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焦虑的实质及其学说
一、焦虑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焦虑学说
三、焦虑的功能
第二节 自我防御机制的实质及其特点
一、自我防御机制的内涵
二、自我防御机制的根据
三、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第三节 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一、压抑
二、投射
三、心力内投
四、认同
五、合理化
六、反向形成
七、替代和升华、补偿
八、抵消和隔离
九、固着
一十、退化
第九章 焦虑论雨自我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有关矫正人格障碍和保持人格完整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中,焦虑论(anxiety theory)是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及外在世界矛盾所导致心理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担心和恐惧的理论。而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则是弗洛伊德关于解决个人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所采用心理策略的理论。两者不仅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又有内在的联系。从一定的意义上焦虑是自我防御机制的始基和对象,而自我防御机制又是解决焦虑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性欲论和人格论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接触心理紧张、维护内心安宁、保持人格安整、预防心理疾患。因此,掌握弗洛伊德的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既有理论价值,更有实际意义。弗洛伊德明确指出:“焦虑这个问题是各种最重要的问题的中心,我们若猜破了这个哑谜,便可明了我们的整个心理生活。我虽不自以为能给你们一个完满的解决;但是你们总可期望精神分析采用一种不同于学院派医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 焦虑的实质及其学说
弗洛伊德自称是一个决定论者。他对人的一切思想、情绪和行为都认为有因果性,既有决定的原因,又有必然的结果,排除一切偶然性。这就是弗洛伊德以潜意识的本能内驱力为基础的人格内部冲突和动机学说。
弗洛伊德从本能决定论出发,坚持社会与人的本性是对立的,人的本性总是的。他认为,本能与文明永远处于二律背后之中,即文明的起源、发展始终是出自本能的冲动,又是对本能享乐的否定。这里,弗洛伊德片面强调了社会与人的对立一面,没有看到社会与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统一的一面,因而他就难免陷入形而上学和悲观主义的境地。
弗洛伊德认为,人总是处于被压抑当中。因为潜意识、本我、本能追求满足的强大的心理能量,常常既同超我的控制相冲突,又同外界现实相矛盾,产生内在的张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部分释放或完全释放,张力才能减少,矛盾才能解决,心身才能恢复平衡。但是,往往不能如此,因而压抑与抵抗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焦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神经症。
一、焦虑的内涵及其
焦虑不仅是各种心理疾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而且也是正常人在遇到某种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或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忧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
(一)焦虑的界定
19世纪中叶以来,弗洛伊德在许多论著中,均对焦虑做出界定。主要有下述三种:
第一种界定:焦虑(anxiety)一般“指知觉危险时所引起的主观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情感。”
第二种界定:焦虑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对危险情境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焦虑的出现也是对创伤情境的一种反应”。
第三种界定:“焦虑是一种特殊的不快乐状态,它伴有特殊神经通路上的运动释放。”
可见,弗洛伊德把焦虑界定为个人觉知到会有某种危险或创伤情境时所做出的一种不愉快情绪的反应。
(二)焦虑的特点
从弗洛伊德对焦虑的界定以及同恐惧、惊悸的比较分析中,可见焦虑有下述 个特点:
1.心态性,即焦虑不是个体的心理历程和认知活动,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属于个人感受、体验和情感的范畴。所以,弗洛伊德多次把焦虑称为人的情感状态。显然,这里弗洛伊德所谈的焦虑不是特质焦虑,而是情境焦虑。
2.危险性,即焦虑不是对特定危险对象的反应,而是有某种浮泛而不明切的危脅或危险的情境所致。因为焦虑的主题是危险,当个体觉知到危险时就有焦虑的产生。焦虑的滋味是很难受的,伴有紧张、不安、担忧、烦恼、害怕、恐惧等心理因素,故焦虑与恐惧(fear)与恐怖(dread)有其相近或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恐惧或恐怖都有特定的所害怕的客观对象,如怕猫、怕狗,而焦虑则缺乏这种明确的外界对象,或者模糊、惶恐莫名,所谓“愁来无方”。弗洛伊德说:“我以为焦虑是就情境而言,不问对象;恐惧则集中注意于对象;至于惊悸似乎有其特殊的涵义——它也是就情境而言,但危险突然而来,没有焦虑的准备。”
现代科学认为,恐惧主要是对外界环境中某些危险事物的心理反应,而焦虑是对来自个人内部的判断不明确的某种危险的心理反应。因为焦虑与恐惧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不易区别,所以有些其他学科的学者不去区分它们,但在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学中,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却是很重要的。
3.负面性,即焦虑不是人的积极的、愉快的情感状态,而是人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的反应。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感觉焦虑的一个尤为明显的特征是不愉快(unpleasure),但是这还不是其全部性质。比如,紧张、痛苦或悲伤等也具有不愉快的特征,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不愉快都可称为焦虑。因为人在焦虑时都能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在主观中将焦虑同疼痛、悲哀、抑郁等痛苦体验区分开来。可以说,痛苦都有清楚明确的原因。
4.模糊性,即焦虑的出现往往并没有觉知到有什么明确而肯定的动因,而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预感到某种不良后果的来临。比如,一个人感到焦虑时,常常心神不安、坐立不宁、惶惶然若灾祸将临,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应当说,没有无意识的焦虑,正像没有无意识的疼痛一样。我们说焦虑的模糊性是指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焦虑的原因,但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能体验到的焦虑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当然,从今天来看,显性焦虑人会更意识到,而原始焦虑则其内隐性、模糊性更为明显。
5.身心性,即焦虑不是单纯的心理反应,而是“伴有相当明确的生理感觉(physical sensations),其中最明显、最经常发生的是与呼吸系统和心脏有关的感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肌肉紧张、出汗增多、手足发凉、肢端震颤、全身乏力、脸红、尿频等生理症状。在弗洛伊德看来,焦虑以某种兴奋的增强为基础,这种兴奋一方面产生了不愉快的这一特征,另一方面又通过特殊的神经通路上的运动释放过程而得到缓解。因此,焦虑与其他类似状态如悲伤、痛苦之间的差异,就在于焦虑突出了生理反应、身体症状和动作表现。
6.预期性,或称信号性,即焦虑不是简单地等待它的发生,而是通过焦虑的信号功能可预见和预料到将会引起无助感的创伤性情境。我们可以将包含这种期待成分的决定因素的情境称为危险性情境。焦虑信号正发生于这种情境之中。信号实在说:“我遇见到一个无助情境即将发生”,或“目前的情境使我想起从前曾经历过的一次创伤体验,所以,在尚有时间对之加以排除之前,我先预期这种创伤,以一种好像它已经发生的方式活动。”所以,焦虑一方面是对创伤的预期,另一方面又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对创伤的重复。由此可见,焦虑具有不同的起源,它与期待(expectation)的关联属于危险性情境,而它的不确定和没有对象则属于无助的创伤性情境——即在危险性情境中所预见到的情境。因此,焦虑被认为是一种预期性的反应。这一点,焦虑与烦恼(annoyance)不同,烦恼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
二、焦虑学说
焦虑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弗洛伊德早期和晚期对焦虑有不同的解释,形成两种不同的焦虑学说。
