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走红的“学习博主”能让你学会学习吗
①近来,来自天南海北、身份各异的学习博主,让“学习热”推开了社交媒体的大门。他们或以图文形式更新自己的学习日常,或录制视频剪辑记录“沉浸式学习”,或在直播间“直播学习过程”,讲述备战高考、考研等的学习经验……在部分平台,还有学习博主及其受众专有的交流频道。
②学习博主,让不少网友们大呼为“清流”。确实,随着资本与流量纷纷入局,短视频等平台充斥着大量或娱乐至上、或消费主义的信息漂浮物,在此背景下学习博主不仅在细分领域走进了用户心坎,也折射出社交媒体平台向上向善的发展潜力。
③当然,越来越火的学习博主并非是异军突起,其雏形早已有之。比如在短视频平台,很多网友会在学习时打开直播,让“全网人民”监督自己,或者与三五好友相约在线上会议室中打开摄像头,仿佛置身自习室。在很多平台,也会有网友更新一些学习心得、经验贴。
④不同于其他领域,学习博主与用户的陪伴往往是双向的,作用力也是双向的。很多博主之所以迈入这个领域,是为了敦促自己学习。比如,有博主表示“在镜头下,仿佛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我,我可以克制自己的行为,变得专注许多”,有的则在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的每一次成绩,见证进步的过程。很多用户也受益匪浅,他们有的从博主的勤奋、刻苦中汲取“精神氮泵”,转化成自身的学习动力!有的借鉴博主的学习方法、技巧,制订自己的学习规划,实现视野的延展与思想的扩容。
⑤但是,潮流中也夹杂着需要过滤的沙石。有网友发现,平台中充斥了很多“假学博”,你所崇拜的“考研学霸博主”可能只有中专学历,凭借眼花缭乱的笔记斩获众多粉丝,或是盗取其他博主的音频、脚本。用在自己的视频里,这些视频往往被剪辑得很短,再配上励志字幕,难以被察觉。还有的博主借学习之壳,行卖货之实,为了流量与收益而虚假宣传、贩卖焦虑,扰乱着网络环境与行业风气。
⑥对此,平台务必守土有责,通过算法排查、人工标注等形式加强内容审核力度,对违规盗用他人视频、虚假夸大营销等行为严惩不贷。同时,要畅通举报渠道,做到“接诉即办”。广大用户则要擦亮双眼,提高分辨能力,不要误把“毒鸡汤”当作营养品。
⑦学习博主的热度,也辐射出更多深层次思考。当下,社交媒体的分众传播进入专业化、垂直化阶段,学习博主依然活跃于一个较小的圈子中。未来,是继续坚持“小而美”的定位,锚住知识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投身于更广阔的市场?如何在流量面前守住初心,做到自身学习与观众学习的双赢?这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必须要明白的是“看懂了不代表学会了”,无论解题技巧还是学习方法,都需“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激励转化为行动力,否则看再多的视频也只是浪费时间。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学习博主走红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主以视频方式记录自己“沉浸式学习”状态,或通过直播讲述学习经验。
B.改善短视频平台信息漂浮物泛滥的现状,折射出平台向上向善的发展潜力。
C.博主通过视频让“全网人民监督自己”,克制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专注度。
D.与用户产生双向作用力,用户能够从中借鉴学习方法,从而制定学习规划。
2.下列对“学习博主走红的乱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渣立学霸人设,名不副实,却能斩获众多粉丝。
B.凭借自身流量虚假宣传,来贩卖焦虑,扰乱网络环境。
C.有的学习博主挂羊头卖狗肉,借学习之壳,行卖货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好的生命,在平衡的生活中
蒋勋
①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渴望自己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神话里有嫦娥奔月、哪吒踩在风火轮上,都是幻想出来的速度。今天人类真的登上了月球、现在的汽车、火车、飞机这种快速度的交通工具,它们所能达到的速度远比人们能想象到的快。美梦成真自然带来了幸福感,可是人类的为难在于得到幸福感的同时,也会有失落感。我相信今天在人类科技发展过程当中,这种情况也是如此。
②我常跟朋友说,人生从诞生到死亡如果是一条高速公路,我觉得可以慢慢地走。人生,应是可以随时停下来缓慢行走的一条路,而不是一条只讲求速度的高速公路。
③今天大部分人都希望一旦驾车开,上人生的道路可以只踩油门,不必刹车。可是人生需要刹车,人生需要不断准备刹车,才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方向。踩油门让你获得了速度,踩刹车让你获得了掌握和控制车的能力。
④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你需要做的是让自己有一只脚永远踩在刹车上,让自己的速度同时可以加快油门,同时可以放慢速度。
⑤平衡贯穿了生命——我们需要吃得平衡、穿得平衡,最后还是回到行,在速度上也能够平衡。除了交通工具这类较容易理解的速度感问题,还有信息传递的速度,和随之改变的人际关系。
⑥有一段时间,我在大学里简直没法教书,因为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在接手机、看信息……这种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真的带来了幸福吗?我感谢科技产品带来生活的便捷迅速,同时我也必须让另一只脚踩在刹车上,知道自己每天上网花去多少时间。我曾有一段时间整天迷失在网络世界里,觉得快乐得不得了。可是有一天,我有一个学生发生视网膜剥离这么严重的问题,医生限定他每天上网不能超过5个小时,他却停不下来,导致整个身体出了问题。
⑦我经常接到短信,往往是由一个学生同时发给很多人的。所以在计算机上收信时,第一个动作就是Delete。如果我们在看Email时一直在删信状态,这个时候你只能感觉到量的扩大与时间的加速,却感受不到更深更诚挚的内容。科技文明带来的不应只是方便,有没有一封Email会让我们看久一点,觉得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美的一封信了?
