去啃骨头,但您却可以这么做;尝醋时不可以有声响,但您却可以;最重要的是面包应该首先切好,而您用还在滴着肉汁的刀去切却没有关系;每个人都应注意不让面包屑落在地上,然而最后您的椅子下的面包屑却最多。在餐桌上除了吃饭不应当做任何其它事,然而您修剪了您的指甲,削了铅笔,用牙签挖了耳朵。我的父亲,请您正确地理解我的感受:这些事本身完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让我如此沮丧的是您,作为那个我衡量万物的标准的立法者,您自己却没能遵守您为我设下规矩。于是,世界对于我被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是作为奴隶的我存在的世界,要遵守所有专为我设的法规,但不知为何我从来未能彻底遵守过;然后是距我如此遥远的第二个部分,您作为管理者生活的部分,您发出号令并为它们没有被执行而大发雷霆;最后是第三个部分,那里除了我之外其它任何人快乐地生活,不受您规矩的束缚也不用遵守。我总是陷于耻辱的境地:我遵守您的命令,这本身就是耻辱,因为它们仅对我一人有效;我不听话,也是耻辱,因为我怎么可以公然反抗您哪?或者我无法遵守您的规矩,因为我没有您的力量、胃口、和您的技能,尽管您是如此理所当然视它们为我应有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耻辱。在这里我想谈的并非是一个孩子对您的批评,而是我的感受。

事实上您几乎从未真正打过我。但是您对我的咆哮,您气红脸的样子,迅速脱下背带放在椅背上准备教训我的做法,对我的影响更糟。那感受如同某人将被绞死前所经历的。如果他确实被绞死了,那么他死了,一切也就结束了。但是如果他必须经历所有被绞死前的准备程序,直到绞套在他面前荡来荡去时才被告知他被缓刑了,那他将一辈子受到折磨。此外,在很多情况下您都明确表示我应受责打,只是您的宽宏大量总让您在最后关头放过了我,这时积累的是一种巨大的罪恶感。从各方面看我都有错,而且我还欠了您的情。    

您还经常训斥我(要么私下里要么公开的,您对当众训斥带来的屈辱感完全一无所知,您子女的事从来就是公众事务),因为您的辛勤劳作,我得以在平静、温暖、富足中生活,衣食无缺,拜您所赐。我想起您的种种言谈,它们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4,例如:“当我还只有七岁时,我就得推着手推车走村过店了”,“我们所有人都得挤一间房子”,“有土豆时我们就很开心了”,“多少年了,我的腿上都伤痛累累,因为以前冬天没有足够的衣服穿”,“我还是小孩时,就被送去做生意了”,“我从家里没有得到任何东西,连我当兵时都没有,而且那时我还常向家里寄钱”,“尽管如此,父亲对于我而言仍然是父亲。天啊,没人知道那些日子意味着什么!你们这些孩子知道些什么?没人经历过那些!今天的孩子还有哪个知道这些?”在其它场合下,这些故事可能很有教育意义,它们可能是一种激励孩子的方法,磨练他能忍受类似他父亲经历的苦难和艰辛。但这不是您想要的,情况由于您的种种做法最终变得完全不同,没人能像您那样有机会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这样的机会首先必须由暴力和创造出来,它意味着要彻底离开家庭(假使我有足够的决心和力量,而且母亲不会从她的角度出发,用她的方式阻挠反对的话)。但这些也不是您想要的,因为您将这称为不知图报、放纵、不孝顺、背叛、疯狂。因此,您一方面用例子、故事、和羞辱来诱惑我,而另一方面您又严厉禁止我的任何举动。

这封信直到目前为止,我都尽我所言,没有刻意隐瞒什么,但现在和将来我仍将对一些事保持沉默,因为坦言它们对于我仍太困难——无论对您还是对我自己。我之所以要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如果您觉得这封信有些地方含糊不清的话,那决不是由于缺乏证据,相反是我有意淡化,因为有些证据可能刻骨得令人无法忍受。想要始终保持中立着实不易。在此我认为让您回忆起往事已经足够。只要涉及到您之处,我就失去了自信,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负罪感。回忆起这种无尽的负罪感,我曾这样精确地描述过一个人:“他深恐这种羞耻会延续到生命终止之后。”在我开始与他人接触交往后,我无法突然从这种状态中转变过来,我感到了更深的负罪感,因为就像我说过的,对于他们而言,我必须为您在事务中对他们犯下的不公正进行挽救,我对此也负有部分责任。此外,您总是批评我所接触的人,公开或是私下里,对此我也得争得别人的谅解。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家中,您都试图向我灌输一种对于大多数人的不信任感(告诉我,在我年幼时感到重要的人中,还有哪一位没有被您至少一次以上批得一无是处呢?)。 奇怪的是这种不信任感倒没给您任何特别的负担(事实上您足够强大,可以承担,而且它可能事实上只是者的一个特征)。这种不信任感之正确,对于我这样一个小男孩而言,并没有得到证实,因为我环顾四周,发现的都是堪称楷模、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的人们。这反而让我丧失了自信,让我永远事事焦虑。在这种环境下,那么,我总体上可以确定自己是无法摆脱您的影响的。

(谢晓燕  译)

Unit Nine

III. Vocabulary

A

1. elicit   2. denigrate   3. undermine    4. baldly      5.elude 

6. couch   7. apt       8. derogatory    9. conferred on     10. scatterbrained 

B

1. fuzzily  2. outright   3. left-handed   4. exclusive       5. requisite   

6. tentative  7. frivolous 8. perilous      9. discarded      10 inanimate

C

1.D   2. D   3. B   4.C   5.D   6. A   7. C   8.B   9.C    10.A

IV. Cloze

1. native         2. regularly        3. second         4. number        5. tongues

6. among        7. as              8. over           9. official        10. throughout 

11. Of          12. where          13. taught         14. study         15. alternative

16. widespread   17. with           18. spreading       19. around       20. it

V. Translation

A. “女性的语言”,就是我们还是小姑娘时所学的那种悦耳、委婉、从不盛气凌人的谈话方式。文化偏见造就了允许我们讲的那种话,允许我们谈论的那些话题,以及别人谈论我们所采用的方式。学完语言课程之后,我们走向社会,结果发现自己在交际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 我们这样说不行,不这样说也不行。

如果我们说话不肯“如淑女般”,就会因缺乏女人味而遭到嘲讽和批评。(“她思考问题像个男人”充其量只是一种言不由衷的恭维。)如果我们真的学会了所有模棱两可又明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女性使用的语言,又会遭到冷嘲热讽,说我们思路不清,不能参与重要讨论,因而不适合掌权。

女性无须承受如此之多非议,就已开始觉得自己理应受到这般待遇,因为她们本身在智力和所受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

“女性的语言”体现在英语的各个层面中。比如,在命名颜色方面,人们助长并听任女性区分各种颜色比男性更为精确。像“mauve(深紫色)、beige(米黄色)、lavender(淡紫色)”等这些词,在女性的常用词汇中已司空见惯,而在大多男性的常用词汇中却极为匮乏。我无法考证女性是否确实比男性更能“识别”多种颜色。这仅仅是因为如此细微的区分与女性使用的词汇有关,而与男性使用的词汇却无关;对于掌管世间众多趣事的男性而言,如此区分颜色微不足道 —— 与他们毫无相干。

B. Men and women seldom mean the same things even when they use the same words. For example, when a woman says “I feel like you never listen,” she does not expect the word never to be taken literally. Using the word never is just a way of expressing the frustration she is feeling at the moment. It is not to be taken as if it were factual information. To fully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omen assume poetic license and use various superlatives, metaphors, and generalizations. Men mistakenly take these expressions literally. Because they misunderstand the intended meaning, they commonly react in an unsupportive manner. 