早期焦虑学说是弗洛伊德第一种焦虑理论,形成于10~1910年,主要包括两个要点:
1.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所转变而来的,即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弗洛伊德说:“如果力比多受到压抑,就转变成焦虑,或以焦虑的方式得到发泄,这是力比多的直接命运。”这就是说,经过压抑之后,大量的(本能冲动——即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转换成了焦虑。他以为焦虑与力比多的关系非常类似于醋与葡萄酒的关系。因此,可以说,“焦虑是转换的力比多”。
2.神经症是焦虑的原因,即神经症首先出现为因,而焦虑后再出现为果。弗洛伊德早期把焦虑视为神经症的基本现象和关键因素,认为焦虑主要是对不可发泄的性冲动的一种有害反应。就是说,当力比多难以找到正当的发泄的途径时,就变成焦虑。
弗洛伊德在指出第一种焦虑学时说,注意到癔症、强迫症、恐怖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分别为躯体性转换症状、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对某特定对象的特殊恐怖;但焦虑性神经症病人在主诉心悸、震颤、出汗等躯体症状的同时,往往着重提出“连自己也说不清,并无具体对象的不合理的苦闷与不按心情”。弗洛伊德根据他的力比多学说,认为这些病人的焦虑是“属于生理的躯体的产物。”它主要表现如下:
(1)焦虑是由于别人力比多或性欲能量的过度紧张或变形的表现。例如,手淫、性交中断、持续的不协调或不充分的性生活等,都可能妨碍力比多的正常释放,结果满溢的躯体兴奋能量就转变成焦虑体验。
(2)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病人除其特征性症状外,这些疾病所伴随的焦虑,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的:在过去生活中,有不得不压抑性欲或力比多经历的人,哪怕以后在性欲可以充分发泄的场合下,由于心理上的抑制尚未消除,所以很易在力比多未获得充分释放时就提前结束了,其结果也会使继续存在去体内的满溢的躯体能量装变成焦虑。
弗洛伊德基于上述理论将神经症分为以下两大类:
(1)现实性神经症
现实性神经症(actual neurosis),主要包括焦虑性神经症与神经衰弱(后来又加上疑病症)。弗洛伊德认为,现实性神经症(又译“真性神经症”)是由性问题而产生的神经症。就是说,由于“现在的性生活障碍”或不充分的性兴奋释放(如手淫、性交中断等)所引起,根源于躯体方面,或者是由于“性物质代谢产物”的“中毒”。还认为没有充分的性能量释放,无论变动环境与否,焦虑也不会消失。
(2)精神神经症
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is),包括癔症、强迫症与恐怖症。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神经症“起源于精神或心理领域方面”,固有此命名。他认为患者潜意识地通过移置、转换、凝缩等心理机制,将其内心的矛盾冲突形成症状。
以后,随着弗洛伊德第二种焦虑学说替代了第一种焦虑学说,以及后来的科学研究,于是否定了“性物质中毒引起神经衰弱与焦虑症”的假说。目前精神病学界也废弃了“现实性神经症”、“精神神经症”等诊断名称,而一律称为神经症(neurosis)。
(二)后期焦虑学说
后期焦虑学说是弗洛伊德第二种焦虑理论,他是在否定第一种焦虑学说的集成商1926年提出的。它主要包括两个要点:
1.自我是焦虑的根源。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一文中指出:早期的“本我焦虑说”,总是把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力比多(本我)看作是焦虑的源泉,这种观点“已没有任何意义”,应“加以改正,后期的新观点则认为“自我是焦虑的源泉”。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不可能像自我那样具有焦虑,因为它不是一个组织,因而不可能对危险情境做出判断。但另一方面,引起自我产生焦虑的,又往往发生于或开始于本我的种种过程。的确,就这些特殊的过程而言,不仅后期的大多数压抑,而且最初的压抑,很可能都是由这种类型的自我焦虑(ego-anxiety)促动的。”弗洛伊德还认为“由于自我所利用的能量是去性化的(desexualized),所以新的观点也倾向于削弱焦虑与力比多之间的密切联系。”因而他“把自我看成是焦虑的唯一处所”,认为“焦虑的第一个决定因素是自我本身引起的”。因此,弗洛伊德发现,他坚持已久的早期焦虑说既同他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相冲突,又和其他一些精神分析学家的研究相矛盾,因而弗洛伊德明确地抛弃了早期本我焦虑学说,提出了后期自我焦虑学说。
弗洛伊德“新观点”的核心是,焦虑为自我发出的信号,即“焦虑-信号说”。他认为,自我在认识到危险情境前(包括现实与非现实的危机),不能让自己总处在紧张与兴奋的极限状态;为了避免陷入真正最大危险时自己反而毫为力,因此就应当在平时让自己放松。当发现危险情境时,自我所发出的危险信号便是焦虑。
那么,该信号是象“SOS”发向外界那样“紧急求救”信号呢?还是象警笛那样的东西向内部发出的“警戒警报”呢?弗洛伊德认为是属于后者。自我向同一自我的防御机制组织发出警报,自我防御机制组织收到信号后,就开始动员与行动起来,自我就能够预防精神创伤与产生“惊恐发作”(panic attacks)那样的自我极端无助状态一类的严重事态发生。
2.神经症性焦虑是一切神经症的基础,即焦虑先存在为因,而其它症状为果。弗洛伊德后来发现,本能冲动并不能直接转成焦虑,因为不同的冲动往往产生同样的焦虑。因此,弗洛伊德提出另一种新的看法,就是把焦虑看作是冲突所引起的结果,而自我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危险的或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从而产生防御机能。在弗洛伊德看来,冲突、焦虑和防御导致症状的形成,其解决办法就是调节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弗洛伊德自我焦虑学说,即焦虑-信号理论。这一理论,同弗洛伊德早期焦虑学说是不同的,也和弗洛伊德后期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取向是一致的。
第二节 焦虑的种类及其功能
一、焦虑的种类
弗洛伊德根据焦虑来源的不同,将焦虑分为以下三种:
(一)现实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reality anxiety),或称客观焦虑(或实因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h),指个人觉知到客观现实的实际危险和危脅而产生的焦虑。例如,如果你发现你正被一个陌生人跟踪时,或者你从一场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时,你就会体验到这种现实性焦虑。它多见于正常人,其危险或焦虑原因来自外部世界,包括已发生的事故如亲人亡故,将要发生的事故如高考前夕等。弗洛伊德认为,“现实性焦虑就是对这种已经知道了的危险的焦虑。”因为只要采取一些必要的举措就可以从客观上解决这种焦虑,故客观焦虑是最容易缓解的一种焦虑,也是后来道德性焦虑的先兆。
(二)神经症性焦虑
神经症性焦虑(又译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亦称多余焦虑,指对某种尚不知道的危险所产生的未免过分的焦虑。多见于神经症者。它往往是由于自我害怕不能控制本能冲动导致不良后果而产生的焦虑。弗洛伊德说:“神经症性焦虑是对某种尚不知道的危险的焦虑。因此,神经症危险就是一种本能的危险(instinctual danger)。通过将这种自我尚不知的危险带入到意识之中,分析者就使神经症性焦虑等同于现实性焦虑,因而二者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加以处理。对现实危险有两种反应:其一是情感反应,即焦虑发作;其二是保护性行为活动。对本能危险的反应可能也是如此。”例如,一个神经衰弱者,因对上司不满或气愤而感到说不出来的焦虑。这是由于潜意识地恐惧自己的愤怒失去控制、攻击本能压倒理智,从而做出冒犯性行为,以后会受到报复惩罚而产生的焦虑。其实,神经症性焦虑就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并起个人去做某些会使他遭受惩罚的事情的恐惧。也许强奸就是一例。神经症性焦虑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当本我的需要变得特别强烈以至于自我感到无法控制它们时所产生焦虑;而是当非理性的本我就要在个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时所产生焦虑。
神经症性焦虑主要有下述三种表现方式:
1.焦虑性期待
焦虑性期待(anxieth expectation),亦称期待恐惧(expectancy dread)、游离性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即没有明确对象的一种模糊的长期焦虑。在某些有焦虑倾向人群中尤为多见,起源于某些内心矛盾冲突,或者说他们总是害怕本我可能控制自我,使自我陷入为力的境地,以致即使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他们总是有一种普遍浮动着的过滤,易于附着在任何适当的思想之上,影响判断力,引起期望心,专等着有自圆其说的机会。患有这种焦虑的人常以种种可能的灾难为虑,将每一偶然之事或不定之事,都解释为不祥之兆。有许多人在其他方面,虽不能说有病,但也往往具有神经过敏的特性,惧怕祸患将至的倾向。他们可称为多愁的祸悲观的,但属于实际神经症中的焦虑性神经症,总是以这种过度的期待的焦虑为不变的属性。
2.恐怖症
恐怖症(亦称恐惧症、变态恐怖)(phobia),即对接触到特定外界事物或处境时具有强烈恐惧情绪的神经症。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并伴有显著的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这种神经性焦虑与焦虑性期待(或期待恐惧)相反,即在心灵内较有,常附着于一定的对象和情境之上。它是一种强烈的发狂性的惧怕。这种恐怖症焦虑的对象或内容有下列各种:黑暗、天空、空地、猫、蜘蛛、毛虫、蛇、鼠、雷电、刀剑、血、围场、群众、独居、过桥、步行或航海等。变态恐怖者对一个对象的惧怕程度远超出实际的危险。