⑧有一次我和一些学生到山里去看萤火虫。萤火虫在黑暗中一闪一闪地放出有频率的光,这是它们正在求偶的信号。我们坐在黑暗当中看到萤火虫的信号,内心非常感动,就觉得连昆虫都在沟通,都在告诉别人:“我在这里,我需要一个朋友。我需要一个配偶。”
⑨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看到那位手机没有关掉的学生,他手机上面的亮光竟然和萤火虫的闪光这么像,隔几秒钟闪一下。我忽然感觉到一种人的孤独,所有现代科技让我们更快速地跟人沟通,可是有一种心灵的沟通却在这么快速大量的聊天里迷失,反而找不到了知己。
⑩一位朋友带我坐上他新买的跑车去兜风,告诉我速度感的快乐,我绝对可以理解他的快乐,可是速度的快有快感,速度的慢有另外一种幸福,这两种截然不同。
⑪行进的速度快到最后,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长久的。近来我很喜欢一个古老的成语:来日方长,我觉得这个成语里面蕴涵许多的祝福,因为感觉后面还有很长的日子,所以速度可以慢下来,可以慢慢去感觉自己的生命,而不用觉得好像已经焦虑、慌张到没有未来了。
⑫快不一定是关,有时候慢下来才是美。一种缓慢的心情,一种跟物质缓慢接触的情感,才有可能变成我们重新在生活中找到美的一种态度。
⑬一个礼拜的七天时间里,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哪几天你要快,哪几天你要慢,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让自己体验到或快或慢的两种快乐,这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所以我们又回到了一主题,就是选择,有选择的可能,才是美。
⑭我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忙”这个汉字:一边是心,一边是死亡。当心死亡的时候,就是在忙碌的状态。可是,忙,是心情的一种感觉,我们可以练习在任何速度加快的状态里,都不要让自己觉得忙碌。
⑮所以我也才会强调应该一只脚踩着油门,另外一只脚永远准备刹车,这样你才会有一个平衡,你才有停下来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可能。
3.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③段中“踩油门让你获得了速度,踩刹车让你获得了掌握和控制车的能力。”的具体含义。
4.读第⑤到⑨段,概括生命一味“加速”,失去平衡,会给大家带来哪些影响?
5.读第⑩段,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说“速度的慢有另外一种幸福”?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应当如何保持生命的平衡?
