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26:26
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课题8、数学广角---数与形课时1使用者目标要求1、通过计算、猜想、验证、分析,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能会“化数为形、化形为数”,学会用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3、体验运用积累的快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颜色的小正方形。教学过程二次修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1、出示课
推荐度:
导读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课题8、数学广角---数与形课时1使用者目标要求1、通过计算、猜想、验证、分析,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能会“化数为形、化形为数”,学会用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3、体验运用积累的快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颜色的小正方形。教学过程二次修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1、出示课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8、数学广角---数与形课时1使用者

目标要求

1、通过计算、猜想、验证、分析,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能会“化数为形、化形为数”,学会用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体验运用积累的快乐。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颜色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感知“形”可以表示“数”。 

2、课件出示算式,体会“数”的背后隐藏着“形”。

    3、导入课题。 

二、化数为形,以形助数 

1、情景引入。 “数”和“形”它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这种联系,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2、解决“数”的问题。 

(1)提出问题: 从1开始的3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从1开始的5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从1开始的30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2)寻找规律 复杂的问题往往要先从简单的开始,我们把奇数个数假定在10个以内,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然后再用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1个奇数,和就是1. 如果有2个这样的奇数,算式是1+3,和是4. 如果有3个、4个„ „ 

(3)小组讨论,发现并验证规律跟同学说说你的发现,任选一个验证你的猜想。 

(4)汇报交流,得出规律分组进行汇报:发现什么规律?(平方关系) 验证规律。教师进行评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5)教师总结:有1个奇数相加,和就是1×1,也就是1的平方,有2个奇数相加,和就是2×2,也就是2的平方,有3个,和就是3的平方„„有10个,和就是10的平方,20个呢?(20的平方)n个呢?(n的平方) 从1开始的n(n表示大于0的整数)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n2. 

3、化数为形,以形助数 

(1)教师质疑,引发思考 从1开始的n(n表示大于0的整数)个连续奇数相加,它的和竟然可以用它的个数的平方来算。为什么? 

(2)师生交流化数为形。 华罗庚说过:不懂就画图。这样,我们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咱们不画,我们拼图行不行?  哪个最简单?(1个)我用1个红色的正方形来代表1,可以吧?1行,1列,1x1还是1. (师示范) 

(3)汇报展示,动手操作。解释原因 那1+3,你能用这样的图形拼出个“1+3”来吗?动手拼一拼。(展演)解释“1+3”为什么可以用22来算。  

拼图表示“1+3+5”,( 学生操作并展演)解释“1+3+5”为什么可以用32来算。

解释“1+3+5+7=42”(课件演示)以此类推,如果有n个这样的连续奇数相加就可以用n2来计算,它的和就是n2。 

(4)教师总结“化数为形,以形助数”。 

三、化形为数,用数解形

1、教师质疑,激发兴趣。 “数”的规律可以借助图形来思考,那“形”的变化,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数”的规律呢?

2、教师提出问题 (口述)有一种桌子,四面坐人,可以坐6个人,两张拼在一起,可以坐10个人, 三张拼在一起,可以坐14个人。那这样的100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 

    3、思考。(课件出示)一张桌子,四面坐人可以坐6个人。两张拼在一起,中间还能坐人吗?(不能)那就坐10个人。3张拼一起,可以坐14个人,这样拼下去,100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4、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5、交流总结。 “化形为数,用数解形” 把“形”的计算问题,用“数”来做会更加的快速、简便、准确。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化形为数,用数解形”。 

四、拓展延伸,运用积累。 

1、练习,运用“数形结合”。 

五、课下作业 

1、回忆之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数形结合的例子,领悟“数形结合”。 

2、完成课时对应内容练习题。

板   书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运用数形结合计算课时2设计者

目标要求

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与形的联系,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及价值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生竞赛,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自己的数学本领:学生出题,教师快速计算“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和” ,比如1+3,1+3+5,1+3+5+7。

2、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提示:神奇的计算方法,是借助图形发现的。

板书课题:数与形

二、探究新知,达成目标。

1、教师示范,提出探究要求。

第一步,根据算式中的,拿出若干个图形。把这些数量的图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第二步,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简便的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数形规律。

    小组借助小黑板和小正方形,按照活动要求,拼摆,观察,探究规律。

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1+3的和,也是2

1是一个小正方形,3是横折形的。

排成的大正方形,每行每列都是2,也就是22。

算式的结果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

三、汇报展示。

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其他小组及同学补充,总结规律: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就能排成每行每列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平方。

感悟数形结合:这种简便方法,是借助图形发现的。借助图形思考数学问题,可以让问题变得简单。

四、运用练一练。

1、练一练

1+3+5+7=(  )2

1+3+5+7+9+11+13=(  )2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2、、教师评价小结。

五、巩固提升。

1、以数解形,完成“做一做”第2题。

①观察图形,找出答案: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红色和蓝色的小正方形?

②观察和思考,发现规律:上边的图形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③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照这样下去,第6幅图和第10幅图分别有多少个红色和蓝色的小正方形?

④数形结合,建立模型: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6

2、数形结合,完成练习第2题,认识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

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上边的图和下边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②运用规律,依次类推:画出第5、6、7幅图,并写出下面的数。

③解决问题:不画图,算出第10幅图下面的数。

3、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感悟数形结合的方法价值。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课题8、数学广角---数与形课时1使用者目标要求1、通过计算、猜想、验证、分析,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能会“化数为形、化形为数”,学会用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3、体验运用积累的快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颜色的小正方形。教学过程二次修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1、出示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