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涧河小学 吴明霞
各位领导、老师好:
通过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使我深刻的感觉到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课堂更彰显学生个性,符合时代需求。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研读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我觉得新课程标准突出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001年版“三句话”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2011年版“两句话”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不同差异,体现个性化学习。
2、是课程内容的呈现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课程内容重过程、重直观,重经验,要处理好过程与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3、强调如今的课堂应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充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
二、对学生培养目标更明确、实效。
由“双基”变“四基” 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且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
三、更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知识与技能进行对比分析:
|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 ||
| 知识与技能 |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数。 |
| 学习内容 | 速度要求 |
|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 | 每分8~10题 |
|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 | 每分2~3题 |
| 两位数乘两位数 | 每分1~2题 |
| 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不超过三位数的除法 | 每分1~2题 |
具体到本学期教的三年级的“数的运算”中的教学目标:
1、两位数乘两位数: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四则运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在二年级已学习,这部分教学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掌握笔算的方法应是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难度较大。
3、估算:估算在二年级已有所接触,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策略,要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一位数除位数的除法》说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2、本套教材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年段进行。
| 年 段 | 内 容 |
| 二年级下学期 |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
| 三年级下学期 |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
| 四年级上学期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二、本节课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②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和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
二、教法处理
1、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⑴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有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而且考虑到乘法和除法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复习时我设计了几道简单的口算乘法练习题,并且这些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此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这样既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找到了知识的突破点,为笔算除法做好了铺垫。
例 复习导入:
6×5= 7×4 = 8×8 = 9×7= (口算乘法)
60÷6= 24÷8= 32÷4= 42÷7= (口算除法)
450÷9= 630÷7= 360÷6= 400÷5= (一位数除三位数)
⑵按学路指导自主学习
三年级的同学还处于自主学习的初级价段,需要老师的指引,因此教学时,我出示“学路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让学会运用“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接着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程序思考方法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教学时,充分给学生一个学习空间,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的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 学路指导(自学教材P19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示,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先尝试计算“42÷2”(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2、再用竖式计算?用最简便的竖式写一写。(认真阅读教材)
3、然后说出计算过程:
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③每次所得的商该写在什么位置。
4、最后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空间。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的范例。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例
(1)、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同学用口算得出42÷2的结果,有的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出结果,还有的同学尝试用笔算,下面我们交流算法,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让学生先试说,如果有困难,师引导:刚才我们分小棒时,分了几次,每次都是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分小棒时,先将4捆平均分成2堆,每堆2捆,是2个十,所以商2应该写在十位上,再将2根平均分成2堆,每堆1根,商1写在个位上。
(2)、结合学生的讲解课件演示并完成竖式:
(3)、再让学生说说42÷2的笔算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这也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依托教材中的情境图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下面和同仁交流共享三句话:
1、赋予学生“知识”,更要赋予学生“思想”
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反映着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我们分析、提炼。
2、赋予学生“技能”,更要赋予学生“智慧”
对教学而言,“知识技能”往往关注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答案等,而“智慧”更关注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
3、赋予学生“科学”,更要赋予学生“人文”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瑞士人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习惯、兴趣、意志力、自信心等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却非常重要.
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联想到: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活泼地发展。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