变态恐怖可分三种情况:
(1)有许多对象和情境,即由我们常人看来也凶恶可怕,它们确实和危险有关。譬如,我们看见蛇无不逃避,蛇的恐怖症可以说是人类所共有的。因此,这些恐怖症的强度虽似过分,但仍可完全理解。
(2)所有的对象和危险仍不无关系,但是这种危险是我们常常忽视的。大多数情境恐怖症(situational phobia)属于这一类。我们知道在火车中比在屋内较易遇险,——譬如火车互撞也间或有之;又知道船沉乘客有灭顶之祸。然而我们对于这些危险并未放在心上,游历时坐船和乘车都至于担忧。我们对于这些恐怖症不能理解的,与其说是它们的内容,不如说是它们的强度。随恐怖症而来的焦虑是绝对无法形容的。反过来说,神经症患者对于我们在某些情境中感到焦虑的事情,实际上却丝毫不怕,虽然他们也同样地称它们为可怕的。
(3)完全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譬如,一个强壮的成人在本城内竟怕一条街道或广场,一个健康的女人竟因一只猫擦过身旁或一只鼠在房内疾驰而过大惊几乎失去知觉。
在弗洛伊德看来,上述两种神经症性焦虑,一为浮动着的期待恐怖,一为附着于某物之上的恐怖症,二者各自,没有相互关系。这一种不是另一种进一步的结果;它们很少合而为一,即使混合起来,也很偶然。他还认为,所有这些恐怖症都应属于焦虑性癔症(anxiety hysteria),即与转换性癔症(conversion hysteria)。
3.惊恐反应
惊恐反应(panic reaction),即没有明显原因的突如其来的惊恐与不安的反应。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跳、胸闷、窒息感等,多数人有濒死感、失控感和将要发疯感。其原因可由内心冲突所致。例如,一个人忽然开打死许多不认识的人,他只是感到烦乱、紧逼,需要一种发泄。有时这种反应的表现不太强烈,可表现为骂街、偷窃和侮辱别人,在这些情况下,他是将冲动表现出来以缓和本我所给自我的压力来减弱神经症性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惊恐反应其焦虑和危险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它是一种无因而之的焦虑症。这种焦虑或见于癔症之中,而和癔症的症状同时产生;或起于不同刺激的条件之下,由这种条件我们本知道会有某种情感的表现,但决未料到是焦虑性情感;或者和任何条件无关,不但我们不懂,病人也莫明其妙。
上述三种神经症性焦虑,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是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种焦虑与危险几乎全无关系。而现实性焦虑则是对危险的一种反应,这可能是神经症性焦虑与现实性焦虑的主要区别所在。
3.道德性焦虑
道德性焦虑(moral anxiety),即自我有超我(良心)所体验到的羞耻感和罪疚感。就是说,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违背超我中内化的价值观、自我理想和良心时,就会产生自我惩罚的道德性焦虑。例如,如果一个人已懂得成功是件好事,那么失败就会使他产生道德上的焦虑。弗洛伊德说:“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时,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有关外部世界的现实性焦虑、有关超我的道德性焦虑和有关本我中的激情力量的神经症性焦虑。”
引起道德性焦虑的原型是原始惧怕,即指对父母惩罚的惧怕。后来随着儿童的认同和超我的发展而内化为自身的躯力,成为根源性焦虑。这种焦虑已成为内在的东西,缺乏明显的直接的外界诱因。譬如,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常常比一个品格恶劣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因为他们有更坚强的超我,常作自我控制,本能的驱力没有出格,一想到不好的事,就受到良心的谴责。
三、焦虑的功能
焦虑虽然是一种痛苦的负面体验,但它并非都是有害的。只有焦虑过度,焦虑无明确的诱因或只有微弱的诱因时,才能视为病理性的。相反,适度的焦虑甚至是有益的。研究表明,焦虑对维护生存、保护自我、经累经验、激励斗志有积极意义。
首先,焦虑具有预告或警告危险来临的信号作用。焦虑是向个体发出危险的信号,当这种信号被人意识到时,他就会采取有效的举措予以应对,或者立即逃避,或者设法消解。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指出:“焦虑的作用是发出警告,告知自我正在受到危脅。”因此,焦虑提醒人们警觉已经存在的内部与外部的危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保护性的作用。
其次,焦虑具有动员机体处于战斗准备状态的功能。因为当焦虑发生时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器官激起兴奋状态,警觉增强,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升高,所以为采取应对危险作出适当的机体准备。
最后,焦虑具有学习好积累经验的价值。实践表明,作为危险情境信号的焦虑,它可帮助人们提高遇见危险的能力,帮助人们学习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好策略。
第二节 自我防御机制的实质及其特点
一、自我防御机制的内涵
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se mechanism),一译“防卫机制”,亦称“潜意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即自我缓解和防止焦虑或愧疚精神压力的一种潜意识心理策略。换句话说,它“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
“防御”(德文Abwehr,英文defense)一词首次出现在弗洛伊德14年《防御性精神神经症》第一版序言中,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把“防御”与“压抑”是为两个相同的概念,甚至用防御取代压抑。他们说:“性似乎作为‘防御’的动机……而起着主要作用——也就是说,作为压抑观念使之不进入意识的动机而起作用。”就是说,“压抑”似乎是指实际的过程,而“防御”则是这一过程的动机。16年弗洛伊德在《再论防御性精神神经症》一文的第一段,清楚地描述了作为“潜意识的”防御性心理机制。17年后,“防御”一词使用频率降低。如在《日常生活心理学病理学》(1901)、《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等著作,“压抑”一词已经开始处于支配地位,并有用“压抑”代替“防御”之势。直到1926年在《抑制、症状与焦虑》译文,才又回到了防御的概念,明确地提出防御机制是通过自我来实现的。因而,防御机制又称为自我防御机制。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克服内在冲突和外部危险所采用的“全部技术”和“防御手段”。
二、自我防御机制的根据
应当明确,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应对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等三个对手的心理策略和防御手段,以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实质上,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中介,是外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过滤器。自我具有防御职能和中介职能。自我常常是“三个暴君”——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仆人。这就是说,自我经常受到“三个暴君”的压力和威脅:(1)来自本我要求满足的本能冲动欲望;(2)来自超我的严厉监督和惩罚;(3)来自外在现实世界的各种社会规范的与要求。
自我在应对上述这些压力时,经常运用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即当自我能完全了解现实并根据过去的经验,客观、合理、有充分意识地进行处理时,这时自我运作得最好,也最有效。
第二种方式,即自我有时使用在它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防御机制来进行处理。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很多属于自我的潜意识部分。有些防御机制教高级且富有建设性如升华,但仍赶不上前述第一种方式。有些防御机制较低级与原始,且是非建设性的如否认、投射等,并可能引出新问题。总之,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越原始,效率越差;距离有意识逻辑方式或较高级的防御机制越远,则越近于神经症状态。弗洛伊德还将由于使用防御机制不当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称为“防御性神经症”(defense neurosis)或“防御性神经精神病”(defense neuro-psychoses)。
第三种方式,即自我在使用上述两种方式失败后,为了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引起的焦虑问题,还可能使用“妥协或症状形成”、“转换”、“退行与固着”等病理性防御机制,从而形成转换性癔症(conversion hysteria)、强迫性神经症(compulsive neurosis)、恐怖性神经症(phobic neurosis)、疑病性神经症(hypochondriacal neurosis),以及精神症(schizophrenia)、躁狂抑郁症(manic-depressive disorder)等。