二、名著阅读
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蜀人,明皇时做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借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但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馆,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式,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史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②杜甫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沈着痛快”一派。
7.阅读选段内容,简要概括李白和杜甫所作诗歌的区别。
8.阅读选段内容,简要说明杜甫对诗歌发展做出的贡献。
三、选择题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刘司直①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②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释:①刘司直:作者友人,司直为官名。②苜蓿(mù xu):植物名,豆科,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出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和颔联竭力渲染了边塞路途的险阴和凄凉,以激发行者的豪情,境界壮阔。
B.颈联由景物描绘转入对史事的回忆,借颂扬历史上光荣的一页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尾联刘司直远赴安西,作者援引史实鼓励他像汉使那样建功立业,以保边塞安定。
D.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处处流露着诗人对刘司直的深挚感情。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丘和,河南洛阳人也。父寿,魏镇东将军。和少便弓马,重气任侠。及长,始折节,与物无忤,无贵贱皆爱之。周为开府仪同三司。入隋,累迁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汉王谅之反也,以和为蒲州刺史。谅使兵士服妇人服,戴幂旂,奄至城中,和脱身而免,由是除名。时宇文述方被任遇和倾心附之又以发武陵公元胄罪拜代州刺史。属炀帝北巡过代州,和献食甚精,及至朔州,刺史杨廓独无所献,帝不悦,而宇文述又盛称之,乃以和为博陵太守,仍令杨廓至博陵观和为式。及驾至博陵,和上食又丰,帝益称之。由是所幸处献食者竟为华侈。
和在郡善抚吏士,甚得欢心,寻迁天水郡守。大业末,以海南僻远,吏多侵渔,百姓咸怨,数为乱逆,于是选淳良太守以抚之,黄门侍郎裴矩奏言:“丘和历居二郡,皆以惠政著闻,宽而不扰。”炀帝从之,遣和为交趾太守。既至,抚诸豪杰,甚得蛮夷之心。
(节选自《旧唐书·丘和传》)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物无忤 忤:抵触
B.由是除名 由:原因
C.帝益称之 益:更加
D.抚诸豪杰 抚:抚慰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时宇文述方被任遇和倾心附之又以发武陵公元胄罪拜代州刺史
A.时宇文述方被任/遇和倾心附之/又以发武陵公元胄罪/拜代州刺史
B.时宇文述方被任/遇和倾心附之/又以发武陵公元胄/罪拜代州刺史
C.时宇文述方被任遇/和倾心附之/又以发武陵公元胄罪/拜代州刺史
D.时宇文述方被任/遇和倾心/附之又以发武陵公元胄/罪拜代州刺史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丘和自少年时便重义气爱侠义,对事不随意发脾气,待人和善。
B.丘和第一次被免职,是因为王谅造反时,他独自逃出城被俘虏。
C.丘和在代州任职时,为巡视的隋炀帝提供精美食物,备受赏识。
D.丘和因其忠厚、尽职,被举荐到海南平定叛乱,深得百姓爱戴。
13.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业末,以海南僻远,吏多侵渔,百姓咸怨,数为乱逆,于是选淳良太守以抚之。
五、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风吹北海子,强劲的西北风最早吹来的, ① 一定是巴丹吉林的沙。通过窝在湿地的那些沙,让草木扎根,托起一团团绿色的白刺包,累积起了流沙的家园。远远望去,像 【甲】 ,依稀还有沙白色的叶茎。这沙海里的绿植,像 【乙】 ,再恶劣的环境都能被他们改造成一片沃土。
站在高处拿望远镜______,长城像 【丙】 ,向远处延伸。站在“石背堡”石碑旁,仰望这座砌筑于汉朝的堡子。堡子的墙体,有用土坯砌筑的,土坯方方正正、有梭有角,任多大的风沙都没能割破, ② 有用黄土、风砾石、花岗岩块石、柴草为筋堆砌而成的,黑色的石块、黄色的泥土和柴草,摞书似的,一层压着一层。 ③ 色泽清晰,层次分明。让它们如此牢固地______在一起的,是这北海子里两千年前的水草啊!毛刺刺的红柳枝、竹片一样扎手的芦苇秆,一小扎。 ④ 一小扎捆绑的形状,呈现出两千多年前繁茂葱茏的长势。轻轻地触碰他们,仿佛能______出岁月的和声。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茎(jìnɡ) .延伸(shēn) .堆砌(qì) .毛刺刺(là)
15.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眺望 黏合 敲打 .观望 粘贴 敲打
C.观望 粘贴 敲击 .眺望 黏合 敲击
16.文段中用横线标明的①②③④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① .② .③ .④
1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通过窝在湿地的那些沙,让草木扎根,托起一团团绿色的白刺包,累积起了流沙的家园。
A.通过窝在湿地的那些沙,让草木扎根,托起一团团绿色的白刺包,累积起了流沙的家园。
B.窝在湿地的那些沙,让草木扎根,托起一团团绿色的白刺包,垒积起了流沙的家园。
C.窝在湿地的那些沙,让草木扎根,托起一团团绿色的白刺包,累积起了流沙的家园。
D.通过窝在湿地的那些沙,让草木扎根,托起一团团绿色的白刺包,垒积起了流沙的家园。
18.在文段的【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是( )
①游龙一样飞跃在戈壁和荒漠 ②浮在沙海里的淡绿色荷蒲
③极了勤劳坚韧的北海子人民
A.①②③ .③①② .③②① .②③①
六、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陵人窥见“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本着对未知光源的好奇,缘路而行,发现了理想圣地桃花源,居里夫妇痴迷“美丽的颜色应本着对神秘元素镭的好奇——潜心实验”收获了物理世界的奇观。
生活里,只有本着好奇之心,才能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