While one of the big challenges for men is correctly to interpret and support a woman when she is talking about her feelings, the biggest challenge for women is correctly to interpret and support a man when he isn’t talking. Silence is most easily misinterpreted by women. She may imagine the very worse and become insecure. But the fact is that men and women think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very differently. Women think out loud, sharing their process of inner discovery with an interested listener, while men silently mull over what they have heard or experienced before they talk or respond. This process could take from minutes to hours. And to make matters even more confusing for women, if he does not have enough information to process an answer, a man may not respond at all.

Translation of Text

言如其人

                                                         罗宾·拉克夫

“女性的语言”,就是我们还是小姑娘时所学的那种悦耳(但未必文雅)、委婉、从不盛气凌人的谈话方式。文化偏见造就了允许我们讲的那种话,允许我们谈论的那些话题,以及别人谈论我们所采用的方式。学完语言课程之后,我们走向社会,结果发现自己在交际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 我们这样说不行,不这样说也不行。

如果我们说话不肯“如淑女般”,就会因缺乏女人味而遭到嘲讽和批评。(“她思考问题像个男人”充其量只是一种言不由衷的恭维。)如果我们真的学会了所有模棱两可又明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女性使用的语言,又会遭到冷嘲热讽,说我们思路不清,不能参与重要讨论,因而不适合掌权。

女性无须承受如此之多非议,就已开始觉得自己理应受到这般待遇,因为她们本身在智力和所受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

“女性的语言”体现在英语的各个层面中。比如,在命名颜色方面,人们助长并听任女性区分各种颜色比男性更为精确。像“mauve(深紫色)、beige(米黄色)、écur(淡褐色)、aquamarine(蓝绿色)、lavender(淡紫色)”等这些词,在女性的常用词汇中已司空见惯,而在大多男性的常用词汇中却极为匮乏。我无法考证女性是否确实比男性更能“识别”多种颜色。这仅仅是因为如此细微的区分与女性使用的词汇有关,而与男性使用的词汇却无关;对于掌管世间众多趣事的男性而言,如此区分颜色微不足道 —— 与他们毫无相干。

在句法方面,我们发现类似的与性别有关的言语特征。尤其有一种句型,女人在交谈中比男人使用的更多:即附加疑问句。附加句介于完整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之间;它不像前者那样武断,但比后者更能体现出自信。

“叙述直截了当”,表明说话者相信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因而也定会让人相信;“疑问句”表明缺乏对某个要点的了解,暗指说话者见闻中的空缺能够并且将以回答来补充。例如,在观看少年棒球联合会的一场比赛中,假如我取下了眼镜,我会问别人:“第三垒上的那个球手出局了吗?” 这是合乎情理的。附加疑问句介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之间,当说话者陈述其主张,但对该主张的真实性不能十分肯定的时候,就会使用这种疑问句。因此,假如我说“琼在这里吗?”,如果应答者回答说“不在”,我大概不会感到惊讶;但假如我说,“琼在这里,是吗?”,我可能已经偏向于认同肯定的答复,只是希望确认一下。我仍然希望得到应答,但已掌握了足够的情况(或者说,我认为自己已掌握足够的情况)去推测那个应答。因此,附加疑问句可以说是一种除说话者之外不要求任何人相信的陈述句,一种留有余地、不强迫受话人同意说话人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里确实很热,是吗?” —— 这是说话者试图与别人交谈时,在闲谈中也经常使用的附加疑问句。 

但在谈论个人感受或看法的时候,通常只有说话者才知道正确的答案。类似“我头痛,是吗?”这样的句子,显然是荒唐可笑的。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如在“东南亚的局势很糟糕,是吗?”这句话中,说话者需要进一步确认的是自己的看法而并非感受。 

像这样的句子,自然存有其它解释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说话者心目中有一个特定的回答 —— “是的”或“不是” —— 但他不愿直述其言。在交谈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这种附加疑问句。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附加疑问句可使说话者避免承担责任,从而避免了与受话人之间的冲突。问题在于,这样一来,说话者可能也会留给对方一个对自己不太确定,或者希望受话人确认他们看法的印象。这种不确定性又进一步下意识地得到强化。就我所知,有一种特殊的句子语调形式,几乎被女性专用,这种调式把陈述形式的回答变成了一种疑问句。尽管说话者无疑是唯一的知情人,但使用一般疑问句特有的升调变化,可以产生一种暗示说话者寻求确认的效果。正因为如此,下面的问题才首先向她提出:

(问)晚饭什么时候准备好?

(答)哦……6点左右吗……?

第二位说话者仿佛在说:“6点 —— 如果你方便的话,如果你同意的话。” 受话人处于一种不得不给予确认的状况。女性使用这种言语模式可能会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她无意之中所说的话往往被对方视为一种试探行为,对方不会把她的话当真或没有任何必要去相信她。因为她“拿不定主意”,“对自己不能肯定。”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听上去更客气。把结论悬空、不把你的思想、观点或要求强加给任何人,这种做法是礼貌的。由此可见,附加疑问句是一种客气的陈述句,因为它不强求受话人赞同或相信你所说的话。同样,请求也是一种客气的命令,因为它不强求受话人听从,而是建议受话人采取行动去迎合说话人。一条明确声明的命令暗示着一种威胁:如果不去执行,会产生某种后果 —— 或者说得不客气一点 —— 暗示着说话者处于一种优越地位,能够强制执行这条命令。另一方面,说话者如果以请求的方式表达愿望,则意味着:如果该请求不能得以实现的话,只有说话者受损:拒不服从不会有损于受话人。因此,结论实际上留给受话人去完成。下面的例句可以清楚地说明这种区别:

关上门。

请关上门。

你关上门好吗?

请你关上门好吗?

您能否把门关上?