综上所述,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受到本我、超我和外界现实的威脅而引起强烈的焦虑或罪恶感时,人们往往潜意识地从自欺(否认动机、伪装动机)或替代的方式,来保护自我,提高自尊,缓解焦虑,消除痛苦。
三、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1.正常反应性
自我防御机制常见于正常人,它不是病理的,相反对帮助人们应对压力、防止压垮自我、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功能。美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科瑞(Gerald Corey)指出:“自我防御机制不是病态的,它们是正常的行为,具有适应价值。这种适应性价值使它们不致成为使个体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运用不当或走向极端,就可形成神经症好精神病症状。如过分采用固着和抵消,就容易发展为强迫性神经症;如过分采用压抑,就容易发展为健忘症(amnesia)、神游症(fugue)和梦游症(noctambulation);如过分采用转换(将内心冲突转换为各种躯体性症状),就容易发展为转换性癔症;如过分采用代偿,就容易发展为夸大妄想(grandeur delrsion)的精神病患者。这一点,不仅正常人运用的防御机制是如此,而且固着、退行、对象转换、人格分离、症状形成这类病理性防御机制更是如此。经过精神分析,当我们发现其精神症状的形成与某种心理防御机制有内在联系时,一定要慎重与妥善地帮助患者对此予以领悟和解除,这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
2.潜意识性
自我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潜意识水平上运作的。美国心理学家库恩(Dennis Coon)认为,“心理防御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会运用防御机制。同时,防御机制往往是人的意识中的‘盲点’,例如,一个极端吝啬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被人视为吝啬鬼。”应当说,我们经常使用众多的防御策略,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在这样做。这并不是说对于源于防御机制的行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于自己内在的竞争欲望、对杂货店店员大发脾气、为避开父母而找的借口等等可能是相当清楚的。但是,驱动这些行为的防御性功能仍然是在意识层面之下。因此,自我防御机制的潜意识(或称无意识)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在潜意识水平上快速操作的,故人们既不会意识到这些愿望的存在,也不会意识到防御机制的使用。
3.自我保护性
自我防御机制不是无所针对、毫无意义的举措,它是减轻焦虑、保持自尊、维护自我的一种防御策略、技术和方法。正如前述,自我是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一种心理结构,它既受到本我冲动要求释放和满足的压力,又受到超我对其他做法进行监督和的压力,前者产生焦虑,后者产生恐惧。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内在压力和现实世界外源性危险而激起的焦虑和恐惧时,为了不是这种焦虑和恐惧折磨自己,自我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以缓解或消除这些不安和痛苦。因此,自我防御机制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是借支持自尊或美化自我而保护自己免遭伤害。
4.自欺欺人性
自我防御机制不是本我冲动的直接外露和真实自我的显现,而是类似于自欺欺人,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核心假设,就是强调人类自我欺骗的普遍性。弗洛伊德发现,我们大部分人均生活在一个自欺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可能是,也可以说常常是,与他的真实存在差异甚大,或者截然相反。弗洛伊德认为,“我们身上多数真实的东西不是意识,而我们意识中的多数东西都不是真实的。”
无论自我防御机制这种欺骗是采取简单地把有关内容从意识中抹去(如在压抑和否认中那样)、将情感或信念转换为其对立面(如反向行为)、调整观点或知觉使其指向希望的结果,还是采取其他不同方式,但是从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看,每种认知行为同时也都是一种情感调节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自我防御机制有两个共性,除了它是潜意识操作外,就是自欺欺人的否认或歪曲现实。就是说,自我防御机制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境,具有与现实相脱离的特性。所以,自我防御机制往往是借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例如,一个人就想当官,但未被选上,很不好意思,于是脱口而出:“还是无官一身轻好!”他以这种文饰作用的防御机制,来维护自尊和虚假的自我形象。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直截了当地说:“防御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否认或者对现实的歪曲。”
5.正负功能性
自我防御机制不仅具有负面的消解性应对策略,还有正面的建设性应对策略。从自我防御机制的性质好作用来看,可将它为两种:(1)积极的防御机制,指对已对人对社会均有益的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y)。瓦兰特(Vaillant)指出,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幽默、升华和补偿,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所以心理防御机制现已称为“应对方式”(coping styles)。积极的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自身受到危脅感的困扰,从而使人们有机会学习和寻找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2)消极的防御机制,如倒退、投射、合理化、压抑、反向形成等等,指人减轻或排除焦虑和压力的一种回避性的应对策略。这种消极防御机制虽非治本办法,但对心理紧张和心理挫折仍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绝不能否定消极性防御机制存在的价值。当然,我们应当面对现实,正视挫折,认清原因,力争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尽量减少破坏性的消极反应。
6.性格特征性
自我防御机制不只受外源性危脅的影响,而且还制约于个体的性格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在遇到同一压力或焦虑体验时,可采取完全不同的防御机制。同样,一个人遇到不同的压力或焦虑体验时,也可经常采取某一种或某几种防御手段。以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为例,躁狂症患者爱用反向行为,偏执性人格障碍与偏执性精神病患者爱用透射和文饰作用,精神症患者则爱沉醉于幻想。可见,由于性格的不同,人们往往所使用的机制的种类或组织以及习惯运用的应对方式也有不同。这种防御组织的定型即称为性格防御(character defense),指被分析者对精神分析的阻抗机制,它常常是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堡垒”。要攻克这一“堡垒”,往往需要极大的精力、耐心和长期的艰苦工作。但是,归根到底,只有较好地解决了这种性格防御的“堡垒”后,才能达到痊愈或根治,而避免以后复发。
第三节 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弗洛伊德虽然没有关于防御机制的专著,但是却在不少著作中论述了防御机制的问题。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5~1982)把散见在她父亲著作中的自我机制整理出10种,她自己还提出了另外5种机制并给予描述。
一、压抑
压抑(repression),亦译“潜抑”、“压抑作用”,指自我把一是不能接受的欲望、意念、冲动、情感和记忆排斥到潜意识中去,使它们无法进入意识层面,以免产生焦虑、恐惧和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本质在于能够把某些东西排除并保持在意识之外。”其实,压抑是自我与超我对本我监控的心理历程,而任何防御机制的操作又以压抑作用为始基,作为也是力图通过压抑的方式达到其保护的目的。因此,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也是所有自我防御机制的基础。弗洛伊德指出:“压抑的理论是整个精神分析大厦的奠基石。”
压抑与压制(suppression)不同。压抑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性的心理策略,即未觉知到压抑的心理历程和被压抑的内容。而压制则是一种显意识的强制性的心理策略,即有意识地抑制不该有的欲望和行为。如一个高中生发现自己对老师有性爱的想法,她可能会出于道德的原因主动压制它们,以解除焦虑,保持内心安宁。
压抑与否认(或“拒绝”)(denial)不同。压抑是心理防御机制的根本方式,是潜意识的防御性的心理策略。而否认则是一种最简单的极端的自我防御机制,即否定某种痛苦现实的存在或重新解释个人痛苦的经历或事实,以逃避现实,缓解焦虑。鸵鸟把牠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是一种保护性的正常防御机制,可以暂时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否认与压抑的防御角色虽然相似,但是还有两点明显的区别。它不同于潜意识水平上的压抑,一般是在前意识和意识水平上运作的。另外,否认是个体有选择地注意并重新解释经验,涉及选择性注意,而压抑是将经验摒除于经验之外,设计抑制。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可分为下述两种:
