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11:56
文档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注释】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居:停留。及:待,等到。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
推荐度:
导读《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注释】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居:停留。及:待,等到。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
《穿井得一人》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课文翻译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于:介词,当“向”讲。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三、问题归纳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

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四、课文主题

《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同步练习

一、     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收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

2.《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二、课文精讲原文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1),常一人/居(2)外。及(3)/其家穿(4)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5)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6),闻之/于宋君(7)。宋君/令(8)人问之(9)/于(10)/丁氏,丁氏/对(11)曰:“得一人/之使(12),非/得一人/于(13)/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14)/无闻也。                                

   译文:

①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②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③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闻。

(一)字义

(1)溉汲:浇灌,从井里打水(取水).

(2)居:停留            

(3)及:到了……的时候        

(4)穿:凿通     

(5)闻:听到       

(6)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7)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8)令:命令     

(9)之:代词,代这件事           

(10)(10)于:向 

(11)对:回答                  

(12)使:劳动力                

(13)于:从

(14)若:不如       

(二)词类活用

1.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见

(三)一词多义

1.闻    听到    有闻而传之者使。。。听见    闻之于宋君

(四)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结构助词,的      得一人之使

2.于          介词,“被”    闻之于宋君

介词,“向”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

“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五)课文理解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播这件事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2】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4.分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6.这则寓言故事中的丁氏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积极进取、词不达意的人。

7.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_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_________是_________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

2.溉汲 ________________

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

4.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

6.问之于丁氏 ________________

7.得一人之使 ________________

8.丁氏对曰   ________________

9.求闻之若此 ________________

10.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

三、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丁氏  ________________    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_____

③国人道之  _______________    _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

⑤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    _⑥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

(2)其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    ______②其人曰    ________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五、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2、2.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划线词。

(1)溉汲                                          (2)穿井              

(2)王信之乎                                        (4)谓魏王曰                

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待?                                                                                           

(二)阅读《为学》,完成5-7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

6、翻译下列语句。

子何恃而往.                                                               

7、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参:5.①边境  ②到  ③反而  ④凭借6.您凭借什么到(南海)?7.对比,立志。

二.完成下列练习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1-4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4)宁信度(    )                       

2、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先自度其足。                                                                    

(3))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 

(二)阅读《郑人逃暑》,完成5-8题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3)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4)于身。其阴逾(5)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的一棵树。③徙衽(rěn):移动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者(      )   以(       )    从(       ) 

及 (        )   患(       )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衽以从阴                                                                          

7.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8.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文档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注释】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居:停留。及:待,等到。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