女性使用的词汇和句型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坏其形象,用来描述女性的词汇和句型会在同样程度上使她们的形象更加糟糕。通常,某个词既可用来指代男性又可用来指代女性(或许也可用来指代事物),但该词指代女性时,便具有特殊的含义。对于女性群体而言,这个通过影射而非公然断言的特殊含义是个贬义词。

委婉语的使用可以产生这种效果。委婉语是一个替代词,它可以替代使人联想到不愉快或难堪之事的一个含义不好的词。然而,这个新的词语一经普遍使用,几乎具有与原来同样不好的含义,因为人们对所指之事或所指之人的感受不会因其名称的更换而改变;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去发现新的委婉语。

“女人”有一个委婉语,现在仍然很常见。这个词当然就是“女士”。“女士”有一个阳性的对等词,即“男士”,偶尔也简化成“士”。但不知为何,“女士”却比“士”更常见。

决定使用“女士”而不用“女人”(反之亦然),可以大大改变一句话的含义,如下列所示:

(a)我认识的一个女人(女士)在伯克利大学任系主任。

(b)我认识的一个女人(女士)能用鞋带和旧盒子制作出令人惊奇的东西。

(a)句中若使用“女士”一词,则赋予整句一种琐碎的或不重要的腔调,即,所谈论的事情不是什么重要的大事。同样,在(b)句中,如果使用“女士”一词,可能意味着说话者认为那些“令人惊叹的东西”不是严肃艺术,而只不过是一种嗜好或反常行为。如果使用“女人”一词,那她很可能是一位严肃的雕塑家。说“女士医生”,是非常屈尊的,因为从来没有人说“男士医生”,甚至“男性医生”。例如,1992年1月31日发行的旧金山《新闻日报》曾报道过美国律师玛妲琳 ∙ 默里 ∙ 欧海尔。如果我们把她说成是“女士无神论者”,其地位就会被贬低为像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古怪人。即使用“女无神论者”这个词,也难免无懈可击:性别与她的哲学立场无关。

另一方面,许多妇女认为,“女士”一词寓意深刻,使人想起骑士风范的那个时代:赋予所指之人很高的地位。这便使该词起初显得很文雅,但我们也必须牢记,这些言外之意是十分险恶的:意味着“女士”孤立无援,自己做不了事情。

“女士”也可用来暗指无足轻重,这体现在一些机构的名称中。那些具有重要宗旨(其意图不只是让“女士们”在一起消磨时光)的机构不可在其名称中使用“女士”这个词,但宗旨不太重要的机构却可以。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机构的名称:一个是属于男子集团组织的“女士附属机构”或“周三之夜女士勃朗宁诗社及园艺协会”,另一个是“女士组织”或“女士为和平而战组织”

这一区别的奇特性在于:“女士”原本是个委婉语,即“女人”的替代词,它把漂亮的门面安装在一个让人感到不适宜的东西上面。哪一种委婉说法可以微妙地把人贬低到其被指的对象?“女士”作为“女人”的委婉语,也许是因为“女士”一词不含“女人”一词所体现的性暗示:这种表达法不会“使人难堪”。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期待着将来“女士”一词可能会取代“女人”,成为指称阴性人的基本词汇,因为“女人”会成为一个明目张胆的性的代名词。这种特征已在一些语境中表现出来,下面的例句至少可以说明这一点,你不妨用“女士”来代替句中的“女人”一词:

(a)她只有12岁,但已经是个女人了。

(b)10年牢狱之后,哈里想找个女人。

(c)她是我的女人,识相点,可别和她乱来。

“女人”的另一个常见的代用词是“女孩”。你很少听到一个已过青春期的男子被称为男孩,除非在像“和男孩子出去”这样的短语中,它流露出一种少年轻浮和不负责任的腔调。但是所有年龄的女人都可用“女孩”一词来指代:“忠实的追随者”可用man Friday这个词语来表示, 却不能用boy Friday。相反,“行政秘书” 一词只能用girl Friday表示,却从不用women Friday或者是lady Friday表示;女人可以有“女朋友”,但男人 —— 从无性的意义上讲 —— 没有“男朋友”。这大概是因为“女孩”和“女士”都同样是委婉用法:在强调未成熟这个概念时,“女孩”排除了“女人”所潜藏的性的含义。“女孩”使人想到没有责任心:你不会派一个女孩去做一个女人的差事(或者,就此而言,甚至去做一个男孩的差事)。“女孩”是一个既不成熟又远离现实生活的人,不能委任于责任或者关系重大或意义重大的决策。

我们再来看两个词,就早期社会可能存在着对应关系而言,这两个词只是“男性”和“女性”的对应词,类似于“公牛”对应“母牛”。假设我们这样认为,随着人类的和社会的变迁,这两个词的原义现在已不再互相对应。然而,这两个词不但没有被废弃,而且具有新的含义,其喻义仍与原义有关。不过,我们假设这两个词的喻义已不再互相对应。通过观察不对应之处,我们发现在这个文化群落中男女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这种历时演变可在master(主人)和mistress(主妇)”这一对词中发现很好的例证。这两个词曾经都用来表示一个人对其仆人的统治,但现在已不再从原来的“主人——仆人”意义上使用,因为这种关系在当今社会已不再盛行。然而,这两个词现在仍然很常见。

除了用来指代动物以外,master这个词现在一般指在某个领域具有高超技能的人,通常与性别无关。然而其阴性对应词mistress却不能这样使用。它实际上只限于指代“”这个含有性意识的词。我们暂且把这两个词粗略地解释为“统治另一个人的人”。然而,一旦一个人再也不能绝对统治另一个人时,阳性词master 便用做“驾驭某事”这个比喻意义。master 要求其宾语的名称只能是某项活动或无生命的抽象事物。但mistress要求其前置词必须是阳性名词的所有格形式。没有Rhonda is a mistress (朗达是) 这种说法。mistress只能是“某个人的”。男人由其行为所规定,而女人则由其性行为所规定,即根据她与男人关系中的一个具体方面来规定。当一个像汉斯 ∙ 霍尔拜那样的old master(大画师)是一个意思,而做一个old mistress(旧情人)则是另外一个意思。

spinster和 bachelor这两个词也同样如此 —— 表示不同性别的“未婚之人”。其相同之处仅限于其定义本身。bachelor 是个中性词,经常用作褒义,而spinster却一般用作贬义,具有拘谨、大惊小怪等涵义。某人是个bachelor,意味着他可以选择结婚或不结。因此,以单身生活为主题的通俗文学常常很吸引读者。书中的男主人公一直是被人追求的对象,而他总是成功地逃避了那些追求者。但spinster却是一个没有追求者的人,至少说,她没有被别人认真地追求过。她成了一个没人想要的古董。bachelor的喻义通常是性自由;而 spinster 的喻义则是清教徒式的苦行和禁欲。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社交场合,祝贺女人订婚通常被认为是失礼的,而祝贺其未婚夫却是得体的。为什么?原因似乎在于,让人们想到使他们不自在的事情,这种做法很不礼貌。祝贺一个女人订婚,其实是等于对她说,“谢天谢地!你总算定亲了!”然而,男人却没有这样的顾虑。他选择结婚被看作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语言的双重性贯穿于整个婚姻关系中。婚后,bachelor和spinster成为man and wife(夫妻),而不是man and woman 。如果女人死了丈夫,她仍是“John’s widow”(约翰的遗孀);但约翰决不可能是“Mary’s widower”(玛丽的鳏夫)。

