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09:18
文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求各地“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生还没有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替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推荐度:
导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求各地“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生还没有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替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求各地“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生还没有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替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此有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作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全部的教学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处在被动接受一定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人材的成长。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是:一、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只重视了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初步的技能学习,由于课时少,学习时间短,很难达到比较熟练应用的程度,更难实现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二、作为在其它学科中,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只停留在现实应用状态, 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未达到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在学科中发挥它其应有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这是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新时代人才需求对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的综合思考。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因此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也把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主要内容。为此,新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的信息伦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目标走出知识技能取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回归生活世界。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迫在眉睫之事,针对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搭建平台,提供载体,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探求态度和具有批判、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概念界定

信息素养:简言之是指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有了这种能力,就能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就能帮助终身学习,在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具有个人谋生,又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贡献的本领。实际上,这正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生存条件之一。通过职高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可以探索职高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策略、途径,可以使职高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素养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可以为学校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供范例

四、研究目标

1、加强“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对象,以技能操作为重点,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2、“整合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通过“整合模式”的学科教学活动,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3、探索“开放模式”,让学生实践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评价、处理、应用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4、通过三种信息技术课程形态的研究,综合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五、研究方法、对象及任务

(一)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根据本课题自身的特点,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动态与研究成果,研究、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理论成果和宝贵经验。

2、行动研究法:走课堂实践——反思提升——构建模式的研究路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学校现实场景下的课堂教学,探寻职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规律。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以_________________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以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负责,在______________各班,重点研究在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素养和能力,培养以及进行适当的网络道德,并要求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的合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主要研究阶段完成时间课题组成员分工阶段成果形式、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各成员任务。

(第一阶段)

2007.12

负责人和成员共同拟定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确定各成员具体任务。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制定、开题
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阶段(第二阶段)

2008.1-2008.3

理论研究;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策略

学习摘要、反思、调查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实验阶段(第三阶段)2008.3-2008.10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实践总结、反思
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撰写论文,完成结题报告。(第四阶段)2008.11-2008.12进一步论证,总结成果,完成结题报告

论文和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在批准立项之后,在学校的大力提倡下,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分工合作,具体开展研究,落实好各个阶段的研究任务,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分析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模式的操作研究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为此,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1、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2、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不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同时探索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任务型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向学生下达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在信息中获取相关知识,变被动接受或学习为主动开放式学习,一方面注意了新知识从其他学科知识或现实生活问题中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还安排一些联系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任务和实践作业, 通过网络和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分析信息,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使学生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任务的设计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尽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这样的任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操作研究

(三)探索开放模式的研究

(四)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操作研究

1、应用性能力测试

2、

(五)

八、课题研究初显成效

(一)

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文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求各地“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生还没有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替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