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 班级: 课次 :
| 教材 | 篮球规则:违例 | 场地 | 在教室内讲授 | ||
| 教学目标 |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篮球运动中的基本规则,尽可能减少在比赛中的失误,提高进攻的成功率。 | ||||
| 重点 | 带球跑、非法运球 | 难点 | 中枢脚的确定、球回后场 | ||
| 结构 | 教 学 内 容 | 组织 教法 要求 | 时间 | ||
| 开 始 部 分 | 一.师生问好 二.宣布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提出的要求 | 一.室内课,采取提问、阅读、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 | 1′ | ||
| 准 备 部 分 | 违例:比赛时运动员违犯规则的行为就叫违例。常见违例的种类:1.带球跑;2.非法运球;3.拳击球和脚踢球;4.球回后场;5.使球出界;6.掷界外球违例;7.罚球违例;8.跳球违例;9.时间方面的违例;10.干扰球。 1.带球跑:比赛中运动员持球超过规定的移动范围。 1.1.中枢脚的确定: 1.1.1.双脚落地接到球,任意脚都可以做为中枢脚。 1.1.2.移动中接到球:(1)如果队员接球时一脚正触及地面,接球后另一只脚落地,那么先落地的脚为中枢脚,若接球时单脚落地接球后单脚跳起并双脚同时落地,这种情况任意脚都不能做为中枢脚。(2)如果队员接到球时双脚离开地面,也就是在空中,则又有三种不同的变化:一.双脚同时落地,中枢脚可任意选择。二.两脚分先后落地,这时先落地的脚为中枢脚。三.一脚落地,队员又跳起这只脚并双脚同时落地,这时,那只脚都不能做为中枢脚。 1.2.确定中枢脚后,队员在传球或投篮中,可抬起中枢脚,但在球出手前不能落回地面,队员运球时,球离手之前不能抬起中枢脚,当两只脚都不能做为中枢脚时,队员若传球或投篮,可抬起一脚或双脚,但在球出手前不能落回地面;若要运球,在球离手前哪只脚都不能抬起。 1.3.区分队员跌倒后拿球或拿球后跌倒: 1.3.1.队员跌倒后拿球:如果防守队员跃起 | 侧身断球跌倒后或抢断时跌倒在地拿球,双脚虽然离地,只要无翻滚动作并立即将球传出,均不应判带球跑,若队员有翻滚动作或持球重新站立,即判其为带球走。 1.3.2.若队员拿球后跌倒,应立即判带球跑。 2.非法运球(二次运球):比赛中队员利用掷、拍、滚,在球接触其它队员之前再次与球接触为运球,运动员运球后,用双手同时接触球的一刹那,运球结束,不得再运,否则应判违例。 2.1.下列情况为合法运球: 2.1.1.接球不稳(漏接),传球或被对方接触后。 2.1.2.打落对方手中的球。获球后可继续运球。 2.1.3.运球过程中球擦腿落下,可继续运球。 2.1.4.静立时持球,将球一手抛向另一手,或环绕身体交接球可。 2.1.5.投篮出手后抢到篮板球,可继续运球。 2.1.6.球被对方拍击。 2.1.7.为了争夺球,一个队员做了多次挑拨球动作,球落地后,接触球后可再次运球。 2.2.非法运球: | 94′ | ||
| 基 本 部 分 | 2.2.1.运球过程中双手同时触球。 2.2.2.运球过程中,由于运球过高,以致发生运球手的大拇指向上翻转超过垂直面,再运球,又称“翻腕”。 2.2.3.运球过程中,球在手中有明显的停顿。 3.拳击球或脚踢球:从篮球运动诞生起,就明确是用手进行的活动,并粗作,所以,在比赛中如出现拳头击球或者主动用脚踢球者,均判违例。 3.1.违例情况: 3.1.1.防守队员故意用脚挡对方传球。 3.1.2.为了抢球,故意用脚击采球。 3.1.3.跑动中无意或有意用脚踢球。 3.2.不违例情况: 3.2.1.运球中,球触及运动员的腿,只要不是带着球跑,不应判违例。 3.2.2.球碰脚如:传球偏低,球打在队员脚上弹起,不应判违例。 4.球回后场: 4.1.后场:本方球篮、篮板的界内部分及本方球篮后的端线、边线和中线围成的区域称为该队的后场,(中线永远属于后场)。 