最后,为什么售货员及其他人员在称呼女顾客时,经常不假思索地用“亲爱的”、“宝贝儿”之类的他们无权使用的爱称?男顾客对此一定不能容忍。不过女人嘛,总是像孩子一样,就应该喜欢听到这些亲昵话,而不会觉得它们刺耳。

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该是为女性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雍毅  译)

Key to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 toiling and moiling

2. first and last

3. forgive and forget

4. hale and hearty

5. null and void

6. dead and buried

7. spick and span

8. few and far between

9. fine and dandy

10.waxed and waned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A    2. A     3. B     4. D     5. A  

6. C    7. B     8. B     9. A    10. B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委婉语

                                                          休·罗森

    米克托斯特先生起身离桌,说他得去小男孩的房间或者得上洗手间;年轻妇女宣布她怀孕了。秘书抱怨她上司是屁股上的一处痛;承办人(或殡葬服务员)小心地询问把逝者运到何处。这些都是委婉语——用温和的、易接受的和迂回曲折的词语来代替那些粗俗的、令人痛苦和不悦的词语。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eu”和“phēmē”,意思是“好的”或“好听的”“言语。”

    许多委婉语让人觉得愉快而滑稽,众人都为之所乐。(几乎每个人:那些自称国家挑选殡葬服务员的人通常会忍住不笑)。但是委婉语的存在有其相当庄严的理由。它们把人们最害怕的死亡、死人和超自然现象等隐藏起来,把性、繁殖、排泄等生活事实掩盖起来,即使最优雅的人也不可避免因生活事实而意识到他们是来自肉身甚至比肉身更糟糕的东西。一些个人和机构(尤其是)喜欢使用委婉语,因为他们急切想向世界呈现他们最可能优雅的形象。委婉语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语言当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天不使用委婉语,哪怕自诩为说话平实的人也不能例外。

    同样懂得世事的人会使用小男孩的房间和其它同类委婉语,他们也会在不想洗澡的时候说他们想要去洗澡间;会说玛丽正睡着了,哪怕她几乎少有睡眠;会说约翰消失了或离开了(好像他刚好搭上了去往达希恩的最后一班火车);会说山姆和珍妮特是朋友,这比“私密情人”好听多了。

因此,委婉语是我们内心焦虑、矛盾、恐惧和羞愧所外在表现出来的、看得见的声音。它们像是放射性同位素,追踪他们就有可能发现我们语言、头脑和文化当中已经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委婉语可分为两种大概类型——肯定式和否定式。肯定式委婉语的作用是膨胀和放大,使得委婉的内容显得比实际更为宏大和重要。否定式委婉语的作用是收缩和消减。它们具有防卫天性,能够抵消禁忌用语的力量并且消除语言中人们不愿直接面对的一切东西。

肯定式委婉语包括许多花哨的职业名称,通过提高工人的工作地位来安慰他们的自尊心:比如把守门人叫做看管人(守门人本身也是看护人的委婉语),用顾问代替律师和各种类型的工程师(灭火工程师、床垫工程师、公关工程师等等),用帮助代替雇工(原本是奴隶的委婉语),用妓女和工作女孩代替妓女等等。通常采用的做法是把一个人的行当转变成一种职业,一般是仿效医护行业。美容师和前面提到过的殡葬服务员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样的仿效本能使得社会工作者把福利接收者称作顾客,足球教练做临床治疗,殡葬服务员把尸体指代成盒子或者病人。

其他类型的肯定式委婉语包括对个人的尊称如上校、阁下和少校,以及许多惯例性委婉语,例如把疯人院称作精神医院,把学院称作大学,把小型商铺称作商场、办公室、沙龙和商店。出于改善周遭环境目的的委婉语很容易在地理位置名称中找到例证,最突出的如找不出一块绿地的格林兰(此名称来源于一个叫红头发艾瑞克的早期房地产开发商),还有把很多小城镇命名为城市,以及一些城市的名字,比如纽约的特洛伊市。

否定式防卫性委婉语相当古老。比如希腊人将古罗马复仇三女神之一的仇恨女神转变成尤门尼迪兹(更温和的种类)。许多文化也禁止诅咒上帝的名字(所以虔诚的犹太人说天主)或者撒旦的名字(由此产生了小鬼、好人、好伙计和一般化了的魔鬼和其他迂回说法)。死者的名字以及被捕杀动物的名字也可以使用这种委婉方式。熊被很多人称为祖父,老虎被指为带条纹的东西。这种做法的普遍动机是为了混淆事物名称和事物本身:名称被视为事物的延伸,知道名称即被赋予控制事物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会带来危险:“说到魔鬼,魔鬼就到”。对于一般凡人而言,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使用其他讨人喜欢和委婉的名字来代替超自然现象的真实名称。

人们对某些特定词语的忌讳与一些禁忌名称一样,甚至比禁忌名称更忌讳,尤其是那些不出名的四个字词语(根据最近的一个最高判决,四个字词组实际上包括一些只有三个字和多达12个字的词语,但是最高判决的效力不能总是立马显现出来)。这些词语组成了六、七岁以上人群词汇量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俚语,却使最古老的标准英语显得合理,它们的委婉方式也有很多种,典型的是转化成伪拉丁语(例如交配、通便、排尿),或者俚语(做爱、二号、小便),或者是能被社会接受的破折号(f----、s----、p----)。在电子传媒中,破折号的功能被哔哔声(有时候也可以发音为blip)所取代,弄来弄去还是找到了打印出来的方法。

对于词语的禁忌往往退化成过分拘谨。虽然防卫性原则还是一样,但至少最原始(或者有文字社会前)猎人使用祖父(熊)时是出于更基本意思,而不像用腹部代替肚子、后面部分代替屁股、胸部代替乳房、肢体代替腿、白肉代替(鸡)胸部时所表现的过分谨慎。

人们往往会使用太多的委婉语,导致肯定式和否定式委婉语最后可能结合成一团优美文雅但却吸引不了人们食欲的面粥,这里面的主要词语根本没必要花精力采用委婉语。例如用沐浴代替清洗,屈膝代替膝盖,假牙代替假牙,吐痰代替吐唾沫,家代替房子,谢礼代替报酬,疾病代替生病,饮酒代替喝酒,排汗代替出汗,职位代替工作等等等等。

所有委婉语,不论是肯定式还是否定式,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使用。无意识的委婉语主要包括那些很久前演变成委婉语的词语,几乎没有人记得其最初动因。隶属此类的现代标准词语比如墓地(来自希腊语“睡觉的地方”,取代更有死亡意义的“坟墓”),各种谷场类动物的名字包括驴子(从前的驴子)、种马(种马)、雄鸡(公鸡,其他回避的例子如用干草堆取代草堆,路易莎·梅·阿尔括特的父亲也把姓从不好听的阿尔括克斯改成阿尔括特)。同属此类的有冲淡作用的咒骂词语黑纱、哎呀和天啦,都是为了避免亵渎圣人的名字,目前被普遍使用,尽管它们的原始意义不为人知,尤其是年轻人和那些为漫画的文字框填字的人。接下来是找不到准确昂格隆·撒克逊(本身是“脏污”的委婉语)对应词语的词,比如饭馆,它和法语词源bras(手臂)没有任何联系;卫生间与词尾toile(布)也没有任何联系。