1.原始压抑
原始压抑(或“原压抑”)(primal repression),即防止和排除负面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心灵表象进入意识。它是来自于遗传的先天心理屏障,被封闭于本我的潜意识中。例如,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严禁乱伦的戒律,就是因为人有一种企图与自己父母发生性关系的强烈欲望,但这种欲望的任何表现都会遭到社会和父母的严厉惩罚。当人类这种痛苦的经验反复出现并遗传下来以后,对乱伦欲望(incest desire)的压抑便渗入到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原始压抑。
2.真正压抑
真正压抑(proper repression),即消解和排除后天生活中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侵入意识。因为原始压抑并为根除被压抑的内幕,其本能欲望仍潜在地依附于它,并且本能所选择的危险对象,还可通过伪装的形式同那些变成了意识的对象联合起来引起焦虑,所以就需要一种真正压抑,将痛苦的知觉、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例如,人们常把过去的失败、丢面子的情景、对爱人的不满或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的名字压抑在心底,使自己记不清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弗洛伊德认为,五六岁以前很多痛苦的事虽然已经不复记忆,但它却被贮藏于潜意识中,仍深深地影响以后的行为。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本能冲动和不良欲望被驱回潜意识之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他们在潜意识中保持不变;
(2)他们以一种没有改变的形式强行进入意识中,这会引起令人无法应对的焦虑,其结果将会出现极度的焦虑发作;
(3)常见的结果是被压抑的本能以一种转移的或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这种伪装必须非常巧妙才能骗过自我。因为被压抑的经验并未真正消失,而是处于潜意识中,积极地寻求宣泄的出口,常以梦、口误、笔误甚至神经症症状的伪装形式得以表现,获得暂时的、象征性的满足。
研究表明,压抑可以阻止一个人看见某些东西,或将看见的东西加以歪曲篡改;同样,压抑也可适用于创伤的记忆,或与创伤经验有关的记忆上。最常见的就是遗忘或健忘症,如一个被侮辱的少女,事后患了癔症性瘫痪与遗忘,因此不能回忆起受害事件的经过,这就可减少她自我方面的痛苦。可见,自我要花费很大的精神能量,才能使非意愿的冲动不进入意识而阻抑在潜意识之中。
诚然,压抑在正常人格发展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自我防御机制,但是过度依靠压抑来应对危脅,就易于导致神经症。所以,弗洛伊德说:“压抑并不是自我能够用来服务于防御的目的、以抵御不受欢迎的本能冲动的惟一手段。”因此,压抑既可说是许多变态行为的原因,又可说许多防御机制是由压抑引起的结果。如转换(conversion)和移置(displacement)等。
二、投射
投射(projection),亦译“投射作用”、“外投”、“推诿”,指自我把不能接受的或不好的欲望、冲动、思想推向他人或其他事物上,使其减轻和避免内心的痛苦,求得心灵的安慰。弗洛伊德说:“对敌视的防御形式是,将它移置到敌视的对象上,即移置到死人身上。这种在正常的和病态的精神生活中都很常见的防御过程,叫做‘投射’。”
据弗洛伊德解释,当一个人的自我受到本我或超我的压抑而感到焦虑时,他可能将这焦虑的起因推诿于别人或客观方面。所谓“他恨我”很可能是“我恨他”这一真实感受的投射。萨尔瓦多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小偷把别人都看成是小偷。”如一个有淫乱欲望的妻子,声称“丈夫或所有的男人都是不忠实的,要找外遇的。”相当于俗语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楚霸王兵败自刎江前,口称“天亡我,非朕之罪也”,也属于拿别人做“替罪羊”的这种投射防御机制。因为他的自我不能忍受“自己要负战败的主要责任”这个真实的结论。
弗洛伊德认为,内部知觉的外向投射是一种原始的机制。它能消除自我的有害愿望,置不健康情感于外部世界。研究发现,2~4岁幼儿出现投射现象是他们开始区分自我与外部世界标志。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借助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化过程,可避免发生角色混乱,有利于人格的统一。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姆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投射进行防御的年轻成年男性人格特质有扭曲,如对他人持怀疑、冷淡、敌对的态度,而在女性身上没有发现。
投射机制不仅常见于正常人,许多精神病症状均可用此心理机制予以合理地解释。如嫉妬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钟情妄想(delusion of love)、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等均与投射机制密切有关,如精神病人的被害妄想,不少是由于对某人的敌视、攻击、伤害等感情冲动,潜意识地将它们投射给对方,而转变成对他的敌视、攻击或伤害的妄想。在精神病中常见的攻击或污蔑性幻听,有的也是由于对某人或外界环境的不满或敌意,先投射于外界的对象,再经内向投射而转变成对他自己的批判或责骂,因而无中生有地听到有人恶毒的骂他或揭露自己的隐私。
三、心力内投
心力内投(introjection),亦译“内心投射”、“摄入作用”、“内摄”,与“投射作用”相反,指自我吸收别人(如父母)的价值观和特质并内化形成个人超我的历程。弗洛伊德说:“个体攻击性是心力内投的,内在化的(internalized);事实上,也就是回到它的发源地——即指向他的自我。在那里攻击性被一部分自我所接管,这部分自我把自己作为一个超我而和自我的其他部分相对立,并且总是以良心的形式、用自我本来喜欢在其他的、外部的个体上予以满足的同样严厉的攻击性来反对自我。”这就是说,心力内投就是一个人本来指向外部的某种攻击性的冲动或感情转移到自己身上。例如,在集中营里,有些囚犯通过接收侵略者的价值观,与侵略者认同来处理那压倒性的焦虑。又如,对某人有敌视或攻击的愿望,因超我不允许,便转向自残或自杀。内源性重抑郁症或精神症病人,由于伊谛普斯情结(或“恋母情结”)未解决,对父亲在潜意识内仍报为敌视或仇恨:但由于超我的谴责或稽查,不能使自我真正执行这种攻击冲动,结果经过内向投射机制而将攻击破坏冲动指向身,从而出现令人(包括患者自己)莫解的自残、自杀行为。如果一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强烈爱欲受到挫折时,也可能潜意识地内向投射,形成继发性自恋状态(secondary narcissism)。
弗洛伊德将伊谛普斯情结的解决视为内向投射的原型。在伊谛普斯阶段(3岁至5、6岁),儿童内摄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权威和价值观,这种内摄发生在超我开始发展之时。当儿童将他们知觉为是自己父母的价值观内投进来时,他们就从评价和选择他们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标准中解脱出来。随着儿童经历了发展的潜伏阶段(大约6岁至12岁)以后,他们的朝我变得个性化,也就是说,超我摆脱了对父母的刻板认同(stereotyped identification)。然而,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可通过采用内向投射别人的价值观、信仰与习性来缓解与感有关的焦虑。
应当指出,心力内投,就狭义而言,主要指父母的价值观和人格特质潜意识地摄入而成为自己超我的历程,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原义;就广义而言,则指广泛地将别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摄入而潜意识地称为他内在主观世界的历程,这是对“心力内投”内涵的扩展。例如,青少年可能会内摄或采用电影或电视明星、歌星的怪癖、价值观或生活方式。这种内摄作用使这些青少年感到自我价值膨胀,自卑感骤减。值得注意的是,心力内投也有积极的形式,如把别人的优秀的品质纳入自我。
与此心理机制相似并有关的为“转向反对自己”(turnig against one’s self),指由于自我不能忍受自己突然发生的攻击冲动指向平素尊敬的人(如父母、教师等),就可变成惩罚自己,以保护自我免受到超我的谴责。例如,有一个看到自己的爱子,由于过分挑皮捣蛋触怒了老父、祖父愤而则打孙子。他在又急、又怜、又生气之下,只好自打耳光。问他为什么这样,回答是:“你打我的儿子,我只好打你的儿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转向反对自己”是由于现实中一时的刺激所引起的,也往往是自我能意识到的,这是与“内向投射”机制中长期潜意识内所埋伏的攻击本能冲动、自己不能意识有所区别。但有的学者则将它仍归属为内向投射的一种亚型。
四、认同
认同(indentification),亦译“自居作用”、“表同”、“同一化作用”,指自我潜意识地向某一对象模仿与等同的历程。弗洛伊德说:“认同(或“自居作用”),即一个自我对另一个自我的同化,结果第一个自我在某些方面象第二个自我那样行事,模仿后者,并在某种意义上将后者吸收到自身之中。”尽管认同(或称“自居作用”)是个体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如孩子们可以通过认同来学习性别角色行为,但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增强自我价值感,解脱自我的困境和焦虑,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东施效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东施貌丑,与美貌的西施比起来产生明显的自卑感,于是她模仿西施的一种姿态(“颦”指双手捧住心口处的病弱姿态),由此潜意识地感到与西施“相同”,从而缓解了内心的苦恼。
