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卷时间:2018—08—13
一、单选题
1.(2分)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体现了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2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 集体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3。(2分)在所有制结构上推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是()的特点。
A. 苏联模式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空想社会主义
D. 科学社会主义
4。(2分)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
A。 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党的领导
D.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2分)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 生产方式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6。(2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提出的.
A。
B.
C.
D.
7.(2分)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A。 艺术
B。 哲学
C. 道德
D。 宗教
8。(2分)()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A。 法制
B. 德治
C。 市场经济
D。 民主政治
9.(2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这是属于
A.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B.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D. 垄断资本主义
10.(2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是
A。 出口为主
B。 引进外资
C. 进口为主
D。 自主
11.(2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上。
A。 价值
B。 价格
C。 交换价值
D. 使用价值
12.(2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体是
A。 人民民主专政
B。 工人阶级专政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3。(2分)因为真理具有(),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 主观性
B. 相对性
C。 客观性
D。 具体性
14.(2分)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
A。 主观映象
B. 客观映象
C。 主观形式
D. 客观内容
15.(2分)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
A. 科技
B。 政治
C. 经济
D。 思维方式
16。(2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 私人垄断
B. 集中垄断
C。 国家垄断
D。 自由垄断
17.(2分)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 )的根本利益。
A. 全体公民
B。 先进阶级
C。 最广大人民
D. 工人阶级政党
18.(2分)中国党的组织原则是
A. 集中民主制
B. 民主集中制
C。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D。 与为实现主义而奋斗
得分: 0
展开解析
19。(2分)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阶段。
A. 垄断资本主义
B.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C。 帝国主义
D. 商品经济
20。(2分)资本流通公式是
A。 商品—货币—商品
B. 货币—货币—商品
C。 商品-货币-货币
D. 货币—商品—货币
21。(2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体现了()的思想。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历史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
22。(2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可知性
C。 矛盾性
D. 实践性
23。(2分)通货膨胀是指
A。 货币贬值,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B. 货币升值,商品价格普遍下降
C。 货币升值,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D。 货币贬值,商品价格普遍下降
24.(2分)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而言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A。 劳动力对资本的需求
B.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C. 可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D。 不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25。(2分)()后,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
A。 南巡讲话
B。 党的十三大
C。 党的十四大
D.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6。(2分)理解唯物辩证法整个规律和范畴体系的“钥匙"是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认识运动规律
27。(2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 )社会的主要分配形式。
A. 封建主义
B. 资本主义
C. 社会主义
D。 主义
28.(2分)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 事物的外部矛盾
B。 事物的内部矛盾
C。 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
D。 矛盾的斗争性
29。(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于( )时期。
A。 新民主主义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C.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D. 文化大
30。(2分)阶级斗争属于()形式
A.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 非基本的社会实践
C。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D. 科学实验
二、多选题
1。(2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2分)国家消亡大致经历()等阶段
A。 政治国家
B. 非政治国家
C。 国家的自行消亡
D。 国家的强迫消灭
3。(2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A.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D。 世界统一与存在
4.(2分)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 工业社会的出现
B。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相同的所有者
C。 社会分工的出现
D。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2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A. 辩证否定观
B。 质量互变分析方法
C. 对立统一方法
D. 矛盾分析法
6。(2分)实践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 从实践的本性看,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
B.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即绝对性
D。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7.(2分)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方面的属性:
A。 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B. 私人性质的社会劳动
C. 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D. 社会性质的私人劳动
8。(2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A。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产生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B.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并形成金融寡头
C. 商品输出成为资本输出的核心
D.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9.(2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
A.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D.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矛盾
10.(2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是
A. 各自
B. 一脉相承
C. 与时俱进
D. 辩证统一
三、判断
1.(2分)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
2.(2分)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
3。(2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行业、部门之间合作的结果。
4.(2分)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5.(2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成为了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6.(2分)矛盾的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7.(2分)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两个完全相同的范畴。
8。(2分)民族区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
9。(2分)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0.(2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存在着缺陷。
参:
一、单选题
| 1-——-5 | CAACC |
| 6-—-—10 | BAADD |
| 11——-15 | DCCAC |
| 16---20 | CCDAD |
| 21---25 | BAABD |
| 25———30 | ACDCC |
1.ABCD 2。ABC 3。ABC 4.CD 5.CD 6.BCD 7.AC 8.ABD 9.ABC 10.BCD
三、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错
6.错 7。错 8.错 9.对 10。对