由于人类头脑的独创性和曲折性,有意识的委婉语毫不意外地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类型。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或多或少正当或故意使用委婉语。例如,垃圾工人按惯常被升格为环卫工人,但说“环卫工人来了”相对来讲就是可以原谅的罪过了。意思的确很明白无误,听者会理解是时候把垃圾桶拿出来了。照此看来,对一个妇女失去丈夫表示哀悼最有诚意不过了,这里的损失代表死亡。

委婉语不仅通过避免忍麻烦的词语保持了礼仪,它还实际上促进了社会交往。

但是,有意识委婉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再思考。它们形成了一种准则。委婉语代表“其他东西”,而每个人假装“其他东西”不存在。正是由于委婉语的二重特性使得它如此受那些人们和机构的欢迎,他们有事情要隐藏,他们不想说他们心里所想的,他们觉得就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撒谎比较方便。

正是在演讲者和写作者寻求在避免使用攻击性词语方面比在弄虚作假方面花的时间要少时,我们进入了狡猾的委婉语世界,婉转曲折和含糊其词的有意识因素始终存在。这里是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和军方的昏暗世界,谋杀被翻译成执行行动,非法闯入译成黑袋子工作,凝固汽油弹译成软武器或者有选择性的武器。这里是让爱丽斯感觉像家一样的梦幻地:在宣传中,小的都变成不是大的就是中号的;政治中的巨大错误像口误一样被抹掉;不再经受住考验的谎言被视为不起作用。

这里也是我们伟大的工业:监狱行当里的单独监禁室被伪装成矫正中心、安静室或者隔离室;核能企业的核事故变成核心再安排或者仅仅是事件;殡葬行业里的遗骸(不是尸体)被埋葬(而不是掩埋)在棺材(而不是棺木)里;最大规模的,人们被关入集中营(监狱营所)里的受保护性庇护所(监禁),却被视为是达到终极目的地(种族灭绝)的第一步。乔治·奥威尔在其著名的文章(1946年的“政治和英语语言”)中写道,“政治语言的目的是使谎言听起来真实,变得正当,而且使纯粹的风显得孤独。”他的名言同样适用于非正当委婉语的全部范围。

如此含糊其词具有双重危险性。除了欺骗接收方以外,它也帮助使用者欺骗自我。正如约翰·W·迪安三世指出的那样,“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跟我说,‘约翰,我想让你为我干点小坏事。我要你阻碍司法’。我会告诉他他疯了并转眼离开。没有人起初会从那些词汇上联想到掩盖水门事件。相反,这是‘控制’水门事件或者使被告处于‘保留地位’或是想出正确的公关‘情形’之类的东西。”(纽约时报,1975年4月6日)。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1975年指出,经过艰难地用委婉语婉转曲折地描述对美国图谋暗杀外国领导人事件的调查:‘ 暗杀’、‘谋杀’、‘杀害’是很多人都不愿意说出和听到的词语。这些词语用于描述本不应计划实现的行为,更别说策划的行为。不能用正确的名称描述肮脏的事情可能会增加执行肮脏事情的危险性。尼克松白宫谈话和内部记录中被随意删掉下层社会和间谍活动中熟知的词汇,这些词汇原本很少被禁止使用,例如盗窃(偷盗)、觊觎行为(盗窃)、洗钱(洗脏钱)、抵消(杀害,或者白宫使用的个人暗杀)、无懈可击的否认(正式撒谎)等等,以上这些可能不是一种巧合。

委婉语总是处于变动状态。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委婉语产生。许多词语都是现时词语——是不再重复的一天之内发现的奇迹。当然也有经重复使用后被验证为真正的委婉语,有的可以持续一代又一代,甚至几个世纪。其他的可能慢慢消失,或者发展成为无意识的委婉语,仍被反向引用,却不去查找它们的起源。委婉语的起伏盛衰很大程度上受两个基本规则制约:格雷沙姆的语言定律和延续定律。

格雷沙姆定律最初起源于货币理论,可以总结为“劣币驱逐良币”——意思是失去基础的不足量货币会把良好的足量货币从流通中驱逐出去。(虽然托马斯·格雷沙姆爵士获得所有荣耀,此定律效果却由更早期货币专家发现并加以解释,包括尼古拉斯·考珀尼克,他同时也是一位天文学家,人们更熟悉他考珀尼克斯的名字。)按照同样的原理,在语言领域中,词语的“不好”意义和关联意思往往会将与其竞争的“好的”意义逐出流通领域。因此,coition、copulation、intercourse曾经分别对应聚在一起、联合和交流的意思。但当它们被用作委婉语以后,它们的性暗示意义占据支配地位,现在除非特殊情形很少碰到这些词的其它意义了。废物(以前的意思是禾壳碎料、残余和废物)、残渣(酒和萨拉油的残余)、肥料(本意是“用手工作”)都是同样的道理。

格雷沙姆定律当然还在发挥着效用。Gay这个词意义的转变就是一个例子,它现在同性恋的含义已经排斥了其他所有含义。这个定律绝不仅限于委婉语,它在其他词语上的适用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委婉语形成的原因。因此,不正确地、带有贬义地把“Jew”作为动词和形容词使用导致很多人,不管是犹太人和非犹太人,转而使用希伯来这个词,虽然理论上希伯来应该为古代犹太人和犹太语保留使用。“女孩”的贬义意思已经被放到前面,以至于焦虑不安的男性有时候在指代他们女性朋友时犯更大的错误。

格雷沙姆定律是委婉语两大原则中第二个定律的动力机。当委婉语因为与潜在的“不好”词语联系在一起时,人们往往避免使用它们。例如,在17、18世纪大多数时候,占领因为其涉及性关系的委婉含义,这个看起来单纯的词语实际上被礼邦社会所禁止(人们可以说男人占领他的妻子或者他要到占领室去)。人们一旦开始避免使用一个词,通常有必要发展新的委婉语来代替不起作用的词语。紧接着第二个词也变衰落了,第三个词出现。一系列委婉语就是这样演变产生的。所以发狂(mad)的委婉语曾经接连代替为疯狂、神经错乱、疯癫、神经扰乱、或者就是神经的。穷国和落后国家被委婉形容为发展不充分的、发展中和新兴国家。联邦调查局的黑袋子工作似乎产生了一个新的委婉语系列,黑袋子工作已经丢足了面子,视闯入为合情合法的特工门现在使用的词语是秘密进入,技术跨越,无争议性自然搜查或者未经授权调查。

 沈家春 译)

Unit Ten

Key to Exercises

III. Vocabulary

A.

B.

C.

  1B  2A  3C  4D  5C  6B  7A  8B  9C  10D

IV. Cloze

1 gay       2 affairs      3 beloved         4 rise       5 tackle

6 whether    7 Nor       8 justified         9 public     10 but

11 Revealing 12 hypocrisy  13 gratuitous      14enough    15 indeed

16 liar      17 paying     18 ignoble        19 hardly    20 on

V. Translation

A.