当然,认同与模仿(imitation)还是有区别的。“模仿”是一种有意识或潜意识的学习方式,而“认同”则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机制。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可经常看到人们由于这种潜意识的认同心理机制,促使他们对某个对象或任务进行模仿。除了“东施效颦”外,如有不少女青年爱模仿电影明星的服装、打扮,在这些模仿的后面,也存在着潜意识的认同心理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最初的认同作用发生在口欲期,婴儿在得到口部需要的过程中,同时也吸收他所爱的别人的特征。后来,伊谛普斯情结期,由于形成超我的需要和儿童向外界寻求爱的首要对象是他最亲近的父母,因而幼儿将父母理想意象与道德观念,“合并于己”(亦译“合体”、“合一”)(incorporation)并与父母认同(男孩与父亲认同、女孩与母亲认同),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关键期。假如出了问题,就可能在以后会导致神经症、精神病或性变态。
人们所要认同的对象,除了他所依恋、敬爱与崇拜的对象外,安娜·弗洛伊德还发现还可以他所仇恨、或虐待他的人们产生认同。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的军事法学学者发现,在集中营中,有些受法西斯残酷的犹太人,产生了一种“与者认同”的现象,即从他们的纳粹分子那里,吸收了若干特点也变得对别人粗暴与残酷无情;这就是内投于潜意识中与者的认同,从而减轻者对自我的威脅。
认同机制,和“摄入”或“合并于己”以及“内化”(internalization)心理机制密切有关。例如,在解决伊谛普斯情结与形成超我的过程中,男孩不仅与其父亲发生认同,而且还同时将他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合并于己”或“内摄”与自我之内。“内化”与“合并于己”或“摄入”的意义近似,有的学者有时将它们视为同义词。但要注意“合并于己”(或“摄入”)“内化”、“认同”三者,与“内摄”(“心力内投”、“内向投射”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将对象的意象在潜意识中视为与自我等同”,或者“将对象的道德价值观念或行为规则标准摄入于自我”或者“内化为周围所有”,制约于超我;而后者则是“将某种本能冲动或情感,自外界转而指向自我”,制约于本我。
不少原始民族部落,在与其他部落或外人战争中,有的将战败者或俘虏杀死并吃掉他们(俗称“吃人生番”),认为即可将对手的肉体力量或精力摄入化为自体的一部分,就处于这种“合并于己”的心理(有人称为“摄入原型”,incorporationarchetype)。有的精神分析学者认为父母把宠爱的孩子叫做“我的心肝”、热恋中的情侣称为“并蒂莲”、乳婴儿紧含或咬母亲的乳头、对仇恨者要“食其肉”的危害行动或“吃人妄想”等等,都与这种“合并于己”(“并吞”、“合一”)的心理机制有关。
认同作用可分为两种:
1.发展性认同
发展性认同(developmental identification),指自己的行为发展成类似某个人(如父母)或某团体(如教会)的行为,亦即将外界某人或某群人的特性内投到一个人的人格中。一个人模仿他所崇拜或羡慕对象的某些特点,如举止言行、姿态风度等,就是认同作用的表现。
发展性认同又分为四种:(1)自恋认同,即个人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特点者的认同。如一个男孩若喜爱自己的男性特征,则他很可能以赞赏的目光看待其他男人的男性特征。(2)目标定向认同,即个人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如若一位父亲被其儿子作为追求的对象,则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像其父亲。(3)对象丧失认同,即个人为恢复某一失去的对象而去认同他或她。如被父母厌弃的儿童为重新得到父母的爱抚而按照父母希望的那样去做。(4)强制性认同,即个人同权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其目的是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弗洛伊德认为,这种认同作用是个人良心生成的基石,它使人懂得如何在社会中遵守规矩,从而避苦求乐。
五、合理化
合理化(rationalizalion),亦译“文饰作用”,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就是说,个人编造貌似合理的“好理由”为自己的失误或失败找辩护托词,藉以掩视自己的理性不能容忍的行为的真实动机、需要和欲望,避免丧失自尊,求得精神安慰。例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说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有的人工作不好,被人“炒尤鱼”,自己脱口而出:“这个工作,我没兴趣,早就不想干了。”通常所说的“阿Q精神”就是合理化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
合理化可分为下述两种:
1.酸葡萄机制
酸葡萄机制(sour grapes mechanism),当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而未能达到时,就否认该目的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换句话说,当个体追求目标受到阻碍,或因个人条件不足未能满足需要时,面对挫折既不反省检讨,也不奋力去克服困难,反而,却以“自圆其说”的方式,解释自己的作为是合理的,原来追求的目标是没有价值的。《伊索寓言》中一只狐狸想吃葡萄但又吃不着,便说葡萄是酸的。类似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一个年轻足球运动员,因为能力有欠缺未被选上国奥队员,他的解释是自己并不真想去队里踢球,因为那会失去更大发展和许多娱乐的机会。
2.甜柠檬机制
甜柠檬机制(sweet lemon mechanism),指当未达到预订目的时,便苟且偷安,抬高现状或事物的价值。换句话说,当个体遇到困境或不慎做了错事时,既不反省检讨,更不愿承担责任,反而,却以自欺欺人的方式,解释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和有价值的。这跟狐狸吃不到甜葡萄,只好吃酸柠檬,还硬说柠檬是甜的寓言故事一样。例如,一个围棋大师打赌说:“如果棋输了,我一定剃光头。”结果输棋后真剃了光头,还说“人剃了光头风一吹头脑更清醒,也显得更年轻!”
可见,合理化,不管酸葡萄机制,还是甜柠檬机制,均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其行为的合理、正确,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六、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亦译“反向作用”,又称“反转机制”(inversion),亦译“逆向转化”,指自我将在潜意识中那些不被接受的冲动、欲念转变成与其截然相反的、可令人接受的形式。换句话说,反向形成是个体把隐藏在潜意识中不允许的冲动、难言于口的意念,用完全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出来,以获得朝我的许可,减轻和消除对自我的压力与威脅。例如,在内心对某一朋友(尤其是不敢得罪的人)有敌意时,可因反向形成机制,而表现出分亲热的态度。又如,一个具有强烈虐待冲动的人,可反转表现为狂热的反对动物实验者。还有内心具有强烈情欲的人,也可通过潜意识反向形成机制,而表现成为一个道貌岸然的禁欲主义者,被称为“圣·安东尼情结”(见著名小说《圣·安东尼的诱惑》)。
反向形成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反向形成是升华的一种较低级的形式。比如,一个恨自己妻子的男士却对妻子非常好就是一个例子,他可以说是在用温柔杀害她。
反向形成机制,一般包括两个步骤:(1)压抑冲动,即将本能冲动或欲望压抑和掩盖到潜意识中;(2)逆向反应,即在意识中表现出相反的行为。如吝啬的人故意表现出大方的举动;爱某人,却以攻击、拒绝、讽刺等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举动是潜意识的,个体并不觉知在利用防御机制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罪疚感。
在弗洛伊德看来,反向形成是缓解焦虑的核心应对功能。因为反向形成是由本能的成对性(如生与死、爱与恨等)及其相反相成所致。一种本能无论对自我直接施加压力,或者通过超我对自我间接施加压力,均可使他产生焦虑,这时自我便向与这一种冲动相对应的本能转换,否认和掩盖其真实的感情,并在表面上以极端相反的形式予以表现。
反向行为不仅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而且在精神病患者中也有所表现。比如,吝啬者故表现大方,而抑郁者则以相反的狂喜来掩饰。
所谓“反恐怖(变态)行为”(counter-behavior)也与反向形成这一心理机制有关。它指一个人为了避免意识到深藏内心的恐怖所产生的自卑、焦虑,可能反而积极从事他所恐怖的事。例如,一个内心原来深怕受到男子伤害的女青年,为了怕受女伴的嘲笑与否认这种内心恐怖,反而可能去参加那些混亲的男女交际甚至性乱活动。
七、替代和升华、补偿