4.2.球回后场:在前场控制球队的队员,不得使球回后场,若球回后场,被同队队员首先触及,应判违例。 4.3.球回后场的三个因素: 4.3.1.本队在前场控制球。 4.3.2.本队队员在前场最后触球。 4.3.3.本队队员在后场最先触球。 4.4.几种球回后场的违例情况: 4.4.1.队员在后场,接前场队员传来的球。 4.4.2.队员在前场掷界外球,将球传给位于后场的队员。 4.4.3.两队员骑跨中线相互传球。 4.4.4.队员骑跨中线,接前场队员传来的球。 4.4.5.队员骑跨中线接后场队员传来的球,提起前场的脚。 4.4.6.骑跨中线在后场运球。 4.4.7.队员在前场跳起接球后落于后场。 4.4.8.队员骑跨中线,跳起接后场队员传来的球,接球后落地,仍骑跨中线。 4.4.9.跳球时,队员在前场接球后落于后场。 5.使球出界:当球触及界线或界线外的任何其它队员、地面或任何物体,触及篮板 上沿、篮板支柱或背面时,即为球出界, | 当持球队员触及界线上、界线外的地面上时,即算该队员出界。判断依据: 5.1.球场的边线和端线均属界外。 5.2.以最后触及球的队员所站的地面来判断。 5.3.以谁使球触及界线,界线外任何队员、地面、物体等决判断。 6.掷界外球违例(判罚原则): 6.1.必须在5秒内使球入场。 6.2.掷界外球的队员必须站在裁判指定的边线外,经裁判递交球后,方可掷界外球. 6.3.掷界外球队员在球未离手之前,不得持球入场。 6.4.掷界外球队员在球未触及其它队员之前,不得触及球。 6.5.掷界外球队员在球离手之前,以裁判员指定的地点沿边线移动不得超过正常的一步,但前后可以随意移动。 7.跳球违例:球被拍击前,如跳球队员离开跳球位置和非跳球队员进入圆圈(圆柱体),或球未达到最高点之前,某队员拍击球,跳球队员在球未触及非跳球队员时直接抱球,都应判违例。 8.罚球违例: 8.1.罚球队员: 8.1.1.必须站在罚球线的后半圆内,罚球时脚不能触及罚球线。 8.1.2.每次罚球均受5秒。 8.1.3.每次罚球时球必须触及篮圈,在球触及篮圈前不得进入区。 8.2.非罚球队员: 8.2.1.影响和干扰罚球队员。 8.2.2.罚球队员投篮出手前,非罚球队员不得进入区。 8.2.3.罚球队员投篮出手前,非罚球队员不得占据中立区。 9.违犯时间规则上的违例:3秒、5秒、10秒、30秒。 9.1.3秒违例:比赛中某队控制球时,同队队员不得在对方区内停留超过3秒,掷界外球时,从掷界外球队员能处理球即裁判交球后开始记时。 9.2.5秒违例:比赛中有罚球队员5秒违例,掷界外球队员5秒违例和场内持球队员5秒违例(在对方的严密防守下,持球队员在5秒内无传球、运球、投篮等动作,采用“夹击”战术,对于攻方来说有六个极尖击的区域,此时可能出现持球队员故意使球触及守方出界,公正来说,守方应得利)。 10.干扰球(略) 注意:新规则中对于违例的罚则,采用就近原则,因此出现了端线掷界外球;3秒和罚球队员的违例由对方在罚球线延长线与边线的交点处执罚。 备注:新规则规定的有变动的罚则(就近原则): (1)球在端线出界,就在端线外掷界外球(篮板后除外)。 (2)从罚球线到端线两端的假设梯形内的犯规和违例都在端线执罚,3秒除外(罚球线的延长线)。 (3)球回后场,在就近掷界外球,不强调骑跨中线,如滚到端线出界。 | |||
| 结 束 部 分 | 一.课堂总结 二.置作业 三.师生道别 | 一.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二.课后注意复习本节所讲的内容 三.师生道别 | 3′ 1′ 1′ | ||
| 课后小结 | 由于学校每学期都举行篮球比赛,了解篮球规则是他们迫切已久的愿望,所以在讲课时同学们听的比较认真,各个都精神饱满,聚精会神,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地向老师请教,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秩序良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