诚然,一个人的家不再是他的城堡,或者即便是,护城河也是干的,吊门总是高悬着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每日如潮水般涌来貌似私人信件的广告邮件、上门的推销员以及陌生人打来的电话。电话到了不替别人着想的那些人手里,便成了致命的武器。但如果一个人想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拒绝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登记在电话簿上,他就得自食苦果。纽约电话公司的用户名册上有近50万不愿登记号码的顽固分子。这个数字表明,人们依然渴望保护隐私,尽管对隐私的尊重已不复存在。几年前,该公司对未登记号码的主顾感到很恼火,就在他们每月的帐单上增收额外的费用,希望以此来迫使他们回到登记在册的好用户队伍中来。

现代建筑在破坏隐私方面也有一份责任。观景窗最初是由弗兰克·劳埃德·怀特这样的人设计出来的,用以观赏大自然美景。现今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从自家的观景窗往外看,一直看到别人家的观景窗内的情形以及繁忙的街景。承包商刚刚安装完观景窗装,装潢人员就被召来用昂贵的窗帘将其遮挡起来,以防外界窥视。即使这样,隐私仍然难以确保。在许多现代房屋中,房间已被相互融为一体的“区域” 所替代。这样一来,丈夫想在“阅读区”(以前的书房)工作,数英尺之外的“娱乐区”(以前的活动室)发出的喧闹声,就会毫无遮挡地传到他的耳中。

B.

Translation of Text

究竟还有无隐私?

威廉·津泽

如今,侵犯他人的隐私在美国十分盛行,成为一种赚大钱的行当。从愿意向外界展示自己内心世界的男男女女的数量来看,主动兜售自己的隐私在美国同样十分盛行,也同样大有市场。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都利用名人私生活大发横财。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细节隐秘到不可以公之于众,就像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心脏病康复期间人们所发现的那样。实际上,如果你试图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别人会说你有点怪,像个美国人。

诚然,一个人的家园不再是他的城堡,或者即便是,护城河也是干涸的,城门也总是高悬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每日如潮水般涌来看似私人信件的非个人邮件、上门的推销员以及陌生人打来的电话。电话一旦到了不替他人着想的人手里,便会成为致命的武器。但如果一个人想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拒绝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登记在电话簿上,他就得为此付出代价。纽约电话公司的用户名册上有近50万不愿登记号码的顽固分子。这个数字表明,人们依然渴望保护隐私,尽管对隐私的尊重已不复存在。几年前,该公司对未登记号码的主顾感到很恼火,就在他们每月的帐单上增收额外的费用,希望籍此来胁迫他们回到登记在册的好用户队伍中来。

现代建筑在破坏隐私方面也有一份责任。观景窗最初是由弗兰克·劳埃德· 赖德设计出来的,用以观赏大自然美景。现今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通过自家的观景窗观看别人家观景窗内的情形以及繁忙的街景。承包商刚刚安装完观景窗,装潢人员就被雇来用昂贵的窗帘将其遮挡起来,以防外界的窥视。即便如此,隐私仍然难以确保。在许多现代房屋中,房间已被相互融为一体的“区域” 所替代。这样一来,丈夫想在“阅读区”(以前的书房)工作,数英尺之外的“娱乐区”(以前的活动室)的喧闹声,就会毫无遮挡地传到他的耳中。

如果说在家里都难以确保隐私,在外面更无隐私可言。在火车上、飞机上,邻座的乘客难得让人享有片刻的安宁,而飞机上的驾驶员也远非是听任乘客们沉思默想之辈。每当乘客们刚想打个盹时,对讲机总会突然传出飞行员兴高采烈的声音。而且飞机上唱片音乐泛滥成灾,给无可奈何的听者留下唯一的逃生之路——如果他还想活着告诉世人他的经历的话,他根本没有逃离之路。

不想听的音乐往往是隐私的大敌。可是,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餐馆、商店、火车站、汽车站都成天播放着这种音乐。即便你去坐火车、乘汽车、甚至是去公园散步,你都无法逃避它。这一切都是由半导体收音机造成的。男女老少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半导体,就好像初生的婴儿离不开襁褓似的,也许,他们是担心脑子里可能会想些别的问题,眼睛会看着小草发呆。这些人不但自己怠于思考,而且丝毫不考虑其他人就在几步之遥忍受着一本正经的新闻报道和震耳欲聋的爵士乐的煎熬。因此,美国广播公司宣布将在十八座大城市的25,000家诊所中——一个人们可以料想相当安静的地方——播放唱片音乐和医药广告,这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这样以来,倒使挑选家庭医生有了新标准——宁可选一个专心听诊的二流医生也不要一个一边看病一边和着格什温音乐打节拍的知名专家。

如果说,如今的美国人对于侵犯他人的隐私不再慎重考虑,那是因为许多人都这样做,已经彻底摧毁了隐私这个概念。任何一个拥有电视机的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在过去的十年里,电视疯狂挖掘他人的隐私并进行大肆渲染。迈克·沃华莱士是第一个以“无所不问”而著称的电视节目调查者。譬如,有一次他问德鲁·皮尔逊:“罗斯福总统曾经说你是个撒谎大王;杜鲁门总统有一次骂你是个狗杂种,还有一次说你是个可恶的大骗子。请问,你真的爱撒谎吗?”华莱士解释说他之所以容忍这种问题是因为“人们的门槛比以前低多了。”

电视不仅仅把镜头对准名人。节目主持人也变得越来越随意,不管是谁来参加节目,时间长了,大家都变得一样随意。有多少可怜的女性因受到“当一天女王”节目的诱惑向公众袒露自己的痛苦,有多少夫妇在“离婚法庭”节目中坦言他们婚姻中的种种苦恼,供别人品头论足。还有少数一些人参加诸如“这是你的一生”、“假如是你”等回顾性的电视节目,回顾他们过去遭到不幸时的心情。乔伊斯· 布拉泽斯博士主持一个节目,在节目中她回答了观众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杰克· 帕尔则在他长期主持的节目“今宵”节目中经常声泪俱下地诉说他个人的痛苦以博得观众的同情。有谁能忘记他被国家广播公司停职后漂泊在外、归来时催人泪下的情景?在有力地痛斥形形色色的对手时,他特别反驳了沃尔特·温切尔——一个诋毁他名誉甚至质疑他的性能力的人:“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男人”,帕尔声称,“只有我的妻子知道我是否有能力”。就这样,通过对家事的感人叙述,他就彻头彻尾地击败了对手。

更具新时代特征的是埃德·默罗斯的“直接对话”节目。在七年内,他通过这个节目让19,000,000名观众了解了550个人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四名内阁成员、两名最高法官、三名大学校长、三名主教、许多来访的首脑和高级外交官、州长、、陆海军上将、前总统和英国前国王。