1.替代(displacement),亦译“移置”、“置换”、“转移”、“替代作用”,指潜意识地将本能冲动(如性和攻击性)从一个威脅性目标好对象转移到另一个非威脅性目标和对象上。换句话说,当本我的冲动如果不能在某些对象上获得直接的满足,就会潜意识地转移到其他对象上获得替代性满足。迁怒便是替代作用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个小学生被一个中学生欺侮,因为打不过,他不敢报复。于是,他把怒气发泄到一个比他年纪更小、更弱的孩子身上。这样,尽管攻击弱小孩所获得的满足无法与直接攻击中学生相比,但是,他的冲动毕竟通过找到一个替代性对象获得了满足。
替代与反向作用,虽然都有转移到涵义,但两者又不同。其一,弗洛伊德认为,反向作用局限于单一对象,如有爱的反向作用的人只对潜意识里憎恨的人表现出“爱”的情感,而不把这种“爱”扩展到其他人身上。而替代作用则是将不能接受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身上,从而使其原始冲动伪装或隐藏起来。其二,弗洛伊德认为,反向作用将冲动移置的对象比较极端、激烈,而替代作用的移置反应既不夸张,也不过分。例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打自己的小妹,并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其他的物体上(找“替罪羊”出气)。这时虽然客体变量,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不合理的害怕或恐惧都只是象征性替代(symbolic displacement)。例如,弗洛伊德的一位患者的儿子害怕马。他推测,这个孩子是用对马丁害怕替代了对父亲的害怕。
2.升华(sublimation)是替代的一种积极的方式,也是一种最富有建设性的自我防御的机制。它指本能的欲望冲动(包括性欲冲动、攻击冲动等)转化到被社会所容许或赞许的目标或对象方面去。弗洛伊德说:“在升华过程中,幼儿园网冲动能量不会消退而会得到应用——各种冲动的无用目的被一种更高尚的、也许不再是性欲的冲动所替代。碰巧的是,性本能的这些成分才特别显著地进行这种升华,可以把它们都性目标转化成一个更远大的更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也许我们把最高的文化成就归功于这种升华作用的方式释放的能量。”弗洛伊德曾对一些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进行分析,认为他们的伟大成就与原始欲望的升华有关。例如,歌德(Johamm W. Goethe,1794~1832)青年时期钟情于一个女子,可受到阻碍未能如愿,他痛苦万分,几乎自杀。后来,歌德将这种强烈的爱欲转化为创作冲动,写出来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样他的力比多就得到了转移和升华,内心的烦恼和痛苦也就得到了缓解和消除。同样,一个攻击性冲动较强烈的人,也可把这种冲动升华为拳击家或体育健将。
不难看出,升华实质上是将原始本能冲动转向对更高级更具有社会价值活动的追求上。在弗洛伊德看来,天才者达·芬奇(Leonaardo da Vinci,1452~1519)的圣母像、莎士比亚的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都是生化的表现。他还认为,几乎所有的强烈欲望都可能被升华,例如,一个攻击性非常强大人可以做一名职业军人、拳击手或者橄榄球运动员,那样,其攻击性即可以被社会所接受;贪婪的人可以成为商人,在商海中获得成功;爱撒谎的人可以通过编故事、写小说或从政,使自己的欲望得到升华。可见,非天才者也一样需要升华,不过他们的本能能量只能转向一般职业、公务和宗教等活动的献身上。
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文明的基础。因为我们通常不能直接表达性的欲求,而只能被迫以间接的方式,通过诗歌、艺术、宗教、足球、棒球、政治、教育以及其他体现文明特征的方式来表达。因此,弗洛伊德把文明(civilization)视为一种妥协(appeasement)。为了文明的存在,人类必须抑制其基本欲求的直接满足。他相信,人类创造文明来保护自身,但人类正式被他们自身创造出来的文明所挫败的动物。弗洛伊德说:“本能的升华是文化发展的极其引人注目的特点;由于它的存在,科学、艺术、思想意识等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才在文明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诚然,升华具有替代和转移到作用,对促进文明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是必须的。但是,弗洛伊德认为即使达到创造性升华的个体也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痛苦,因为这些升华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其原始的性和攻击的需要。由于升华的结果并不能给予人完全的满足,往往还会留下某些难以解除对紧张。这种紧张既是导致文明人患神经症的病因,又是进一步促使人类获取更高成就的动因。
3.补偿(compensation),亦称“补偿作用”,是替代作用的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形式。它指个人追求的目标受挫或因某种缺陷自卑时,改以其他能够获胜的活动方式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和缺陷而丧失自尊与自信的痛苦。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是此意。杰克·拉拉内(Jack Lalanne)年幼时瘦弱多病,经他更加刻苦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位出色的健美运动员;富兰克林·罗斯福患小儿麻痹症,他努力奋斗,成为卓越的政治家;海伦·凯勒从小又聋又哑,后来则成为一位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很多知名的音乐家都是盲人等等。
按补偿的性质来分,可分为两种:(1)对象补偿,即用另一目标代替受挫目标;(2)手段补偿,即用较容易的手段来代替原来的手段。在许多情况下,既包括对象补偿,也包括手段补偿。按补偿程度来分,也可分为两种:(1)一般补偿,即以某一方面的成功来弥补另一方面对失败,这是名符其实都替代作用。(2)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又称“过度代偿”、“超补偿”,即以过度的努力和奋斗来弥补个人在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缺陷,克服自卑,增强自信。这就是说,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者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这是一个有意识和潜意识的历程。通常,过度补偿会两种后果:一是弥补缺陷,即将原来的缺点变成为优点,如有些残疾人可导致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口若悬河的演说家;二是矫枉过正,即非但未克服缺陷,反而矫枉过正,无所成就,如一位残障者因非科学的过份操练而造成运动伤害。这样不但不会消除个人的不适感和自卑感,相反还会导致他们心理活动的畸形。
八、抵消和隔离
抵消和隔离是压抑的两种重要的变式。因为当压抑过分地堵塞了现实的通路时,人们就可能借助抵消(或“解脱”)和隔离(或“分离”)来对抗焦虑。所以,抵消与隔离同压抑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说过分地压抑是生成低效和隔离的前提,那么,抵消与隔离则是疏通过分压抑的两种方式。
1.抵消(undoing),亦译“解脱”、“弃置作用”、“解除作用”,指用某种象征性的反向活动或事物来消除个人不能接受的或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借以解除内心罪恶感,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在这一赎罪补过的历程中,个人一方面希望弃置过去所做的一切,希望事情没有发生;另一方面希望按自己的愿望把事情重做一遍,就像将物体摆错了地方拿来重摆一遍一样。如某人遭遇重大挫折或做了错事甚至坏事以后,热心从事宗教仪式活动,如胸前画十字,念阿弥陀佛,进而有些人还采取忏悔、吃素、拜佛、苦修、个人牺牲、修庙建寺、造福他人等形式,使潜意识中的罪恶感得以解脱,消除来自超我与外界的压力。莎士比亚描写的关于麦克贝恩夫人刻板地搓手以求洗刷掉杀害邓肯的罪恶感的事实,就是抵消掉一个典型实例。麦克贝恩夫人希望通过洗净双手的动作来除去她参与杀死国王这一罪行的罪恶感。但是,她压抑罪恶感的这种做法并没有完全奏效。显然,如果抵消是彻底的,就不会在意识中保留着引起罪恶感的记忆。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均是低效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正常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抵消掉现象,譬如当我们重复犯同一个错误,习惯性或仪式化地浪费时间,或者强迫性地在同一个地方寻找“丢失”的东西。正常人的抵消防御机制,往往表现为不正视某种不愉快的经验,似乎这种经验根本没有发生过。自我软弱者害怕受到超我的谴责和外界的压力,常借此弥补已发生的事件给人造成的不快,或抵消内心的愧疚感。如不小心打碎了东西,人们会说“岁岁平安”,以“岁”与“碎”的谐音象征岁岁都平安。某些强迫症患者表现的强迫性仪式动作,如用拼命洗手的象征性动作,借以洗净心中不洁之感,这也可视为抵消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2.隔离(isolation),亦译“分离”、“孤离作用”,指个体强迫性地把自己经历过的事物与其相连的痛苦情感隔离开来,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减轻或消除精神上的痛苦。这就是说,个人将以往痛苦经验置诸于内心深处,潜意识地阻隔与过去所发生的不愉快事件及其经验之间意识上的联想,以免产生不愉快的回忆与痛苦的体验。如有些女士把上厕所喜欢说上“一号”,有些人把人死了说成是“仙逝”、“归天”等,以免不雅、不祥的直接刺激。