“几乎没有人以隐私被侵犯为理由拒绝参加活动”,该节目的前制作人杰斯·祖斯默说,“上电视变成了一种荣耀 —— 就像受到了白宫的邀请。”

电视节目从整体上侵犯男男女女的隐私,而电视广告对准了男男女女更加具体的身体部位。现在甚至连人们借以蔽体的衣物都已被侵蚀了。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长到刚能转动门把手时,他看见一个女人正弯着身子穿着内衣,或者兴高采烈地在穿新胸罩。他还看见,她们要么是在喷洒香水、涂抹脱毛霜,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要么是在患脚上贴上鸡眼膏。同时,透过她们的身体器官,可以看到阿司匹林先生正在拜访十二指肠,尽职尽责的泻药先生正步履匆匆地奔向大肠,而鼻通先生正在冲洗八个鼻窦腔。

在如此开明的时代,无怪乎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肠道功能也会成为头版新闻。总统心脏病发作后第三天,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总统的肠道通了”,保罗·达德利·怀特医生紧接着解释了他为什么要涉及这一非同寻常的细节,“国人都很高兴知道——毕竟他们都很关心自己的肠胃——总统今天早晨大便正常了。这件事很重要。”

尽管隐私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破坏,但是许多破坏是来自于他们本人,这着实令人吃惊。如今,名人向媒体吐露自己隐藏最深的秘密,似乎拿自己的隐私以飨公众,自身就可以获得解脱。一个兢兢业业的名叫乔罗·弗兰克的作家从三个人袒露的隐私中挖掘了近年来文学年鉴里最富饶的矿藏。弗兰克捉刀代笔完成了三本书:莉莲·罗思的《明天我会哭》,黛安娜·巴里莫尔的《太快太多》,希拉·格雷厄姆的《心爱的背叛者》,三本书共销售六百万册,收入达750,000多美元,其中包括外文版本版权费和好莱坞将此三本书改编成电影所支付的版税。

在书中,罗思和巴里莫尔小姐坦言纵欲纵酒如何使她们堕落到难以自拔的地步。巴里莫尔小姐说:“我连不肯告诉神父的事情都告诉了他。”显然,弗兰克对格雷厄姆小姐拥有同样的魔力。她在书中承认了她的真实姓名是莉莉·希尔。她讨厌这个名字,她的真实身世远比她为了掩饰这一切而杜撰的经历寒酸得多。“整个童年一直是深埋在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她说,“我出生时取的名字,和我长期隐瞒的那段日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格雷厄姆小姐本来可以终生保守那些年的秘密。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而是在任何一个“各顾各”的年代,她的私事就是她的事,至少别人会这么认为。随后,弗兰克又找到莎莎·嘉宝,嘉宝保证说出一切隐私,而麦考尔公司也对此很有信心,因为公司支付了100,000美元的独家专访费,从而使自我暴露隐私的新闻报道的势头再次增大。麦高尔公司因此富起来。此举迫使它的对手《女性之家》不得不把尊严抛到九霄云外,加入暴光名人隐私这一有利可图的游戏中来。

这种暴光甚至发展到了赤裸裸的地步。画家拉里·里弗斯的岳母曾摆好姿势让他为自己画裸体像,他还展出了她的全身裸像,并注明真实身份。而蒂龙·鲍尔斯则和妻子在婚姻生活中不仅让人画半裸像,而且将这些画贴在家里,邀请《观赏》杂志前去拍照并发表,当然《观赏》杂志欣然为之。

也许是媒体那种尽可能大胆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杂志报道助长了这种窥探的本性。《时代周刊》夸口说他们的撰稿者和研究人员要花费数周的时间追踪寻找一个封面新闻故事的主人公,观察到的习性连其配偶都不曾注意到。这种做法无疑激励了数不清的记者,尤其是在悲剧发生后去贸然造访最痛不欲生的亲属。

严肃创作同样受到了冲击。在电视发明以前,作家创作而出版社负责销售。如今,推销作者,也像推销书一样有必要。千方百计设法让作者在“今朝”、“今宵”诸如此类的节目中亮相。很少有像作家塞林格那样拒绝出场做促销的。同时,演艺界的各色人等突然摇身一变都成了“作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四处赶场子,兜售自己的书或互为兜售,这本身就说明了这些书很成功,是用文学的标准所无法解释的。

隐私的丧失正逢“公共关系顾问”——这一引导美国现代生活的高级职业的崛起——这绝非巧合。其最初的意图是把顾客的形象,像捏一团泥巴一样,捏得鲜活而富有魅力。在有些情况下,这意味着需要多次捏合,因为他时常受命去补救一个已被毁坏的几乎无可救药的声誉。

如今,“公关”的职责已远非修修补补那么简单。与其说他们要让黯淡的形象重新大放异彩,还不如说他们是在塑造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形象。就这样,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总裁、银行家和数以百计的行政主管被公共关系顾问塑造成一个个“名人”。他们的理论:只要公司的老总有魅力,公司才会有魅力。帮助推销公司的老板就是帮助推销产品。

                                                 

Key to Additional Work

I. Idiom Studies

1.came of age

2.old before their time

3.his days were numbered

4.made her day

5.a wet blanket

6.blacken the character of

7.marking time

8.the moment of truth

9.play second fiddle

10.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

II. Vocabulary Expansion

1. B   2.D    3.B    4.C     5.B

6. C   7.B    8.B    9.D    10.C

Translation of Further Reading

隐私与媒体:神圣何在?

奈特.亨特夫

几年来,我一直在纽约社会研究新闻学院教实地采访课。许多学生和几乎所有应邀专家都是新闻界人士。我曾询问每一个专家是否为了采集一个新闻故事,会有什么不愿做的事情。他们大多数的反应是好像以前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勤奋的记者可能——事实上也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挖掘新闻。

我问这些记者,遇到不合作的采访对象时是否会窃听他们的电话,是否会掩饰身份混进他们的公司乃至他们家里。回答往往是肯定的,而且语气无比自豪。毕竟,为了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这是我们记者职业的基本信条,为此,记者必须特别善于随机应变,大胆创新。

课后,其他一些记者向我透露他们曾设法搞到陪审团不向外公开的会议记录并将其发表。这里,需要提请您注意的是当时被大陪审团调查的当事人尚未受到正式起诉。假如当事人是无辜的呢?他告诉我,因为这个人受到过陪审团传讯,他就有新闻价值,而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的不同看法是,记者在危害隐私方面仅次于。他们常常扮演便衣的角色,有时则像个正气凛然、咄咄逼人的检察官。譬如,面对媒体的采访,公民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但是“无可奉告”这句话总是毫无例外地被记者假定为“有罪”。一旦做出这种假定,记者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对这位保持沉默的公民“穷追不舍”。如果现在我为联邦调查局招募人员的话,我肯定会极力游说新闻记者去充当候选人。

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几乎所有记者都认为在工作中采取这样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的。他们首先显然忘记了《第一修正案》(正在日益遭到抨击),本来是用来保护新闻自由免受干涉的,它本不是用来特意对付那些被采集新闻的记者们追得东躲的市民的。可大部分记者一心只想着要获取新闻。记者们应该慎重对待个人隐私权的说法被看作是一种危险,威胁了他们的特殊身份。(他们的反应又像了。)

这并非是说隐私权永远不可侵犯。若真是这样,我们就只能读到一些新闻发布会和购物的信息。理查德·尼克松的白宫隐私受到侵犯是合法的,因为他们犯了罪。同样,我也曾公开过市内外部召开的一些秘密会议的结果,因为有人炮制了欺骗公众的谎言。

而另一方面,几年前,一名警官向我透漏在一次警方突击搜查同性恋酒吧时,发现了有一位立法就在其中,我没有将其公之于众,因为我看过他的工作表现记录,看不出他的私生活和他的立法工作有什么联系。相反,华盛顿媒体数年来没有公开报道过在行使立法职责时明显喝醉了酒的国会议员的姓名,而这就是选民们应该知道的新闻。对婚外恋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呢?这取决于这种关系是否影响到公众人物的公开生活。如果女方领取外国的工资,而其男友在对外关系委员会任职,披露这件事就是合法新闻。而如果总统是个好色之徒,而且这又涉及到国家的安全问题,那么就应该告之选民们。

在这些事情上很难做出泾渭分明的判断,但是记者至少要一直清醒地认识到隐私和信息传播自由之间的利益冲突。相反,一直有这样一种倾向:凡是能搞到手的任何信息都会发布,不管它是以什么方式获得的。当然,我并不特别关注全国媒体大肆传播小道消息,因为只有他们声名显赫或声名狼藉,而且实际上他们一直在努力要引起这种注意,他们才能进入这些栏目。因此,他们是自愿把自己的大部分隐私暴露出来的。

最让我关注的是由于媒体不必要的注意而受到严重伤害的一些公民。就公布被逮捕者的名单而言,多年来,新闻机构一直努力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反对派们包括美国民事自由组织,坚持认为公众没有必要了解某人是否被逮捕过和谁被捕后又没有最终定罪。大部分人的确没有最终定罪。既然被查明是“无罪”,为什么要公布他们曾被逮捕的事实,让他们当众受辱?然而,在许多州,媒体都已获得了这项令人质疑的权利。

譬如,在纽约州,法律规定不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人雇主、任何机构都无权询问求职者是否曾经受过拘捕。而且,所有被免除刑事处罚者都可以消除他们在官方记录上留下的指纹。若不是媒体查出他们的逮捕记录并加以发表,这些公民的隐私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去年十月,在缅因州,由百名记者组队去验证州的“知情权”法,这次胜利之旅就是媒体热衷于此的明证。他们挺进各个地方警署,要求查阅近期被捕人员的全部记录(不看定罪的,只看被捕的)。111个警署中有99个完全照办。在极少数保护隐私权的警官中,有一个就是新格鲁塞斯特镇的唯一的一名警官。他告诉记者在最近四年他没拘捕过任何人,即便拘捕过,也不在记者过问的范围之内。事情本该如此。

同样,有一些州采取封存青少年犯罪记录和成人轻罪记录的做法。如果以前的被告不再重犯,有关他以前的犯罪记录就一笔勾销。这种做法也冒犯了媒体。他们坚持所有的记录都应该公开,否则,警惕性很高的记者怎样对刑事司法制度实行监督呢?

哈佛大学的阿瑟·米勒,法学院教授、隐私权研究专家说:

精力充沛、勤勉的记者不需要查阅以下人员的司法记录就能够对刑事司法制度实施监督。他们已经向社会偿还了债务,已经受到了法律的惩处,他们有权获得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们相信改造,我们就必须容许某些风险。我们应该通过消除有关社会和职业方面的排斥因素,允许一些人重回到主流社会中去。虽然这些排斥因素与他们的以前记录有关,但以前的记录并不表明现在的价值,有何理由反对封存年轻时犯过而后来未曾重犯的记录呢?

但媒体的确在反对这一原则,就像有人急切地反对不公布靠福利救济生活的人员名单一样,公布名单除了使受助人感到尴尬,还能有什么意义呢?公众有权了解社会福利费用和受惠人的比例,但有何必要知道每个人的名字呢?

媒体对什么都进行追踪的狂热与联邦调查局、一些行政机关和保险公司四处打探的做法毫无二致——而它们都曾因侵犯隐私而受到过媒体的严厉抨击。如今,媒体越来越被看作是隐私的一个更加可怕的敌人之一,有人发起运动要通过立法使记者更“负责任”。米勒教授即使没有明指也是含糊地提及 “有必要重新审查媒体所享有的特殊地位”。

但是,无论这种“纠错之举”会产生什么结果,都比新闻界原先的弊病要更加糟糕,因为他们这样做,在损害第一修正案方面,必然要有甚于目前的最高的做法。尽管大法官威威廉·道格拉斯沿用路伊斯的说法,认为“不干涉的权利是一切自由的起点”,但他坚持说不应该通过调整《第一修正案》来达到平衡。我也很赞同这种观点。否则,我想象不出媒体能暴光的隐私范围——也想象不出增加何种对于已经发表的有关隐私的报道的惩罚——而且它们又不会被国家滥用?在这个意义上,让媒体负责任就等于是让它瘫痪。

然而,就媒体有时是怎样侵犯隐私而言,已经有法可依,而且没有违反《第一修正案》。如果记者破门而入,攫取日记或其他类似资料,他就会像因擅自进入住宅而犯错误的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一样,可能而且应该受到指控。如果他们非法窃听电话,他们应该因违反相关法律而受到制裁。

但对于那些侵犯了隐私但又没有构成犯罪的,该怎么处理呢?如因某个公职人员的儿子与另一个男人同住,就把臭名声强加在他的头上。是不是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全家都失去了隐私?新闻界继续被允许窥探各种各样的档案,从每个人的犯罪记录到一个公务员因鲁莽驾车而受到指控(后来又撤诉了的),对于媒体这种无休止的、准宗教式的运动又该怎么处理呢?

对此,我不能自信地做出回答。媒体作为一个整体,就像收税机构一样,不可能主动地变得更有人情味。当我想到大部分记者在对待他人的隐私时不会有所收敛,我就特别沮丧。我想这样做可能会非常有效——尽管这与本文的主旨相悖—— 即一个城市里的一份报纸对另一份报纸的记者和编辑进行同样的隐私暴光,例如在头版头条刊登这些记者中某些人的婚外恋、过去的拘捕记录。这种经历会使牺牲品下次采访时在对待隐私的问题上会慎而又慎。

文档

研究生综合英语2(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曾道明 陆效用 课后答案与课文翻译

浙江工业大学UnitOneKeytoExercisesIII.VocabularyA.1.cameupwith6.putyourmind2.Thechancesare7.appalled3.fellflat8.verdict4.bestowedupon9.poise5.downright10.blurtedoutB1.inarticulate6.enhance2.insults7.invite3.inept8.sickly4.glowingly9.adroit5.execrable10.cha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