弗洛伊德把隔离机制视为强迫症的一个共同点症状。因为强迫症不同于癔症,“以往的创伤性经验并没有被遗忘,而是被剥夺了其情感,它的联想性联系受到压制或阻碍,这样一来它好像是被隔离开来,不能在通常的思想过程中再现。”可见,“隔离作用意味着保证思想联系的中断。”通常,强迫性仪式动作产生于抵消机制,而隔离作用则导致强迫思想和重复观念。
弗洛伊德认为,隔离作用常常包含对触摸到禁忌。因为触摸是性攻击的直接目的。因为患有强迫性神经症的病人最忌讳身体上的接触,常常拒绝和别人握手,如果别人无意中碰了他一下,他就惶恐退缩。弗洛伊德认为正常的行为常常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隔离作用。在这种行为中,自我使某些思想彼此分开,这样便切断了现时想法与唤起焦虑的想法之间的联想链接,保护自我免于伴随最初不愉快行为的焦虑的困扰。
九、固着
固着(fixation),亦译“固着作用”、“固恋”、“滞留”,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习惯反应的刻板化。诚然,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理总是以连续的方式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发展的。但是,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冲突、压力和挫折,当下一步的发展将会引起过分强烈焦虑的时刻,自我便可能采取一种停留在这种较为舒适的心理阶段的策略。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根据生物过程的一般变异趋势,并非每一个预备阶段都要经历同样的成功和完全的取代,部分机能可能永远在这些早期阶段被阻止,并且整个的发展就会有某种程度的停滞。”可见,固着实质上就是恒久性的依附。固着和其他自我防御机制一样是一种普遍现象。继续从吃、抽烟或谈话中寻求快乐的人可能具有口欲固着(oral fixation,亦译“口腔固着”),而那些过分清洁和整齐的人可能是肛欲固着(anal fixation,亦译“肛门固着”)。
固着可分为两种:
1.发展停滞
发展停滞(arrested development),即一个成人的心理功能停留在儿童和少年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指出,在性心理或力比多发展过程中,如在某一阶段遭遇到挫折或精神创伤,就可产生某种程度的停滞,即力比多固着(libido fixation)。例如,婴儿由于缺奶或断奶太早而致“口欲不足”时,即可产生“口欲固着”,从而在幼儿期出现吮吸拇指、咬指甲等神经质表现,到后来成人期也可出现贪食、嗜钦(酒)、爱唠叨、多嘴多舌与吸烟癖等现象。
2.固定习惯
固定习惯(fixed habits),即行为习惯处于十分刻板的状态。本来所处的情景已发生改变,但仍未能发展新的行为方式,仍然盲目、重复、刻板的行为。
固着也是对焦虑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他们焦虑什么?是什么危机造成他们发展的停滞状态?在弗洛伊德看来,主要危机是不安、失败和惩罚。失败对一个人的自尊心是一种打击,不安全感再加上怕因失败而遭到人们的嘲笑。如果一个人在先前发展阶段中曾遭到父母粗暴对待和摒弃,那他就很容易出现固着状态。比如,幼儿吮吸拇指或口吃,常因成人的惩罚,儿童不断遭受挫折,反而强化了这种不良的反应;聪明的儿童数学和语文作业屡屡出现错误,也同样因为早期挫折而形成刻板的行为。相反,如果儿童经常感到父母是真心实意爱护自己的,那他就大容易停留在一个未成熟的发展阶段。
当然,一个人各种发展水平不可能都是同步的,可能有些行为发展已经成熟,有些行为可能仍停留在儿童水平,因而每个人在心理发展上都或多或少会有固着现象。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各种人格变态,如依赖人格(口腔人格)、强迫人格(肛门人格)、人格(阳具人格)等就是一个明证。
十、退化
退化(regression),亦译“倒退”、“退行”、“回归”、“退化作用”,指一个人因遭遇挫折而倒退到早期的、更原始的或更为儿童般的行为模式。这就是说,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较幼稚的行为应对现实困境,借以惹人注意或博得人同情来减低自己的焦虑。退化是一种很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在儿童身上更随时可见。例如,一个4岁的男孩,已顺利自己的焦虑。例如,一个4岁的男孩,已顺利通过口欲期(出生~1岁)、肛欲期(1~3岁),能有规则进食与按时大小便并注意卫生,但是,当其母亲又生了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后,由于父母把注意力大部分转移到新生儿方面去,是他觉得受到冷落,或失去大部分母爱。这样的内心矛盾冲突或挫折,即可使他发生退化,变得随地大小便而不注意清洁卫生类,这就是倒退到肛欲期待表现。有的则出现吮吸手指、咬指甲、动辄啼哭、要人喂饭等,这则是倒退到口欲期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退化”和“固着”是人在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两种危险”。退化在行为的僵化和幼稚这两点上同固着行为相似,但两者还有区别,即退化通常是短暂的,而固着需要较长时间地消耗心理能量。
弗洛伊德曾经将“退化”与“固着”比喻为在战争行军过程中,由于遭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或失败,不得不后撤一样,往往要撤退到过去已占领的驻军较多的据点(相当于“力比多”多少有些“固着”的阶段)。这是为何各人(包括精神疾病患者)退化与固着各有不同的主因。
由于力比多大“退化”与“固着”,可以帮助自我解脱其所处的困境,回归到过去比较安全或能适应的境况。莱格(Legge)从心理能量适应环境而转移到观点出发,认为心理能量的前行是为适应外部世界,而退化则是为适应内在世界。人不仅要适应外部世界,还要适应自己的内在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退化一旦发生,总是退化到曾被固着的发展阶段,故与观众同时发生。因此,把退化与固着均归属于自我防御体系之内。
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Hilgard)把弗洛伊德所讲的退化分为三种:
(1)对象退化(object regression),或称“手段动作退化”(instrumentaction),指因某种动作或习惯受阻而以早期形成的习惯来替代,即依靠放弃现在的对象而回归到先前的对象(人或物)以获得满足。退化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身上也常有表现。成人对产生焦虑的情境的反应也常常是返回到早期、较安全、较可靠的行为模式上。这时老板的投入到比较原始和熟悉的对象上。例如,一位年轻的新娘可能因首次与丈夫争吵而焦虑万分,于是跑回娘家寻求父母庇护。
(2)年龄退化(age-regression),亦译“年龄回归”、“返童现象”,指成人在催眠状态下能退回到较早的年龄,即成人通过催眠可重现童年时期的幼稚行为。如,一个30多岁的男人在催眠状态下“装小”,“撕娇”,摆出幼儿的姿态,用儿童的语言来讲话等。研究表明,在催眠暗示的反应中,有些人能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符、象小孩子似的幼稚行为,还能回溯自己早年生活的片段,如10岁时生日的情景等。但是对他们进行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时,他们的表现同真正该年龄水平的表现不同,因此,这种退化带有表演的性质。
(3)幼稚性(primitivation),亦译“幼稚化”、“原始化”,指个体在紧张的情境下表现出某种幼稚行为。这是自我日益退行到精神发育原始阶段的幼稚化倾向。
退化行为不仅正常人有所表现,而且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则更有明显的表现。例如,癔症性童样痴呆(hysterical childlike dementia)退化到5~6岁的儿童阶段;躁狂症(mania)的言语增多、滔滔不绝、酗谑诙谐、好酒贪杯、饮食无节等是退化与固着于口欲期待表现;精神症晚期衰退病人的玩弄、吞食珍藏粪便等行为(亦称“恋粪色情,coprolagnia),是退化与固着肛欲期待表现;有的完全脱离现实,终日蜷屈而卧,状如胎儿姿势(称为“回归子宫内幻想”,womb-phantasy),是最为严重的退化状态,预后不良。
应当指出,弗洛伊德关于自我防御机制的思想颇为丰富,绝不止于通常所说的10种,我们阐述的就有15种,除升华、补偿两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外,还评述了压抑、压制、否定、投射、心力投射、认同(自居作用)、合理化、反向形成、替代、抵消、隔离、固着和退化等13种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此外,对幽默(humor)、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逃避作用(escape mechanism)、幻想(fantasy)、妥协形成(compromise-formation)等5种防御机制就不再专门介绍。安娜·弗洛伊德还提出5种机制,也被后来军事法学学者列入防御机制的体系内。因此,在精神分析方法中,自我在处置焦虑和内疚感上拥有多种手段。
综上所述,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是整个精神分析学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焦虑论是自我防御机制论道理论前提,潜意识论、人格三部结构论、性欲论是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道理论基础,而自我防御机制论则是消除人的焦虑、保持完整人格、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策略和路径。可以说,没有人的焦虑的存在,就没有自我防御机制的必要;同样,不了解人的潜意识的奥秘,不了解自我与本我、超我的互动关系,不了解性欲在人的生活和社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理解人的焦虑的实质及自我防御机制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